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部編版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全冊易錯題匯總_第1頁
2022部編版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全冊易錯題匯總_第2頁
2022部編版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全冊易錯題匯總_第3頁
2022部編版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全冊易錯題匯總_第4頁
2022部編版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全冊易錯題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292022部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全冊易錯題匯總一、錯例目錄1.長度單位1.1統(tǒng)一長度單位(*)4 1.2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6 1.3認識米 用米量(*)7 1.41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 (*)81.42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 (*)102.100以內加減法(二)2.11退位減法 (*)112.12退位減法 (*)122.21用減法解決“求比一個數(shù)少幾的數(shù)”的問題 (*)142.22用減法解決“求比一個數(shù)少幾的數(shù)”的問題 (*)152.3加減混合(*)182.41加、減法估算 (*)212.42加、減法估算 (*)222.43加、減法估算 (*)252.51整理和

2、復習 (*)262.52整理和復習 (*)273.角的初步認識3.1認識角、畫角(*)283.2角在生活中的應用(*)294.表內乘法(一)4.11乘法的初步認識( *)304.12乘法的初步認識(*)324.2整理和復習 (*)335.表內乘法(二)5.1用7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 (*)345.2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 (* *)355.3用8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 (*)375.41用9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385.42用9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395.5乘法口訣表 (*)406.總復習6.1(*)41二、原始錯例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106錯誤率60.4%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一單

3、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教科書第2頁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估測長度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一單元學生初次接觸長度單位時,學生嘗試用生活中的物品作為長度單位來估測其他物品長度的一個練習。學生需要掌握估測的方法,同時有賴于其空間感覺的發(fā)展。典型錯題題目:學生錯解:小刀大約(2)個 長。 橡皮大約(3或4)個 長。回形針大約(1或2或3)個 長。蠟筆大約(4或6)個 長。典型錯解:蠟筆大約(4)個 長。錯誤率占到31.1%原因分析在新授課教學中教師雖然給了學生用 測量物體長度的體驗,但對如何測量沒有做細致的指導,當作業(yè)本中出現(xiàn) 這一立體圖形時,部分學生還不知道以它哪一

4、面哪條邊作為長度的單位來測量,而是直觀地以圖的最左邊到最右邊作為一個長度單位,不是把它看做一個立體圖形在思考;其次是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導,比如用鉛筆畫一畫分一分,看看大約要幾個 。造成典型錯解:蠟筆大約(4)個 長的原因是學生以橡皮為參照物,而橡皮的真正長度,學生又不能正確地確定(也是從最左邊到最右邊為它的長度了)造成的。這就和學生空間發(fā)展的程度有很大的關系了。教學建議 1新授課教學中,要給學生講清楚如何確定立體圖形的長(高)度,如正方體、長方體的長度是以某個面的邊長;2.在學生進行操作時,要給予細致的指導,使每一位學生能用正確的方法來測量,在進行相關練習時,要引導學生利用知識的正遷移,用劃一劃

5、等方法來估測。資源鏈接相關習題選練:1. 第一支鉛筆大約( )個 高。 第一支鉛筆大約( )個 高。 回形針大約( )個 高。 橡皮大約( )個 高。2 大約( )個 長。 大約( )個 長。 大約( )個 長。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 47.1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320錯誤率16%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一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過關檢測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認識厘米和米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一單元“長度單位”過關檢測中的一道題。學生之前已初步感知了米和厘米的長度。典型錯題題目:在( )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1.小明的身高是130( )。2.字典的厚度是

6、3( )。3.教室門的高度是2( )。學生錯解: 1.小明的身高是130(米)。2.字典的厚度是3(米)。3.教室門的高度是2(厘米)。原因分析由于剛接觸長度單位,還不十分了解每一個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接觸“米”比“厘米”機會少,度量時也比較困難對米、厘米兩個長度單位空間觀念形成的程度不深,所以難以在實際中應用。教學建議1讓學生從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體驗感受1厘米有多長;利用食指甲寬大約1厘米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讓學生尋找身邊大約1厘米長的例子來加深對1厘米長的認識。2引導學生觀察米尺,并用自己的尺子來量一量米尺的長度,再讓他們四人小組討論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得出

7、1米=100厘米。最后讓學生從學具盒里拿出1米長的繩子,兩手張開拉直繩子,充分利用自己身體的長度,張開雙臂的寬度大約1米來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表象。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尋找身邊大約1米長的例子來加深對1米長的認識。3先估測,再實測。4對比法,理解選擇哪個單位更合適。資源鏈接相應練習:在( )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教室長8( ) 黑板寬( )弟弟的身高110( ) 課桌長( )后測情況反饋: 學生知道每一個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但還不能靈活運用,需要加強練習。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 5.8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320錯誤率16%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一單元

8、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過關檢測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認識厘米和米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一單元“長度單位”過關檢測中的一道題。學生之前已學過了認識米和厘米,用米和厘米量,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換算,對同單位的長度已經(jīng)能夠熟練計算。典型錯題題目:30厘米+70厘米( )米 100厘米+9米( )米 學生錯解: 30厘米+70厘米(100)米 100厘米+9米(109)米 原因分析1看看這些題目,好像計算都對,可是學生在寫單位時粗心及沒看清單位是否統(tǒng)一,出現(xiàn)錯誤。2學生對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不明確,憑感覺做。教學建議1讓學生明白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1米100厘米,長度單位不同也要轉化為相同

9、的長度單位再進行比較大小。2. 讓學生知道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1米100厘米,在計算出結果時,確定應該寫什么長度單位。資源鏈接強化訓練:1米-40厘米 60厘米-10厘米 100厘米+5米26米+7米 31米-3米 4米-50厘米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 18.3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54錯誤率46%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一單元長度單位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練習一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一單元長度單位學習后編排的一個練習,在此之前已經(jīng)認識了線段,并且會量和畫線段,而課堂作業(yè)本上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讓學生先估一估線段的長,再量一量

10、的前期題型。典型錯題題目:學生錯解:號長原因分析【教學片段】不打開書,教師用實物投影儀先出示該題中的兩條線段師:你能看出這兩條線段是哪條長嗎?生1:號長生2:一樣長師:現(xiàn)在大家看清楚了嗎?那么同意號長的請舉手。生舉手有25人師:同意一樣長的請舉手生25人舉手師:還有4人沒舉手是表示還沒想好是嗎?(生點頭)師: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我們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同意號長,一種是表示一樣長,誰有理由能說服對方?我們先請表示號長的觀點來說說生3:號是平的,平的就要比豎的長,所以我覺得比號要長。生4:我看過去就覺得有點短,就是號長。師:那覺得一樣長的有意見嗎?生2:我看看反正是一樣長的。【課后分析】 從上述教學片段看,我

11、覺得從問題的拋出到學生的回答僅僅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學生作出的判斷完全只是他肉眼所直接觀察到的一個表象,而科學事實證明:人的感官判斷事物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有時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因此,有46%的學生覺得是號長的錯誤還是可以理解的。而這個題目的本身我想除了讓學生正確量線段外,也旨在說明這個道理。但是這個錯誤是否可以盡可能少的避免呢?接下去我在其他班修改教學過程后重新做了嘗試,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教學片段】直接觀察書中題目,明白題意(1)指名讀題,想想題目先讓我們干什么?再讓我們干什么?生:先讓我們看看哪條線段長?再讓我們量一量。師:現(xiàn)在你有辦法不量這兩條線段估計出是哪條長嗎?(很多學生試著用已

12、有的經(jīng)驗去解決,有的在仔細觀察,有的用兩只手指在比劃,有的用自己腦海中的一厘米在判斷著教師等待著)生1:我知道是一樣長的,因為我用手指去比劃過了。生2:我也覺得是一樣長的,因為我用我的指甲一厘米一厘米去試過了。生3:我覺得看起來是號長。這時很多學生都叫起來:“是一樣長的。”師:現(xiàn)在同意號長的請舉手。生舉手7個。師:我們不忙著下結論,如果想知道這兩條線段究竟是誰長,我們有什么辦法嗎?生(齊答):用尺子量。師:好,我們一起去驗證一下究竟正確答案是什么學生立即動手測量。“一樣長的!”判斷對的學生異常興奮。師:是啊,有時我們的眼睛看到的東西其實不一定是對的,會受產(chǎn)生錯覺呢!教學建議 通過比較兩個片段,

13、我覺得我們在教學的時候首先還是要學會等待,問題拋出后學生需要有思考的時間,去判斷的時間。其次,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比較欠缺,用實物投影儀呈現(xiàn)的兩條線段與學生本身座位之間的距離比較大,這給學生的判斷造成了更多的困擾,因此讓學生直接觀察書本上呈現(xiàn)的兩條線段相對而言判斷起來容易些。最后,可以用相關變式練習給學生加深印象,明白視覺誤會在學習和生活中還是存在的。(見資源鏈接)資源鏈接1如右圖:看看哪條線段長?再量一量。 圖一 圖二2生活中去觀察同一條上坡路:站在路的一頭正面觀察和側面觀察,你看到了怎樣的結果?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 35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320錯誤率16%采集者*采集學

14、校*錯題來源第一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過關檢測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一單元“長度單位”學習后的一道拓展題。課堂作業(yè)本P4頁的第四題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類似的習題,只不過是以圖畫的形式出現(xiàn)的,學生掌握情況尚可。典型錯題題目:小軍拿了一根長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測井深,結果竹竿還有4米露出井口,這口井深( )米。正確答案:10-4=6(米)學生錯解: 10+4=14(米)原因分析1.學生對于本知識點掌握不好,出現(xiàn)知識點混淆現(xiàn)象。因為這種類型的題目在指導叢書和課堂作業(yè)本里都出現(xiàn)過,并且是以對比形式出現(xiàn)的,如:小軍拿了一根長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

15、測井深,結果竹竿還有4米露出井口,這口井深( )米;小軍拿了一根長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測井深,結果竹竿離井口還有4米,這口井深( )米。2.學生抽象思維比較弱。這類題目在作業(yè)本出現(xiàn)的時候有圖形輔助,學生答題情況比較好,而試卷上只有文字出現(xiàn)時,則答題情況不佳,說明學生的抽象思維還不是很發(fā)達。3.對于那些優(yōu)秀生出現(xiàn)錯誤的情況,她們不是知識點沒有掌握,也不是題目意思不理解,而是粗心大意,導致最終的錯誤。教學建議首先,讓學生反復閱讀這道題,理解題目意思。其次,讓學生回憶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以前做到過嗎?哪里出現(xiàn)過?當時我們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好的方法?第三,比較這道題與以前出現(xiàn)的題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

16、同之處?第四,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來解決這道題?第五,學生獨立畫圖作答。第六,反饋交流,總結做題方法。資源鏈接強化訓練:一根竹竿12米,把它插在水里,露出來8米,水深多少米?拓展訓練:小明用一根繩子去測量一口井的深度。他把繩子三折后去測量井深,結果井口外余3 米;他又把繩子四折后去測量井深,結果井口外余l(xiāng) 米。這口井深幾米?這條繩子長幾米?對比下面的示意圖不難看出,把繩子三折后,井口外余3 米,那么井口外繩子的總長就是33=9 米;把繩子四折后,井口外余1 米,那么井口外繩子的總長就是14=4 米。從9 米中減去4 米,剩下的繩長恰好就是井的深度。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 7.7 %二年級上冊典

17、型錯例采集樣本320錯誤率23%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二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課堂作業(yè)本11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退位減)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二單元“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退位減法)”教學后進行的獨立練習。通過練習,多數(shù)學生已掌握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典型錯題題目: 66-49 學生錯解: 6 6 -4 9 3 7原因分析1. 知道個位減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一作十再減,但計算十位時,沒有去掉被借走的一個十。2.個位不夠減,用減數(shù)的個位數(shù)去減被減數(shù)的個位數(shù)。3看錯運算符號,也存在計算粗心。 4二年級學生剛學習兩位數(shù)加減兩位數(shù),特別是馬虎

18、的學生,更容易出錯。教學建議1. 通過擺小棒,理解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借一作十”的算理,如計算67-39時。把其中的1捆小棒拆開,從里面拿2根加上另外的7根就是9根,9-9=0,還剩下兩捆和八根就是28根。2. 給合豎式來進行講解使學生更清楚地明白這一退位的數(shù)理。并介紹這退位點的重要性。個位7減9,不夠減,從十位退1,17減9得8,在個位寫8;十位6退1剩5,5減3得2,十位寫2,差是28。資源鏈接強化練習:84-35 90-65 48-29 100-28 91-38后測情況反饋:學生懂得計算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退位減法)時,把被減數(shù)分成“幾十”和“十幾”之后,用十幾減去減數(shù)的個位數(shù),計算十位時也記得

19、去掉被借走的一個十,再去減減數(shù)的十位數(shù)。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之后,進一步理解退位減的算理,提高計算能力。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 5.6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35錯誤率34.3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二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課堂樂園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退位減法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此題是在學了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退位減法后進行的練習。典型錯題題目:列豎式計算。 學生錯解:.個位數(shù)不夠減,從十位退1后,忘記在十位減1。如43 18 35.個位不夠減,用減數(shù)的個位去減被減數(shù)的個位。如56 27 31.兩位數(shù)減一位數(shù),忘記寫得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字。如22 9 3.個

20、位數(shù)相減,十位數(shù)相加。如49 36 73數(shù)字、得數(shù)抄錯或漏寫。原因分析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都是粗心引起的。低年級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往往會忽視細節(jié),不容易關注一些細節(jié)問題。由于學生的粗心,因此我們在作業(yè)的批改時,試卷的批閱中會發(fā)現(xiàn)許多錯誤都是類同的,如數(shù)據(jù)的抄錯,橫式漏寫結果,基本的口算出錯,忘了退位等等。這些錯誤都與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緊密相關,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都是粗心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情感不穩(wěn)定引起讀題不仔細。對于學生來說,計算是特別枯燥、繁瑣的,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大部分學生對計算會產(chǎn)生排斥心理,表現(xiàn)得特別不耐煩,做題時不認真讀題、沒耐心審題,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導致錯誤。對于簡單的

21、題目,有些學生又太過于輕心,產(chǎn)生輕敵思想,結果還是會出現(xiàn)莫名其妙的錯誤。2注意品質差引起做題過程中數(shù)字、符號看錯、抄錯。我們都知道注意的穩(wěn)定性和分配能力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在計算過程中常常需要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可是低年級小學生恰恰不能持久注意,也不穩(wěn)定,注意范圍較小,比較容易被一些干擾因素吸引而“分心”,造成很多“遺忘式差錯”,很多計算題不是學生不會,而是做題過程中數(shù)字、符號看錯、抄錯,這種由于注意品質差引起的錯誤往往學生自己很難發(fā)現(xiàn)。3不良學習習慣的引起的錯誤。書寫馬虎、字跡潦草是首當其沖的壞習慣,一部分學生連自己草稿時寫的“6”和“0”、“5”和“8”都分不清楚了;沒有養(yǎng)成自覺檢查

22、的習慣。4個別學生沒有理解算理,沒有掌握方法。教學建議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其實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情感不穩(wěn)定、注意品質差、學習習慣差等都是引起粗心的主要原因,粗心其實就是學生沒有能很好的關注到自己的細節(jié),也就是缺乏一種良好的,嚴謹?shù)貙W習態(tài)度。因此作為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告別“粗心”,提高作業(yè)的正確率,可以采用下列的措施:1教給學生最簡單的檢查方法。學生如果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就能及時的糾錯,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講,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檢查也只是從頭到尾囫圇開一遍,即使有錯也發(fā)現(xiàn)不了。最主要就是學生不會檢查。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檢查方法。題目抄好后把數(shù)字符號對一對

23、,看一看得數(shù)有沒有寫。2多溫習舊知。在講退位減法之前,多復習一些20以內的退位減法,加強對舊知識的鞏固,為教學退位減法做好鋪墊。3針對常出現(xiàn)的幾種錯誤反復練習。講完新課后,多給學生提供一些類似的錯題,通過同桌互相討論或分組討論,找出錯誤的原因。因而減少了類似錯誤的發(fā)生。4開展“一周無錯題”競賽活動。每節(jié)課抽幾分鐘時間,練習幾道題,要求學生認真計算,并對學生的做題情況做好記錄,周末評選出“一周無錯題”的學生,進行表揚或獎勵,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資源鏈接優(yōu)秀文章推薦:1陶雪鶴小學數(shù)學數(shù)與計算教學的回顧與思考 西南師范大學 2005年版。2唐華軍 小學數(shù)學新教材“數(shù)與代數(shù)”編寫與實驗的調查

24、研究華東師范大學 2006年。3楊章宏 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 科學出版社 2004年版。4斯苗兒 小學數(shù)學典型課例評介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年1月版。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 5.6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54錯誤率31.48%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二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教科書第25頁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運用加減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二單元中運用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后的一道練習。這題涉及到小數(shù)減整數(shù),這是學生首次接觸,沒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典型錯題題目:一本字典1230元,小玉想買1本,還差3元。小玉攢了多少錢?學生錯

25、解: 12.30315.30(元)原因分析1對于二年級初次接觸小數(shù)減整數(shù),學生還是有些不知所措,用算式表示更是不易。2在答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讀題能力也欠缺,看到兩個數(shù)就直接相加,對于“差3元”沒有理解到位。3還有學生可能在生活中實際用錢經(jīng)驗不足。教學建議1幫助學生理解“12.30元”的真正含義。在小數(shù)點前表示12元,小數(shù)點后一位是表示角后第二位是表示分,所以12.30元實際就是12元3角。2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理解題意。買一本字典還差3元,說明攢的錢比字典的價格要少,不夠買的。3這里也可以設計買東西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攢錢和開支零花錢,用平時學生實際算錢的經(jīng)驗得出答案。資源鏈接

26、強化訓練: 一輛玩具小車有15.50元,我攢了8元,還要攢多少才可以買到這個玩具? 一盒彩色筆的價格是12.50元,小明想買一個,可是還差5元,現(xiàn)在他攢了多少錢?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 15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35錯誤率34.3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二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基礎卷期末試卷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比較兩個數(shù)的大小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個試題主要考查的是能否用比較兩個數(shù)的多少的知識來解決相關實際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前面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感性經(jīng)驗和求相差數(shù)的應用題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在這個學期中重點要解決的是比較兩個數(shù)的多少中一種類型,即“已知一個數(shù),

27、求比這個數(shù)多(少)幾的數(shù)是多少”。這樣的應用題實際上是把差的表述句從問句變成了條件句,相比較的兩個數(shù)量中較大的數(shù)量和較小的數(shù)量變化成了要解答的問題。典型錯題題目:解決問題B盒中的玻璃球個數(shù)比A多15個B盒中的玻璃球個數(shù)比C盒多18個。算算每個盒子里裝了多少個球?A盒中有25個玻璃球ABB盒中有多少個玻璃球?B =C中有多少個玻璃球?C =學生錯解: 求B盒中玻璃球的個數(shù): 25+15=30(個)求C盒中玻璃球的個數(shù):錯誤1: 40+18=58(個),11個,占31.4%。錯誤2:30+18=48(個),1個,占0.029%原因分析從學生的答題情況看,求B盒中玻璃球個數(shù)時,解答錯誤的很少,其中有

28、一位學生因忘記進位而導致結果計算錯誤外,其他的學生都能正確列式解答。而在求C盒中玻璃球的個數(shù)時,有一部分孩子出現(xiàn)了一樣的錯誤情況,那就是用“加法”來解決問題,究其原因我想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1從學生學的角度看。本冊教材編寫的比較兩個數(shù)的多少一課中,要求學生掌握的是“已知一個數(shù),求比這個數(shù)多(少)幾的數(shù)是多少”。很顯然不管是求B盒還是求C盒中球的個數(shù),都是屬于這種類型的數(shù)學問題,之所以在學生解答時會出現(xiàn)如此大的對錯差異,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題目在兩個量關鍵句的表述方式上不同。即:求B盒時,關鍵句把未知量放在前面,表述為未知量比已知量多15個,求未知量;求C盒時,關鍵句把已知量放在前面,表述為已知

29、量比未知量多18個,求未知量; 從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來說,他們很容易被一個“多”字所誤導,看見“誰比誰多幾”,想當然的就用“加法”來解決問題,而并沒有去考慮兩個量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并且這樣的孩子在解決完問題后,也很少會把自己求的結果再放回到題目中,檢查一下是否符合題目,他們認為有了結果就完事了。 另外從試題的編題形式看,學生需要自主選擇所需的條件來解決問題,這無形之中又加大了解題的難度。特別是在求C盒時,必須通過已知B盒的前提下進行。這種中介橋梁關系的建立,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數(shù)量關系的轉化和聯(lián)系是一個持續(xù)思考的過程,思考和分析能力薄弱一些的孩子,往往沒有耐心去花時間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拿到

30、一個問題找到條件后,就是為了快些得出答案,而不關心這個答案是否正確、是否合理。2.從教師教的角度看。學生在解決C盒問題時出現(xiàn)這樣的錯解,很顯然是對應用題已知條件的分析能力不夠,所以在學生一開始接觸這種類型的應用題時,教師就應該讓每個孩子經(jīng)歷分析、思考解決應用題的過程。特別是在兩個量數(shù)量關系的分析上,不能總是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的表面形式上。怎樣讓學生感受到分析問題的重要性?怎樣的分析解決過程才是正確有效的?在新授課伊始就應該逐步滲透下去。教學建議在教學此類應用題時,能讓學生根據(jù)差的表達句,判斷大小,決定算法:建立起“問題條件算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且,還要進行一定的數(shù)學表達訓練:根據(jù) ,知道(

31、)和()比,()大,()小,要求(),用 (算式)求。語言訓練的目的不是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而是要理清學生的推理過程,養(yǎng)成學生有理有據(jù)的思考習慣。資源鏈接其他教師建議:教師甲:應用題的分析中,可讓學生學會找關鍵句,能通過對關鍵句的分析,試著畫簡單的線段圖,來表示兩個量的多少,并用圖形結合的方式來直觀理解誰和誰比?誰多誰少?教師乙:.可以先試著給孩子們一個分析的模式:根據(jù)(關鍵句),知道( )和( )比,()多()少,要求(),就是求(較多量),用(加法).每個應用題呈現(xiàn)后,都能讓孩子們試著這樣說一說.如果能做到這樣分析,解決兩個數(shù)比較的逆向應用題也就不在話下。其他教師建議的共性是:解決此類應用

32、題時,要給學生一個分析關鍵句(已知條件)的模式,讓學生在看到一個應用題后,不是盲目地根據(jù)“多或少”這樣的字眼,就決定計算的方法,而是通過分析,有理有據(jù)地進行解答,并可以適當借助線段幫助理解。而且要養(yǎng)成及時檢查的習慣。鑒于前面的思考,解決此類應用題可以借鑒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導入說一說,誰和誰比?誰多誰少?鋼筆比圓珠筆少6支。板書:( )和( )比,( )多( )少籃球比足球多8個。紅花再加5朵,與黃花的朵數(shù)同樣多。小結: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圍繞著“比較兩個數(shù)的多少”展開。(板書課題)展開(一)看圖提出問題。(課件呈現(xiàn)主題圖)1、師: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藍車行駛了53米紅車比藍車多行駛了1

33、7米。2、師:根據(jù)這兩個信息,你能提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預設:紅車行駛了多少米?小結:這樣兩個信息和一個問題就構成了一道基本的應用題。(板書:應用題)而在應用題中這兩個告訴我們的信息就稱之為“條件”,也就是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就能組成一道最基本的應用題。3、解決“紅車行駛了多少米?”這個問題的關鍵句是那句?(紅車比藍車多行駛了17米。)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么?用( )和( )比,( )多( )少說一說。4、根據(jù)這句關鍵句,我們還可以用畫線段圖的方式更清楚地表示出紅車和藍車之間的關系。老師示范畫線段圖師:我們用這樣一段長度的線段來表示藍車行駛的53米,那紅車行駛的路程應該怎么畫?你是怎么想的?預設:

34、依據(jù)紅車比藍車多17米得出紅車的線段比藍車畫得長一點。5、要求紅車行駛了多少米?在線段圖中指的是哪一段?小結:從線段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表示藍車的線段短,說明藍車行駛的路程少,(板書:少)表示紅車的線段長,說明紅車行駛的路程多。(板書:多)6、列式師:現(xiàn)在看著線段圖,你能列式解答嗎?(口答)師:為了更完整地解答應用題,我們在列式計算后,還需要寫“答”。板書完整解答過程,并強調冒號寫在“答”字的右下角,寫完后最后寫上句號。(二)師:主題圖中除了呈現(xiàn)了紅車和藍車,還有綠車呢!我們來看看綠車行駛的情況吧!1、直接呈現(xiàn)問題紅車行駛了70米,綠車比紅車少行駛32米。綠車行駛了多少米?2、分析在這個應用題中

35、的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3、根據(jù)這樣的條件和問題,我們試著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請仔細閱讀學習要求,按照要求的3步完成學習任務。學習要求:找出關鍵句,先判斷誰和誰比?誰多誰少?根據(jù)題意,你能試著把線段圖補充完整嗎? 70米紅車 綠車 ?列式計算,并寫答。4、反饋交流。師一邊畫線段圖,一邊反饋,讓學生想象綠車應該怎樣畫?怎么想的?線段圖完成后也在后面標注“多,少”。5、比較兩道題的異同。兩道題都是求行駛的路程?為什么一個用加法解決,一個用減法解決呢?預設:要求較多的量,用加法;求較少的量,用減法。6、課堂總結練習設計:應用1、書上45頁練習第1、2題(1)獨立完成。(2)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為什

36、么用加法解決第一個問題?用上句式:根據(jù)_,知道( )和( )比,( )大,( )小,要求( ),用_(算式)求。2、口答:(補充條件、問題后解答)(1)圓珠筆有10支,鋼筆比圓珠筆少6支。(補問題)鋼筆有多少支?(2)(補條件)足球有7個,籃球比足球多8個。籃球有多少個?(3)籃球有15個,籃球比足球多8個。足球有多少個?(設計意圖:比較兩個數(shù)的多少,在課本和練習中出現(xiàn)的題目,很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假象,那就是“多用加,少用減”。在課的尾聲讓學生接觸這樣一個變式練習,是對學生思維層次的一種提升,暗示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只是簡單看“多或少”這兩個字眼就下結論,而是應該從問題出發(fā),認真分析數(shù)

37、量關系,先判斷誰和誰比,誰大誰小后,再作解答,才是正確的做法。)板書設計: 比多少 53米 70米藍車 紅車 17米紅車 綠車 ?米 ?米 32米 53+17=70(米) 70-32=38(米) 答:紅車行駛了70米。 答:綠車行駛了38米。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16.7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106錯誤率31.1%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二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教科書第30頁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100以內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學生在一年級學完兩位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以及兩位數(shù)加減一位數(shù)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其知識基礎直接影響著本章內容的學習,而本

38、單元的內容又直接影響著二(下)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學習。同時,進位和退位教學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就是一個知識難點,需要學生熟練掌握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而許多學生并不能達到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此類接龍式的計算題對學生口算能力要求比較高,教材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并不是很多,題目沒有明確提出筆算的要求,所以學生往往用口算解決,再加上連貫作用,錯率就顯得比較高了。典型錯題題目:學生錯解:從第一步開始,幾乎每一步都有人做錯。典型錯解:125+36=51(或71),261-47=4(或24獲26或19),原因分析 1當學生計算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時,常存在搞不清該進幾(退幾),以及忘進一(退一)的現(xiàn)象,如上

39、面錯解1和錯解2中4、24這幾個解。這是因為學生雖然理解了算理,但是從直觀到抽象,再到腦中形成一個清晰地解題模型,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受到個體智力發(fā)展的影響,也受到初次接受相關知識時,是否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感知,還受到練習的量是否足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2錯解2中61-47=26,是由于受到數(shù)據(jù)的干擾(7比1大),同時對算理也不是特別清晰。61-47=19的原因是把47看成了42。3連續(xù)的幾個算式,且加減混合一起,增加了數(shù)字信息,對學生的準確計算造成干擾,加上其連貫作用,錯率相對又會高一些。教學建議1.加強口算教學。許多教學專家已經(jīng)通過實驗證明口算是筆算的

40、基礎,口算能力強則筆算能力強,筆算錯誤率也明顯降低。2.在新授教學10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時,一定要讓每一位學生經(jīng)歷操作小棒來幫助理解算理的過程。新授之后還要在練習中,如出現(xiàn)錯題時,再一次體驗這一過程,從而幫助學生逐漸從直觀到抽象,建立筆算模型的。 3.適當增加類似題型的練習量,并要求學生每步筆算。資源鏈接相關習題:1.樹上原有的蘋果摘了的蘋果爛掉的蘋果剩下的蘋果90個35個18個( )個 2. 18 + 26 43 27 29 + 34 87 - 48 +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13.1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56錯誤率19.6%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二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

41、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人教版數(shù)學書P32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10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 這是在學習完100以內口算、筆算加減法以后學生接觸到的一個內容,在前面教師過分強調了筆算,而學生習慣于口算,到這時再來學習估算,對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勢必引起干擾,而后續(xù)的學習中,仍然以筆算和口算(精算)為主,很少有相應的估算練習。典型錯題題目:小亮計劃三天寫100個大字。昨天寫了29個,今天要寫42個,兩天大約寫了( )個。小亮大約還有( )個字沒寫。學生錯解:兩天大約寫71個,還有29個字沒寫。原因分析1.標準提出了加強估算的要求,在一年級教材的相關內容中,已經(jīng)進行了估計和估算的滲透,

42、但在這一冊教材中還是第一次出現(xiàn)估算的教學內容,但沒有出現(xiàn)約等號。因此,雖然已經(jīng)上過一堂估算的新授課,但是學生還是不能全面,深刻的掌握估算的方法。2.學生沒有仔細讀題目,好幾個孩子沒有看到大約這個詞語,以為是精確計算。教學建議讓學生說說平時哪些情況不需要精確計算,只要計算出大致的結果就可以了,那么我們解決數(shù)學問題時哪些也只要估算就可以了呢?如:大概,大約等。讓學生有估算意識。解決估算一類的問題時,先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估算,并全班交流,盡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現(xiàn)出來,并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教師對于學生的策略不可急于評判,只要學生能運用自己的策略解決問題就要進行鼓勵,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

43、提高估算的意識和能力,增加數(shù)感,體會算法。資源鏈接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19.7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106錯誤率18.9%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二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教科書第35頁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10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在學習完100以內口算、筆算加減法以后學生接觸到的一個內容,在前面教師過分強調了筆算,而學生習慣于口算,到這時再來學習估算,對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勢必引起干擾,而后續(xù)的學習中,仍然以筆算和口算(精算)為主,很少有相應的估算練習。典型錯題題目:爸爸給方方買一個臺燈和一雙運動鞋,大約需要多少元?學生錯解:51+3

44、8=89元 51+3889元 51+38=90(或80)元原因分析 1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估算的重要性,常常為教估算而教估算,沒有引導學生去思考估算的必要性,也沒有引導學生去感受估算的價值。如教學筆算100以內的加減法的新授課中,教例一時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先估算,再筆算,而例二或練習中卻有意的忽略了,一方面教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但另一方面也給學生一種錯誤的指引,使學生不能較好地養(yǎng)成先估算再筆算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也往往忽略了估算。 2其次學生對“”的運用還是比較陌生,不清楚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時候不該用,怎么用。教學建議1精心設計估算教學新授課,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估算的必要性和價值。2在后續(xù)筆算和解

45、決問題的教學中,教師要逐漸使學生形成估算的意識和習慣,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每題嘗試先估算再求實際結果。3二年級的學生讀題的能力不是很強,常常不能留意到一些關鍵的信息,因此,教師要在平時加強讀題、審題指導,比如要求學生必須至少讀三次題目再解答;通過劃出關鍵詞提示重要信息等等。 4可以嘗試讓學生在學習完100以內口算加減法(兩位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之后先學估算,再學筆算。資源鏈接選自紹興市東湖站中心小學 高衛(wèi)芳學術主題報告估算教學的現(xiàn)狀和策略探索一、注重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yǎng) 片斷一(摘自吳正憲老師的估算示范課) 課件展示實際購物的情境:媽媽選了五種商品,價格分別是48元、16元、 23元、69元、31元。師

46、:下面哪種情況下,估算比精確計算更有意義? A、媽媽考慮200元夠不夠時 B、營業(yè)員要將每種商品的價錢輸入收銀 機時 C、媽媽被告知要付多少錢時 片斷二(摘自吳正憲老師的估算示范課) 課件展示曹沖稱象的情境:以石頭代替大象,分6次稱了石頭的質量,分別是328千克、346千克、307千克、377千克、398千克、352千克。師:估一估,大象有多重?(學生獨立思考嘗試) 生1:都看成300千克,3006=1800(千克)。 師:都往小里估,能給這方法起個名嗎? 生:小估。(師板書:小估) 生2:都看成400千克,4006=2400(千克)。 (與“小估”的教學相同,水到渠成地在學生齊聲的認可下板書

47、:大估) 生3:都往350千克靠攏,3506=2100(千克)。(師板書:中估) 生4:都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數(shù),如328千克看成330千克、377千克看成380千 克 (師板書:四舍五入估) 生5:3007=2100(千克)。 師:第7個300在哪兒? 生5:原來有6個300,300后面的加起來大約又是一個300。 (在學生的建議下,起名并板書:湊調估) 片斷三 (摘自吳正憲老師的估算示范課) 師出示大象的重量:2108千克。 師:看了大象重量的精確值,再想想你的估算方法,你有什么要說的嗎? 生1:中估、湊調估算出的結果與精確值差不多。 生2:四舍五入估更好一些。生3:小估只考慮了較小的數(shù),而沒

48、考慮接近400的數(shù),我以后最好用中估或湊調估的方法進行估算。 二、注重學生估算策略的體驗 片斷四 (摘自吳正憲老師的估算示范課) 問題情境1:350名同學要外出參觀,有7輛車,每輛車56個座位,估一估夠不夠坐? 師:對于這種問題,大估、小估哪種估算方法好啊?三、注重學生估算結果的評價 首先我們把估算分為兩種:一種是根據(jù)實際問題進行的估算;一種是純算式的估算。 ( 1 )根據(jù)實際問題選擇合理的估算策略,結果合理方為正確。也就是說,學生只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那這個估算結果就應該是合理的。 ( 2 )純算式的估算,結果落在區(qū)間內方為正確;但要根據(jù)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水平,給予有針對性的評價。 如低年級

49、學生剛剛接觸估算,它的估算結果落在區(qū)間內,但是范圍比較大,我們覺得也是可以的。高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估算經(jīng)驗,就要引導他們不斷地進行反思、調整,使估算的結果能落在更合理的位置上。舉個例子:78365的結果大約是多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學生可能這樣估:70300,80300或者80400,我們都可以視其為合理的。等有了一定的計算技能以后,老師必須要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反思,例如,可以估成80350,這時候的范圍就比原來要小多了。如果對估算的結果不作任何限制,勢必造成學生的盲從和無助,如529估成6010也算一種正確估算方法的話,如果遇到516是不是同樣可以估成6010呢?這種與實際值幾乎相差一

50、半的結果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到底有多少價值。如果不能的話,學生在估算時又如何把握這個“度”呢?把52估成60,已經(jīng)把結果估大了許多,609計算已經(jīng)十分簡便,還有必要把9估成10嗎?事實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估算結果只是問題解決的參考數(shù)據(jù),其越接近精確得數(shù),越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大幅偏離精確得數(shù)的估算結果反而會對解決問題產(chǎn)生干擾,如果因外出購物需要多準備些錢的話,那也應屬于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自主調整的范疇,并非完全取決于估算結果。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 18.9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320錯誤率24%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二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課堂作業(yè)本P21綜合單元練

51、習課相關知識加、減法估算后的作業(yè)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課堂作業(yè)本中的一道題。學生之前已掌握了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年齡差不變還沒有具體涉及。典型錯題題目:淘氣今年7歲,媽媽比他大25歲。(1)媽媽今年幾歲了?(2)三年后,淘氣和媽媽相差( )歲。學生錯解: (1)基本沒有大的失誤。主要是(2)錯誤1: 三年后,淘氣和媽媽相差18歲。占22%錯誤2: 三年后,淘氣和媽媽相差32歲。占8 %原因分析.錯誤1是因為學生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用到了加法,自然而然地想到第二個問題要用減法算,所以就有了257=18(歲)的錯誤答案。.錯誤2學生

52、把第一個問題求出的媽媽年齡直接當成三年后淘氣和媽媽的年齡相差數(shù),審題不清。.說明學生解決問題的解題策略差。解決問題比起其他題目,更講究解題策略,而一些學生拿到這類題就手足無措,胡亂的進行加、減,于是自然而然就出現(xiàn)了上述的錯誤。現(xiàn)在的數(shù)學題目都比較靈活,不會一成不變,常常在一道題目里就出現(xiàn)多種題型。這就要求孩子們必須認真審題,靈活解題。教學建議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釋這道題,三年后媽媽長了3歲,淘氣也長了3歲,兩個人的年齡是同時增長的,解決年齡問題的關鍵是年齡差永遠不變。2可以先讓學生反復讀這道題目,理解題目的意思。再讓做錯的學生來解釋這道題的意思,讓他們真正弄懂題目的意思,最后讓學生列出正確的算式

53、。3培養(yǎng)學生多讀題目要求、全面考慮問題的習慣。資源鏈接強化訓練:1奶奶今年63歲,小芳今年7歲。奶奶比小芳大()歲。2弟弟今年8歲,姐姐14歲,10年以后,姐姐比弟弟大()歲。3小林今年10歲,他比爸爸小25歲。4年前爸爸是()歲。 姐姐今年是12歲,姐姐3年前的年齡與妹妹2年后的年齡相等。妹妹今年()歲。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20.4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320錯誤率 35.8%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二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單元導學卷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整理和復習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二單元“用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解決問題”整理和復習后的一道兩步

54、計算問題。學生之前已掌握了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典型錯題題目:一張課桌62元,比一把椅子多34元。一套課桌椅多少元?學生錯解: 錯誤1: 62+34=96(元)占13%錯誤2: 62+34=96(元)96+62=158(元) 占10% 錯誤3: 62-34=28(元) 占8 %錯誤4: 62-34=28(元)28+34=62(元) 占2 %原因分析.錯誤1、2因為學生看到“多”一般就想到加法,沒仔細看是誰比誰,混淆了誰多誰少。.錯誤3只算出了椅子的價錢,沒有計算一套課桌的價錢。.錯誤4算出了椅子的價錢,也有計算一套課桌的價錢的概念,但對數(shù)據(jù)的選擇上不夠仔細。教學建議1可以

55、讓學生把“比一把椅子多34元”前面補充完整,再來反復讀題理解究竟是誰的價錢高。到底誰比誰少,這要看比的前面是誰,比的前面的比比的后面的少,也就是誰在前面誰少。如:小華比小麗少三元。說的就是小華少,小麗多。小敏本,比冬冬少本。比的前面沒人,其實就是小敏。小敏少,冬冬多。告清楚了誰少誰多,再列算式就知道該用加法還是減法算了。“誰比誰多”也是同樣的道理。“比”的前面的多,“比”的后面的少。3. 理解“一套”的概念,是指一張課桌和一把椅子,所以正確解答需要兩步計算。資源鏈接強化訓練:丁丁有支鉛筆,比冬冬少支,冬冬幾支鉛筆? 小明有綠卡張,比小鋼多張,小鋼幾張綠卡?爸爸歲,比媽媽大歲,媽媽幾歲?一()班

56、有人,比一()班多人,一()班有幾人?小軍每月有0元零用錢,比小紅少0元,小朋友去植樹,二()班植樹棵,比二()班多植樹0棵,二()班植樹幾棵?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44.6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320錯誤率65%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二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過關檢測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整理和復習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過關檢測中的一道題。學生之前已掌握了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對于一些拓展性的練習是學習的難點。典型錯題題目:媽媽買一盞52元的臺燈。 (1)如果媽媽付的全是10元,她最少要付( )張

57、10元。(2)如果媽媽帶的錢正好夠買這盞臺燈,她最多帶了( )張10元。學生錯解: (1)最少要付5張。(2)最多要付6張。原因分析第1題:學生可能受數(shù)的組成的影響,52里有5個十和2個一忽視給出的條件“媽媽付的全是10元”即媽媽不可能有零錢,而錯誤地填成最少要付5張;第2題:學生可能忽視給出的條件“正好”和“最多”即媽媽除了2元以外其余的都是10元,而錯誤地填成最多要付6張。教學建議解題思路點撥:小朋友們仔細讀題,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兩道題不同:第(1)題,媽媽付的全是10元,而沒有零錢,所以最少要付6張10元才夠。第(2)題,媽媽帶的錢正好夠買這盞臺燈,證明媽媽帶的錢就是52元,所以她最多帶了5張1

58、0元。解題過程:(1)最少要付(6)張10元。(2)最多帶了(5)張10元。資源鏈接變式矯正:李老師買一只48元的足球。(1)如果李老師付的都是10元,他最少要付( )張10元。(2)如果李老師帶的錢正好夠買這只足球,他最多帶了( )張10元。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67.5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54錯誤率48.1%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三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教科書第42頁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角的初步認識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這是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后的一道練習。學生之前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典型錯題題目:下面的兩個角,哪個角大?

59、哪個角小?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 (1) (2)學生錯解: 答:(2)號角大。原因分析1學生一開始憑感覺,直觀理解,認為圖形大,角就大。2學生操作能力不強,雖然在題目中寫著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但學生不知用哪個角去做比較,而且用三角板重合時也有可能出現(xiàn)差錯3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的知識,教師也沒有強調,所以導致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欠缺。教學建議1一開始,教師應該讓學生讀題目,找出關鍵句。題中要求用三角板比一比,那就要求每個學生拿出三角板找出和圖中相同的角。2然后,用三角板中角與圖中頂點與頂點重合,相同邊再重合,在操作中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兩個角是一樣大。3最后再一起討論角的大小與畫出的邊的長短無

60、關。4教師可以把兩個角做成投影片,把它們重疊上來驗證。資源鏈接強化訓練1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角( )和角( )一樣大,角( )和角( )一樣大。 2判斷: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長短有關,兩邊越長角就越大。( )大樣本問卷調查結果:錯誤率 19.3 % 二年級上冊典型錯例采集樣本48錯誤率31.25%采集者*采集學校*錯題來源第三單元題型基本時機課時課型新授課題目出處人教版數(shù)學書P43綜合單元練習課相關知識角在生活中的應用拓展總復習復習課教學簡述 本題是練習課中的拓展題型,在封閉圖形中數(shù)角還是第一次接觸。典型錯題題目:在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學生錯解: 圖1( 6 )個角 圖2( 6 )個角原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