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禮記》二則-教案_第1頁
22《禮記》二則-教案_第2頁
22《禮記》二則-教案_第3頁
22《禮記》二則-教案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2 禮記二則第1課時雖有嘉肴教學司標 1=-«1 .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朗讀并背誦課文。2 .學習類比說理的方法。3 .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 春秋。“半部論語治天下 ,一幀禮記 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 , 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 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告訴我們要勤于學習;“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茍 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 的情懷

2、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今天, 就讓我們走進禮記,領悟為學之道。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掌握背景,疏通課文文意1 .背景介紹。本文節選自禮記正義。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2 .分類積累,疏通文義。(1)正讀音。南有(ji y 0)自理(qi a n g兌命(yu )學學半(xi 0)(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理食(不)不知其旨也(味美)雖有至道(最好的道理)是用學然后知不足(所以)教然后知困(困惑)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然后能自強,也(自我勉勵)教學相長,(推動,促進)(3)通假字。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前一個“學”同“敦” (xi 0),教導)

3、(4)古今異義詞。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 意義,用意,目的。)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今義:疲倦; 困難。)(5)翻譯下列句子。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 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明確: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明確: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強也。明確: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主旨1 .開頭“雖有嘉肴” 一句有什么作

4、用?明確:從反面設喻類比,為引出下文觀點做鋪墊。2 .本文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 么論述的?(論證思路)明確: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 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 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上 來。3 .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 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明確: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4 .“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 和不同點是什么?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明確: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

5、 “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說明教和學的關系: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說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后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說明,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說得含蓄委婉,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二者關系: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后者是引用論據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并非并列關系,而是主從關系。三、板書設計嘉肴一弗食一不知旨類比八、工 > 教與學一教至道一弗學一不知善論證學相長足,教學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學是相微學反思I可取之處1 .能夠有重點地進行教學,并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2 .利用對比分析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內涵。不足之處

6、本文具有深刻的內涵,由于時間有限,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時間不夠充分,因此部分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本文觀點。第2課時大道之行也教學目標1 .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2 .初步理解“大同”社會的理想 ,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 智慧。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儒家學者早在 2000多年前就曾對社會 進行了美妙的設想,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 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 君民同樂、百姓“親睦” ,再到荀子的上下 協調、群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勾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今 天我們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就是儒家學者 所勾勒的理想社會。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初

7、步感知文章1 .學生初讀課文,認識字詞。選賢與能(j )講信修睦(m u)幼有所長 億h a r)g矜(gu a )男有分(f r) 謀閉而不興(x i rg貨惡其棄于地也(wu)2 .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停頓和語氣。3 .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 句,粗知文義。4.教師點撥。(1)通假字。選賢與能(“與”同“舉”,推薦)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 “鰥”,老而無妻)(2)古今異義詞。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寬闊的道路。)女有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返回,回歸。)盜竊亂賊而不作.(古義:興起。今義: 做某事,從事某種活動。)是謂大同(古義:代詞,

8、“這”的意思。今義:常用作判斷詞,或與“非”相對。)(3) 一詞多義。閉:是故謀閉.而不興(閉塞) 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上)謂:是謂大同(動詞,叫作)予謂菊(動詞,認為)目標導學二:研讀課文,理解文章思想1 .根據文義,全文可以分為幾層?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 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根本特征),是總說,以下幾句是分述。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 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2 .“大道”指什么? “大同”指什么? “大道之行”指什么?明確:“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 大同 ”, 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之行”, 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 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 “ 大同 ” 社會。3. “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做解釋。明確:“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 天下為公” 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 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 講信修睦 ” 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 , 講求誠信, 遠離欺詐, 崇尚和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