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技術規定_第1頁
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技術規定_第2頁
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技術規定_第3頁
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技術規定_第4頁
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技術規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技術規定(DZ/T 0070-93)1 總則1.1 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是以巖(礦)石、水的激發極化效應的差異為物性前題,用人工地下直流電流激發,以某種極距的裝置形式,研究地下橫、縱向激發極化效應的變化,以查明礦產資源和有關地質問題的方法。1.2 非礦化巖石的極化率很小(12,少數34),而礦化巖石和礦石的極化率,隨電子導電礦物含量的增多(或結構)而變大,可達nn10。二次場的衰減特征與極化體的成分(包括含量)、結構相關。1.3 激發極化法作為探礦手段,具有如下特點:a可以發現和研究浸染型礦體。當礦體的頂部或周圍有礦化(或其他導電礦物礦化)的浸染暈存在

2、時,可以發現規模較小或埋藏較深的礦體;b觀測結果受地形和其他因素(浮土加厚、找金屬礦時含水斷裂帶的存在等)的影響較小;c常見的黃鐵礦化、石墨化、磁鐵礦化或其他分散的金屬礦化,同樣可產生激電異常。1.4 激發極化法目前主要用于普查硫化礦床、某些氧化物礦床;地下水、檢查其他物化探異常,有時還用于探測石油天然氣。某些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元素常與黃鐵礦化或其他礦化共存,因而可借以圈定有用礦產的礦化帶。1.5 激發極化法宜在下述地質條件的地區布置工作: a地質條件比較簡單、勘查對象與圍巖和其他地質體之間具有較明顯的極化效應差異的地區; b地質條件比較復雜,但用綜合物化探方法、地質方法能夠大致區分異常的

3、性質或能減少異常多解性的地區。1.6 激發極化法不宜在下述地區布置工作; a地形切割劇烈、河網發育的地區; b覆蓋層厚度大、電阻率又低(形成低電阻屏蔽干擾),無法保證觀測可靠信號的地區; c無法避免或無法消除工業游散電流干擾的地區。2 技術設計 2.1 裝置與工作方式和時間制式2.1.1 裝置為取得預期的地質效果,應根據測區的地質條件和勘查任務,適當地選擇裝置類型。常用的裝置有六種。2.1.1.1 中間梯度裝置本裝置敷設一次供電電極(A、B),可在一個較大的范圍內觀測,且異常形態簡單,易于解釋,常用于普查。設計時應注意下述要求: aAB距應通過測深試驗選擇。如果電源功率允許,且AB距增大時異常

4、并不明顯減小,在觀測儀器檢測能力允許的條件下,AB距可盡量的大一些,MN距應適合關系式:MN(1/501/30)AB。用橫向中間梯度裝置確定礦體走向長度時,允許采用比縱向中間梯度裝置有較大的MN極距; b觀測范圍限于裝置的中部。這個范圍不應大于AB距的三分之二; c當測線長度大于三分之二AB距,需移動AB極完成整條測線的觀測時,在相鄰觀測段間應有23個重復觀測點, d一線供電多線觀測時,旁剖面與主剖面間的最大距離,應不超過AB距的五分之一。2.1.1.2 聯合剖面裝置 本裝置勘探深度較大,在一個測點可獲得兩種參數的四個值,因生產效率低,多用于詳查和勘探階段,比較適用于研究相對圍巖為低電阻率、陡

5、產狀的地質體,電極距選擇應注意下述要求: aAO3H(H一擬探測地質體頂部埋深); b電阻率聯剖表明,對良導電的陡立薄礦脈,最佳電極距AO=1/2(L+d)式中:L礦脈走向長度; d礦脈延深長度。 cMN:(15l3)AO; d“無窮遠”極,應垂直測線方向布設,它與最近測線的距離應大于或等于AO的5倍。當斜交測線方向布設無窮遠極時,它與最近測線的距離應超過10倍AO。2.1.1.3 軸向偶極-偶極裝置本裝置適用于小比例尺短導線工作方式的普查工作。它比中間梯度裝置具有較高的橫向分辨力。偶極測深用于研究極化效應的垂向變化,以識別異常源的空間分布形態。解釋較復雜。設計時應注意: a剖面極距(OO)的

6、選擇,同2.1.1.2聯合剖面裝置(O,O分別是、MN的中點); bOO的中點為記錄點; c偶極測深,對ABMNa,OO(n+1)a。隔離系數n1、2、。一般取a(16l4)OO。擬斷面圖的標點數位于OO中垂線上,下取O,O2處。2.1.1.4 對稱四極測深裝置本裝置用于研究地層電性的垂向變化,可大致解決地質斷面和極化體空間分布問題。因生產效率低,通常在重點異常區布置測深點,測深剖面或面積性測深。 設計時應注意: a最小AB距應使測深曲線的前段有漸近線。最小AB2為1.5m或3m,如果只是為了求出極化體頂端埋藏深度,可不測出后支漸近線;b. 電極排列方向應視任務而定。如研究極化體的產狀,應垂直

7、于極化體的走向布極;當極化體為低阻且沿走向有一定長度時,為了取得明顯的異常和確定極化體的走向長度,則應順極化體走向布極。面積性測深,各點的布極方向應基本相同。為研究極化體的方向性時,可做十字測深;c 測深受地形影響較大。因此,當極化體上方地形起伏較大時,電極排列方向應盡可能的與地形等高線方向一致,在敷設小極距時,如電極附近存在突變地形,應設法避開或在記錄本中加注;d 兩相鄰AB距的確定。在模數6.25cm的對數紙上,取0.81.2cm,使其大致均勻分布。不等比裝置的MN極距與相應AB距的比,一般保持在l3l30的范圍。等比裝置的MN距與AB距的比宜由l3l10。2.1.1.5 近場源裝置本裝置

8、以測量供電電極鄰近的二次場電位差為特點,在供小電流條件下,便可有較大的觀測信號強度,所以它具有輕便、經濟的優點。適合在交通不便的山區使用或用以快速檢查化探異常。設計時應注意: a 選擇MN距時,除考慮地質任務外,還應注意工區的噪聲水平,干擾大時,MN距應小些, b 布置“無窮遠”極時,以使B極不在M極和N極處產生一次和二次電位為原則。其具體位置和遠近,可依具體條件靈活選擇。2.1.1.6 地下供電裝置本裝置用于圈定礦體和解決礦體間的連接問題。當充電點靠近極化體時,屬非均勻極化,測得的異常比其他裝置的異常要復雜一些,因此在地電條件比較簡單時,方采用此種裝置。 設計時應注意: a 充電點應選在極化

9、體下盤,以極化體中心或下端相應部位最佳; b 在充電點投影上方,采用充電梯度裝置時,為避免視極化率出現大正大負現象,可改變MN方位測量; c 每一個觀測點上測量電極的排列方向,原則上應與該點總電場向量方向(R)一致。施工時,取測量電極與充電點在地面投影點上的連線方向排列。為避免每個測點均需改變測量電極排列方向,通常在每個測點上,沿剖面方向(X)和垂直剖面方向(Y)作兩次測量,計算出總場向量,也可綜合使用上述兩種方法,通常在從充電點到測線所引垂線的兩側進行X和Y兩個方向的觀測。距兩側較遠地段(此距離視充電點埋深而定),可只進行X方向的觀測; d “無窮遠”極與充電點間的距離,應不小于工區對角線長

10、度的5倍。2.1.2 工作方式 工作方式可分為短導線工作方式和長導線工作方式兩種。為工作方便和有較高的生產效率,通常采用短導線方式(干擾大的地區改用外控)工作。2.1.3 時間制式選擇2.1.3.1 脈寬時間域激發極化法供電方式有單向長脈寬和雙向短脈寬兩種,在普查和大部分詳查區應采用雙向短脈寬供電方式。研究異常或解決某些特定的問題時,也可采用長脈寬供電方式。2.1.3.2 延時 a 一般情況下,二次場電位差與斷電后的時間呈近于指數衰減,因此取短延時二次場電位差大,觀測精度高; b時間域激發極化法也存在電磁耦合干擾,其強度與t -1、r -1、L2的乘積成正比(t為斷電后計算hs的時間,r為均勻

11、大地的電阻率,L為供電電極與測量電極間的距離)。 為了減小大地的電磁耦合影響,又能測得較大的極化電位差,在選擇延時時,需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的作用,以利突出異常。2.1.3.3 采樣寬度使用具有選擇采樣寬度功能的儀器時,采樣寬度適當大些有利于克服高頻干擾,提高觀測精度,但為研究放電特性時,采樣寬度宜窄些。2.1.3.4 采樣塊數使用具有選擇采樣塊數的儀器;普查時采樣塊數可少些,研究衰減曲線時,采樣塊數可多些。2.1.3.5 迭加次數增多迭加次數,可以提高觀測精度和抗干擾能力,但生產效率低。應在保證觀測精度的前提下,適當地選擇迭加次數。2.2 方法有效性分析1 在技術設計過程中,可依據下列資料對方法

12、的有效性進行分析:a 鄰區或其他條件類似地區的實際工作結果;b 正演計算或模擬實驗結果;c 踏勘和現場試驗結果。2 設計過程中,應詳盡地分析配合它種方法解決地質問題的可能性程度。3 踏勘和試驗工作31 踏勘主要目的是了解工區概況,以確定方法的有效性。踏勘應包括下列內容:a 核對地質情況及研究程度、了解可供利用的山地工程、測繪標志、以前的物化探測網及異常標志等;b 了解可布測區范圍、測線方向和長度;c 了解工區地形、地貌、通視和交通運輸等工作條件;d 收集(測定)主要巖礦(包括第四紀蓋層)石的極化率和電阻率參數;e 了解地質和人文干擾因素的種類、強度及分布等情況;f 采集少量礦樣及高極化率的巖石

13、進行分析測試,初步了解有用礦產的種類、礦石富集程度及與電性參數的關系。32 現場試驗工作測定技術試驗剖面,應選在地質情況比較清楚且地電斷面相對比較簡單的地段并盡可能使其通過天然露頭和探礦工程。現場試驗應解決如下問題:a 二次場電位差的大小和干擾強度,能達到的觀測精度;b 多種巖(礦)石的極化特性;c 選擇電極距;d 選擇供電脈寬。采用短脈寬供電方式工作時,在能保證獲得明顯異常和觀測精度的情況下,應選擇較短的脈寬,以提高生產效率。用長脈寬供電方式工作時,一般取DU2達飽和值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為供電脈寬,條件允許時,技術試驗應盡可能的與踏勘結合進行。2.3 工作精度 設計時間域激發極化法工作的總

14、精度時,應主要依據下述兩點:a根據地質勘查的目的任務,應能夠探測與分辨最小勘查對象產生的最弱異常的原則,一般設計的最大誤差的絕對值,應小于任何有意義的異常的三分之一;b根據儀器設備的技術性能,設計的總精度,不應超過現有儀器設備所能達到的精度。 時間域激發極化法工作的總精度以均方相對誤差或均方誤差來衡量,分級列于表2。表2參數總誤差級 別視 極 化 率 h S視 電 阻 率 rS總均方相對誤差M(當h S)3)總均方誤差 e(當h S3)總均方相對誤差M有位差無位差A40.1274B70.21127上表中無位差(無點位誤差),是U、I的觀測誤差和其他誤差的疊加,其他是指電極極差變化、自然電位變化

15、,儀器零點飄移等引起的誤差,有位差(有點位誤差)是裝置誤差和無位誤差的疊加。裝置誤差是測地誤差和布極不準,引入K值變化的誤差。3 本規范對視極化率和視電阻率都規定了A、B兩級精度,根據具體情況,以取得較好的地質效果和最大的經濟效益,可選擇某一觀測精度或A、B之間的中等精度,也可以由設計者以解決地質問題為目的,分別確定不同的視極化率和視電阻率精度級別。2.4 測區及測網1 測區范圍應根據地質任務及測區的地質條件確定。11 以普查找礦為目的的測區范圍,應是地質成礦予測區或根據區域物化探資料圈定的找礦遠景區。12 詳查評價的測區范圍,應是地質及物化探資料認為可能賦存礦體的地段,應適當的擴大,使能有足

16、夠的正常場。13 測區布置應注意完整,避免零碎和參差不齊。2 測線方向21 測線應盡量垂直于極化體的走向、地質構造方向或垂直于其他物化探異常的長軸方向。極化體走向有變化時,測線應垂直于其平均走向。極化體走向變化較大時,應分別布置垂直于走向的測線,進行面積性的工作。22 測線應盡可能的與已有勘探線或地質剖面重合。通過對比,可提高異常解釋水平和成果的有效性。3 比例尺與測向密度31 比例尺與測網密度,應根據具體勘查任務和地質條件確定; a普查線距,應不大于最小探測對象的走向長度。點距應保證在異常區內至少有三千滿足觀測精度的觀測點; b詳查線距,應保證至少有三條測線通過最小極化體上方。點距應保證在異

17、常區內至少有五個滿足觀測精度的測點, c精測剖面,通常使點距密度達到即使再加密測點,異常的細節特征也不會有明顯的改變。32 固體礦產勘查剖面類裝置常用的工作比例尺和相應的測網密度列于表3。面積測深的測網密度可以放稀。表3 測網密度表工作比例尺線距,m點距,m1500005001002001250002505010011000010020501500050102012000205105 測地工作1 時間域激發極化法對測點位置的質量指標有平面點位誤差、相鄰點距誤差和相對高程誤差。2 測地精度測點位置(按工作比例尺所繪的圖上)的質量指標列于表4。表4 測地工作精度級別平面點位限差(mm)剖面相鄰點距

18、誤差()測 深相對高程限差(mm)點位均方相對誤差()電極排列方向高程限差均方相對誤差AO(BO)MO(NO)A2.063335中心點要求高程觀測2B2.510555105.5.3 測網聯測凡測網的基線端點,重要剖面端點、特殊測點(如某些測深點)、主要異常及探礦工程(包括建議施工的工程)位置,均應埋設固定標志并與附近三角點聯測,且計算坐標。有正式地形圖而缺少三角點(或物控點)資料,又不能建立坐標系時,允許只將測網與附近永久性地物標志聯系,但應按聯測關系將測網位置標繪在地形圖上。對于滿足表5關系的小面積測區,允許其測網只與附近永久性的地物標志聯系,但也應按聯測關系將測網位置標繪在地形圖上。表5

19、允許不聯測的測區面積工作比例尺測區成圖面積,cm211000010101500010101200020306 電性參數測定和模擬試驗1 為進行異常解釋和布置進一步工作,應對區內各類巖(礦)石進行電參數(h、r)測定。下面兩類巖性應系統測定: a勘查對象和干擾體; b電性參數變化范圍較寬的巖(礦)石。2 測區內應有足夠數量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地質、物性綜合剖面。其中至少要有l2條剖面能夠比較完整的穿越區內不同的地層及各種巖體和礦體。綜合剖面應選在地質情況比較清楚、構造比較簡單以及露頭比較發育或工程揭露比較充分的地段。3 電參數測定方法,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露頭法或標本法。有鉆孔時,應盡可能地進行極化率

20、測井和電阻率測井或井旁測深。4 樣品測定數量應視需要而定,應系統測定的巖(礦)石,每一類應不少于30塊。5 對樣品應嚴格統一測定條件,設法提高數據質量。6 為配合異常解釋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某些問題,可進行物理模擬或數值模擬。模擬試驗必須按野外實際地電斷面,礦體與圍巖的極化率、電阻率、礦體的空間位置和產狀要素等條件布置,或者大致符合相似性原理。3 儀器設備31 主要儀器設備的配備1 編寫設計書時,應根據勘查任務,工區地電條件和二次場電位差大小,合理的確定儀器設備的型號和數量。2 常用儀器設備包括, 接收機、發送機、供電電源、導線、電極、通訊設備、電性參數測定及模擬實驗設備、必需的測試儀表和檢修工

21、具。3 各種儀器設備應性能良好,并有一定的備用量,各種儀器設備的易損、易耗零件也應有足夠的儲備。 對主要儀器設備的基本性能要求1 接收機對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接收機的基本要求是靈敏度和觀測精度要高,性能穩定,抗干擾能力強。具體要求如下:11 測量電位最高分辨率,取決于整個工區設計的測量精度,A級為10mV,B級為30mV,測量極化率分辨率也取決于整個工區設計的測量精度。A級為0.01、B級為0.1。12 儀器測量精度取決于整個工區規定的測量精度。電位和極化率精度,A級為21個字;B級為41個字。13 儀器輸入阻抗必須大于3MW。14 儀器的延時與積分的時間應可變。15 儀器的延時與積分時間的誤差應

22、小于1。16 使用兩臺或兩臺以上(包括備用的)的儀器在同一地區工作時,各臺儀器之間應有良好的一致性和較小的均方差。用同一模擬器可對各臺儀器的一致性進行標定,但這種標定只能作為日常對各臺儀器一致性的檢查(模擬器DU2放電曲線的t值是固定的)。儀器一致性的觀測精度應在野外觀測條件下標定。儀器一致性的標定方法: a用標準時間域激電模擬器輸出DU1為10100mV,t(時間常數。二次場充電飽和值的1-1/e(67),或1/e(37)所需時間)分別為2、5、l0的信號對各臺儀器作精度測試,各臺儀器的精度應滿足要求;b在極化率變化較大的異常地段、測點數大于20、選擇AB、MN和I,使DU1在100mV以上

23、,各臺儀器在相同條件下往返觀測。,取均方相對誤差最小的一臺儀器為“標準”,分別計算各臺儀器與“標準”儀器的均方相對誤差。這個誤差如大于設計總精度的三分之二,應對該儀器調試,使其達到上述要求,或不在本區使用。計算均方相對誤差為公式為(1)M=(1)式中:hai第i點被測儀器觀測數據;hai第i點“標準”儀器觀測數據; 參加統計計算的測點數。17 用于激電找水或研究異常的儀器,應能測出二次電位衰變曲線。18 儀器工作環境溫度為-1050(液晶顯示的儀器可為050),在相對濕度93(40)情況下能正常工作。2 發送機根據輸出功率,可分為小功率、中功率和大功率三種。根據需要,選擇一定功率的發送機。對發

24、送機的具體要求如下:21 短脈寬的標準供電制式;即占空比為l:1的正反向供電方式(以供電周期8s為例(正向供電2s,停電2s,反向供電2s,停電2s),標準供電制式的供電周期為4s、8s、16s和32s四種。22 供電時間的精度應不低于土1。23 對具有穩流功能的發送機,在測量過程中不監視電流變化時,其穩流精度應高于2。24 為兼測電阻率需要,表頭顯示電流的發送機,電流測量精度應高于滿度的3;數字顯示電流的發送機應高于1個字。25 應有完善的保護電路。26 儀器外殼、面板上各旋鈕、插孔等與人體可接觸部分均應與內線路絕緣,絕緣電阻應大于100MW500V。27 為了滿足抗干擾及井中激電需要,發送

25、機應具有外控功能。3 供電電源供電電源為發電機或電池組。對它們的基本要求是輸出足夠的功率,滿足接收機野外測量精度的要求。31 用發電機作電源時,要求部件和組裝都完好,起動及運轉正常,電路與外殼間的絕緣電阻應大于5 MW500V,輸出電壓變化不超過5。電機時,必須配有整流器(包括調壓器)和負載平衡器。33 用干電池作電源時,要求電池組的無負荷電壓與額定電壓差不超過10。4 導線和電極 a 導線的規格和數量應根據用途、電極距大小、供電電流強度和工區自然條件選擇。一般應選用內阻小、絕緣性能好、輕便、強度高的導線; 中間梯度裝置工作,供電導線電阻一般不超過10Wkm,耐壓必須高于發送機的工作電壓。 導

26、線的絕緣電阻應每公里大于2MW500V。對于長度為D(km)的導線,其絕緣電阻應按RD2(MW)要求。 b 供電電極一般采用鐵或鋼制的釬狀電極,其規格和數量可根據工區接地條件及供電電流強度選定。 測量電極用不極化電極,要求性能穩定,內阻應少于2kW。3.3 對儀器設備的使用要求3.3.1 一般要求1 主要儀器和設備均應建立使用檔案,并隨同儀器一起保存。2 所有儀器設備必須按操作規程和有關說明書使用,及時維修保養,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儀器設備嚴禁用于生產。3 主要設備應由專人分工保管和使用,人員變動時,交接雙方應共同對儀器設備進行鑒定并辦理交接手續。4 儀器及機電設備應定期檢查和維修(每月不能少于一

27、次)。在使用和運輸過程中,應注意防潮、防震、防曝曬。工作完畢,必須及時把所有開關或旋鈕恢復到非工作狀態。5 儀器設備的歷次檢查、維修要詳細載入檔案,儀器性能鑒定情況應同原始材料一起提交有關部門審驗。6 儀器設備發生重大故障后,經檢修、鑒定、校準,方可用于生產。7 在長途運輸或長期存放前,必須對儀器設備進行檢修、維護及妥善包裝。儀器內部電池必須取出。2 對接收機的使用要求1 操作人員必須了解儀器的工作原理并掌握儀器的正確使用方法。2 在進行標本;露頭物性測量和小極距測深時,總場電位不得超過儀器的最大測程。3 用鎘鎳電池作儀器電源時,工作前必須充足電,工作時注意電池電壓是否滿足要求,嚴禁在電壓不足

28、的情況下工作。4 如暫停觀測時間較長,應及時切斷儀器電源。5 如儀器有撥盤開關,應盡可能減少撥動次數。6 儀器出現錯誤指示或故障時,如儀器是智能式的,并自帶檢查程序,操作員可在現場按檢查程序檢查儀器,但不得在野外打開儀器,進行檢修。7 儀器檢修時必須關機,焊接時必須切斷烙鐵電源。3 對發送機的使用要求1 工作前應先低壓“預熱”,工作正常后再轉換到高壓檔工作。2 發送機工作時,電流與電壓不得超過儀器額定值。3 換檔必須關閉高壓后進行。4 儀器保險絲必須按允許電流嚴格選用,不得用高熔點絲代替,保險絲燒斷后,應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方可更換。5 發送機應在通風避陽處工作。4 對電源的使用要求。1 用干

29、電池作供電電源時,連續的供電電流不得超過電池額定的最大放電電流,需要大電流時,應用多組電池并聯,并聯電池的彼此電壓差不得超過百分之五,內阻差不得超過百分之二十,停止用電后,應將電池與外部聯線斷開。2 用發電機作供電電源時,必須配有可調的平衡負載,嚴禁空載或超載。工作時應隨時注意其運轉是否正常。3 整流器的工作電流與電壓不得超過額定值。嚴禁過載工作。其工作頻率應與發電機輸出相數和頻率一致。波紋系數應小于3。4 各種電源均應避免受潮或過熱。在嚴寒季節工作時,應采取防凍措施。5 對導線的使用要求1 必須絕緣良好,避免機械損傷,使用期間應定期檢查及時維修。2 長期存放或長途運輸前,應將潮濕導線及時晾干

30、。3 新的或生產用的導線,不得剪斷移作它用。6 對電極的使用要求1 金屬電極應經常保持表面清潔無銹,用多根電極作供電極時,應用裸導線連接,以保證電極與導線接觸良好。2 工作中應盡量使不極化電極不被曝曬,不被雨淋,并保持清潔,注意補充飽和硫酸銅溶液。7 對其他設備的使用要求1 使用萬用表時,注意選用相應的檔和合適的量程,不應超過允許的測量范圍。2 使用兆歐表時,不得在外電路短路情況下快速搖轉。2 用對講機作通訊工具時,工作前應接好鞭狀天線,嚴禁在沒有接天線狀態下發送。4 野外工作和技術保安4.1 準備工作1 開工前,應進行下述準備工作:1.1 組織學習本規范和設計書的有關章、條,使每一個參加野外

31、工作的人員都了解總體任務,明確各自的職責及與本職工作有關的技術要求。1.2 實地了解測區情況后,合理地安排野外工作,提出有關施工順序和與其他工作協調的意見或建議。1.3 對儀器和其他技術裝備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調試和標定。1.4 對工作人員進行必要的專業訓練和安全教育。2 每天出工前(或前一天工作結束后),作業組長應將當天(或第二天)的任務、分工和注意事項向全組人員交待清楚,并對需用的儀器、設備、工具、安全保護用品等進行必要的檢查。4.2 測站或供電站的設置、導線敷設和電極接地1 測站或供電站的設置11 長導線、中間梯度裝置工作的測站或供電站的設置,應盡量靠近測線的觀測段。通常,供電站設置在發

32、電機附近,測站不宜距發電機過遠。在地形惡劣、電源設備搬運受到限制時,應兼顧發電機設置的需要。 對測站、供電站、發電機均應采取必要的防潮、防雨和防曬的措施。12 每天觀測開始前,操作員和電機員應進行下述工作: a 發電機試車,觀察其空載和有負載時的運轉情況; b 檢查儀器、裝備和通訊工具的基本性能; c 檢查不極化電極極差和內阻; d 檢查各線路連接是否有錯; e 檢查導線是否漏電; f 粗略測量供電回路電阻。在確定電路接通和人員離開供電電極后進行試供電。選擇合適的供電電壓并調節平衡負載; g 核對各電極所在的點號。 對上述各項檢查,不符合要求者,應立即處理,并作必要的記錄。 2導線敷設21 自

33、測站或供電站引出的導線均應分別固定,不得未經固定,直接插在儀器的插孔內,更不允許拴在儀器上。線架上未放完的導線應放開。22 供電導線一般應離開正在觀測的線段一定距離d敷設。具體應視測量導線的長短、極距和延時的大小確定。通常取d為供電導線長度的2以上。 對長導線工作方式,還應執行如下規定: a. 測量導線不應懸空架設,在橫穿河溝、水塘必須架空的地段,需將導線位緊; b. 為減小電磁感應(如導線隨風擺動的影響),應盡量采用雙股絕緣絞合線作測量導線。當導線敷設過長時,應注意線間電容的干擾和影響; c. 導線通過鐵路、公路、河流時,要采取適當的措施,以防止其受損,并便于人、畜、車、船通行。3 供電電極

34、接地31 供電電極通常用多根釬狀電極并聯組成。接地時,一般打成垂直于測線方向的一排或幾排。無窮遠極常打成圓圈狀。要求: a 電極或電極組應在整個裝置中滿足點電極條件; b 單電極間的距離應不小于電極入土深度的二倍; c 電極的根數應滿足供電電流不隨時間變化的需要。對直徑為23cm,入土深度為0.5m左右的電極,每根通過的電流以不超過0.2A為宜。不銹鋼電極每根通過的電流可稍大些。32 當需要較大的供電電流時,應主要依靠減小供電回路電阻的辦法解決,為此,可采取增加電極根數、加大入土深度、挖坑埋鋁箔或銅絲繩、澆水以至移動接地點位或加粗供電線等措施,電極移動后的實際點位應報告給測站或供電站。因此造成

35、K值的改變在2以內時,可不改算K值。4 測量電極接地41 埋設測量電極的接地電阻應小于15k。電極坑內不得留有礫石和雜物;地表干燥時,應提前向坑內澆水;測點巖石裸露時,應填以濕土。42 測量電極應避免埋設在流水、污水里或廢石、沙堆上,應盡量減小兩電極的溫差;電極的引出裸線不得與線架、雜草等接觸,在測量過程中,電極附近不得有人為擾動,嚴禁在接收機附近用對講機通話。43 當實際接地點無法埋設電極而需移動接地點位時,一般在測地誤差允許范圍內可以自由移動,當需要移動較大距離時,可將兩個測量電極垂直于測線作同方向、同距離移動,移動后的接地點應在記錄本中注明(長導線工作方式需報告給測站),因此造成K值的改

36、變在4內時,可不改算K值。43 測站或測量儀器組和供電站工作1 觀測方法與技術要求11 短導線工作方式,一般采用雙極性短脈寬供電讀取DU和hS。12 長導線工作方式,可采用長脈寬或雙向短脈寬供電。13 觀測的技術要求 電流取平均值,半小時讀取一次,并記錄時間,接收機操作員將各觀測點的觀測時間寫在記錄本上;b 長脈寬手控供電時間的相對誤差值不得超過5;c 在干擾較小的地區,延時l00ms,積分200ms時,DU2一般要求大于0.3mV,有明顯干擾地區,DU2應根據干擾幅度適當增大,一般要求DU2值是干擾信號幅度的3倍。 用衰減時找水時,DU2值應適當增大,在干擾較小的地區,也應大于lmV。 根據

37、測區干擾,確定DU2的最小值,其供電電流強度可用公式(2)估算:式中:K裝置系數; (DU2)min一要求的二次場電位差最小值; ha觀測點的視極化率; r a視電阻率。 當實際條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而又難以改善時,應提出可保證的最終觀測精度,報請上級批準后方可施工: - 短導線工作方式直讀視極化率時,DU2值可由ha及DU換算求得,最小讀數的規定同上。 d 觀測供電電流強度、總場電位差和二次場電位差時,應盡量讀取三位數字;直讀視極化率時,應讀取到小數后兩位。 14 凡出現下述情況之一者,需重復觀測,并以各次合格觀測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最終觀測結果, a 在觀測過程中發現有明顯的干擾現象難以保證

38、最終結果的精度時。 b: 視極化率異常的突變點。 c 儀器顯示出超差的錯誤指示時。15 視極化率的重復觀測及取數應滿足以下要求; a 參與平均的一組ha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與其平均值之比不得超過,在需要用均方誤差衡量觀測質量的地段,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不得大于 (M,e分別為設計觀測均方相對誤差與均方誤差,n為參與平均的觀測次數)。 b 誤差過大的觀測數據可不參與計算平均值,但舍去的次數應少于總觀測次數的三分之一(因某些故障或突然性干擾影響而中斷的觀測,不作舍數計算)。例如:觀測為46次時,可舍棄其中的1次,79次時,可舍棄其中的2次。若超限的觀測數據過多,說明可能不具備觀測所要求的基本條件,

39、如干擾太大,或儀器、電源、線路有問題,應停止觀測,進行檢查和處理。 c 重復觀測數據應作為原始觀測數據對待,并應對一組重復觀測的有效數據進行算術平均值計算,以作為該測點最終的基本觀測數據。2 觀測結果的記錄和整理21 野外觀測的全部結果均應記在專用的記錄本中。 記錄時應注意: a 專用記錄本除用作與觀測有關的記錄外,不得兼作其他雜項記錄,不得空頁、撕頁和貼其他紙張。b 對不同測區、不同比例尺、不同裝置形式、不同工作目的,或者屬同一區段但性質不同的觀測(基本觀測和檢查觀測)結果,應盡可能地分別記錄在不同的記錄本中。 c. 記錄本中各欄應認真填寫 ;各項原始記錄應在觀測當時記錄清楚,不得追記;操作

40、者和記錄者必須簽名。 d 記錄應使用中等硬度的鉛筆。字跡應工整清晰,原始數據不得涂改或擦改,記錯時可以劃去重記,但須注明原因。 e 使用具有存貯功能的儀器,當天工作結束后,應及時回放。除存入磁帶保存外,還應打印出記錄保存。 f 不得用轉抄結果代替原始記錄。22 在干擾大或極化率跳動大的地區應在備注欄加必要的描述。3 漏電檢查31 在雨季和水系發育、潮濕地區工作時,漏電檢查應經常進行,結束一個區段的觀測工作,將線收回駐地時,應進行系統的絕緣檢查和維修。32 在一天的工作中,至少應在開始和結束觀測時,轉移測線前后、裝置改變排列以及裝置改變極距時,進行供電和測量導線的漏電檢查。其結果都應作記錄。33

41、 導線的漏電檢查應滿足324的要求。34 在觀測中,發現有漏電存在時,應立即排除,并根據漏電點的位置等因素分析漏電對已有觀測結果的影響。應在漏電排除后逐點返回重新觀測,直至有連續三個點的結果符合要求時為止。4 困難條件下的觀測 觀測困難甚至無法工作時,應先檢查儀器,當確信儀器性能正常,而是與外部因素有關時,可根據其特點進行分析、處理。 當外部干擾影響不嚴重時,可適當增加重復觀測的次數。當嚴重影響觀測數據而又無法避免時,應停止觀測。44 技術保安1 認真作好技術保安工作是確保完成地質任務的重要條件之一,野外工作期間,必須經常進行安全生產教育。2 在使用儀器設備時,必須遵守有關規程和本規范33的規

42、定。汽油必須妥善保管。3 安全用電注意事項31 所有野外工作人員,必須有安全用電和觸電后急救的常識,電源和發送機必須有絕緣設備,當供電電壓超過500V時,供電系統的工作人員應使用絕緣膠鞋,絕緣手套等防護用品,供電電極附近應設有明顯的警告標志,必要時應有專人看守。32 開工前,必須在確信供電回路、電極接地均屬正常并布極人員已離開裸露導線和供電電極時方可供電,在未確證停止供電時不得觸摸電極。在發電機停車后方可通知收線和移動電極。 在供電回路上有人處理故障時不得供電,即使故障已經排除,也要與處理故障者取得聯系后方可供電。4 雷雨時不得進行野外工作。 5 野外觀測質量的檢查與評價51 系統質量檢查應根

43、據生產情況安排在整個野外工作過程中,在時間、地段上都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對解釋推斷、檢查驗證有關鍵意義的地段,必須進行質量檢查。 對測深點的檢查、應對原始觀測的所有極距,都做檢查測量。52 系統質量檢查的工作量,應占總工作量的35。當不能對質量作出肯定的評價時,應增加檢查工作量,但增至總工作量的20,而質量仍不符合要求時,則相應范圍內的原始觀測資料應作廢品處理。對面積性工作,如各區段的觀測條件差異較大時,應分區評價。53 系統檢查觀測,應由與原始觀測不同的操作者,在不同的日期進行。54 系統質量檢查結果,應列入專門的統計報表內,必要時,應繪制質量檢查對比曲線和誤差分布曲線。55 系統檢查觀測結果

44、,按以下各式計算誤差,并應滿足設計要求。 a 視極化率的均方相對誤差見公式(3):式中:hSi第i點原始觀測數據,hSi第i點系統檢查觀測數據;hSihSi與hSi的平均值; n參加統計計算的測點數。 b 在低極化率(3)背景段,使用均方相對誤差達不到設計要求時,可改用均方誤差來評價(見表2)。總均方誤差見公式(4)c 計算視電阻率的均方相對誤差見公式(5)式中:rSi第i點原始觀測數據,rSi一第i點系統檢查觀測數據;rSirSi與rSi的平均值; n參加統計計算的測點數。諸受檢點的值(或值)及值的分布應滿足如下要求: a. 超過設計均方相對誤差(或均方誤差)的測點數,應不大于受檢點總數的三

45、分之一; b. 超過二倍設計均方相對誤差(或均方誤差)的測點數,應不大于受檢點總數的5; c. 超過三倍設計均方相對誤差(或均方誤差)的測點數;應不大于受檢點總數的1。56 評價一個測區或地段的野外觀測質量,還應結合下述各點全面分析a. 觀測方法是否正確,儀器的性能是否合乎要求; b. 觀測過程中,操作者自行檢查的觀測結果; c. 測線上的畸變點和異常點是否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工作; d. 其他有關技術要求的執行情況如漏電檢查;重復觀測和取數等。e. 是否有局部性系統誤差,當這種誤差在背景段上表現為相鄰的幾個點視極化率抬高,而又未造成整條測線均方相對誤差(或均方誤差)超限時,往往不易被發現,須特別

46、注意。6. 觀測結果的整理和圖示6.1 原始記錄的日檢查驗收6.1.1 對原始記錄必須當天進行檢查驗收,以及時發現問題和處理問題。6.1.2 檢查的具體內容6.1.2.1 記錄本各攔目及數據的填寫是否完整、清晰和有規律性,是否作了必要的注記。6.1.2.2 各項技術指標是否達到設計書或本規范的要求,野外出現的畸變點、突變點、異常點等是否進行了必要的檢查觀測,發現的異常是否完整,6.1.3 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按下述原則處理;6.1.3.1 凡因違反設計書規定致使數據無法利用或質量嚴重降低者應予返工,有個別點報廢但不妨礙整體的可靠性者可除外。6.1.3.2 在個別測線因對設計書規定執行不嚴,無法

47、保證資料質量,但對比相鄰測點或測線,認為資料仍可利用者,應作重點檢查,并視情況予以補救。62 觀測結果整理6.2.1 在對原始記錄檢查的基礎上,室內人員應對計算所用的常數進行百分之百的復核,對全部的計算進行100的復算,復算精度不能低于百分之一。 復算結果的錯誤率不得超過百分之一,異常地段的計算必須全部正確,不得有因計算誤差而出現假異常。6.2.2 大面積普查時,為便于資料的解釋對比,同一工區的技術條件應相同。6.2.3 采用地下供電裝置工作時,用X方向和丫方向排列測得的值計算出該觀測點的向量視極化率:(hS)R計算公式(6)為:式中:DU2x2、DUx2一分別為x方向二次場電位差和總場電位差

48、, DU2y2、DUy2分別為y方向二次場電位差和總場電位差。6.2.4 野外觀測結果復算后,應及時編繪各種成果草圖,以便指導下一步野外工作和進行資料的綜合研究。草圖的內容應逐步完善和加深其綜合程度,作為編繪正式圖件的手稿。6.2.5 對儀器性能標定、質量檢查、電性參數測定、測地、地質、試驗等資料,應隨工作的進展及時整理并編繪相應圖件表格作為資料研究的質量指標。6.2.6 野外工作期間應按階段進行原始資料編錄,以及加工繪制各種表格、圖件,作為上交的原始資料,均應統一整飾、裝訂和編目。63 圖件的編繪6.3.1 一般要求6.3.1.1 圖件是表達工作成果的主要手段之一,必須正確。全面地反映成果,

49、圖中反映的內容應由主要技術人員擬定。6.3.1.2 正式圖件的編繪,必須在觀測數據經過質量驗收的基礎上進行。上圖的數據及曲線,均須百分百的復核。6.3.1.包括總的基本觀測數據和推斷成果兩部分。各圖件應有明確的目的,能夠綜合的,應盡量繪在一張圖上,但要保持圖件清晰、醒目。6.3.1.4 以激電工作為主的工區,應提交的圖件般包括: a 交通位置圖、實際材料圖、工區地質、構造和地層柱狀圖。 b 說明工作成果的圖件,有剖面圖(典型剖面及綜合剖面)、剖面平面圖、等直線平(斷)面圖、綜合平面圖、推斷成果圖、電性測定成果圖(剖面、平面、柱狀)、電測深曲線圖及某些試驗工作所特有的圖件。 c 說明工作質量的圖件有儀器性能標定的圖件、資料整理中各項改正的曲線圖,質量檢查對比和誤差分布圖等。此類圖件一般以報告插圖形式繪出。6.3.1.5 成果圖件的技術說明應包括下列內容:測地精度、方法的觀測條件(裝置形式、電極距、供(放)電時間、延時等)及精度、參數比例尺和其他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