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歸納_第1頁
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歸納_第2頁
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歸納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5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十五、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一、文學文化常識1、司馬遷司馬遷(約前 145 或前 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字子長 ,夏陽(今陜 西韓城南)人。司馬遷在史官家庭中長大,其父司馬談在學術觀點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 家的傾向,對司馬遷有直接影響。后繼承其父之職, 任太史令 ,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 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同時,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 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 發憤著書 ,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深陷囹圄期 間,司馬遷不再把修史僅僅看作是對以往歷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贊頌,而是 和自己的身 世之嘆聯系 在一起, 融入 了較重的

2、 怨刺成分,許多人物傳記都 寓含著作者自己的 寄托 ,磊落 而多感慨。司馬遷修史過程中前后心態的巨大變化,賦予史記這部書豐富的歷史內涵, 它既是一部 通史 ,又是作者帶著心靈肉體創傷所作的傾訴。2、史記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 ,或稱太史公記 ,也省稱 太史 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 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 專名。史記記載了 上自中國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 ,共 3000 多年 的歷 史。全書包括 12本紀、 30世家、 70列傳、 8書、 10表,共 130篇。司馬遷以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為宗旨,使史記成為 中國第一

3、部紀傳體通史 。近人梁啟超稱 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魯迅 譽之為“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漢文學史綱 )。本紀記述的是帝王的事跡,如項羽本紀 、秦始皇本紀 ;世家 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 史,如孔子世家 ;列傳 主要是寫文臣武將及杰出人物的傳記,如李將軍列傳 、刺客列 傳;書是關于歷代典章制度方面的內容,主要記載歷代歷法、禮樂、封禪、水利、經濟等典 章制度的發展過程; 表 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歷史動態,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 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脈絡和補充。史記 和后來的 漢書( 又稱前漢書 ,東漢班固撰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后漢書(南

4、朝宋范曄所撰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三國志( 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 載魏、蜀、吳 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 )合稱“ 前四史、主要內容主旨 (一)人物形象: 課文通過一組生動的故事表現出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大智大勇: 完璧歸趙、澠池會 表現 了他為維護國家利益而表現出的 勇敢和智慧 ,將相和表現了他的 顧全大局 的高尚思想境界。 寫廉頗,主要從“ 負荊請罪 ”這個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變化和性格特征 (自高自大、心 胸狹窄、知錯能改、坦率真誠) ,這在前兩個事件中已給讀者以暗示。選文涉及到的成語:怒發沖冠、卒相與歡、刎頸之交、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二)古今異義( 1)傳以示美人 及左右 (

5、指嬪妃)(皇帝身邊的侍從人員)2)璧有瑕,請指示王(指出來給看)3)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不答應)5)未嘗有堅明約束 者也(堅守) (盟約)4)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從這里到那里)6)于是相如前進缻(走上前進獻)7)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的原因)9)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揚言) 三)一詞多義為: 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彈奏) 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是)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成為)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作為)使: 使人遺趙王書(派,派遣) 求人可使報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使者,使臣)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讓)引: 引趙使者藺相如(延請) 相如引車避匿(掉轉) 左右或欲

6、引相如去(牽,拉)幸: 而君幸于趙王(寵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虧) 則幸得脫矣(僥幸)因: 相如因持璧卻立(趁機)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機)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經由,通過)四)通假字(1)肉袒伏斧質(同“锧”,鐵砧)(3)拜送書于庭(同“廷”,朝廷)(5)、設九賓于廷(同“儐”)(7)、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同“內親外戚) ( 8)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 10)明年復攻趙(第二年)負: 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負) 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秦貪,負其強(憑借,倚仗) 于: 以勇氣聞于諸侯(介此,在) 君幸于王(介詞,被) 故燕王欲結于君(介詞

7、,和) 歸璧于趙(介詞,到) 以: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 (介詞, 因為)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連詞,表 目的,來) 以勇氣聞于諸侯(介詞,憑借)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介詞,用) 之: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助詞,的)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助詞,取消句 子獨立性)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代詞,這) 鄙見之人,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代詞, 我)2)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同“否”) 4)召有司案圖 (同“按”,審查,查看) 6)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同“穆” ) ,仔細)(五)詞類活用1、名詞作動詞(1)如果兩個名詞連用,二者之間既非并列關系,也非修飾關系,前面那個名詞往往活

8、用為動詞。如: a、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 璧(獻上)b、舍相如廣成傳舍。 (安排住宿)c、乃使其從者衣 褐,懷其璧,從徑道亡。 (穿)(懷里揣著)(2)名詞充當聯合式或連動式謂語組成部分之一。如: a、于是相如前進缻。(走上前)b、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 曰(走上前)(3)用“而”連接,一端是動詞,另一端的名詞往往活用為動詞。如: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 。(發出驚訝的聲音)(4)副詞特別是否定副詞后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如:相如每朝時。(上朝,朝見)補充:東方既白(顯出白色) (前赤壁賦 )(5)能愿動詞后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殺) 補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9、游水)(勸學) 補充:(6)名詞 + 補語。 如:沛公軍霸上。(鴻門宴) (駐軍)( 7)“所” + 名詞,構成所字結構。 如:置人所罾魚腹中( z n,g 古代一種用木棍或竹竿做 支架的方形魚網。這里活用為動詞,釋為“網起” 。)(史記 陳涉世家)2、名詞作狀語: 古代漢語中,名詞可以直接修飾或限制動詞,作狀語。(1)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如: a、卒廷見相如。(在朝廷上)b、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2)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如: a、趙王于是遺相如奉璧西 入秦。(向西)b、間至趙矣。(從小路)補充:(3 )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 狀態。 譯為“像一樣”。如: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過秦論)

10、(4 )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譯為“用” 。如:舟行適臨汝(用船) (石鐘山記)(5 )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譯為“按照” 。如:余分當引決(按照情分,按照道理) ( 指南錄 后序(6 )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頻率。譯為“當” 、“每”。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每天)(勸學)3、使動用法: 主語表示的人或事物并不實行動作所表示的動作或行為,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一動作或行為。如: a、寧許以負秦曲。 (使承擔)b、臣請完璧歸趙。 (使 保持完整)c、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使 回到)d、畢禮而歸之。 (使完畢)(使 回去)4、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詞和名詞。

11、形容詞、名詞帶賓語用如意動,就是 “覺得賓語怎么樣” ,是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動的形容詞表示的性質 或狀態,或者成為用作意動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經常可以翻譯成“以為”或 “認為是”或“把當作” 。如: a、且庸人尚羞之。 (以 為羞)b、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 為先)(以 為后)(六)重點句式判斷句: 判斷句是指對主語作出判斷的句子, 即用謂語來判斷主語是什么的句子。 現代漢 語的判斷句一般由判斷詞“是”來充當謂語加以判斷,文言中的判斷句卻一般不是判斷句 “是”,而是直接由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來對主語作出判斷,所以也叫名詞謂語句。應該注意 的是,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是

12、” ,在文言中一般只作指示代詞用,很少用作判斷詞。1、用語氣助詞“者”和“也”幫助判斷。“者,也”式。“者”表提頓,引出謂語; “也”煞尾,幫助判斷。“ , 也”式。只用“也”煞尾,幫助判斷。“者,”式。只用“者”表提頓,引出謂語。“者也”式。謂語后“者” “也”連用幫助判斷。 如:(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傳為寶 也(3)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 者,徒慕君之高義也(4)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 者,徒以吾兩人在也(5)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 也2、用動詞“為”表示。如: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3、用副詞“即” 、“乃”、“皆”、“本”、“誠”、“亦”、“素”、“非”等

13、表判斷如: a、且相如素賤人。補充: b、山下皆石穴罅( 石鐘山記 )4、用名詞性謂語直接判斷。如:(臣竊以為)其人勇士被動句:被動句是指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 即主語不是動作行為的施動者, 而是動作行為 的受動者的句子。現代漢語的被動句多由介詞 “被”來表示被動的意義,文言文中的被動句 則基本不用“被”字,通常的表示方式有:1、用介詞“于”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2)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2、用“見”、“見于”、“受于”表示被動。如:(1)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2)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補充:3、用介詞“為”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或用“為所”、“為所”表

14、示被動。如:為巡船所物色( 指南錄 后序4 、用主動句形式表示被動意念的被動句。這類被動句沒有表示被動的形式標志,完全靠主謂之間的語義關系來辨認,古人稱之為“施受同辭” 。如:余羈縻不得還。 (指南錄 后序倒裝句: 漢語句子的語序一般是主語在謂語前, 謂語在賓語前, 介詞在介詞賓語前, 定語 和修飾成分在中心詞前。 古今漢語, 基本如此。文言文中的倒裝句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 置、定語后置和介詞結構后置等幾種。1、賓語前置(1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如: a、何以知之b、君何以知燕王補充:(2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鐘山記 )(3 )用

15、助詞“之” 、“是”、或“惟是”等幫助賓語前置。 如:何陋之有?( 陋室銘)(4 )為強調賓語而無條件前置。 如:任以為己任( 論語 十則)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 )(5 )介詞“以”的賓語有時前置。 如:余是以記之。 (石鐘山記 )(6 )代詞“自”作賓語,往往前置。 如: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 (訓儉示康)2、定語后置( 1 )“中心詞 + 定語 + 者”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補充:(2 )“中心詞 +之+ 定語+ 者”式。 如:石之鏗然有聲者( 石鐘山記)(3 )“中心詞 +之+ 定語”式。 如: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 勸學)( 4 )“中心詞 + 數詞定

16、語”式。 如:鑄以為金人十二( 過秦論)3、介詞結構后置: 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常置于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中,則較多地 置于動詞之后,作補語。(1 )“于”(乎)賓短語常常后置。如: a、以勇氣聞于諸侯6b、故燕王欲結于君 c、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d、設九賓禮于廷補充:(2 )“以”賓短語也有時候后置。 如:皆不可拘以時月。 (采草藥)補充:4、主謂倒裝: 有時為了強調謂語,而把謂語置于主語之前。如:賢哉,回也。 (論語 十則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省略現象比較多, 表現在省略方面多, 省略面廣。 從省略的方式上說,有承前省、 蒙后省、 對話省; 從省略的面說, 有主語省略、 謂語省略、 賓語省略、 兼語省略、 介詞省略等。如:(1)今君乃亡(于)趙走(于)燕( 2)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3)秦王大喜,傳(之)以(之)示(于)美人及左右(4)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擊柱(5)大王見臣(于)列觀(6)(秦王)卒(于)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