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赤壁賦賞析(優秀范文10篇)赤壁賦共分四段。全文以主客問答的形式,在“江上清風”和“山間明月”之下,以“風月”為主題,以“山水”為線索,展開寫景與議論。最終闡釋的還是“我們如何應對斗轉星移和物是人非?”“如何坦然而豁達的度過短暫的一生?”第一段總的來說是寫景,交代了這篇文章寫作的時間、地點和環境。試想浩渺長江上,有一葉孤舟,乘著清風悠悠蕩蕩。不多時一輪明月從東山升起,皎白的月光照亮了黑漆漆的江面。孤舟上有兩個人站在船頭迎風暢飲,喝到高興處,還能朗聲背誦出詩經里描述月出的句子。這樣的場景是不是讓你也覺得心中暢快,不知不覺就被作者帶入到當時的情境中去了呢?我們常常說,小酌怡情。酒能讓人心境愉悅。正
2、所謂“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同樣小酌過的朋友大概更能理解蘇軾當時的心境。所以,他們喝得高興了,就扣著船舷放聲而歌。第二段就從寫景轉入議論。和一般的議論文不一樣的地方在于,蘇軾巧妙地經過一問一答的形式,一方面將談論的話題有邏輯地拋出,一方面又根據拋出的問題,構成思辯的探討。這種行文方式,把嚴肅的問題轉化成包羅萬象的清談,我們之后人再讀文章時,不僅僅不會覺得枯燥無聊,反而會順著談論的資料發散思維,想出自我的答案來。人在赤壁,很難不想到那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我們先不管蘇軾游覽的這個赤壁到底是不是古戰場,對于宋朝人蘇軾來說,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是發生在八百多年前的歷史事件。這樣說大家可能沒有什
3、么具體的概念,我們換個思路,明朝在公元1368年建立,距離我們此刻生活的2019年,也才過去了651年。所以,能夠這樣說,宋朝人蘇軾看待三國時的赤壁之戰,比我們此刻看待明朝的建立還要遙遠。比蘇軾稍微早兩三百年的唐朝人張若虛在他那篇春江花月夜里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樣的心境,當時身在赤壁的蘇軾也感受到了。所以他才會問:“何為其然也?”因為對他來說,八百多年前,曹孟德就在那里“釃(sh)酒臨江,橫槊(shuò)賦詩”,但此刻那里僅有一輪明月、一葉孤舟,和兩個飲酒對談的人。對談的客人是這樣回答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像曹孟德這樣縱橫一世的人物如今也
4、可是塵歸塵土歸土了,何況我們兩個無名小輩呢?莊子的逍遙游里談論過小年和大年,對于天地宇宙來說,我們的人生短暫得實在不值一提,就像水中蜉蝣,滄海一粟。你看,就算曹操煙消云散了,但這奔流的長江依舊無窮無盡,月亮照樣懸掛在頭頂,怎樣敢與天地比長生呢?從第二段結尾處開始,全文的討論步入深刻的“變與不變”中。第二段,對談的客人拋出他的觀點,人生短暫,轉瞬即逝,我們在亙古不變的天地山川之間,什么也留不下,這樣的悲嘆令人扼腕。到了第三段,蘇軾順著他的觀點往下引申,提出了另一種十分具有相對主義和辯證主義的看法,也就是:“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z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既
5、然你說逝者如斯,人生匆匆,那我們又何必要和天地山川相比較呢?換一種思路來看,江水滔滔不絕,既能夠說它無時無刻不在流動,這是絕對運動,又能夠看作它一向都在那里,這是相對靜止。你要是用絕對運動的觀點來看待事物,那沒有什么是一瞬不變的,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的:“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中”。但你如果用相對靜止的眼光來看,那至少在我們活著的每一刻,都是和天地萬物同在的,所以也沒必要為人生短暫而傷感。“變與不變”這個爭論一向都是古今中外哲學家們共同探討的主題。蘇軾在這篇赤壁賦里不僅僅談論了“我們如何應對斗轉星移和物是人非?”,還進一步回答了“我們如何坦然而豁達的度過短暫的一生?”在他看來,沒必
6、要浪費時間和精力糾結于能不能壽與天齊、羽化登仙,反而應當活在當下。因為妄想長生不老,可是是貪念。我們都明白秦始皇想長生不老,又吃丹藥又尋仙島,因為他貪念自我手中至高無上的皇權。人一旦有了貪念,就會患得患失。蘇軾卻告訴我們,世間萬物就像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只要聽到和看到,就是你的,為什么非要把它們占為己有呢?蘇軾的這個觀點,和莊子的“無所依憑,逍遙而游”的觀點十分類似。佛語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實說的就是打破我們心里的執念。莊子主張僅有“無所依憑”才能到達真正的逍遙無掛,蘇軾也說,不必執著于永恒還是短暫,得到還是失去,只要你心胸開闊,豁達坦然,專注于當下,那么你的胸中自有一片清風明月,
7、用此刻流行的話來說,你就是心有一片海的人。文章對談部分十分精彩。后世也有人認為,所謂的“客”就是蘇軾心里的另一個自我,整篇文章是他將自我心里的兩個觀點假托和另一個人對談的口氣說出來。無論是什么,對我們這些讀者來說,都享用了一篇酣暢淋漓的精神食糧。讀完全文,你是不是更能體會到蘇軾這個人的迷人魅力了呢?是不是也對他“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的文風感受更深了呢?赤壁賦賞析(二):赤壁賦是宋朝大作家蘇軾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賦,實際上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實際上是“罪人”,宋神宗規定他“不得擅去安置所”,
8、“不得簽署公事”,應“思過而自新”。他的處境、心境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是他政治上最失意苦悶的一個時期,當同時又是他創作上豐收的時期,他前后寫出了赤壁賦、后赤壁賦、赤壁懷古(念奴嬌)等著名作品。文章剛一開頭,作者就用秀麗的字句,簡明的筆法,寫出了時間和自然風光,使人置身于詩情畫意之中。賦的起首三句從“壬戌之秋”到“游于赤壁之下”,點明了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動。作者應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江景,從“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些動作上,已經表現出愉快的心境,之后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寫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樣歡快的語調,“白露“
9、點明是秋天,”橫江“點明地點是在江上。表現出了在清風明月之間,架舟行駛江面所引發的快感:“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寫出了飄飄欲仙的神態,好像身體在天空里,架著風飛行,脫離了現實社會,抒發了作者心曠神怡的心境和飄然欲舉的超然之樂,情和景已經到達融合的境地。此時的泛舟感受,也就是東坡詞里的“我欲乘風歸去”的心境。至此,蘇軾出游的樂趣到達了高潮。讀此段文字,我們好像也成了作者的客人,坐在葦葉般的小船上,有著同樣的飄飄欲仙的感覺。異常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句,其中“徘徊”二字,“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天上的滿月,似乎也像游
10、人一樣,深深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腳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緊之后下一段,作者又描述游人怎樣“飲酒樂甚,扣舷而歌”。有清風,有明月,有山景,有水波,手握酒杯,對酒當歌,朋友們敲著船舷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詞的大意是“桂木做的棹呵,木蘭做的槳,槳兒搖擊著水里的月光,逆流而上,波影俱動,應對這良辰美景。我心懷悠遠,遙望伊人在天的另一方”。什么叫“空明”一輪明月,映在水中,水中之月,就是“空明”,什么叫“流光”月光照到水面,隨著水波流動,就是“流光”。棹槳拍打著水中月就是“擊空明”,小船在蕩漾著月光的江面逆流而上就是“溯流光”。眼前的美景引起
11、游人的游興,主人和客人又都是風流人物,對景怎能不懷人呢接下來作者又寫道:“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客人吹簫伴奏,“其聲嗚嗚然”。先是籠統地寫簫聲“嗚嗚”,是那樣的低沉、沉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那里用了四個“如”字,簫聲好像有無限的憂怨,無限的思慕,好像在低聲哭泣,又好像在訴說自我的衷腸,那里既寫出了簫聲,又反映了吹簫者的心境。“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此處是用粗細來形容聲音的高低,怎樣“如縷”呢這是用線來形容聲音細微而長,將斷不斷的.樣貌。“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那里是寫簫聲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說是人聽了,就是動物蛟龍聽了也飛舞起來了,一個寡婦獨處孤舟中,聽到簫聲想到自我身世凄涼
12、,不禁泣下。本來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此刻客人吹出這樣的簫聲,蘇軾必然要問為什么這就引出了對人生、對宇宙看法的大問題來,情節發展極為自然。文章寫道:“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愀然”是寫蘇軾憂愁的面部表情,還寫了一個動作“正襟危坐”。原本“扣舷而歌”比較隨便,此刻聽了這簫聲,整了整衣襟,端正地坐著,不像剛才那么悠閑自在了。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的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曹操的詩不少,為何只想到這兩句作者來到孫、曹交兵的赤壁,自然聯想到是曹孟德;
13、月明之夜,自然聯想到“月明星稀”這句詩。此處有借孟德之詩,寫眼前之景。下頭把自我和曹操進行了比較:曹操當時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駕一葉之扁舟”;曹操當時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而你我只是“舉匏樽以相屬”。曹操是“固一世之雄”,而你我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一段關于歷史人物人物的憑吊,寫得畫面鮮明、資料集中,讀起來音調鏗鏘,氣勢磅礴,再現了曹操當年沿江而下時“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場面和“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可是象曹操這樣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更何況我們這些“侶魚蝦而友麋鹿”的人物呢所以只好把悲傷的感情寄托在簫聲之中了。那里
14、表現了夢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客人的議論,實際上是提出了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最終一段,蘇東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他緊扣水月,闡述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來攻破客人“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夢想。作者向客人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一樣。江水日夜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而江水實際上并沒有消失:月亮有圓有缺,而月亮實際上并沒有虧損。所以,“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我們若從變化的角度來觀察,那么一眨眼之間,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我們
15、若從不變的觀點來觀察,那么萬物包括你我,都是無窮無盡的,你何必“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呢蘇軾的回答,反駁了客人的虛無看法,闡明自我從宇宙的變化中看到人類和萬物同樣永久地存在著,給予人生以進取意義。“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不是我們所有的,“雖一毫而莫取”。那么我們有什么呢我們有江上的清風,東山之上的明月,聽到的是風聲,看到的是皎潔的月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能夠共同享受。作者這種對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是健康的、樂觀的。比唐代詩人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為達觀,與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精神相類似。蘇東坡的這一番話
16、把客人說服了,于是在文章的最終出現了這樣的場面:“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客人轉悲為喜,相視而笑,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寫菜肴果品全部吃光,杯子盤子一片狼藉,反映了高興的心境。于是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由于心境舒暢,睡得香,等到睜開眼睛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總而言之,本文的景色描述,客人和主人的心境,哲學意味的對話,都渾然一體,勝意迭出,文辭優美。異常是文中那段富有哲理的談話,完全不一樣于一般的說理文,它經過生動的形象,用水的流逝,月的盈虧,以及風聲月色,講出變與不變的道理,在抒情中帶說理。蘇軾用清風、明月
17、、江水、小舟、歌詩描繪了一幅詩意十足,含意深遠,意境優美的赤壁夜游圖。使我們也好像游了一次赤壁,心里充滿了遨游之樂。這篇文章上半部主要是寫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下半部由景生情,以情入理,情景交融,情與理相得益彰。所以,赤壁賦既是一篇游記,也是一篇抒情散文。赤壁賦賞析(三):前赤壁賦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境。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游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
18、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
19、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最終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進取的一面,但也包含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賦分三層意思展開,一寫夜游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
20、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又借景說理、寓理于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前赤壁賦除采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赤壁賦賞析(四):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middo
21、t;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
22、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述“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那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夢想和一切完美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資料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
23、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之后,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
24、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我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期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經過簫聲傳達出來。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我思想的一個方面。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我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
25、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可是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一樣意把問題絕對化,所以,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堅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么什么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能夠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
26、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蘇軾經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自我坦蕩的胸襟,他僅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1)駢散結合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
27、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一樣,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并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異常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2)形象優美,善于取譬如描述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
28、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赤壁賦賞析(五):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是三篇山水游記散文的傳統名篇,第一篇是蘭亭集序,第二篇是赤壁賦。兩篇都融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于一體,都抒發了自我對宇宙人生的感悟。王羲之感嘆歡樂短暫,人生短暫、無常,警示人們要珍惜。蘇軾則在感嘆人生短暫、渺小、無常之后,不甘消沉,主動解脫,以開闊的思想,豁達的胸襟,走出了悲涼傷感。謫居而又生性喜愛山水的蘇軾,在初秋月圓之夜,與客泛舟赤壁。生無限感慨,留萬世美文。第一段敘事繪景,交待了游覽的時間、地點、人物,描繪了月夜赤壁的景色。徐徐清風、緩緩月升、薄霧蒙蒙,景美;飲酒誦詩,人雅;如御風,如登仙,感覺奇妙。因而“樂甚”,引出下文。第二
29、段緊承上段,因樂甚而縱酒,因酒興而放歌。歌中“望美人兮天一方”,所追求的離自我太遠,已是含悲。客因歌而和樂-吹簫,簫聲哀怨,悲涼陡升。第三段緊承上段,因樂聲悲涼而詢客(吹奏者),客答之以曹操事而引發的人生感慨-人生渺小、短暫。客之感慨怎樣來的“都是月亮惹的禍”-因月明而想及曹操的詩句,進而想及曹操,想及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是何等英雄。可即使是“一世之雄”,當年大敗,“而今安在”“浪花淘盡英雄”,真是“人生如夢”,怎不令人生悲“一世之雄”尚且如此,何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自然生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多么短暫,多么渺小,多
30、么卑下。也能夠說,“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是自我眼前的慘淡現實,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是每個人都必須應對的慘淡人生。怎樣擺脫這慘淡的現實、這杯具的命運修煉成仙又“知不可乎驟得”。于是,只能用簫聲來抒發悲慨了。第四段緊承上段,蘇軾勸客。蘇軾是儒家進取用世的蘇軾,也是深諳佛道的蘇軾,還是豁達超然的蘇軾,豈能只是悲慨。他勸客當然就是勸自我:事物的變化如眼前的江水,浩浩蕩蕩不停地流走,可始終還在流,不是“未嘗往”嗎事物的變化如頭頂的明月,圓而虧,虧而圓,不是“莫消長”嗎從個體、細節、短時來看,萬物是變化的,若從一類、大節、長期來看(所謂“自其不變者而觀之”),萬物是永恒的;這變本身
31、,也是永恒。這是大前提。我屬于萬物,這是小前提。我也是永恒的,因而不用“哀吾生之須臾”,“長江之無窮”“又何羨乎!”這是結論。或許這只解決了“哀吾生之須臾”的問題,或許這還不足以完全說服自我。畢竟自我才華橫溢,科場順利,名滿天下,卻不得不這樣卑微。我們可愛的東坡先生這回怎樣突圍呢“山人自有妙計”。“物各有主”,權勢、名位、利益等等,從來就不是個人能完全掌控的,為什么非要把它看成自我的呢在佛家看來,那些人們孜孜以求的東西何嘗不是幻象,以此而生的煩惱不是自我給的嗎自我的內心把這些統統放下,把現實中不是自我的就看成“非己”,以“非己莫取”之心待之,萬事隨緣,不就解脫了嗎我蘇軾沒有君王恩賞的權位,但有
32、大自然賜予的清風明月,“無禁”而“無盡”。即眼下月夜之游,不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嗎沉浸于自然之樂,何等逍遙,夫復何求第五段緊承上段,一番勸慰,“客喜而笑”,主客暢飲酣眠。上頭一路“緊承”,由“樂甚”又回到“喜而笑”,貫通圓轉,自如而又嚴謹。結尾的“東方之既白”,既是外界的天亮了,也是內心的天亮了。我讀到那里,也不為東坡先生委屈了,也是一片“東方之既白”的感覺。蘇軾才華橫溢,科場順利,名滿天下,抱負遠大(“渺渺兮予懷”),可現實中卻在黃州過著貶謫的生活,內心怎能平靜。貫穿全文“悲樂”二字,東坡因儒而悲,因佛道而解。東坡何以亦儒亦佛道,應源于其達觀的可
33、現實可超然的.個性。既有儒家的進取進取,又有道家的順其自然、佛家的隨緣破執,達觀、樂天,灑脫,豪邁,這樣的蘇軾,可愛極了。月是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七月既望”,皓月當空,因而“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因詩中歌詠“美人”,故而下文作歌曰:“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表達了蘇軾進取用世的心理。月又引出客對“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聯想,而這是曹操求賢若渴的詩句,也表達了蘇軾的用世心理。月是“既望”之圓月,自我處遭貶之低潮,構成反差;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構成類比;月永恒,人短暫,構成襯托。“抱明月而長終”,月是完美的仙境,引人追求而不可得。“山間之明月”,月是人間的美景,讓人享用不竭。一輪
34、明月,在東坡筆下,意蘊無盡。這是一篇典型的“文賦”,既有賦體的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由,參差疏落之中有整飭之致;既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對仗、韻腳使文字極富聲韻之美。隨處用典,使語言含蓄典雅又言簡意豐。赤壁賦是蘇軾“之無盡藏也”,讓我們這些后學者“之所共適”吧。赤壁賦賞析(六):宋代的黃州,就是今日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鼻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
35、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立在江邊赤壁之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了“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這篇賦以游賞山水為題材,全文共分五段。開頭一段先交代游賞方式、時間、地點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式是“泛舟”,時間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關于江水、月亮的描述、議論;地點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關于三國歷史的追敘與聯想;人物是“蘇子與客”,于是才有后文關于宇宙人生見解的雙方對話。這幾句看去像一般游記文的尋常格套,卻并非可有可無的閑筆。作了這
36、樣的交代之后,下頭之后總寫游地的優美景色與游人的歡快心境。扣著“泛舟”二字,寫水兼寫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簡短二句,描繪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凈,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樂的內心寫照。扣著“七月既望”再寫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一邊舉起酒杯,與客共飲這秋江之酒,一邊引吭高歌,吟唱古代詠月的詩篇。“明月之詩”“窈窕之章”,指詩經陳風里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章詩描述詩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嬌好的容貌和幽閑的體態,引起感情上的愛慕向往和煩悶不安。吟唱這樣的詩,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那里還有以“月出皎兮”召喚月亮飛臨的用意。果
37、然,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斗牛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那里泛指夜空中少數明亮的星點。“徘徊”二字,不止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逼真傳神,并且寫出被召喚出來的月亮對于游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實際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對于冰清玉潔的月亮的無限愉悅。這時,在皎潔的月光的輝耀之下,秋江的夜色便歷歷在目了。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經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無拘無束,因而不由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說,任憑一葉扁舟隨意漂蕩,在“水波不興”的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
38、那里雖然回應到開頭的“泛舟”二字,可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臥舟中、漂游江上,而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所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開頭一段,寫“泛舟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賞心悅目,作者也確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進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讀者又經過作者這樣精彩的描述,有如親臨其地,與作者同享那“泛舟赤壁之下”時的良辰美景。通篇赤壁賦真正描述“泛舟”游賞景物的,也主要是這開頭一段,它正面寫了一個“樂”字。之
39、后第二段是過渡的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承上,就是繼續描述“泛舟”時的歡快心境。“于是飲酒樂甚”一句,點出“樂”字。“樂”借“酒”來助興,“酒”又增添“樂”趣。古人往往“痛飲”伴隨以“狂歌”,作者在“飲酒樂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比“舉酒屬客”進了一步,是“飲酒樂甚”;比“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進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我即興所作的歌詞。這種深入一層的寫法,并非僅僅為加強突出“泛舟”時的歡快心境,主要是為著帶來下文感情的變化,以引出一番議論。關鍵在“扣舷而歌”的歌詞。歌詞是:“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
40、一種夢想的追求。歌詞顯然是從月出一詩生發而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么“美人”,即漂亮的心上人兒,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已有不一樣,它所表現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切,而不甘沉淪。這在寫游賞赤壁的念奴嬌詞中,贊美年輕有為的“三國周郎”,感嘆自我“早生華發”,就表現得更為明確。可是,“擊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闊,應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之感,而發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當中,已然包含著淡淡的哀愁了。對于蘇
41、軾在歌詞中表現的這種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了解、體會的。“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這位為蘇軾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他自我的感受吹簫的,因而那簫聲就別是一種悲涼幽怨的調子:“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一曲洞簫,凄切婉轉,竟然引得潛藏在洞壑里的蛟龍都難以寧靜而舞動起來,引得獨處孤舟的寡婦不由得感傷身世而哀哀哭泣。蘇軾借助于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下淚。這簫聲,當然與“飲酒樂甚”的氣氛很不協調,并且當然要引起蘇軾的驚訝。“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a
42、mp;lsquo;何為其然也’”蘇軾鄭重其事地向客詢問,于是由客的回答帶出這篇賦的第三段文字來,這就是啟下。承上寫“樂”,啟下寫“悲”。第三段經過“客曰”,從反面揭示一個“悲”字。客之所以“悲”,在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促。眼之所見,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很容易聯想到曹操的詩句,所以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并且,身之所在,又正是曹操賦詩的長江赤壁,這自然會進一步聯想到赤壁之戰,所以說:“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發生在此刻湖北武昌縣西、嘉
43、魚縣東北的赤磯山,一說在蒲圻縣西北的赤壁山,總之,不在黃岡的赤壁。蘇軾可是是因為地名相同,便信手拈來出之客口,寄托遐想,抒發感慨,并非對于歷史無知。他在念奴嬌詞里就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所謂“人道是”,即在證明原屬傳聞,實無依據。在那里,借著景物、地點的關合,從客的口中,用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來感嘆現實人生。景物還是曹詩中所描繪的情狀,地點還是曹操以往賦詩之后又被周瑜戰敗的處所,底下就有一個問題:當時不可一世的曹操此刻哪兒去了呢“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七月,擊走劉備,攻破荊州,又率領浩浩蕩
44、蕩的軍隊,沿江而下,戰艦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他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握長矛朗誦自我的詩篇。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那么,默默無聞的平庸之輩就更連影子都不曾晃動一下便悄然消失了。所以客說:“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客認為他和蘇軾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談不到政治上有何作為,事業上有何建樹,只可是在江岸水洲,過著漁父樵夫的生活,魚蝦是伴侶,麋鹿當友人,劃著小船,舉杯相勸,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簡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僅能活幾個小時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顆絲毫也不顯眼的米
45、粒。這樣就連同曹操都不能相比了。客再回到眼前所見的長江、月亮,推廣開去,把人生與宇宙加以對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須臾”,另一方面“羨長江之無窮”,進而期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即與仙人相交,與月亮同在。可是,“知不可乎驟得”,那本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因而憂傷愁苦,并把這憂傷愁苦經過冷清秋風里的簫聲傳達出來,“托遺響于悲風”,點出了“悲”字。第三段寫客的回答,表現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把人類社會同宇宙自然對立起來,又把個體的人同社會整體加以分割,那當然看不到全部歷史舞臺上威武雄壯劇的持續演出,也看不到人類雖然依靠自然但更有改造自然的能動性和創造力,這就是悲觀厭世或消極出世思想的認
46、識論根源。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惘。蘇軾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實正是蘇軾自我貶謫黃州后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念奴嬌詞不也說“人生如夢”么而這樣的思想感情,作為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卻被蘇軾結合著景物地點的特征,從歷史到現實,從具體到一般,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出來,使讀者一點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說教意味。更為重要的是蘇軾同樣結合著景物、地點的特征,同樣用詩一般的語言,批評了客的回答,表現了蘇軾當時思想感情的另一個主導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蘇子曰”開始而進入第四段。因為客曾表示“羨長江之無窮”,又期望“抱明月而長終”,所以蘇軾還是拾取眼
47、前景物,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說起:“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這一句仿佛京劇行腔中的“導板”,將引出一節精彩的唱段,而那種疑問式的語調則又證明客其實不能從江水、月亮得出關于短暫與永恒這一哲學范疇的正確認識。關于江水,蘇軾認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某一段江水,確乎從那里消失了,而作為整個江水,則始終長流不絕,所以能夠說“未嘗往也”。關于月亮,蘇軾認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意思是月亮有時圓滿,有時缺損,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復圓,這樣周而復始,終究無所增減,所以能夠說“莫消長也”。列舉江水、月亮說明去留、增減的辯證關系,作者再歸納到一般的認識原理:“蓋將自其
48、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就是說,變與不變,無論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豈但人生百年,頃刻即逝,就是向來認定的天長地久,其實也是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堅持常態;而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宇宙萬物固然無窮無盡,其實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所以,對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萬事萬物,“而又何羨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只能說包包含必須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一樣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不能認為是科學的,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而相對主義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煞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同
49、時,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固然表現了他對政治迫害的蔑視,對于所追求的夢想的堅持,身處逆境依然那么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但也表現了他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往往包含著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從流連光景中尋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羨乎”一句之后,掉轉筆鋒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反倒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前人說過“清風明月不用
50、一錢買”,恰好切合蘇軾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風”有聲,“山間之明月”有色,江山無盡,天地無私,風月長存,聲色俱美,他正能夠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這,又回到了“樂”字上來。文章寫了主客對話,表達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最終以第五段作結。第五段寫客被蘇軾說服了,滿面春風,換卻愁顏。“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這次更加歡快,不免開懷暢飲,直到“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客解決了思想問題,心境舒暢,無所憂慮,于是同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跟文章開頭的“泛舟”“月出”遙相呼應。一枕好睡醒來了,一宿晚景過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結束了,一篇赤壁賦也隨之收尾了。而讀者則在經歷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聽取了一場關于宇
51、宙人生的對話之后,卻還久久地沉浸在作者優美筆調所表現的詩一般的意境之中。作為游記文,固然要描述山川風物之美,赤壁賦也確乎使我們從它所刻畫的自然景色中獲得了藝術享受,可是,如果文章僅僅停留在山川風物本身,那意義與價值畢竟還是有限的,而赤壁賦則正是經過赤壁之游以表達對宇宙人生的見解。作者對宇宙人生的見解,我們當然不會完全贊同,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走出監獄到達流放地而幾乎喪失人身自由的情景下,一點也不灰心喪氣,并且那么坦蕩、曠達,具有強烈的生活信念。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表達對宇宙人生的見解并沒有脫離赤壁之游的特定環境、條件,而把理論的反復申述跟感情的起伏變化及文章的層次結構有機地統一齊來,使抽象的
52、觀點具有形象性與感染力,并把讀者帶進一種頗有幾分迷幻色彩的藝術境界。這,就是哲理與詩情的高度融合。還應當看到,赤壁賦是采用賦的體裁來寫的游記。賦在漢代主要以鋪張渲染為能事,排列許多怪異生辟的詞匯,宏篇巨制,繁縟富麗,叫大賦。之后出現一些抒情詠物的小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了大賦的排比句法,理解了駢文的影響,講究對仗工穩、字句整飭,叫駢賦。從唐代開始,科舉考試中寫賦,按照詩歌聲律,不但嚴格要求對偶句式,并且限制用韻,規定平仄要配合、音調要諧和,叫律賦。宋代的散文大家歐陽修、蘇軾等人寫賦,有意打破這種聲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樣富于伸縮性,能夠自由揮寫,叫文賦。赤壁賦就是宋代文賦的一篇優秀代表
53、作品。我們稍不注意,還以為它是普通的散文,其實它是押韻的,也有排比、對仗的句子,而主客對話的方式,又是來自漢代的大賦。可是,它沒有大賦的板重、堆砌的毛病,也沒有駢賦、律賦的形式束縛,正體現了蘇軾散文的“行云流水”的藝術風格;其中造語而多有變化,用典而不拘故實,寫景而富于想象,抒情而兼用夸飾,又能夠看出蘇軾文學創作的革新、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義的色調。大約是蘇軾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在他被貶謫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蘇軾見烏齋臺桌上擺著一首只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樣會在花心上臥呢?以為
54、不妥。于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王安石回來后,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蘇東坡出于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么,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象芝麻大的黃色、黑色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就問小孩說:“這是什么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有一陣清脆的鳥叫聲,便問旁人:“這是什么鳥?”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我錯改了王安石的詩。但后人評價
55、說,王安石身為宰相,氣量心胸也太狹小,他雖懂得地方上的風俗人情,也不應當因蘇軾錯改了他的兩句詩,而立“烏臺詩案”,置蘇下獄,進而又隨便發配人家。這樣做,與搞“文字獄”有何區別。其實,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東坡,錯改兩句詩可是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實質上主要原因,則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所以之故,蘇軾先被貶惠州,后再次遭貶儋州。赤壁賦賞析(七):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寓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
56、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涌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一樣,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并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異常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
57、的長處。3?優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如描述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赤壁賦賞析(八):此刻大家對酒桌文化褒貶不一,但“酒”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始終蘊含著十分重要的寓意。曹操就曾說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提到愛喝酒的文人,恐怕李白是我們最先想起來的一位。作為他的頭號粉絲,杜甫就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而另一位文人,也愛與人對飲,他就是我們今日要說的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一說到蘇軾,恐怕聽我們節目的很多朋友都是他的粉絲。蘇軾這個人性情豁達,不僅僅詩文寫得好,書畫也是一絕。并且他還有個十分接地氣的愛好,就是吃。盡管和他同時代的其他文人比起來,蘇軾的仕途的確不太平穩,可是豁達的天性和對吃的喜愛,讓他在起起伏伏的人生中依然堅持了難能可貴的赤子之心。北宋重文輕武,文臣墨客的地位相對較高,所以也涌現了許多青史留名的人物,異常是在蘇軾生活的年代前后,著名文人扎堆出現,比如有我們之前說過的范仲淹、歐陽修,還有王安石、司馬光等等。論語里說“學而優則仕”,蘇軾的才情很高,可惜官運不是很順暢。了解他生平的朋友都明白,蘇軾在朝時正值王安石變法,當時以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學英語課件
- 2025年云南省初中地理中考真題及答案
- 餐飲企業員工勞動合同簽訂與競業限制合同
- 機場物業設施使用權租賃協議
- 拆遷工程進度與質量居間合同
- 防災減災安裝工程保險合同
- 跨區域采購管理與流程實施合作協議
- 車輛維修保養中心質押擔保合同
- 人體生理知識考試試卷含尿液形成消化等考點
- 2024-2025學年山東省煙臺市高一下學期期中地理試題及答案
- 員工工資表范本
- 過戶摩托車委托書
- 小學五年級下、六年級上年級數學口算天天練20以內分數加減乘除法隨機1000道-第1套
- 序篇 不忘初心 作品鑒賞 不忘初心 課件-2023-2024學年高中音樂人音版(2019)必修音樂鑒賞
- 16J916-1住宅排氣道一
- 四年級下冊數學期末測試試卷附完整答案【各地真題】
- JJG 971-2019液位計檢定規程
- 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題(解析版)
- 自動售貨機投放方案
- 規范預防接種知情告知課件
- 2023陜西省中考英語真題試卷和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