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28天文學家:朱熹被遺忘的另一個身份 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就提出觀點“朱熹是一位深入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的自然學家?!卑雮€多世紀以來,盡管偶有學者對這一觀點投出贊成票,但畢竟數量寥寥。而去年以來,廈門大學教授樂愛國多次撰文對朱熹的科學家身份進行了重申,并且認為,朱熹在科學方面最大的貢獻表現在天文學方面。他從各種朱熹的著作中發現了蛛絲馬跡,他說:我們的科學史,尤其是天文學史上,不應該缺少朱熹。從小思考天地問題朱熹在四五歲時便為“天地四邊之外,是何物事?”所煩惱。朱熹研究天文學?這似乎有點像個玩笑,但廈門大學教授樂愛國卻從資料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這個細節證明朱
2、熹從小便對“宇宙”產生了興趣。據樂愛國介紹,朱熹弟子黃義剛和林蘷孫曾經在“癸丑以后所聞”和“丁巳以后所聞”兩個記錄中,記載了朱熹晚年的一段回憶。那時的朱熹已經年逾六十,他告訴兩位弟子自己在四五歲時便為“天地四邊之外,是何物事?”所煩惱。當別人告訴他四方無邊時,他還是仍然疑惑,盡管天地無邊,但應該也有個“盡處”。據兩位弟子的記錄,朱熹還對天地無邊的問題做了這樣一個比喻:他認為天地就似墻壁一樣,盡管無邊,也應該像墻壁一樣,在看不見的墻壁后肯定隱藏著我們還未知的領域。朱熹告訴弟子們,關于天地無邊的思考時常困擾著自己,還說“其時思量得幾乎成病?!睒窅蹏J為,朱熹對天文學的思考和研究并不是偶然興起,他從
3、小就對此產生了疑問,且直到晚年對天文學的諸多問題都有持續的思考。樂愛國根據朱熹書信編年考一書,對朱熹的通信進行了梳理,并把其書信中凡涉及到關于天文學的信件按年代排序。在這些信件中,樂愛國發現朱熹在約十封給弟子的信中,談到了天文學問題。除了這些信件外,朱熹的專著中也散落著一些證據。家中藏有渾天儀朱熹設想設計一個球體類似天球,在球體內部標上星辰的位置,隨著球體的轉動人便可以隨之觀察星辰。在中國古代的天文研究中,渾天儀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工具,它可以幫助研究者測定天體方位。在宋史天文志一中記有“朱熹家有渾儀”,樂愛國認為盡管這是惟一一處提到朱熹家中藏有渾天儀的證據,但從其他一些朱熹在著作中對渾天儀的討論
4、,可以推斷出朱熹確實利用渾天儀研究過天文學。在朱熹書信編年考中,樂愛國發現朱熹于1188年,曾經寫過三封信給自己的弟子。在這三封信中,朱熹告訴弟子,他聽說京城某處有一個渾天儀,他很想親自前往看看這件渾天儀,但卻苦于腳痛不能前往,他為此深感遺憾。樂愛國認為這三封書信的內容可以表明,1188年時,朱熹家中還并未收藏渾天儀。而在1189年朱熹給弟子的另一封信中,又有一段涉及天文研究的內容。在信中,朱熹說一位姓趙的人在福州用渾天儀測試北極離地面的高度是20度,而自己這里的測試高度卻是24度,另外一人在“岳臺”(地之中心)的測試結果則相差八度。他對這樣不同的測試結果感到很奇怪。從這封信樂愛國推斷,118
5、9年時,朱熹已經可以自己做測試,此時極有可能他已經收藏了渾天儀在家中。據此,樂愛國推斷,朱熹收藏渾天儀的時間應該界于1188年和1189年之間,另一處可以證明朱熹家有渾天儀的側面證據來自于朱子語類。在朱子語類中有內容講到朱熹在家和弟子安卿和黃義剛討論北辰(北極)的準確位置時,黃義剛曾說:“樓上渾儀可見?!睒窅蹏J為,這個樓上的渾儀,應該就是朱熹家里所收藏的渾天儀。樂愛國表示,朱熹不僅收藏渾天儀,還從自己的研究出發,探討過對渾天儀的改進等問題。1186年,朱熹在答蔡伯靜中詳細地描述了自己設想的一種可以使人進入其中觀看天象的龐大的渾天儀“假天儀”。他設想設計一個球體類似天球,在球體內部標上星辰的位
6、置,而人能進入球體內部,隨著球體的轉動人便可以隨之觀察星辰。朱熹家中的渾天儀現在已遙不可尋,后人只能從現存于北京天文臺的渾天儀來推測朱所藏渾天儀的形狀。 探索北極星的位置朱熹和弟子的討論不僅僅是局限于口頭上的討論,他們還利用渾天儀觀測,并得出北極并非北極星所在的位置。盡管朱熹說自己在四五歲時便開始思考天地問題,但樂愛國卻指出從目前的一些資料來看,朱熹第一次正式討論天文知識時年已41歲。樂愛國說,據朱文公文集以及朱子書信編年考證,朱熹最早論及天文學是1171年的答林擇之。在這個文章中,朱熹寫道:“竹尺一枚,煩以夏至日依古法立表以測其日中之景,細度其長短?!睖y量日影的長度是古代重要的天文觀測活動之
7、一。最簡單的方法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長八尺的竿,通過測量日影的長短來確定節氣。其中日影最短時為夏至,最長時為冬至,又都稱為“日至”。朱熹在答林擇之中也即讓弟子依照這種方法對日影進行測試。在朱熹和弟子的談經論道中,他們往往也會就一些天文知識進行辯論和探討。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即上文中提到的朱熹與弟子安卿和黃義剛就“北辰”的一次討論。樂愛國表示,古代中國人把天看作一個天球,天球北極的準確位置一直是天文學家們所要尋找的。起初,人們大都以為北極星就是天球北極,而朱熹和兩位弟子的討論正是圍繞著這一問題進行。并且,從朱子語類對這次討論的描述,朱熹和弟子的討論不僅僅是局限于口頭上的討論,他們還利用渾天儀觀測,并得出
8、北極并非北極星所在的位置。歷史疑點:朱熹為什么研究科學?朱熹是理學家,但他為什么會熱衷于研究天文學?樂愛國表示,朱熹不僅對天文學感興趣,他對地理、植物、動物等自然科學都做過一些研究,只不過其對天文學的研究最為廣泛和深入。樂愛國認為,朱熹研究天文學的目的并不是在于天文學本身,而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經書中大量地涉及到了星象、天文術語,朱熹需要對經學做全面的闡釋,因此才會對天文學做研究。樂愛國指出,朱熹對尚書堯典的注釋就和別的儒學家非常不一樣,在他的注釋中,他引用了很多科學知識,而在其弟子蔡沈編的書集傳中更是涉獵到了大量的天文學知識?!案裎镏轮边@是朱熹從經典儒家思想中引用,并不斷發揚的一個觀點。朱熹認
9、為,我們不僅要知道自然的表面現象,還要弄明白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樂愛國認為這種“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的觀點也促使了朱熹對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樂愛國認為,盡管在科學史上曾經有中外多位學者談到了朱熹的地位,但哲學界卻一直對這一觀點并不重視。他認為朱熹的科學思想不等于其理學思想,盡管朱熹的理學思想受到一些否定和批判,但他的科學思想是不能被忽略的。而同樣,朱熹的理學觀點備受詬病,但他“格物致知”的認識論卻是做出了很大貢獻的。鏈接:關于朱熹研究天文的學者論述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明確地說朱熹是一位深入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的自然學家。日本科技史學家山田慶兒在其著作朱子的自然學中表示
10、,朱熹是一位被遺忘的自然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席澤宗,曾發表文章朱熹的天體演化思想中介紹朱熹的天文學思想,并表示朱熹的天體演化思想比前人有了很大進步。學者胡道靜撰文朱子對沈括科學學說的鉆研和發展中指出朱熹是位自然科學家。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中,收入了朱熹關于天文學的許多論述。朱熹對渾儀的研究 朱熹不僅在天文學理論上有所貢獻,還對古代的天文儀器,特別是渾儀,有過深入的研究。朱熹的家中曾有過一臺渾儀,他對古代渾儀發展的歷史以及渾儀的結構做過研究,并且還使用渾儀觀測天象,解釋各種天文現象。一、據宋史天文志一所載:“朱熹家有渾儀,頗考水運制度。”關于“朱熹家有渾儀”,還有一資料可以確證。據朱子語類卷
11、二十三所載,黃義剛“癸丑(1193年,朱熹63歲)以后所聞”。安卿問北辰。曰:“北辰是那中間無星處,這些子不動,是天之樞紐。北辰無星,緣是人要取此為極,不可無個記認,故就其傍取一小星謂之極星?!绷x剛問:“極星動不動?”曰:“極星也動。只是它近那辰后,雖動而不覺。今人以管去窺那極星,見其動來動去,只在管里面,不動出去。向來人說北極便是北辰,皆只說北極不動。至本朝人方去推得是北極只是北辰頭邊,而極星依舊動。又一說,那空無星處皆謂之辰。”又曰:“天轉,也非東而西,也非循環磨轉,卻是側轉?!绷x剛言:“樓上渾儀可見。”曰:“是?!庇衷唬骸澳蠘O在地下中處,南北極相對。天雖轉,極卻在中不動?!?這里所記述的
12、是朱熹與其弟子們正在討論北極是否有位移的問題。這里的安卿、義剛,均是朱熹晚年的弟子。據方彥壽先生所著朱熹書院門人考,安卿,名陳淳,號北溪,漳州龍溪縣人,紹熙元年(1190年)從學于朱熹;另一字為安卿者,名林學履,永??h(今福建永泰)人,其兄林正蒙,字正卿,兄弟二人均于紹熙四年(1193年)師從于朱熹;黃義剛,字毅然,撫州臨川人,也于紹熙四年事師朱熹。從以上所引的記述中可以看出,朱熹與其弟子們的討論涉及“北辰”,這里指的是北極,以及北極星、天球轉動的方向等。黃義剛說“樓上渾儀可見”,當是指朱熹家的樓上有渾儀。 至于朱熹家從何時開始有了渾儀,根據筆者目前所收集的史料看,尚未能給出確切的答案。據朱文
13、公文集以及當今學者陳來先生所著朱子書信編年考證4,朱熹在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41歲)的答蔡季通中寫道:歷法恐亦只可略說大概規模,蓋欲其詳,即須仰觀俯察乃可驗。今無其器,殆亦難盡究也。 這里所說的“今無其器”,就是指還沒有渾儀這一天文儀器??梢姡@時朱熹家中尚無渾儀。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58歲),朱熹有三封書信談到北宋天文學家蘇頌所著的有關水運儀象臺以及渾儀制作技術的新儀象法要。其一,答蘇晉叟說道:儀象法要頃過三衢已得之矣,今承寄示,尤荷留念。但其間亦誤一、二字,及有一、二要切處卻說得未相接。不知此書家藏定本尚無恙否?因書可稟知府丈丈再為讎正,庶幾觀者無復疑惑,亦幸之甚也。 其二,
14、答江德功說道:渾儀詩甚佳,其間黃簿所謂渾象者是也。三衢有印本蘇子容丞相所撰儀象法要,正謂此俯視者為渾象也。但詳吳掾所說平分四孔加以中星者,不知是物如何制作?殊不可曉,恨未得見也。 其三,答江德功說道:璣衡之制,在都下不久,又苦足痛,未能往觀。然聞極踈略,若不能作水輪,則姑亦如此可矣。要之以衡窺璣,仰占天象之實,自是一器。而今人所作小渾象,自是一器,不當并作一說也。元祐之制極精,然其書(指蘇頌的新儀象法要 筆者注)亦有不備,乃最是緊切處,必是造者秘此一節,不欲盡以告人耳。 從這三封書信可以看出,這時的朱熹家中仍然還沒有渾儀。但是可以看出,朱熹非常想了解渾儀的制作技術。然而,朱熹在淳熙十六年(11
15、89年,朱熹59歲)的答蔡季通中則寫道:極星出地之度,趙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臺,卻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說尤可疑,豈非天旋地轉,閩浙卻是天地之中也耶? 顯然,朱熹在這時已經使用渾儀觀測過“極星出地之度”,即北極星的位置與地面所構成的夾角,并試圖對各地的觀測結果進行比較。由此可見,朱熹家此時已有了渾儀,并且已經使用過。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朱熹家有渾儀的時間大約在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58歲)至淳熙十六年(1189年,朱熹59歲)之間。至于朱熹家的渾儀,是怎么來的,目前尚無可靠資料,但有一些線索。據宋史天文志一記載:南宋朝廷曾于紹興十四年(1144年)“命宰
16、臣秦檜提舉鑄渾儀,而以內侍邵諤專領其事”,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交給太史局。在此之后,朝廷中有一位與朱熹交往甚密的天文學家黃裳。黃裳(公元11471195年),字文叔,四川隆慶府普城(今四川梓潼)人,宋朝時期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據宋史黃裳傳記載,黃裳長期在王府講授春秋,并曾經“作八圖以獻:曰太極,曰三才本性,曰皇帝王伯學術,曰九流學術,曰天文,曰地理,曰帝王紹運,以百官終焉,各述大旨陳之”,他還制作過渾天儀和地圖。現存的蘇州石刻天文圖即是當時的王致遠根據黃裳的天文圖所刻。黃裳還非常贊賞朱熹的學問,并曾予以薦舉。朱熹與黃裳有過密切的交往。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答李季章中說:“聞黃文
17、叔頃年嘗作地理木圖以獻,其家必有元樣,欲煩為尋訪,刻得一枚見寄。” 朱熹托人到黃裳家去仿制木刻地圖,可見朱熹與黃裳的關系非同一般。而且,黃裳制作過渾天儀,朱熹家的渾儀是否與此有關?尚不得而知。 二、渾儀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天文儀器,很早就已出現。早在漢武帝時,天文學家落下閎就已經使用過渾儀,當時稱“渾天”。西漢末年的揚雄在法言重黎中說:“或問渾天。曰:洛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彼鍟煳闹疽龝x天文學家虞喜的話說:“洛下閎為漢武帝于地中轉渾天,定時節,作太初歷?!痹谥袊糯?,渾儀作為一種天文儀器,有一個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至唐代,渾儀的結構基本完備。北宋時期,渾儀的結構更加成熟。當時
18、的渾儀為三重結構,分為外層的六合儀、中層的三辰儀和內層的四游儀。外層的六合儀是固定的,包括單環的地平圈和赤道圈,以及雙環的子午圈。中層的三辰儀包括黃道環、赤道環和白道環,分別表示太陽、恒星和月亮的運行軌道,整個三辰儀可以繞軸旋轉。內層的四游儀是兩個圓環,并附有窺管。 朱熹對于渾儀的不斷改進的歷史過程甚感興趣,并作了深入的考察。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66歲),朱熹開始編纂儀禮經傳通解,其中在注釋“舜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時說:漢武帝時落下閎、鮮于妄人始為渾天之法,宣帝時司農中丞耿壽昌始鑄銅為之象,史官施用焉,后漢張衡作靈憲以說其狀,蔡邕、鄭玄、陸績,吳時王蕃,晉世姜岌、張衡、葛洪皆論渾天之義
19、,并以渾說為長。江南宋元嘉中皮延宗又作是渾天論,太史丞錢樂鑄銅作渾天儀,傳于齊、梁,周平江陵,遷其器于長安,今在太史臺矣。衡長八尺,璣徑八尺,圓周二丈五尺,強轉而望之,有其法也。唐正觀中李淳風為之,開元中浮屠一行、梁令瓚又為之,唐亂而亡。我宋太平興國中蜀人張思訓始創為之,至元祐中蘇頌更造,其法尤密,置渾儀于上以仰觀,置渾象于下以俯視,樞機輪軸隱于中,以水激輪則渾象皆動,不假人力。 這段論述概括性地描述了渾儀發展的歷史,表明朱熹對于渾儀這一天文儀器的重視。 朱熹不僅考察了渾儀發展的歷史過程,而且還對渾儀的結構作了細心的研究,并作了詳細的描述。慶元四年(1198年,朱熹68歲),朱熹注釋尚書的堯典
20、與舜典;在所注的舜典中,朱熹對當時的渾儀結構作了詳細的描述,其中說道:(渾儀)為儀三重,其在外者曰六合儀。平置單環,上刻十二辰,八十四隅在地之位以準地而面定四方。側立黑雙環,具刻去極度數,以中分天脊,直跨地平,使其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結于其子午,以為天經。斜倚赤單環,具刻赤道度數,以平分天腹,橫繞天經,亦使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結于其卯酉,以為天緯。二環表里相結不動。其天經之環則南北二極皆為圓軸,虛中而內向以挈三辰、四游之環。以其上下四方于是可考,故曰六合。次其內曰三辰儀,側立黑雙環,亦刻去極度數,外貫天經之軸,內挈黃、赤二道。其赤道則為赤單環,外依天緯,亦刻宿度,而結于黑雙環之卯酉。其黃道
21、則為黃雙環,亦刻宿度,而又斜倚于赤道之腹,以交結于卯酉。而半入其內,以為春分后之日軌,半出其外,以為秋分后之日軌。又為白單環以承其交,使不傾。墊下設機輪,以水激之,使其日夜隨天東西運轉,以為象天行。以其日月星辰于是可考,故曰三辰。其最在內者曰四游儀,亦為黑雙環,如三辰儀之制,以貫天經之軸。其環之內則兩面當中各施直距,外跬指兩軸,而當其要中之內,又為小窾,以受玉衡要中之小軸,使衡既得隨環東西運轉,又可隨處南北低昂,以待占候者之仰窺焉。以其東西南北無不周徧,故曰四游。此其法之大略也。 朱熹所描述的渾儀結構為三重結構,由外到內依次是六合儀、三辰儀和四游儀。六合儀包括地平單環、子午雙環和赤道單環,各環
22、均刻有度數;三辰儀中包括黃道雙環、赤道單環和白道單環,各環都有各自固定的位置和刻度,而且整個三辰儀可以繞軸旋轉;最里面的一層為“四游儀”,包括極軸,赤經雙環和窺管等,平行的赤經雙環夾著窺管繞極軸旋轉,窺管可以在赤經雙環內自由移動。顯然,朱熹所描述的渾儀實際上代表了當時渾儀的水平。而且,從朱熹對渾儀結構的描述來看,朱熹對于渾儀的結構以及功用是相當熟悉的。后來朱熹的弟子蔡沈依朱熹所囑作書集傳,收入了以上朱熹對于渾儀結構的描述,而書集傳是宋代以后科舉考試的重要教科書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朱熹沒有明確指出這里對渾儀的描述是參照了他自己家中的渾儀,但這種可能性是相當大的。 三、從現有的資料看,朱熹家的
23、渾儀主要是用于觀測北極星,并測定天球北極的位置。天球北極,在當時又稱“北辰”, 從以上所引黃義剛“癸丑(1193年,朱熹63歲)以后所聞”可看出,當時,朱熹正在與他的學生們討論北極星、北極的有關問題,并提出要用渾儀進行觀測以驗證。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66歲),朱熹寫成科學論文北辰辨,其中寫道: 帝坐惟在紫微者,據北極七十二度常見不隱之中,故有北辰之號而常居其所。蓋天形運轉,晝夜不息,而此為之樞。如輪之轂,如硙之臍,雖欲動而不可得,非有意于不動也。若太微之在翼,天市之在尾,攝提之在亢,其南距赤道也皆近,其北距天極也皆遠,則固不容于不動,而不免與二十八宿同其運行矣。故其或東或西,或隱或現,各
24、有度數。仰而觀之,蓋無晷刻之或停也。 朱熹之所以要研究北辰,除了要了解天文現象之外,又與注釋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所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有關。朱熹對該句注曰: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北辰,北極,天之樞也。居其所,不動也。共,向也,言眾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也。為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 朱子語類中也有類似記述:眾問“為政以德”章,曰:“為政以德者,不是把德去為政,是自家有這德,人自歸仰,如眾星拱北辰。北辰者,天之樞紐。” 在這里,理學與科學融合在一起,表現出朱熹既是理學家又是天文學家的雙重身份。 朱熹一生以重新詮釋儒家經典為己任,
25、然而,在儒家經典中,包含著大量的古代科技知識,尤其以天文知識最為豐富;詩經、尚書堯典、大戴禮記夏小正以及禮記月令等都包含著豐富的天文知識。17 因此,朱熹要詮釋這樣的儒家經典,就必須具備天文學知識,必須進行天文觀測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對儒家經典中所涉及的天文知識做出證明和解釋。從朱熹的儀禮經傳通解對歷數、夏小正和月令的詮釋以及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五所載朱熹對尚書舜典的詮釋中可以看出,朱熹對各種天文現象做過詳細的觀測。以朱熹的儀禮經傳通解歷數為例,朱熹在注釋“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時說道: 蓋仲春之月,日在昴,入于酉地,則初昏之
26、時,鶉火之星見于南方正午之位,當是時也,晝五十刻,夜五十刻,是為春分之氣,故曰:日中星鳥,以殷仲春。仲夏之月,日在星,入于酉地,初昏之時,大火之星見于南方正午之位,當是時也,晝長夜短,晝六十刻,夜四十刻,是為夏至之氣,故曰: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仲秋之月,日在心,入于酉地,則初昏之時,虛之星見于南方正午之位,當是時也,晝夜分,晝五十刻,夜五十刻,是為秋分之氣,故曰:宵中星虛,以殷仲秋。仲冬之月,日在虛,入于酉地,初昏之時,昴星見于南方正午之位,當是時也,晝短夜長,晝四十刻,夜六十刻,是為冬至之氣,故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由于歲差的原因,每一年的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太陽位置并不完全
27、相同。因此,歷代儒家在注釋儒家經典中有關的天文知識時,都必須重新進行天文觀測。以上朱熹的這段論述,很可能也是朱熹通過自己親身的天文觀測才做出的。既然是進行天文觀測,那么就很可能要用到渾儀。 朱熹重視渾儀,研究渾儀,并運用渾儀觀測天文現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闡發儒家經典中的科技知識。其實,這也是中國古代不少科學家研究科學的重要動機之一。中國古代科學是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背景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不僅科學家的人格素質、價值觀、學識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而且,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動機、知識基礎、研究方法也與儒家文化密切相關。19朱熹為了闡發儒家經典中的科技知識,而運用渾儀觀測天文現象并加以研究
28、,這與中國古代許多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是相一致的,因而也應當是一種自然科學的研究。更為重要的是,朱熹的天文學研究還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朱熹首倡星云說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于年發表了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出天體發展的“星云學說”,認為太陽系是從同一團固體塵埃微粒組成的彌漫星云中,通過萬有引力作用逐漸形成的。年,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在宇宙體系論中提出了另一種星云說,認為整個太陽系是由一個氣體星云凝聚而成的。太陽系最初是一個灼熱而旋轉的星云,因冷卻而凝縮,最后星云中心部分凝聚成太陽,各個環則碎裂、凝結成為圍繞太陽運行的地球和其它星球。此說與康德的假說被合稱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說”。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康德
29、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表明,“地球和整個太陽系表現為某種在時間的進程中逐漸生成的東西”,其哲學意義就是在形而上學“僵化的自然觀上打開第一個缺口”。由于恩格斯的肯定評價,加上大家知道的原因,康德首倡星云說成為不少人的共識。那么,這種看法對不對呢?讓我們考察一下我國南宋時期的大哲學家朱熹的有關言行,作為檢驗上述結論的一個參考。 朱熹從中國近古時期的實際出發,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特別是,他繼承漢唐以來的元氣本原論,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起源和演化理論。他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保ㄖ熳诱Z類卷一)理存在于天地之前,它要派生天地萬物必須有一種材料,這就是氣。他說:“天地初間,只是陰陽之
30、氣。這一個氣運行,磨來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許多渣滓;里面無處出,便結成個地在中央。氣之清者便為天,為日月,為星辰,只在外,常周環運轉。地便只在中央不動,不是在下?!苯又?,天地又化生出五行。他說:“天地生物,五行獨先?!蔽逍械纳鲆灿邢扔泻螅蟾攀窍壬鏊稹Kf:“天地初始混沌未分時,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腳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為波浪之狀,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甚么時凝了。初間極軟,后來方凝得硬。”“水之極濁便成地,火之極清便成風霆、雷電、日、月、星之屬?!彼玫歉咄荷剑荷蕉加胁ɡ似鸱男螤顏碜C明地是由水的滓腳形成的?!俺R姼呱接新莅鰵ぃ蛏?,此石即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
31、卻變而為高,柔者變而為剛,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驗者?!彼终f:“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蠣殼之類,是低處成高。又蠣須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上,則是柔化為剛。天地變遷,何常之有?”(同上,卷九十四)朱熹在實地考察中發現,高山上有螺蚌殼,或石頭中有螺蚌殼,而螺蚌本是水中柔軟之物。這說明:下者可變為高,柔者可變為剛。他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可驗者”,通過“思之至深”后斷言:天地萬物處于永不停息的“變遷”之中,根本不存在恒“?!辈蛔兊臇|西。 綜上可見,客觀唯心主義者朱熹認為:“理”是宇宙的本原,它派生萬物必須經過“氣”這個中間環節。天地日月、宇宙萬物都是由滾滾氣團互相磨蕩產生的。朱熹運用當時的自然科學成果,通過實地
32、考察和獨立思考,提出了與康德星云說內容相似的學說,而在時間上卻要比康德整整早年!可見,最早倡言星云說、在形而上學“僵化的自然觀上打開第一個缺口”的或許是朱熹,而不是康德。朱熹的天道觀 “天”是什么?“天”和“人”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古代的學者圣賢對此曾作過許多闡述,形成各自的天道觀。人生活在天地間,從事著基本的賴以生存的物質生產活動,幾乎無時無刻不與大自然打交道。在遠古時代,人們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由于生產力低下,科學知識貧乏,他們無法理解大自然現象,懾服于大自然的威力,于是把天看成主宰一切的人格化了的神;歷代的封建統治階級更是利用神權,標榜自己是天的化身,宣傳“畏天”、“敬天”、“天命不
33、可違”的觀點,強化對人民的統治。他們這種唯心主義的天道觀,幾乎成了左右人們思想的支配力量。 古代的學者囿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們的天道觀也往往擺脫不了唯心主義的窠臼。墨家的天道觀認為天是全能的主宰,“天為貴,天為知”,因此要“上尊天,中事鬼神,下愛人”(墨子天志),認為掌握著生殺予奪之權的天絕對存在。道家的天道觀是“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指天是一種不可思議言說的本體,因此是觀念的,神秘的。道家雖然擺脫了宗教神權的束縛,但并沒有把天作為物質的來對待。儒家的孔子雖“不語怪力亂神”,要“敬鬼神而遠之”,但仍然承認天是有意志的主宰,說要 “畏天命”,“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均見論語)。孟子的天論
34、比孔子躍進了一步,說“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保献与x婁下)他已認識到日月星辰是有其自身運行規律的天體。在回答萬章問舜有天下是天 “諄諄然命之乎”時說:“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行”與“事”是指百姓的態度、人心的向背,這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但他仍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君權的最終決定者仍是天意,他說:“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保ň娒献尤f章上)至于天人關系究意怎樣,孟子只是從“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這一唯心主義的觀點去解釋。 漢代董仲舒發展了孔孟唯心主義天命論,建立起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的神學觀點,他把“天”說成是天地間
35、最高的主宰:“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保ń技溃┬麄鲊龣嗔κ翘焖冢鞂嵭匈p罰,所謂“王者承天意以從事”(堯舜湯武、“受命之君,天意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深察名號),因此君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董仲舒的君權神授論直接為鞏固封建統治服務,不僅是唯心的,也是反動的。隋唐時代,統治者除奉孔孟儒家學說為正統思想外,又大力提倡佛教,佛學禪宗盛行,使唯心主義宗教迷信大為泛濫,宗教世界觀成為統治者束縛人民思想的桎梏。同是儒家的朱熹,他的天道觀卻顯現出樸素唯物主義的光輝。首先,他認為天是物質的:“清剛者為天,重濁者為地?!碧旌偷亟杂晌镔|構成,是沒有意志的。又說:“蒼蒼之謂天,運轉周流不已?!?“天運自然,非特
36、四時為然,雖一日一時頃刻之間,其運未嘗息也。”朱熹把天看成是一種具有客觀規律的自然的物質系統,是永遠不斷地發展變化著的。在他的筆下,天不再是令人敬畏的神權象征,所謂天道無非是大自然演進的規律。他指出天不能主宰人的命運,天的功能只是化育萬物:“天地以生物為心,天包著地,別無所作為,只生物而已?!?“天之生物之心,無停無息,春生冬藏,其理未嘗間斷?!边@就是說大自然化育萬物,是由其自身規律決定的,它沒有意志,當然也不能干預主宰社會人事。他還對“天命”作了全新的解釋:“若一件事,民人皆以為是,便是天以為是;若人民皆歸往之,便是天命之也。”原來民心即天心,民愿即天命,這點朱熹比孟子說得更肯定更明確,這種
37、充分尊重百姓的意志的民本思想,也是極具進步意義的。 其次,在天人關系上他認為人的力量比天更偉大。他說:“人是天地中最美之物。天能覆而不能載,地能載而不能覆,恁地大事,圣人獨能裁成輔相之,說于其他。”這是說天地皆有不足之處,唯有人“最靈”,能掌握自然規律,處理成就各種大事要事。朱熹不僅否定了天是主宰人類的神,而且還認為人比天更強,人可以改造它、利用它、征服它,他說:“天能生物,而耕種必用人;水能潤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烤物,而薪爨必用人?!?“人則無不知,無不能,人所以與物異者,所爭者此耳?!敝祆湔J為天地皆有缺憾,它們都是自然界中的物質,不及人有智慧,人雖然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人能運用智慧,能
38、動地利用、改造自然,人實際上是天地萬物的主宰。他充分肯定了人的力量偉大,這就把孔子的“畏天命”,道家的“法自然”,墨家的“天志”以及秦漢以降一切神的天道觀統統給揚棄了。朱熹一方面肯定了自然界發展的客觀規律性,一方面又強調了人類改造自然的主觀能動性,這就較為正確地解決了天人關系的問題。在朱熹之前,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進步的思想家,戰國時代的荀子,漢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劉禹錫就是其代表人物,他們都同樣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闡明了天的物質屬性,天道只是自然現象,不能決定人的吉兇,對神權進行了否定。荀子和劉禹錫都寫過一篇天論,荀子在天論中提出人應“制天命而用之”,劉禹錫在天論中提出“天與人交相勝,還相
39、用”的觀點,都號召人們不要消極等待大自然的恩賜,而應積極地向大自然索取,他們都已認識到人類改造自然的主觀能動力量??梢哉f朱熹的天道觀繼承了前人的這些進步觀點而又有所發展,這種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朱熹在強調人的力量的偉大方面比前人闡述得更深刻、更具體。如前所說,他認為人是天地中最靈巧之物,能彌補天地之不足,創造出天地所不能創造的業績來。他還認為 “人者,天地之心,沒有這人時,天地便沒人管”,朱熹明確指出人不僅不是天地的奴隸,而且還是管理天地的主人,是大自然的主宰。朱熹以響亮的語言對人類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力量作了充分的肯定,相對前人而言,這種對人的力量的充分認識更具積極意義。二是朱熹
40、還充分肯定了人類中杰出人物“圣人”的作用。他說:“乾坤者一氣,運于無心,不能無過不及之差。圣人有心以為之主,故無過不及之失?!庇终f:“圣人能贊天地之化育,天地之功,有待于圣人?!彼^圣人就是德才超過常人的先知先覺者,的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少杰出人物,領袖人物,他們或在生產斗爭、科學實驗中,或在階級斗爭中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都發揮了重大作用,朱熹充分肯定了他們的作用是完全符合客觀實際的。 當然,在朱熹的天道觀中也存在著消極的因素,他是個客觀唯心主義理學家,他認為天地之間有先于物質存在的抽象之理,世上萬事萬物,包括人的出現產生都是由“理”先定其種的。他說過“無極而太極,
41、不是有個事物光輝輝地在那里,只是說當初皆無一物,只有此理而已”,“未有這事,先有此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凡天地生出那物,便是那里有那理”等等的話,這顯然是十分荒謬的。至于天理又是從何而來,他說:“蓋天理莫知其所始?!保ㄖ熳尤珪允且闪x)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這反映出他的唯心主義和認識上的局限性。 總的說來,朱熹的天道觀中積極的成分是其主要方面,特別是他認為人是大自然中最靈巧之物,人能改造自然戰勝自然成為自然的主宰,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鼓舞著人們能動地改造自然,創造出自己的嶄新生活,這在思想史上是具有進步作用的。由于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朱熹天道觀中也存在
42、著消極因素,對此我們也應有充分的認識。 朱熹對古代地學的研究 “格物”是朱熹思想體系的基礎,同時也是朱熹建立其思想體系的出發點。朱熹的“格物”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他說:“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睘榱私⑵鹚乃枷塍w系,朱熹一生廣泛地“格物”,其中也包括自然科學研究。如果按照現代自然科學的分類,朱熹“格物”所涉及的科學研究的范圍,既有屬于天文學、生物學方面的,又有屬于地學方面的內容。一、朱熹對大地形成與地表變化的研究是其對天
43、文學研究的繼續。朱熹在天文學上提出了以“氣”為起點的宇宙演化學說。他說:“天地初間只是陰陽之氣。這一個氣運行,磨來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許多渣滓;里面無處出,便結成個地在中央。”認為宇宙有一個形成的過程,而大地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朱熹還明確說:“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時,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腳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為波浪之狀,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什么時凝了。初間極軟,后來方凝得硬。水之極濁便成地。”他根據直觀的經驗推斷,大地是在水的作用下通過沉積而形成的。 西方地質學曾在世紀就地殼形成問題展開過討論,產生了水成說與火成說這一互相對立的地質學觀點。其中水成說的代表之一德國地質學家維爾納認為,地
44、球最初為一片原始的海洋浸沒著,所有巖層都在海中通過結晶化、化學沉淀和機械沉積而形成的。顯然,朱熹關于大地形成的觀點與水成說的地質學觀點無疑具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關于地表升降變化的現象,略早于朱熹的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曾有過描述,他說:“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敝祆渖钊胙芯窟^沈括的不少科學論著,對其中的許多科學觀點進行了闡明與發揮。有學者認為,在整個宋代,朱熹是最最重視沈括著作的科學價值的唯一的學者,是宋代學者中最熟悉夢溪筆談內容并能對其科學觀點有所闡發的人。 對于沈括所描述的地表升降變化的現象,朱熹作了更進一步的論述,他說:“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蠣殼之類,
45、是低處成高。又蠣須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上,則是柔化為剛。天地變遷,何常之有?”又說:“常見高山有螺蚌殼,或生石中,此石即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卻便而為高,柔者便而為剛,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驗者。”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認為,這段話在地質學上具有重要意義。另一位英國科學史家梅森說:“朱熹的這一段話代表了中國科學最優秀的成就,是敏銳觀察和精湛思辨的結合?!背浞挚隙ㄖ祆涞难芯颗c推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二、在地學研究方面,朱熹還曾根據親身觀察對風、云、雨、露、霜、雪、雷、虹、雹等天氣現象以及物候、潮汐、佛光等自然現象加以解釋。 關于朱熹對各種天氣現象的解釋,可見朱子語類卷“理氣下”“天地下”。
46、現摘錄如下: “風只如天相似,不住旋轉。今此處無風,蓋或旋在那邊,或旋在上面,都不可知。如夏多南風,冬多北風,此亦可見?!?“霜只是露結成,雪只是雨結成。古人說露是星月之氣,不然。今高山頂上雖晴亦無露。露只是自下蒸上?!?“高山無霜露,卻有雪。(其理在于)上面氣漸清,風漸緊,雖微有霧氣,都吹散了,所以不結。若雪,則只是雨遇寒而凝,故高寒處雪先結也。” “雪花所以必六出者,蓋只是霰下,被猛風拍開,故成六出。如人擲一團爛泥于地,泥必灒開成棱瓣也。又,六者陰數,太陰玄精石亦六棱,蓋天地自然之數?!?“雨自是陰陽氣蒸郁而成,(密云不雨,)蓋止是下氣上升,所以未能雨。必是上氣蔽蓋無發泄處,方能有雨。”
47、“雷如今之爆杖,蓋郁積之極而迸散者也?!?虹非能止雨也,而雨氣至是已薄,亦是日色射散雨氣了。” “正是陰陽交爭之時,所以下雹時必寒。今雹之兩頭皆尖,有棱道。凝得初間圓,上面陰陽交爭,打得如此碎了。雹字從雨,從包,是這氣包住,所以為雹也?!?另可見朱子語類卷“張子書二”,朱熹在闡發宋代著名哲學家張載關于雨、云、雷、風形成的觀點時說: “陽氣正升,忽遇陰氣,則相持而下為雨。蓋陽氣輕,陰氣重,故陽氣為陰氣壓墜而下也。陰氣正升,忽遇陽氣,則助之飛騰而上為云也。陽氣伏于陰氣之內不得出,故爆開而為雷也。陰氣凝結于內,陽氣欲入不得,故旋繞其外不已而為風,至吹散陰氣盡乃已也?!?針對當時所謂的“龍行雨”之說,
48、朱熹反駁說:“龍,水物也。其出而與陽交蒸,故能成雨。但尋常雨自是陰陽氣蒸郁而成,非必龍之為也。”但是對于所謂的“雹是蜥蜴做”的說法,朱熹并沒有完全否定。他說:雹是蜥蜴做,“看來亦有之。只謂之全是蜥蜴做,則不可耳。自有是上面結作成底,也有是蜥蜴做底。蜥蜴形狀亦如龍,是陰屬。是這氣相感應,使作得他如此。”可見,朱熹用陰陽說解釋自然現象雖有某些合理的成分,但也明顯暴露出其不足之處。在對物候的解釋方面,朱熹也有所論述。物候是自然界的動植物和自然環境與季節的周期變化之間所存在的關系。朱熹曾經比較不同季節所開的花的凋謝的難易,說:“冬間花難謝。如水仙,至脆弱,亦耐久;如梅花臘梅,皆然。至春花則易謝。若夏間
49、花,則尤甚矣。如葵榴荷花,只開得一日。必竟冬時其氣貞固,故難得謝。若春夏間,才發便發盡了,故不能久?!彼€曾比較春夏之際與秋冬之際的天氣狀況的差異,說:“春夏間天轉稍慢,故氣候緩散昬昬然,而南方為尤甚。至秋冬,則天轉益急,故氣候清明,宇宙澄曠。所以說天高氣清,以其轉急而氣緊也?!标P于瑞雪兆豐年的說法,他解釋說:“所以大雪為豐年之兆者,雪非豐年,蓋為凝結得 陽氣在地,來年發達生長萬物?!痹诮忉尦毕F象上,朱熹贊同沈括所謂“月正臨子午則潮生”的看法。他說:“潮之遲速大小自有常。舊見明州人說,月加子午則潮長,自有此理。沈存中筆談說亦如此?!?對于佛光現象,朱熹曾作過解釋。他說:“今所在有石,號菩薩石
50、者,如水精狀,于日中照之,便有圓光。想是彼處山中有一物,日初出,照見其影圓,而映人影如佛影耳?!?三、在地理學研究方面,朱熹重視實地考察,并對地理位置、山脈的走向、河水的流向等等作詳細的記錄。朱子語類卷 “理氣下”“天地下”以及卷“尚書二”“ 禹貢”中有不少這樣的記述。朱熹還非常重視地圖的作用。當他聽說某人有木刻立體地圖時,便吩咐人前去模仿;甚至他后來還用膠泥自制了立體地圖模型。尤為重要的是,朱熹還對古代地理學經典禹貢進行了細致的考訂。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該篇將全國分為個區域,即九州,并對各州的地理作了敘述,在地理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朱熹對該書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對如何研讀該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51、。朱子語類卷“尚書二”,“禹貢”對此作了記述。 朱熹認為,禹貢是禹治水之后僅僅依據治水的經歷編撰而成的,所以“余處亦不大段用工夫”。他還通過實地考察,發現禹貢中有關南方地理的論述與實際“全然不合”,說:“蓋禹當時只治得雍冀數州為詳,南方諸水皆不親見。恐只是得之傳聞,故多遺闕,又差誤如此。”又說:“禹治水時,想亦不曾遍歷天下。故今禹貢所載南方山川,多與今地面上所有不同?!?9他還舉例說:“且如漢水自是從今漢陽軍入江,下至江州,然后江西一帶江水流出,合大江。兩江下水相淤,故江西水出不得,溢為彭蠡。上取漢水入江處有多少路。今言漢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全然不合!又如何去強解釋得?
52、”20朱熹針對當時學者不以實地考察為據而牽強附會地對禹貢中錯誤的方面進行辯解予以了批評。 朱熹還認為,地理、地貌是變化的,研讀禹貢必須以當今實際的地理為依據。他說: “禹貢地理,不須大段用心,以今山川都不同了。理會禹貢,不如理會如今地理?!彼€舉例說:“如禹貢濟水,今皆變盡了。又江水無沲,又不至澧。九江亦無尋處。后人只白捉江州。又上數千里不說一句,及到江州,數千里間,連說數處,此皆不可曉者?!?朱熹對禹貢以及對如何研讀禹貢的評述充分體現出他重視實地考察并以此作為立論依據的地理學思想。而且,他這種不以經典的是非為是非的懷疑精神和以實地考察為依據的實證精神與現代科學精神是相一致的。 四、從朱熹對地
53、學的研究來看,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類: 其一,以陰陽說作為解釋自然現象的基本原理。陰陽五行說是中國古代科技的思想基礎。從現代自然科學的角度看,陰陽五行說是思辯的東西;但不可否認,中國古代科學家依據這一學說做出過許多合理的猜測,其中有不少科學思想在當時領先于世界。朱熹以陰陽說作為解釋自然現象的基本原理,這與中國古代科技普遍的研究方法是相一致的,而且,他的一些猜測的確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當然,其中也不乏有牽強附會的、甚至完全錯誤的東西。 依據。朱熹在地學研究中十分重視實地考察,以親身的經驗對各種自然現象做出解釋,這是具有科學精神的;而且,他據此作出的一些推論具有合理的成分。但是也不可否認,他的實地考察缺乏準確性、嚴密性和科學性,與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實驗、觀察仍具有一定的差距。 其三,局限于對前人科學著作的研究。朱熹對地學的研究是其“格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他的“格物”重在讀書。當然,他主張讀書要“有疑”,要“見新意”22,他對禹貢的研究反映了這一思想,這種懷疑精神、創新精神是科學精神的核心。但僅僅局限于對前人科學著作的研究,尤其是注經式的研究實際上無法突破前人的研究模式,因而也會限制科學的發展。朱熹的陰陽流行和陰陽對待說朱熹是宋代理學大師,也是宋易中義理學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易只是一陰一陽”的命題,強調陰陽變易是周易的基本法則,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倉庫庫存預警管理辦法
- 企業取暖補貼管理辦法
- 倫理項目經費管理辦法
- 住宅裝修垃圾管理辦法
- 事故案例培訓管理辦法
- 企業碼頭造價管理辦法
- 保監會新股權管理辦法
- 信息安全審計管理辦法
- 企業員工訂單管理辦法
- 企業制度建設管理辦法
- Unit4Where'smyschoolbagSectionB(3a~SelfCheck)教學設計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上冊
- 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和綜合干預表
- 《旅游學概論》第四章
- 中國古典小說巔峰:四大名著鑒賞學習通課后章節答案期末考試題庫2023年
- 教師職業素養精選ppt
- 軌枕工序安全操作規程
- 2021年消防繼續教育試題匯總及答案
- GA 255-2022警服長袖制式襯衣
- JJF 1915-2021傾角儀校準規范
- GB/T 15382-2021氣瓶閥通用技術要求
- 標準的起源、發展與標準化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