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技術措施_第1頁
暖通技術措施_第2頁
暖通技術措施_第3頁
暖通技術措施_第4頁
暖通技術措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暖通技術措施甘肅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暖通專業統一技術措施(2013年2月版)目錄1基本規定.51.1總則.51.2室內空氣計算參數.81.3室外空氣計算參數.142供暖.182.1一般規定.182.2熱負荷計算.232.3散熱器.252.4熱水散熱器采暖系統.322.5住宅集中熱水采暖系統.422.6低溫熱水地板輻射采暖系統.472.7熱風采暖和熱風幕.532.8其它采暖方式.592.9熱水采暖系統的水力計算.602.10供暖計算書內容及深度要求.633通風與防排煙.673.1通風的一般規定.6713.2公共建筑廚房通風.743.3汽車庫通風.813.4電氣和設備機房通風.853.5洗衣房、衛生間

2、及其他通風系統.943.6通風機、風管及其他.1003.7排風熱回收.1073.8建筑防排煙的一般規定.1143.9建筑防排煙的自然通風方式.1183.10機械防煙(加壓送風).1233.11機械排煙.1333.12通風空調系統的防火、防煙和防爆.1393.13人防通風.1444空調.1524.1一般規定、圍護結構熱工設計要求.1524.2空調負荷計算.1564.3空調系統的劃分與選擇.1624.4空調房間氣流組織及送風量.1714.5空調風系統、空氣處理、空調機房及管道層18124.6空調冷熱水系統.1944.7空調計算書內容及深度要求.2115空調系統冷熱源.2175.1冷熱源方案的選擇.

3、2175.2冷熱源設備的選擇.2245.3冷熱源機房的設置原則.2295.4蓄冷蓄熱系統的設計.2355.6區域供冷.2855.7空調冷卻水系統.2886鍋爐房及換熱站.2956.1一般規定.2956.2鍋爐房設計及設備選型.3016.3鍋爐房煙風系統設計.3126.4蒸汽鍋爐房的汽水系統設計.3256.5熱水鍋爐房的水系統設計.3366.6鍋爐水處理和排污.3446.7燃煤鍋爐房運煤、除渣.3546.8鍋爐房燃油、燃氣系統設計.36736.9高效煤粉爐潔凈燃燒技術.3756.10水煤漿鍋爐系統.3806.11常壓熱水鍋爐、真空相變鍋爐及模塊鍋爐的設計.3896.12鍋爐煙氣凈化、噪聲治理、煙

4、氣余熱利用3956.13鍋爐房的熱工監測和熱工控制.4016.15換熱站設計.4267消聲與隔振.4387.1噪聲與振動的控制標準.4387.2設備的選擇及降低聲源噪聲的措施.4447.3消聲與隔聲.4477.4隔振設計.4538保溫、保冷與防腐.4578.1保溫、保冷.4578.2防腐.46741基本規定1.1總則為加強我院暖通專業技術質量管理,提高我院設計產品質量,提升設計效率,統一設計方法及技術措施,為協同設計提供技術支撐,編制甘肅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暖通專業設計統一技術措施。本技術措施適用于新建、擴建、改建的民用建筑的供暖、通風、防排煙、空氣調節、制冷、鍋爐房。本技術措施是遵循現行的國家及

5、甘肅省暖通設計規范、規定和有關設計標準,并參考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暖通空調動力)(2009年版)編制的。使用期間,應執行現行的國家規范、規定和標準的全部條文規定,對其中的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如遇新的規范、規定和標準頒布實施時,應以新版本為準。供暖通風和空氣調節設計應遵照執行的規范、規定和標準如下:5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2012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5年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2010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134-2010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6、GB50189-2005供熱計量技術規程JGJ173-2009民用建筑集中采暖供熱計量技術規程DB62/T25-3044-2009地面輻射供暖技術規程JGJ142-2004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50038-2005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50098-2009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976城鎮供熱管網設計規范CJJ34-2010城鎮直埋供熱管道工程技術規程CJJ/T81-98暖通空調制圖標準GB/T50114-2010供熱工程制圖標準CJJ/T78-2010中小學校設計規范GB50099-2011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2011多聯機空調系統工程技術規程JG

7、J174-2010醫院潔凈手術部建筑技術規范GB50333-2002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366-2005(2009年版)鍋爐房設計規范GB50041-2008工業金屬管道設計規范GB50316-2008工業鍋爐水質GB1576-2008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71-20017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方案,應根據建筑物的用途與功能、使用要求、冷熱負荷構成特點、環境條件以及能源狀況等,結合國家有關安全、環保、節能、衛生等方針、政策,會同有關專業通過綜合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在設計中應優先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1.2室內空氣計算參數只設供暖系統的民用建筑的室內計算溫度宜

8、按表121確定。表集中供暖系統室內設計計算溫度建筑物性質房間名稱臥室、起居室、一般衛生間普通住宅廚房設采暖的樓梯間及外廊臥室、起居室、書房、餐室及無沐浴設備的衛生間高級住宅、公寓有沐浴設備的衛生間廚房門廳、樓梯間、走廊臥室、盥洗室室內計算溫度()181514202515161820集體宿舍、無中央空調系統的旅館、招待所醫療及療養建筑會議及公共活動室門廳、接待、樓梯間、走廊、廁所公共浴室成人病房、診室、一般治療室、化驗室、病人活動室、療養室、餐廳、盥洗及醫護辦公室兒童病房、嬰兒室、高級病房、放射診斷及治療室手術室、分娩室、早產嬰兒室、水療室、日光室、浴室81618162520202225門廳、掛

9、號處、藥房、器械、中心供應、配餐、病案、行政辦公、病人廁所、制劑調劑室、洗衣房、走廊消毒、污物、解剖、工作人員廁所、廚房、洗碗間太平間、藥品庫活動室、臥室、乳兒室、喂奶、隔離室、醫務、辦公室盥洗、廁所幼兒園、托兒所浴室及其更衣室洗衣房廚房、門廳、走廊、樓梯間教室、實驗、科技活動室、教研室、行政辦公、舞蹈教室、閱覽室學校廁所、門廳、走廊、樓梯間人體寫生美術教室模特所在局部區域風雨操場一般辦公室、設計繪圖、研究工作室、會議、接待辦公建筑微機和復印機、走廊、門廳、樓梯間高級會議室和接待室觀眾廳、報告廳、休息廳、售票處、小賣部、歌廳、棋牌、臺球貴賓室、舞臺、化妝、排練、演播室1816122022251

10、8161816262814182016201820影劇院、禮堂、文化館、娛樂建筑舞廳、保齡球及健身房、乒乓球及其他體育活動游藝室、布景及道具加工間16體育建筑游泳館桑拿、按摩道具庫比賽廳、練習廳體操練習廳游泳館池區觀眾區運動員裁判員休息、更衣室、醫務室、貴賓室檢錄處一般項目檢錄處體操觀眾休息廳、門廳、樓梯間、走廊25101618202628222420202416圖書、資料建筑閱覽室、研究室、內部辦公、裝幀、復印、目錄廳、出納廳、視聽室、讀者休息室、陳列室18門廳、走廊、樓梯間、書庫公共餐廳小餐廳公共飲食建筑熱加工間廚房、配餐、洗碗貯存百貨、書籍、糖果、糕點、副食營業廳、綜合修理部商業服務建筑

11、蔬菜、魚肉、糧食營業廳百貨倉庫916182010121658181410家電鐘表眼鏡修理、服裝加工、照相攝影、洗印、銀行、郵電營業室美容、美發室、試衣室美容美發清潔消毒室候車室、售票廳交通建筑母子及貴賓侯車廳、醫務、廣播室廁所、門廳、走廊成人病房、診室、治療、化驗室、活動室、餐廳等兒童病房、嬰兒室、高級病房、放射診斷及治療室醫療及療養建筑門廳、掛號處、藥房、洗衣房、走廊、病人廁所等消毒、污物、解剖、工作人員廁所、洗碗間、廚房太平間、藥品庫電話總機房、控制中心等182016162016202218161218未列入各類公共建筑的共同部分設采暖的汽車停車庫汽車修理間空調機房、水泵房等5101215

12、10空調房間的室內設計計算參數宜符合表1.2.2的規定。表空氣調節房間的室內設計計算參數夏季冬季建筑類型住宅房間類型臥室和起居室溫度()2628相對濕度(%)6065溫度()1820相對濕度(%)客房旅館宴會廳、餐廳文體娛樂房間大廳、休息廳、服務部門病房醫院手術室、產房檢查室、診斷室一般辦公室高級辦公室辦公樓會議室計算機房電話機房影劇院觀眾廳舞臺2527252725272628252722252527262824272527252724282428242850655565506550656035606065406010m的供回水立管與水平干管相連接時,以及供回水支管與立管相連接處,應41設置2

13、3個過渡彎頭或彎管,避免采用“T”形直連方式。供暖管道應避免穿越防火墻,無法避免時,應預留鋼套管,并在穿墻處設置固定支架。管道與套管間的空隙,應以耐火材料填封。管道穿過樓板時,應預埋鋼套管,套管應高出地面20mm;管道與套管之間的空隙,應以柔性防火封堵材料封堵。供暖管道穿越建筑基礎墻、變形縫時,應設管溝。缺乏條件時,應設置套管,并采用柔性接頭。2.5住宅集中熱水供暖系統應根據甘肅省標準民用建筑集中采暖供熱計量技術規程DB62/T25-3044-2009,進行新建住宅熱水集中供暖設計。居住建筑供暖系統的熱力入口裝置,不宜設置于室外管溝內。有地下室的建筑,宜設置在地下室的專用空間內,空間凈高不應低

14、于2.0m,前操作面凈距離不應小于0.8m;對于無地下室的建筑,宜42在樓梯間下部設置小室,操作面凈高不應低于1.4m,前操作面凈距離不應小于1.0m,該小室應設置可鎖閉的門。建筑物內熱水供暖系統干管和立管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1應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戶獨立系統型式。.2干管環路應均勻布置,各共用立管的負荷宜相近。.3共用立管應根據下列原則設置:1應采用雙管系統,且宜采用下分式;2下分式立管頂端應設集氣和排氣裝置;3一對共用立管所負擔的戶內系統數不宜過多,除每層設置熱媒集配裝置連接各戶的系統外,一對共用立管連接的戶內系統不宜多于40個,每層連接的戶數不宜多于3戶,且宜連接負荷相近的戶內系統;4宜設

15、于管道井內,管道井宜鄰樓梯間或設置在戶外公共空間;與之相連的各分戶系統的入口43裝置也宜安裝在管道井內,并應具備查驗及檢修條件。.4連接2層和2層以上的各層支干管和立管管徑不應小于入戶管管徑。.5住宅樓內的公共用房和公用空間,應設置單獨供暖環路,并應單獨設置熱計量裝置。戶內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系統形式可采用水平雙管系統和水平單管跨越式散熱器系統、低溫地板輻射供暖系統等。.2散熱器系統當采用熱塑性管材進行地面暗埋時,宜采用設置分集水器的放射式雙管系統暗埋敷設。.3并聯于一對供、回水立管上的各分戶供暖系統宜采用相同的系統形式。.4散熱器系統戶內管道可布置于本層地面下的墊層和鑲嵌在踢腳板內,

16、也可布置于本層頂板下。管材和管道連接、敷設應符合下列要求:44.1建筑物內供回水干管、共用立管,宜采用熱鍍鋅鋼管螺紋連接。.2戶內供暖管道的明裝配管,宜采用熱鍍鋅鋼管螺紋連接;埋地管道宜采用熱塑性塑料管材、塑料復合管材或銅管。.3戶內連接散熱器的明裝供、回水支管,宜采用金屬管道(鍍鋅鋼管)、鋁合金內襯聚丁烯(PB)或鋁合金內襯耐熱聚乙烯(PERT)的管道。.4塑料管的材質和壁厚應經計算確定。.5地面暗敷管道宜敷設在墊層預留溝槽內,用卡子固定在地面上,并處理好管道脹縮。.6埋敷在墊層內的管道宜采取適當的絕熱措施,可采用管道溝槽填充水泥珍珠巖等絕熱材料的做法或外加塑料套管。戶內系統入口裝置應由供水

17、管鎖閉調節閥、水過濾器、戶用熱量表及回水管關斷閥組成,其選擇和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45.1應按系統設計流量選擇戶用熱量表,其額定流量下的水流阻力不宜大于25kPa。.2當戶內系統入口裝置設置于戶外時,還宜在戶內設置具有防凍功能的手動或自力式總調節閥門。室內采供暖系統為低溫熱水地板輻射供暖時,應按下列要求之一設置調控閥門:.1每一分支環路應設手動調節閥,有條件時可設置溫控閥;.2當分支路為手動調節時,可在進戶管上設置戶用溫控閥。供暖系統應進行嚴格的水力平衡計算,并宜符合下列要求:.1室內共用立管比摩阻宜為3060Pa/m。.2戶內系統包括調節閥和戶用熱量表在內的計算壓力損失不宜大于30kPa。4

18、62.6低溫熱水地板輻射采暖系統低溫熱水地板輻射供暖設計應符合地面輻射供暖技術規程JGJ142-2004的有關規定。熱水地面輻射供暖系統供水溫度不應超過60,供水溫度宜采用3545,供回水溫差不宜大于10。全面地面輻射供暖系統各供暖房間熱負荷的確定,應符合以下規定:.1室內計算溫度的取值,應比傳統對流供暖系統的室內計算溫度低2;.2不計算敷設加熱管地面的熱損失;.3不計算高度附加熱損失;.4應考慮間歇供暖及戶間傳熱等因素;.5進深大于6m的房間,宜以距外墻6m為界,分區分別計算其熱負荷。熱媒的供熱量,應包括地面向房間的散熱量和向下層房間(包括地面向土壤)傳熱的熱損失量。47確定地面所需的散熱量

19、時,應扣除來自上層地板向下的傳熱量。在住宅建筑中,當各層均采用地面輻射供暖時,除頂層外,可以近似地認為來自上層地板輻射供暖房間的熱量,等于本房間地板向下的傳熱量,即每層熱媒的供熱量與房間的負荷近似相等。地面輻射供暖系統的地面構造,宜由樓板或與土壤相鄰的地面、絕熱層、加熱管與填充層、找平層和面層等組成,一般應符合下列要求:.1與土壤相鄰的地面,必須設絕熱層,且在絕熱層下部必須設防潮層;直接與室外空氣相鄰的樓板,也必須設置絕熱層;.2當采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板作為絕熱層時,其厚度不應小于下列要求:1樓層之間樓板上的絕熱層20mm2與土壤或不供暖房間相鄰的地板上的絕熱層30mm3與室外空

20、氣相鄰的地板上的絕熱層30mm48.3采用EPS板作為絕熱層,且以塑料卡釘固定加熱管時,為了增強EPS板的表面強度,確保卡釘能將加熱管牢固地固定在EPS板上,在EPS板的表面上,必須復合一層夾筋鍍鋁膜層;當采用其它固定方式固定加熱管時,如鋼絲網綁扎或采用擠塑板(XPS)作為絕熱層時,可以不設置夾筋鍍鋁膜層;.4潮濕房間如浴室、游泳館、洗手間、衛生間等房間的填充層上部,應設置隔離層(防水層),以防止絕熱層受潮失效;.5當工程允許地面按雙向散熱進行設計時,各樓層間的樓板上可不設絕熱層。熱水地面輻射供暖塑料加熱管的材質和壁厚的選擇,應根據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管材的累計使用時間以及系統的運行水

21、溫、工作壓力等條件確定。加熱管管材的選擇原則是:承壓與耐溫適中、便于安裝、能熱熔連接、環保性好(廢料能回收利用);宜優先選用耐熱聚乙烯(PERT)49管和聚丁烯(PB)管,也可采用交聯聚乙烯(PEX)管及鋁塑復合管。每個環路加熱管的進、出水口,應分別與分水器、集水器相連接。分水器、集水器內徑不應小于總供、回水管內徑,且分水器、集水器最大斷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每個分水器、集水器分支環路不宜多于8路。每個分支環路供回水管上均應設置可關斷閥門。連接在同一組分、集水器上的加熱管,其長度宜接近,且不宜超過120m。室內加熱管的布置,不宜采用全室等間距均布模式,應以保證室內地表面溫度分布均勻為布置

22、原則,選擇采用旋轉形、往復形、直列形或將這些形式組合在一起的綜合布管方式,但務必將高溫管段布置于室內熱損失大的區域,并適當減小該區域內的布管間距。加熱管的敷設間距一般不應小于150mm,也不宜大于300mm;近年來隨著建筑熱工性能的50改善,供暖負荷減少,要求管間距大于300mm的情況時有出現,這時,宜按下列方法處理:.1按實際需要適當增大加熱管的敷設間距(英國標準BSEN12642中管間距規定值為450mm).2按照局部輻射供暖方式進行設計,在遠離建筑外圍護結構的內部區域(本區域內幾乎沒有采暖熱損失),不布置加熱盤管。加熱管與墻體表面間的距離,不宜小于200mm。填充層的材料,宜采用C15豆

23、石混凝土,豆石粒徑宜為512mm;填充層的厚度不宜小于40mm,當地面荷載大于2.0kNm2時,應會同結構設計人員對地面采取加固構造措施。伸縮縫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地面面積超過30m2,或長度大于6m時,每間隔5m應設置寬度8mm的伸縮縫;51.2在填充層與墻(含過門處)、柱等垂直構件的交接處,應預留寬度10mm的不間斷伸縮縫;.3與內、外墻和柱子交接處的伸縮縫,應直至地面最后裝飾層的上表面為止,保持整個截面隔開;.4所有伸縮縫,均應從絕熱層的上表面開始,直至填充層的上表面為止;5伸縮縫內應滿填高發泡聚乙烯泡沫塑料或彈性膨脹膏;6施工圖設計中,平面圖上應明確的標注出需要設置伸縮縫的位置

24、。設計低溫熱水地面輻射供暖系統時,應注意下列要求:.1為了防止管道系統沖洗時臟水流入熱盤,在分水器的進水管與集水器的出水管之間應設置旁通管并配置閥門;如果在下供下回式采暖系統的供回水共用立管的頂部設置帶閥的旁通管,則在分、集水器的進、出水管間可不再設旁通管;52.2在分水器供水管上順水流方向應安裝閥門、過濾器、閥門及泄水管;在集水器出水管上應設置泄水管、平衡閥或其它可關斷的調節閥;.3分、集水器上均應設置手動或自動排氣閥;.4埋于墊層內的加熱管不應有接頭;.5地面上的固定設備和衛生潔具下,不應布置加熱管。2.7熱風供暖和熱風幕下列場合或場所,宜采用熱風供暖:.1能與機械送風系統合并設置時;.2

25、供暖負荷較大,但無法布置大量散熱器的高大建筑;.3僅設有防凍值班供暖散熱器,但又需間歇正常供暖的房間;.4由于防火、防爆和衛生要求,必須采用全新風供暖時;.5利用熱風供暖經濟合理時的其他場所。53熱風供暖的熱媒宜采用90的熱水或0.10.3MPa的蒸汽。當采用燃氣、燃油加熱或電加熱時,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規范要求。熱風供暖的房間宜結合設置散熱器值班供暖。當不設置散熱器值班供暖系統時,宜設置兩套熱風供暖系統,其中一套系統負擔值班供暖熱負荷。熱風供暖系統的氣流組織,應按下列原則設計:.1應使人員活動范圍處于回流區,回流區風速宜按0.150.3m/s設計。.2室內空氣循環換氣次數,宜大于1.5次/h。

26、.3送風口個數、位置、送風速度和送風溫度應通過計算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送風口的高度不宜低于3.5m,不得高于7m。2在房間上部送風時,送風風速宜采用515m/s;送風位置處于人員活動區高度時,風速宜54采用0.30.7m/s。3)送風口高度大于3.5m時,送風溫度宜采用3550,最高不應超過70;送風口高度小于3.5m時,送風溫度宜采用3545。.4回風口底邊距地高度宜采用0.40.5m,風速不宜超過4m/s。.5熱風供暖及通風系統冬夏合用時,送風口宜采用能夠調節送風速度和流向的可調風口。暖風機的最大優點是升溫快、設備簡單、初投資低,它主要適用于空間較大、單純要求冬季供暖的餐廳、體育館、

27、商場等類型的建筑物。對噪聲控制較嚴格的房間,不宜采用暖風機供暖。暖風機宜與傳統的散熱器值班供暖系統配合應用;如餐廳應用時,可以沿外墻(窗)設置傳統的散熱器供暖系統,保持室溫5左右,另外配置暖風機供暖系統,供用餐時升溫之用(由5升至16左右),非用餐時間保持關閉狀態。吊掛式小型暖風機的設計與布置,應遵守下列規定:55.1室內空氣每小時的循環次數,不應少于1.5次;.2布置水平出風的小型暖風機時,應使暖風機的出口射流在平面上相互銜接,并使室內空間形成一個氣流循環圈;.3暖風機不應沿外墻布置,避免射流由外墻吹向室內;.4布置垂直向下出風的吊頂式小型暖風機時,應保持暖風機的出口射流在活動區地面以上2m

28、處的水平面上互相搭接;.5水平出風小型暖風機的安裝高度h(m),應符合下列要求:當出口風速v5ms時,h=2.53.5m;當出口風速v5ms時,h=45.5m;.6送風溫度不宜低于35,不應高于55。落地式大型暖風機的設計與布置,應遵守以下規定:56.1暖風機宜沿房間的長度方向布置,其出風口與側墻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4m;.2暖風機的氣流射程,不應小于室內供暖區的長度;.3在氣流射程區域內,不應有任何阻擋氣流流動的障礙物;.4暖風機出口的高度h(m),應符合下列要求:室內凈高H8.0m時,h=3.56.0m;室內凈高H8.0m時,h=57m;.5暖風機進風口底部距離地面的高度,不宜大于1.Om

29、,也不應小于0.4m;.6當采用蒸汽作為熱媒時,每臺暖風機應設置疏水器。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場所,宜設置空氣幕或熱風幕:.1位于嚴寒地區的公共建筑,人員出入頻繁且無條件設置門斗的主要出入口;57.2位于非嚴寒地區的公共建筑,人員出入頻繁且無條件設置門斗的主要出入口,設置空氣幕或熱風幕經濟合理時;.3室外冷風侵入會導致無法保持室內設計溫度時;.4內部有很大散濕量的公共建筑(如游泳館)的外門;.5兩側溫度、濕度或潔凈度相差較大,且人員出入頻繁的通道。熱風幕的送風參數,應通過計算確定,且宜符合下列要求:.1送風溫度:一般的外門不宜高于50,高大外門不應高于70;.2送風速度:公共建筑的外門,風速不宜大

30、于6ms,高大外門不應大于25ms;.3通過外門進入室內的混合空氣的溫度不應低于12。為了防止在供汽壓力或供水溫度過低的情58況下熱風供暖系統、暖風機和熱風幕投入運行,從而出現“吹冷風”的現象,宜配置恒壓(溫)啟動自控環節,確保蒸汽壓力或熱水溫度未達到設計值之前,熱風供暖系統、暖風機和熱風幕不能啟動。2.8其它供暖方式符合條的條件,且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可以采用電熱供暖。電熱供暖的發熱元件,可采用電散熱器、發熱電纜及電熱膜等。低溫發熱電纜宜采用地板式,低溫電熱膜輻射供暖宜采用天棚式。所有電發熱元件及其表面工作溫度,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產品標準規定的安全要求;其控制、安裝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電氣設

31、計規范要求;絕熱層,龍骨等配件的選用及系統使用環境,還應滿足建筑防火要求。有燃氣供應時,高大空間建筑物,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可以采用燃氣紅外線輻射采供暖系統進行全面或局部采暖。59采用燃氣紅外線輻射供暖時,必須符合國家現行有關安全和防火規范的要求,并采取下列相應的防火、防爆及通風換氣等安全措施:.1燃燒器廢氣應直接排出室外,室內空間應能保證燃燒器所需的空氣量。當燃燒器所需的空氣量大于該房間的換氣次數0.5次/h時,應由室外直接供氣,進排氣口還應滿足安全、衛生、環保相關規定的要求。.2燃氣紅外線輻射器安裝高度,不應低于3m。.3利用通風機供應空氣時,通風機應與燃燒裝置聯鎖。.4燃氣供應系統應設

32、置應急切斷裝置。燃氣紅外線輻射供暖的燃氣供應系統應符合城鎮燃氣設計規范(GB50028)的有關規定。2.9熱水供暖系統的水力計算集中供暖工程設計必須進行水力平衡計算,工程竣工驗收必須進行水力平衡檢測。60室內供暖系統總壓力損失的確定,應符合下列原則:.1不大于室外熱力網給定的資用壓力降;.2滿足室內供暖系統水力平衡的要求;.3室內供暖系統總壓力損失宜在計算總壓力損失基礎上增加10的附加值。供暖系統熱水管道的最大流速,不應大于表293的限值。表室內供暖系統管道內熱水的最大允許流速(m/s)公稱直徑DN(mm)有特殊安靜要求的場合一般場合150.500.80200.651.00250.801.20

33、321.001.40401.001.80501.002.00熱水供暖系統并聯環路(不包括公共段)之間壓力損失的相對差額,不應大于15;一般可通過下列措施達到水力平衡:.1環路布置應力求均衡對稱,作用半徑不宜過長,負擔的立管數不宜過多;613.2盡可能通過調整管徑,使并聯環路之間壓力損失的計算相對差額達到最小;.3當調整管徑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采取下列措施:1增大末端設備的阻力特性,例如在散熱器支管上設高阻力手動閥門或溫控閥等;2在立管或支環路設置節流裝置,如手動調節閥、靜態平衡閥等。.4必要時設置靜態或動態平衡閥。熱水供暖的垂直雙管系統、垂直分層的單管水平串聯系統、同一環路而層數不同的垂直單管系

34、統,當重力水頭的作用高差10m時,并聯環路之間的水力平衡應計算重力水頭。重力水頭應按下式計算:H2h()grs式中:H重力水頭(Pa);h計算環路散熱器中心之間的高差(m);62s、r設計供、回水溫度下水的密度(kg/m3);g重力加速度,g=9.81m/s2。熱水供暖系統干管的末端管段,在水力平衡計算的基礎上,宜考慮各種不利因素適當放大,管徑不應小于20mm。2.10供暖計算書內容及深度要求供暖工程設計應按照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08年版)的要求,編制設計計算書;當采用計算機計算時,計算書應注明計算軟件的名稱,并附上相應的計算簡圖和輸入數據。供暖工程設計計算應包括以下內容:.1建

35、筑圍護結構耗熱量計算;.2散熱器和供暖設備的選用計算;.3供暖系統的水力計算;.4管道熱膨脹計算。熱負荷計算:63.1施工圖設計階段必須對每個供暖房間進行熱負荷計算;.2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應符合節能設計標準的要求,并與建筑專業的設計數據一致;.3實施分戶熱計量供熱的非獨立住宅,應計算戶間傳熱負荷,但該項熱負荷不計入建筑物設計總供熱負荷;.4圍護結構的耗熱量計算應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的規定。水力平衡計算:.1低溫熱水地板輻射供暖系統的阻力應計算確定,加熱管內水的流速不應小于0.25m/s;.2熱水供暖系統的各并聯環路之間(不包括共同段)的計算壓力損失相對差額,不應

36、大于15%;.3住宅熱計量供熱系統,不計熱力入口裝置水力損失時,建筑物內采暖系統的總水力損失不宜大于30kPa。室內共用立管比摩阻宜為3060Pa/m。64.4應在計算總阻力的基礎上附加15%作為建筑物樓內系統與戶內系統的總阻力。散熱器選型計算:.1散熱器選用應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的規定。.2低溫熱水地板輻射供暖系統的有效散熱量應經計算確定,并應計算室內設備、家具等地面覆蓋物等對散熱量的折減。.3住宅熱計量供暖系統,散熱器的選用除應遵循傳熱性能好、美觀緊湊、利于清掃的原則外,還應符合以下要求:1宜選用非鑄鐵類散熱器。當采用鑄鐵散熱器時,應選用內腔無粘砂型產品;2

37、鋼制散熱器、鋁合金散熱器應經可靠的內防腐處理;3散熱器的使用壽命不應低于鋼管。4散熱器應選擇外表面為非金屬性涂料的散熱器或表面刷非金屬涂料。65熱膨脹計算:供暖管道必須計算其熱膨脹,當利用管段的自然補償不能滿足要求時,應設置補償器。663通風與防排煙3.1通風的一般規定建筑物通風應優先采用自然通風進行通風換氣,但下列情況下房間應設置機械通風:.1散發大量余熱、余濕;.2散發煙味、臭味以及有害氣體等;.3無自然通風條件或自然通風不能滿足衛生要求;.4人員停留時間較長,且房間無可開啟的外窗。機械通風應優先采用局部排風,當不能滿足衛生要求時,應采用全面排風。機械通風系統(包括與熱風供暖合用的系統)的

38、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使用要求(包括送風參數、使用時間等)不同的房間,宜獨立設置通風系統。67.2散發大量余熱、余濕、臭味以及有害氣體的房間,一般不應與其他房間合用系統;當條件限制必須合用時,應采取防止該類氣體進入其他房間的技術措施。.3凡屬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單獨設置排風系統:1混合后能引起燃燒或爆炸;2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或腐蝕性加劇;3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結并積聚粉塵時;4放散強烈異味或劇毒物質的房間和設備;5建筑物內設有儲存易燃、易爆的單獨房間或有防火、防爆要求的單獨房間。6有防疫的衛生要求時。.4當周圍環境較差且房間空氣有清潔度要求時,房間室內應保持一定的正壓,排風量宜為送風量的8090;

39、放散粉塵、有害氣體或有爆炸危險物質的房間,應保持一定的負壓,送風量宜為排風量的8090。68.5排除有毒、有害氣體管道的室內段宜為負壓。.6當機械通風不能滿足室內溫度要求時,應采取相應的降溫或加熱措施。.7室內送風、排風設計時,應根據污染物的特性及污染源的變化,優化氣流組織設計;不應使含有大量熱、蒸汽及有害物質的空氣流入沒有或僅有少量熱、蒸汽及有害物質的人員活動區,且不應破壞局部排風的正常工作。.8采用機械通風時,重要房間或重要場所的通風系統應具備防止以空氣傳播為途徑的疾病通過通風系統交叉感染的功能。機械通風系統的室外進風、排風口設置,應符合以下要求:.1進風口應設置在室外空氣較清潔的地點,盡

40、量設在排風口的上風側且應低于排風口。.2進、排風口的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當進風口設在綠化地帶時,不宜小于1m。69.3事故排風的排風口不應布置在人員經常停留或經常通行的地點,以及鄰近窗戶、天窗等設施的位置。.4事故排風的排風口與機械進風系統的進風口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20m;當水平距離不足20m時,排風口必須高出進風口,并不宜小于6m。.5排風管道的排出口高空排放時,宜高出屋脊,排出口的上端高出屋脊的高度一般不得小于下列規定:1當排出無毒、無污染氣體時,宜高出屋面0.5m;2當排出最高允許濃度小于5mgm3有毒氣體時,應高出屋面3.0m;3當排出最高允許濃度大于5mgm3有毒氣體時,應高

41、出屋面5.0m。.6直接排入大氣的有害物,應符合有關環保、衛生防疫等部門的排放要求和標準,不符合時應進行凈化處理。70.7進風、排風口的噪聲應符合環保部門的要求,否則應采取消聲措施。.8進風、排風口的風速一般可按表選取。表進風、排風口風速(m/s)建筑類別一般性居住、公共建筑新風取風口2.04.5排風口3.05.0站房、庫房、機房等4.05.05.06.5注:風口風速應按實際有效面積計算,一般百葉風口的遮擋率可取50。設置機械通風系統的房間,其通風換氣量應按以下原則確定:.1人員所需新風量應不小于同類型房間的空調所需新風量。.2當采用全面排風方式消除室內余熱時,通風量應按下式確定:(3.1.5

42、)式中:L通風換氣量(m3/h);Q室內顯熱發熱量(W);tp室內排風設計溫度();ts送風溫度()。71.3當采用全面排風方式消除室內余濕和其他有害物質時,應根據余濕量、有害物質的散發量和送排風含濕量差、含塵濃度差等,以及房間有害物質的允許值,通過平衡計算或依據相關規范、標準等提供的換氣次數,確定所需通風量。同時放散余熱、余濕和有害物質時,全面排風量應按其中所需最大的空氣量確定。.4局部排風量宜按排氣罩口面積和所需風速計算確定。設置集中采暖且有排風的建筑物,應按下列要求設置補風系統:.1應首先采用自然補風,包括利用相鄰房間的清潔空氣進行自然補風。.2當自然補風達不到要求時,宜設置機械補風(送

43、風)系統。.3每天運行不超過兩小時的機械排風系統,可不設機械補風(送風)。72.4人員停留區域和不允許凍結的房間,機械送風系統的空氣,冬季宜進行加熱,并應滿足室內風量和熱量的平衡要求。.5選擇機械送風系統的換熱器時,應按下列原則確定室外新風計算溫度:1一般采用冬季采暖室外計算溫度;2用于補償消除余熱、余濕的全面排風耗熱量時,應采用冬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6夏季為消除余熱來計算通風量時,新風溫度應采用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僅用于消除室內余熱的通風系統,當采用直流系統時,夏季室內計算溫度取值不宜低于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可能突然放散大量有害氣體或有爆炸危險氣體的建筑物,應設置事故通風系統或裝置。事

44、故通風量宜根據工藝設計要求通過計算確定,但換氣次數應12次/h。排除有爆炸危險氣體的通風設備應采用防爆型。73事故通風的通風機,應分別在室內、外便于操作的地點設置電器開關。建筑物全面排風吸風口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位于房間上部區域的吸風口,除用于排除氫氣與空氣混合物時,吸風口上緣至頂棚平面或屋頂的距離不大于0.4m;.2用于排除氫氣與空氣混合物時,吸風口上緣至頂棚平面或屋頂的距離不大于0.1m;.3用于排出密度大于空氣的有害氣體時,位于房間下部區域的排風口,其下緣距地板的距離不大于0.3m;.4因建筑結構造成有爆炸危險氣體排出的死角處,應設置導流設施。3.2公共建筑廚房通風廚房通風系統應

45、按全面排風(房間換氣)、局部排風(油煙罩)以及補風三部分進行考慮和設計,系統設置可按以下確定:74.1當自然通風不能滿足室內環境要求時,應設置全面通風的機械排風;.2廚房爐灶間應設置局部機械排風;.3當自然補風無法滿足廚房室內溫度或通風要求時,應設置機械補風;.4廚房排油煙風道不應與防火排煙風道共用。對于可產生油煙的廚房設備間,應設置帶有油煙過濾功能的排風罩和除油裝置的機械排風系統,設計應優先選用排除油煙效率高的氣幕式(或稱為吹吸式)排風罩和具有自動清洗功能的除油裝置,處理后的油煙應達到國家允許的排放標準。對于可能產生大量蒸汽的廚房設備宜單獨布置在房間內,其上部應設置機械式排風罩。排風罩的設計

46、應符合下列要求:.1排風罩的平面尺寸應比爐灶邊尺寸大100mm,排風罩的下沿距爐灶面的距離不宜大于1.0m,排風罩的高度不宜小于600mm;75.2排風罩的最小排風量應按以下2項計算結果的大值選取:1公式計算L=1000PH(3.2.3)式中:L排風量(m3/h);P罩子的周邊長(靠墻邊的邊長不計)(m);H罩口至灶面的距離(m)。2按罩口斷面的吸風速度不小于0.5ms計算風量。洗碗間的排風量按排風罩斷面速度不宜小于0.2ms進行計算;一般洗碗間的排風量可按每間500m3h選取;洗碗間的補風量宜按排風量的80選取,可設定補風與排風聯動。廚房機械通風系統宜根據以下原則設計.1排風量宜根據熱平衡按

47、公式(3.1.5)計算確定。76式中:tp-廚房計算排風溫度(),冬季取15、夏季取35;室內顯熱發熱量Q(W),按以下計算:Q=Q1+Q2+Q3+Q4Q1-廚房設備發熱量(W),宜按工藝提供數據;Q2-操作人員散熱量(W);Q3-照明燈具散熱量(W);Q4-外圍護結構冷負荷(W)。.2當通過熱平衡計算得出的排風量大于排氣罩的排風量時,差額部分應由全面排風設備排出;小于爐灶排風罩的排風量時,總排風量應按二者較大值確定,并可另外設置全面排風設備在爐灶未運行時使用,但不計入總換氣量。.3全面排風設備的排氣量不宜小于5次h換氣量。77廚房通風系統應獨立設置,局部排風應依據廚房規模、靈活使用和節能的特

48、點等分設系統,機械補風系統設置宜與排風系統相對應。廚房通風應采用直流式系統,且應保持負壓,補風宜符合下列要求:.1補風量宜為排風量的8090,且宜與排風系統對應設置補風系統或根據排風量控制補風量;.2當廚房與餐廳相鄰時,送入餐廳的新風量可作為廚房補風的一部分,但氣流進入廚房開口處的風速不宜大于1ms;.3當夏季廚房有一定的室溫要求或有條件時,補風宜做冷卻處理,可設置局部或全面冷卻裝置;對于嚴寒和寒冷地區,應對冬季補風做加熱處理,送風溫度可按1214選取。當廚房通風不具備準確計算條件時,排風量可按下列換氣次數進行估算:78中餐廚房4060次/h西餐廚房3040次/h職工餐廳廚房2535次/h【說

49、明】1上述換氣次數對于大、中型旅館、飯店、酒店的廚房較合適。2當按吊頂下的房間體積計算風量時,換氣次數可取上限值;當按樓板下的房間體積計算風量時,換氣次數可取下限值。3以上所指廚房為有爐灶的房間。廚房送風口、排風口的布置應按下列要求確定:.1送風口應沿排風罩方向布置,距其不宜小于0.7m;.2全面排風口應遠離排風罩;.3設在操作間內的送風口,應采用帶有可凋節出風方向的風口(如旋轉風口、雙層百葉風口等)。廚房排風系統的設計,還應符合下列要求:79.1風管宜采用1.5mm厚鋼板焊接制作,其水平管段應盡可能短;風管應設不小于2的坡度坡向排水點或排風罩;.2風管風速不應小于8m/s,且不宜大于10m/

50、s;排風罩接風管的喉部風速應取45m/s;.3排風管室外設置部分宜采取防產生冷凝水的保溫措施;.4排風機設置應考慮方便維護,且宜選用外置式電機。采用燃氣灶具的地下室、半地下室(液化石油氣除外)或地上密閉廚房,通風應符合下列要求:.1室內應設煙氣的一氧化碳濃度檢測報警器;.2房間應設置獨立的機械送排風系統;通風量應滿足下列要求:1正常工作時,換氣次數不應小于6次/h;事故通風時,換氣次數不應小于12次/h;不工作時換氣次數不應小于3次/h;802當燃燒所需的空氣由室內吸取時,應滿足燃燒所需的空氣量;3應滿足排除房間熱力設備散失的多余熱量所需的空氣量。3.3汽車庫通風汽車庫應按下列原則確定通風方式

51、:.1地上單排車位30輛的汽車庫,當可開啟門窗的面積2m2輛且分布較均勻時,可采用自然通風方式;.2當汽車庫可開啟門窗的面積0.3m2輛且、分布較均勻時,可采用機械排風、自然進風的通風方式;.3當汽車庫不具備自然進風條件時,應設置機械送風、排風系統。汽車庫機械排風量,可按下列兩種方法計算:.1用于停放單層汽車的換氣次數法811汽車出入較頻繁的商業類等建筑,按6次/h換氣選取;2汽車出入一般的普通建筑,按5次h換氣選取;3汽車出入頻率較低的住宅類等建筑,按4次/h換氣選取;4當層高3m時,應按實際高度計算換氣體積;當層高3m時,可按3m高度計算換氣體積。.2當全部或部分為雙層停放汽車時,宜采用單

52、車排風量法1汽車出入較頻繁的商業類等建筑,按每輛500m3h選取;2汽車出入一般的普通建筑,按每輛400m3h選取;3汽車出入頻率較低的住宅類等建筑,按每輛300m3h選取。當汽車庫設置機械送風系統時,送風量宜為排風量的8085。82汽車庫機械通風系統的送風、排風口布置,應按下列要求確定:.1送風、排風口的布置應使室內氣流分布均勻,避免通風死區;.2送風口宜設置在汽車庫主要通道的上部。.3排風口宜按上部排風1/3、下部排風2/3設置。.4修理間送風宜送至工作區,停車庫兼作修理間時,宜采用頂部均勻送風。滿足下列條件之一,宜采用噴射導流式機械通風方式:.1汽車庫層高較低,布置風管有一定難度;.2采

53、用噴射導流式機械通風方式比較經濟合理。考慮到車輛實際出、入的頻繁性,為降低機械通風系統風機運行能耗,送風、排風機宜選用多臺并聯或變頻調速。83地下汽車庫機械通風系統,宜設置CO氣體濃度傳感器,其布置方式為:.1當采用噴射導流式機械通風方式時,傳感器應設在排風口處;.2當采用常規機械通風方式時,傳感器應采用多點分散設置。汽車庫機械通風系統在滿足室內空氣質量的前提下,宜采用定時啟、停(臺數或轉速);或根據室內CO氣體濃度,自動控制風機運行。汽車庫機械通風系統宜結合消防排煙系統設置,通風量、風機類型以及控制應同時滿足兩者的需要和不同功能的轉換。地下車庫的排風出口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宜設于場地的下

54、風向,且不應朝向鄰近建筑物和公共活動場所;.2排風口高度應按建筑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提出的數值確定,宜設置在建筑物屋頂。84嚴寒和寒冷地區,地下汽車庫宜在坡道入口處設置熱空氣幕。3.4電氣和設備機房通風柴油發電機房的通風應符合下列要求:.1柴油發電機房可采用自然或機械通風,通風系統宜獨立設置。.2柴油發電機房室內各房間溫、濕度要求宜符合表3.4.1的規定。表機房各房間溫濕度要求房間名稱溫度()冬季夏季相對濕度(%)溫度()相對濕度(%)機房(就地操作)機房(隔室操作、自動化)控制及配電室值班室153053016181620306030607575153032372830281530757575

55、【說明】本表摘自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16中表-1。.3柴油發電機房的通風量應按以下計算確定:851當柴油發電機采用空氣冷卻方式時,通風量應按公式(3.1.5)計算確定。式中Q的確定方式為:1)開式機組Q為柴油機、發電機和排煙管的散熱量之和;2)閉式機組Q為柴油機汽缸冷卻水管和排煙管的散熱量之和;3)以上數據由生產廠家提供,當無確切資料時,可按以下估算取值:全封閉式機組取發電機額定功率的0.30.35;半封閉式機組取發電機額定功率的0.5。2當柴油發電機采用水冷卻方式時,通風量可按20m3/(kWh)的機組額定功率進行計算。3柴油發電機生產企業直接提供的通風量參數。.4柴油發電機房的進(送

56、)風量應為排風量與機組燃燒空氣量之和,燃燒空氣量按7m3/(kWh)的機組額定功率進行計算。86.5柴油發電機房內的儲油間應設機械通風,風量應按5次/h換氣選取。.6柴油發電機與排煙管應采用柔性連接;當有多臺合用排煙管時,排煙管支管上應設單向閥;排煙管應單獨排至室外;排煙管應有隔熱和消聲措施。絕熱層按防止人員燙傷的厚度計算,柴油發電機的排煙溫度宜由設備廠商提供。.7柴油發電機房的通風應有消聲、隔聲措施。變配電室(機房)的通風,應符合下列要求:.1地面上變配電室宜采用自然通風,當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采用機械通風;地面下變配電室應設置機械通風。.2當設置機械通風時,氣流宜由高低壓配電區流向變壓器區,再

57、由變壓器區排至室外。.3變配電室宜獨立設置機械通風系統。.4變配電室的通風量應按以下確定:871根據熱平衡公式(3.1.5)計算確定,其中變壓器發熱量Q(kW)可由設備廠商提供或按以下計算:(3.4.2)式中:1-變壓器效率,一般取0.98;2-變壓器負荷率,一般取0.700.80;-變壓器功率因數,一般取0.900.95;W-變壓器功率(kVA)。2當資料不全時可采用換氣次數法確定風量,一般按:變電室58次/h;配電室34次/h。.5變配電室的排風溫度宜40。.6下列情況變配電室可采用降溫裝置,但最小新風量應3次/h換氣或5的送風量:1機械通風無法滿足變配電室的溫度、濕度要求;882變配電室

58、附近有現成的冷源,且采用降溫裝置比通風降溫合理。.7設置在變配電室內的通風管道,應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制冷機房的通風,應符合下列要求:.1地面上制冷機房宜采用自然通風,當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采用機械通風;地面下制冷機房應設置機械通風。.2制冷機房宜獨立設置機械通風系統。.3制冷機房的通風量應按以下確定:1當采用封閉或半封閉式制冷機,或采用大型水冷卻電機的制冷機時,按事故通風量確定;2當采用開式制冷機時,應按消除設備發熱的熱平衡公式(3.1.5)計算的風量與事故通風量的大值選取;其中設備發熱量應包括制冷機、水泵等電機的發熱量,以及其他管道、設備的散熱量;制冷機的發熱量應由生產廠家提供;893事故通風量

59、應根據制冷機冷媒特性和生產廠商的技術要求確定。當資料不全時,事故通風量L(m3h)按下式確定:L=247.8+G0.5(3.4.3)式中:G機房內最大的制冷機冷媒(工質)充液量,(kg)。4氟制冷機房應分別計算通風量和事故通風量。當制冷機設備發熱量的數據不全時,通風量一般取46次/h。事故通風量不應小于12次/h。事故排風口上沿距室內地坪的距離不應大于1.2m。5氨制冷機房應分設置機械排風和事故排風系統。通風量不應小于3次/h。事故通風量不應小于12次/h,事故排風口宜按183m3/m2.h進行計算,且最小排風量不應小于34000m3/h。事故排風機應選用防爆型,排風口應位于側墻高處或屋頂。9

60、0.4制冷機房設備間的室內溫度,冬季宜10、夏季宜35;冬季設備停運時值班溫度應5。.5機械通風應根據制冷劑的種類設置事故排風口高度。當設于地下制冷機房,且泄露氣體的密度大于空氣時,排風口應上、下分設。.6制冷機房應根據制冷劑的種類特性,設置必要的制冷劑泄漏檢測及報警裝置,并與機房內的事故通風系統連鎖,測頭應安裝在制冷劑最易泄漏的部位。.7制冷機房的通風應考慮消音、隔聲措施。鍋爐房、直燃溴化鋰制冷機房(簡稱直燃機房)的通風,應符合下列要求:.1鍋爐間、直燃機房、水泵間、油泵間等有散發熱量的房間,宜采用自然通風或機械排風與自然補風相結合的通風方式;當設置在地下或其他原因無法滿足要求時,應設置機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