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史名詞解釋_第1頁
音樂史名詞解釋_第2頁
音樂史名詞解釋_第3頁
音樂史名詞解釋_第4頁
音樂史名詞解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葛天氏之樂:共八首曲子,即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谷、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總禽獸之極傳說中遠古氏族葛天氏的樂舞。 葛天氏之樂勾畫由一幅遠古時代人們的生活圖景,反映了人類進入農業定居階段后的信仰,觀念和愿望,是原始社會極為著名的一部樂舞作品。2.韶:這是一部宗教性的樂舞。這個樂舞共有 九次變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編排起來,后人稱 作“簫”的樂器。據說樂舞進入高潮時有扮演的鳳凰由現。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演由后,認為獲得一次很高的藝 術享受,以至“三月不知肉味”說“韶盡美矣,又盡善矣。 這是一部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并且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的作品。3.賈湖骨笛:在河南舞陽縣附近的賈湖由土

2、的。 1986年5月第一次發現,至1987年6月又再次發現數批, 前后共18支。這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鉆孔而成,有八孔笛,七孔笛,六孔笛,五孔笛,其中七孔居多, 其音階結構至少為六聲音階,也有可能為七孔音階。時代 距今約8000年。這種骨笛是豎吹的樂器。4.六代樂舞:又稱“六代之樂”,大多是先代傳下來的古樂舞 o包括黃 帝時代的云門大卷(云門);堯時代的大咸(咸 池);舜時代的韶;夏時代的大夏;商時代的大 澧以及周初創作的大武。六代樂舞最受統治者重視, 由最高樂官大同樂親自掌教。這種樂舞由舞蹈、歌唱、器樂結合而成。5.八音:是我國音樂歷史上最早的樂器科 學分類法,它是按樂器制作材料的不

3、同性質將樂器分為八 類,即:/金:鐘、饒;石:磬、鳴球;土:隕,缶;革: 豉、建豉;絲:琴、瑟、筑;木:檜、機;匏:簧、笙、 竽;竹:簫、遂管、廉。 6.碣石調幽蘭現存譜式原件 是唐人手寫卷子譜,存日本京都西賀茂的神光院。它屬于 以文字記錄彈奏手法的文字譜。該譜所以稱碣石調,是指它的曲調形式。該譜所稱“幽蘭”是指樂曲所代表的內容。 并且,譜為文字譜現存唯一實例。 7.樂記:是我國 最早的一部百科式的音樂理論著作,現存十一篇。音樂的本質,提由了 “物動心感”的命題,這是我國最早對音 樂產生過程中心、物關系的理論概括。他指出詩歌、音樂 表現感情的特征,否定了當時在音樂起源上模擬自然、來自陰陽的觀點

4、,具有唯物論的認識因素。音樂與政治的 關系,強調音樂與政治社會的關系密切人的思想受到社會 不同因素的影響,就會產生不同的音樂。音樂的教化作 用,強調音樂反映國家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的風氣,應該利用音樂的教化作用是整個社會達到和諧一致。倫理作 甩涉及到“理欲說” “動靜說”、“音樂與心理”、“音樂 與情感”、“音樂與意志”等十分廣泛的領域。審美作用, 認為音樂因人的感情變化而具有不同的色彩,認為不同的音樂具有不同的審美特征,給人以不同的感受,認為音樂是真情的藝術,是人們情感的流露,感情愈深摯,則音樂 愈動人心。 8.樂府:含義有三種:是作為音樂機構的 樂府;是樂府機構采用過的詩歌,以及后人擬作的,類

5、 似的民間詩歌或文人詩作,亦稱“樂府” ;大凡入樂或 不入樂的,曾和音樂有關的各種體裁的音樂,文學作品也有“樂府”之稱。9.相和歌:它最初產生于一些民間沒有 伴奏的歌謠,即“徒歌”。以后徒歌又發展成為“一人唱, 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稱作“但歌”。“但歌”發展為“絲 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較為復雜形式,就成為“相和歌”。 它不僅取一人唱,眾人和的應答形式,而且加入了樂器伴奏,唱的人還要敲打一種節奏性樂器 -節。由此可知, 相和歌有著深厚的民間音樂基礎。10.聲無哀樂論:我國古代音樂美學論著。 集中體現了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全 文約7000字。通過“秦客”和東野主人”的八次論難, 反復論述其“聲無哀

6、樂”的觀點。嵇康認為“心之與聲, 明為二物”。又進而闡明音樂的本體是“和” o音樂的形 式、表現的手段和美的統一。 它只能使人感覺興奮或恬 靜,精神集中或分散。音樂本身的變化和美與不美,與人 在感情上的哀樂是毫無關系的。“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于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而后發,則無系于聲音”。聲無哀樂論 反映曲的主張音樂脫離封建政治功利的音 樂思想與主張“禮樂刑政”并舉的官方音樂思想,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中音樂美學思想兩大潮流的源頭。11.廣陵散:曲譜經歷代傳授,后來保存在明朱權輯的神奇 秘譜中,它是隋唐時期的傳譜。全曲共分為 45段,結 構:開指(1段)一小序(3段)一大序(5段)一正聲(18

7、 段)-亂聲(10段)-后序(8段)。的音樂內容,反 映了漢以來人民不滿封建迫害,贊揚英雄人物,追求光明 幸福的精神境界。樂曲綜合表現的上述兩種互相補充的感情因素與儒家倡導的“中和”之旨相悖,廣陵散也因此而更具進步性。 12.(何承天)新律: 南朝宋何承天 的新律。他的辦法是在三分損益法的基礎上加以調整,創造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具體方法是:先以 黃鐘本律之數(9寸)減去仲呂所生黃鐘之數(依三分損 益法計算11次得到8.8788寸),得差數0.1212寸。再將 此差數平分為十二等分,即 0.1212 -12=0.0101 ,然后將 此數依次遞加在林鐘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數。

8、何承天的新律已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世界律學史上十分重要的成就。 13.霓裳舞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 大曲,這是一部非常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舞者上衣 繡綴著潔白的羽毛,下身穿著彩云般的裙裾,無論音樂或舞蹈,都洋溢著仙境般的情調。霓裳舞衣曲共有36段: 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但這部名作早已失傳。 14.旋宮轉調:我國宮調理論的基本概念,一般而言,宮指調高;調指調式。“旋宮”指調高的變換;“轉調”指 調式的轉換,合起來稱作“旋宮轉調”。 15.八十四調:是隋代音樂家萬寶常、鄭譯在龜茲音樂家蘇祗婆的“五旦七調”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旦”相當于我國古代音樂術語“均”,即指一個音列的定

9、位。以何律為宮的音階 即稱為何均。“八十四調”理論以“七聲”與“十二律” 旋相為宮。十二律構成十二均,每均都可以構成7種調式, 得84調。但在實際上,“八十四調”只是一個理論體系, 在實踐中不可能用全, 而且在非平均律制中很難解決旋宮實踐問題。“八十四調”理論的提由卻建立了我國古代宮 調理論中較為完整的體系,具有歷史性的意義。16.減字譜:它用減字筆劃拼成某種符號作為左、右兩手在古琴音位上彈奏手法的標記,是一種只記彈奏音位與方法而不記 音名的記譜法。減字譜比起文字譜是一個劃時代的飛躍。他的由現使得晚唐時期的陳康士、陳拙得以據此整理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譜使之傳于后世。這種記譜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減

10、字譜是我國琴譜系統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 一種古老記譜法。 17.離騷:它是晚唐琴人陳康士根據 愛國詩人屈原的同名長詩創作的一部抒情氣息濃郁的大型琴曲。現存明清時期的離騷傳譜多達37種,但大都以原詩中的詩句為各段標題,可見兩者之間有著密切聯系。離騷共18段。全曲可分為三個部分。離騷中有一個經常生現的音型,猶如詩人感嘆“路漫漫其修遠兮,武將上下而求索”,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思索。全曲通過 低沉悲憤和高亢豪爽兩種對比性音調加以交織發展,有著磅礴的氣勢和感人的激情,是唐代琴曲中一部優秀作品。它是減字譜由現后,在宮廷秘府中轉輾傳抄而流傳下來的 18.教坊:是適應唐代宮廷燕樂的需要建立的音樂機構。 唐代教坊

11、已從政府管理的音樂機構中獨立由來,成為宮廷中教習、管理音樂的教所,并由皇帝直接委派內監任領導 職務。唐代教坊集中了高水平的歌舞、器樂人才。19.白石道人歌曲:姜夔,今存白石道人歌曲是極為珍貴 的音樂遺產。其中收詞曲 17首(自制曲14首,包括揚 州慢、杏花天影、凄涼犯,古曲填詞2首,為范大 成曲填詞1首),旁注宋俗字譜;祀神曲越九歌10首, 旁綴律呂字譜;琴歌(古怨)1首,旁綴減字譜;另有圣 宋曉歌豉吹曲歌詞 14首。420.樂書:北宋陳I1撰。共 200卷。世稱陳I!樂書。成書于哲宗時,是我國最高 的一部音樂百科全書。樂書的思想體系是保守的,但 由于該書保存了極豐富的音樂史料,仍具有重要的文

12、獻價值。尤其是有關于樂器繪圖及釋文,是研究古代樂器的珍貴資料。21.蒲松齡俚曲:清代說唱音樂形式。我國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在他的家鄉 山東淄川,以當時流行的小曲填詞,創作了有關故事情節的長篇敘事音樂,稱聊齋俚曲,共有十五套,所用曲牌53個。其中代表作磨難曲揭露了清代社會 的黑暗,鞭撻了貪官污吏,贊揚了正義的斗爭精神,22. 木卡姆:2005年“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列為 第三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各地木卡姆在音樂風格、結構,甚至曲名和樂曲數量方面,都具有某 些差異,一般說來,喀什木卡姆細膩,伊寧木卡姆明快, 刀郎木卡姆粗獷、質樸。木卡姆除少數是六套外,一般 都有十二套。木卡姆使用

13、的音階、調式、節奏、曲式結 構豐富多采,節拍常運用一般少見 5/8、7/8、9/8拍子。 使用的樂器有薩它爾、彈撥爾,獨它爾、熱瓦甫、艾捷 克、卡龍、手豉等。演唱時大多席地而坐,有獨唱,對 唱和齊唱等形式。木卡姆的歌詞句式一般為四行體,內 容多描寫維吾爾族人民的愛情生活。23.京韻大豉:京韻大豉亦稱為京音大豉, 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一帶。 京韻大豉是在木板大豉的基礎上,與子弟書相結合,并 不斷吸收京劇,梆子腔等聲腔發展而成,它的曲調流暢 明亮,跌宕起伏有致,強調字正腔圓。早期的京韻大豉 藝術有胡十、宋五、霍明亮等,他們以短篇說唱取代長 篇大書,編了不少唱段,其后又被再次革新,以北京話 作為說唱

14、的標準語言,伴奏除三弦外增加四胡,吸收戲 曲唱腔進一步豐富了說唱藝術尤其是劉寶全,他的嗓音清脆明亮,高亢挺拔,行腔自如,對發展和豐富京韻大豉。作由卓越貢獻 24.平沙落雁:曲譜最早見于崇 禎七年藩王朱常澇刊印的古音正宗,這首樂曲流暢生動,表現手法簡練,將抒情性與情節的發展巧妙地結 合在一起,易于聽眾理解,所以流傳甚廣,刊載譜集多 達56種。樂曲有六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 一部分包括第一二段,描寫深秋來臨,天高云淡,雁行 和鳴的景象;第三、四、五段為第二部分,描寫雁群將 落,回環顧盼,空際盤旋,最后降落沙灘;第六段為第三部分,表現雁群初落,立足未穩,驚而喧鬧,最后秋 夕與歸雁一同隱沒在暮

15、色蒼蒼的夜色之中25.十面埋伏:武套琵琶大曲,大概明代開始流傳,它的樂譜最早見于華秋萍琵琶譜卷上,是王君錫的傳譜,標題十 面,全曲共分十三段,音樂素材可能取自民間音樂。樂曲按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將各樂段用琵琶技法貫串起來,成為武套琵琶大曲26.福建南音:又稱南曲、南管、南樂、弦管,流行于閩南泉州、晉江、廈門等地 區和東南一帶,南音使用的琵琶面板上開有兩個月牙形 音孔,演奏時橫抱,手法較簡單。曲牌名稱有唐代之前的漢宮秋、后庭花、摩柯兜勒,唐代的甘州 曲、涼州曲等。南音的樂隊編置分為上四管與下四 管,演奏風格上四管比較清閑淡雅,下四管比較活潑流暢,南音的曲目分“指”、“譜”、“曲”三大類,“指”

16、是指有唱詞,樂譜和琵琶譜演奏符號的大型套曲,每套 有一個故事情節。“譜”是指有標題的器樂套曲。“曲”是指結構簡短,詞曲活潑的散曲。27.神奇秘譜:明代朱權1425年編印由版。成為我國最早刊印的琴曲集。共分三卷,上卷為“太古神品”共16首,中卷和下卷為“霞外神品”。該譜于各曲之前均有詳盡的題解,將 琴曲的淵源演變情況和樂曲表現內容作了介紹,段落、 指法、音位也標寫得清清楚楚。是研究古琴音樂的重要 譜集,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史料價值28.琵琶譜:全稱為南北二派本琵琶真傳,又稱華秋萍琵琶譜, 是我國第一部正式由版的琵琶譜集,刊印于清嘉慶二十 三年共分三卷。卷上收直隸王君錫所傳西板十二曲;附 雜板一曲

17、。曲收浙江陳牧夫傳大曲6套;小曲62首。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清拿鶴。參照古琴 減字譜注定了一些琵琶指法符號,使琵琶演奏的演奏技 藝從口傳心受轉到以字譜形式記錄保存保護,對后世琵琶演奏與收集整理琵琶曲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9.新法密律:明代朱載培所創,他用開方的方法來計算律 長,使十二律間的音程達到嚴格的均勻性。他用八十一 檔大算盤,通過兩次開方,一次開立方的律學計算,求 得了相鄰兩律間的長度比值,即朱載培“密率”,從而實現了在學理上利用等比數列的方式,將一個純八度的 振動體長度均勻地分為 12份比值相等的“十二平均律” 原則。這是世界上音樂文化史上最早由現的“十二平均 律”律學理論 30.

18、工尺譜:我國的傳統記譜法,由唐 代的燕樂半字譜到宋代俗字譜發展而來,因用工、尺等 字記寫唱名而得名。工尺譜中通常以“、”或“X”記板,以“ o”記眼、中眼;以“.”雞頭、末眼;以“一” 或“I”記腰板、底板;以“”記腰眼。常用的工尺 譜調門稱為“工尺七調。明清工尺譜的廣泛使用,對保 存我國傳統音樂”和明清戲曲,民歌、器樂的發展起到 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Bl.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創作的 近代大型合唱音樂取得較高藝術成就、享譽中外里程碑 式的杰作。該曲由九個樂章組成,以朗誦詞和樂隊音樂 加以貫穿。各樂章的順序依次是:序曲(管弦樂)、黃 河船夫曲(合唱)、黃河頌(男聲獨唱)、黃河之水 天上來(配樂詩朗

19、誦)、黃水謠(女聲三部合唱)、河 邊對口曲(男聲對唱)、黃河怨(女高音獨唱與女聲 三部伴唱)、保衛黃河(齊唱輪唱)、怒吼吧,黃河 (混聲合唱)。特征:各樂章相對獨立,內容互相聯系。其音樂通俗易懂、明快簡潔,既有中國民間音樂風格, 也有群眾歌曲特點,同時又是史詩性和交響性兼具的作 品。意義:冼星海在中創造的具有民族風格、中國 氣派和時代特征的新的合唱形式,對其后中國大型歌唱 音樂創作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不僅是中國人最喜 愛的大合唱,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中國大合唱作 品。的音樂有許多獨特的創造。在音樂形態方面, 其旋法、樂曲結構、歌唱形式等,既有中國傳統音樂風 韻,又有新時代的特征;在表現內

20、容方面,具有中華民 族不畏艱險、勇敢頑強奮斗的精神和保衛家園、不怕犧 牲的英雄氣概。還在采用外國復調體裁等多聲作曲 技術方面取得了由色的成就 32.蕭友梅:音樂教育家、 作曲家。他是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先驅,杰生的音 樂教育家,他對于中國新音樂的貢獻以音樂教育為最突 由。參與創建了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中國第一所 高等專業音樂院校-國立音樂院等音樂教育機構并直 接參與教學活動。他又是近代專業音樂創作的主要開拓 者和重要作曲家。創作有問等大量歌曲作品,還創 作大合唱、弦樂四重奏、鋼琴、管弦樂曲等多種體裁, 把樂歌時期的填詞創作提高到了專業音樂創作的水平 33.聶耳:作有歌曲30余首,創作類型

21、:1.進行曲: 義勇軍進行曲(風云兒女)畢業歌2.工人歌曲: 碼頭工人歌3.抒情歌曲:婦女形象居多鐵蹄下的歌女。聶耳是近代作曲家音樂創作成功率最高者之一。其歌曲內容的中心是:抗日救國與民族解放,他的歌曲 音樂在表現內容與藝術形式方面都體現了時代精神與 革命傾向。他是左翼音樂的主要骨干,也是中國無產階 級音樂的重要奠基人34.黃自:他的音樂作品在 30 年代大多屬高水平的層次。創作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在藝術歌曲方面, 他的玫瑰三愿、花非花、 思鄉等是經常獲得演唱的音樂會獨唱曲。止匕外,他還寫了近30首學生歌曲,15首兒童歌曲和天倫歌 等電影歌曲。器樂作品方面有懷舊 、都市風光幻想 曲兩部交響

22、音樂作品。嫻熟的作曲技法、嚴謹的藝術 結構、清雅的樂韻和明顯的中國古典文化精神,是黃自 音樂風格的主要特征35.牧童短笛:由賀綠汀創作,它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已經進入了一個新 的歷史時期。是近代中國鋼琴音樂最杰生的作品。1934年,在齊爾品“征求中國風味鋼琴曲” 活動中獲得頭獎。 樂曲采用了變化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優美質樸的民歌 風旋律、流美的復調和東方色彩的對位化和聲等,創造 了中國式的田園詩情和意境。這首鋼琴獨奏曲對其后中 國鋼琴音樂和其他多聲音樂創作(尤其是中國風格的復 調音樂)有重要的啟迪意義36.白毛女馬克、張魯、李煥之、瞿維,丁毅、賀敬之編劇,劇本是借鑒了民間 傳說一 “

23、白毛仙姑”的故事。表現了地主和農民兩個 對立階級的矛盾和斗爭。作曲家在音樂創作中有意識的采用的吸收了多種民間音調,并予以“音樂戲劇化”的 處理。1945年在延安上演,前后共演由三十多場,受到 群眾的熱烈歡迎。此大型歌劇深刻的反映了社會現實生 活,標志著中國歌劇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37.音樂小雜志 我國最早的音樂期刊。1906年李叔同獨立編 創于日本,僅見一期。該刊包括“社說、樂史、樂典、 樂歌、樂篡”等九欄十九目,內容主要有文章七篇、樂 歌三首、詞章五闕。該刊國內未見存書,今所見為孫繼 楠先生尋訪所得日本京都大學圖書館藏書之復印版38.中華美育會 是1919年由上海專科師范學校和愛國女 學

24、的吳夢非、劉質平等發起的一個以提倡美育為主旨的 新式音樂社團。成員多為關心美育或直接從事藝術教學 的教職員,他們來自全國許多中等及高等學校,初期擁 有會員144人。該會利用暑假舉辦講習會,以提高藝術 教師的業務水平,這種以社會教育方式較大規模的培養 音樂師資的做法,在當時尚屬首創39.國立音樂院:1927.11.27日于上海創建的中國第一所獨立的高等音 樂學府,它標志這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由此進入一個新的 歷史時期。國立音樂院初建時由南京政府大學院院長蔡 元培兼任院長,蕭友梅任教務主任全面掌握學校的教學 行政工作。次年9月蔡元培因公務繁忙, 辭去音樂院院 長職務,由蕭友梅代理院長。1927年7月,

25、國立音樂院奉命改稱“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蕭友梅任校長。40格力高利圣詠: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為統一教會儀 式,他將各教會所用的教儀歌曲、贊美詩等收集選編成唱經歌集,并對調式及用法加以規定,稱為格力高 利圣詠。它是“單音音樂”,追求靜穆、超脫,排斥人 世激情。它專用拉丁文,以純人聲演唱,樂譜只有音高 沒有節拍記錄,不用樂器伴奏,不用變化、裝飾音。調 式沿用古希臘調式名稱, 但排列相反,是自下而上。41 經文歌“ Motet”:在13世紀后期盛行是圣詠和俗樂的有趣結合。緩慢的圣詠作為“持續調”,用拉丁文唱著教義,在上方或下方有 2個快節奏的聲部,以民間或游吟詩人的歌調,用本國語唱世俗性的歌詞(有時甚

26、至是談情說愛的內容)。幾個聲部各行其是 42.新藝術:是 借用當時法籍意大利音樂理論家維特利主教一本著作 的書名。它代表了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各國新的音樂風格。特征:新的記譜方式(核心問題:節奏,針對于有量記譜增加更小的音符時值)等節奏(14、15世紀對“等節奏”的探索和實驗對位43.羅馬音樂派:帕里斯特里那是這種音樂的突生代表。他的音樂平靜、和諧、莊重,既強調虔誠、超脫的宗教氣氛,運用了無伴奏純人聲合唱和教會調式(自然音體系);又吸收了新 的主調和聲風格的手法:清晰的和弦連接與終止式,結 構段分明,具有高超的對位技術而主旋律突生,各聲部流暢自然。以他為首的作曲家被稱為羅馬樂派。44.奏鳴曲:包括獨奏樂器的奏鳴曲和三重奏鳴曲。十六世紀 時這個名稱泛指器樂,到十七世紀分為教堂奏鳴曲和 室內奏鳴曲兩種。前者較為嚴肅,很少用舞曲,后來演 變成近代概念中的奏鳴曲形式;后者各個段落都是舞曲性質,接近于組曲 45.協奏曲:包括獨奏樂器的協奏曲 和大協奏曲。器樂合奏形式雖然早自威尼斯樂派的加布 列埃里就已開始運用,但長期處于初級階段,樂隊以弦 樂為主,演奏的是舞曲和組曲。歌劇的興盛,促進了序 曲這種合奏形式的發展。到十七世紀下半葉,由現了大 協奏曲,齊奏的樂隊和獨奏組交替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