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高考高考歷史高考歷史地圖題_第1頁
歷年高考高考歷史高考歷史地圖題_第2頁
歷年高考高考歷史高考歷史地圖題_第3頁
歷年高考高考歷史高考歷史地圖題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 。 . . 淺析高考歷史地圖題有歷史地圖的試題在近年的高考試卷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這應引起教學的足夠重視。那么,近年來,高考試卷中的歷史地圖題有何特點?今后的發(fā)展趨勢如何?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應對往年的高考試題進行必要的回顧與分析。 我們對近十年來的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以及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卷和其他高考歷史試卷中的歷史地圖題進行了整理、歸類,并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與分析,我們認為,高考歷史地圖題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第一,基本形式主要有兩種。高考試卷中出現(xiàn)過的歷史地圖題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最基本的形式: 1直接歷史地圖題。即在試題中出現(xiàn)歷史地圖,并通過歷史地圖直接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

2、度,這種形式較為常見。直接歷史地圖題中的歷史地圖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命題者直接引用歷史課本中的相關歷史地圖,或依據(jù)試題內容對課本中的相關歷史地圖進行有針對性的加工,然后為己所用;一是命題者自己編制與試題相關的歷史地圖,在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同時,也考查了對歷史地圖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運用歷史地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1997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第4題,命題者通過自編歷史地圖中的四個地點,讓考生判斷四個地點中哪一個是“元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該題不但要求考生知道元朝時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是泉州,還要求考生明確知道泉州在地圖上的具體位置。雖然課本的歷史地圖中并未標出泉州的具體

3、位置,但如果考生具備一定的地理和地圖知識,該題應該不難解答。 2間接歷史地圖題。即在試題中不直接出現(xiàn)歷史地圖,但是試題本身或答案的確定與歷史地圖有很大關系。這種形式不太容易理解,例如,1998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第8題,要求考生在“廣通渠”、“通惠河”、“會通河”、“膠萊河”四條河道中,確定“元朝漕運路線最北的一段河道”。這道題本身并沒有出現(xiàn)歷史地圖,考生只有在對課本中的“元朝的河運和海運航線”一圖有了充分掌握之后,才有可能知道正確答案應為“通惠河”。 第二,題型多樣。高考試卷中出現(xiàn)的歷史地圖題在題型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多樣性,凡高考歷史試卷和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卷中出現(xiàn)過的各種題型,如單選題、多選題、

4、填空題、問答題、解析題中,均出現(xiàn)過歷史地圖。在早年的高考試卷(主要是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中,歷史地圖題一直以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等題型為主,其主要特征是分值較小,考查內容較單一。自1999年高考起,高考試卷中的歷史地圖題突破了小分值的單選題、多選題及填空題的傳統(tǒng)范圍,出現(xiàn)了大分值的歷史地圖問答題及解析題,在整個試卷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1999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中的第43題、2001年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卷第41題,以及2002年北京、內蒙古春季高考文科綜合卷第40題,都是大分值的歷史地圖題,其中1999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中的第43題達13分(總分150分),占總分值的87,而2001年全國高

5、考文科綜合卷第41題和2002年北京、內蒙古春季高考文科綜合卷第40題均達30分(總分均為300分),占總分值的10。 第三,與課本中歷史地圖關系密切。絕大多數(shù)高考歷史地圖題都與課本中的歷史地圖有密切的聯(lián)系,有些歷史地圖題要求考生必須對課本中的歷史地圖熟練掌握才能解答。如1996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第6題,要求考生判斷“元朝時,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歸屬于”遼陽省、嶺北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四行省中的哪一省,這個題目所要考查的內容在課文的文字敘述中根本就沒有涉及,考生只有平時注意閱讀課本中的元朝疆域圖才有可能知道:元朝時,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歸屬于遼陽省。 第四,考查全面。高考試卷中出現(xiàn)過的歷史地圖

6、題對考生的考查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現(xiàn)為: 1考查考生對課本歷史地圖中所反映的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題目常出現(xiàn)在低分值的題型中,也最簡單。如1996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第10題,要求考生在一幅有關香港的歷史地圖中找出“1860年清政府被迫割讓給英國的九龍司地方一區(qū)”,只要考生掌握了課本中的“北京條約規(guī)定割九龍一區(qū)給英國示意圖”一圖,該題就很容易回答。 2考查考生運用歷史地圖基本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1995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第2題,要求考生在牧野之戰(zhàn)、垓下之戰(zhàn)、巨鹿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四大戰(zhàn)役中,確定“戰(zhàn)場地理位置最南的”一場戰(zhàn)役,該題在課本中并沒有現(xiàn)成的地圖和答案,要求考生在解答該題的過程中,在

7、腦海中必須把上述四大戰(zhàn)役發(fā)生地放在同一幅地圖中進行比較、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即“垓下之戰(zhàn)”。該題既考查了考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考查了考生運用歷史地圖基本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考查考生通過歷史地圖進行思維分析的能力,即通過閱讀歷史地圖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例如,1999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第43題,通過三幅反映不同歷史時期德國的版圖和在歐洲控制區(qū)域的情況的歷史地圖,要求考生“結合德國本身及歐美大國對德政策的變化,說明各圖形成的原因”。該題將三幅歷史地圖作為一組相關材料,引入問答題的題面,構成設置試題情境的組成部分,要求考生根據(jù)題意,提取圖中信息,然后將信息放人

8、特定的世界歷史環(huán)境中,從國際關系演變的角度,系統(tǒng)地解釋信息,呈現(xiàn)出對考生綜合處理多種信息能力的考查。這種題型自在1999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中出現(xiàn)以后,在2001年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卷、2002年春北京內蒙古文科綜合卷中再次出現(xiàn)。 研究近十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和近年來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卷中的歷史地圖題,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試題的發(fā)展趨勢。那么,在今后的高考試卷中,歷史地圖題又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變化呢? 毋容置疑,在今后的高考歷史試卷或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試卷中,歷史地圖題都有可能繼續(xù)出現(xiàn)。十年來,除了2000年外,歷史地圖題在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中基本上連續(xù)出現(xiàn),而且在近年來的上海卷,天津、江西卷中也經常出現(xiàn)??梢?,

9、歷史地圖題具有題型多樣、考查全面的特點,它正日益受到命題者的青睞。 其次,單純考查歷史地圖所表現(xiàn)的基本歷史知識的試題將逐步減少,未來的歷史地圖題必將會越來越注重對考生分析和運用歷史地圖能力的考查。這是因為這類歷史地圖題在考查上更具全面性,既考查了考生對歷史地圖基本知識的掌握,又考查了考生通過歷史地圖研究、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重視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命題改革的基本走向。再次,綜合性歷史地圖題出現(xiàn)的機率會大大增加。這是因為歷史地圖是歷史學科內綜合和跨學科綜合的重要載體,因此,它更容易受到高考命題者的青睞。之所以說歷史地圖是歷史學科內綜合的重要載體,是因為歷史地圖

10、反映了人類在一定歷史時期特定地理環(huán)境中的具體活動。人類歷史的大部分內容都可以通過歷史地圖的形式來反映,例如歷史疆域、城市布局、戰(zhàn)爭等等,這就為具有相同主題的歷史地圖的綜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樣,之所以說歷史地圖是跨學科綜合的重要載體,是因為歷史地圖可以通過地圖的形式,把文科中的三門課程歷史、地理、政治進行有機的結合。因為歷史地圖需要借助地理中最基本的地圖形式,以及歷史地理基本要素來表示歷史內容,而歷史地圖所表示的歷史內容又與意識形態(tài)有著密切聯(lián)系。前面所提到的1999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中的第43題就是歷史地圖在歷史學科內綜合的極佳體現(xiàn),而2001年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卷第41題、2002年春北京內蒙古文科

11、綜合卷第40題則是歷史地圖跨學科綜合的最好例子。必須強調的是,近年來綜合性的歷史地圖題并沒有出現(xiàn)過對歷史地圖本身進行綜合與分析的例子,這在今后的高考復習中應該予以適當?shù)闹匾暋?通過前面的回顧與分析,使我們對歷史地圖題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歷史教師應當怎樣對學生,特別是高三學生進行歷史地圖方面有針對性的教學呢? 第一,嚴格要求學生掌握歷史地圖所表現(xiàn)的基本知識。雖然目前教育強調是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但是,素質教育和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否則素質教育和能力的培養(yǎng)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掌握歷史地圖基本知識的方法很多,但最主要、也是最簡單的方法便是記憶。不

12、過,強調對基本知識的記憶并不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講究方式方法,具體到歷史地圖,可采用形象記憶、歸納綜合等方法,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第二,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地圖的分析能力。歷史教學中,教師在要求學生掌握歷史地圖所表現(xiàn)的基本內容的基礎上,還應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地圖進行分析的能力,即學生通過閱讀歷史地圖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培養(yǎng)學生對單一歷史地圖進行分析的能力。歷史地圖除了形象、直觀地反映歷史史實外,還包含著某些內在的知識,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分析。如通過閱讀中國近代現(xiàn)史中的民國初年民族工業(yè)分布示意圖,可引導學生分析“民國初年,民族工業(yè)的分布有什么地域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一類歷史地圖很多,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培養(yǎng),在高考復習的階段,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其次,培養(yǎng)學生對具有相同主題(或共同表示內容)的多幅歷史地圖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通過綜合比較、分析,探究歷史地圖所表現(xiàn)的歷史史實的本質、規(guī)律、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所謂具有相同主題的歷史地圖,在中國史方面包括不同歷史時期的疆域圖、城市圖以及經濟分布圖等,在世界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