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劉渡舟老先生:《傷寒論》中桂枝湯的所有條文及解析_第1頁
干貨!劉渡舟老先生:《傷寒論》中桂枝湯的所有條文及解析_第2頁
干貨!劉渡舟老先生:《傷寒論》中桂枝湯的所有條文及解析_第3頁
干貨!劉渡舟老先生:《傷寒論》中桂枝湯的所有條文及解析_第4頁
干貨!劉渡舟老先生:《傷寒論》中桂枝湯的所有條文及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干貨!劉渡舟老先生:傷寒論中桂枝湯的所有條文及解析方藥 | 桂枝湯方治法 | 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 (炙 ) 生姜三兩(切 ) 大棗十二校(擘 )上五味, ?咀三味,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 遍身折折(執水)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惡四等物。方義方中桂枝辛

2、溫,解肌祛風;芍藥酸寒,斂陰和營。兩藥配伍有調和營衛之功。姜辛散止嘔,且助桂枝;大棗味甘益陰和營,以助芍藥;炙甘草調和諸藥。方為辛溫解表輕劑。服用桂枝湯取汗,尤須啜粥、溫覆以助藥力,既益汗源,又防傷正,值得重視。【原文】12 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釋義本條句首指出太陽中風,故當與第1 條“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第 2 條“發熱汗出,惡風,脈緩。 ”互相參看。證見陽浮(脈浮)、翕翕發熱,為外邪犯表,衛陽浮盛,抗邪于外。陰弱(脈緩)、汗自出,為衛外不固,營不內守,營對浮盛之衛而言相對不足,可稱營弱。汗出營弱,脈應

3、之緩。惡風寒,與脈浮、發熱同見,為風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惡寒、惡風并列,提示兩證有輕重之別,但可并見,似不可誤為或見之證。肺合皮毛,肺氣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氣不利,則見鼻塞。外邪干胃,胃氣上逆,則見干嘔。諸證反映營衛不調,衛強營弱,肺氣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為“陽浮而陰弱”呂震名說: “衛強故陽脈浮,營弱故陰脈弱,衛本行脈外,又得風邪相互,則其氣愈外浮,陽主氣,風為陽邪,陽盛則氣易蒸,故陽浮者,熱自發也。營本行脈內,更與衛氣不諧,則其氣更內弱,陰主血,汗為血液,陰弱則液易泄,故陰弱者,汗自出也。嗇嗇惡寒,內氣虛也,淅淅惡風,外體疏也;惡寒未有不惡風,惡風未有不惡寒,二者相同,所以經又互

4、言之。翕翕發熱,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鳴,陽邪壅也;干嘔,陽氣逆也。太陽中風證狀之和此諦實,此證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須辨證也。【原文】13 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釋義太陽病雖只出現頭痛、惡風,但惡風與發熱并見,在太陽經脈所過之部位出現疼痛,反映病在太陽之表無疑。更見汗出,是太陽中風證的要點悉具,故當用桂枝湯為主治療。本條提出的四個表現中,頭痛、發熱、惡風與太陽傷寒同,唯汗出是一特點,提示有汗、無汗是中風、傷寒的鑒別要點之一。條中不言脈象,似示人太陽中風證的確診,在于重要臨床表現的組合,而不拘于一個癥狀或脈象。柯韻伯說: “此條是桂枝本證,辨證為主,合此證即用此湯,不

5、必問其為傷寒、中風、雜病也。今人鑿分風寒,不知辨證,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證中頭痛是太陽本證,頭痛發熱惡風與麻黃證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證。”尤在涇說:“太陽受邪,無論中風傷寒,俱有頭痛,俱有發熱, 但傷于寒則表實無汗,傷于風表疏自汗,是頭疼發熱者,傷寒所同,而汗出惡風者,中風所獨也。中風必以風劑治之,云桂枝湯主之者,見非他藥所得而更者耳。”【原文】95 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衛強營弱,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釋義本條以太陽病具有發熱、汗出的特點及宜用桂枝湯治療,提示證屬太陽中風證。以榮弱衛強對太陽中風證的病理作具體補充說明。榮弱, 即指衛外不固。營不內守,具體說

6、明了 “陰弱者汗自出”;衛強,指風寒束表,衛氣浮盛以抗邪引起的病理改變,即“陽浮者,熱自發”的實際含義。明確闡述了太陽中風證的營衛不調病理及其病理主導方面。本條還補充說明太陽中風證的病因是外感風邪。提出宜桂枝湯治療,說明桂枝湯既可調和營衛,也有解肌祛風之功。方有執說: “上條言陽浮而陰弱,此言榮弱衛強,衛強即陽浮,榮弱即陰弱,互相發明也。 ”黃元御說: “邪風者,經所謂虛邪賊風也。 ”徐大椿說: “提出邪風二字,見桂枝湯為驅風圣藥。 ” 【原文】 24 條:太病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則愈。釋義太陽病,病初即服桂枝湯治療,致煩悶不解針刺后仍與服桂枝湯,說明病證屬于太

7、陽中風證。太陽中風,服桂枝湯,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本應遍身折折(執水)微似汗出而解。今服桂枝湯后,不僅病邪不解,反而增加煩悶不舒,似屬發生變證。但認真分析其不曾誤治,服藥后只增煩悶一證,其他脈證未見變化,故可斷言病證未發生傳變。其反煩不解,乃太陽中風證邪氣較重,服桂枝湯后正氣得藥力之助,欲驅邪外出,但力尚不足,正邪相爭,邪郁不解,故證屬太陽中風的較重型。治療之法,先刺風池、風府疏通經絡以泄邪,然后再服桂枝湯以解肌表。針藥并用,祛邪之力倍增,病可得愈。徐大椿說: “此非誤治,因風邪凝結于太陽之要路,則藥力不能流通,故刺之以解其結。蓋風邪太甚,不僅在衛而在經,刺之以泄經氣。 ”魏荔彤說: “恐誤認為

8、已傳之煩躁,故標出以示人, 言不解, 則太陽之證俱在,但添一煩,知其非傳里之煩,而仍為表未解之煩也。” 【原文】 42 條: 太陽病, 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釋義太陽病,表邪未解,治當發汗解表。現病人脈象浮弱,不宜發汗過多,故用桂枝湯解肌發汗為宜。方有執說: “外證未解,謂頭疼項強惡寒等證猶在也。浮弱,陽浮而陰弱,此言太陽中風凡在未傳變者,仍當從表解肌,蓋嚴不得下早之意。 ” 【原文】57 條: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釋義太陽傷寒證發汗后,若得脈靜身和,為表邪已解,病證向愈。本條指出太陽傷寒證汗解后半日,病人出現煩悶不適、脈象浮數,為余邪在表未

9、盡,故治療可再用發汗之法。由于前已發汗,再次發汗不宜峻劑,故用桂枝湯輕度發汗,使邪去而不傷正。提示桂枝湯可作為發汗輕劑使用。尤在涇說: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者,非舊邪去而新邪復乘也,乃余邪未盡,復集為病耳。脈浮數者,邪氣在表之證,故可更發其汗,以盡其邪。但以已汗復汗,故不宜麻黃之峻劑,而宜桂枝之緩法,此仲景隨時變易之妙也。”【原文】44 條: 太陽病, 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釋義病證在表,治當汗解;里實之證,治當攻下。今表證未解,宜用桂枝湯解表,而禁用攻下之法。若誤用下法,每因邪氣內陷而引起變證,故仲景告戒攻下是錯誤的治法。【原文】45 條:太陽病,先發汗不解

10、,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需解外則愈,宜桂枝湯。釋義太陽病,應正確使用辛溫解表法治療,如果使用汗法以后,病證不解,即應認真分析,辨明原因,對汗不如法者,當再恰當取汗祛邪對病重藥輕者,則師法繼進,以使病愈。若不加分析,改用攻下治法,即屬誤治,每每引起變證。但本條指出汗下之后,脈浮未變,病證仍然在表,知病證未因誤下而生變,故施治之法,仍須解外,桂枝湯為宜選之方。徐大椿說: “脈浮而下,此為誤下,下后仍浮,則邪不因誤下而陷入,仍在太陽,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復用桂枝也。”張璐說: “雖已下, 而脈仍浮,表證未變者,當急解其外也。【原文】 56 條: 傷寒不大便

11、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 必衄,宜桂枝湯。釋義外感病,已有六七日不大便,其并見頭痛、發熱或熱證的表現,屬里熱結實,濁熱上擾之證,用承氣湯攻下實熱,病證可愈。里實熱證,小便必為赤濁,本條指出病人小便清長,雖然多日不大便,是邪仍在太陽之表,治以辛溫發汗為法,用桂枝湯適宜。 “若頭痛者必衄”倒裝筆法,不可隨文作解。成無己說: “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故宜當下,若小便清者,知里無熱,則不可下。經曰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況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責邪在里,是仍在表也,與桂枝湯以解外。若頭痛不已,為表不罷,郁甚于經,迫

12、血妄行,上為衄也。”尤在涇說:“ 宜桂枝湯四字,疑在當須發汗句下。 【原文】 15 條:太陽病,下之后,其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釋義太陽病,應從發汗而解,若誤用下法,最易發生變證。但本條指出,誤下之后,病人自覺胸中氣逆,是雖然誤下而正氣未衰,表邪尚未內陷,且正氣能與邪爭,表證有外解之機,故可與桂枝湯以解外。提示桂枝湯適宜太陽病誤下后,表證仍在不宜峻汗之證。如果誤下后氣不上沖,反映邪已內陷,發生變證,則不當再用解表之法,桂枝湯自然不得與之。成無己說: “太陽病屬表,而反下之,則虛其里,邪欲乘虛傳里,氣上沖者,里不受邪,而氣逆上與邪爭也,則邪仍在表, 故當復與桂枝湯解

13、外。其氣不上沖者,里虛不能與邪爭,邪氣已傳里也,故不可更與桂枝湯攻表。”陳修園說: “太陽病誤下之后,則太陽之氣當從肌腠而下陷矣。若不下陷而其氣竟上沖者,是不因下而內陷,仍在于肌腠之間,可與桂枝湯方。用前啜稀粥,溫復微取汗法,從肌腠外出而愈矣。若不上沖者,邪已內陷,不在肌腠之中,桂枝不可與之。” 【原文】 53 條: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容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 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而。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釋義本條指出,病人常自汗出一證,有屬病在淺表的營衛不調類型。其營衛不調的主導方面是衛氣發生病理變化,即由于衛不固護于外,致營不內守,營衛不相協調此屬于營衛不

14、調的自汗證,仲景提出用發汗的治法調和營衛,使病證得愈,桂枝湯當得優選之方。本條提示:營衛不調既可見于外感表證,也可見于雜病的自汗癥。兩者病因不同,分屬兩種疾病類別,但以有相同的病理機制,而采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藥。間接說明,桂枝湯具有調和營衛的功用,可用以治療營衛不調引起的多種病證。條文還提示:病理性自汗與發汗不同。自汗是營衛不調病理的外在表現,自汗越明顯,反映病理變化越重,故出汗不可能成為治療因素。使用藥物發汗,是祛邪復正的治療手段,能夠達到使營衛調和,自汗自止的目的。張錫駒說:“衛氣者,所以肥腠理,司開闔,衛外而為固也。今受邪風,不能衛外,故常自汗出,此為營氣和而衛不和也。衛為陽,營為陰,陰陽

15、貴乎和合,今榮氣和而衛氣不與之和諧,故營自行于脈中,衛自行于脈外,兩不相合,如夫婦之不調也。宜桂枝湯發其汗,調和營衛之氣則愈。”徐大椿說: “自汗與發汗迥別,自汗乃榮衛相離,發汗使榮衛相合。 自汗傷正,發汗驅邪,復發者, 因其自汗而更發之,則榮衛和而自汗反止矣。”【原文】54 條: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而愈,宜桂枝湯。釋義病人有時出現發熱、自汗,且可除外臟腑屬里之病,病在肌表無疑。細究其病,仲景指出“此衛氣不和”即由于衛氣發生病理改變所致營衛不調,故宜用桂枝湯發汗祛,調和營衛。因證時發時無,故用先其時的服藥方法,頗有截斷療法特點,值得掌握。尤在涇說: “

16、臟無他病,里無病也。時發熱自汗,則有時不發熱無汗可知,而不愈者,是不在里而在表,不在營而在衛矣。先其時發汗則愈者,于不熱無汗之時,而先用藥取汗,則邪去衛和而愈。不然,汗液方泄而復發之,寧無如水淋漓之患耶?”【原文】25 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釋義太陽病服桂枝湯,得遍身折折微似有汗,其病可愈。今服桂枝湯而致大汗出,病人脈象洪大,即應鑒別是否邪傳陽明。病人脈象雖變洪大,但不見大熱、煩渴等里熱征象,仲景提出與桂枝湯治療,為雖然汗不如法,但未致發生變證,病證仍在太陽之表,故仍從太陽論治。【原文】234 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原文

17、】276 條:太病,脈浮者,可汗,宜桂枝湯。釋義本條沒有說明癥狀,僅舉出脈浮作為發汗的依據。因而引起注家的爭論,有的主張是太陰表證,有的主張是兼太陽表證。太陰既然是陰中之至陰,不應當有表證,如果說有,那么,表證的表現是什么?柯氏指出: “當見四肢煩疼等證”,果如柯氏所說,那么,臨床上只據脈浮與四肢煩疼,能否診斷為表證呢?由此可見,以兼太陽表證之說為是。因脈不沉而浮,為病機向外,里虛不甚,故可用汗法以解其表。如果里虛甚,或脈象不浮,雖然有表證,亦不可治表,而應先溫其里,或溫里為主,兼和肌表,如桂枝人參湯。關于本證之用桂枝湯,是否也是自汗?王肯堂指出: “病在太陽,脈浮無汗,宜麻黃湯。此脈浮當亦無

18、汗,而不言者,謂陰不得有汗,不必言也。不用麻黃湯而用桂枝湯,蓋以三陰兼表病者,俱不當大發汗也。須識無汗亦可用桂枝也”。按中寒陽虛禁汗,仲景于太陽病篇已經明確交待,肯定不可用麻黃湯。桂枝湯的解肌發汗,是通過調脾胃而和營衛,不同于單純發汗,所以用于太陰病兼表還是比較適宜的。惲鐵樵說: “此發汗仍是因太陽未罷而汗,必須有太陽癥,不得僅據脈浮。須知不當汗而汗能生內寒,在上則嘔逆,在下則泄瀉,為太陰所忌也。”【原文】387 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釋義霍亂吐利止,說明里已和,升降復,大病已去。唯身痛不休者,是小邪不盡,營衛不和,表證未解。表不解,即應解表。但考慮在霍亂吐利之后,故當視其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