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課件_第1頁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課件_第2頁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課件_第3頁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課件_第4頁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安徽省安慶市立醫院 骨科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安徽省安慶市立醫院 骨科概論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又稱發育性髖關節脫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一種對兒童健康影響較大的病變,是導致兒童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概論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又稱發育性髖關節脫位(Develop疾病概述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后脫位多見,出生時即存在,女多于男,約6:1,左側比右側多一倍,雙側者較少。主要由于髖臼、股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肌肉先天性發育不良或異常,導致關節松弛,半脫位或脫位,此外,胎兒在子宮內位置不正常(臀位),髖關節

2、過度屈曲,也易致本病,另外遺傳因素和襁褓因素也較明顯。 疾病概述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髖關節脫位病理特點 髂腰肌緊張、攣縮,壓迫髖臼的入口;關節囊變形呈葫蘆樣;股骨頭頸變形,主要有股骨頭呈橢圓形,股骨頸短,股骨頸前傾角增大;髖臼變形,主要有髖臼窩淺小,呈三角形,髖臼指數增大,關節盂唇內卷;股圓韌帶增粗變長,關節軟骨變性等。 髖關節脫位病理特點 髂腰肌緊張、攣縮,壓迫髖臼的入口;臨床表現和診斷 (1)新生兒和嬰兒期:患兒肢體呈屈曲狀不敢伸直,活動較健側差,無力,牽拉下肢時則可伸直,但松手后又呈屈曲(彈響固定),少數嬰兒下肢呈外旋位、外展位或兩下肢呈交叉位,甚至髖關節完全呈

3、僵直狀態。最常見體征為患肢短縮,臀部、大腿內側或腘窩的皮膚皺折增多,加深或不對稱。臨床表現和診斷 (1)新生兒和嬰兒期:患兒肢體呈屈曲狀不敢伸臨床表現和診斷Content 03Ortolani 及Barlow試驗(“彈進”及“彈出”試驗) (1)Ortoani(“彈進”)試驗:新生兒仰臥位,屈髖、膝關節各屈90,并逐步外展,同時置于大轉子外側的四指將大轉子向前、內側推壓,此時可聽到或感到一“彈跳”,這是脫位的股骨頭通過杠桿作用滑入髖臼而產生。即為陽性,就可診斷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因新生兒哭鬧、亂動或內收肌攣縮時,該體征可能變化為陰性,但并不能排除脫位的存在。 (2)Barlow(“彈出”)試驗:

4、在上述的體位,使髖關節逐步內收,檢查者用拇指向外、后推壓,若股骨頭自髖臼脫出,可聽到或感到一“彈跳”。當解除推壓力時,股骨頭可滑回髖臼內,亦可出現“彈跳”,即為陽性。陽性結果表示有可能脫位,目前還未脫位,應診斷為不穩定髖。上述方法不適用3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因有可能造成損害。 臨床表現和診斷Content 03Ortolani 及Bar臨床表現和診斷 2)幼兒期:站立時臀部后聳、腰部前凸更為突出。單側脫位 臀下皺褶高低和深淺不對稱,走路步態呈“甩髖”式跛行;雙側脫位 會陰部加寬,股三角空虛,腰椎前凸增大,步態蹣跚或鴨步態臨床表現和診斷 2)幼兒期:站立時臀部后聳、腰部前凸更為突出臨床表現和診斷

5、3)兒童期 Trendelenburg征陽性,Allis征陽性,畸形步態嚴重。臨床表現和診斷 3)兒童期 Trendelenburg征陽性臨床檢查(1)外展試驗:正常嬰兒雙髖外展一般在7080左右,若外展在5060為陽性,在4050為強陽性。(2)股動脈搏動減弱:股骨頭脫位后股動脈襯托消失,搏動減弱,檢查需兩側對比觀察。(3)Allis征:雙髖屈曲90,雙膝充分屈曲時,因髖關節脫位使大腿短縮,所以一側膝關節低于對側膝關節,稱Allis征陽性。此征只適用于單側發病者。臨床檢查(1)外展試驗:正常嬰兒雙髖外展一般在7080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課件臨床檢查(5)Trendenbury試驗:又稱單髖負重試

6、驗。正常單側肢體站立時,對側臀皺襞向上傾斜。當健肢站立時,對側臀皺襞向上傾斜,當患肢站立時,對側臀皺襞并不向上傾斜,反而呈下降現象為陽性。說明股骨頭不在原位,不能有效地抵住骨盆,臀肌穩定髖關節的功能減低或消失。因此本試驗在臀中肌麻痹、髖內翻等原因引起的髖關節不穩定狀態也可出現。(6)大粗隆上升:正常嬰兒自髂前上棘經大粗隆頂點至坐骨結節呈一條直線,稱做奈氏線(Nelaton)。倘若股骨頭不在髖臼內,而向上脫位時,大粗隆隨之上升,這三點不在一條直線上。臨床檢查(5)Trendenbury試驗:又稱單髖負重試驗。臨床檢查(7)B超檢查(8)X光檢查:髖臼角度:大于30為異常。沈通氏線:不延續為異常。

7、Perkin氏線測量法:股骨喙突位Perkin氏線外側為異常(1歲以內)。股骨頭骺位于Perkin方格外上限為異常(1歲以上)。假臼形成。股骨頭骺變形且小。臨床檢查(7)B超檢查髖臼指數髖臼指數:又稱髖臼角,即髖臼頂的斜度。沿雙側髖臼“Y”型軟骨交點作水平連線,再沿髖臼上下緣作切線,兩線相交之角即為髖臼角。髖臼角正常值1歲以下為30,13歲為25,3歲以上為20。一般認為如超過30則有明顯脫位趨向,可認髖臼發育不良。但在診斷上不能單看髖臼指數一項。髖臼指數髖臼指數:又稱髖臼角,即髖臼頂的斜度。沿雙側髖臼“YPerkin 方格連接兩側髖臼“Y”形軟骨作一水平線,再自髖臼頂外緣作一垂線。此二線將髖

8、臼分為四個象限,正常股骨頭應位于內下象限。新生兒和嬰兒股骨頭骨骺尚未出現時,可觀察股骨上干骺端的角形突起(股骨頸喙突)與Perkin線的關系。如股骨頸喙突位于下外或上外象限時,即可診斷為先天性髖關節半脫位或全脫位。脫位側骨化中心常較小。 Perkin 方格連接兩側髖臼“Y”形軟骨作一水平線,再自髖CE角即中心邊緣角。自股骨頭旋轉中心至髖臼頂的外緣畫一直線,另自髖臼頂外緣作一垂線,兩線所成的角即為CE角。正常時約為2040,小于此度數說明頭臼關系失常。1519為可疑;少于15,甚至負角,表示股骨頭外移,為脫位或半脫位。 CE角即中心邊緣角。自股骨頭旋轉中心至髖臼頂的外緣畫一直線,Shonton線

9、閉孔的上緣正常時應與股骨頸內側形成一完整的弧線。髖關節向上脫位時,此曲線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弧線的外側孔高。為最簡單的診斷方法之一。 Shonton線閉孔的上緣正常時應與股骨頸內側形成一完整的弧鑒別診斷1先天性髖內翻 又稱扁平髖。多見于48歲兒童,男孩較女孩多5倍。以髖部疼痛和跛行為主要癥狀和體征,疼痛常向膝部、大腿內側和臀部放散。X線片顯示股骨頭變扁、碎裂并有透亮區。晚期可有股骨頭脫位,但髖臼發育良好,頸干角與前傾角尚正常,此與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不同,以資鑒別。2病理性髖脫位(1)小兒髖關節結核:好發于10歲以下兒童,如不治療病灶破壞發展較快,患肢出現短縮和畸形。早期患側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并有

10、跛行,也可有膝部或大腿前方疼痛。檢查患髖各方向活動均受限,并伴有肌肉痙攣,日間肌痙攣的保護作用在夜間入睡后消失而出現夜啼。晚期會出現竇道口及髖關節的病理脫位,實驗室檢查血沉增快。與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病程長,無疼痛癥狀和體征顯然不同。(2)小兒急性化膿性髖關節炎:以嬰兒和12歲小兒最多。多有外傷或感染史,起病較急。以髖部疼痛、跛行、活動受限為主訴,有發熱,甚或高熱等全身反應。血沉增快,白細胞或中性粒細胞增高等與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明顯不同。 鑒別診斷1先天性髖內翻 又稱扁平髖。多見于48歲兒童,臨床治療 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應強強早期診斷,嬰兒期的治療效果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后治

11、療,即使非常成功。于35歲以后,都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大多數學者強調要對新生兒進行普查,以便早期診斷與治療是獲得痊愈的重要措施。盡早復位;防止股骨頭骨骺缺血壞死;矯正殘留的發育不良,恢復正常關節生物力學。臨床治療 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應強強早期診斷,嬰臨床治療 1.新生兒(出生后6個月以內)先行手法復位,復位后用外展支架或石膏固定46個月。同時家長可對患兒患髖進行手法按摩,適當叩擊大轉子部或下肢,使股骨頭對髖臼有適當的應力刺激,以刺激髖臼發育。易成功。一年內定期復査。臨床治療 1.新生兒(出生后6個月以內)先行手法復位,復位臨床治療 (2)6個月1歲6個月:先采用下肢皮牽引2周,而后實施手

12、法復位,髖人字石膏固定。最穩定的位置是屈髖90,外展6070自然外旋位。需避免過度外展髖關節或強迫復位,以免發生股骨頭骺軟骨缺血壞死。石膏固定總時間為69個月。(3)1歲6個月3歲:先作牽引,肌肉攣縮比較明顯者,復位前作松解,如內收肌切斷,髂腰肌延長等,股骨頭牽引到髖臼水平時,在全麻下行手法復位,石膏固定。臨床治療 (2)6個月1歲6個月:先采用下肢皮牽引2周,臨床治療不能復位者,行手術治療,術前行皮牽引或股骨髁上骨牽引,床邊X線攝片股骨頭達到髖臼水平方行手術治療,經牽引而達不到位者,應行股骨短縮術。 (1)切開復位法 (2)Salter骨盆截骨術 (3)Chiari臼頂內移骨盆截骨術 (4)

13、改良Pemberton骨盆截骨術 (5)原位造蓋(6)股骨頸前傾角矯正術(7)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臨床治療不能復位者,行手術治療,術前行皮牽引或股骨髁上骨牽引切開復位法適應證:適用1歲以上患兒,髖臼發育較好,復位后較穩定。手術方法:Smith-Peterson前外側切口,切開髂骨骨骺,剝離髂骨外板。十字切開關節囊。將脫位的股骨頭復位至髖臼內,最后將關節囊重疊縫合以加強穩定性。術后石膏褲外展、屈髖屈膝、內旋位固定6周,然后逐漸練習關節活動。切開復位法適應證:適用1歲以上患兒,髖臼發育較好,復位后較Salter骨盆截骨術適應證:適用16歲,包括手法失敗者,患兒髖臼發育不良,髖臼指數小于45,股骨頭

14、大小與髖臼應基本合適。手術方法:用直角血管鉗自內向外通過坐骨切跡穿一鋼絲鋸,自切跡中向髂前下棘直線鋸斷髂骨。下端骨片向前、向下、向外側并以恥骨聯合為軸,將髂臼向前、下方和外側旋轉。截骨處植骨克氏針貫穿髂骨、植骨塊至髖臼后方固定。術中如前傾角超過45應行股骨旋轉截骨。Salter骨盆截骨術適應證:適用16歲,包括手法失敗者Chiari臼頂內移骨盆截骨術適應證:適用6歲以上,患兒髖臼發育不良,髖臼指數大于45,復位后不穩定。手術方法:行關節外髖臼上緣髂骨截骨,使髖臼內移,截骨的上段形成髖臼頂。關節囊包住股骨頭,頂在髂骨截骨下緣形成的髖臼頂上。Chiari臼頂內移骨盆截骨術適應證:適用6歲以上,患兒

15、髖改良Pemberton骨盆截骨術適應證:適用3歲以上患兒,髖臼發育不良,或3歲以下髖臼指數大于45,復位后不穩定。手術方法:從髖臼上緣1cm處開始弧形截骨,方向直指髖臼底,邊截邊向下按壓,將骨瓣翻下。使髖臼外側弧度加大加深,截骨至髖臼后方即可,不需要將髂骨完全截斷。于髂嵴處取一三角形骨塊嵌插于此處即可改良Pemberton骨盆截骨術適應證:適用3歲以上患兒,原位造蓋適應證:8歲以上患兒軟組織與骨結構畸形均較固定,復位的可能性較小。宜作原位造蓋穩定髖關節。手術方法:在股骨頭后上方2厘米處,環形用骨刀自上而下鑿開骨質,在切骨的同時,逐漸向下按壓骨刀,使骨瓣翻下,并覆蓋股骨頭上。操作需輕柔,以免骨瓣蒂部折斷。再從髂骨取上2個楔形骨塊填塞并嵌入骨瓣與髂骨之間。原位造蓋適應證:8歲以上患兒軟組織與骨結構畸形均較固定,復股骨頸前傾角矯正術適應證:適用于前傾角大于45者。手術方法:顯露股骨上端后,于大轉子下行截骨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