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歷史 1.2《第二節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學案186 人民版必修1_第1頁
2012高中歷史 1.2《第二節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學案186 人民版必修1_第2頁
2012高中歷史 1.2《第二節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學案186 人民版必修1_第3頁
2012高中歷史 1.2《第二節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學案186 人民版必修1_第4頁
2012高中歷史 1.2《第二節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學案186 人民版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2高一歷史學案:1.2第二節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186(人民版必修1)一、大一統的帝國 (一)秦的施政1.廢封建引發爭議2.採郡縣制李斯說:周代初年分封子弟,後來關係疏遠,互相攻殺,周天子不能制止。現在全國賴陛下神靈已經統一,設置了郡縣,這是安定天下的好方法,恢復諸侯的做法是不對的。3.加強中央集權便於朝廷統治:中央設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4.秦始皇之為政 2統一法度 2巡幸各地,視察政令的執行,刻石表彰己功(用篆書刻的瑯邪臺刻石) 2焚書:博士依儒家學說批評郡縣制 2坑儒:術士譏諷他貪戀權勢,不配求取仙藥 2修長城防匈奴,南征百越 (二)漢帝國中央集權制確立1.漢高祖:先封功臣,再翦除異

2、姓諸侯,並任命同姓諸侯王治理地方2.漢文帝: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3.漢景帝:實施削藩,吳王為首聯合其他諸侯起兵反抗朝廷,是為七國之亂,七國之 亂三個月敉平,表示封建割據勢力徹底瓦解。 晁錯是有思想的法學家,得景帝信賴,稱為智囊,他的削藩和賈誼不同的是,賈誼主張分,把一國分成若干國,分散封國勢力,晁錯則乾脆收回封地,直接歸中央政府管轄。4.武帝:集權中央確立 主父偃自己直接上書漢武帝,提出推恩,謂今日諸侯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其國,必稍自消弱矣,武帝欣然接受,把諸侯封國的子弟都分了土地,受了封爵,人人對皇帝感恩不盡,實則將封國得七零八

3、落,力量削弱,無法造反。牛刀小試1.秦始皇雖有大過,但不能抹殺他巨大的歷史功績,明代李贄稱讚他是千古一帝,從下列哪些史實他實當之無愧?(A) 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的混戰局面,使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 (B) 使皇帝一詞成中國傳統帝制時代最高統治者的尊號(C) 設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機關,是中國官僚制度的起源,文官政治的開始 (D) 劃一制度,對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貢獻匪淺 (E) 郡縣制的實施,成為中國中央集權體制的政治傳統。二、郡縣制的出現 (一)背景:東周以後,封建逐漸解體,農民成為負擔稅役的 ,加上工商發達,國君直接聘用官僚取代世襲的貴族,並將新併的土地設為郡,不再分封 (二)起源:1.郡縣

4、均起源於( )時期2.郡:春秋末,諸侯互相兼併,各國在新佔領地或軍略要地,派官守衛或治理,稱為郡,長官稱守,有守土之意3.縣: l最早出現於( )國l秦、晉等國也效法將新佔之地稱 ,成為地方基層組織l縣的長官稱謂不一,楚稱 ,晉、齊稱 ,戰國後多數稱 遼東 象郡 秦朝疆域圖 (三)發展 1.戰國時期:郡縣制度普遍流行,但其間也參雜著封國 2.秦朝:統一天下後,廢封建廣設諸郡 l京畿直隸中央l天下設41郡 (四)秦朝實施狀況 1.秦代以郡統縣:均由皇帝直接派官治理2.郡:郡守處理民政,守下有尉,負責軍事,另設監御史,以監督郡守3.縣:萬戶以上大縣置縣令,不及萬戶的小縣置縣長 4.縣以下:鄉轄10

5、亭,亭轄10里,里轄百家,十家之長為什,五家之長為伍 5.組織複雜而嚴密,強化中央集權的基礎 御史大夫皇帝 丞相 郡 縣 鄉 亭 太尉 (五)漢代郡國並行的實施與沒落 1.背景:秦行郡縣,中央王室缺乏宗室屏障,故短祚而亡 2.漢高祖採郡國並行制 l封王:建國後,封異性功臣與大封宗室子弟 l規制 ¬王國的丞相由( )派遣,統御眾官­中央直轄區域擴大,王國中仍置( )®租稅徭役和大部分政權操於各諸侯王 l沒落 ¬漢高祖:先封功臣,再翦除異姓諸侯,並任命同姓諸侯王治理地方­漢文帝: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漢景帝:爆發七國之亂,亂平後削弱

6、諸王力量,表示封建割據勢力徹底瓦解。 ¯漢武帝:採( 、 ) ,集權中央確立漢初 景武至漢末中央政府 郡 縣 中央政府 郡 縣 王國 郡 縣 王國 縣 主題:大帝國的規制*君權與相權 照傳統的說法,理想的政治格局是聖君賢相。聖君垂拱而治,賢相則負責處理一切實際的政務。這樣,皇帝雖然世襲,卻不妨害政府領袖的宰相一職,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選拔最賢能的人來擔任。這對於廣土眾民的中國而言,誠不失為一種良好而合理的辦法。但可惜這只是傳統儒生的一種理想和期待,歷史的實際卻不是如此。如須指出,在君尊臣卑的原則下,君權與相權從來就不是平行的,其間也缺乏一種明確的界限。君權是絕對的,相權則來自皇帝。換言之

7、,與君尊臣卑相應,君權與相權是有上下之別的。余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一、皇帝制度的成立與特色(一) 皇帝是中國傳統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二) 皇帝制度的確定1.秦王政自訂尊號為始皇帝創造了空前的皇帝制度 2.反映新的統治觀念的形成 3.以( )說強調政權的合理性和神聖性 4.政治制度 l實行中央集權 l實行郡縣制度 l利用官僚達成君王統治的目標 5.禮儀制度 l制定朝儀:漢高祖令叔孫通依古禮與秦朝儀式制定朝儀 l建築宮殿:秦始皇建規模宏大的阿房宮,顯示天子的神聖至尊 l講究外出排場:秦始皇出巡,車駕次第叫 。劉邦曾見秦始皇之車架,不免驚嘆大丈夫當如此也 l制定避諱制度:廢除諡法,規定不得

8、、 (三) 皇權的發展1.秦漢以後兩千年的皇帝制,少有變動,除了外戚與宦官的干政和相權的被剝奪之外,皇權的發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外族入主帶來的變化、皇權日趨絕對化、皇帝成為傳統各環節統合的焦點 2.發展 l邊族入主中原帶來的變化 ¬一方面採用中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又保留傳統的統治形式 u四世紀匈奴劉淵與劉聰入主中國,以皇帝身分統治中國,另以單于的名號分封舊部屬u唐貞觀四年,四裔君長共請唐太宗加號天可汗,從此太宗賜書西北藩國君王,均以皇帝天可汗並稱­不稱皇帝,改以其他尊號:五胡十六國的石勒、石虎稱為天王,前秦苻堅稱天王大可汗®繼承方式的改變:元代皇位繼承受傳統習俗影

9、響,帝王由宗親大會推選。元代不但預立皇太子,同時還加封數位太子¯結果:邊族入據中國後,少受制約,並擴大了君主的權力,尤其遼、金、元三朝破壞遷制皇權的( )制,使皇權更趨集中 l皇權日趨絕對化 ¬三綱觀念的盛行:三綱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一種上下間的絕對倫理觀念­實例:秦漢君相坐而論政;宋代丞相站立論政;明清大臣屈膝跪對 l皇帝為傳統各環節統合的焦點 ¬漢武帝採( )之議,獨尊儒術,認為理想的君主,既主宰人間秩序,也應溝通人與宇宙的關係­上行下效:皇帝好佛,人民也跟著信仰佛教;漢代的皇帝好文賦,漢賦遂成為漢代文學的主流;每年春天,皇帝

10、要行親耕,皇后要行親蠶之禮 3.皇權的限制 l思想上 ¬皇帝以天子自居,須顧及 的反應,凡出現天變災異時,皇帝須下詔罪己,並停止宮廷宴樂與征戰之事­須重視( ),以安民心 l制度上:秦漢皇帝決事須與丞相商議或經廷議的大臣會議討論 l禮儀上:漢代丞相謁見天子,天子必起身,坐車則須下車會見,丞相有疾,天子必親至問候 4.結論:皇帝善於利用( )思想、官僚體制與科考制度,維繫皇權體制兩千年而不墜,至辛亥革命成功後,中國君主政體正式結束2君臣關係在中國歷史上的三個時期有如此的變化,請看下圖: 1.這坐Õ站Õ跪的三個朝代各始自何朝? 2.這說明君臣關係彼此權力如何

11、消長?二、相權的變遷(一)秦漢時代 1.帝國體制的頂端是皇帝,具有絕對權威 2.皇帝與丞相的關係:君尊臣卑 3.尚書出現:昔日在皇帝與丞相間傳達章奏,至漢光武帝時,正式成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內朝:以( )為主,皆由皇帝心腹之臣組成掌握實權的決策機構外朝:以( )為首的朝臣,只負責處理和執行一般政務 4.秦漢丞相的執掌與權力 l輔佐皇帝助理萬機 l總御百官主持外朝 l處理外交 l封駁詔書 l官吏的任免與賞罰 l其他諫諍 5.相權與君權的消長 l漢初相權甚重 l漢武帝中期後,相權逐漸削減:任用布衣為相,他們不敢違背帝意,君權大為伸張;漢武帝常在宮中決定大策,近臣外戚有機會參與;漢武帝重用內朝

12、官,中樞權力漸由外朝轉向內朝(二)魏晉與唐代 1.魏晉南北朝l中書省出現l門下省出現l三省制的形成2.唐代 l確立職掌 ¬尚書省:( )機構­中書省:( )機構 君®門下省:( )機構l政事堂是政府的最高機構(中書門下先在政事堂商議, 再作決策,尚書必須加頭銜,才能入政事堂議事) 相 l官僚制度是阻止君權過分擴張的有力制衡因素(因三省 長官出身世族高門) l相權與君權的消長 秦漢 隋唐 宋 元 明清 ¬職權劃分明確­政事堂合議,不容君主獨大®宰相人數眾多,互相爭寵¯宰相合議,經常議而不決,致使皇帝可以從中控制°結果

13、:君權雖然高漲,但不專制 (三)宋元明清 1.宋代l宋代丞相站著論政 l宋代政制採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立,分削制衡相權l南宋丞相兼掌軍事l相權與君權的消長 ¬宰相無決定政事之權­無過問軍事、財政之權®喪失諫諍皇帝之義務,並且有言事官監諫宰相 2.元代:行中書一省制,宰相多人並制 3.明代:明太祖廢相後,皇帝親統六部,成祖設內閣,內閣大學士僅有票擬之權 4.清代:皇帝大權獨攬,君權之高為歷代之最,是真正的君主專制三、結論:時代愈後面,宰相權力愈淡薄 牛刀小試1.秦滅六國,丞相王琯建議始皇立諸子為王。始皇下其議,群臣皆稱便,但廷尉李斯反對,認為郡縣較好。始皇聽了不同

14、意見後,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此場君臣議政反映了何種現象? (A)皇帝權威雖高,遇軍國大事,仍需召集群臣討論,可見中國古代政治並非一人獨擅的政治 (B)中國古代政治已具備現代民主的雛形 (C)丞相貴為百官之首,皇帝總是採納他的意見 (D)各種政策雖經多方討論,但最後決斷權在皇帝 (E)丞相有權主動向皇帝提出各種政策。 ADE ABC 2.下列關於秦漢時代的皇帝與丞相之敘述,正確的是: (A)丞相是百官的首領 (B)君尊臣卑是帝國體制的基本原則 (C)漢武帝時派聰明雄辯之士責難丞相造成丞相制度的破壞 (D)漢光武時以尚書為主

15、的內朝開始掌握實權 (E)東漢末年皇帝寵信外戚,形成外朝侵奪內朝職權的情況。3.隋唐三省制的優點有哪些? (A)職權劃分明確 (B)採行合議制,大大增加國君的控制機會 (C)不容易出現大權獨攬的宰相 (D)政事堂合議制,不容君權獨攬 (E)較秦漢丞相更能發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權功能。 ACD4.中國歷史上君權與相權之間的關係,下列分析何者符合史實? (A)在君尊臣卑的原則下,君權與相權一直很難平行,甚至常是緊張的關係 (B)宰相貴為百官之長、群僚之首,對君權發生一定程度的抗拒力時,往往首當其衝,所以歷代宰相制度多變 (C)皇帝任相,說明已突破宗法界限及世卿世祿 (D)相權是直接來自君授,與

16、英國相權來自人民不同,自不足以成為君權之限制 (E)在君尊臣卑的原則下 君權不斷擴大,宦官之禍隨著君權的增漲而加深。ABCDE4. 有關中國古代君權與相權之關係為何? (A)君尊臣卑為帝國體制之基本原則,故君權與相權從來不是平行的 (B)君權是絕對的,相權來自皇帝,故宰相制度能否發揮功能,有賴君主肯否予以尊重 (C)長期觀察其關係之發展,大致而言,時代愈前,相權愈重;時代愈後,相權愈輕 (D)然以魏晉南北朝而言,因世族力量大,得以制衡君權,唐代亦有類似現象 (E)三省制形成的過程可視為君權膨漲之實例,其具體作法是君主廢除宰相制,大權獨攬。ABCD5.關於君權與相權的演進情況及其關係,以下哪些敘

17、述是正確的? (A)皇帝制度,始於秦朝;宰相制度,始於漢朝 (B)漢朝宰相,基本上為獨相制度,宰相位高權重,皇帝引用私人親信以奪其權,形成外朝與內朝之分 (C)尚書、中書、門下原先皆帝王身邊近臣,漸漸侵奪宰相的權力而變成真正的宰相,此種情況,學者稱之為側近政治 (D)唐代宰相制度,三權並立,是一種多相制;有事則合議於政事堂,故又是近代議會政治的先驅 (E)政事堂的決策權,在唐代中期以後,漸被翰林學士與宦官所侵削破壞。BCE主題:道統與政統 一、道統與政統的形成1. 道統(1)是指聖人之教,士人的精神表徵(2)是指士人藉道德與知識批評時政,負起匡正時局的責任(3)韓愈原道提出堯、舜、禹、湯、文、

18、武、周公、孔、孟等一脈相傳的道統漢武帝獨尊儒術1. 董仲舒的建議:禁止不屬於六藝範圍和孔子思想的各種學說2. 立五經博士3. 精研尚書禹貢篇了解山川地勢可水4. 掌握春秋義理可審判案件5. 經學成為取得利祿的途徑6. 漢儒認為國君代天統有萬民,表現不佳,上天就以各種災害表示不滿,不知反省,天再以異象警誡,所以儒家學說含有濃厚的陰陽家思想。7. 想一想,既然先秦儒家強調道尊於勢,為什麼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又會接受獨尊儒術的建議?2. 政統(1)治理國家政務的權勢(2)指君主的統治權力(3)君主強調以權勢,透過官僚體係規範人民,統治天下二、歷史上道統與政統的消長1. 先秦(1)戰國時期:用人唯才,道受

19、到相當肯定(2)儒家:孔孟主張道重於勢(3)稷下先生22. 秦(1)秦以勢壓制道23. 西漢(1)漢初行黃老治術無為而治(2)武帝尊崇儒術從此三公中不乏儒者2 4.東漢(1)光武帝偃武修文、表彰氣節,蔚成淳美的士風。(2)名士清流與政統濁流的衝突(3)士人不甘同流合污,面對亂世危邦,採取 三種態度: ¬避世隱居,不求聞達 ­反抗時政,以身殉道(如黨錮之禍中的陳蕃、李膺) ®標榜道統,積極著述(如鄭玄遍註群經,貢獻後世甚大) 政2 5.宋代(1)士人關心時局,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許 道(2)推動改革,代表政統與道統相互援助26.明代 秦漢 隋唐 宋 元 明清 (1)初期:重用江南儒士(2)中期:權臣和閹黨把持朝政,東林黨人奮起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