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礦山救援隊伍魯甸地震災區救援紀實(共11頁)_第1頁
云南礦山救援隊伍魯甸地震災區救援紀實(共11頁)_第2頁
云南礦山救援隊伍魯甸地震災區救援紀實(共11頁)_第3頁
云南礦山救援隊伍魯甸地震災區救援紀實(共11頁)_第4頁
云南礦山救援隊伍魯甸地震災區救援紀實(共11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編者按】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fshng)6.5級地震(dzhn)。災情震動(zhndng)全國、震驚世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浩浩蕩蕩的救援大軍中,有一支100余人的“橙色軍團”云南省礦山救護隊伍。他們似乎毫不起眼、默默無聞,但他們不顧艱險、奮勇當先。在極艱極險之處,爭分奪秒、傾盡全力,與死神抗爭、為群眾解難,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本文以本報記者隨礦山救護隊伍參與搶險救災點滴見聞,力求對這場艱苦卓絕的戰斗作真實的反映。于極艱險處 顯英雄本色云南礦山救護隊伍魯甸地震災區救援紀實本報記者 李朝貴 攝影報道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后,云

2、南煤礦安全監察黨組高度重視,全局系統迅速作出應急響應,局長黃錦生第一時間作出安排部署,指派9支專業礦山救護隊138名隊員立即行動,趕赴災區開展救援。一場艱苦卓絕的與死神的戰斗,由此打響“救護隊不需要(xyo)動員。”第一支進入(jnr)災區的隊伍是昭通市礦山救護隊。地震發生后,該隊第一時間啟動一級應急預案,集合隊伍、整齊裝備(zhungbi),隨即出發趕往災區。17時46分,他們就已經在昭通市煤炭工業局副局長雷鳳德率領下到達魯甸縣小寨鄉。道路被塌方阻斷,所有人員下車帶輕裝備向重災區激進。路上全是落石、沙塵、塌方、傷員,死者無數救護隊按照先活后死、先重后輕的救援原則,把隊伍分成6個小組,一路走、

3、一路救,并疏散被困和老、弱、婦、幼人員。一時間,王仕福、許安翠、符明秀、林女士、沈沉萍、林澤信、楊光發、雄光英、鐘義芳、施姓男童救出的傷員不斷增加。擔架不夠用了,隊員們就抱著、背著傷員往外跑。一名叫名林治艷的11歲小學生,左腳骨折、傷情嚴重。一名隊員愣是背著小治艷,一邊跑一邊安慰她、鼓勵她,還要在崎嶇的道路上保持平穩,盡量減輕她的疼痛。跑了好幾公里,才終于把她送到了救護車上。次日凌晨2時許,災區突降特大暴雨,因道路塌方嚴重,加之晚間照明不足,為安全起見,救援被迫終止。而此時,8輛救護車、3輛指揮車正從曲靖、昭通各地呼嘯而來。7支救護隊連夜趕路,于4日6時到達小寨。隊員們迅速下車集合,沒有口號、

4、沒有動員講話,清點人數之后便開始跑步進入災區記者甚至沒來得及留下隊伍列隊出發的鏡頭。“我們的隊伍是專業的救護隊,隊員(du yun)都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不需要動員。爭取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對此,帶隊的云南煤礦安全監察局副局長楊學輝事后(shhu)對記者解釋。9時許,大部隊到達龍頭山鎮與先頭部隊會合,隨即以小隊為單位奔向各自陣地。“不管(bgun)有多難,就去龍井!”5日天剛亮,楊學輝召集各救護隊隊長開了個簡短的碰頭會。從當前情況看,雖然龍頭山鎮政府所在地的老街受災最嚴重,但各路救援隊伍已源源不斷抵達,救援力量相對充足。而4日挺進龍井村的東源鎮雄煤電公司救護隊發回信息:他們經過近7小時

5、跋涉已經到達龍井村,該村房屋受損嚴重,老式房屋基本全部倒塌,多人被埋,且物資緊缺,受災群眾吃、住困難;很多受災群眾求救求助,還沒有其他救援隊伍進入,亟需救援力量!怎么辦?如果進去增援,救護隊員體力能否有保障、一百多人的隊伍給養問題怎么解決都是未知數;而如果不去增援,一個救護小隊十多個人顯然不可能滿足龍井村的需求。“不管有多難,就去龍井!”幾分鐘后,救護隊集合完畢,向龍井村進發。又是接近7小時的奔襲,又是翻山越嶺(fn shn yu lng)、在余震不斷中穿越嶙峋怪石的“探險(tn xin)”征程。除了不時相互(xingh)提醒注意安全,隊員們都很少說話,只是默默前行,大多數時候,能聽到的只有隊

6、伍中沙沙的腳步聲和粗重的喘息聲,以及山上滾落石子的聲音。天色全黑了,抵達龍井村的救護隊從菜園子村民小組、尖山村民小組搜救點回到位于干水井村民小組的災民安置點,等待他們的只有一人一碗稀粥這已經是村民們省出來優先保障救護隊的了。兩百多村民,只剩下4口袋糧食和幾十斤個頭比核桃還小的土豆,甚至食鹽都很缺,僅剩的一小袋白糖放入稀粥后喝起來有點酸酸的。此時回想,昨天的渾水泡面和煮出來發紅、硬得像“子彈”的米飯,都是一種幸福。“別用工具了,用手扒!”臨近中午,太陽越來越毒,陣陣熱浪仿佛從地底翻涌出來,使這片當地地名叫“墳坪子”的山坳更增加了死亡的氣息。這里沒幾戶人家,地震把它變成一片廢墟,還奪去了6位村民的

7、生命。他們都是至親,此刻,他們幸存的親人自己從土堆中爬出來的15歲女孩小倩正站在廢墟旁,用自己破碎的記憶勇敢地給救護隊提供線索,尋找被埋的妹妹。救護隊員輪流上陣,竭盡全力(ji jn qun l)刨開泥土、搬走木頭,飛揚的塵土使他們的身影都顯得有些模糊。突然,黃灰散去,大家停了下來,隊員們用布條纏住了口鼻一陣濃烈(nn li)的腐臭,傳遞(chund)出很多信息。“別用工具了,用手扒。”隊員們改用雙手,小心地一點點摳出泥土。僅剩的幾雙手套,只能給手指已經磨破的隊員戴。小女孩已不幸遇難,隊員們按照當地習俗仔細檢查了她的身體,拿掉發夾之類的鐵器,再小心地用白布包裹好遺體,抱出廢墟。“不論(被埋者)

8、是否還活著,我們都不能傷到她,這是對生命的尊重。”一位隊員說,“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6歲孩子的遺體,救護隊員抱著都感覺很重,特別吃力。”也許,這就是生命的重量。而在菜園子村民小組,當富源縣救護大隊的隊員們搜救出一位老人的遺體時,幾近黃昏,大家都已疲憊不堪。面對家屬“再把老人的壽材(備好的棺木)刨出來”的請求,隊長袁家祥沒有拒絕,“雖然救人是第一位的,但現在要趕到另一個點已經不可能,還不如盡量幫幫他們。”于是,一干隊員再次投入戰斗。幾天的救援中,救援隊對找到的財物(ciw),都幫災民們小心取出,“能減少(jinsho)的損失,就要盡量減少”。“今晚我們(w men)回不來了。”災區損毀嚴重的道

9、路、陡峭的山勢和分散的村落,給救援工作增添了極大的困難。4日清早,礦山救援隊伍抵達龍頭山鎮后,根據鎮政府提供的情況,威信縣礦山救護隊、后所煤礦救護隊及昭通市礦山救護隊的一支小隊當即出發,步行5個小時趕往一個叫“老屋基”的村莊,并在該村搜救出一名遇難者。在返回途中,由于山體塌方道路被阻,救援人員被困在牛欄江邊。面對山上不斷往下掉的石頭和隨時可能因下雨暴漲的江水,擺在隊員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強渡牛欄江!然而,江水湍急、其深過腰,隊伍里沒有足夠長繩子可作為安全繩,貿然過江同樣非常危險。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后所煤礦救護隊隊長代竹良經多次嘗試,撥通了巧家縣“110”指揮中心的電話求助。巧家縣、魯甸縣“11

10、0”多方努力,終于聯系上在附近的一支“藍天救援隊”。該隊送來繩索,才幫助隊員們順利過河,回到駐地。“我們今晚回不來了。”6日晚10時,從礦山救護隊在龍井村駐地派出的一支小分隊打回電話,因體力透支,隊伍當天已無力回到駐地,只能在距離駐地數公里遠的地方休整。當日(dngr),在龍井村的礦山救護隊接到信息:該村雞公山村民小組有兩人在地震中被落石掩埋,請求救護隊救援。救戶隊立即(lj)組織3個小隊30余人趕往該村。在幾乎直上直下穿過一個巨大山谷到達該村后發現,兩名遇險人員一名為被山上滾落(n lu)的幾塊巨石掩埋、一名為隨山體滑坡失蹤,均已無生還可能,且不具備救援條件。救援隊只能原路返回。途中,威信礦

11、山救護隊一名隊員因體力嚴重透支一度休克,十多名隊員的腳都磨起了泡,隊員們又累又餓,只能找到一戶農家討來些食鹽,化成鹽水分服。待走到龍井村小學附近,再也無力前行,只好就地休整。據估算,從趕赴災區到撤回魯甸縣城,救護隊員們少則步行約100公里艱險的山路,多則超過150公里,還要進行大強度的救援,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這樣的工作強度,連我們專業救護隊員都很少經歷。”一位救護隊員表示。“最難的,還是災區鄉親。”“別摘那些梨,想吃的話要跟老鄉們買!”在前往龍井村途中,有救護隊員順手在路邊一棵梨樹上摘下一個還沒成熟的梨子,當即被他們的隊長喝止。而在龍井村露宿山頭的幾個夜晚,因為不能用村民的柴生火取暖,隊員

12、們半夜被凍醒后,昭通市礦山救護隊隊長方久懷便帶領大家到附近山勢較緩的樹林里撿枯枝回來烤火。還是因為道路被毀,救護隊準備的救援工具和給養都留在了外面。因為不得不消耗災區(zi q)群眾所剩無幾的糧食,救護隊員都十分過意不去,也很注意盡量不給災區群眾增加負擔。“最難的還是災區(zi q)的相親們,我們挺一挺也就過去了,絕不能提過分(gufn)的要求。”袁家祥說。“我的心總算放下來了。”“通知前面的隊員停一停,現在集合。”隊伍正在長途奔襲,現場指揮、昭通市救護隊副隊長周明叫停了隊伍原來,是要再次清點人數。進入災區以來,隊伍每天早晚都要集合,除了簡單安排當天的工作,就是為了清點隊員;在執行危險任務或經

13、過特別危險的路段前后,各隊都要反復核對隊員并作匯總,目的就是確保隊員安全歸隊。云南煤監局救援指揮中心主任尹廣澤說:“我們帶著一百多人的隊伍進入災區,確保隊員自身的安全才是我們最大的責任。”7日下午,礦山救護隊結束在龍井村的搜救工作,繼續向魯甸縣和巧家縣交界處一路搜尋。傍晚時分,救護隊到達兩縣交界的牛欄江大橋。此時,楊學輝已經累得癱坐在地,卻還不斷提醒陸續下山的救護隊員注意安全由于沒有路,隊員們只能靠一條繩索從十多米高的公路邊坡滑降而下。因一路再未發現災區被困人員,救護隊決定乘坐前來接應的救護車返回魯甸縣城休整。晚10時許,當一一落實所有隊員都已安全到達縣城,楊學輝才長出了一口氣:“我的心,總算

14、是放下來了”后記(huj):所有隊員都是英雄四天四夜的奮戰,已經(y jing)過去。9支煤礦救護隊11支小隊138名隊員,又在自己(zj)的職業生涯中圖上了濃厚的一筆。回顧這場“戰役”,正如兩次帶隊趕赴地震災區救援(2012年曾赴彝良地震開展救援)、被富源縣委縣政府推選為“道德講堂”主講人之一的袁家祥所說:“所有礦山救護隊員、所有指戰員都冒了極大的風險、盡了最大的努力,都無愧于礦山救護隊的名稱,都是英雄。”是的,他們都無愧于英雄的稱號!【相關鏈接】云南礦山救援隊伍參與魯甸地震救援工作概況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8月3日發生(fshng)地震發生(fshng)后,云南煤礦安全監察局黨組高度重視,局黨

15、組副書記、局長黃錦生迅速作出安排部署,指派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學輝率領礦山救援隊伍,在昭通市煤炭工業局、云南煤監局昭通監察分局(fn j)協助配合下,趕赴災區開展救援。8月3日17時29分,根據黃錦生局長安排,局救援指揮中心立即通知昭通市礦山救護隊、麒麟區礦山救護隊、富源縣礦山救護隊、鎮雄縣礦山救護隊、威信縣礦山救護隊、東源后所煤礦救護隊、東源恩洪煤礦救護隊、東源鎮雄煤業公司救護隊等8支礦山救援隊伍做好相關準備待命。17時51分,昭通市礦山救護隊先期出發,趕赴災區開展救援。21時,其余7支礦山救援隊分別從駐地出發,趕赴災區。4日凌晨4時30分,7支隊伍在魯甸縣收費站集結完畢。6時,隊伍抵達小寨,

16、因交通阻塞,楊學輝副局長率礦山救援人員徒步20余公里向災區挺進。9時,礦山救援隊伍抵達龍頭山鎮,立即向救災指揮部領取任務、投入救援。5日,云南煤監局根據救援需要,調集華能云南滇東能源公司礦山救護隊抵達災區投入救援工作,同時,帶領隊伍繼續挺進龍井村開展救援。至此,云南煤監系統共調集9支專業礦山救護隊11個小隊共138名隊員參加救援。截至8月7日24時,礦山救援隊伍累計在進入龍頭山鎮途中、龍頭山鎮震中區域、龍頭山鎮龍井村救出、轉移重傷員25名,搜救出遇難人員11名,轉移群眾297名,搜索房屋115間,清理垮塌面積約1520平方米。特別是礦山救援隊伍挺近龍井村開展救援,填補了該區域救援力量的空白。8月8日,經與救災指揮部溝通,根據搶險救災工作實際需要,指揮部搶險救援組決定:昭通市礦山救護隊、鎮雄縣礦山救護隊、威信縣礦山救護隊共5支小隊61人繼續在位于魯甸縣第一中學的直升機中轉點執行(zhxng)裝卸及安保任務,其他礦山救援隊伍結束災區救援任務,返回各自駐地。至10日,留守(lishu)的三支救護隊共裝卸(zhungxi)轉運救災物資8車,裝運蓬架150套、蓬體1650套、大米20噸、礦泉水828件、方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