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省賽獲獎 詳細版課件_第1頁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省賽獲獎 詳細版課件_第2頁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省賽獲獎 詳細版課件_第3頁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省賽獲獎 詳細版課件_第4頁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省賽獲獎 詳細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學目標:1、了解辛棄疾及詩作的背景和內容。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體會稼軒體豪放而沉郁的風格; 3、學習詞的藝術手法。教學難點:1、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2、體會詞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學方法:傾情誦讀整體感知,體會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詠品味語言的方法。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你能說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 一、導入二、作者介紹(一)生平(注釋1)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

2、疾從小就受到“忍辱待時”,伺機報國的思想的教育,“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22歲時,辛棄疾率領兩千人馬,加入了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開始抗金救國的活動。不久以后,耿京為叛徒所殺害,辛棄疾激憤萬分,以五十騎人馬,直闖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突破金兵包圍,馳奔南宋。 辛棄疾智略超群,深謀遠慮,當時就有人把他比作“隆中諸葛” 。但是回歸南宋以后,卻受到了種種的猜忌和排擠。他給皇帝上奏美芹十論、給宰相虞允文進呈九議,具體闡述復國中興大計,均不被腐朽的南宋政府所采用。 他曾經三次被罷官。42歲的壯年,就被彈劾去職,居住在江西上饒農村10年。52歲被起用,3年后又遭到誣陷,被迫丟官,賦閑8年。一生中寶貴的

3、近20年的光陰,就是在“閑居”中度過的。 1207年9月,辛棄疾在鉛山故居含恨而歿,終年68歲。(二)作品 辛棄疾的詞,有今人鄧廣銘編注的稼軒詞編年箋注,共收現存的辛詞六百二十余首。這些詞中最令人受到感染的是抒寫愛國情懷、描寫田園風光這兩方面的詞。與蘇軾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合稱“蘇辛”。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水龍吟作于孝宗乾道五年(1169),作者35歲,時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作者已南下多年,雖有滿腹經綸,一腔熱血,卻不受重用,年華虛擲,難遂報國之愿,于是借登臨觀覽,抒發了英雄失意、功業難成的郁憤之情。三、寫作背景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

4、,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四、聽錄音一)水龍吟上片(結合注釋和下列內容,疏通文章) 第一層: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秋:“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柳永雨霖鈴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登高 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五、內容賞析有關“秋、水”的寫景句 第二層: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比作“山”:“水是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韓愈詠桂林山水 “似

5、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皮日休縹緲峰以“玉簪螺髻” 第三層: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落日:比喻國勢衰微的南宋王朝。斷鴻:失群的孤雁,比喻作者飄零的身世。江南游子:指代作者自己。第四層: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吳鉤: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李賀南園 “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辛棄疾破陣子拍欄桿:“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桿拍” 北宋劉概 “休去依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辛棄疾摸魚兒二)詞的上片問題探究: 上片中詞人用了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你們發現了嗎? 1、那么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色?2、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

6、描寫又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請大家抓住關鍵句、舉例說明之) 借景抒情 江水、 山景、落日、斷鴻。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開篇寫景,但這景意境是宏大壯闊的。大家想象一下,遙看遼闊無邊的楚天之下,橫無際涯的秋色,浩浩湯湯的滾滾長江,水天一色。面對這闊大的境界,詞人那種( ) 胸懷讓我們一覽無余。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 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仿佛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的手法

7、。磊落的3、那么詞人的愁恨為何? 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游子指辛棄疾自己。 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伐收復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4、這里的游子又是指誰呢?這又表達詞人怎樣的情感呢?5、“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

8、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有哪些動作呢?看、拍、會、登小結: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用的是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景抒情 三)水龍吟下片 第一層: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登臨意”之一: “張翰思歸 ”一典,寫明不愿忘懷時事,棄官歸隱,表白抗金的決心。 第二層: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登臨意”之二: “求田問舍”是再次用典,一方面是表明自己不愿棄官回鄉作富家翁,同時也是對朝廷那些不思抗敵,只顧求田問舍的達官貴人的諷刺。 第三層: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

9、此!“登臨意”之三: 桓溫北伐時的感慨“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反映了作者對朝廷不肯使用抗戰人才,北伐無望的憤慨。 第四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自傷英雄抱負不能實現,心頭郁結,得不到慰籍。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 。 言志(抒情)1、與詞的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詞人寫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張翰樂于歸隱許汜謀取私利劉備雄才大略桓溫嘆時光流逝2、詞人對這些歷史人物各持什么態度?既不愿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愿學求田問舍的許汜。而贊賞劉備的包裹才氣,表明自己志在為國為民。3、這種借古人來表達自己情感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么? 用典。 就本詞來看,詞人用典意在對比,

10、前兩個是反例,后兩個是正例。正反對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 下片述懷言志,三個典故疊用,表達了豐富而復雜的情感內涵,體現了稼軒詞擅長用典、“以文為詞”的特色。層次簡析小結 上片寫景抒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登高遠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羅髻。 遙望淪陷山河的心情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嘆國破家亡、怨壯志難酬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壯懷難申的孤獨、憤懣 下片借典抒情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決不消極面世的心意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不為名利,一心為國的衷情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年華虛度、英雄坐老的悲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

11、雄淚。 無人理解、英雄被困的孤獨 六、 主題 這首詞作者通過寫登建康賞心亭的所見所感,抒發作者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雄心壯志和功業未成的苦悶心情,表現對南宋統治者茍且偷安的批判,表達深沉的愛國之情。一個中心,三個方面 首先是熱烈高亢的抗金復國豪情;其次是無人理解、孤獨難耐的痛楚;再次是對年華虛擲、功業無望的哀傷。 (一) 從寫景入手,意境開闊,情景交融。 (二) 通過歷史典故,層層推進,自然而貼切,深沉而含蓄。 (三)采用白描、反襯的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七、藝術特色八、辛詞誦讀1、抒寫愛國情懷的詞“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2、描寫農村風物的詞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