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PAGE 113乳腺癌診療指南(2022年版)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嚴重危害婦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過采用綜合治療手段,乳腺癌已成為療效最佳的實體腫瘤之一。為進一步規范我國乳腺癌診療行為,提高醫療機構乳腺癌診療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預后,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 全,特制定本指南。一、乳腺癌篩查乳腺癌篩查是指通過有效、簡便、經濟的乳腺檢查措施, 在無癥狀婦女中識別和發現具有進展潛能的癌前病變患者以及早期浸潤性癌患者,以期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其最終目的是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篩查分為群體篩查和機會性篩查。群體篩查是指在轄區或機構有組織、有計劃地組織
2、適齡婦女進行篩查;機會性篩查是指醫療保健機構結合門診常規工作提供乳腺癌篩查服 務。婦女參加乳腺癌篩查的起始年齡:機會性篩查一般建議40歲開始,但對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將篩查起始年齡提前到40歲以前。群體篩查國內暫無推薦年齡,國際上推薦4050 歲開始,目前國內開展的群體篩查采用的年齡均屬于研究或探索性質,缺乏嚴格隨機對照研究的不同年齡成本效益分析數據。(一)一般風險人群婦女乳腺癌篩查策略。1.2039歲每月1次乳腺自我檢查。每13年1次臨床檢查。2.4069歲適合機會性篩查和群體性篩查。每12年1次乳腺X線檢查和/或乳腺超聲。對條件不具備的地區或致密型乳腺(腺體為C型或D型),可首選乳腺超聲檢查
3、。每月1次乳腺自我檢查。每年1次臨床檢查。3.70歲以上機會性篩查(有癥狀或可疑體征時進行影像學檢 查)。每月1次乳腺自我檢查。每年1次臨床檢查。(二)高危人群乳腺癌篩查策略。建議對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進行篩查(小于40歲),篩查間期推薦每年1次,篩查手段整體原則應聯合乳腺X線檢查和乳腺超聲,必要時還可以應用MRI等影像學手段。乳腺癌高危人群符合以下3個條件,即:1.有明顯的乳腺癌遺傳傾向者(見下段基因檢測標準);2.既往有乳腺導管或小葉不典型增生或小葉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LCIS)的患者;3.既往行胸部放療。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征基因檢測標準如下a
4、,b。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中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攜帶者。符合以下1個或多個條件的乳腺癌患者c:發病年齡45歲;發病年齡50歲并且有1個及以上具有血緣關系的近親d也為發病年齡50歲的乳腺癌患者和/或1個及以上的近親為任何年齡的卵巢上皮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患者;單個個體患2個原發性乳腺癌e,并且首次發病年齡50歲;發病年齡不限,同時2個及以上具有血緣關系的近親患有任何發病年齡的乳腺癌和/或卵巢上皮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具有血緣關系的男性近親患有乳腺癌;合并有卵巢上皮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的既往史。卵巢上皮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患者。男性乳腺癌患者。具有以下家族史:具
5、有血緣關系的一級或二級 親屬中符合以上任何條件;具有血緣關系的三級親屬中有 2個及以上乳腺癌患者(至少1個發病年齡50歲)和/或卵巢 上皮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患者。注:a.符合1個或多個條件提示可能為遺傳性乳腺癌-卵 巢癌綜合征,有必要進行專業性評估。當審查患者的家族史 時,父系和母系親屬的患癌情況應該分開考慮。早發性乳腺癌和/或任何年齡的卵巢上皮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提 示可能為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征。在一些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征的家系中,還包括前列腺癌、胰腺癌、胃癌和黑素瘤。b.其他考慮因素:家族史有限的個體,例如女性一級或二級親屬2個,或者女性親屬的年齡45歲,在這種
6、情況下攜帶突變的可能性往往會被低估。對發病年齡40歲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可考慮進行BRCA1/2基因突變的檢測。c.乳腺癌包括浸潤性癌和導管內癌。d.近親是指一級、二級和三級親屬。e.2個原發性乳腺癌包括雙側乳腺癌或者同側乳腺的2個或多個明確的不同來源的原發性乳腺癌。二、診斷應當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等進行乳腺癌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一)臨床表現。早期乳腺癌不具備典型癥狀和體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視, 常通過體檢或乳腺癌篩查發現。以下為乳腺癌的典型體征, 多在癌癥中期和晚期出現。乳腺腫塊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腫塊首診。患者常無意中發現腫塊,多為單發,質硬,邊緣不規則,表
7、面欠光滑。大多數乳腺癌為無痛性腫塊,僅少數伴有不同程度的隱痛或刺痛。乳頭溢液非妊娠期從乳頭流出血液、漿液、乳汁、膿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稱為乳頭溢液。引起乳頭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見的疾病有導管內乳頭狀瘤、乳腺增生、乳腺導管擴張癥和乳腺癌。單側單孔的血性溢液應進一步行乳管鏡檢查,若伴有乳腺腫塊更應重視。皮膚改變乳腺癌引起皮膚改變可出現多種體征,最常見的是腫瘤侵犯乳房懸韌帶(又稱庫珀韌帶)后與皮膚粘連,出現酒窩 征。若癌細胞阻塞了真皮淋巴管,則會出現橘皮樣改變。乳 腺癌晚期,癌細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纖維組織浸潤到皮內并 生長,形成皮膚衛星結節。乳頭、乳暈異常腫瘤位于或接近乳頭深部,可引
8、起乳頭回縮。腫瘤距乳頭較遠,乳腺內的大導管受到侵犯而短縮時,也可引起乳頭回縮或抬高。乳頭乳暈濕疹樣癌即佩吉特病,表現為乳頭皮膚瘙癢、糜爛、破潰、結痂、脫屑、伴灼痛,甚至乳頭回縮。腋窩淋巴結腫大隱匿性乳腺癌乳腺體檢摸不到腫塊,常以腋窩淋巴結腫大為首發癥狀。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窩淋巴結轉移。初期可出現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腫大的淋巴結質硬、散在、可推動。隨著病情發展,淋巴結逐漸融合,并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粘連、固定。晚期可在鎖骨上和對側腋窩摸到轉移的淋巴結。(二)乳腺觸診。進行乳腺觸診前應詳細詢問乳腺病史、月經婚姻史、既往腫瘤家族史(乳腺癌、卵巢癌)。絕經前婦女最好在月經 結束后進行乳腺觸
9、診。受檢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對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較大者,亦可結合仰臥位。乳腺體檢應遵循先視診后觸診,先健側后患側的原則,觸診時應采用手指指腹側,按一定順序, 不遺漏乳頭、乳暈區及腋窩部位,可雙手結合。大多數乳腺癌觸診時可以觸到腫塊,此類乳腺癌容易診斷。部分早期乳腺癌觸診陰性,查體時應重視乳腺局部腺體 增厚變硬、乳頭糜爛、乳頭溢液,以及乳頭輕度回縮、乳房皮膚輕度凹陷、乳暈輕度水腫、絕經后出現乳房疼痛等,應提高警惕。診斷時要結合影像學和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必 要時可活檢行細胞學診斷。(三)影像學檢查。乳腺的影像學檢查主要包括乳腺X線檢查、乳腺超聲以及乳腺MRI等。乳腺 X 線攝影乳腺疾病的最基本檢
10、查方法,在檢出鈣化方面,具有其他影像學方法無可替代的優勢,但對致密型乳腺、近胸壁腫 塊的顯示不佳,且有放射性損害,對年輕女性患者不作為首選檢查方法。常規投照體位包括雙側內外側斜位及頭尾位。對常規體位顯示不佳或未包全乳腺實質者,可根據病灶位置選擇補充體位,包括外內側位、內外側位、內側頭足軸位、外側頭足 軸位、尾葉位、乳溝位。為使病灶顯示效果更佳,必要時可 開展一些特殊攝影技術,如局部加壓攝影、放大攝影或局部 加壓放大攝影等。適應證:適用于篩查性人群及診斷性患者的乳腺檢查。無癥狀人群的篩查。適齡女性篩查或其他相關檢查發現乳腺異常改變。有乳腺腫塊、局部增厚、異常乳頭溢液、乳腺皮膚異常、局部疼痛或腫脹
11、癥狀。良性病變的短期隨診。乳腺癌保乳術后的隨診。乳房修復重建術后。引導定位及活檢。對 40 歲以下、無明確乳腺癌高危因素或臨床查體未見異常的婦女,不建議首先進行乳腺 X 線檢查。妊娠期女性通常不進行乳腺X 線攝影。診斷報告基本指南:見附件。乳腺超聲超聲檢查因其簡便易行、靈活直觀、無創無輻射等特點, 適用于所有疑診乳腺病變的人群。可同時進行乳腺和腋窩淋巴結的檢查。乳腺超聲掃描體位常規取仰臥位,掃描范圍自腋窩頂部至雙乳下界,包括全乳及腋窩。常規超聲檢查可以早期、敏感的檢出乳腺內可疑病變, 通過對病變形態、內部結構及周圍組織改變等特征的觀察, 結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觀察病變內血流情況,確定病變性質。
12、超聲造影可以顯示病灶內微血管分布、走形、血流動力學差異以及病灶與周圍正常組織的關系,對于良惡性病灶的 鑒別具有一定的意義。彈性成像可以評價組織硬度,對于部分乳腺病變的良惡性判斷有一定的輔助價值。適應證:有乳腺相關癥狀者:觸診發現乳腺腫 物、乳頭溢液、乳頭內陷、局部皮膚改變等。無癥狀的乳 腺癌高危人群乳腺檢查。作為乳腺X線篩查的補充檢查。乳腺良性病變的隨訪;乳腺癌術后隨訪;絕經后激素替代 治療隨訪等。介入性超聲:超聲引導細針空芯針穿刺活 檢及術前定位等。診斷報告基本指南:見附件。乳腺MRI檢查乳腺MRI檢查的優勢在于敏感性高,能顯示多病灶、多 中心或雙側乳腺癌病灶,并能同時顯示腫瘤與胸壁的關系、
13、 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等,為制訂手術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缺點在于特異性中等,假陽性率高,對微小鈣化性病變顯示 不滿意,此外檢查時間長、費用昂貴。不作為首選檢查方法。建議使用高場強(1.5T及以上)MRI設備及乳腺專用相控陣 線圈,掃描體位為俯臥位,掃描序列包括T1加權成像序列(包括不抑脂序列,以及與增強序列相同的抑脂序列)、T2加權成像(加抑脂序列)、彌散加權成像、增強掃描序列(包括橫斷位動態增強掃描及矢狀位掃描)。適應證:乳腺 X 線攝影和超聲對病變檢出或確診困難者。乳腺癌術前分期及篩查對側乳腺腫瘤。評價新輔助化療療效。尋找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的原發灶。 乳腺癌術后鑒別治療后瘢痕與腫瘤復發。
14、評估腫塊切除術后切緣陽性患者的殘留病灶。乳腺假體植入術后評價。 高危人群的乳腺癌篩查。引導乳腺病灶的定位及活檢。禁忌證:體內有起搏器、外科金屬夾等鐵磁性 物質及其他不得接近強磁場者。具有對任何釓螯合物過敏史者。幽閉恐懼癥者。妊娠期婦女。一般情況很差, 不能耐受磁共振檢查者。診斷報告基本指南:見附件1。正電子發射計算機體層成像根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指南、日本乳腺癌學會(Japanese Breast
15、 Cancer Society,JBCS)指南及中國抗癌協會指南。)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體層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檢查適應證:臨床局部晚期、分子分型預后差、有癥狀可疑存在遠處轉移的患者療前分期(尤其是常規影像檢查對是否存在遠處轉移難以判斷或存在爭議時)。術后患者隨訪過程中可疑出現局部復發或轉移,包括查體或常規影像檢查出現異常、腫瘤標志物升高等(對于鑒別復發和放射性纖維化,PET-CT 較其他常規影像檢查具有優勢)。關于PET-CT在乳腺癌骨轉移方面的應用,雖有臨床研究提示,其具有與骨顯像相似的靈敏度,
16、更高的特異性,對乳腺癌骨轉移治療后病情的跟蹤優于骨顯像,但目前尚未獲得各個指南的常規推薦。PET-CT檢查的相對禁忌證: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嚴重心、肝、腎功能衰竭及對含碘對比劑過敏者不能行增 強PET-CT檢查。病情危重難以配合、不能平臥15分鐘、尿 便失禁或有幽閉恐懼癥的患者。顱腦轉移顱內壓增高患者。骨顯像浸潤性乳腺癌治療前分期:對于臨床B 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有局部骨痛或堿性磷酸酶升高時,可行骨顯像檢查評估是否有骨轉移。臨床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可行骨顯像檢查或氟化鈉PET-CT檢查,評估是否有骨轉移(2B類)。復發或臨床期乳腺癌患者,可行骨顯像 檢查或氟化鈉PET-CT檢查,評估是否有骨轉移
17、。若患者已行的氟代脫氧葡萄糖PET-CT檢查中明確提示 有骨骼轉移,且PET及CT的部分均提示有骨骼轉移,那么骨顯像或氟化鈉PET-CT檢查可能不再需要。隨訪:若患者出現骨痛或堿性磷酸酶升高時,可 行骨顯像檢查評估是否有骨轉移;當缺乏臨床信號和癥狀提 示復發時,不建議影像學的轉移篩查。(四)實驗室檢查。生化檢查早期無特異性血生化改變,晚期累及其他臟器時,可出現相應的生化指標的變化。如多發骨轉移時,可出現堿性磷 酸酶升高。腫瘤標志物檢測CA15-3、癌胚抗原是乳腺癌中應用價值較高的腫瘤標志物,主要用于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程監測。CA15-3和癌胚抗原聯合應用可顯著提高檢測腫瘤復發和轉移的敏感性。
18、由于其對局部病變的敏感性低,且在某些良性疾病和其他器官的惡性腫瘤中也可升高,因此不適合用于乳腺癌的篩查和診斷。三、組織病理學診斷病理學診斷是乳腺癌確診和治療的依據。規范化的乳腺癌病理診斷報告不僅需要提供準確的病理診斷,還需要提供 正確、可靠的與乳腺癌治療方案選擇、療效預測和預后判斷 相關的標志物檢測結果。進行病理學診斷時,臨床醫師需提 供完整、確切的臨床情況,以及合格、足量、完整的組織標本。(一)標本類型及固定。標本類型乳腺標本類型主要包括空芯針穿刺活檢標本、真空輔助活檢標本和各種手術切除標本(乳腺微創旋切術、乳腺腫塊局部切除術、乳腺病變保乳切除術、乳腺單純切除術乳腺改良根治術標本、以及乳腺癌
19、新輔助化療后的改良根治標本)。標本固定穿刺或切除后的乳腺組織應立即固定(不得超過1小時為宜)。應選擇足夠的磷酸緩沖液配制的4%中性甲醛固定液。活檢標本固定時間648小時為宜。對于切除標本,應將其 每隔510mm切開,宜用紗布或濾紙將相鄰的組織片分隔開, 以保障固定液的充分滲透和固定。固定時間1272小時為宜。(二)取材及大體描述指南。接受標本后,首先必須核對標本袋信息及病理檢查申請單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床位號、住院號、標本 類型及部位、臨床診斷、送檢者等)。空芯針穿刺活檢標本大體檢查及記錄:標明穿刺組織的數目,每塊組 織的大小,包括直徑和長度。取材:送檢組織全部取材。空芯針穿刺活檢標
20、本 不宜行術中病理診斷。真空輔助(乳腺微創旋切)活檢標本大體檢查及記錄:標明活檢組織的總大小。取材:送檢組織全部取材。如臨床送檢組織標記 鈣化及鈣化旁,需記錄注明,并將其分別置于不同的包埋盒中。真空輔助活檢標本不宜行術中病理診斷。乳腺腫塊切除標本大體檢查及記錄:按外科醫師的標示確定送檢標 本的部位。若未標記,應聯系外科醫師明確切除標本所在的 位置。測量標本3個徑線的大小;若帶皮膚,應測量皮膚的大小。測量腫瘤或可疑病變3個徑線的大小。記錄腫瘤或可 疑病變的部位和外觀。記錄每塊組織所對應的切片總數及編號。取材:術中冰凍取材:沿標本長軸每隔5mm做1個 切面,如有明確腫塊,在腫塊處取材。如為鈣化灶,
21、宜對照 X線攝片對可疑病變取材或按標記探針位置取材。如無明確腫塊,對可疑病變處取材。常規標本取材:若腫塊或可疑病變最大徑5cm,應至 少每1cm取材1塊,必要時如導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宜將病變全部取材后送檢。若腫塊或可疑病變 最大徑大于5cm,應每1cm至少取材1塊,如6cm的腫塊至少 取材6塊;如已診斷為DCIS,建議將病灶全部取材。乳腺實質的其他異常和皮膚均需取材。乳腺病變保乳切除標本大體檢查及記錄。冰凍另送切緣者需對切緣檢查 及記錄。按外科醫師的標示確定送檢標本的部位。若未標記, 應聯系外科醫師明確切除標本所在的位置。測量標本3個徑線的大
22、小,若附帶皮膚,則測量皮膚 的大小。根據臨床標記,正確放置標本,建議將標本各切緣(表面切緣、基底切緣、上切緣、下切緣、內切緣、外切緣) 涂上不同顏色的染料。待色標略干后,吸干多余的染料。按從表面到基底的方向,沿標本長軸每隔35mm做1個切面,將標本平行切分為若干塊組織,并保持各塊組織 的正確方向和順序。仔細查找病灶,并測量腫瘤3個徑線的大小;若為化 療后標本,則測量瘤床大小;若為局切后標本,則描述殘腔 大小及有無殘留病灶。測量腫瘤、瘤床或殘腔距各切緣的距離,觀察最近 切緣。記錄每塊組織所對應的切片編號及對應取材內容。取材:1)切緣取材:冰凍另送切緣者除外切緣取材。保乳標本切緣取材主要有2種方法
23、:垂直切緣放射狀取材和切緣離斷取材。2種切緣取材方法各有優缺點。無論采取何種取材方法,建議在取材前將六處標本切緣涂上不同顏色的染料,以便在鏡下觀察時能根據不同顏色對切緣作出準確的定位,并正確測量腫瘤和切緣的距離。保乳標本病理報告中需明確切緣狀態(陽性或陰性)。“陽性切緣”是指墨染切緣處有DCIS或浸潤性癌侵犯。“陰性切緣” 的定義并不一致, 但多數指南或共識中將“墨染切緣處無腫瘤”定義為“陰性切緣”。對于切緣陰性者,建議報告切緣與腫瘤的最近距離,應盡量用客觀的定量描述,而不建議用主觀描述(如距切緣近等)。垂直切緣放射狀取材:根據手術醫師對保乳標本做出的方位標記,垂直于基底將標本平行切成多個薄片
24、(建議間隔5 mm),觀察每個切面的情況。描述腫瘤大小、所在位置及腫瘤距各切緣的距離,取材時將大體離腫瘤較近處的切緣與腫瘤一起全部取材,大體離腫瘤較遠處的切緣抽樣取材,鏡 下觀察時準確測量切緣與腫瘤的距離。垂直切緣放射狀取材的優點是能正確測量病變與切緣的距離,缺點是工作量較大, 且對大體離腫瘤較遠的切緣只能抽樣取材。切緣離斷取材: 將六處切緣組織離斷,離斷的切緣組織充分取材,鏡下觀察切緣的累犯情況。切緣離斷取材的優 點是取材量相對較少,能通過較少的切片對所有的切緣情況 進行鏡下觀察,缺點是不能準確測量病變與各切緣的距離。2)腫瘤及周圍組織取材:若腫塊或可疑病變最大徑5cm,應沿腫瘤或可疑病變的
25、最大切面至少每1cm取材1塊,必要時(如DCIS)宜全部取材后送檢。若腫塊或可疑病變最大徑大于5cm,則每1cm至少取材1塊;如已診斷為DCIS,建議將病灶全部取材。若為新輔助化療后標本,則參照乳腺癌新輔助治療后病理診斷規范(2020版)進行取材。若為手術殘腔:送檢代表性的切面,包括可疑的殘留病灶。乳腺實質的其他異常。皮膚。3)補充切緣取材:若首次切除時為陽性切緣,需再次 送檢切緣。補充切緣亦可作為單獨的標本同切除組織一同送檢。若外科醫師已對補充切緣中真正的切緣做了標記,可用染料對真正切緣處進行涂色,并垂直于標記處切緣將標本連續切開并送檢。如果標本較小,所有組織應全部送檢。乳腺切除術(包括單純
26、切除術和改良根治術)大體檢查及記錄:按正確的方向擺放標本以便識別腫瘤所在的象限:改良根治術標本可通過識別腋窩組織來正確定位(腋窩組織朝向外上方)。單純切除術標本,需根據外科醫師的標記來定位,若未標記方向,則與外科醫師 聯系以確定標本的正確方向。建議標本的基底切緣涂上染料 以便鏡下觀察切緣情況。測量整個標本及附帶皮膚、腋窩 組織的大小。描述皮膚的外觀,如有無手術切口、穿刺點、瘢痕、紅斑或水腫等。從基底部水平切開乳頭,取乳頭水 平切面組織一塊以觀察輸乳管的橫斷面,而后垂直于乳腺表 面切開乳頭其他組織。描述乳頭、乳暈的外觀,如有無破潰 及濕疹樣改變等。垂直于基底將標本切成連續的薄片。 仔細查找病灶,
27、記錄病灶所在象限位置,描述腫瘤(質地、顏色、邊界、與皮膚及深部結構的關系)的特征。若有明確腫塊,則測量腫瘤3個徑線的大小;若為化療后標本,則測量瘤床大小;若為局切后標本,則描述手術殘腔大小及有無 殘留病灶。測量腫瘤、殘腔、瘤床距最近表面切緣及基底切 緣的距離。描述非腫瘤乳腺組織的情況。將腋窩脂肪組 織同標本離斷后,仔細尋找淋巴結,對規范的腋窩清掃標本 宜至少找及15枚淋巴結。描述淋巴結的總數目及最大徑范圍、 有無融合、有無與周圍組織粘連。注意需附帶淋巴結周圍的 結締組織。取材:原發腫瘤和手術殘腔的取材:若為腫瘤:送檢腫瘤 的最大切面;若腫塊或可疑病變最大徑5cm,應至少每1cm 取材1塊,必要
28、時(如DCIS)宜全部取材后送檢。若標本腫塊或可疑病變最大徑5cm,則每1cm至少取材1塊,如已診斷為DCIS,應將病灶全部取材。若為化療后瘤床:參照乳腺癌新輔助治療后病理診斷規范(2020年版)取材。若為手術殘腔:送檢代表性的切面,包括可疑的殘留病灶。其余組織的異常病灶:乳頭:距腫瘤最近處表面被覆皮膚;距腫瘤最近處基底切緣,盡可能取切緣的垂直切面; 周圍象限乳腺組織每個象限代表性取材1塊。腋窩淋巴結:若淋巴結肉眼觀察為陰性,則送檢整個淋巴結行組織學檢查;若淋巴結肉眼陽性,則沿淋巴結最大徑剖開后取組織送檢,注意需附帶淋巴結周圍的結締組織,以 識別淋巴結被膜外的腫瘤轉移灶。前哨淋巴結活檢乳腺癌前
29、哨淋巴結活檢(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已逐漸取代傳統的腋窩淋巴結清掃來評估早期乳腺 癌患者的區域淋巴結情況,SLNB陰性者可避免腋窩淋巴結 清掃。前哨淋巴結轉移灶的定義:孤立腫瘤細胞(isolated tumor cells,ITC):淋巴結中的腫瘤病灶直徑0.2mm:淋巴結中,或單張切片上的腫瘤細胞200個。AJCC定義其為pN0(i+)。目前大部分臨床乳腺癌診療指南認為ITC無臨床意義,推薦按腋窩淋巴結陰性 處理。微轉移:腫瘤轉移灶最大徑0.2mm,但不超過2mm 。 AJCC定義其為pN1mi。ITC與微轉移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為pN0,后者為p
30、N1,兩者的鑒別非常重要。本標準中推薦將前哨淋巴結間隔2mm切成若干片組織,主要目的是為了最大程度檢測出微轉移病灶。宏轉移:腫瘤轉移灶最大徑2mm。術中病理評估:前哨淋巴結中術中病理評估的主 要目的是檢測出淋巴結中的轉移病灶,從而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以避免二次手術。但目前對前哨淋巴結術中病理評估 是否必要存在爭議。術中病理評估的方法主要包括術中細胞 印片和術中冷凍切片。術中細胞印片:將淋巴結每間隔2mm切成若干片組織,仔細檢查每片組織上是否存在肉眼可見的轉移灶,對每 個切面行細胞印片。推薦巴氏染色和HE染色。術中細胞印片 的優點是可保全整個淋巴結組織,對組織無損耗,可對淋巴 結的不同切面取材,
31、價廉,所需時間短,制作流程簡單;缺 點是在印片的高細胞背景下辨認出分散的癌細胞(如小葉癌) 有一定難度。術中細胞印片有很好的診斷特異性,但其診斷敏感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術中冷凍切片:將淋巴結每間隔2mm切成若干片組 織,仔細檢查每片組織上是否存在肉眼可見的轉移灶,每片組織制成冷凍切片行病理評估。術中冷凍切片的優點是診斷特異性好,能夠避免因假陽性而造成不必要的腋窩淋巴結清掃;缺點是組織損耗,用時長,費用較高,且難以評估脂肪 化的淋巴結等。術后常規石蠟病理評估:術后石蠟切片是前哨淋 巴結診斷的金標準,可明顯減少微小轉移的漏診。但是關于如何切分淋巴結、是否需要連續切片、切多少張連續切片、連續切片之間
32、間隔多少尚無統一意見。推薦石蠟切片方案:將淋巴結每間隔2mm切成若干片組織;每片組織均包埋 成石蠟組織塊;每個蠟塊至少切一張切片;有條件的單位 推薦連續切片,間隔150200m,切6個切面。(三)病理診斷分類、分級和分期方案。組織學分型參見附件2,組織學分型主要依據2012和2019版WHO乳腺腫瘤分類,某些組織學類型的準確區分需行免疫組化后確 定。對乳腺浸潤性癌進行準確的組織學分型對患者的個體化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在NCCN乳腺癌臨床實踐 指南有關乳腺浸潤性癌的術后輔助治療方案中,針對小管癌、 黏液癌這兩類預后較好的乳腺癌,制定了與其他類型的浸潤性癌不同的內分泌治療及放化療方案,因此
33、要嚴格掌握這些特殊類型乳腺癌的診斷標準。對于炎性乳腺癌這類預后較差的乳腺癌,NCCN乳腺癌臨床實踐指南也制定了有別于其他浸潤性癌的手術及術前術后輔助治療方案。過去認為髓樣癌預后較好,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其轉移風險與其他高度惡性的浸潤性癌相當,其診斷重復性在不同觀察者之間的差異也很明顯。因此NCCN指南建議,對伴有髓樣特征的浸潤性癌患者應根據其臨床和病理分期接受與浸潤性導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一樣的治療。某些特殊類型的乳腺癌具有較特殊的臨床特征,如浸潤性微乳頭狀癌較易出現淋巴結轉移,即使出現較少比例的浸潤性微乳頭狀癌,也應在病理報告中注明百分比。對于混合性
34、癌,建議報告不同腫瘤類型所占的比例,并分別報告2種或以上成分的腫瘤分子生 物標記的表達情況。組織學分級浸潤性乳腺癌(參見附件3):組織學分級是重要的預后因素,多項研究顯示在浸潤性乳腺癌中,組織學分級與預后明確相關。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浸潤性癌病理分級系統是改良的Scarff-Bloom-Richardson(Nottingham)組織計分系 統,根據腺管形成的比例、細胞的異型性和核分裂象計數三項重要指標,每項指標分別獨立評估,各給予13分,相加后根據總分將浸潤性癌劃分為1、2、3共三個級別。腺管分化程度的評估針對整個腫瘤,需要在低倍鏡下評估。只計數有明確中央腺腔且由有極向腫瘤細胞包繞的結構, 以腺
35、管/腫瘤區域的百分比表示。細胞核多形性的評估要選取多形性最顯著的區域。該項 評估參考周圍正常乳腺上皮細胞的核大小、形狀和核仁大小。 當周邊缺乏正常細胞時,可用淋巴細胞作為參照。當細胞核 與周圍正常上皮細胞的大小和形狀相似、染色質均勻分布時, 視為1分;當細胞核比正常細胞大,形狀和大小有中等程度差異,可見單個核仁時,視為2分;當細胞核的大小有顯著差異,核仁顯著,可見多個核仁時應視為3分。只計數明確的核分裂象,不計數核濃染和核碎屑。核分裂象計數區域必須要根據顯微鏡高倍視野的直徑進行校正。核分裂象計數要選取增殖最活躍的區域,一般常見于腫瘤邊緣,如果存在腫瘤中的異質性,要選擇核分裂象多的區域。乳腺DC
36、IS的分級:對于DCIS,病理報告中應該包 括分級,并建議報告是否存在壞死,組織學結構、病變大小或范圍、切緣狀況。目前乳腺原位癌的分級主要是細胞核分級,診斷標準如下。低核級DCIS:由小而一致的癌細胞組成,呈僵直搭橋狀、微乳頭狀、篩狀或實體狀結構。細胞核大小一致,染色質均勻,核仁不明顯,核分裂象少見。中核級DCIS:形態介于低級別和高級別DCIS之間,細胞的大小、形狀、極性有輕-中等差異。染色質粗細不等,可 見核仁,核分裂象可見,可出現點狀壞死或粉刺樣壞死。高核級DCIS:由高度不典型的細胞組成,形成微乳頭狀、篩狀或實體狀。細胞核多形性明顯,缺乏極性排列,染色質粗凝塊狀,核仁明顯,核分裂象較多
37、。管腔內常出現伴有大量壞死碎屑的粉刺樣壞死。但腔內壞死不是診斷高級別DCIS 的必要條件,有時導管壁襯覆單層細胞,但細胞高度異型, 也可以診斷為高級別DCIS。乳腺癌的分期方案參見附件4。腫瘤分期包括了腫瘤的大小、累及范圍(皮 膚和胸壁受累情況)、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情況。正確的 腫瘤分期是指導患者個體化治療決策的基礎。乳腺癌患者要進行臨床分期和病理分期。第8版AJCC乳腺癌分期對腫瘤大小的測量做出了詳盡的規定。腫瘤大小的測量有多種方法,包括臨床觸診、影像學 評估、病理大體測量和顯微鏡下測量。乳腺癌分期中涉及到 的腫瘤大小是指浸潤性癌的大小。由于體檢、影像學及大體 檢查均無法區分浸潤性癌和導管
38、內癌,因此顯微鏡下測量應該是最準確的測量方式。如果浸潤性癌范圍較大,無法用1 個蠟塊全部包埋,則以巨檢時的腫瘤大小為準。若浸潤性癌病灶局限,可以用1個蠟塊全部包埋,則腫瘤大小以顯微鏡 下測量的大小為準。(1)如果腫瘤組織中有浸潤性癌和原位 癌2種成分,腫瘤的大小應該以浸潤性成分的測量值為準, 可注明原位癌的范圍和比例等。(2)原位癌伴微浸潤:出現 微浸潤時,應在報告中注明,并測量微浸潤灶最大徑;如為多灶微浸潤,浸潤灶大小不能累加,需在報告中注明多灶微浸潤,并測量最大浸潤灶的大小。(3)對于肉眼能確定的發 生于同一象限的2個以上多個腫瘤病灶,應在病理報告中注 明為多灶性腫瘤,并分別測量大小。(4
39、)對于肉眼能確定的 發生于不同象限的2個以上多個腫瘤病灶,應在病理報告中 注明為多中心性腫瘤,并分別測量大小。(5)如果腫瘤組織 完全由DCIS組成,應盡量測量其范圍。淋巴結狀態是決定乳腺癌患者治療和預后的重要因素,對于淋巴結轉移數位于分期臨界值(如1、3和10個轉移)附近時,要特別仔細觀察淋巴結的轉移數目,從而做出準確的pN分期。新輔助治療后標本的分期需結合臨床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信息,根據手術切除標本的情況對治療后的yT和 yN進行判定。免疫組化和腫瘤分子病理檢測及其質量控制應對所有乳腺浸潤性癌病例進行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體(progest
40、erone receptor,PR)、 HER2免疫組化染色,HER2(2+)病例應進一步行原位雜交檢測。評估ER、PR狀態的意義在于確認內分泌治療獲益的 患者群體以及預測預后,ER和/或PR陽性患者可采用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劑等內分泌治療。ER、PR的規范化病理 報告需要報告陽性細胞強度和百分比。ER及PR陽性定義:1%的陽性染色腫瘤細胞。評估HER2狀態的意義在于確認適 合HER2靶向治療的患者群體以及預測預后。HER2陽性定義:經免疫組織化學檢測,超過10%的細胞出現完整胞膜強著色(3+)和/或原位雜交檢測到HER2基因擴增(單拷貝HER2 基因6或HER2/CEP17比值2.0)。E
41、R、PR檢測參考中國乳腺癌ER、PR檢測指南(參見附件5)。HER2檢測參考中國乳腺癌HER2檢測指南(參見附件6)。Ki-67增殖指數在乳腺癌治療方案選擇和預后評估上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應對所有乳腺浸潤性癌病例進行Ki-67 檢測,并對癌細胞中陽性染色細胞所占的百分比進行報告。對于Ki-67計數,目前尚缺乏相關共識。建議在低倍鏡下評估整張切片,觀察陽性細胞分布是否均勻:若腫瘤細胞中陽性細胞分布較均勻,可隨機選取3個或以上浸潤性癌高倍視野計數,得出一個平均的Ki-67增殖指數。若腫瘤細胞中陽性細胞分布不均勻,出現明顯的Ki-67 增殖指數高表達區域(熱點區)。主要有2種情況:在腫瘤 組織邊緣
42、與正常組織交界處出現熱點區,而腫瘤組織內Ki-67 增殖指數相對較低,推薦選取腫瘤邊緣區域熱點區3個浸潤性癌高倍視野進行Ki-67增殖指數評估;在腫瘤組織內出現熱點區,可對整張切片的Ki-67增殖指數進行平均評估,選取視野時應包括熱點區域在內的3個浸潤性癌高倍視野。當Ki-67增殖指數介于10%30%的臨界值范圍時,建議盡量評估500個以上的浸潤性癌細胞,以提高結果的準確度。開展乳腺癌免疫組化和分子病理檢測的實驗室應建立 完整有效的內部質量控制,不具備檢測條件的單位應妥善地保存好標本,以供具有相關資質的病理實驗室進行檢測。具有合格資質的病理實驗室應滿足以下條件:應建立完善的標準操作程序,并嚴格
43、遵照執行, 做好每次檢測情況的記錄和存檔工作。應開展同一組織不同批次染色結果的重復性分析。檢測相關的儀器和設備應定期維護、校驗。任何操作程序和試劑變化均應重新進行嚴格的驗證。從事乳腺癌免疫組化和分子病理檢測的實驗技術 人員和病理醫師應定期進行必要的培訓、資格考核和能力評 估。實驗室外部質控可通過參加有關外部質控活動來 實現。外部質控的陽性和陰性符合率應達到90%以上。外部質控活動推薦每年參加12次。病理報告內容及指南乳腺浸潤性癌的病理報告(參見附件5)應包括與患者治療和預后相關的所有內容,如腫瘤大小、組織學類型、組織學分級、有無并存的DCIS、有無脈管侵犯、神經侵犯、乳頭、切緣和淋巴結情況等。
44、還應包括ER、PR、HER2、Ki-67 等指標的檢測情況。若為治療后乳腺癌標本,則應對治療后反應進行病理評估。DCIS的病理診斷報告應報告核級別(低、中或高級別)和有無壞死(粉刺或點狀壞死)、手術切緣情況以及ER和PR表達情況。對癌旁良性病變,宜明確報告病變名稱或類型。對保乳標本的評價宜包括大體檢查及顯微鏡觀察中腫瘤距切緣最近處的距離、若切緣陽性,應注明切緣處腫瘤的類型(原位癌或浸潤性癌)。淋巴管/血管侵犯需要與乳腺癌標本中經常出現的組織收縮引起的腔隙鑒別。相對 而言,收縮腔隙在腫瘤組織內更常見,而在腫瘤主體周圍尋 找脈管侵犯更可靠。四、鑒別診斷乳腺癌需與乳腺增生、纖維腺瘤、囊腫、導管內乳頭
45、狀瘤、乳腺導管擴張癥(漿細胞性乳腺炎)、乳腺結核等良性 疾病,與乳房惡性淋巴瘤、間葉源性肉瘤以及其他部位原發腫瘤轉移到乳腺的繼發性乳腺惡性腫瘤進行鑒別診斷。鑒別 診斷時需要詳細地詢問病史和仔細地體格檢查,并結合影像學檢查(乳腺超聲、乳腺X線攝影及乳腺磁共振等),最后還需要細胞學和/或病理組織學檢查明確診斷。臨床查體可觸及腫塊的乳腺癌約占80%,可以進行外科手術活檢行病理組織學診斷,在有條件的醫院可借助穿刺活檢盡快明確診斷。但臨床觸診陰性的乳腺癌增加了診斷的困難,需借助影像學定位進行病灶穿刺,或在乳腺X線技術引導下放置金屬定位線,再經外科切除活檢明確診斷。少數乳腺癌患者伴有乳頭溢液,需與乳腺增生
46、、導管擴張、乳汁潴留、導管內乳頭狀瘤及乳頭狀瘤病等鑒別。有條 件的醫院可借助乳頭溢液細胞學涂片查找癌細胞,通過乳管內鏡檢查,了解乳管內有無占位性病變,需要時再經活檢明確診斷。五、治療(一)治療原則。乳腺癌應采用綜合治療的原則,根據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和患者的身體狀況,聯合運用多種治療手段,兼顧局部治療 和全身治療,以期提高療效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非浸潤性乳腺癌的治療LCIS:經典型LCIS中的小葉內終末導管或腺泡呈實性膨大,其中充滿均勻一致的腫瘤細胞。腫瘤細胞體積小而一致,黏附性差。細胞核呈圓形或卵圓形,染色質均勻, 核仁不明顯。細胞質淡染或淡嗜酸性,可含黏液空泡致細胞核偏位呈印戒細胞樣,細胞質
47、也可透亮。LCIS包括多種亞型: 多形性型、旺熾型、透明型、肌樣細胞型等。其中較為重要的是多形性亞型。多形性LCIS中的腫瘤細胞黏附性差,細胞核顯著增大,有明顯的多形性,可有顯著的核仁和核分裂象, 有時可見粉刺樣壞死或鈣化,需與高級別DCIS相鑒別。非典型性小葉增生(atypical lobular hyperplasia,ALH)和LCIS 在形態學上具 有相似之處, 但累犯終末導管小葉單位(terminal ductal lobular unit,TDLU)的程度不同。當TDLU單位中50%的腺泡被診斷性細胞所充滿并擴張時可診斷為LCIS,小于50%時則診斷為ALH。根據AJCC(第8版)
48、,將 LCIS當做乳腺良性病變,然而專家團認為仍需謹慎適用, 推薦對非經典型LCIS需積極處理。LCIS發展為浸潤性癌的風險相對較小,具有癌變間期長、雙側乳房和多個象限發病的特點。一些研究發現,在診斷為ALH和LCIS的婦女中,終生發生癌變的概率為5%32%,平均癌變率為8%。LCIS癌變發生于雙側乳房的機會均等,而不僅僅局限于原發LCIS部位。多數觀點認為,LCIS是癌變的危險因素,有些研究則認為LCIS是癌前病變。有研究顯示, LCIS多數進展為浸潤性小葉癌,但是也可進展為IDC。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癌前病變,對其治療需要更有效而確切的方法。LCIS可無任何臨床癥狀,亦可沒有乳房腫塊、乳頭溢
49、液、乳頭腫脹及皮膚改變等體征,有時僅有類似增生樣改變。依據中國女性乳腺特點,應完善乳腺X線、乳腺超聲檢查, 必要時可行乳腺MRI;擬行保乳手術患者,術前必須行乳腺X線檢查檢查。在乳腺X線檢查發現有鈣化、腫塊、結構紊亂后,其通過穿刺活檢(包括空芯針穿刺以及真空輔助穿刺活檢)或開放活檢均可被診斷。如穿刺活檢提示為經典型LCIS患者,則可以進行常規的影像學隨訪而不行開放活檢。若穿刺活檢提示為多形性LCIS或穿刺結果與影像學檢查不符,需行開放活檢以除外DCIS及浸潤癌。LCIS亦有因其他乳房病變進行手術活檢時發現。典型的LCIS與低級別的DCIS很相似,可采用E-鈣黏蛋白及P120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來鑒
50、別。LCIS如果行廣泛切除后,絕經前可予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治療5年;絕經后口服他莫昔芬或雷洛昔芬降低風險;若不能排除多形性LCIS可行全乳切除術,視情況進行乳房 重建。DCIS:又稱導管內癌,為非浸潤性癌,多數發生于TDLU,也可發生于大導管,是局限于乳腺導管內的原位癌。典型的DCIS在乳腺X線檢查上多表現為不伴腫塊的簇狀微小鈣化灶,惡性鈣化還可表現為細小點樣、線狀、分支狀鈣化等。在實際工作中,多采用以核分級為基礎,兼顧壞死、核分裂象及組織結構的分級模式,將DCIS分為3 級,即低級別、中級別和高級別。高級別DCIS往往由較大 的多形性細胞構成,核仁明顯、核分裂象常見。管腔內常 出現伴有大量
51、壞死碎屑的粉刺樣壞死,但腔內壞死不是診 斷高級別DCIS的必要條件。低級別DCIS由小的單形性細胞組成, 細胞核圓形, 大小一致,染色質均勻,核仁不明顯,核分裂象少見。腫瘤細胞排列成僵直搭橋狀、微乳 頭狀、篩狀或實體狀。中級別DCIS結構表現多樣,細胞異型性介于高級別和低級別DCIS之間。DCIS可能是IDC的前驅病變,DCIS不經治療最終可 能會發展為IDC。對最初誤診為良性病變而導致未能獲得 治療的DCIS 研究顯示, 從DCIS 進展為IDC 的比例為14%53%。依據中國女性乳腺特點,應完善乳腺X線檢查、乳腺 超聲檢查,必要時可行乳腺MRI。擬行保乳手術的患者, 術前必須行乳腺X線檢查
52、診斷。至少有90%的DCIS是在乳腺X線檢查篩查中被發現,多數表現為微小鈣化灶,部分表現為微小鈣化灶伴腫塊影或致密影,約10%患者有可觸及的腫塊,約6%患者乳腺X線檢查表現為假陰性。DCIS的典型MRI 表現為沿導管分布的導管樣或段樣成簇小環狀強化,也可表現為局灶性、區域性或彌漫性強化,孤立性或多發性腫塊。超聲下DCIS多表現為邊界不清的腫塊,內部呈低回聲,腫塊內多具有彌漫、成堆或簇狀分布的針尖樣、顆粒狀鈣化, 腫塊內血流多較豐富。空芯針穿刺活檢及開放活檢都是獲取DCIS組織學診斷的手段,但穿刺活檢提示為DCIS患者,可選擇開放活檢以明確有無浸潤癌。在穿刺結果為DCIS患者中,25%有IDC成
53、分;在穿刺結果為LCIS患者中,開放活檢后有17%27%病理升級為DCIS或浸潤性癌。因此建議穿刺活檢后行開放活檢。DCIS的病理診斷,推薦完整取材、規范取材。局部擴大切除并全乳放射治療。全乳切除,視情況進行SLNB和乳房重建。對于單純原位癌患者,在未獲得浸潤性乳腺癌證據或者未證實存在腫瘤轉移時,不建議行全腋窩淋巴結清掃。然而, 仍有一小部分臨床診斷為單純原位癌的患者在進行手術時被發現為浸潤性癌,應按浸潤癌處理。單純LCIS的確診必須依據手術活檢結果。以下情形考慮采用他莫昔芬治療5年以降低保乳手術后同側乳腺癌復發風險:接受保乳手術( 腫塊切除術)加放療的患者, 尤其是ER陽性的DCIS患者;
54、ER陰性的DCIS患者他莫昔芬治療效果尚不確定。對于接受全乳切除術的DCIS患者術后可通過口服他莫昔芬或雷洛昔芬來降 低對側乳腺癌風險,但需權衡化學預防的臨床獲益與不良反應。浸潤性乳腺癌的治療保乳手術加放射治療。乳腺癌全乳切除聯合腋窩淋巴結清掃手術(改良根治術),視情況進行乳房重建。全乳切除并SLNB,視情況進行乳房重建。老年人乳腺癌:局部擴大切除或全乳切除(根據手術及麻醉風險),受體陽性患者需進行內分泌治療,視情況做SLNB。(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原則乳腺癌手術范圍包括乳腺和腋窩淋巴結兩部分。乳腺手術有腫瘤擴大切除和全乳切除。腋窩淋巴結可行SLNB和腋 窩淋巴結清掃,除原位癌外均需了解腋窩
55、淋巴結狀況。選擇手術術式應綜合考慮腫瘤的臨床分期和患者的身體狀況。乳腺手術乳房切除手術:適應證為TNM分期中0、 期及部分期且無手術禁忌,患者不具備實施保乳手術條件 或不同意接受保留乳房手術;局部進展期或伴有遠處轉移的 患者,經全身治療后降期,亦可選擇全乳切除術。Halsted傳統根治術中采用的乳房切除術需同時切除胸 大小肌,創傷大,并發癥發生率高,目前已被改良根治術所取代。其切除范圍包括上至鎖骨下、下至腹直肌前鞘、內至 胸骨旁、外至背闊肌的解剖邊界內,連同胸大肌筋膜完整切除乳腺組織及乳頭乳暈復合體,只有當胸肌受累時才需切除部分或全部胸肌。部分學者認為可保留胸大肌筋膜,尤其是需要進行術中即刻假
56、體/擴張器重建時。目前的乳房切除術已由改良根治術發展為保留皮膚的 乳房切除+乳腺重建手術,兩者治療效果類似,但后者美容 效果更好。此外,保留乳頭乳暈的乳房切除術在臨床上的應 用也日趨廣泛,但還缺乏長期研究數據,需進一步完善患者選擇問題。保留乳房手術:嚴格掌握保乳手術適應證。實施保乳手術的醫療單位應具備保乳手術切緣的組織學檢查設備與技術,保證切緣陰性;保乳術后放射治療的設備與技術。保留乳房手術后美容效果評價標準見附件7。保乳手術適用于患者有保乳意愿,乳腺腫瘤可以完整切 除,達到陰性切緣,并可獲得良好的美容效果、同時可接受 術后輔助放療的患者。年輕不作為保乳手術的禁忌,35歲 的患者有相對高的復發
57、和再發乳腺癌的風險,在選擇保乳時, 應向患者充分交待可能存在的風險。保乳手術的絕對禁忌證包括病變廣泛或彌漫分布的惡性特征鈣化灶,且難以達到切緣陰性或理想外形;T4期乳腺癌,包括侵犯皮膚、胸壁及炎性乳腺癌;腫瘤經局部廣泛切 除后切緣陽性,再次切除后仍不能保證病理切緣陰性者;妊娠期乳腺癌,預估術后放療無法等到分娩后者;患者拒絕行保留乳房手術。相對禁忌證包括腫瘤直徑大于3cm和累及皮膚的活動性結締組織病,尤其是硬皮病和紅斑狼瘡等。腋窩淋巴結的外科手術處理腋窩淋巴結是浸潤性乳腺癌標準手術中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腋窩淋巴結的狀況,以確定分期,選擇最佳治療方案。乳腺癌SLNB:SLNB具有創傷小且
58、相關并發癥少 等優點,是指對最早接受乳腺癌區域淋巴引流和發生腫瘤轉移的1個(或幾個)淋巴結進行切除活檢,以評估腋窩淋巴 結狀態,NCCN乳腺癌臨床實踐指南推薦臨床腋窩淋巴結陰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選擇SLNB作為腋窩淋巴結處理的優選 手術方式。在SLNB手術前,需進行前哨淋巴結示蹤,目前SLNB常用的示蹤方法有染料法(專利藍、異硫藍、亞甲藍 和納米炭)、核素法、染料聯合核素法及熒光示蹤法,運用 最廣泛的示蹤方法為藍染法聯合核素法。SLNB技術能夠準 確的進行乳腺癌腋窩淋巴結分期,對于臨床檢查腋窩淋巴結無明確轉移的患者,進行SLNB后,淋巴結陰性的患者可以 免除腋窩淋巴結清掃,以減少上肢水腫等并發癥
59、的發生;若SLNB陽性,可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腋窩淋巴結清掃:腋窩淋巴結清掃的指征包括:臨床腋窩淋巴結陽性且經穿刺/手術活檢證實有轉移的患者;前哨淋巴結陽性,且不符合ACOSOG Z0011入組標準的患者如T3、超過2枚前哨淋巴結陽性以及需全部乳腺切除者;近期不充分的腋窩淋巴結清掃;前哨淋巴結驗證試驗;SLNB失敗;SLNB發現臨床可疑的淋巴結;T4;不能施行SLNB;SLNB后腋窩復發。通常情況下,腋窩淋巴結清掃范圍應包括背闊肌前緣至胸小肌外側緣(Level )、胸小肌外側緣至胸小肌內側緣(Level )的所有淋巴結。清掃腋窩淋巴結要求在10個以上,以保證能真實地反映腋窩淋巴結的狀況。只有當
60、Level 明顯轉移或者Level (胸小肌內側緣至腋靜脈入口處)探及增大轉移的淋巴結時才需進行水平的全腋窩淋巴結清掃。乳房修復與重建乳腺癌改良根治手術后的乳房缺損與保乳術后的乳房 畸形均需要整形外科進行再造和修復,且已成為乳腺癌完整治療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乳房再造提高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心理滿意度。我國乳房再造的數量逐年 增加,方法越來越完善,乳房再造的理念和意識被越來越多 的腫瘤外科醫師所認識和接受。乳房再造的腫瘤學安全性是肯定的。是否行乳房再造、再造的時機及再造方式不影響乳腺癌患者術后的生存率和生存時間。乳房再造對外科手術或腫瘤復發、轉移的檢出沒 有影響。正常情況下,乳房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美術關于英雄類的課件
- 安全事故案例講評
- 完整版消防安全檢查記錄表
- 車間安全教育感想300字
- 皮帶司機安全培訓課件
- 安全管理制度與標準
- 運輸企業安全生產責任狀
- 內蒙古煤礦事故調查
- 2025年面醬項目申請報告
- 《恒大學習報》專題培訓45
- GB/T 5249-2013可滲透性燒結金屬材料氣泡試驗孔徑的測定
- GB/T 28267.3-2015鋼絲繩芯輸送帶第3部分:井下用輸送帶的特殊安全要求
- GB/T 15684-2015谷物碾磨制品脂肪酸值的測定
- 百靈達x32數字調音臺說明書簡體中文
- GA/T 947.2-2015單警執法視音頻記錄系統第2部分:執法記錄儀
- 噴霧干燥器課程設計終稿
- API-650-1鋼制焊接石油儲罐
- 英威騰GD變頻器調試說明
- 倉庫作業指導書
- 冰雪奇緣臺詞中英文對照完整版(常用)
- 施工現場安全管理處罰規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