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單元綜合檢測試題匯總_第1頁
2023年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單元綜合檢測試題匯總_第2頁
2023年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單元綜合檢測試題匯總_第3頁
2023年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單元綜合檢測試題匯總_第4頁
2023年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單元綜合檢測試題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155/155單元綜合檢測(一)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一、選擇題1(2021北京海淀區模擬)新中國成立后山西、陜西、北京等地陸續發現了西周甲骨文,其卜文排列章法、結體、用刀與商代甲骨文一脈相承,但有的字小如粟米,筆道細如發絲,具有與商代不同的書風,且象形字較商代為少,更加符號化。對以上信息理解正確的是()A甲骨文的使用擴大了商代疆域B周人繼承和發展了商代的文化C甲骨文作為書法藝術已經成熟D畜牧業發展推動了甲骨文進步B根據材料“其卜文排列章法、結體、用刀與商代甲骨文一脈相承”可知,西周甲骨文繼承和發展了商代的文化,為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的發展成熟奠定了基礎,故選B項;材

2、料涉及的是西周甲骨文,且文字的使用無法擴大商代疆域,排除A項;漢字發展為自覺的書法藝術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甲骨文是實用性文字,排除C項;獸骨只是甲骨文的書寫材料,甲骨文進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人的主觀能動性,排除D項。2(2021山東濟南聯考)有學者指出,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這不僅是朝代的更迭,也是一種文明的交替,自此,禮樂文化、宗親文化代替了巫鬼文化、祭祀文化。據此可知()A中華文明缺乏連續性B周代政治拋棄神權色彩C周代文明更具進步性D禮樂文化推動社會進步C由題干信息可知,周武王建周不僅是朝代更迭,也是文明的交替,禮樂文化、宗親文化代替了巫鬼文化、祭祀文化,這是文明的進步,故選C項;中華文明

3、始終綿延不絕,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代政治依然有神權色彩,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禮樂文化主張等級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阻礙社會進步,排除D項。3(2021遼寧葫蘆島二模)天人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詩經頌篇中就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昊天有成命,二后(文王、武王)受之”的記載。這類頌詞()A說明中國古代宗教正式形成B旨在證明政權存在的合理性C說明古代生產力發展程度高D保證了商周政權的內部穩定B依據材料“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昊天有成命,二后(文王、武王)受之”可知,詩經頌篇神化王權,強調政權是上天選定與安排的,目的是證明政權存在的合理性,故選B項;由材料可知,古代政治理

4、論中含有宗教色彩,但這并不能表明中國古代宗教正式形成,排除A項;頌篇的內容無法體現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排除C項;商周的政權內部并不穩定,且D項中“保證了”表述過于絕對,錯誤。4(2021山東棗莊模擬)春秋末年,晉國趙氏宣布不管是生產奴隸還是家庭奴隸,只要立了戰功,就可以成為自由民,同時實行“舊田半稅,新田不稅”的政策。這些做法()A有利于新生產關系的發展B直接造成三家分晉的局面C說明當時社會的紛爭不斷D體現宗法制度的全面崩潰A根據材料“只要立了戰功,就可以成為自由民,同時實行舊田半稅,新田不稅的政策”可知,晉國趙氏的措施是變革了傳統的選官制度和賦稅制度,有利于奴隸制度的瓦解,為小農經濟的產生

5、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故選A項;晉陽之戰,為日后“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制度變化,未體現社會紛爭,排除C項;“全面崩潰”說法過于夸張,排除D項。5(2021福建廈門模擬)春秋時期,齊之管仲、鮑叔牙,晉之狐偃、先軫,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孫叔敖等,出身低下卻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戰國時期,魏、楚、秦、韓等國變法更是以選賢任能作為任官標準。這些做法()A維護了家國一體的宗法制度B鞏固了世卿世祿的分封制C打破了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面D導致了周天子權威的衰落C根據材料“出身低下卻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以選賢任能作為任官標準”可知,這些做法打擊了貴族的勢力,打破了貴族壟斷政

6、權的局面,有利于選拔人才,故選C項;材料中的做法打擊了貴族勢力,破壞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排除A項;選賢任能沖擊了世卿世祿的分封制,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權威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排除D項。6(2021山東臨沂模擬)史記商君列傳說:“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而無所芬華。”商鞅據此將秦國原來的爵制發展為按軍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這一措施()A有利于軍功貴族的崛起B沉重打擊商人階層利益C否定貴族爵秩等級制度D強化了君主專制的觀念A軍人憑借軍功可以獲得爵位俸祿,這激發了軍人的戰斗力,有利于軍功貴族的崛起,故選A項;軍功爵制屬于軍事領域的改革,并不會觸及商

7、人的利益,排除B項;商鞅變法改變的是授爵的標準,并未否定爵秩等級制度,排除C項;商鞅變法時秦國還沒有建立起君主專制制度,排除D項。7(2021山東德州聯考)近代某學者認為,近世醫學及種種科學上的新發明,都是為富人應用的。真科學不是這些物質科學,真科學是孔子的科學。他意在說明()A尊重人的科學才是真的科學B孔子的思想學說體現了人文主義C近代科學的應用限于少數人D科學關系人類本性的發展問題A根據材料“都是為富人應用的。真科學不是這些物質科學,真科學是孔子的科學”可知,該學者主張科學與孔子思想相結合,并非僅富人所有,科學應尊重人,故選A項;孔子思想中的“仁”“有教無類”等體現人文主義,但與材料主旨不

8、符,排除B項;由材料“真科學不是這些物質科學,真科學是孔子的科學”可知,該學者主張科學并非由富人應用,要惠及大眾,排除C項;孔子主張性相近,這與材料中“真科學是孔子的科學”傳達的孔子“仁者愛人”思想不符,排除D項。8(2021遼寧沈陽質檢)荀子君子篇中說,“故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爵當賢則貴,不當賢則賤。古者刑不過罪,爵不逾德”。由此可知荀子的思想()A主張統治者實行法治B以刑罰嚴懲人性之惡C認為賞罰皆應有標準D適應了諸侯爭霸需要C材料大意為罪罰要相當,罪罰不當就會受到歧視;德才相當就會受人尊重,德才不相當就會被人輕視,古代刑法不超過犯人的罪行,官爵不超過德行,說明題干強調的是賞罰應得當,即

9、認為賞罰皆應有標準,故選C項;材料沒有強調統治者實行法治,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刑罰應定罪恰當,而不是嚴懲,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荀子思想的影響,排除D項。9(2021湖北武漢模擬)據公羊傳言,秦人立君不以嫡庶長幼,“惟擇勇猛者立之”。自秦襄公至秦穆公九代國君,以長子繼位者僅有武公、宣公二人。這反映出秦國()A率先建立集權體制B尚武的文化傳統C未受宗法制的影響D王位傳承的穩固B根據材料“秦人立君不以嫡庶長幼,惟擇勇猛者立之”可知,秦國在選擇國君時注重勇猛,不以嫡庶長幼為依據,這體現了秦國尚武的文化傳統,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集權體制,A項錯誤;根據材料“以長子繼位者僅有武公、宣公二人”并結合所學知

10、識可知,宗法制對秦國有影響,C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王位傳承是否穩固,D項錯誤。10(2021北京豐臺模擬)云夢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記述了秦對官吏的各種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謗、舉事審當、喜為善行、龔(恭)敬多讓。還提道: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寬以治之;毋使民懼。由此可見,秦的統治()A兼采儒家思想B專任法家之術C雜糅陰陽學說D奉行無為而治A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的法律對官吏提出了各種要求,這些要求中包含了忠孝等儒家思想,說明秦的統治兼采儒家思想,而非陰陽學說,故選A項,排除C項;材料中對官吏的要求包含忠孝思想,說明并非專任法家之術,排除B項;無為而治是道家

11、思想,秦朝并未采用,排除D項。11一位當代學者說:“中國兩千多年來非封建制的實踐帶來了近乎無地方政府的傳統,用嚴復的話說是尺柄寸權,悉歸國家的傳統。”這一“傳統”實際指()A分封制B郡縣制C行省制D軍機處B根據材料“尺柄寸權,悉歸國家”可知,地方政府無權,權力都收歸國家(中央),這強調的是郡縣制的特點,B項正確;分封制下地方有相對獨立的自主權,A項錯誤;C、D兩項均與材料不符,故排除。12(2021福建福州模擬)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始皇)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長城的修筑()A是政權開拓疆土愿望的優先選擇B順應了儒家知識分

12、子的價值觀念C形成一道具有軍事意義上的屏障D徹底解決了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C材料反映了蒙恬北逐戎狄后,“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修筑長城是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有了長城可以形成一道具有軍事意義上的屏障,故選C項;長城是軍事防御工程,不具有開拓疆土的功能,排除A項;修筑長城耗費人力、物力和財力,這與儒家民本等思想不符,排除B項;“徹底解決了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3(2021山東濟南模擬)漢武帝時期,桑弘羊主持的財政改革對鹽的生產實行民制官收政策,在市內設官吏定點銷售,在不設市的小邑和鄉村,特準中小商人在交納重稅的條件下分

13、銷給消費者。此舉意在()A推動制鹽業的繁榮B統一鹽價穩定市場C控制鹽業增加收入D打擊商人消滅割據C“民制官收政策”體現政府控制鹽業,“交納重稅的條件下”說明其目的在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故選C項;材料只是反映對鹽業生產和銷售的管理,沒有反映推動制鹽業的繁榮,排除A項;材料沒有說明統一鹽價,且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財政收入,而不是穩定市場,排除B項;割據是以武力占據部分地區,在一個國家內形成分裂對抗的局面,漢武帝時期不存在割據,排除D項。14(2021湖南衡陽模擬)下面為西漢某時期丞相出身的統計圖。其變化反映出()A“漢承秦制”未有改變B察舉制注重人才的出身C“推恩令”的效果顯著D儒學的政治影響力加強

14、D從漢武帝到漢元帝,儒者出身的丞相占比越來越大,說明儒學的政治影響力加強,故選D項;秦朝以法治國,漢武帝以后尊崇儒術,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出身的變化,與察舉制無關,排除B項;“推恩令”是解決地方王國問題采取的措施,排除C項。15(2021遼寧沈陽模擬)東漢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尚書諸曹為丞相屬官。曹丕稱帝后,以尚書諸曹權力過大,另設中書省,掌管機要,起草和發布詔令。置中書監、令各一人,以中書監為長官。由此可知,曹丕()A與丞相矛盾加深B意圖加強皇權C欲改革選官制度D籠絡士族勢力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曹丕“另設中書省,掌管機要”,目的是加強皇權,故選B項;曹丕讓中書省行使相權并不能說明其與丞

15、相的矛盾加深,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改革選官制度和籠絡士族勢力,排除C、D兩項。16(2021福建莆田二模)漢書記載:“篋中有裹藥二枚,赫蹄書。”應劭注曰:“赫蹄,薄小紙也。”1933年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了麻紙殘片。1957年陜西出土的灞橋紙和1973年甘肅出土的金關紙,均發現于西漢遺址。這表明,西漢時期()A勞動人民已經發明造紙技術B造紙術通過新疆向內地傳播C紙張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質D官修史書所載內容真實可信A材料反映了漢書中有關于紙的記載,西漢遺址也有關于紙的考古發現,這些說明西漢時期勞動人民已經發明造紙術,故選A項;材料無法說明造紙術的傳播方向,排除B項;西漢時期紙張尚未推廣

16、,不是當時最主要的書寫材質,排除C項;官修史書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其內容不一定真實可信,需要進一步考證,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1975年,湖北云夢縣睡虎地4號墓出土了兩封秦軍士兵的家書(木牘)。專家鑒定表明,當時(公元前223年),正在服役即將參加攻打淮陽(今屬河南省)戰役的二弟黑夫和三弟驚寫給大哥衷的家書。11號木牘“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黑夫寄益就書曰: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為黑夫、驚多問夕陽呂嬰、匾里閻諍丈人得毋恙矣。驚多問新負(婦)、妴(婉)得毋恙也?新負(

17、婦)勉力視瞻丈人,毋與勉力也。”6號木牘“驚寫給衷聞新地城多空不實者,且令故民有為不如令者實新地入盜,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秦代士兵家書所蘊含的重要歷史價值。(要求:從多方面簡要寫出所提取的家書情節或現象,對歷史現象的概述和闡釋準確全面)解析首先,認真閱讀材料信息,提取材料中的歷史價值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依據材料“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正在服役即將參加攻打淮陽(今屬河南省)戰役的二弟黑夫和三弟驚寫給大哥衷的家書”“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聞新地城多空不實者,且令故民有為不如令

18、者實新地入盜,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等獲取信息。其次,論證表述成文并總結即可。答案示例:軍事政治:秦國士兵需自備衣服和費用,將要攻打淮陽。不僅反映了秦國滅楚統一戰爭的情況,還可以看出,黑夫和驚在戰爭中獲有戰功,已被授爵;說明軍功授爵制催生了秦國的軍隊勇敢作戰。經濟:黑夫和驚服兵役,衷則留在家中務農等。說明了秦鼓勵耕織,保障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支撐曠日持久的統一戰爭。社會風尚:秦之社會依然奉孝道重親情敬鄉老。說明并非后世史書所言,秦與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秦國新占領區原住民不遵法令,社會治安狀況令人擔憂,秦國本土尚法,社會秩序比較好;不僅反映了商鞅變法影響深遠,而

19、且整個秦人信仰法律、尊崇法律,社會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文化;等等。(對三個方面的歷史現象概述和闡釋準確全面各3分,其中,歷史現象概述1分,闡釋2分。共9分。社會風尚兩個內容,任意一個即可)秦墓出土的秦軍士兵兩封木牘家信,從軍事政治、經濟、社會風尚等方面反映了秦國的情況,是秦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秦國社會的親歷者,其家書是研究秦國社會的一手材料。(總結,每點2分,答出2點即4分)18(2021遼寧適應性測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游俠興起于戰國。西漢初年,游俠勢力滲透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馳騖于閭閻(里巷),權行州域,力折公侯”。如出身游俠世家的郭解,藏匿亡命之徒,勾

20、結地方官,幫助他人逃避徭役,形成私人集團,出入鄉里,“人皆避之”。漢武帝時,將各地豪富、豪俠遷徙到茂陵,郭解也被遷徙,后因牽涉殺人被處死。自郭解后,郭氏后代再未出現游俠,反而有郭梵、郭伋等歷任高官。很多游俠轉而習儒,如朱云拜師學習易論語,因精通儒學而被任為博士,擔任縣令,后隱居鄉里,教授學生。西漢中期以后,仍有游俠存在,但“雖為俠而恂恂(溫恭謹信的樣子)有退讓君子之風”。據史記漢書(1)根據材料,概括漢代游俠轉變的表現。(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游俠轉變的原因。(8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自郭解后,郭氏后代再未出現游俠,反而有郭梵、郭伋等歷任高官。很多游俠轉而習儒學生

21、”“如出身游俠世家的郭解,藏匿亡命之徒,勾結地方官,幫助他人逃避徭役,形成私人集團”“西漢中期以后,仍有游俠存在,但雖為俠而恂恂(溫恭謹信的樣子)有退讓君子之風”等信息回答。第(2)問,根據材料“游俠興起于戰國”“漢武帝時,將各地豪富、豪俠遷徙到茂陵”“漢武帝時,將各地豪富、豪俠遷徙到茂陵,郭解也被遷徙,后因牽涉殺人被處死”“很多游俠轉而習儒,如朱云拜師學習易論語,因精通儒學而被任為博士,擔任縣令,后隱居鄉里,教授學生”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即可。答案(1)表現:身份由游俠轉變為官員或儒士;與國家關系從對抗轉為逐漸服從(從與國家對抗到納入國家支配秩序中);精神世界由武向文轉變。(每點2分,答

22、出三點得6分)(2)原因:漢代國家統一,社會趨于安定;中央集權加強;政府加強對游俠的打擊;儒家思想的影響(漢武帝尊崇儒學的影響);精通儒學有做官的機會(通經入仕)。(任答四點得8分)單元綜合檢測(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一、選擇題1(2021山東威海模擬)下表內容是20世紀前期,部分教科書中有關孝文帝改革的論述。據此可知()時間教科書論述1907年中國歷史講義自是華奢柔弱之風漸行,而國勢之衰兆已見1913年共和國教科書鮮卑之同化中國,帝功居多1928年初中本國史國中一切制度文物至北齊北周之治制,則尤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國之貢獻頗大A清末新政促進了教育變革B社

23、會進步傳播了唯物史觀C辛亥革命推動了民族交融D時代發展豐富了史學觀點D根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對孝文帝改革的評價從否定逐漸轉變為肯定,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豐富了史學觀點,故選D項;清王朝1912年就已經不存在,所以表格信息中1913年和1928年的和清末新政無關,排除A項;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排除B項;“辛亥革命推動了民族交融”只能解釋1913年共和國教科書的論述,與其余兩本書的論述無關,排除C項。2閻步克說:“北方少數民族的部族制度與華夏制度的劇烈碰撞,最終在北方地區激發出了新的變遷動力與演進契機,交替的胡

24、化和漢化孕育出了強勁的官僚制化運動,它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這說明孝文帝改革()A為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基礎B建立了大一統國家C打破了兩晉的門閥士族政治D利于緩和民族矛盾A根據材料“它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孝文帝改革為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基礎,故選A項;孝文帝并沒有建立大一統國家,排除B項;孝文帝改革并未打破門閥士族政治,排除C項;D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2021山東淄博檢測)“天王”稱號從周代就有,為周天子稱號。十六國及西魏北周時期的若干君主,在稱帝前先稱“天王

25、”。“可汗”一詞最早出現在鮮卑語中。貞觀四年,西北諸藩咸請上尊號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這些現象說明()A各民族文化差異消失B唐政府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C民族交融的趨勢凸顯D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的完成C少數民族君主接受了漢族帝王的尊號,唐太宗接受了少數民族君主的尊號,這說明民族間對彼此文化的接受和認同,凸顯了當時民族交融的趨勢,故選C項;“差異消失”說法錯誤,排除A項;“天可汗”說明唐政府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但材料還涉及周代、十六國及西魏北周時期,排除B項;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數民族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主要體現在生產方式和文化的改進,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4(2021山東濟寧模擬)據通

26、考載,孝文帝頒行均田令,“令有盈者無受無還,不足者受種如法;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是令其從便買賣,以合均給之數,則又非強奪之以為公田,而授無田之人。”這反映出北魏均田制的基本原則是()A禁止民間土地交易B保障土地平均分配C限制土地兼并行為D強化土地國有政策C“以合均給之數,則又非強奪之以為公田,而授無田之人”表明孝文帝頒布均田制主要是為了解決部分人無田,從而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土地買賣,故選C項;“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表明土地是可以買賣的,排除A項;北魏時期,土地私有,實行均田制是為了解決部分人無田的問題,無法做到保障土地平均分配,排除B項;北魏

27、時期,實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實行均田制是為了解決部分人無田的問題,強化土地國有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5(2021山東煙臺開學考試)唐朝兩稅法以戶稅與地稅為核心,將租庸調、雜徭以及其他一切賦斂都納入兩稅。其實施()A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B消除了土地買賣和兼并C加強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D促進了均田制的穩步發展A兩稅法以土地和財產多少征稅,拓寬了征稅的廣度,增加了財政收入,故A項正確;土地買賣和土地兼并存在的基礎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兩稅法的施行并不能消除土地買賣和土地兼并,排除B項;兩稅法的實行,改變了傳統稅收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開始以財產和土地作為主要征收標準,從而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

28、C項;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瓦解,傳統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唐政府遂改用兩稅法,排除D項。6(2021山東淄博模擬)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設立了史科。史科的考試內容只有問義與試策兩項,而且及第者待遇較高,能通一史即“同五經、三傳例處分”,三史皆通則“特加獎擢”。這一做法意在()A提升社會的文化水平B發揮以史資政的功能C促進史學的良性發展D簡化科舉取士的程序B安史之亂后,統治者在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對科舉制度重文采輕實學的弊端進行了反思,故唐穆宗時期設立史科,采用優惠政策鼓勵應試者學史,即發揮以史資政的功能,故選B項;史學是專門的學術,不是面向社會大眾,不能通過學史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排除A項

29、;這一措施未必會促進史學的良性發展,排除C項;科舉取士的程序有考生來源、報考方法、考試步驟等,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7(2021江蘇鹽城調研)唐朝中后期,看重文章詞華的進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經科,許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長儒家舊學經術的山東士族“轉成孤寒之族”。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A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沖擊B選官取士標準不夠合理 C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斷D科舉制有助于階層流動D寒庶子弟社會地位提升,而士族地位有一定的下降,這體現了科舉制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故選D項;進士科和明經科考查的主要是儒家經典,材料并未涉及佛道對儒家思想的沖擊,排除A項;“許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說明進士科更

30、能選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所以不能說選官取士標準不合理,排除B項;科舉制使寒庶子弟社會地位提升,而士族地位有一定的下降,但并未阻斷士族子弟的仕途,排除C項。8唐太宗發現中書省、門下省長官頗多齟齬扯皮之事,于是在門下省下面設政事堂,形成統一的中央行政決策機制,集體商議并處理軍國事務,由是鮮有敗事。這說明當時政事堂的設立()A擴大了封建君主的權力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D緩和了各部門之間的矛盾B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在政事堂設立之前,“中書省、門下省長官頗多齟齬扯皮之事”,在政事堂設立之后,“由是鮮有敗事”,說明政事堂的設立,使得中央政府各部門的行政效率得到提高,故選B項

31、;題干主要涉及解決中央各機構部門之間的行政效率低下問題,而非擴大君主的權力,排除A項;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之后,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才得以解決,排除C項;唐太宗設立政事堂的出發點在于解決“中書省、門下省長官頗多齟齬扯皮之事”,即要提高行政效率問題,而不是緩和各部門之間的矛盾,排除D項。9(2021黑龍江哈爾濱二模)自貞觀十七年始,不管是官階低于還是高于三品者均要加帶“同中書門下三品”稱號,方可參與政事堂會議。唐高宗時,又規定外司四品以下的官員入相,統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名。從此,更多負實際行政職責的低級官員進入政事堂。這一變革()A推動政事堂的不斷完善B加劇士族與庶族的矛盾C加劇皇權和相權的

32、矛盾D加劇中書與門下的矛盾A根據題意可知,貞觀年間進入政事堂會議都要加帶“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唐高宗時外司四品以下官員入相統一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名,由此可知進入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有統一的稱呼,這是政事堂不斷完善的表現,故選A項;這一變革是在完善政事堂,沒有加劇士族與庶族的矛盾,更沒有加劇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書與門下的矛盾,排除B、C、D三項。10在唐代,凡遇軍國大事,照例先由中書舍人(中書省屬官)各擬意見,再由中書令或中書侍郎選定一稿,送經皇帝畫敕后,再須送門下省,由給事中(門下省屬官)復審;若門下省不同意,還得退回重擬。因此敕書必得中書、門下兩省共同認可才算合法。這一規定的重要意義

33、在于()A強化了君主的決策權B提高了門下省的地位C擴大了官員的自主權D提升了政策的合理度D“敕書必得中書、門下兩省共同認可才算合法”這意味著中央出臺的命令是經過兩個部門和皇帝來下達,有利于保證政策有更強的合理度,故選D項;題干強調的不是君主的決策,而是強調敕書的合法性,排除A項;題干是強調敕書必經中書、門下兩省共同認可才合法,所以并不是提高門下省地位,排除B項;題干所述是在三省六部制下的決策流程,所以并不是擴大官員的自主權,而是讓兩省之間互相牽制,保證決策相對科學合理,排除C項。11下表為不同時期關于均田制下小農受田的相關記載。由此可知,從北魏到唐朝前期()時期內容出處北魏“諸男夫十五以上,受

34、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所授之田率倍之”魏書食貨志隋朝“帝(隋文帝)乃發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狹鄉,每丁才至二十畝”隋書食貨志唐朝“(太宗)巡幸至壺口(陜西臨潼),村落逼側(擁擠),問其受田,丁三十畝”冊府元龜A社會人口持續快速增長 B生態惡化導致耕地銳減C封建經濟得到恢復發展 D土地制度發生根本變化C根據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時期所推行的“均田制”下,農民都得到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礎之上,社會經濟定會有較大的發展,故選C項;材料主旨為均田制下農民授田數量變化,未涉及人口和耕地數量變化,排除A、B兩項;北魏至唐朝土地制度未發生根本變化,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導地位,排除D項。12唐德宗建中元年(

35、780年),宰相楊炎建議頒行“兩稅法”。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而“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使古代賦稅制度由“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方向發展。這一政策()A從根本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B以財產性收入作為征稅依據C促進了租佃關系的迅速發展D以政府嚴格控制戶籍為前提B由材料“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可知,兩稅法以財產性收入作為征稅依據,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故選B項;兩稅法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A項“根本”說法錯誤,排除;兩稅法按資產和田畝征稅,地主擁有的田畝越多,也就意味著要交的稅越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發生,租佃關系的發展因此

36、也會受到一定的阻礙,排除C項;兩稅法不再按丁征稅,因此它不再以嚴格控制戶籍為前提,排除D項。13(2021山東濱州檢測)魏晉玄學奉孔子為圣人,力圖用道家語言解釋儒家經典,并開始為儒學體系探求本體論基礎。據此可知,玄學()A背離了先秦孔孟之道B推動了儒釋道三教并行C拓寬了儒學思想內涵D屬于樸素唯物主義思想C從材料中玄學以孔子為圣人,借用道家語言,使儒學探究哲學本體論問題,體現出魏晉時期的玄學是具有一定哲學色彩的儒家思想,拓寬了儒學思想內涵,故選C項;從玄學“奉孔子為圣人” 可知,玄學沒有背離先秦孔孟之道,排除A項;由“力圖用道家語言解釋儒家經典,并開始為儒學體系探求本體論基礎”可知,玄學是推崇儒

37、學,并不是推動儒釋道三教并行,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玄學對儒學的發展,沒有涉及玄學的哲學屬性,排除D項。14(2021山東泰安模擬)唐初,李淵重定“三教”次序,以道教為尊;李世民頒布五經定本和新的五禮,壟斷儒家經典話語的解釋權。這表明()A三教合流趨勢開始出現B統治需要決定文化政策C儒學正統地位已經喪失D儒學危機推動儒學復興B“李淵重定三教次序”“李世民頒布五經定本和新的五禮”表明統治者通過政治手段影響思想,故選B項;三教合流趨勢開始出現是在魏晉時期,與材料中“唐初”不符,排除A項;漢武帝以來,儒學正統地位持續到近代,“唐初”并未喪失,排除C項;儒學復興材料并未體現,排除D項。15(2021湖

38、南長沙三模)唐時,敦煌壁畫里的飛天一改之前的肩披大巾、直鼻大眼、身材粗短、姿勢略顯僵硬的形象,體態豐腴、姿態優美,多呈“S”形舞姿。壁畫里很多大型的樂舞場面,給人“天意飛揚,滿壁風動”的感受。這一變化反映了()A宗教主題的弱化B風俗畫的新發展C盛世王朝的風貌D宮廷樂舞的普及C壁畫里飛天形象的變化,尤其出現的“體態豐腴”“大型的樂舞場面”等,正是唐朝繁盛、自信的表現,故選C項;敦煌壁畫飛天是宗教畫,不屬于風俗畫,排除A、B兩項;飛天形象可能受到宮廷樂舞的影響,但說宮廷樂舞普及就夸大了程度,排除D項。16(2021山東濟寧二模)“瓦當”是中國古代用以裝飾美化建筑物檐頭的建筑附件。如圖是隋唐比較流行

39、的瓦當紋樣,從中可以折射出隋唐時期()蓮花紋瓦當紋樣A建筑技術達到了高峰B私營手工業注重創新C佛教興盛并廣泛傳播D三教合一的趨勢加強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蓮花是佛教的象征之一,在隋唐時期蓮花成為廣受歡迎并流行的紋樣,說明了佛教的興盛與傳播,故C項正確;材料中無法體現在隋唐時期建筑技術達到高峰,A項錯誤;從材料中無法得出是官營手工業還是私營手工業,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三教合一的趨勢,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7錢乘旦說:“無論什么國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其后,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

40、,由是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注:如“參知政事”“參議得失”“參知機務”“專典機密”等)。宋歐陽修新唐書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時,以中書省事務繁多、文書多壅滯,選用一些文人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詔書敕后正式改名為“翰林學士”,并特置學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亂后,“軍國多務,深謀密詔,皆從中出”,被稱為“內相”。憲宗元和年間,中書小吏滑渙,勾結知樞密劉光琦(宦官),“宰相議事有與光琦異者,令渙達意,常得所欲。鄭余慶與諸相議事,渙從旁指陳是非,余慶恕叱之,未幾,罷相”。唐闕史卷下記云:“一日,樞密使(宦官)出至中書,奉宣與宰臣商量鎮州事

41、。”戴顯群唐后期政治中樞的演變與唐王朝的滅亡(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初三省的職責和特點,分析唐初實行這一制度的意圖。(6分)(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實際運行中的調整及其對三省制產生的影響。(5分)(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變與唐朝興衰之間的關系,并談談你對此的認識。(4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三省六部制的內容得出中書省(草擬)、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得出三省之間相互合作,相互牽制,相互監督,分散相權,加強皇權。第三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減少決策失誤,提高行政效率,鞏固封建統治。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其后,以太宗嘗為尚

42、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得出官員任職多任用低級官員或他職兼宰相權職;三省長官不輕易授人;選用文人學士參與軍政;宦官執掌樞密,參與決策。第二小問,從官員任職多任用低級官員,宦官執掌樞密,參與決策得出三省地位下降,逐漸名存實亡。第(3)問第一小問,結合兩則材料得出三省制對唐初的繁榮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唐朝后期三省的作用下降,與唐朝中后期社會走向衰落有很大關系。第二小問,制度的完善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社會發展離不開好的制度。答案(1)職責:中書省(草擬)、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特點:相互合作;相互牽制。意圖:

43、提高決策的正確性和效率;鞏固唐王朝統治。(6分)(2)調整:官員任職多任用低級官員或他職兼宰相權職;三省長官不輕易授人;選用文人學士參與軍政;宦官執掌樞密,參與決策。影響:三省地位不斷下降;逐漸名存實亡。(5分)(3)關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對唐朝盛世有積極推動作用;后期不斷被削弱和架空,與唐朝中后期的社會動亂有很大關系。認識:社會發展離不開制度的穩定執行(圍繞制度執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4分)18國家治理與制度設計、治國理念等方面都有著重要關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漢武帝在以往高祖、文、景治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實施了“興造功業”的基本政策。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

44、4年)冬,初令郡國每年舉孝廉各一人。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令各地諸侯王在封地之內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給予名號。在全國各地設鹽官38處,鐵官48處,均統歸大司農管轄,直屬中央政府。劃分全國為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監察十三州部的二千石祿的高官乃至諸侯王。建立太學,把儒家學說作為基本課程。摘編自晁福林中國古代史等材料二縱觀一部唐律,可謂“一準乎禮”。唐初修定律法時,唐太宗曾言明“失禮之禁,著在刑書”。唐律疏議在第一篇名例律中開宗名義地指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兩者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唐律中要求維護“孝”的倫理的相關律文有數十條之多。開元二十年頒行的大唐開

45、元禮分吉、賓、嘉、軍、兇五禮,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唐律疏議中的“十惡”中,除謀叛外,其余罪名皆出自禮。如其中的“不睦”罪的來由即是引用禮記的經句來作說明。摘編自中國法制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漢武帝“興造功業”的基本政策。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意義。(8分)(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統治者怎樣的治理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對其加以闡釋。(8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初令郡國每年舉孝廉各一人”“令各地諸侯王在封地之內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給予名號”“劃分全國為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得出實行察舉制、“推恩令”和刺史制度;根據材料一“全國各地設鹽官38處,鐵官48處,均統

46、歸大司農管轄”得出實行鹽鐵官營;根據材料一“立太學,把儒家學說作為基本課程”得出設立太學。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加強中央集權、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和促進教育發展等方面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兩者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得出反映了唐朝統治者禮法結合的統治思想。第二小問,結合材料內容得出,唐朝頒布唐律疏議,把儒家倫理法制化,以禮入法,儒家思想在中華法系中得到充分體現;禮法結合的治國理念,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為后世國家治理提供借鑒。答案(1)政策:政治上推行察舉制;實行刺史制度;頒布“推恩令”;教育上設立太學;經濟上鹽鐵官營。(5分)意義:加

47、強中央集權;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促進教育的發展。(3分)(2)治理思想:禮法結合。闡釋:唐朝國力強盛,頒布了以唐律疏議為代表的較完備的封建法典;唐朝統治者把儒家倫理法制化,以禮入法,儒家思想在中華法系中得到充分體現;禮法結合的治國理念,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為后世國家治理提供借鑒。(8分)單元綜合檢測(三)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一、選擇題1(2021山東濱州模擬)宋朝初期,規定州郡長官由文官擔任,差遣中央官員到各地擔任轉運使(主管財政兼監察地方官吏)、提點刑獄公事(主管司法兼檢察)、安撫使(主管軍事)等官職。這些變革旨在()A防止地方割據B削弱相權C應對北方隱患D整頓地

48、方吏治A由材料可知,宋初在地方設立文官擔任州郡長官,又從中央差遣官員管理地方的財政、檢察、司法、軍事,進一步削弱地方官員的權力,其主旨是防止地方權力過大,改變五代以來藩鎮割據局面,故選A項;題干體現的是宋朝對地方的政策,沒有涉及削弱相權,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該變革旨在應對北方隱患,排除C項;整頓吏治是指監督地方官員的行為,與材料中中央設置地方官員和規定職責不符,排除D項。2(2021山東臨沂模擬)下表是由宋人文集中抽樣出的206例士人階層女性閱讀者的墓志資料統計而成的。這反映出宋代士人階層女性()閱讀內容閱讀人數百分比排序佛道經典10551%1儒家經典6933%2史書3316.1%3詩詞文3

49、014.6%4女教典籍2110.2%5音樂199.2%6家訓83.9%7天文醫藥等83.9%7諸子百家等52.4%9A閱讀目的具有較強功利性B社會地位得到極大提高C蔑視傳統的綱常禮教觀念D深受崇文抑武風氣影響D儒、佛道書目所占比重大,沒有兵書,說明宋代崇文抑武的用人政策直接影響士人階層閱讀書目的類別,故選D項;宋代女性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其讀書并非為了求取功名,故不具有較強的功利性,排除A項;僅根據女性讀書的類別無法推知其社會地位如何,排除B項;閱讀儒家經典明顯是受綱常禮教觀念的影響,而非對傳統綱常禮教觀念的蔑視,排除C項。3(2021山西太原三模)(宋)天圣進士,英宗朝官至三司使的蔡襄說:“今

50、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這反映了宋代()A重文輕武是社會主流B加強統治的獨特措施C經世致用已深入人心D科舉是選官唯一途徑B根據材料“(宋)天圣進士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文士也”可知宋代重用文人,這是宋代加強統治的獨特措施,故B項正確;通過材料得不出重文輕武是社會主流,故A項排除;材料信息與經世致用無關,故C項排除;科舉不是選官唯一途徑,且材料與科舉制無關,故D項排除。4(2021山東濟寧模擬)從元代開始用“犬牙交錯”原則,任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這種劃分旨在()A縮小地

51、方經濟差異性B減少地方行政區劃C地理環境與行政區劃有機結合D利用山川形勢制約地方勢力D根據材料元代行省制度用“犬牙交錯”原則,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山川形勢制約地方勢力,故D項正確;行省制度沒有縮小地方經濟差異,故A項錯誤;通過材料無法判斷地方行政區劃的數量,故B項錯誤;元代這么做不是為了將地理環境與行政區劃結合,而是利用自然條件制約地方,故C項錯誤。5(2021江蘇淮安二模)宋代金盈之在描繪汴京城景象時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這一描繪反映出當時()A商業發展市場繁榮B各地交通擁堵嚴重C政府放棄市場監管D休閑娛樂

52、成為時尚A從材料中的“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等信息反映的市場狀況可以看出,當時汴京商業發展市場繁榮,故選A項;B項中的“各地”材料沒有涉及,排除;政府沒有放棄市場監管,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休閑娛樂成為時尚,排除D項。6(2021山東濰坊三模)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大城市所收商稅約占全國商稅總額的20%,其余約80%來自遍布全國的各縣、鎮場務。若再加上坊場錢,大城市所占的比例就更低了。據此可以推知,當時()A商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B大城市商業受嚴格限制C中小市場得到良好發展D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松弛C根據材料“大城市所占的比例就更低了”可知,政府的商稅收入主要來自分散在

53、各地的中小市場,這說明當時中小市場得到良好發展,C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得出商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小市場發展起來,大城市商稅所占比重下降,而不是因為大城市商業受到嚴格限制,排除B項;地方商品經濟的發展不能說明中央集權的削弱,排除D項。7(2021山東濟南模擬)大體上中唐以前的農民起義,多因官府暴政、賦役苛重引起,目標往往直接針對國家。而兩宋時期,農民起義則更多地提出了“均貧富”綱領。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宋代()A人地矛盾的突出B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原有社會秩序C土地政策的變化D“三冗”“兩積”加劇社會矛盾C宋代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導致土地大量集

54、中,貧富不均嚴重,引發農民起義,提出“均貧富”綱領,故選C項;“均貧富”反映了農民和地主貧富不均的矛盾,排除A項;宋朝農民起義提出“均貧富”綱領,與商品經濟發展沒有因果關系,排除B項;北宋存在“三冗”“兩積”的問題,但與農民起義提出“均貧富”綱領沒有因果關系,排除D項。8(2021河北衡水零模)宋會要輯稿載,宋初出口商品就有“金、銀、緡錢、鉛、錫、雜色帛、精粗瓷器”等數十種。其后日漸增多,至南宋達二百種上下,大致分為紡織品、陶瓷品、日用品等幾大類,此外還有稻米和副食品如茶葉、糖、酒和干鮮水果等。材料可以用來說明,南宋時()A海外貿易興盛的物質基礎B商稅成為政府的主要財源C手工業制造能力十分強大

55、D南重北輕的經濟格局確立A根據題意可知,從宋初到南宋出口商品數量和種類逐步增多,說明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為海外貿易提供大量商品,故選A項;因材料沒有比較,故無法得知商稅成為政府的主要財源,排除B項;手工業制造能力強大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南北經濟實力的對比,排除D項。9(2021云南曲靖模擬)在中國古代,貨幣體系基礎是賤金屬(比如銅和鐵),在宋代紙幣發明之前,歷代皇帝都為銅礦甚至鐵礦的稀缺而苦惱,因此貨幣發行量受到天然限制。而紙幣出現之后,那些不再為銅礦稀缺而苦惱的皇帝,肯定無法抵御過度發行紙幣的誘惑,從而“毀掉了一種又一種紙幣”。與生產力與經濟體制不相匹配的紙幣,其過早出

56、現必然導致過早夭亡。這表明()A政府濫發紙幣導致紙幣的廢棄B紙幣的出現不利于經濟的發展C中央政府放棄了紙幣發行管理權D紙幣的消失是由于銅鐵礦增多A根據材料可知,兩宋時期紙幣發行存在的問題,主要因為發行的紙幣無法進行兌換,而宋朝官府因為缺錢,往往造成濫印,超額發行,導致紙幣的廢棄,A項正確,D項錯誤;最先出現的紙幣“交子”是四川地區經濟發展的結果,B項錯誤;后來交子由官府經手,宋元中央政府始終掌握著紙幣發行管理權,C項錯誤。10(2021山東濟寧二模)宋史載,989年,宋太宗下詔:“庶人、商賈、伎術、不系官伶人,只許服皂、白衣、鐵、角帶,不得服紫”。1117年,提舉淮南東路學事丁璀指出:“今閭閻

57、之卑,倡優之賤,男子服帶犀玉,婦人涂飾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這些記載反映出()A政治決策左右社會風尚B經濟發展改變民眾生活C理學思想固化官員思維D商業進步瓦解傳統倫理B根據“今閭閻之卑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商品經濟發展,豐富了人民生活,沖擊了不平等的社會制度,故選B項;A項表述太絕對,且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政令被破壞,故排除;材料信息沒有體現理學思想,排除C項;D項“瓦解”表述太絕對,排除。11朱子語類載:“且以飲食言之,凡饑渴而欲得飲食以充其飽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義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這意味著朱熹()A認為人性本質是惡B肯定人正當的欲求C倡導適當放縱

58、私欲D特別關注百姓生計B材料說明人饑渴時要進行飲食屬于人的正常需求,體現了朱熹對于人性正當欲求的肯定,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說明人性的本質是惡的信息,故A項錯誤;材料中“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說明需求可以隨著人性需要進行,不是倡導放縱私欲,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出對于百姓生計的關注,故D項錯誤。12(2021湖北襄陽模擬)唐至宋,花木蘭的形象變化如表所示。這一變化說明了()時間唐宋形象特點木蘭的形象是忠孝兩全的完美類型,是道德偶像的代表木蘭的形象中“忠”的方面被弱化,“孝”的方面則得到強化A佛教影響藝術形象的塑造B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C世俗文化體現了個性解放D理學興起強化封建倫理綱常D根據

59、表格信息宋代“木蘭忠的方面被弱化,孝的方面則得到強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理學興起,封建倫理綱常強化,女性逐漸淡出了主流社會,故選D項;漢代佛教已經傳入中國,并影響后世,排除A項;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排除B項;世俗文化體現了個性解放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13(2021山東日照模擬)宋代著名史學家范祖禹(10411098年)在其著作唐鑒中,批評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乃“悖天理,滅人倫”之舉;視武則天統治為“母后禍亂”,拒絕使用武則天年號。此舉意在()A總結前代弊端為現實服務B強調歷史事實的研究價值C把儒家義理作為評判標準D樹立嚴謹求實的考證學風C從“悖天理,滅人倫”“母后禍亂

60、”可以看出,范祖禹是運用儒家倫理道德標準進行歷史評價,意在把儒家義理作為評判標準褒貶歷史人物,故選C項;此舉不是為了總結前代弊端,而是為了確立評價人物的標準,排除A項;材料不是強調對歷史事實的研究,而是運用儒家倫理道德標準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考證學風,排除D項。14(2021浙江杭州模擬)宋代時期,“十三經”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編纂,許多數學、工藝、醫藥和科技著作的問世,大型類書和叢書的編印,都在這一時期。據此能反映()A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推動了印刷業發展B當時士大夫崇尚文化的氛圍濃厚C學術的發展推動了印刷術的普及應用D印刷術普及應用促進了學術發展D根據材料可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