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技術貿易產生與發展作用(61張)課件_第1頁
國際技術貿易產生與發展作用(61張)課件_第2頁
國際技術貿易產生與發展作用(61張)課件_第3頁
國際技術貿易產生與發展作用(61張)課件_第4頁
國際技術貿易產生與發展作用(61張)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Chapter2國際技術貿易發展與中國CONTENTSPART ONE 第一部分國際技術貿易發展PART TWO 第二部分中國技術貿易發展PART THREE 第三部分日本技術引進與出口的經驗主要內容有中國技術貿易發展歷程、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主要內容有國際技術貿易產生、發展原因、發展歷程、發展現狀、發展特點與發展趨勢。01PART ON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Trade第一節 國際技術貿易發展歐洲主要城市航空運輸距離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恩里克、達伽馬 16世紀初的前五年中,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從22萬英鎊迅

2、速上升到230萬英鎊,成為當時的海上貿易第一強國。葡萄牙的殖民地遍布非洲、巴西以及環大西洋、印度洋航線的島嶼。西班牙從美洲得到18600噸注冊白銀和200噸注冊黃金。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統治著近一半的天主教世界;它征服了亞洲的菲律賓和除巴西以外的美洲。哥倫布、麥哲倫荷蘭作為中間人、代理人、加工者和推銷商,荷蘭人從葡萄牙和西班牙那里裝載香料、絲綢和黃金,然后把它們運銷到歐洲各地。返航時,他們又為這兩個最早的海上霸權國家運去波羅的海產糧區的小麥、瑞典的鐵器、芬蘭的木材,以及自己生產的海軍補給品。 市場上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首先出現在紡織業。 為了以更快的速度生產,工匠

3、們的聰明才智被充分調動了起來,新的發明一個接著一個,英國開始一步步接近“工業革命”的起跑線。 英國牛頓學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創建了微積分和經典力學 瓦特發明家英國政府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機的專利證書。亞當斯密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古典經濟學、現代自由市場、勞動分工 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牛頓為工業革命創造了一把科學的鑰匙;瓦特拿著這把鑰匙開啟了科學的大門;亞當斯密揮舞著一雙看不見的手為工業革命的推進締造了一個新秩序。科技革命對英國的影響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有我們的牧羊場;秘魯送來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

4、為我們種植茶葉,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我們的棉花長期以來栽培在美國南部,現已擴展到地球每個溫暖地區。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1865年 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科技革命對英國的影響1850年,鐵產量超過了世界上所有國家鐵產量的總和;煤占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火車和汽船開始代替馬車和帆船。1814年,世界上第一個蒸汽火車頭在英國誕生;1830年,蒸汽機車開始在世界上第一條投入運營的鐵路上奔跑;1851年,英國已經擁有22個鐵路網絡,鐵路總長度約13000公里,相當于今天中國6條京廣鐵路。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1865年 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專利

5、制度就是將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愛迪生發明了電燈、電報、留聲機、電影等一千多種成果,被譽為“發明大王”,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企業家。他創立的“門羅公園”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大量生產發明物的工業研究實驗室,仍在硅谷發光。 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福特 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新工廠。每一天,都有大量的煤、鐵、砂子和橡膠從流水線的一頭運進去,有2500輛T型車從另一頭運出來。在這座大工廠里,有多達八萬人在這里工作。 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科技革命對美國的影響美國在戰后的工業總產值占到了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同時,它還向世界50 個

6、國家和地區派駐了軍隊。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 科技革命對美國的影響美國工業出口約占出口總額的80%,以大型電子計算機、飛機及零部件等航空產品、原子能工業設備和技術、機械和運輸設備、化學制品為主。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和原材料出口國,農產品以玉米、小麥、稻米、棉花、大豆、煙草等為主。美國是專利技術、勞務和軍火的最大出口國。 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第一次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法國、德國、美國與英國成為世界經濟四強。第二次革命以電工技術為主,美國和德國經濟得到了跳躍性的發展,落后的日本和俄國也迅速發展。第三次革命是以美國為策源地的信息技術革命,當時發展最快的行業是電氣

7、、電子工業等尖端技術行業,美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一、四次科學技術革命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目前進入的以新能源、新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技術為標志的第四次技術革命階段,知識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與價值越來越突出。未來國際競爭主要是科技競爭,國際貿易領域則表現為:一方面,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將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一、四次科學技術革命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公元6世紀:中國的養蠶和絲綢技術就曾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亞、西亞和歐洲各國;1015世紀:中國的造紙、火藥、印刷術相繼傳到西方;16世紀初 :德國的機械表

8、制造技術和意大利的眼鏡技術也先后傳到日本和中國;16世紀以前,英國的技術水平還遠遠落后于歐洲大陸,英國的工業是在引進歐洲大陸先進的工匠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國際技術貿易產生與發展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18世紀以前的技術貿易還不屬于現代意義上的技術貿易,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轉讓手段落后。國際間技術轉讓主要是工匠技能的傳播,而不是許可權轉讓。二是傳播時間較長。中國的養蠶和絲織技術用了1800多年才傳到歐洲,造紙、火藥和印刷術傳到歐洲用了600多年。意大利的眼鏡和德國的機械表技術則分別用300年和100多年的時間才傳到日本和中國。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二、國際技術貿易產生

9、與發展進入18世紀以后,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資本主義大機器生產逐步代替了封建社會小農經濟,通過技術的商品化,并伴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現代意義的技術貿易逐步發展起來。18世紀英國的專利制度的確立促使技術有償轉讓,世界范圍內專利制度的建立促成國際技術貿易。19世紀以來,隨著西方各國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和技術發明數量的不斷增多,絕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以鼓勵發明制造為宗旨的、保護發明者權利的專利制度,這就促使以許可合同形式出現的國際技術貿易的迅速發展。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二、國際技術貿易產生與發展發展速度迅猛,規模日益增大國際技術貿易總額1965年為30億美元1975為110億美元198

10、5為500億美元1990為1200億美元1995為2600億美元2000激增至5000億美元二、國際技術貿易產生與發展經濟起飛階段是通過國際合作與技術引進來推動日本美國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科技成果大量涌現為技術貿易增長提供豐富的資源。1991年到1996年,全球研發支出從4380億美元增加到5760億美元,年均增長4.4%;2002年全球研發支出總額6770億美元。技術引進的需求為技術貿易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技術進步對一國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而技術進步一靠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二靠技術引進。三、現代國際技術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跨國公司的發展為技術貿易提

11、供了良好的載體。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增強為技術貿易的開展提供了新動機。20世紀70年代以來,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增強,各種貿易壁壘嚴重阻礙貨物貿易發展。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采取技術出口戰略,以技術換市場,繞過貿易壁壘,占領出口市場。國際技術貿易環境的大大改善為技術貿易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技術的觀念、手段;各國紛紛實行更加開放的政策,放寬了對一些技術出口的管制;對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不斷加強。三、現代國際技術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四、技術發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 技術對貿易內容的影響 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品逐漸

12、成為貿易的主要內容,國際貿易中增長最快的是信息產品與服務貿易。 技術對貿易方式的影響 電子商務突破了傳統貿易以單向物流為主的運作格局,實現了“四流一體”,即以物流為主、資金流為形式、信息流為核心、商流為主體的全新經營管理模式。技術對國際貿易基礎的影響 全球化條件下,資源、要素在國際間可以自由流動;產品要素密集型隨著生產技術中一些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技術對國際貿易政策限的影響 發達國家擁有的知識技術要素相對充裕,開始注重對高科技產品的保護。制進口措施的重點從關稅壁壘轉向非關稅壁壘。四、技術發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國際技術貿易的地位不斷提升20世紀60年代中期,全世界技

13、術貿易成交額僅為27億美元,到70年代中期增至110億美元,到80年代中期則激增到400500億美元,進入90年代以后,超過了1000億美元,平均每五年翻一番。 國際技術貿易結構出現新特點國際技術貿易結構向“知識型”、“信息型”等軟件技術傾斜,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為主的高新技術產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成為國際技術貿易的重要對象。五、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的趨勢 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國際技術貿易環境趨于成熟20世紀80年代的產品技術平均壽命為4-5年,而90年代縮短至1.5-2年。許多企業為了避免原有技術喪失價值,希望將舊技術盡快轉讓出去。與此同時,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從過去對西方

14、跨國公司和外資涌入主要持批評和反對態度轉而采取歡迎和鼓勵的立場。 國際技術貿易方式發生重要變化傳統的國際技術貿易方式主要包括:許可證貿易、特許專營、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工程承包等。近年來,技術貿易方式開始走向多樣化。企業技術并購成為直接獲取國外先進技術的特殊貿易方式。 五、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的趨勢 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發達國家仍是技術貿易主要市場發達國家之間成交的技術貿易額占世界技術貿易總額的80以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貿易額占技術貿易總額的10,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貿易額所占比重不到10%。 跨國公司在國際技術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控制著世界技術

15、的90%與技術貿易的70%。美國的技術貿易收入有80來自本國跨國公司向其在海外子公司的轉讓;英國本國跨國公司向海外子公司轉讓技術大約占其技術出口總額的85。 五、國際技術貿易發展的趨勢Part 01國際技術貿易發展02PART TWO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Trade in China中國技術貿易發展工程承包:指個人或企業,在國際承包市場上通過投標、接受委托或其他途徑承攬國際組織、外國政府或私人企業主的工程建設項目、物資采購及其他方面的承包業務,是一種涉及資金、技術、設備、勞務等多方面內容的綜合性國際經濟合作形式。“交鑰匙”工程:指工程承包中由賣方全部完整出

16、售給買方,即成套設備輸出商根據協議負責設計、安裝,直至建成全部工程后再完整地移交給引進方。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一、中國技術引進形式顧問咨詢:中國與國外工程咨詢公司簽訂合同,由咨詢公司負責對引進方所提出的技術課題提供建議或解決方案。合作生產: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法人或自然人通過訂立合作設計或合作生產合同,在合同有效其內當事一方或各方提供有關技術,共同設計或生產某種產品部件,并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技術轉讓的一種合作方式。一、中國技術引進形式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技術服務與協助:技術的輸出方或提供方或服務方受技術的輸入方或受讓方或被服務方的委托,通過簽訂技術服務與協助合同,為委托方提供

17、技術勞動,完成某項服務任務并由委托方支付一定技術服務費的活動。BOT方式:指項目承包公司、咨詢公司、金融機構、制造商、建筑公司等聯合與東道國政府簽訂特許協議,建設某個項目,并在項目竣工后經營一定時期,通常為15-20年,期限屆滿將該項目轉讓給東道國。一、中國技術引進形式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一)第一階段 (1950-1959) 1.技術引進對象國:蘇聯和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2.技術引進內容:156個建設項目的成套工程項目。 3.引進目的:為填補機械、電力、汽車、能源、電訊等部門的技術空白,為中國工業化奠定基礎。(二)第二階段(1960-1969) 1.技術引進對象國:日本和西歐國家

18、。 2.技術引進內容:技術設備。主要是石油、化工、冶金、礦山、電子、精密機械、紡織機械等行業的關鍵性技術和設備。二、中國技術引進進程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三)第三階段(1970-1978) 1.技術引進對象國:日、德、英、法、荷、美等國家。 2.引進技術內容:310項新技術和成套設備項目合同,包括大型化肥設備、大型化纖設備、石油化工裝置、數據處理、軋鋼設備、發電設備、采煤機組等。(四)第四階段(1979-1996) 1.技術引進方式:更靈活、多樣化。由進口成套設備為主發展為許可貿易等多種方式。 2.技術引進對象國:多元化,由少數主要工業發達國家轉變為許多國家和地區。 3.技術引進模式

19、:由新建企業為主轉向為向現有企業提供技術改造服務。二、中國技術引進進程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五)第五階段(1997至今) 1.技術引進內容:更服務于國家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加大引進基礎工業和高新技術項目比重,軟件、硬件技術引進的比例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2.技術引進主體:更加多元化。企業和個人技術引進行為更多,自主確定、自籌資金的技術引進項目不斷增加。二、中國技術引進進程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技術合同數量技術合同金額技術費占技術合同比例技術合同來源地構成三、中國技術引進現狀(年鑒)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技術引進方式技術引進行業技術引進企業性質國家或地區名稱技術合同數量

20、占總數的比例 總 計12162 日本2555 21%美國2402 20%中國香港1402 12%德國1283 11%韓國827 7%中國臺灣442 4%法國383 3%英國371 3%新加坡310 3%意大利290 2%86%第二節 中國技術貿易發展三、中國技術合同貿易情況(2011年)第二節 中國技術貿易發展三、中國技術合同貿易情況(2011年)國別或地區合同數占總數比例總計12248日本276123%美國227819%德國172614%中國香港121910%韓國7406%中國臺灣4474%英國3653%法國3503%新加坡3353%意大利2252%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三、中國技術

21、合同貿易情況(2013年)85%國別或地區合同數占總數比例總計12248日本276123%美國227819%德國172614%中國香港121910%韓國7406%中國臺灣4474%英國3653%法國3503%新加坡3353%意大利2252%國家或地區合同數占總數比例 總計12162 日本2555 21%美國2402 20%中國香港1402 12%德國1283 11%韓國827 7%中國臺灣442 4%法國383 3%英國371 3%新加坡310 3%意大利290 2%2013年2011年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國別或地區合同金額(萬美元)占總額比例總計4336413100%美國11770

22、3527%日本72257617%韓國56235813%瑞典43180110%德國42645810%中國香港2350505%荷蘭989582%法國813862%瑞士656072%中國臺灣589101%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三、中國技術合同貿易情況(2013年)89%國別或地區合同金額(萬美元)占比總計4336413美國117703527.14%日本72257616.66%韓國56235812.97%瑞典4318019.96%德國4264589.83%中國香港2350505.42%荷蘭989582.28%法國813861.88%瑞士656071.51%中國臺灣589101.36%2013年

23、2011年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國家或地區合同金額(萬美元) 占比 總 計3209665 美國811956 25.30%日本495148 15.43%德國346717 10.80%韓國320031 9.97%法國228560 7.12%俄羅斯176444 5.50%瑞典118179 3.68%中國香港109368 3.41%芬蘭91765 2.86%英國59074 1.84%國別或地區合同金額技術費技術費占合同金額比例總計4336413410943795%美國1177035113769297%日本72257668301195%韓國562358562142100%瑞典4318014317

24、11100%德國42645835775784%中國香港23505022459896%荷蘭989587271373%法國813867333690%瑞士656076420698%中國臺灣5891058794100%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三、中國技術合同貿易情況(2013年)行業合同數合同金額技術費技術費占合同金額比例總計124484336413410943795%農、林、牧、漁業667266719899%采礦業160927343609539%制造業78563418961326322795%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101303762399479%建筑業2261737717362100%交

25、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67350712971285%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529271552271469100%批發和零售業2082323323233100%住宿和餐飲業661792317923100%金融業3464446444100%房地產業1634258346258207100%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111943719435100%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4975445554531100%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201561133385%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3884632046320100%教衛生和社會工作1011391139100%文化、體育和

26、娛樂業273931308578%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155100%2013年 按行業分的國外技術引進合同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項目合同數合同金額技術費技術費占合同金額比例總計122484336413410943795%專利技術的許可或轉讓(包括專利申請權的轉讓)62163691063208599%專有技術的許可或轉讓24231605382155127197%技術咨詢、技術服務81841334317121921491%計算機軟件的進口556308885308812100%商標許可1214331043310100%合資生產、合作生產等188201107201000100%為實施以上

27、內容而進口的成套設備、關鍵設備、生產線等73729402256731%其它方式的技術進口28213356213117998%2013年 國外技術引進合同按引進方式分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2013年中國技術引進按企業性質統計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四、中國技術引進存在的問題(一)技術引進的方式比較落后重“引進”、輕“消化”,重“硬件”、輕“軟件”。重“引資”、輕“技術”,且引進成套設備過多。中國“大錢搞引進,小錢搞改革,沒錢搞消化”日本“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國產,三號機出口”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四、中國技術引進存在的問題(二)盲目引進、重復引進現象十分嚴重盲目引進引進的技術

28、超過企業的技術條件,被迫改造引進非關鍵技術,被迫繼續引進信息不對稱導致引進落后技術重復引進引進是一國或企業在同一時期多次引進功能、規格、標準相同和相似的技術或設備的行為。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四、中國技術引進存在的問題(二)科研機構與企業生產相脫節,技術引進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中國科研開發以科研院所為主導,企業研發尚未發展起來。科研方針存在差異:出成果,出人才;先出技術,后找市場VS出產品、出效益,先研究市場、后研究技術。中國科研人員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分布在企業的僅占27%。政府激勵政策嚴重失衡。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五、中國技術引進模式比較(一)硬件引進模式

29、 積極:1.直接增強工業實力和生產能力;2.直接提高生產工具的水平;3.對引進國的技術能力要求低。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消極:1.成本高;2.對外部依賴強;3.距離拉大;4.不易與國內環境配套。五、中國技術引進模式比較(二)軟件引進模式積極:1.節約資金;2.關聯效應強;3.引進未工業化技術。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條件:1.企業自主引進;2.有工業生產能力和研究能力;3.科研、生產和貿易緊密結合;4.技術輸出國的政策。五、中國技術引進模式比較(三)以直接投資為載體的技術引進模式積極:解決設備、資金;技術先進、適用、容易消化;有利于投資環境的優化。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弊

30、端:技術作價高;難提高直接投資企業的聲望;伴隨其他購買;受技術生命周期影響。五、中國技術引進模式比較(四)引進人才模式積極:1.最綜合、有效的;2.引進戰略。Part 02中國技術貿易發展條件:1.雙方國家有類似的文化;2.較為開放的人員政策;3.輸入國民族歧視意識弱;4.輸入國環境較好。03PART THREE Japan the country with super sci-tech power日本戰后崛起的科技強國日本的科技情況1868年明治維新 1869紡織技術引進于意大利,二戰后紡織技術已超過歐洲,海軍技術源于英國。二戰后20年時間,花了60億美元從40多個國家引入3萬多項先進技術,

31、這是這些國家在50年內用2000億美元研發成本獲得的。Part 03日本戰后崛起的科技強國一、日本科技空前的引進日本從1950年1981年年間,共引進38000件項先進技術和設備,支付費用約133億美元。引進方式多種多樣,最主要的是購買專利和設計圖紙,大約占全部技術引進的80,進口成套設備不超過10。日本在70年代中期就趕上、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但日本并沒有停止引進活動。日本在1985年度引進技術2436項,是50年代平均每年引進230項技術的10倍多,僅這一年支付的專利提成費就達23.61億美元。Part 03日本戰后崛起的科技強國二、日本科技引進的作用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日本在

32、1950年1975年間,一共引進了25777項技術,花費的代價僅為57.3億美元,而國外在開發研制推廣這些先進科技成果時,大約花費了18002000億美元,是日本引進費用的3135倍。促進了經濟增長。1961-1970年,日本勞動生產率年平均增速為11.1,同期美國為3.1,英國3.2,聯邦德國6;1950-1970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年平均為9.7,其中60是來自技術的引進。Part 03日本戰后崛起的科技強國二、日本科技引進的作用縮短了日本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時間。日本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到成批生產只需要自己從頭搞起的1/21/5的時間。日本只用1015年時間,就走完了歐美各國技術發展大約半

33、個世紀的歷程。如果說50年代初日本在科技上落后于美國2030年,那么到60年代初就縮短為1015年,70年代初基本上消除了這個差距,甚至在鋼鐵、汽車、家電等工業部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Part 03日本戰后崛起的科技強國三、日本成功的吸收性發展戰略在消化吸收上下大投資。從5070年代,日本技術引進費用增加了14倍,而用于消化、吸收、創新上的科研費用卻增加了73倍。強調引進與消化吸收的內在聯系。日本一般只允許引進后5年內能使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的企業引進技術。結合自身條件引進技術,以利于消化吸收和創新。在引進中不一定最新的技術就最適合于引進,這往往要看技術引進國的具體條件技術、資金、資源、環境、社

34、會等。分步引進,連續消化吸收。(以汽車行業為例)Part 03日本戰后崛起的科技強國三、日本成功的吸收性發展戰略汽車行業的分步引進,連續消化吸收經濟恢復的19451955年,發展重點是裝備技術。目標是實現外國車型的“日本化”。為此分別從英國奧斯汀和勞斯萊斯、法國雷諾、美國威利斯汽車公司引進零部件,在日本國內組裝生產。日產汽車公司于1952年9月與奧斯汀公司合作,購買了制造奧斯汀轎車的專利,合作內容是日產公司CKD每年組裝2000輛A40型轎車,在日本市場上銷售。為實現組裝和國產化,奧斯汀公司對日產公司提供技術援助。A40的零部件可以用于日產公司生產的其他轎車上。日產公司引進奧斯汀轎車的目的在于

35、將其技術應用到自己生產的轎車上,因此,在建設奧斯汀裝配線時,就考慮了日產公司尼桑轎車的平行生產。Part 03日本戰后崛起的科技強國三、日本成功的吸收性發展戰略汽車行業的分步引進,連續消化吸收經濟高速增長的前半期19561965年,發展重點為小汽車的制造和設計技術,目的是大批量生產國產汽車,擠向國際市場。經濟高速增長的后半期19661973年,發展重點是小汽車的車身設計、自動化、節能、消除污染等先進技術。為此,日本從意大利引進車身設計,從美國引進控制汽車燃料蒸發裝置的制造技術,制造出日本的小型化節能汽車。豐田、日產等公司在消化吸收國外新近技術的同時,極其重視工藝技術的革新,大量采用數控機床、工

36、業機器人、機械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系統,并首創了 “全面質量管理”“看板管理”、“及時生產方式”等管理方法,最終形成了小批量、多品種、高質量、高效率的生產體制。Part 03日本戰后崛起的科技強國四、大量的輸出以技術引進帶動技術輸出50年代中期,日本在“貿易立國”、“出口導向”的前提引導下,邊引進、邊創新、邊出口,做到“以出養進”良性循環。50年代日本技術出口值不足引進額的1,60年代兩者比例為110,1970年為17.5,到1985年達到13.3。為更好地擴大技術出口,在技術引進項目的選擇上,19521960年主要考慮對日本的適用性,但到19601965年,則趨向于引進與可供出口的商品有關的技

37、術上,而到19661972年,技術的引進則比較集中在消化吸收后有利于擴大產品出口的技術上。Part 03日本戰后崛起的科技強國四、大量的輸出以技術引進帶動技術輸出技術出口部門50-60年代主要出口輕工業產品、食品和紡織品;70年代集中于化學部門和鋼鐵部門,其中鋼鐵出口值1970年為30億美元,1975年增到100億美元;進入80年代則擴展到家電、電子計算機、汽車等行業,其中汽車出口值1975年為50億美元,1985年為340億美元,且越來越趨向于高科技領域。Part 03日本戰后崛起的科技強國四、大量的輸出以技術引進帶動技術輸出技術輸出方式:更多的是技術輸出與商品輸出相結合,或用直接投資方式把

38、資本輸出通技術輸出結合起來,這樣既可占領國際市場也可提高技術出口的附加值。技術輸出對象:開始主要是對發展中國家。日本1975年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技術價值達1.23億美元,1983年增加到5.92億美元。但隨著日本科技水平不斷的高,憑借其在高科技中的領先地位,開始向發達國家進行技術輸出。Part 03日本戰后崛起的科技強國五、日本技術貿易戰略的啟示外資政策方面:外國企業在日本國內的投資,股份不得超過50%,且要有益于提高日本國民收入水平和增進就業及改善日本國際收支。外資進入和技術引進的前提條件是,國內企業及產品要初步具有與外國進行競爭的能力。“國產化”方針方面:一直貫徹“一號機進口,二號機國產,三號機出口”的不成文方針。Part 03日本戰后崛起的科技強國五、日本技術貿易戰略的啟示科技管理體制方面:日本設有國立大學和國立科技機構,主要從事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也設立各種中介機關積極促進對企業的技術轉讓。從整體上來說,不存在政企不分、官商一家等問題。政府采購政策方面:日本政府有提倡使用“國貨”傳統。1961年內閣會議通過的文件強調,“特別是政府需求,要堅決貫徹使用本國產品的方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