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文字素材4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頁
高中政治《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文字素材4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頁
高中政治《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文字素材4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頁
高中政治《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文字素材4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頁
高中政治《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文字素材4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哲學的基本問題與哲學的歷史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它的主創者“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說的理論體系之稱為馬克思哲學的“主義”,是與馬克思所獨創的從實踐理解相關哲學問題的思維方式密切相聯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被譽為人類歷史上一個千年“第一思想家”劃時代的哲學思考,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指引時代前進的旗幟。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關鍵在于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學會像馬克思哪樣進行哲學思考,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思想的指導和行動的指南,學習像馬克思哪樣做人、做事和做學問。一、哲學的學科性質與社會功能(一)哲學是一種什么樣的學問英文“哲學”一詞“ph

2、ilosophy”,是由古希臘文的“愛”(phiein)和“智慧”(sophio)這兩個詞的組合演化而來,意思是“愛智慧”。在古漢語中,“哲”被解釋為“智也”、“賢明”,有通曉事理之意。“哲”之為“學”,從字面意義講,可以理解為是“愛智慧的學問”或“愛智之學”。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來把握哲學的學科性質,理解哲學是一種什么樣的學問:哲學是關于“形上”之思和“知上”之智的學問 就哲學與具體科學各自所思考的問題看,具體科學思考的是“形而下”的問題,它是關于“形而下”的有形物體(具體科學所研究之對象)的學問;哲學思考的是“形而上”的問題,它是關于“形而上”的無形物體(形而上學所研究之對象)的學問。

3、早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就已把具體科學視為關于“形而下”的“器”的學問,把哲學視為關于“形而上”的“道”的學問。具體科學作為關于“形而下”的“器”的學問,它為人們提供的是相關具體科學領域的知識;哲學作為關于“形而上”的“道”的學問,它不提供相關具體科學領域的知識,而是一種關于具體科學領域的知識的“知識”智慧(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就是關于具體科學實用技術之學如何獲取知識和證明知識的學問)。所以,早在西方的古希臘,人們就把哲學視為是“智慧之學”,哲學是通過“愛智慧”而追求智慧(真理)的學問。在上述這兩種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哲學”理解為是一種關于“形上”之思和“知上”之智的學問。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

4、學問 “哲”之為“學”,作為一種關于“形上”之思和“知上”之智的學問。由于它對具體科學領域的知識所關涉的“道”和“理”這種深層次問題思考和回答,我們可以把哲學理解為:一方面,哲學是關于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的學問。世界觀是人們對生活于其間的世界的總的看法或根本觀點。世界觀人皆有之,人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總要與其活動的周圍世界打交道,從中就會產生出關于世界的一些總的看法或根本觀點。例如,自然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人類社會的本質是精神性的、還是物質性的;等等。但是,這種人皆有之的世界觀是零散的、非系統性的,是未經過理論的論證和說明的。哲學是指一定的哲學家、思想家,對所持的世界觀進行了理

5、論的論證和闡釋的學說。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就是一門需要進行認真的學習和研究的專門性學問,它是一種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另一方面,哲學又是關于方法論的學問。哲學作為“形上”之“思”的智慧之學,包含其內在的“思想”和“思考”:從其理論的顯層表現形態(即從其的思想)看,它是一種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研究和回答的是有關世界觀的問題,所以說,“哲學”是一種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從其理論的隱層表現形態(即從其的思考)看,任何哲學,無不是一定哲學家、思想家,從其獨特思維方式或意識取向去思考相關哲學問題,并運用一定思維邏輯將其世界觀的學說進行理論化、系統化的理論成果。由之決定了:(1)在一定哲學的理論中,必然地

6、潛存著這種哲學世界觀理論的思考,即它如何思考哲學的相關問題、引出自己的哲學思想,并由之理論化、系統化自己哲學思想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這種意義的方法論。(2)一定哲學理論的概念、范疇以及由這些概念、范疇構成的理論體系,由于它們是從特定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進行抽取和闡釋的,它們均具有其特定的方法論意義。所以,哲學從其思考看,它又是一種關于方法論的學問。人們把哲學內在的這種方法論,運用于相關的知識領域,用以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形成了哲學世界觀理論對人們認識和實踐活動的方法論指導。哲學是以最一般的概念、邏輯的方式反映和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學問 在社會生活中,哲學是一種屬于觀念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

7、在階級社會中具有一定的階級性。但是,哲學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等觀念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反映和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方式不同:例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是以直接的方式反映和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從而為一定階級社會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服務;而哲學則是以間接的方式反映和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從而為一定階級社會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服務。哲學的這種反映和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間接性表現在:(1)總體性。哲學并不反映和回答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它反映和回答的是有關自然、社會和人的一些總體性的問題。(2)本質性。哲學并不反映和回答人的活動中關于事物表面現象的直接性問題,而是揭示人的活動中關于事物內在的本質

8、和規律性的問題。(3)抽象性。這種總體性、本質性表征在哲學把握社會存在的特點上,就是哲學是一種以高度抽象(即最一般)的概念體系來反映和反作用于社會存在。(4)邏輯性。哲學的最一般的概念要構成一定的理論體系,就必須按照一定思維方式、遵循一定的思維邏輯,對其進行理論的論證、闡釋和說明。所以,從整體上說,哲學是以最一般的概念、邏輯的方式反映和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學問。(二)哲學具有什么樣的社會功能哲學的社會功能是指哲學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所能夠發揮的實際的功效和作用。哲學具有指導社會生活、塑造民族精神和詮釋、審視和超越現實的社會功能:哲學的指導社會生活的社會功能 哲學作為以最一般的概念、邏輯的方式反映和反

9、作用于社會存在的學問,它與人們社會生活關聯的間接性,這雖表明它與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及其表面現象的無關,但卻表明它與人們社會生活中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密切相關。正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思考一系列的有關自然、社會和人的一般本質和規律性問題,并為了用在這種思考中形成的哲學觀念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才推動著人類哲學學說的形成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前的西方哲學,唯物論或側重于從自然主義理解人與自然的本質聯系,強調人的行為包括人的認識、哲學思維,均須遵循包括人的自然萬物的客觀規律邏各斯,認為人可以通過生活、實驗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并利用關于自然規律的知識改造自然;或是從人本主義理解人與自

10、然的本質聯系,把自然視為人感性直觀的認識對象客體,人則是認識自然客體的主體,人通過感性直觀去溝通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的聯系,由于只有人才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任何對象性都是人的對象性,所以強調要從人的對象化去理解與人處于對象性的一切存在。馬克思主義傳入前的中國哲學,則主要討論的是天道與人道、天命與人倫、心與物、知與行等的關系問題,如道家老子的人消極地合于天人法自然,又如儒家荀子的人積極地合于天制天命而用之,等等。可以說,中外哲學盡管五花八門、各種各樣,但哲學總是以它的特殊方式,關注著作為自己生活基礎的社會、人生、人倫、認識、實踐等人的生活世界中的重大問題。哲學對人的生活世界的關注,不像“形下”之思

11、的具體科學哪樣,可以提供出人們能夠運用于自己生活世界相關領域的知識。哲學關注人的生活世界,由于它“形上”之思的特殊性,它提供的是人們能夠運用自己生活世界相關領域的方法即世界觀意義的方法論的指導。在這個意義上,不可以把哲學視為人的生活的知識,但可以把哲學視為人的生活的智慧即對人的社會生活、對人的認識和實踐所作的方法論的指導。由于哲學具有指導人的社會生活的社會功能,所以,哲學就是一門需要用心學、并夠得學的專門學問,人們學好了哲學就會終生受益。哲學的塑造民族精神的社會功能 哲學能夠作為人們社會生活的指導,它就同時具有塑造民族精神的社會功能。所謂民族精神,是對一定民族大多數成員信奉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

12、和行為準則的總稱。民族精神是由一定民族的文化傳統孕育而成的,它是對該民族賴以生成和發展的社會存在的反映。例如,作為美國的民族精神,諸如求實、開拓、進取、民主、科學等精神,前國務卿基辛格認為,就是由作為思維方式和哲學形態的實用主義培養出來的。中國儒家主張的“仁、義、禮、智、信”,“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規范,則根置于儒家的哲學觀念。近現代以來,德國人的務實求真、開拓進取、民主科學的民族精神,則根置于德國古典哲學的崇尚理論思維的民族文化傳統,因為在德國古典哲學看來,人不僅能自由地構建理論理性,而且能自由地構建實踐理性。哲學為何能夠塑造出

13、一定的民族精神呢?這是因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傳統的產物,而民族文化的精華則是該民族的哲學傳統。這種民族的哲學傳統,必然在民族文化中打上深刻烙印,從而對民族精神的產生和發展發揮重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首先,哲學為民族文化、從而為民族精神提供思維方式的引領作用。民族哲學的思維方式之于民族文化,可以說民族哲學的思維方式是民族文化內在的“魂”,民族文化則是由哲學思維方式發生影響和指導作用所表現出來的“形”。說民族文化孕育民族精神,在這個意義上,就是指一定民族哲學對民族精神的思維方式的引領作用。其次,哲學為民族文化、從而為民族精神提供價值觀念的導向作用。民族精神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念,反映的是民族文化中的主

14、導價值觀念,而民族文化中主導價值觀念則反映的是一定民族哲學的主導價值觀念。說民族文化孕育民族精神,在這個意義上,就是指一定民族哲學對民族精神的價值觀念的導向作用。再次,哲學為民族文化、從而為民族精神提供行為準則的規范作用。民族精神中所體現的行為規范,反映的是民族文化中的主導道德倫理觀念,而民族文化中主導道德倫理觀念則反映的是一定民族哲學的主導的人倫和價值觀念。說民族文化孕育民族精神,在這個意義上,就是指一定民族哲學對民族精神的行為準則的規范作用。哲學的詮釋、審視和超越現實的社會功能 哲學是在哲學家的“思想中的時代”,是哲學家對一定時代在哲學理論中的一種自我理解。這種對時代(包括時代中的現實)的

15、自我理解,由于哲學的“形上”之思的性質,它所反映和體現的不是相關具體科學所提供的關于時代的那樣的知識,而是哲學思考所提供的一種關于時代的智慧。所以,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它所提供的關于時代的智慧,從哲學與現實的關系這方面的社會功能說,主要體現在:一是哲學對現實的詮釋。哲學對現實的詮釋,就是對現實中的自然、社會、人及其關系等事物進行哲學的闡釋和說明,對現實社會中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思想文化制度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等事物進行哲學的闡釋和說明。哲學對現實的詮釋,是一種貫注哲學的思維和方法的對現實的詮釋,體現的是對現實詮釋的一種哲學的思考和維度。二是哲學對現實的審視。哲學詮釋現實

16、但又不滿足于現實,這就導致哲學對現實的審視。哲學對現實的審視是以哲學自身所要求的合理性為依據,對現實中社會制度、社會關系、社會現象、社會思潮等等,進行反思性、批判性的考察,從而提出質疑、指出不足或缺陷,并提出進一步改造的對策措施。所以,在哲學對現實的審視中,總是蘊含著自己的否定現實而追求未來的理想和構想。三是哲學對現實的超越。哲學對現實的超越是指哲學在對現實審視的基礎上,從現實出發提出引導現實(時代)前進的理想藍圖或實踐觀念。在這個意義上,哲學不僅創生于時代、修正于時代、在時代中發展,哲學也超越于時代、指導人們對時代的改造、是引領時代前進的旗幟!二、哲學的基本問題與哲學派別(一)哲學問題與哲學

17、主題哲學問題 要理解和把握“哲學問題”,我們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考察:首先,從與科學問題相區別的維度看“哲學問題”。科學問題是指具體科學中相關領域的問題。科學問題是“形下”之思的問題,它是人們在科學領域探求新知的起點。構成科學問題的,往往是以往的科學知識中有局限的問題,或以往的科學知識不能給予合理的解釋的問題,或人們認識和實踐中發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哲學問題是指哲學中相關領域的問題。哲學問題作為“形上”之思的問題,它與科學問題的根本區別是:哲學問題不是“形下”之思中的問題,而是“形上”之思中的問題。構成哲學問題的,不是“形下”之思的直接性、具體性上的“知識”的問題,而是“形上”之思的間接

18、性、一般性上的“智慧”的問題。其次,從人類哲學歷史發展的維度看“哲學問題”。哲學問題,從人類哲學發展歷史的和邏輯的起點來看,是那些區別于科學問題的、作為“形上”之思的“智慧”問題。從人類哲學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學派的內在發展看,構成哲學問題的:一是該學派中前人哲學思想中的局限、困難和矛盾;二是與之分歧、對立的學派向該學派的學說提出的質疑和詰難;三是該學派在自身的發展中所提出的新的哲學問題。正是這些哲學問題的前后聯系和相互交織,構成人類哲學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生動畫卷。從人類哲學歷史發展中的環節和階段來看,構成后一環節和階段的哲學問題是:一是前一環節和階段哲學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和矛盾,構成后一環節

19、和階段的哲學要努力克服并由之前進的哲學問題;二是后一環節和階段的哲學,自己所提出來的和在自己的發展中提來出的哲學問題。正是這些后一環節和階段的哲學問題,對前一環節和階段的哲學問題所構成的否定,推進著人類哲學歷史進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發展。再次,從與現實問題相區別的維度看“哲學問題”。現實問題是指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認識和實踐中的問題。這些現實問題,從歸根到底說是“形下”之思的“知識”問題,而不是哲學問題。哲學問題不是直接的現實問題,而是與現實有關聯、對現實具有反思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那種問題,方可構成哲學問題。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問題雖源于現實,但它又不是直接的現實問題,而是從對現實的反思性、批判性

20、和超越性的思考中提出來的問題。哲學主題 哲學主題是指一定的哲學歷史形態、一定時代的哲學或一定哲學學派、一定的哲學學說所研究的中心問題。哲學主題所研究的問題一定是構成哲學問題的相關問題,但是,在哲學問題中,只有構成一定的哲學歷史形態、一定時代的哲學或一定的哲學學派、一定的哲學學說所研究的那種中心問題,才是哲學主題。哲學主題的形成,既與哲學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相關,也與哲學發展所處的時代相關:(1)從一定的哲學歷史形態說,馬克思主義前的西方哲學,在歷史發展中呈現出兩大哲學主題:古代哲學研究的主題是本體論問題,因而從哲學主題說,人們把西方的古代哲學稱為“本體論哲學”;近代哲學研究的主題是認識論問題,

21、因而從哲學主題說,人們把西方的近代哲學稱為“認識論哲學”。(2)從一定時代的哲學或一定的哲學學派說,馬克思主義前西方的古代本體論哲學,古希臘、羅馬哲學的研究主題,有自然本體的問題、本質本體的問題;中世紀哲學的研究主題,則是上帝本體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前西方的近代認識論哲學,經驗論哲學的研究主題,是由具體經驗歸納推理出普遍原理(真理)的規則、途徑和方法的問題;唯理論哲學的研究主題,是由一般觀念演繹推理出具體原理的規則、途徑和方法的問題。(3)從一定的哲學學說來說,例如,康德哲學的研究主題,是基于先驗主義的“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黑格爾哲學的研究主題,是思辨主義的“思辨邏輯和思辨辯證法的本性

22、和規律性”的問題;等等。(二)哲學的基本問題與哲學派別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貫穿在一切的哲學主題和哲學問題中的“重大的”或“基本的”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一切哲學中需要著重加以解決的基本矛盾,一切的哲學主題、哲學問題中都會涉及到它,一切的哲學派別在本質上都回避不了它,因而必須在直接或間接上給予回答的哲學中“最重要的”問題。哲學基本問題是哲學賴以成“學”的根基性問題,對它的解決規定和制約著解決一切的哲學主題、哲學問題的原則和方向,所以,哲學的基本問題又可視為哲學的“最高問題”。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呢?馬克思主義前的哲學家,盡管在自己的哲學中都會研究和涉及到哲學的基本問題,但對哲學的基本

23、問題究竟“是什么”,則往往未能自覺地意識到它,只有黑格爾較自覺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在小邏輯中指出:“現實哲學觀點的主要興趣,均在于說明思想與客觀對立的性質和效用,而關于真理的問題,以及關于認識真理是否可能的問題,也都圍繞思想與客觀的對立問題而旋轉”。直接提出哲學的基本問題并進行研究的,則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之一的恩格斯,他認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由于這里的“存在”是相對人的思維的存在,它是相對于人的思維(內部世界、主觀世界、主觀精神)的“外部世界”、“客觀世界”、“客觀存在”的同義語。因而,從一般唯物主義的立場,可以把哲學的基本問題,

24、從認識論上理解為“人類思維與外部世界”、“主觀精神與客觀存在”、“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關系問題;從本體論上理解為“精神和自然界”、“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從實踐唯物主義的立場,則可以進一步從實踐的認識論上,引申地理解為“在實踐中生成發展的人的主觀思維與客觀的實踐存在的生成發展”、“在實踐中生成發展人的主觀世界與在實踐中生成發展的客觀世界”的關系問題,簡稱“實踐的思維與實踐存在”的關系問題;從實踐的本體論上,引申地理解為“人的精神、意識與人類世界”、“人類世界(表象存在)與實踐本質”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其思想內容包含著相互關聯的許多方面。恩格斯在路德維希

25、83;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主要突出地探討了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思維和存在或精神和自然界、意識和物質,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的問題?即世界的始基和本質是精神、意識,還是自然界、物質的問題。這個問題用哲學本體論的提問方式來說,就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誰派生誰、誰根源于誰的問題。二是思維能否正確地反映、把握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用哲學認識論的提問方式來說,就是“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恩格斯指出:“我們關于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 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2版,第93頁。 恩格斯:路德維希

26、83;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23、224頁。在我們關于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用哲學的語言來說,這個問題叫做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這一個方面,涉及到世界的是否可知、人的思維能不能正確地反映現實(存在)的問題,亦可理解為人的思維、思想是否具有客觀性的問題。恩格斯在這里使用的“現實世界”這個用語,以及他的“人是按照如何學會改造自然界來發展我們的思維”的思想,是我們前述中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思想內涵,作出實踐唯物主義的引申理解的根據。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本體論的)方面與第二個(認識論的)方面是相互聯系的:首

27、先,第一個方面是首要的、根本性的,它決定著解決第二個方面的前提和方向。哲學的認識論,必須要以其本體論作為前提和基礎,只有回答了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即本體論的問題,才能在此前提和基礎上回答第二個方面的問題,并使這種回答具有確定性的思想內容。其次,第二個方面是第一個方面的邏輯根據,是第一個方面的進一步延伸和補充。哲學的本體論,必須要以其認識論作為邏輯根據,只有以承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為邏輯根據,哲學關于本體為“何物”的斷定,才會成為有邏輯根據的斷定;反之,倘不承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哲學關于本體為“何物”的斷定,就會成為無邏輯根據的獨斷。同時,當哲學斷定了本體為“何物”,就必須對這種斷定從

28、認識論上建構出邏輯根據,并對思維和存在是否能夠“同一”、以及如何“同一”進行系統的論證和說明,從而構成對其本體論的進一步的延伸和補充。哲學基本問題與哲學的唯物論、唯心論 在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主要方面中,依據其對第一個(本體論的)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把歷史和現實中的哲學學說,劃分為“唯物主義”(唯物論)和“唯心主義”(唯心論)這兩大對立的哲學派別:凡是主張自然的始基物、物質是第一性的,思維、精神是第二性的,自然的始基物、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本質,思維、精神是自然界、物質的派生物,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和屬性的哲學學說,都屬于唯物主義派別。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屬于傳統的自然主義或人本主義的唯物論,

29、而是一種作為對傳統唯物主義變革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凡是主張思維、精神是第一性的,自然界、物質是第二性的,自然界、物質是精神、思維的產物和表現,從而歸根到底在某種意義上承認“創世說”的哲學學說,都屬于唯心主義派別。哲學的唯心主義,又可區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如貝克萊的哲學學說)和客觀唯心主義(如黑格爾的哲學學說)。哲學的“唯物”和“唯心”,僅是指一定的哲學學說,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所持的“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立場或哲學路線,此外不可賦予其別的什么意義。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觀中貫徹和體現。對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問題如何回答,是劃分社會歷史觀中的歷

30、史唯物主義和歷史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24頁。唯心主義的根本標志:凡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社會歷史學說,屬于歷史唯物主義;凡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社會歷史學說,屬于歷史唯心主義。在哲學史上,曾經出現過主張世界有兩個彼此獨立、互不相屬的本原的二元論者,如笛卡爾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具有廣延屬性的物質實體和具有思維屬性的精神實體,二者互不相依、各自獨立,均為世界的根本性實在。但是,二元論者在說明物質實體與精神實體的關聯時,總是把物質實體說成是消極被動的東西,而精神實體是唯一具有能動性的東西,從而在歸根

31、到底的意義上是傾向于唯心主義的。所以,哲學派別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大基本的派別,二元論并不是什么獨立的第三種哲學派別。哲學基本問題與哲學的可知論、不可知論 在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主要方面中,依據其對第二個(認識論的)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把歷史和現實中的哲學學說,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凡是主張世界是可以認識的、我們的思維是能夠正確地反映存在的,從而肯定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學學說,就是一種哲學的“可知論”。由于可知論即“肯定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任何哲學斷定思維和存在“何者為世界的本原”的邏輯根據和支撐,所以,哲學史上所有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絕大多數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都主張世界

32、是可知的、思維和存在是具有同一性的。但是,哲學史上也有個別的哲學家,從其獨特的原則和邏輯,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認世界的可知性。例如,休謨從主觀唯心主義經驗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原則,斷定人們的“經驗”只能經驗到“經驗內的東西”,不能經驗到“經驗外的東西”,所以,他認為唯物主義的經驗論,承認經驗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世界是可知的是缺乏邏輯根據的。康德依據其先驗主義的原則,斷定人們的知識只是關于事物的現象的認識,人只可認識事物的現象,但不可認識事物的本質“物自體”,從而在歸根到底意義上,否認了世界的可知性。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均不是什么獨立的哲學派別,而是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家們,對哲學

33、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即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問題上,“關于世界是否可知問題”的不同回答,從而表征出他們對這一認識論問題所持的不同觀點和態度。三、哲學發展的歷史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發展的偉大成果。馬克思主義前,西方唯物主義的發展經歷了三種基本的歷史形態:(1)樸素唯物主義;(2)機械唯物主義;(3)人本唯物主義。與西方唯物主義的發展相交織,西方辯證法的發展也經歷了三種基本的歷史形態:(1)樸素辯證法;(2)機械辯證法;(3)思辨辯證法。(一)唯物主義發展的歷史形態樸素唯物主義 樸素唯物主義又稱自發的唯物主義、古代唯物主義,是哲學唯物主義發展中的第一

34、種基本的歷史形態,產生于公元前7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和殷周之際的中國。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的唯物主義,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形成以前的唯物主義,都屬于這種歷史形態。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國有王充、范縝等,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和德謨克利特等。樸素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始基、本原是某種、或某幾種作為自然存在的“原初”的具體物質形式,由這些原初物的演化而產生出世界萬物。如中國的“五行說”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的元素;王充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元氣等。在古希臘哲學中,泰勒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火;恩培多克勒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土、水、火、氣這“四根”。德謨克

35、利特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一種最小的、不可見的、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原子和虛空都是一種實在的存在。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代表著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成果。樸素唯物主義的特征是:(1)自然性。樸素唯物主義用自然的物質元素或始基物去說明世界萬物的本原,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自然存在的某種或某幾種物質的元素。(2)辯證性。樸素唯物主義與辯證的觀點天然地結合,強調世界萬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它猜測到了辯證法,但并沒有“真正掌握辯證法”。(3)直觀猜測性。樸素唯物主義依靠觀察、想象、猜測來形成自己觀點、命題和思想,缺乏嚴格的科學根據和嚴密的邏輯體系。機械唯物主義 機械唯物

36、主義又稱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近代唯物主義,是哲學唯物主義發展中的第二種基本的歷史形態,萌芽于1416世紀、形成于1617世紀,18世紀在法國達到其發展的高峰。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拉美特利、狄德羅、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等。機械唯物主義認為,一切自然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種類無限的異質物質微粒元素所組成的;元素是組成化合物的基本單位,各種元素的分子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原子;原子的基本屬性是不可入性、廣延、質量和運動;人的感覺、經驗是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意識、思維是人腦關于對象的影像、觀念。機械唯物主義以近代自然科學的實證材料為依據,以新的實證知識和方法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從而擺脫了古代唯物主義的樸素性;

37、自覺提出和探討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確立了近代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的原則。機械唯物主義的局限是:(1)機械性。機械唯物主義把自然界中各種現象和過程、包括人腦產生意識等都歸結為機械運動,用經典力學的機械運動規律,來解釋一切無機事物和有機事物的運動過程。(2)形而上學性。機械唯物主義以當時自然科學中分門別類的、孤立的、靜止的研究問題的方式看待哲學問題,用形式邏輯進行哲學思維,不承認矛盾引起事物的質變和發展。(3)不徹底性。機械唯物主義離開人的社會性、人的歷史發展來研究社會現象,其對社會歷史的理解是唯心主義的,所以,它是一種“半截子”的唯物主義。人本唯物主義 人本唯物主義又稱人本主義唯物論,

38、以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費爾巴哈哲學為代表。在以往的哲學歷史形態劃分中,把費爾巴哈哲學是歸于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的。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劃分,則是把樸素唯物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歸于“自然主義唯物論”,把費爾巴哈哲學稱作“人本主義唯物論”。人本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只有“自然”和“人”這兩個實體。“自然”對“人”具有“時間上”的先在性,“人”對“自然”具有“地位和作用”的主體性:自然物是一種無主體的存在,因而它們不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人是主體(主詞)、自然是客體(賓詞),只有人才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世界上由于有了“人”這種對象性的存在,就使自然的、人的一切事物都成為一種對人來說的對象性的存在

39、,因而,應從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去看待、理解作為與人處于對象性存在的一切事物。較之自然主義唯物論,對“本體問題”思考的“見物不見人”、“視人為物”的非人道主義,人本唯物主義是對“本體問題”思考的一種“理論的人道主義”。人本唯物主義的局限是:(1)直觀性。人本唯物主義基于感性直觀去理解相關哲學問題,把感性理解為直觀的感性活動,而不是實踐的感性活動。(2)形而上學性。人本唯物主義用形式邏輯思考相關哲學問題,不理解黑格爾創立思辨邏輯、思辨辯證法的革命意義。(3)不徹底性。人本唯物主義由于離開人的社會性和歷史發展去研究社會問題,其社會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是一種“半截子”的唯物主義。所以,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

40、的唯物論來說,它與自然主義唯物論、人本主義唯物論的根本區別,問題不在于它們的“唯物”,而在于它們的怎樣地“唯物”。(二)辯證法發展的歷史形態 樸素辯證法 樸素辯證法又稱自發的辯證法,是指古代哲學中一種基于動變原理而從聯系發展看待世界及其事物的世界觀。赫拉克利特是西方哲學中樸素辯證法的杰出代表;在中國哲學中,老子、荀子、張載、王夫之等都對樸素辯證法作了重要貢獻。樸素辯證法(以赫拉克利特哲學為例)認為,依其世界萬物的“一切皆流,無物常住”的內在邏各斯(普遍規律),“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我們存在又不存在”、“生與死、醒與睡、少與老是同一的”、“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把世界萬物

41、看成是孤立的、靜止的、無內在的聯系和發展的,而應該從對立面的斗爭與統一來說明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這種樸素辯證法的學說,在實質上是一種樸素辯證的世界觀和發展觀。樸素辯證法的局限是:(1)自發性。樸素辯證法發生于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過渡階段,這個時期人們的思維,正處在從表象思維或前邏輯思維向概念思維或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這種辯證法是一種自發的、作為對事物外在對反事實(關系)的經驗性描述的辯證法。(2)直觀性。樸素辯證法停留于對事物外在的動變事實的描述、猜測,沒有意識到表達運動的概念的抽象性、凝固性與現實中的動變事實的矛盾,不知道用“概念的邏輯”去表達運動。所以,它只是猜測到了辯證

42、法,卻沒有掌握辯證法。(3)不徹底性。樸素辯證法認為世界萬物的動變,只是在作圓周運動,“每一天都與另一天相似”,這就使它偏離了辯證法而走上了循環論。機械辯證法 機械辯證法是指機械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在以往的學術研究中,我們在關注到近代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的“形而上學”時,往往忽略了其世界觀意義的辯證法。所以,導致對近代唯物主義的認識,只知其是形而上學,而不知其有辯證法。實際上,近代唯物主義面對客觀的物質世界提出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如培根認為“物質是能動的,具有某種形式的、并且在自身中具有運動的性能”;狄德羅認為“物質是永恒存在的,而運動是為它本性固有的”;霍爾巴赫認為,在自然里一切都是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自然的各個部分沒有一個是真正靜止著的,自然就是一個活動著的整體。恩格斯認為,斯賓諾莎是近代哲學史上一位“辯證法的卓越代表”,在他的關于“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