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新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代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要點及注意的問題新疆土地開發整理建設管理局 第一部分 土地復墾的基本理論、概念第二部分 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要點分析1 土地復墾的概念2 土地復墾的對象3 土地復墾的范圍4 土地復墾的原則第一部分 土地復墾概述5 土地復墾的特點6 土地復墾的目標7 土地復墾的技術 標準土地復墾,顧名思義,“復”即是恢復,“墾”即墾殖,優先恢復為耕地、優先用于農業。根據土地復墾規定(國務院令第19號,1988年11月8日)第二條中對土地復墾的含義界定為: 土地復墾是指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破壞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1
2、土地復墾的概念土地復墾的對象是指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破壞的各類土地, 并不是人們通常的“復耕”、或者與耕地有關系的才叫土地復墾。也就是說需要復墾的土地不僅僅是指耕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土地復墾規定辦法(1994年11月19日 自治區人民政府令第48號)第十八條 本辦法下列用語的涵義是:土地破壞,是指土地自然條件和利用狀態被破壞的現象或結果。包括因進行開采礦產資源,取用地下水,實施地下工程,取土和挖沙采石等活動造成的土地挖損區、塌陷區、采空區;工礦企業的排土場、尾礦場、電廠儲灰場、鋼廠灰渣場、污水池、工業垃圾場等壓占的土地;廢棄的水利工程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廢棄的鐵路
3、、公路路基,建筑搬遷等破壞而遺棄的土地等。土地復墾,是指針對土地破壞狀況,采取平整、充填、覆蓋以及生物技術措施等進行整治,從而使被破壞的土地恢復原來利用狀態,或者能夠經濟合理地重新提供利用的行為。因此,復墾后土地不一定要被再次利用,恢復生態自然狀態也應屬于復墾的范圍。2 土地復墾的對象復墾的范圍:實際破壞影響范圍。適用于因從事開采礦產資源、燒制磚瓦、燃煤發電等生產建設活動,因挖損、塌陷、壓占、污染造成破壞的各類土地。既包括采礦、取土、燒制磚瓦等生產項目,又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各類建設臨時占用、挖損的土地。對開采礦產資源、燒制磚瓦等生產項目,復墾范圍是除永久性建筑物、構筑物以外的因采礦引起的挖
4、損、塌陷、壓占、污染的土地,包括礦區范圍及礦區范圍外的影響區。特別說明,壓占是指土地復墾技術標準采挖廢棄的排矸場、尾礦庫、廢石場、廢渣、儲灰(泥)等,不包括工業場地和綠化用地。因復墾取土造成的新的破壞,也應包括在方案復墾范圍內。復墾范圍的確定不考慮破壞的土地是否需要征收,也不考慮是否辦理臨時用地手續。未利用土地的破壞也應當列入復墾的范圍。3 土地復墾的范圍 4 土地復墾的原則 我國的土地復墾,實行“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這個原則具體體現在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土地管理法的第42條的規定:“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土地破壞,用地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負責復墾;沒有條件開墾或者復墾不
5、符合要求的,應當繳納土地復墾費,專項用于土地復墾。復墾的土地應當優先用于農業。” 注:土地復墾并非一定要恢復土地原來的用途,而是按照要因地制宜、優先復墾為耕地或農用地或者僅僅恢復生態功能(生態重建)的原則確定復墾后土地的用途。 5 土地復墾的特點 多學科性(地質學、土壤學、土地管理學、環境科學、生態學、農學)限制因素多且復雜(土地破壞方式、政府的政策及法規、復墾資金、復墾技術、自然和社會條件.) 多工序的工程體系(工程技術措施、生物措施、化學措施)6 土地復墾的目標根據土地復墾規定中的定義,土地復墾的目的是要恢復到“可供利用的狀態”。要達到“可供利用的狀態”,應當采取工程、生物、化學等綜合措施
6、,解決水的可用、地層的穩定、土壤的無污染等問題。達到“可供利用的狀態”決定了土地復墾目標是多方向、多用途、多層次的。1、復墾目標的多方向性 根據土地復墾規定,其制定目的在于“合理利用土地、改善生態環境”。因此,土地復墾的目標:一是保護土地,盡可能減少對土地,特別是對耕地的破壞;二是及時復墾被破壞的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三是保護并改善生態環境。2、復墾目標的多用途性 土地復墾應當在對破壞廢棄土地調查評價的基礎上,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漁則漁,宜建則建。 特別要說明,復墾后的用途絕對不僅僅是恢復土地的耕種條件,而是因地制宜地采取復墾利用,優先用于農業也不是必須用于農業。
7、6 土地復墾的目標3、復墾目標的多層次性 要達到“可供利用的狀態”,土地復墾要兼顧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缺一不可,使復墾利用具有最底的社會成本,長期的經濟價值,穩定的復墾效果,盡量實現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復墾的目標分以下三個層次:(1)完全恢復到以前的狀況。(2)重新規劃設計,保留以前的土地利用價值和生態價值,恢復與以前相似狀況。(3)達到更高更佳利用價值。4、復墾措施的綜合性 土地復墾要采取綜合整治措施。包括破壞前的預防控制措施和復墾的綜合整治措施。 預防和控制措施,如改進生產工藝,少占土地,留有煤柱,煤矸石回填等,盡最大可能減少對土地的破壞面積,降低對土地破壞的程度。 整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
8、、生物措施和化學措施等。在土地復墾諸多措施中,其中表土剝離和保持地層穩定最為重要。6 土地復墾的目標符合以下要求:1)表土剝離:對表土特別是腐殖質進行剝離并進行保存;在表土較薄的地方,對表土以下的土層要予以保存,留著復墾用的植被土壤或用做隔離層。2)地層穩定:通常進行分層剝離、分層堆放、分層回填等達到地層的穩定。3)土地平整:根據確定的用途,達到能耕、能林、能漁的標準。4)無污染及其他有害去除:保證復墾后土地利用長期的安全性。5)土壤覆蓋:對將要利用的土地覆蓋表土,對有污染源的要具有隔離層。6)灌排和道路等配套設施:最大限度的恢復灌排水設施,配以必要道路等;7)植物選擇:優先選擇本地物種,適當
9、引進經實驗成功的外來品種。植物選擇要盡量多樣化,以利于生態的多樣性恢復。7 土地復墾技術標準1、總則(1)制定依據。為了加強土地復墾管理,促進土地整治與保護,提高土地利用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依據土地復墾規定和有關法律法規,1995年,原國家土地管理局下發了關于印發土地復墾技術標準(實行)的通知(1995國土規字第103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土地復墾技術標準(試行)頒布實施。(2)適用范圍采挖廢棄土地復墾技術標準、建設破壞廢棄土地復墾技術標準、工業排污破壞土地復墾技術標準和水毀土地復墾技術標準。(3)名詞術語土地復墾率:已復墾的土地面積與被破壞的土地面積之比。7 土地復墾技術標準2、采
10、挖廢棄土地復墾技術標準適用于因采礦、挖砂、取土、水利、交通等生產建設活動產生的廢棄土地。包括煤礦、金屬礦、非金屬礦、砂礦等礦山的露天采礦場、最終挖掘帶溝道、截水溝、采礦沉陷區、廢石場、尾礦庫、儲灰場、儲泥場、渣場,以及其他工業廢棄物堆場等各類礦山場地的復墾。(1)露天采礦場復墾工程標準。分別用于農、林、牧、漁業,以及用作人工湖、公園、水域觀賞區、建筑等用途的工程標準。(2)排土場復墾工程標準。工程包括頂部、平臺和邊坡整治。(3)沉陷場地復墾工程標準。分充填沉陷場地、非充填沉陷場地。(4)廢石(含矸石)堆場復墾工程標準(5)尾礦庫、貯灰場、貯泥場地復墾工程標準(6)生態恢復利用通則。分別用于農業
11、種植、林業、牧業、漁業等用途的標準。二、采挖廢棄土地復墾技術指標 1. 選用范圍: 本標準適用于采礦、挖砂、取土、水利、交通等生產建設活動 產生的廢棄土地。包括煤礦、金屬礦、非金屬礦、砂礦等礦山的露天采礦場、最終采掘帶溝道、截水溝、采礦沉陷區、廢石場、尾礦庫、儲灰場、儲泥場、渣場,以及其他工業廢棄物堆場等各類礦山場地的復墾。 2. 復墾工藝構成:復墾土地用于農、林、牧業時復墾工藝一般為二部分構成。即復墾工程和恢復生態兩個階段。由于復墾后用途不同,有的只有復墾工程一個階段。 3. 復墾工程標準通則: 3. 1 待復墾場地背景資料具備,包括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土壤、植被、區域自然環境和簡要社會環境
12、等;待復墾場地原用途的設計、運行及閉坑設計資料;復墾場利用方向設計論證資料等。 3.2 待復墾場地利用類型的選擇:應與當地地形、地貌及環境相協調。 3.3 待復墾場地及邊坡穩定性可靠,原有工程設施(壩、堤、 堪等)穩定(含地震情況下)。 3.4 用作復墾場的覆蓋材料,不應含有有毒有害成分。如復墾場地含有毒有害成分時,應先處置去除,視其廢棄物性質、場地條件、必要時設置隔離層后再行覆蓋。充分利用從廢棄地收集的表土作為頂部覆蓋層。 3.5 覆蓋后的復墾場地規范、平整。覆蓋層容重等滿足復墾利用要求。3.6 復墾場地有滿足要求的排水設施,防洪標準符合當地要求。3.7 復墾場地有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 3.
13、8 復墾場地有控制污染措施,包括空氣、地表水、地下水等。3.9 復墾場地道路、交通干線布置合理。 4. 廢棄露天采礦場復墾工程標準: 4.1 部分淺采場用于農、林、牧業時復墾工程標準:4.1.1 覆土厚度為自然沉實土壤0.5米以上。 4.1.2 覆土后場地平整,地面坡度一般不超過5度。用作水田時,坡度一般不超過2-3度,用作林業、牧業時,坡度一般不超過25度。 4.1.3 覆土土壤PH值范圍,一般為5.5-8.5,含鹽量不大于0.3%。 4.1.4 排水設施滿足場地要求,防洪滿足當地標準。 4.1.5 有控制水土流失措施,邊坡宜植被保護。 4.2 露采場用于漁業(含養殖業)時復墾工程標準: 4
14、.2.1 有適宜的水源補給,水質符合標準。 4.2.2 塘(池)面積和深度適中,一般0.3-0.7公頃,深度 2.5-3米為宜。 4.2.3 有良好的排水設施,防洪標準與當地一致。 4.3 露采場用作人工湖、公園、水域觀賞區時復墾工程標準:4.3.1 與區域自然環境協調,有景觀效果。 4.3.2 水質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中IV、V類水域標準。 4.3.3 排水、防洪設施滿足當地標準。 4.3.4 沿水域布置樹草種植區、控制水土流失。 4.4 露采場用于建筑時復墾工程標準: 4.4.1 待復墾場地應無滑坡、斷層、巖溶等不良地質條件,主體建筑應設置于較好地基地段。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 (GB
15、J7-89)確定建筑參數(地基承載力、變形和穩定性指標)。 4.4.2 用于建筑的坡度允許值,應根據當地經驗,參照同類土、巖體的穩定性坡度值確定。坡度一般不超過20%。 4.4.3 排水管網布布置合理,建筑地基標高滿足防洪要求。 4.5 露采場用于其他用途時復墾工程標準z 根據露采場地形地質條件和利用方向,復墾工程標準另行制定。5. 排土場復墾工程標準: 我國各類露采礦的排土場,依排巖土工藝和堆放地區,一般分為內排土場和外排土場,包括排土頂部、排土平臺和最終邊坡等, 這些場地均屬于復墾場地。其復墾工程包括:5.1 排土場整治:包括頂部、平臺和邊坡整治。 5.1.1 排土場最終坡度應與土地利用方
16、式相適應,一般為26-28度,機械作業區坡度小于20度。 5.1.2 合理安排巖土排棄次序,盡量將含不良成分的巖土堆放 在深部,品質適宜的土層包括易風化性巖層可安排在上部,富含養分的土層宜安排在排土場頂部或表層。 5.1.3 排水設施滿足場地要求,設計和施工中有控制水土流失措施,特別是控制邊坡水土流失措施。 5.1.4 有合理的道路布置。 5.2 排土場復墾:5.2.1 在經過整治的排土場平臺和邊坡,應覆蓋土層,充分利用工程前收集的表土覆蓋于表層。在無適宜表土覆蓋時,也可采用經過試驗確證,不致造成污染的其他物料覆蓋。覆蓋土層厚度應根據場地用途確定。 5.2.2 在采礦剝離物含有毒有害或放射性成
17、分時,必須用碎石深度覆蓋,不得出露于邊坡處,并應有防滲措施。然后再覆蓋土層后,方可用于農、牧業用地。 5.2.3 覆蓋土層前應適當壓實,依不同利用確定壓實程度。 5.2.4 覆土工程及其配套工程規范。 5.3 排土場復墾后的利用z 5. 3. 1 用于農業:見4.1中4. 1. 1-4. 1. 5各項條款。 5.3.2 用于林業z 5.3.2.1 覆土厚度0.3米以上。 5.3.2.2 采取坑栽時,坑內放少許客土或人工土。 5.3.2.3 邊坡緩坡在35度以下可以用于一般林術種植, 15-20度坡度可用于果園(含桑)和其他經濟林。 5.3.2.4 有滿足場地要求的排水設施,邊坡有保水肥措施。5
18、.3.3 用于牧業場地z 5.3.3.1 邊坡坡度不大于30度。 5.3.3.2 內排臺階穩定后,覆土0.2米以上。 5.3.3.3 場地大的復墾區應有作業通道。 5.3.3.4 依飲水半徑合理布置飲水點。 5.3.4 用于建筑場地z 5.3.4.1 排土場復墾后用于建筑時,場地需經過至少3年的自然沉實或植被穩定措施,也可根據建設需要,進行人工處置等辦法穩 定場地。經測試場地滿足穩定性要求,方可用于建筑。 5.3.4.2 邊坡坡度允許值根據當地經驗,參照同類土(巖)體的穩定坡度值確定,一般坡度值不超過20%。 5.3.4.3 經試驗及計算確定的場地地基承載力、變性指標和穩定性指標滿足設計要求時
19、,可用作持力層。不能滿足要求時,依據巖土性能,場地條件等提出地基處理方法,采用分層壓實或其他方法處理。 5.3.5 用于其他z 依據覆土后場地條件和擬定用途等另行制定。 6. 沉陷場地復墾工程標準: 采礦等活動引起地表沉陷和變形,依其產狀和破壞程度可分為二類:深部開采和淺部開采。因此,沉陷區復墾工程基本分為二類,充填沉陷場地復墾和非充填沉陷場地復墾。 6.1 沉陷場地復墾工程z 6.1.1 充填沉陷場地復墾工程z 6. 1. 1. 1 廢石(含研石)充填z 用廢石(含研石)充填沉陷場地時,根據復墾場地用途,在充填后應適當碾壓,壓實程度依用途而定。必要時,可分層充填、 分層碾壓,充填壓實后場地必
20、須穩定。 當廢石有害成分含量高時,應處置。必要時設置隔離層后再覆土。 6. 1. 1. 2 礦山廢棄物充填(包括廢渣、尾礦、爐渣、粉煤灰等充填): 用礦山廢棄物充填時,應參照國家有關環境標準,進行衛生安全土地填筑處置,充填后場地穩定。 有防止填充物中有害成分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防治措施。視其填充物性質、種類,除采取壓實等加固措施外,應作不同程度防 滲、防、污染處置,必要時,設襯墊隔離層。6. 1. 1. 3 其他類型廢棄物充填z 用生活垃圾等廢棄物充填時,應按6. 1. 1. 2條款處置。 6.1.2非充填沉陷場地復墾工程z 6. 1. 2. 1 高潛水位沉陷場地z 依據當地條件,因地制宜,保留
21、水面,集中開挖水庫、蓄水池、 魚塘和人工湖等,綜合實施沉陷土地整治與生態環境治理的總體規劃。 6. 1. 2. 2 中潛水位沉陷場地z系指局部積水或季節性積水地帶。 依據當地條件,因地制宜,可綜合實施挖深墊淺的措施。即在積水區深挖為深水塘(池) ,用于漁業等。墊淺后場地可改造為水平梯田或水田等。 6. 1. 2. 3 代潛水位沉陷場地z系指基本不積水或干旱地帶形成丘陵地貌。 對局部沉陷地填平補齊,土地進行平整。 沉陷后形成坡地時,坡度大,可修整為水平梯田,局部小面積積水可改造為水田等。 6.2 沉陷場地復墾后利用z 6.2.1 用于建筑(采動沉陷區用于建筑的標準另行制訂)。 6. 2. 1.
22、1 填充沉陷場地采用分層壓實,經測試確證壓實質量。 6. 2. 1. 2 填充沉陷場地地表穩定后,加載進行穩定性分析,滿足要求后方可用于建筑。 6.2.1.3 利用壓實土地作地基時,不能使用淤泥、凍土、膨脹土以及有機質含量大于8%的物料作為填料。填料中大于200毫米塊石去除。若填料中主要成分為易風化碎石時,加強地面排水和表面覆土等措施。有侵蝕性工業廢棄物和有機質含量高的生活垃圾等雜填土,未經處理,不得作持力層。 6.2.1.4 一般景觀水域、娛樂用水域及游泳區水域,其各自水質分別按照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 (GB3838-88)中III、IV、V 類功能水域水質標準執行。 6.2.1.5 用于建筑
23、的地基抗震性能,應執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GBJll-89)。6.2.2 沉陷區用于漁業: 6.2.2.1 水源充足,有排水設施,防洪標準滿足當地要求。6.2.2.2 水深、水面積適宜。 6.2.2.3 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 (GB11607-89)。 6.2.3 沉陷場地用于農、林、牧業: 同露天采場4.1中4.1.1-4.1.5條款。7. 廢石(含砰石堆場復墾工程標準: 7.1 易風化廢石(含研石)堆場(含自燃后研石堆場) : 7.1.1 依風化程度可分為不覆土和覆土復墾。 7.1.1.1 不覆土復墾z已有風化層,層厚在0.1米以上,顆粒細, PH值適中,可直接用于建立植被。 7.1.1.
24、2 風化層薄,含鹽量高或具有酸性時,應經處置至PH值適合后,覆土在0.3米以上。 7.2 不易風化廢石(用于林、牧業) : 7.2.1 進行堆場整治,適當壓實。 7.2.2 緩坡至邊坡穩定,有控制水土流失措施。 7.2.3 覆土厚度在0.5米以上。 7.3 坑栽復墾(用于林、牧業) : 7.3.1 易風化廢石(含研石)堆場擬坑栽時,應先期備好坑,暴露一段時間,坑內宜放少量客土或人工土,也可放風化碎巖。 7.3.2 不易風化廢石(含研石堆場,坑內應放較多客土。 7.3.3 強酸性廢石(含研石不宜采用坑栽法。 7.4 新排棄廢石(含研石)應立即進行壓實整治,形成面積大、邊坡穩定的復墾場地。 8.
25、尾礦庫、貯灰場、貯泥場地復墾工程標準: 8.1 復墾工程 8.1.1 待復墾場地及其工程設施穩定性滿足要求。 8.1.2 有排水設施,防洪標準滿足當地要求。 8.1.3 廢棄的尾礦、赤泥、塵泥等為酸性、堿性時,堆置場地須經處置,處置深度取決于場地利用方向。鹽分太大時,應進行去除鹽分處置,也可采取深度覆蓋。 8.1.4 含有毒有害、放射性成分時,應視其廢棄物中含量水平, 確定隔離層設置的必要性、層厚、材質等,盡可能深度覆蓋。 8.1.5 依據各類廢棄物性狀,確定覆土的必要性、覆土層厚度等。一般覆土厚度0.5米以上。 8.1.6 覆土后有控制水土流失措施。 8.1.7 覆土區有控制粉塵的工程措施。
26、 8.2 復墾土地利用 8.2.1 用于農、林、牧業場地 同4. 1中4.1.1.4.1. 5各條款。 9. 生態恢復通則: 9.1 用于農業種植:9.1.1 選擇適應性、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9.1.2 有培肥措施,并有試種植記錄。 9.1.3 灌溉水源水質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GB5084-85)。 9.1.4 農作物無不良生長反應,有持續生產能力。 9.1.5 糧食作物中有害成分含量符合糧食衛生標準 (GB2715-81)。 9.1.6 三年后復墾區單位經濟學產量,不低于當地中等產量水平。 9.2 用于林業 9.2.1 復墾區位于城鎮、風景區、居民區附近,宜種植觀賞林、經濟林,也可依所在
27、地配置相應的功能林。 9.2.2 選擇適宜樹種,特別是鄉土樹種和抗逆性能好的樹種。 9.2.3 實行草、灌、喬套種混播。 9.2.4 三年后植樹成活率70%以上。9.2.5 三年后郁閉度30%以上。 9.3 用于牧業:9.3.1 選擇抗旱、抗鹽堿、抗貧癖優良草種。 9.3.2 多種草類混合種植。 9.3.3 有防治病、蟲害措施,有防治退化措施。 9.3.4 三年后牧草覆蓋率70%以上。 9.3.5 三年后單位面積產草量不低于當地水平。 9.3.6 具有生態穩定性和自我維持力。 9.4 用于漁業9.4.1 食用魚放養面積占總養殖水面85%-90%。 9.4.2 保持塘(池)清潔,定期清塘消毒,淤
28、泥厚度不超過20厘米;有防止含病原體和病毒等污染塘水的措施;有防止農藥、鹽漬污染措施。 9.4.3 第三年塘養魚單位面積產量不低于當地平均水平。 9.4.4 魚質量滿足食品衛生要求。第二部分 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要點分析1 破壞土地的調查、預測及適應性評價2 預防控制與復墾措施3 土地復墾工程設計及工程量測算4 土地復墾效益分析5 土地復墾工作計劃安排土地復墾方案所要掌握幾個的問題什么類型的土地?誰的地(土地權屬)?這塊地的土壤、植被怎樣?如果是耕地,耕地質量和農作物產量怎樣?問題一:破壞前土地利用現狀如何?問題二:土地破壞情況怎樣?在什么范圍?在什么環節?什么方式破壞的?破壞的是類型的土地?什么
29、時候破壞的?破壞的程度如何?破壞及影響的面積多大?問題三:復墾后用途和利用情況怎樣?什么時候復墾?復墾什么地方?復墾前是什么地類?擬復墾為什么地?采取什么措施?達到什么標準?需要多少工程量?投資多少?給誰使用?如何管護?土地復墾方案編制的技術路線現場勘察 確定復墾方向適宜性評價 自然社會條件項目概況土地利用現狀破壞土地現狀擬破壞土地預測復墾單元劃分 確定復墾標準 預防控制措施 工程技術措施 生物措施接受任務收集資料 復墾工程設計及工程量測算 投資概算 工程計劃安排 效益分析1 破壞土地的調查、預測及適應性評價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包括土地類型、數量、質量、權屬:破壞前的土地利用現狀(地類、面積、空
30、間分布)土地利用現狀圖(二級地類)土地權屬性質說明破壞前土地的質量狀況(質量等級)按照過渡期間或最新的分類標準(詳至二級地類) 說明土地權屬狀況,要求明確各權屬單位的不同地類面積。 通過實地調查掌握當地的主要農作物及生產情況;明確區分在各類破壞中,哪些是永久性建設用地,哪些是臨時占用的,哪些是要征用的,哪些是可復墾的,哪些是無法復墾的,要明確各類用地的面積。其中,永久性建設用地的面積必須從復墾面積中扣除,不能納入可復墾面積根據實地調查,劃定土地破壞類型;(注:對已破壞土地概念理解:已破壞土地是指項目區內已經存在的挖損、塌陷、占用、壓占等形式破壞的土地,但并不包括永久性建設用地;)主要針對改、擴
31、建項目而言,要求在編制土地復墾方案時,還應將以前破壞土地的情況進行說明,主要包括破壞類型、破壞程度、面積、已復墾土地面積及復墾后利用類型、以及未復墾的破壞土地面積及破壞類型(附現狀照片) 。說明由于挖損、塌陷、壓占等各種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壞范圍、面積和程度,按破壞類型附現場照片;建立破壞土地面積和破壞程度統計表。1 破壞土地的調查、預測及適應性評價 已破壞土地露天采坑臨時道路臨時表土場臨時表土場廢石堆放場煤矸石堆放場1 破壞土地的調查、預測及適應性評價 擬破壞預測 1 根據項目類型、生產方式、工藝流程等,闡述擬破壞土地的預測依據和方法,測算不同時段或區段因挖損、塌陷、壓占等破壞土地的范圍、地類和
32、面積等。2 擬破壞土地預測主要是對生產建設活動即將造成土地破壞的面積和程度進行分析的過程。由于生產建設活動不同(采礦方式不同),預測的要求也存在差異。3 與項目簡介中的相關內容(工程類型、生產建設方式、工藝流程或項目工程安排)相銜接;4 簡述擬破壞土地的依據和方法,測算不同時段和區段破壞土地的類型、面積、范圍、程度。露天開采對土地造成的破壞預測比較簡單,一般根據開采工藝所確定,需要提出的預測依據包括工作線長度、年推進速度、土(巖)剝離排棄計劃、剝采比、排土場設計參數及穩定性分析、采坑相關參數及穩定性分析等。露天開采1 破壞土地的調查、預測及適應性評價 擬破壞預測 井工開采對土地造成的破壞預測以
33、開采沉陷預測為主,相對較為復雜。井工開采因礦種、開采方式和破壞類型等不同,預測的具體方法、依據及繁簡程度也有所差異。例如井田開拓方式的煤礦項目,需利用地表移動變形規律對地表裂縫和下沉情況進行預測,預測過程要詳細,做到有據可查。包括公式、參數的選擇。 1 破壞土地的調查、預測及適應性評價 擬破壞預測 預測結果應當包括土地破壞類型、不同破壞類型的面積、土地破壞時序性分析。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要求預測結果要有時序性,即明確不同時期破壞土地的面積、程度和空間位置,因此破壞預測應當體現“近細遠粗”的原則。預測結果包括分階段預測的土地沉陷和裂縫的水平拉伸變形最大值、傾斜最大值、下沉值,以及地表移動延續時間等。
34、地表下沉等值線圖(用于確定破壞土地的范圍,計算土地破壞面積)地表水平變形等值線圖(用于確定破壞土地的影響程度,計算破壞土地等級)。1 破壞土地的調查、預測及適應性評價 擬破壞預測 土地適宜性評價是根據土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屬性,研究土地對預定用途的適宜與否、適宜程度及其限制狀況,是區域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調整、土地利用規劃的依據。 待復墾土地的適宜性評價是對被破壞的土地,針對特定復墾方向的適宜程度所做出的判斷分析,是制定土地復墾規劃和編制土地復墾方案的依據。確定土地復墾方向;選擇正確的評價標準,指出主要限制因子(土地污染程度、地形坡度、土壤條件、污染現狀、排灌條件及其它外部條件等)。1 破壞土地的
35、調查、預測及適應性評價 土地適應性評價 (1)綜合分析原則項目區待復墾土地單元的形成,除受區域氣候、地貌、土壤、水文、地質等自然成土因素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如土地破壞類型、破壞程度、重塑地貌形態和利用方式等。這就要求在進行待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單元類型劃分時,就要結合考慮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組合方式以及對土地質量的影響。(2)最佳效益原則應充分考慮經濟條件承受力,以最小的復墾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值,同時還得考慮生產安全、環境改善,減少自然災害和促進社會進步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1 破壞土地的調查、預測及適應性評價 土地適應性評價 1 破壞土地的調查、預測及適應性評價 土地適應性評
36、價適宜性等級評定及結果分析復墾土地的適宜性評價屬開發性評價,為確定其最佳開發利用方向,需作多宜性評價,提出多個評價結果的復墾方案。綜合考慮政策、生態、公眾意愿和自然經濟狀況,對這些方案進行類比分析,推薦確定優化的復墾規劃 (制圖,復墾后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空間分布)注:一個項目有不同的區域狀況,根據差異性來分各個單元的適宜性同時,依據“土地復墾與生產建設統一規劃,同步計劃,同步實施”的原則,待評價復墾土地資源的適宜性等級應該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應該遵循“邊生產,邊復墾,邊評價”的原則。包括土地利用、環境規劃等政策依據破壞程度、類型和限制因素等劃定單元采用調查表或者訪談的方式。確
37、保標準符合實際情況。主導性因素、方法(極限法、綜合指數等)。適宜性評價詳細編制流程復墾標準確定的原則符合當地生態需要、相關政策,尊重土地權利人的意愿按照不同破壞類型分別提出復墾為不同地類的復墾標準要將現狀因子、采取的措施、選擇的植被等相關聯嚴格按照所確定的復墾用途制定復墾標準復墾標準不僅包括復墾后的某種用途的土地標準,而且還應包括與之相配套的道路、灌溉渠道等工程設施標準。1 破壞土地的調查、預測及適應性評價 土地復墾標準解決復墾方案實施手段問題:通過實施預防控制措施,減少生產過程中破壞土地的數量。(根據項目特點、生產方式和工藝,提出在項目生產和建設過程中減少破壞土地的面積,以及降低破壞程度的控
38、制措施。)2 對于必須破壞的土地,依據復墾標準,采取一定的復墾措施,恢復其利用和生態功能。3 根據“統一規劃、源頭控制、防復結合”原則,將復墾作為生產和建設工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 工程、生物措施針對不同破壞形式特點、復墾后的土地利用方向等分別制定;2 預防控制與復墾措施預防控制措施的內容:不能造成二次污染或破壞。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液必須進行處理,經檢查達標后方能排放,嚴禁向附近河流排放有毒、有害液體。 尾礦場地應種草、植樹,對采礦留下的陡坎應進行開挖、填土并復墾。 地面沉陷、地表水位下降等因素,對地表植被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地面嚴重塌陷破壞和出現塌方和小滑坡等情況,定期組織調查監測
39、,一旦發現情況,需采取相應補救措施,減少對農作物、地表植被的危害 。生產建設過程中擾動和破壞了原地貌,需要采取防護措施,例如:設置排水溝、邊坡導流槽、營造防護林等。 2 預防控制與復墾措施邊坡導流槽 工程技術措施 1)土地平整工程表土層剝離的原則,土地表層腐殖質土堆放(在土地復墾時將表土覆蓋在復墾平整后的地表,以恢復植被或種樹種草。)2)配套工程配水渠系、輸水管線、輸電線路、道路等工程生物措施1)撒種綠肥,在耕作中加強桔桿還田還土。2)加強土地平整,達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3)加深耕層,提高土壤通透性,活化土壤養分。在栽培上必須突出“三早”即早播種、早移栽、早管理;4)積極廣種綠肥,大力積
40、制堆肥、圈肥,提倡秸稈還田。 2 預防控制與復墾措施 工程和生物措施3 土地復墾工程設計及工程量測算 工程設計 針對各個復墾單元復墾后的土地用途和標準進行工程設計,使擬采取的工程技術和生物化學措施落到實處;工程設計應當與復墾措施一一對應。金屬礦應當將尾礦庫作為復墾的重點。對于采取表土剝離措施的復墾方案,應當按照開采情況、復墾措施等進行表土剝離量和需求量分析;表土不夠的,要明確購土方案、保障措施、資金等。設計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設計、復墾配套工程設計、土地復墾的生態恢復措施;3 土地復墾工程設計及工程量測算 工程設計 工程設計從以下方面著手:根據復墾區地形地貌、原土地利用類型和待復墾土地適應
41、性評價結果,結合各施工區場地平整、布局特點及項目區土料情況,確定復墾工程設計的內容例如:對排渣場可以在渣體邊坡上覆土植藤本植物護坡,通過攀爬的植物將渣體邊坡覆蓋,在增加了渣體穩定性、安全性、減少渣體水土流失的同時,也達到了改善周邊景觀的目的。例如:對于綠化植草工程,需要設計內容包括:覆土來源、植草的方法(采用人工輸水、自然封育等等)、草種選用、播撒密度。3 土地復墾工程設計及工程量測算 工程設計 例如:針對復墾為耕地的區域,應先對壓實的地表進行松翻,拆除硬化地面,清除碎石、磚塊、施工殘留物等影響植物生長的雜物,將固體廢棄物統一清理出復墾區,并對復墾區依地面高程分階梯狀進行場地平整、盡量減緩坡度。對排矸場地渣體頂面進行平整后覆土進行復墾,覆土方法為先鋪一層厚度30-40cm的全風化巖石碎屑底土層和心土層,最后覆上厚20cm的粘性土。例如:土地平整的設計,對于大坑可不做大的回填,對底部和周邊進行修整和平整,周邊裁彎曲直、修成緩坡,切忌直立坑邊等。根據立地條件確定樹種植被、撫育管理等例如:可以采取封育措施,在項目區周圍修建相應的護坡,撒播耐瘠貧草籽,充分發揮其天然恢復措施。 邊坡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附中2019-2020學年高三年級上冊(10月)月考生物試卷(含詳解)
- 浙江省S9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聯考政治試題
-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道德與法治試卷(含答案)
- 工地應急演練活動方案
- 工會戶內活動方案
- 展覽延伸教育活動方案
- 師德論壇活動方案
- 市委黨建創建活動方案
- 帳篷彩繪活動方案
- 小朋友進工地活動方案
- 計量經濟學論文eviews
- 優生優育課件-提高生育健康水平
- 《納稅籌劃(第7版)》課件 第7章 其他稅種的納稅籌劃
- 兒童被忽視量表(CNS)
- 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總復習
- 美制螺紋對照表
- B站營銷生態與效果向營銷資源組合【嗶哩嗶哩】【通案】【互聯網】【社交媒體營銷】
- 應收賬款-財產權信托合同
- 父母與高中生之間的協議書
- 2022年韶關市法院系統招聘考試真題
- 2022年江蘇省射陽中等專業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真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