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利用論文_第1頁
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利用論文_第2頁
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利用論文_第3頁
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利用論文_第4頁
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利用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利用 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利用【內容摘要】城市化進程的腳步不斷加快,如何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保護區是城市發展道路中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城市過快的發展會忽視對歷史文化保護,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本文從經營的角度看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和利用,分析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發展模式以及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關鍵詞】經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保護對策目錄 TOC o 1-5 h z 緒論 3城市化進程、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間的主要矛盾3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主要內容5居民和政府部分必須重視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和利用問題8旅游開發與保護的對策9結束語

2、 12參考文獻 13一、 緒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乘改革開放東風, 我國大抓了經濟建設工作 , 取得了顯著效果, 綜合國力已迅速躍居世界第7 位 , 引起了全世界的極大關注。經濟的發展必然帶動城市化的發展, 二十年來 , 舊城改 TOC o 1-5 h z 造 , 新區開發, 使我國的城市化建設突飛猛進, 日新月異, 舊貌變新顏,城市化發展步入快車道。然而, 經濟與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以及隨之出現的各種問題, 使得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開發建設的矛盾日趨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發展是硬道理這都是顛撲不破的, 然而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卻又是必須和刻不容緩的大事情, 歷史不能再造,失去了就

3、永遠無法挽回。波蘭建筑學大師W.奧斯特羅夫斯基曾指出:即使一代人不能為新生活完全修復所有荒蕪的歷史性建筑, 也應以最大的努力防止它們進一步被破壞, 否則他們將永遠地消失了。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 應該把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放在首位, 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建設, 這才是正確的。二、城市化進程、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間的主要矛盾隨著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歷史文化古跡越來越受到游客的關注和歡迎,因此,在低碳旅游的背景下,將低碳理念與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和開發相融合,探索歷史文化古跡旅游產業的低碳發展之路,使歷史文化古跡成為社會節能減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同時又是一項漫長的工作。國

4、內對歷史文化古跡旅游產業低碳發展的相關研究較少,且大多仍停留在關于古跡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街區的發展途徑和模式上,定量研究和數學方法的運用較少,缺乏一定的說服力和現實指導意義。 我國各級政府對城市化進程中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給予了極大的重視 , 并且頒布了不少相關的法規、法令和文件, 同時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舉措。但是在具體的實施和執行過程中, 尤其是舊城改造中,差距和失誤還是極為明顯的, 有的行為甚至是令人發指! 近來有的地方還公然違反國家有關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政策法規, 在舊城改造的名義下, 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街區大肆拆毀, 致使珍貴歷史文化遺產遭到不

5、可彌補的損失! 情況嚴重 , 教訓深刻 , 決非危言聳聽 ! 國務院先后三次公布的有關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 針對改革開放后 , 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和城市化加快的具體現狀, 反復提及了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傳統風貌問題。并強調: 應對文化古跡比較集中,或能較完整地體現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區等予以保護 , 可根據他們的歷史、科學、 藝術價值 , 核定公布為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建設部俞正聲部長也曾指出:應著重解決經濟發展問題,應注意城市的文明形象問題, 但解決這些問題不能以犧牲城市的長遠發展為代價, 不能以犧牲城市的文化價值為代價, 不能以犧牲城市的環境為代價。否則 , 我們將犯歷史性

6、錯誤。振聾發聵 , 一語中的 ,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已是當務之急, 應引發人們的重視和思考。( 一 )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失去了歷史印記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城市的現代化規模不斷擴大,很多老街區被現代化的大樓所取代,城市逐漸失去了歷史的印記,失去了具有傳統特色的建筑和特色,導致傳統文化不能得到傳承。在很多城市的發展中, 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建筑缺乏有效的管理,不能得到應有的保護與維修,更有很多城市的歷史街區被重建。( 二 ) 傳統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消失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的傳承,但是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沖擊。人們的生活習慣逐漸改變,

7、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和忽視,大量的民俗、民間工藝等正面臨失傳,人們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淡薄,大多數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習傳統的民間工藝,這是導致傳統文化的逐漸失傳的一大部分原因,同時也是歷史文化保護區管理問題必須重點關注的一方面。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主要內容提起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 可以說已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建設已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 但是對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遺產破壞的行為和事件屢不見鮮 , 屢禁不止 , 究其原因 , 很主要的一點在于人們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內容和范疇不甚了解。哪些方面、哪些東西是值得保護的?應如何保護?大多數人甚至是政府

8、的各級官員和管理人員都不太清楚, 有意無意之間便造成了對歷史文化名城的破壞。同濟大學著名教授董鑒泓、阮儀三兩位教授認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應包括如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城市所根植的自然環境; 二是城市獨特的形態; 三是文物古跡點; 四是非物質形態的語言文字, 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所形成有精神文化面貌以及社會群體、政治形式和經濟結構所產生的城市生態結構等。武漢大學譚白英等學者也有類似的見解。以此為參照, 可將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具體的保護內容進行細分。(一)應對歷史文化名城特別是山水城市文化景觀的形成所依托的自然地理環境進行很好的保護如武漢的龜山、蛇山、長江, 廣州的越秀山、白云山、珠江, 福州的鼓

9、山、于山、烏山、閩江, 鎮江的焦山、金山、北固山、長江, 桂林七星巖的東普陀山、蘆笛巖之光明山、漓江 , 樂山的凌云山、岷江,長沙的岳麓山、湘江的保護。近年來大量的非法開山炸石取土、毀林伐木、拓荒種植和大造人工新景觀等事件時有發生, 更有許多單位和個人在山上建造樓宇房舍等, 甚至還有修墳造墓等行為, 對歷史文化名城山川原野特征的破壞十分嚴重。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江河, 造成嚴重污染, 大面積的無序采沙活動對河道的破壞 , 河岸植被的褪化減少, 使歷史文化名城人民的母親河嚴重毀容,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同時, 還應注意對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名樹古木的保護。 如南京的梧桐樹、福州的榕樹

10、、長沙的青岡櫟、桂林的木棉樹、成都的芙蓉樹、南寧的王棕、泉州開元寺內的古桑蓮樹、菩提樹等。同時各具地方特色的花卉、植物等, 如洛陽牡丹、岳陽荷花、南昌杜鵑花、南京的梅花、漳州的水仙花等, 全應在保護之列。這樣才能使歷史名城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特色相互協調、自然和諧、交相輝映 ,展示出自身的魅力。(二) 應注意對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古城格局, 尤其是舊城區的平面形狀、方位、軸線以及與之相關聯的道路骨架、河網水系等的保護如北京的棋盤式街道、平遙、麗江的古街區、福州的三坊七巷、南京的夫子廟秦淮河、西安的八水繞長安、蘇州的小橋流水、泉州的八卦溝等的保護。同時應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民居、街區和富有傳統

11、特色的舊城景觀風貌加以保護。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泉州的手巾條、廣州的騎樓雨廊以及象喬家大院、天津石家大院、蔡資深古宅等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各地各式的民居住宅的保護。應注意在整舊如舊的原則指導下進行修復, 絕對不能有大的改造。保存好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民族民居模式和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城市文化景觀 , 最能表現出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形態。(三)應加大力度對歷史文化名城各文物古跡點的重點保護除了已公布的國家、省、市、縣、區等各級保護單位和風景點,如北京故宮、天壇 , 西安半坡遺址、華清池 , 武昌黃鶴樓, 曲阜的三孔,成都的武候祠、杜甫草堂等之外, 還應加強對一些已探明或未探明的重要歷史遺

12、跡遺存的保護。如秦始皇陵、西夏王陵、老山漢墓、泉州涂門街錫蘭王子故宅、世家坑,還有我們大同的云岡石窟等, 也都應有相應的保護措施。此外 , 重要歷史人物居住和活動的紀念地, 如李贄故居、林則徐宗祠、吉鴻昌舊居、梁啟超飲冰室舊址、吳昌碩故居、趙用賢宅及脈望館等, 皆應列入重點保護名冊。這些都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發展過程中, 最翔實、最古老、最直觀、最具說服力的歷史見證 , 更是城市人文歷史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亦是用以確認歷史名城資格的重要依據和物質基礎, 應以最大的投入與努力加以保護。(四)應將歷史文化名城長期發展形成的最具地方、民間特色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加以繼承和保護如傳統的戲劇曲藝、京韻大鼓、

13、蘇州評彈、秦腔、韓城秧歌、南音、梨園戲、二人轉、山東快書、寧夏坐唱、皮影、提線木偶; 傳統工藝品 , 如北京景泰藍、福州脫胎漆器、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淮安磚雕、寧波花轎、歙硯徽墨、壽縣剪紙、南陽玉雕、武漢絹花、銅梁彩龍、敦煌夜光杯、喀什仿古土陶等; 地方土特產和傳統美食,如北京全聚德烤鴨、六必居醬菜、天津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安溪鐵觀音、范志神、上海梨膏糖、老城隍廟五香豆、虞山板粟、綠毛龜、 歙縣金橘、徽州貢菊、福州橄欖、佛跳墻、 永川豆豉、重慶火鍋、古浪麻黃、烏江大米、李廣杏、黃燜羊羔肉、喀什藥桑、山西的面食等 ; 還有如各種民間娛樂節目、傳統節日、民間信仰、崇拜、民俗、服飾、茶文化、

14、酒文化、食文化、傳統武術等。總之, 與歷史文化相聯系的有關歷史文化名城傳統的審美、飲食習慣、娛樂方式、節日活動、禮儀、信仰、習俗、道德、倫理、語言、文字等文化遺產, 都應考慮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傳承, 構建良好的歷史文化名城的人文氛圍,全方位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四、居民和政府部分必須重視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和利用問題居民和政府部分必須重視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和利用問題,樹立正確的保護歷史文化區的意識和觀念,使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一 ) 現有的兩種觀念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利用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念。首先, 大部分人認為歷史文化區與城市現代化的格局不同,會阻礙城市現

15、代化的進程,減緩城市發展的步伐,必須對歷史文化保護區進行清除; 另外,也有人認為在城市化進程的當代社會更是要加大力度對歷史文化保護區進行保護和利用,不能輕易動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一草一木,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對歷史文化區有任何破壞。這兩種觀念都相對偏激, 不利于城市的發展和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矛盾時,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 二 ) 在城市發展中,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文化區的文化價值做好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工作,既能保留了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又能充分利用文化保護區所帶來的文化價值。歷史文化保護區中歷史文化的遺存是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環境,是展現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相關部分做好對歷史文

16、化保護區的保護工作,有利于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有利于促進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帶來經濟利益。對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可以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利用歷史文化保護區帶來的經濟利益也有利于推動城市現代化的進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設施已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政府要根據現實情況對歷史文化保護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善。五、 旅游開發與保護的對策旅游開發與保護的原則“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是所有景區在進行旅游開發與保護過程中必須遵行的原則。另外,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規定,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嚴格保護的原則。因此,歷史文化名城在開發過程中,要注

17、重名城的保護, 保持和延續名城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合理地進行規劃、開發、管理,嚴格保護,使得資源能夠永續利用,經濟、社會、環境三者協調發展。旅游開發與保護應遵循的具體原則有:規劃指導,合理分區原則。歷史文化名城在旅游開發與保護過程中,首先應該針對名城的具體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保護規劃,劃分歷史文化區、游憩區。歷史文化區是名城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利用其作為旅游資源的同時,應該對其進行嚴格的保護,突出其原有的特點, 發揮歷史文化區的文化教育功能,不得破壞名城原有的歷史風貌和傳統格局。對于游憩區,則是進行適度的開發,滿足旅游者 “食、宿、行、游

18、、娛、購”方面的需求,以發揮旅游產業的經濟優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歷史文化名城旅游開發是為達到賺取外匯、解決就業、發展地區經濟、展示名城特色,充分發揮名城的游憩和教育功能等目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旅游開發對歷史文化名城的資源本身就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破壞。不過如果處理得當,開發未必會破壞,反而能起到保護這些資源的作用。因此,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三者統一協調,共同發展,這也是歷史文化名城開發與保護中必須遵守的原則。綜合開發,嚴格保護的原則。通過綜合開發,能夠使吸引力各異的旅游資源結成一個群體,從而讓游客從多個

19、方面發現名城的旅游價值。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從行、游、住、食、娛、購等方面考慮旅游者的需求,做好有關的設施設備配套和供應工作。開發過程中,對名城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嚴格的保護,保持名城原有的歷史風貌,資源特色。只有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才能促進名城的可持續發展,使資源永續存在,循環利用。(二)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1. 旅游開發經營者對歷史文化區應樹立“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思想,科學合理地開發,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歷史文化名城的各種歷史文化遺資源不同于一般的礦產、森林、草地等資源, 它們具有獨一無二性、非人工再造性等特征, 一旦破壞 ,將不可再生、不可復得、不可挽回。因此,在開發過程

20、中,保持其真實性和完整性是首位的, 一切的開發、利用和管理工作都必須服從于文物古跡、文化遺產、歷史街區等的保護和保存。只有保護和保存好歷史文化資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才能體現出它的科學和歷史文化價值 , 才能源源不斷地吸引風景和自然文化的需求者。可持續發展是指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滿足其需求的一種發展戰略。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大同市的大部分旅游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古城墻,古建筑,古街區,一旦破壞便難以修復,仿造和修復都會失去古城原有的意義。因此,在對歷史文化名城大同市的旅游開發過程中,要堅持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在保護資源與環境并最大限度地增加旅游者享受樂趣和給當地帶來效益的同時,將旅游開發對所在地區的消極影響維持在最小限度內,走可持續發展戰略。2在名城保護過程中,注重發揮名城的游憩、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