秦漢美術中國美術史學習教案課件_第1頁
秦漢美術中國美術史學習教案課件_第2頁
秦漢美術中國美術史學習教案課件_第3頁
秦漢美術中國美術史學習教案課件_第4頁
秦漢美術中國美術史學習教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會計學1秦漢美術中國美術史會計學1秦漢美術中國美術史秦漢美術(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秦(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東漢(公元24——公元220年

)第1頁/共65頁秦漢美術(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漢美術History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一、雕塑:陶塑、石雕、玉雕、青銅雕塑、木雕二、繪畫:帛畫、壁畫、畫像石與畫像磚三、工藝:青銅器、陶瓷器、金銀器、玉器、漆器、織繡四、書法五、建筑第2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1、陶塑:秦始皇陵兵馬俑在秦始皇剛即位不久的時候,他便發動天下的刑徒,修造自己的陵墓。秦代藝術追求奢大華美、規模宏偉,秦始皇陵兵馬俑群制作,正是這一風格的反映。目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既擔負著守衛陵園的象征職能對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這一歷史功業的紀念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一、雕塑第3頁/共65頁1、陶塑:秦始皇陵兵馬俑秦漢美術HistoryofFin

秦陵兵馬俑因未見史書記載,長期不為人知,直到1974年陜西臨潼西楊村的農民在打水井時,無意觸及陵園外墻的兵馬俑坑,這個沉寂在地下千余年的世界才重現于世。先后發現的兵馬俑坑共4個,估計共藏有兵俑7000件,木制駟馬戰車100乘,陶馬1000匹,還有兵俑手中所執的真正青銅兵器遺物。此外還發現了殉有真馬和陶俑的“馬廄坑”,殉有珍禽異獸的從葬坑和藏有相當于實物l/2大的銅車馬的車馬坑。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頁/共65頁秦陵兵馬俑因未見史書記載,長期不為人知,直到第5頁/共65頁第5頁/共65頁第6頁/共65頁第6頁/共65頁第7頁/共65頁第7頁/共65頁第8頁/共65頁第8頁/共65頁第9頁/共65頁第9頁/共65頁藝術特點:傳神,形象各異,不同年齡級別性格容貌都有所表現。粗中有細,人物的衣甲、發髻等細節都力求如實模擬。規模宏大,造成一種排山倒海的宏大氣勢,使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工藝成熟表現方法豐富。兵俑與真人等大,為分段制作,由下而上將足、身軀、頭等部分套接起來面部加以細致刻畫,最后在表面施以朱紅、粉紅、粉綠、粉藍、赭等礦物質色彩,可惜這些鮮艷的顏色多已剝落。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0頁/共65頁藝術特點: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

兵馬俑三奇:傭坑壯觀,布局宏偉,雁行之陣燒造工藝特殊,陶俑質地堅硬,面色青灰,火候均勻兵器不朽之謎,鉻化物氧化層,冶金技術發達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1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2、陶雕、木雕:兩漢的俑(1)西漢的俑背景:西漢早期,統治者鑒于秦朝速亡的教訓,雖然仍講究喪葬的規格以示威嚴,但與秦俑相比,一改豪奢之風有所收斂。漢俑在體量尺寸和數量上都有所壓縮,成型方法也為整體模制與手塑結合。

形制:漢俑中一類沿襲秦代陶俑的舊制,塑出穿戴衣冠的樣子,施以彩繪;一類則繼承楚俑的形制,塑作男、女裸體形象,穿上絲制衣服。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2頁/共65頁2、陶雕、木雕:兩漢的俑秦漢美術HistoryofFin

第一類以漢文帝竇皇后陵園叢葬坑出土女侍俑為代表。全部為模制,足底留孔,便于燒制。姿態有坐有立,燒成陶質后再敷涂重彩,有黃、褐、綠等顏色。神情端莊嫻雅,軀體輪廓線流暢優美,是宮中侍女形象,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圖)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3頁/共65頁第一類以漢文帝竇皇后陵園叢葬坑出土女侍俑為代表第14頁/共65頁第14頁/共65頁

第二類以漢景帝陵園從葬坑所出為代表。男俑較多,姿態端立,裸體涂有橙紅色,來表示肌膚的色彩。雙臂為木制。身上所穿絲織衣物也僅存部分殘痕,手中持有各類青銅兵器。俑的全身結構比例精確,頭部刻畫尤其仔細,眉弓、顴骨的細微起伏表現都很到位。除人物俑外,景帝陽陵還有大量動物模型,如陶豬、陶狗、陶雞之類,都表現得栩栩如生。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5頁/共65頁第二類以漢景帝陵園從葬坑所出為代表。男俑較多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6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7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

漢承秦制,墓葬中依然有兵馬俑陪葬。l956年在陜西楊家灣西漢墓中共發現彩繪兵馬俑2548件。俑高在40~60厘米之間,分步兵、騎兵兩種。模塑與手塑結合,單純洗煉,簡潔動人。漢中央政府設有東圓屬,專門制作陵墓器物,王室高官墓內的陶俑,就出自這個機構。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8頁/共65頁漢承秦制,墓葬中依然有兵馬俑陪葬。l956(2)東漢的俑東漢的俑材質豐富,內容廣闊傾向于世俗生活的表現。四川境內出土的說唱俑,甘肅武威雷臺出土的銅車馬都是一時佳作。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9頁/共65頁(2)東漢的俑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第20頁/共65頁第20頁/共65頁3、石雕:霍去病墓

霍去病是在漢武帝對抗匈奴的戰爭中涌現出的卓越將領。可惜年僅24歲便死去,武帝給這位英年早逝的將軍安排了規模隆重的葬禮,以軍陣給他送葬。為紀念其功績,把他的陵墓修建成祁連山的模樣,并在墓前放置石雕動物,現存16件。主要作品:《馬踏匈奴》、《臥馬》、《躍馬》、《伏虎》等。主要特點:整石“意象”造型,手法得之自然,強調整體感造型,體量充分,有爆發的張力與美感,突出神韻與主題性表現。“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21頁/共65頁3、石雕:“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秦漢美術History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霍去病陵墓第22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馬踏匈奴:墓前的主題雕塑。戰馬用身軀把匈奴士兵壓倒在地,鎮定自如,巍然挺立。而匈奴仰首朝天,雖已狼狽不堪,仍然兇相畢露,企圖垂死掙扎。作品以動靜對比的手法,高度概括了霍去病戎馬征戰的豐功偉績,是一件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羧ゲ∧故淌菨h代藝術質樸、深沉、雄大藝術風格的典范。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23頁/共65頁馬踏匈奴: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第24頁/共65頁第24頁/共65頁第25頁/共65頁第25頁/共65頁3、青銅雕塑:馬踏飛燕馬是漢唐藝術里熱衷表現的題材。馬頭揚起,略向左偏,尾部飄起,三足騰空,一足踏在飛鳥(實為和鷹類似的燕隼)的背部。這是漢代藝術家采用夸張的手法,示意馬的奔跑速度超越了迅捷的鷹隼。馬的全身重量以鳥為支撐,讓人感到輕盈凌空,增加了它飛馳的氣象。(圖)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26頁/共65頁3、青銅雕塑:馬踏飛燕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第27頁/共65頁第27頁/共65頁二、繪畫

秦漢繪畫在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較戰國繪畫有了很大的豐富、提高和拓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發展高潮。

這一時期的繪畫遺存,已經不是戰國時期占主要地位的青銅器、漆器上的裝飾性繪畫,而是宮殿壁畫、墓室壁畫及畫像石、畫像磚等。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28頁/共65頁二、繪畫秦漢繪畫在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及技法方面1、西漢帛畫漢代帛畫的發現是湖南長沙馬王堆侯利蒼家族墓出土的2幅“銘旌”。長度均超過2米,頂部裹有一根竹竿,系以棕色絲帶,可以懸掛,供死者出殯時張舉之用,入葬后覆蓋在棺上。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29頁/共65頁1、西漢帛畫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長沙馬王堆l號漢墓出土T字型“銘旌”,主題是引魂升天。畫面共分上中下三段,上段部分為天上境界,天界有扶桑樹、金烏的太陽、女媧、蟾蜍、白兔的新月,日月同輝,構成令人神往的天界圖景,天門有守衛。中段部分為墓主人拄杖出行,仆人、侍女捧案跪迎,顯示了墓主人身前的地位。下段部分繪地下(陰間)情景,家屬聚集祭祀,祈求死者靈魂早歸仙境。最底有雙手托著大地的巨人形象,孔武有力。人間和地下由兩端的交龍穿壁聯為一體。整幅帛畫面陰森奇譎,氣氛營造與主題緊密關聯。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30頁/共65頁長沙馬王堆l號漢墓出土T字型“銘旌”,主題是引魂升天。秦漢美第31頁/共65頁第31頁/共65頁2、壁畫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繪畫樣式,始于新石器時代,但被廣泛應用于宮室屋宇和墓室,則是在秦漢時期。

秦代的墓室壁畫至今尚未發現。

漢代墓室壁畫的發現,始于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

宮殿壁畫墓室壁畫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32頁/共65頁2、壁畫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西漢卜千秋夫婦合葬墓壁畫、東漢內蒙古和林格爾墓壁畫等為代表。第33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百戲圖》第34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壁畫主要內容:墓主人升仙的圖像,或是墓主人生前經歷過的戰爭場面;表現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和夸耀他生前所擁有的財富;歷史故事、神話人物、祥瑞物等也是壁畫中所不可少的。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35頁/共65頁壁畫主要內容:墓主人升仙的圖像,或是墓主人生前經歷過的戰爭場3、畫像石與畫像磚畫像石是漢代重要的美術作品。先由畫工用墨色起稿,石工按畫稿雕鏤刻琢,最后由畫工施以彩繪,因此也稱石刻畫,其題材內容與墓室壁畫大致相同。這些畫像磚石以描繪現實生活的題材居多,也有的宣傳儒家忠孝思想或反映道家升仙的愿望,表現了當時人們的精神追求,成為漢代世風民俗的寫真。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36頁/共65頁3、畫像石與畫像磚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畫像石——

是在石頭上先繪后雕刻而成,主要流行于河南、山東、江蘇、陜西、山西等地區。(既用于地下墓室,也用于地上祠堂和石闕中)畫像磚——

一般用軟坯模印燒制而成,是以刻了畫像的木范,壓印于土坯上,經過燒制,再涂粉著色,主要流行四川地區。(用于墓室,具有批量制作、成本低廉的特點,適合更廣泛的社會階層使用)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37頁/共65頁畫像石——是在石頭上先繪后雕刻而成,主要流行于河南、山東《武氏祠畫像石》

西王母、歷史故事、車騎畫像(拓片)墓室畫像石山東武氏祠出土第38頁/共65頁《武氏祠畫像石》西王母、歷史故事、車騎畫像(拓片)第38頁弋射收獲畫像磚東漢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39頁/共65頁弋射收獲畫像磚東漢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中外美術史

三、工藝美術工藝美術到了秦漢時期有了較大發展。工藝生產分化為官方和民間兩種體制形式,其產品已經不再僅僅是達官顯貴的專署,同時還作為商品在國內外流通。尤其在漢代,漆器和絲織工藝的發展最為突出;金屬工藝進一步發展為豪華的貴族日用品;陶器仍然作為日用器皿;原始青瓷已經發展成熟,完成了工藝技術上的大飛躍。

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0頁/共65頁中外美術史三、工藝美術秦漢美術HistoryofF1、青銅器

漢代青銅器制造業已完全轉向實用生活方面。主要有燈、薰爐、席鎮、銅鏡4類。燈有盤燈、缸燈、筒燈、行燈、吊燈多種。缸燈的代表作是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出土于河北滿城劉勝與妻竇綰的合葬墓,器表鎏金,塑造一持燈端坐的宮女形象。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1頁/共65頁1、青銅器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第42頁/共65頁第42頁/共65頁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青銅器,內蒙古地區出土的屬于游牧民族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也很有特色。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3頁/共65頁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青銅器,內蒙古地區出土的屬于游牧民族的鄂爾多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4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2、絲織印染漢代織物種類繁多,有錦、綾、綺、羅、紗、絹、縑、縞、紈等。漢錦為經線顯花,在新疆地區發現有“延年益壽”、“長樂明光”等吉祥文字的織錦。馬王堆漢墓所出素紗禪衣薄如蠶翼,衣長128厘米而重量不到一兩,顯示了高超的絲織技藝。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5頁/共65頁2、絲織印染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6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7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3、漆器

漢代蜀地盛產漆器。大到漆幾、漆案等家具,漆鼎、漆容器,漆盒、漆奩(lián)用具,漆耳杯、漆碗食器、酒具以至喪葬用具,應有盡有。裝飾以紅、黑兩色為主,還加金、銀形成華美的效果。

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8頁/共65頁3、漆器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9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50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51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4、玉器

漢代玉器小型觀賞性玉最為精巧。漢元帝渭陵發現的羽人騎天馬像,高僅7厘米,充滿動感。喪葬用玉的代表為金縷玉衣,實則藝術價值有限,主要體現為工藝技術價值。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52頁/共65頁4、玉器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53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四、書法

秦始皇統一六國,廢止了原來六國的各種文字,以秦國文字為基礎的小篆成為秦代官方的通行文字。

秦代存世墨跡有帛書和簡書。除了小篆外,還有正處于小篆向隸書演變過渡時期的古隸。秦漢時代,是中國文字變遷最為劇烈的時期。秦滅六國后,省改大篆而成小篆,隸書則在東漢發展成熟,草書則進入章草階段,行書、楷書亦在萌芽之中。同時,書法漸成藝事,書家輩出。

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54頁/共65頁四、書法秦始皇統一六國,廢止了原來六國的各種文字,以小篆秦隸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55頁/共65頁小篆秦隸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漢代是中國書法藝術成型的重要階段,篆、隸、草三種字體通行,隸書字形已經與今天的楷書字形相差不大,草書的出現則是書法藝術走向個人風格階段的開端。篆書主要用于刻石、刻符和官方重要文書的書寫;隸書多用于中級的官方文書和經籍的書寫;草書則供低級的官方文書和草稿及民間日常書寫使用。漢代書體演變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56頁/共65頁漢代是中國書法藝術成型的重要階段,篆、隸、草三種字體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57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四、建筑長城:瓦當:斗拱: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58頁/共65頁四、建筑長城: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第59頁/共65頁第59頁/共65頁第60頁/共65頁第60頁/共65頁第61頁/共65頁第61頁/共65頁中國建筑學會的會徽第62頁/共65頁中國建筑學會的會徽第62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63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第64頁/共65頁第64頁/共65頁會計學66秦漢美術中國美術史會計學1秦漢美術中國美術史秦漢美術(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秦(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東漢(公元24——公元220年

)第1頁/共65頁秦漢美術(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漢美術History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一、雕塑:陶塑、石雕、玉雕、青銅雕塑、木雕二、繪畫:帛畫、壁畫、畫像石與畫像磚三、工藝:青銅器、陶瓷器、金銀器、玉器、漆器、織繡四、書法五、建筑第2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1、陶塑:秦始皇陵兵馬俑在秦始皇剛即位不久的時候,他便發動天下的刑徒,修造自己的陵墓。秦代藝術追求奢大華美、規模宏偉,秦始皇陵兵馬俑群制作,正是這一風格的反映。目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既擔負著守衛陵園的象征職能對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這一歷史功業的紀念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一、雕塑第3頁/共65頁1、陶塑:秦始皇陵兵馬俑秦漢美術HistoryofFin

秦陵兵馬俑因未見史書記載,長期不為人知,直到1974年陜西臨潼西楊村的農民在打水井時,無意觸及陵園外墻的兵馬俑坑,這個沉寂在地下千余年的世界才重現于世。先后發現的兵馬俑坑共4個,估計共藏有兵俑7000件,木制駟馬戰車100乘,陶馬1000匹,還有兵俑手中所執的真正青銅兵器遺物。此外還發現了殉有真馬和陶俑的“馬廄坑”,殉有珍禽異獸的從葬坑和藏有相當于實物l/2大的銅車馬的車馬坑。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頁/共65頁秦陵兵馬俑因未見史書記載,長期不為人知,直到第5頁/共65頁第5頁/共65頁第6頁/共65頁第6頁/共65頁第7頁/共65頁第7頁/共65頁第8頁/共65頁第8頁/共65頁第9頁/共65頁第9頁/共65頁藝術特點:傳神,形象各異,不同年齡級別性格容貌都有所表現。粗中有細,人物的衣甲、發髻等細節都力求如實模擬。規模宏大,造成一種排山倒海的宏大氣勢,使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工藝成熟表現方法豐富。兵俑與真人等大,為分段制作,由下而上將足、身軀、頭等部分套接起來面部加以細致刻畫,最后在表面施以朱紅、粉紅、粉綠、粉藍、赭等礦物質色彩,可惜這些鮮艷的顏色多已剝落。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0頁/共65頁藝術特點: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

兵馬俑三奇:傭坑壯觀,布局宏偉,雁行之陣燒造工藝特殊,陶俑質地堅硬,面色青灰,火候均勻兵器不朽之謎,鉻化物氧化層,冶金技術發達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1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2、陶雕、木雕:兩漢的俑(1)西漢的俑背景:西漢早期,統治者鑒于秦朝速亡的教訓,雖然仍講究喪葬的規格以示威嚴,但與秦俑相比,一改豪奢之風有所收斂。漢俑在體量尺寸和數量上都有所壓縮,成型方法也為整體模制與手塑結合。

形制:漢俑中一類沿襲秦代陶俑的舊制,塑出穿戴衣冠的樣子,施以彩繪;一類則繼承楚俑的形制,塑作男、女裸體形象,穿上絲制衣服。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2頁/共65頁2、陶雕、木雕:兩漢的俑秦漢美術HistoryofFin

第一類以漢文帝竇皇后陵園叢葬坑出土女侍俑為代表。全部為模制,足底留孔,便于燒制。姿態有坐有立,燒成陶質后再敷涂重彩,有黃、褐、綠等顏色。神情端莊嫻雅,軀體輪廓線流暢優美,是宮中侍女形象,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圖)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3頁/共65頁第一類以漢文帝竇皇后陵園叢葬坑出土女侍俑為代表第14頁/共65頁第14頁/共65頁

第二類以漢景帝陵園從葬坑所出為代表。男俑較多,姿態端立,裸體涂有橙紅色,來表示肌膚的色彩。雙臂為木制。身上所穿絲織衣物也僅存部分殘痕,手中持有各類青銅兵器。俑的全身結構比例精確,頭部刻畫尤其仔細,眉弓、顴骨的細微起伏表現都很到位。除人物俑外,景帝陽陵還有大量動物模型,如陶豬、陶狗、陶雞之類,都表現得栩栩如生。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5頁/共65頁第二類以漢景帝陵園從葬坑所出為代表。男俑較多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6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7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

漢承秦制,墓葬中依然有兵馬俑陪葬。l956年在陜西楊家灣西漢墓中共發現彩繪兵馬俑2548件。俑高在40~60厘米之間,分步兵、騎兵兩種。模塑與手塑結合,單純洗煉,簡潔動人。漢中央政府設有東圓屬,專門制作陵墓器物,王室高官墓內的陶俑,就出自這個機構。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8頁/共65頁漢承秦制,墓葬中依然有兵馬俑陪葬。l956(2)東漢的俑東漢的俑材質豐富,內容廣闊傾向于世俗生活的表現。四川境內出土的說唱俑,甘肅武威雷臺出土的銅車馬都是一時佳作。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19頁/共65頁(2)東漢的俑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第20頁/共65頁第20頁/共65頁3、石雕:霍去病墓

霍去病是在漢武帝對抗匈奴的戰爭中涌現出的卓越將領??上陜H24歲便死去,武帝給這位英年早逝的將軍安排了規模隆重的葬禮,以軍陣給他送葬。為紀念其功績,把他的陵墓修建成祁連山的模樣,并在墓前放置石雕動物,現存16件。主要作品:《馬踏匈奴》、《臥馬》、《躍馬》、《伏虎》等。主要特點:整石“意象”造型,手法得之自然,強調整體感造型,體量充分,有爆發的張力與美感,突出神韻與主題性表現。“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21頁/共65頁3、石雕:“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秦漢美術History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霍去病陵墓第22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馬踏匈奴:墓前的主題雕塑。戰馬用身軀把匈奴士兵壓倒在地,鎮定自如,巍然挺立。而匈奴仰首朝天,雖已狼狽不堪,仍然兇相畢露,企圖垂死掙扎。作品以動靜對比的手法,高度概括了霍去病戎馬征戰的豐功偉績,是一件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羧ゲ∧故淌菨h代藝術質樸、深沉、雄大藝術風格的典范。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23頁/共65頁馬踏匈奴: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第24頁/共65頁第24頁/共65頁第25頁/共65頁第25頁/共65頁3、青銅雕塑:馬踏飛燕馬是漢唐藝術里熱衷表現的題材。馬頭揚起,略向左偏,尾部飄起,三足騰空,一足踏在飛鳥(實為和鷹類似的燕隼)的背部。這是漢代藝術家采用夸張的手法,示意馬的奔跑速度超越了迅捷的鷹隼。馬的全身重量以鳥為支撐,讓人感到輕盈凌空,增加了它飛馳的氣象。(圖)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26頁/共65頁3、青銅雕塑:馬踏飛燕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第27頁/共65頁第27頁/共65頁二、繪畫

秦漢繪畫在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較戰國繪畫有了很大的豐富、提高和拓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發展高潮。

這一時期的繪畫遺存,已經不是戰國時期占主要地位的青銅器、漆器上的裝飾性繪畫,而是宮殿壁畫、墓室壁畫及畫像石、畫像磚等。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28頁/共65頁二、繪畫秦漢繪畫在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及技法方面1、西漢帛畫漢代帛畫的發現是湖南長沙馬王堆侯利蒼家族墓出土的2幅“銘旌”。長度均超過2米,頂部裹有一根竹竿,系以棕色絲帶,可以懸掛,供死者出殯時張舉之用,入葬后覆蓋在棺上。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29頁/共65頁1、西漢帛畫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長沙馬王堆l號漢墓出土T字型“銘旌”,主題是引魂升天。畫面共分上中下三段,上段部分為天上境界,天界有扶桑樹、金烏的太陽、女媧、蟾蜍、白兔的新月,日月同輝,構成令人神往的天界圖景,天門有守衛。中段部分為墓主人拄杖出行,仆人、侍女捧案跪迎,顯示了墓主人身前的地位。下段部分繪地下(陰間)情景,家屬聚集祭祀,祈求死者靈魂早歸仙境。最底有雙手托著大地的巨人形象,孔武有力。人間和地下由兩端的交龍穿壁聯為一體。整幅帛畫面陰森奇譎,氣氛營造與主題緊密關聯。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30頁/共65頁長沙馬王堆l號漢墓出土T字型“銘旌”,主題是引魂升天。秦漢美第31頁/共65頁第31頁/共65頁2、壁畫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繪畫樣式,始于新石器時代,但被廣泛應用于宮室屋宇和墓室,則是在秦漢時期。

秦代的墓室壁畫至今尚未發現。

漢代墓室壁畫的發現,始于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

宮殿壁畫墓室壁畫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32頁/共65頁2、壁畫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西漢卜千秋夫婦合葬墓壁畫、東漢內蒙古和林格爾墓壁畫等為代表。第33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百戲圖》第34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壁畫主要內容:墓主人升仙的圖像,或是墓主人生前經歷過的戰爭場面;表現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和夸耀他生前所擁有的財富;歷史故事、神話人物、祥瑞物等也是壁畫中所不可少的。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35頁/共65頁壁畫主要內容:墓主人升仙的圖像,或是墓主人生前經歷過的戰爭場3、畫像石與畫像磚畫像石是漢代重要的美術作品。先由畫工用墨色起稿,石工按畫稿雕鏤刻琢,最后由畫工施以彩繪,因此也稱石刻畫,其題材內容與墓室壁畫大致相同。這些畫像磚石以描繪現實生活的題材居多,也有的宣傳儒家忠孝思想或反映道家升仙的愿望,表現了當時人們的精神追求,成為漢代世風民俗的寫真。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36頁/共65頁3、畫像石與畫像磚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畫像石——

是在石頭上先繪后雕刻而成,主要流行于河南、山東、江蘇、陜西、山西等地區。(既用于地下墓室,也用于地上祠堂和石闕中)畫像磚——

一般用軟坯模印燒制而成,是以刻了畫像的木范,壓印于土坯上,經過燒制,再涂粉著色,主要流行四川地區。(用于墓室,具有批量制作、成本低廉的特點,適合更廣泛的社會階層使用)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37頁/共65頁畫像石——是在石頭上先繪后雕刻而成,主要流行于河南、山東《武氏祠畫像石》

西王母、歷史故事、車騎畫像(拓片)墓室畫像石山東武氏祠出土第38頁/共65頁《武氏祠畫像石》西王母、歷史故事、車騎畫像(拓片)第38頁弋射收獲畫像磚東漢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39頁/共65頁弋射收獲畫像磚東漢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中外美術史

三、工藝美術工藝美術到了秦漢時期有了較大發展。工藝生產分化為官方和民間兩種體制形式,其產品已經不再僅僅是達官顯貴的專署,同時還作為商品在國內外流通。尤其在漢代,漆器和絲織工藝的發展最為突出;金屬工藝進一步發展為豪華的貴族日用品;陶器仍然作為日用器皿;原始青瓷已經發展成熟,完成了工藝技術上的大飛躍。

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0頁/共65頁中外美術史三、工藝美術秦漢美術HistoryofF1、青銅器

漢代青銅器制造業已完全轉向實用生活方面。主要有燈、薰爐、席鎮、銅鏡4類。燈有盤燈、缸燈、筒燈、行燈、吊燈多種。缸燈的代表作是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出土于河北滿城劉勝與妻竇綰的合葬墓,器表鎏金,塑造一持燈端坐的宮女形象。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1頁/共65頁1、青銅器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第42頁/共65頁第42頁/共65頁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青銅器,內蒙古地區出土的屬于游牧民族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也很有特色。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3頁/共65頁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青銅器,內蒙古地區出土的屬于游牧民族的鄂爾多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4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2、絲織印染漢代織物種類繁多,有錦、綾、綺、羅、紗、絹、縑、縞、紈等。漢錦為經線顯花,在新疆地區發現有“延年益壽”、“長樂明光”等吉祥文字的織錦。馬王堆漢墓所出素紗禪衣薄如蠶翼,衣長128厘米而重量不到一兩,顯示了高超的絲織技藝。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5頁/共65頁2、絲織印染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6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

ChineseandForeign第47頁/共65頁秦漢美術HistoryofFineArtofChi3、漆器

漢代蜀地盛產漆器。大到漆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