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二14【教學課件】《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二14【教學課件】《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二14【教學課件】《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二14【教學課件】《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二14【教學課件】《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五單元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社會生活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反映,是社會進步程度的體現。 中國社會結構在近現代處于急劇的變革之中,社會生活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在不斷的向更文明,更進步的方向變化、發展。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一、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一)變化的表現1. 服裝(1)中國近代男子服飾的變化:長袍馬褂西服中山裝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近現代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綜合了日式學生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

2、,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并被世人稱為中山裝,此后中山裝大為流行,一度成為當時中國男子最喜歡的標準服裝之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2)中國近代女子服飾的變化: 從寬松肥大向稱身適體、短袍窄袖轉變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20世紀20、30年代,中國服裝五花八門。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南方飲食北方飲食2. 飲食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鴉片戰爭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開始出現西餐館,還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為有錢人的一種時尚。上海英國租界的咖啡店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3.住房:傳統民居外,西式花園洋房開始出現。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3、 男子留辮剪辮易服 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下令剪去辮子。 清兵入關,強令男子剃發蓄辮,辮子成了民族壓迫的標志。4. 社會風俗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清末民初的傳統婚禮民國以后的新式婚禮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近代以來,廢止纏足成為社會新風尚。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傳統社交禮儀清末中外官員握手致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除此之外,近代中國社會習俗有了哪些變化?婚姻包辦男子留辮女子纏足婚喪儀式繁瑣社交禮儀:跪拜、老爺舊習改變婚姻自

4、由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儀式文明簡約社交禮儀:握手、同志、先生采用公歷、增添新節日 戊戌變法時發出變革呼聲,辛亥革命時“斷發易服”具有革命色彩,民國時期頒布相應法律。但這只是在大城市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前,傳統的風俗習慣在農村堅若磐石地沿襲下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思考:近代中國社會生活在農村變化微弱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由于農村的封閉狀態和保守的觀念,使城市與農村的聯系少,交流少,而與外國的聯系就幾乎為零。 長期以來形成的封建的傳統觀念堅如磐石,嚴重束縛了中國農民的思想意識。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完成表格,概括近代中國物質生活與習俗變遷的特征。(1)階段性、時代性、不平衡性;(2)由

5、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3)隨社會經濟、思想的變化而不斷加深;(4)實質是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5)結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漸交融且保留著中華文化特色。服飾飲食建筑社會風俗長袍馬褂西裝、 中山裝、 旗袍傳統菜系西餐、糖果、糕點、飲料等新式婚禮、簡潔葬禮剪發、禁纏足、鞠躬、握手等四合院歐化的別墅、花園洋房、高級公寓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3. 政府政策的影響(二)變化的原因 1. 鴉片戰爭打破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2. 西方物質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響4. 先進的中國人的努力和開風氣之先(三)變化的影響1. 政治:有利于反封建斗爭,促進民主革命進程,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2. 經濟:有利于民族

6、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3. 思想文化: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二、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生活(20世紀5070年代)2. 變化原因 人民當家作主;農民分得土地,城市解決居勞動就業問題,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國家政策的影響 。1. 表現 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成為社會風尚的主流;衣著樸素、食物簡單、住房擁擠、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總體水平較低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俄國風情的布拉吉藍灰綠的海洋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20世紀60、70年代簡潔的家居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2. 變化的表現(二)改革開放后的社會生活1.

7、變化原因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發展,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大力發展生產力;科技的進步;改革開放后中國與世界的不斷交流。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1)衣 服裝顏色從灰藍色調為主變為五彩繽紛,從單一款式走向多樣化。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菜籃子工程”是指政府為解決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費所采取的改進副食品產供銷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籃子工程” 范圍的副食品品種大致有五類:如肉豬、禽蛋、蔬菜、水產品、奶牛等。(2)食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從80年代開始,黨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斷得到

8、改善,不僅人均居住面積擴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了明顯的改善。(3)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4)社會風氣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閑方式多樣化體現了生活質量的提高。注重環保、講究衛生、賑濟災區的社會風尚,也在逐步形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歸納:新中國社會生活的新風尚時間建國后改革前(計劃經濟色彩濃)改革開放后(多元社會的時代特征)衣食住樸素;顏色款式單調食物簡單,按票供應款式新穎,層出不窮“菜籃子工程”住房擁擠,困難“安居工程”生活質量提升、休閑方式多樣化社會風尚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時間項目鴉片戰爭前后民國初年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507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衣長袍馬褂布衣食傳統飲食地方特色住深宅大院普通民居住房擁擠、陳設簡單社會風俗傳統舊俗總體特征歸納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習俗變化的特征沿襲傳統變化不大中西合璧新舊并存樸素簡單總體較低豐富多彩安居樂業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歷史必修二 課堂延伸近代以來影響我國人民生活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外因內因鴉片戰爭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質文明和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