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_第1頁
鋼筋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_第2頁
鋼筋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_第3頁
鋼筋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_第4頁
鋼筋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鋼筋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1 總則1.0.1為在鋼筋混凝土異形柱結構設計與施工中貫徹執行國家技術政策,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確保質量,制定本規程。1.0.2本規程適用于非抗震設計和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7度抗震設計的標準設防類(丙類)民用建筑。1.0.3本規程是以我國現行標準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JGJ149和其他有關規范為依據,以有關科研成果和工程經驗為基礎編制的。鋼筋混凝土異形柱結構的設計與施

2、工,除應符合本規程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 術語和符號2.1 術語2.1.1 異形柱speciallyshapedcolumn截面幾何形狀為L形、T形和十字形,且截面各肢的肢高與肢厚比不大于4的鋼筋混凝土柱。2.1.2 異形柱結構structurewithspeciallyshapedcolumns異形柱框架結構和異形柱框架剪力墻結構的總稱。2.1.3 異形柱框架結構framestructurewithspeciallycolumns由梁和異形柱或部分異形柱組成的框架結構。2.1.4 異形柱框架剪力墻結構frame-shearwallstructurewithspecial

3、lycolumns由異形柱框架和剪力墻共同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2.1.5 柱肢limbofcolumn異形柱截面相互垂直的兩部分。2.1.6 翼緣flange異形柱截面中垂直于框架主軸方向的柱肢。2.1.7 腹板wed異形柱截面中平行于框架主軸方向的柱肢。2.1.8 柱肢高厚比ratiooflengthtothicknessoflimb異形柱的肢高度與肢厚度的比值。2.1.9 轉換結構構件transfermember完成上部樓層到下部樓層的結構形式轉變或上部樓層到下部樓層結構布置改變而設置的結構構件,如轉換梁、轉換板等。2.1.10 轉換層transferstory轉換結構構件所在的樓層

4、。2.2 符號2.2.1 材料性能Ec混凝土彈性模量;Es鋼筋彈性模量;fc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t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fy、fy鋼筋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fyv箍筋抗拉強度設計值。2.2.2 作用和作用效應Gj第j層的重力荷載代表值;Mbl、Mbr框架節點左、右側梁端彎矩設計值;Mx、My截面中性軸x、y向的彎矩設計值;N軸向力設計值;V剪力設計值;VEKi第i層對應于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剪力;Vj節點核心區剪力設計值;CTci第i個混凝土單兀的應力;CTsj第j個鋼筋單兀的應力。2.2.3幾何參數受壓鋼筋合力點至截面近邊的距離;A柱的全截面面積;Aci第i個混凝土單元的面積;A

5、sj第j個鋼筋單元面積;Asv驗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厚度bc范圍內同一截面箍筋各肢總截面面積;Asvj節點核心區有效驗算寬度范圍內同一截面驗算方向的箍筋各肢總截面面積;bc驗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厚度;bf垂直于驗算方向的柱肢截面高度;bj節點核心區的截面有效驗算厚度;d縱向受力鋼筋直徑;dv箍筋直徑;ea附加偏心距;ei初始偏心距;e0軸向力對截面形心的偏心距;eix軸向力對截面形心軸y的初始偏心距;eiy軸向力對截面形心軸x的初始偏心距;hb梁截面高度;hbo梁截面有效高度;hc驗算方向的柱肢截面高度;hf垂直于驗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厚度;hi第i層樓層層高;hj節點核心區的截面高度;hco驗算方向的柱

6、肢截面有效高度;H房屋總高度;Hc節點上、下層柱反彎點之間的距離;l0柱的計算長度;ra柱截面對垂直于彎矩彳用方向形心軸Xa-xa的回轉半徑;rmin柱截面最小回轉半徑;s箍筋間距;Xci、Yci第i個混凝土單元的形心坐標;Xsj、Ysj第j個鋼筋單元的形心坐標;XY0截面形心坐標;a彎矩作用方向角;Hn柱的凈高度;10對截面形心軸的慣性矩;Jr框架梁截面按矩形計算的慣性矩。2.2.4系數及其他入一一框架柱的剪跨比;入V配箍特征值;N軸壓比;Yjb一節點核心區剪力增大系數;YRE一一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f一一節點核心區翼緣影響系數;乙h節點核心區截面高度影響系數;N一一節點核心區軸壓比影響系數

7、;Y“一一偏心距增大系數;P一全部縱向受力鋼筋配筋率;Pmin一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率;Pmax一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最大配筋率;pv箍筋體積配箍率;一考慮非承重填充墻剛度對結構自振周期影響的折減系數;nc混凝土單元總數;ns鋼筋單元總數;E相對界限受壓區高度;Sc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3結構設計的基本要求3.1 結構體系3.1.1 本規程適用的結構體系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異形柱框架(包括底部為矩形柱或圓形柱,上部為異形柱的框架)、部分框支異形柱框架、異形柱框架一剪力墻(不包括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體系)。注:1.部分框支異形柱框架結構體系是指底部為大開間矩形柱框架、上部為小開間異形柱框架的結構體系,其

8、結構設計應符合本規程附錄A的規定。2.部分框支異形框架一剪力墻結構的設計,應符合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JGJ149中底部抽柱帶轉換層的異形柱結構的有關規定。1.1.2 異形柱結構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度應符合表3.1.2的要求。表3.1.2異形柱結構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度(m)結構體系非抗震設計抗震設計6度7度0.05g0.10g0.15g框架結構24242118框架一剪力墻結構45454035部分框支異形柱框架結構212118-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板板頂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頂部分);2平面和豎向均不規則的異形柱結構或IV類場地上的異形柱結構,適用的最大高度應適當降低;3當房屋高度超

9、過表中規定時,結構設計應進行專門論證,并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1.1.3 異形柱結構房屋的最大高寬比不宜超過表3.1.3的限值。表3.1.3異形柱結構的最大高寬比結構體系非抗震設計抗震設計6度7度0.05g0.10g0.15g框架結構4.543.53框架一剪力墻結構554.54部分框支異形柱框架結構4.543.5-1.1.4 異形柱結構房屋的柱網尺寸不宜大于7.2m。1.1.5 異形柱結構房屋應采用現澆樓、屋面結構。1.1.6 異形柱結構房屋的結構設計,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對一般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異形柱結構中不應采用部分由砌體墻承重的混合結構形式;2異形柱結構不宜采

10、用單跨框架結構,抗震設計時不應采用單跨框架結構;3異形柱結構的樓梯間、電梯井可根據建筑布置及結構抗側向作用的需要,合理地布置剪力墻或一般框架柱;4抗震設計時,異形柱結構不應采用多塔、連體和錯層等復雜結構形式。3.2 結構抗震等級3.2.1 異形柱結構房屋應根據抗震設防烈度、結構體系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結構抗震等級應按表3.2.1采用。表3.2.1異形柱結構的抗震等級結構體系抗震設防烈度6度7度0.05g0.10g0.15g框架結構高度(m)<21>21<21>21&18>18框架四二二一三(二)二(二)框架一剪

11、力墻結構高度(m)<30>30<30>30<30>30框架四二二一三(二)二(二)剪力墻二二一一二(二)二(一)部分框支異形柱框架結構高度(m)<18>18<15>15-框架四二二一框支層框架三三二二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頂部分)2建筑場地為I類時,除6度外,應允許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對應的抗震等級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但相應的計算要求不應降低;3對7度(0.15g)時建于III類、IV類場地的異形柱框架結構和異形柱框架一剪力墻結構,應按表中括號內所示的抗震等級采取抗震構造措施;4接近或

12、等于高度分界線時,應結合房屋不規則程度及場地、地基條件確定抗震等級。3.2.2 異形柱框架一剪力墻結構,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當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寸,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級應按框架結構確定,最大適用高度可比異形柱框架結構適當增加。3.2.3 裙房與主樓相連時,裙房的抗震等級除應按裙房本身確定外,且不應低于主樓的抗震等級;主樓結構在裙房頂層及相鄰上下各一層應適當加強抗震構造措施。3.2.4 地下室不宜采用異形柱結構,當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異形柱結構的嵌固部位時,地下一層結構的抗震等級應與上部結構相同,地下一層以下的抗震等級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三級或四級。3.3 結

13、構布置3.3.1 異形柱結構房屋宜采用規則的設計方案,抗震設計時,異形柱結構房屋的建筑設計應符合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不規則的建筑方案應按規定采取加強措施,不得采用特別不規則的建筑方案。3.3.2 抗震設計時,對不規則異形柱結構的定義和設計要求,除應符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第3.4節的規定外,尚應符合本規程第3.3.4條和第3.3.5條的有關規定。3.3.3 異形柱結構的平面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異形柱結構的一個獨立單元內,結構的平面形狀宜簡單、規則、對稱,減少偏心,剛度和承載力分布宜均勻;2異形柱框架及剪力墻均應雙向設置,縱、橫向柱網軸線宜分別對齊拉通,剪力墻中心線宜與框架梁和異形柱

14、中心線對齊;3異形柱框架一剪力墻結構中,當剪力墻之間的樓蓋、屋蓋無大洞口時,剪力墻的最大間距不宜超過表3.3.3的限值(取表中兩個數值的較小值);當剪力墻之間的樓蓋、屋蓋有較大開洞時,剪力墻間距應比表中限值適當減小;當剪力墻間距超過限值時,在結構計算中應計入樓蓋、屋蓋平面內變形的影響。表3.3.3剪力墻最大間距(mi)非抗震設計抗震設計6度7度0.05g0.10g0.15g4.5B,554.0B,503.5B,453.0B,40注:表中B為樓蓋寬度(m)o3.3.4 異形柱結構的豎向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的立面和豎向剖面宜規則、均勻,避免過大的外挑和內收;2結構的側向剛度沿豎向宜均勻變化,

15、避免抗側力結構的側向剛度和承載力沿豎向突變,豎向結構構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強度不宜在同一樓層變化;3異形柱框架一剪力墻結構體系的剪力墻應上下對齊連續貫通房屋全高。3.3.5 不規則的異形柱結構,其抗震設計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扭轉不規則時,樓層豎向構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與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平均值的比值不應大于1.45;2 樓層承載力突變時,其薄弱層地震剪力應乘以1.20的增大系數,樓層受剪承載力不應小于相鄰上一樓層的65%;3 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時,該構件傳遞給水平轉換構件的地震內力應乘以1.251.5的增大系數;4 受力復雜部位的異形柱,宜采用一般框架柱。3.3.6抗震設計

16、時,異形柱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剪力墻,其底部加強部位可為底部兩層。3.4材料3.4.1 混凝土的強度等級不應高于C50;抗震等級為二級的框架梁、框架柱、剪力墻、節點核心區不應低于C3Q其他情況下不應低于C25。3.4.2 抗震設計時,異形柱結構的鋼筋應符合下列要求:1縱向受力鋼筋宜選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標的HRB400級熱軋鋼筋,也可采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標的HRB335級熱軋鋼筋;箍筋宜選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標的HRB335HRB400級熱軋鋼筋。2抗震等級為二級的框架結構,其縱向受力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于1.25,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強度標準值的比值不應大于1.3,且鋼筋在最

17、大拉力下的總伸長率實測值不應小于9%。注:鋼筋的檢驗方法應符合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的規定。3.4.3異形柱結構的外圍護墻與隔墻,其所用材料宜符合下列要求:1 應優先采用輕質材料,可根據不同條件選用砌體或墻板;2當選用砌體墻時,塊體的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U5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5,抗震設計時不應低于M5。4荷載和地震作用4.1 豎向荷載4.1.1 豎向荷載標準值應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的規定采用。4.2 風荷載及雪荷載4.2.1 基本雪壓及風壓應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給出的50年一遇的雪壓和風壓采用。4.3 地震作用4.3.1 異形柱結構抗震設防烈

18、度可采用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地震基本烈度(或與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對應的烈度值)。對已編制抗震設防區劃的地區,可按批準的抗震設防烈度或設計地震動參數進行抗震設防。4.3.2 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7度(O.10g、0.15g)的異形柱結構應進行地震作用計算及結構抗震驗算。4.3.3 異形柱結構的地震作用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 一般情況下,應在結構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算水平地震作用并進行抗震驗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應由該方向抗側力構件承擔。7度(0.15g)時,尚應對與主軸成45°方向進行補充驗算。2在計算單向水平地震作用時應計入扭轉影響;對扭轉不規則的結構,水平地震作用計算應計入雙

19、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4.3.4 異形柱結構房屋的地震作用宜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高度不超過40m,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均勻的結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簡化方法計算。4.3.5 計算各振型地震影響系數所采用的結構自振周期,應考慮非承重填充墻體對結構整體剛度的影響予以折減。4.3.6 考慮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轉影響時,可按下列規定計算其地震作用和作用效應:1規則結構不進行扭轉耦聯計算時,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兩個邊根,其地震作用效應宜乘以增大系數。一般情況下,短邊可按1.15采用,長邊可按1.05采用;當扭轉剛度較小時,宜按不小于1.3采用。2考慮雙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轉效應

20、,可按下列公式中的較大值確定:SekS2(0.85Sy)2(4.3.6-1)SekS2(0.85Sx)2(4.3.6-2)式中:Sek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扭轉效應;Sx、Sy分別為X向、y向單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轉效應。4.3.7 抗震驗算時,結構任一樓層的最小水平地震剪力應符合下式要求:nVEKiGj(4.3.7)式中:VEKi第i層對應于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樓層剪力;剪力系數,不應小于表4.3.7規定的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值,對豎向不規則結構的薄弱層,尚應乘以1.15的增大系數;Gj第j層的重力荷載代表值。表4.3.7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值項目7度0.10g0.15g扭轉效應明顯或基本周期小于3

21、.5s的結構0.0160.0245結構計算5.1 一般規定5.1.1 異形柱結構房屋的內力和位移應按彈性分析方法計算,并考慮各抗側力構件共同工作。框架梁異形柱結構的內力和位移計算應采用空間可考慮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梁端局部塑性變形引起的內力重分布。5.1.2 異形柱結構的分析模型應符合結構的實際受力狀態,分析模型。5.1.3 梁、柱慣性矩可按下列方法取值:異形柱:II0邊框架梁:I1.5Ix中框架梁:I2.0Ix式中:I0對截面中和軸的慣性矩;Ix框架梁截面按矩形(不計翼緣兩側)截面計算的慣性矩。5.1.4 考慮水平作用進行結構的內力與位移計算時,可假定樓板在其自身平面內為無限剛性,并應在設計中采

22、取措施保證樓板平面內的整體剛度。對樓板大洞口的不規則類型,計算時應考慮樓板平面內的變形,或對采用樓板平面內無限剛性假定的計算結果進行適當調整。5.1.5 異形柱框架計算跨度應按下述方法取值:邊柱軸線取異形柱柱截面翼緣內邊線;中柱軸線取異形柱柱肢截面中性軸,相鄰兩柱軸線之間的距離即為框架計算跨度。5.1.6 計算框架一剪力墻結構的內力和變形時,其剪力墻應計入端部翼墻的共同工作。翼墻的有效長度,每側由墻面算起可取相鄰剪力墻凈間距的一半、至門窗洞口的墻長度及剪力墻總高度的15%三者的最小值。5.1.7 結構抗震計算時,剪力墻連梁的剛度可折減,折減系數不宜小于0.50。5.1.8 側向剛度沿豎向分布基

23、本均勻的框架一剪力墻結構,任一層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不應小于結構底部總地震剪力的20%架按框架一剪力墻結構分析的框架部分各樓層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較小值。5.2 結構的水平位移限值5.2.1 在風荷載、多遇地震作用下,異形柱結構房屋按彈性方法計算的樓層最大層間位移應符合下式要求:Ueeh(5.2.1)式中:Ue風荷載、多遇地震作用標準值產生的樓層最大彈性層間位移;e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宜按表5.2.1采用;h計算樓層層高。表5.2.1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結構類型e框架、部分框支異形柱框架1/600框架-剪力墻1/8505.2.2 7度抗震設計時,部分框支異形柱結構以及層數為10層及10

24、層以上或高度超過28m的豎向不規則異形柱框架-剪力墻結構,宜進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彈塑性變形驗算。彈塑性變形的計算方法,可采用靜力彈塑性分析方法或彈塑性時程分析方法。5.2.3 罕遇地震作用下,異形柱結構的彈塑性層間位移應符合下式要求:Upph(5.2.3)式中:Up罕遇地震作用標準值產生的彈塑性層間位移;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可按表5.2.3采用。表5.2.3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結構類型p框架、部分框支異形柱框架1/60框架-剪力墻1/1105.3 計算要點5.3.1 二、三級抗震等級框架的梁柱節點處,除框架頂層和柱軸壓比小于0.15者外,柱端組合的彎矩設計值應符合下式要求:MecMb(5.3

25、.1)cc式中:Mc節點上、下柱端截面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組合的彎矩設計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彎矩設計值,可按彈性分析分配;Mb節點左、右梁端,按反時針或順時針方向組合的彎矩設計值之和的較大值;c柱端彎矩增大系數,二級取1.3,三級取1.1。當反彎點不在柱的層高范圍內時,柱端截面組合的彎矩設計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彎矩增大系數。5.3.2 二、三級抗震等級框架結構的底層,柱下端截面的彎矩設計值,應分別乘以系數1.4和1.2確a£o5.3.3 二、三級抗震等級的角柱,其彎矩、剪力設計值應按本規程5.3.1和5.3.2條調整后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數。5.3.4 二、三級抗震等級的框架梁和剪力墻

26、中跨高比大于2.5的連梁,其梁端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應按下式調整:lrVvbMbMb/lnVGb(5.3.4)式中:V梁端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In梁的凈跨;VGb梁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按簡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設計值;Mbl,Mbr分別為梁左、右端截面反時針或順時針方向組合的彎矩設計值;vb梁端剪力增大系數,二級取1.2,三級取1.1。5.3.5 二、三級抗震等級的框架柱,其組合的剪力設計值應按下式調整:VvcMctMcb/Hn(5.3.5)式中:V柱端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Hn柱的凈高;Mct,Mcb分別為柱上、下端截面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組合的彎矩設計值;vc柱剪力增大系數,二級取1.

27、2,三級取1.1。5.3.6 二、三級抗震等級的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其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應按下式調整:V=vwVw(5.3.6)式中:V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vw剪力墻剪力增大系數,二級為1.4,三級為1.2。Vw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截面組合的剪力計算值;5.3.7 雙肢剪力墻中,墻肢不宜出現小偏心受拉;當任一墻肢為大偏心受拉時,另一墻肢的剪力設計值、彎矩設計值應乘以增大系數1.25。6異形柱截面承載能力計算6.1 正截面承載力計算6.1.1 異形柱正截面設計宜按正截面承載力數值積分法進行計算。計算的基本假定可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第7.1.2條的規定采用。6.1

28、.2 按正截面承載力數值積分法進行計算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 將柱截面劃分為有限個混凝土方格單元和鋼筋單元(圖6.1.2-1),近似取單元內的應變和應力均勻分布,合力點在單元形心處;2混凝土單元的壓應力和鋼筋單元的應力按本規程第6.1.1條的假定確定;3截面達到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時各單元的應變按截面應變保持平面的假定確定,任意混凝土或鋼筋單元應變表達式為:hicuXn(6.1.2-1)式中:cu正截面的混凝土極限壓應變;hi混凝土或鋼筋單元重心到中和軸的距離;Xn混凝土受壓區邊緣到中和軸的最大距離。4截面達到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時的極限曲率u,可按下列兩種情況確定:1)當截面受壓區外邊緣的混凝土壓應變

29、c達到混凝土極限壓應變cu且受拉區最外排鋼筋的應變sj小于0.01時,應按下列公式計算:u上(6.1.2-2)Xn式中:Xn混凝土受壓區邊緣到中和軸的距離。2)當截面受拉區最外排鋼筋的應變可達到0.01且受壓區外邊緣的混凝土壓應變c小于混凝土極限壓應變cu時,應按下列公式計算:0.01h01(6.1.2-3)Xn式中:h01截面受壓區外邊緣至受拉區最外排鋼筋之間垂直于中和軸的距離。(a)(b)(c)圖6.1.2-1異形柱雙向偏心受壓正截面承載力計算(a)截面配筋及單元劃分;(b)應變分布;(c)應力分布Y圖6.1.2-2雙向偏心異形柱截面N一軸向力彳用點;0截面形心;x、y一截面形心軸;X a

30、 -X a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的截面形心軸。5構件正截面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Aci i 1ci(6.1.2-4)ncMx ° Acii 1ci(YciYo)%S Asj sj(YsjYo)j 1(6.1.2-5)Myci (XciX。)nsAsjsj(Xsjj 1X。)(6.1.2-6)N軸向力設計值;eixeiyeieoe cosei sineOeaM2 M2Narctan也 n 兀My(6.1.2-7)(6 .1.2-8)(6.1.2-9)(6.1.2-10)(6.1.2-11)M x、M對截面形心軸x、y的彎矩設計值,由壓力產生的偏心在x軸上側時M取正值,由壓力產生的

31、偏心在y軸右側時M取正值;eix、 eiy軸向力對截面形心軸 y、x的初始偏心距;ei初始偏心距;eo軸向力對截面形心的偏心距;ea附加偏心距,取20mmf口0.15rmin的較大值,此處rmin為截面最小回轉半徑;a彎矩作用方向角(圖6.1.2-2),為軸向壓力作用點至截面形心的連線與截面形心軸x正向的夾角,逆時針旋轉為正;n角度參數,當M、M均為正值時n=0;當M為負值、M為正或負值時n=1;當M為負值、M為正值時n=2;bci、A第i個混凝土單元的應力及面積,b為壓應力時取正值;bsj、Aj第j個鋼筋單元的應力及面積,bsj為壓應力時取正值;XYo截面形心坐標;Xi、YCi第i個混凝土單

32、元的形心坐標;Xj、Yj第j個鋼筋單元的形心坐標;nc、ns混凝土及鋼筋單元總數。6.1.3 有地震作用組合時異形柱雙向偏心受壓正截面承載力計算,應將式(6.1.2-4)(6.1.2-6)右邊除以相應的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re。re應按本規程第6.1.5條采用。6.1.4 異形柱雙向偏心受壓正截面承載力計算,應考慮結構側移和構件撓曲引起的附加內力,此時可將軸向力對截面形心的初始偏心距e乘以偏心距增大系數刀刀”應按下列公式計算:,1.,2-a1lo/raC(6.1.4-1)ei/ra1c2C0.2320.604e"a0.106Q/ra(6.1.4-2)6000raJia/A(6.1.4-

33、3)式中:l0柱的計算長度,應按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第7.3.11條采用;r“一一柱截面對垂直于彎矢I作用方向形心軸xa-x”的回轉半徑(圖6.1.2-2);I“一一柱截面對垂直于彎矢I作用方向形心軸x“-Xi的慣性矩;A柱的全截面面積。按公式(6.1.4-1)計算時,柱的長細比l0/r”不應大于70。注:當柱的長細比lo/r”不大于17.5時,可取仆=1.0。6.1.5 有地震作用組合的異形柱,正截面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RE應按下列規定采用:軸壓比小于0.15的偏心受壓柱應取0.75;軸壓比不小于0.15的偏心受壓柱應取0.80;偏心受拉柱應取0.85。6.2斜截面受剪承載

34、力計算6.2.1 異形柱的受剪截面應符合下列條件:1 無地震作用組合Vc< 0.25 fcbchc0(6.2.1-1)2有地震作用組合剪跨比入2的柱1VcW0.2fcbchc0(6.2.1-2)RE剪跨比入W2的柱1Vc<0.15fcbchc0(6.2.1-3)RE式中:vc斜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RE受剪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取0.85;bc驗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厚度;hc0驗算方向的柱肢截面有效高度。6.2.2 異形柱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 當柱承受壓力時1) 無地震作用組合VcW5-ftbchc。fydhc。0.07N(622-1)入1.0ys2) 有地震作用組合Vc

35、-15-ftbchc0fyvJ。0.056N(622-2)RE入1.0s2 當柱出現拉力時1) 無地震作用組合VcW-ftbchc。fyvAsvhc00.2N(622-3)入1.0ys2) 有地震作用組合Vc<-5-ftbchc0fyv&hc。0.2N(622-4)RE入1.0sM的較大值與相應的剪力式中:入一一剪跨比。無地震作用組合時,取柱上、下端組合的彎矩設計值設計值M和柱肢截面有效高度hc°的比值;有地震作用組合時,取柱上、下端未經按本規程第5.3.1條第5.3.3條調整的組合的彎矩設計值M的較大值與相應的剪力設計值Vc和柱肢截面有效高度hc。的比值,即X=M/(

36、Mhc。);當柱的反彎點在層高范圍內時,均可取入=H/2hc°;當入v1.0時,取入=1.0;當入>3時,取入=3;此處,H為柱凈高;N無地震作用組合時,為與荷載效應組合的剪力設計值M相應的軸向壓力或拉力設計值;有地震作用組合時,為有地震作用組合的軸向壓力或拉力設計值,當軸向壓力設計值N>0.3fcA時,取N=0.3fcA;此處,A為柱的全截面面積;Av驗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厚度bc范圍內同一截面箍筋各肢總截面面積;Av=nA.此處,n為bc范圍內同一截面內箍筋的肢數,A,為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S沿柱高度方向的箍筋間距。當公式(6.2.2-3)右邊的計算值和公式(6.2.2-

37、4)右邊括號內的計算值小于fyv&hc0時,應取等s一一A”.一一A一.于fyvhco,且fyvhco值不應小于0.36ftbchco。ss6.3異形柱框架梁柱節點核心區受剪承載力計算6.3.1 異形柱框架應進行梁柱節點核心區受剪承載力計算。6.3.2 節點核心區受剪的水平截面應符合下列條件:1 無地震作用組合Vj<0.24fhfcbjhj(6.3.2-1)2 有地震作用組合Vjw019nfhfcbjhj(6.3.2-2)RE式中:Vj節點核心區組合的剪力設計值;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取0.85;bj、hj節點核心區的截面有效驗算厚度和截面高度,可取斗bc,hjhc,此處,bc

38、、hc分別為驗算方向的柱肢截面厚度和高度(圖6.3.2);n軸壓比影響系數,應按表6.3.2-1采用;f翼緣影響系數,應按本規程第6.3.4條的規定采用;h截面高度影響系數,應按表6.3.2-2采用。(a)頂層端節點(b)M中間節點3(d)中間層中間節點中間層端節點圖6.3.2框架節點和梁柱截面軸壓比<0.30.40.50.60.70.80.9工N1.000.980.950.900.880.860.84注:軸壓比Nl/(fcA)指與節點剪力設計值對應的該節點上柱底部軸向壓力設計值N與柱全截面面積A和混表6.3.2-1軸壓比影響系數n6.3.3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0乘積的比值。表6.3

39、.2-2截面高度影響系數hhj(mm)<6007008009001000工h10.90.850.80.75節點核心區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無地震作用組合Vj 1.38 10.3N fcAfy vAsvj h ftbjhj(6.3.3-1)有地震作用組合式中:Vj1.1RE0.3NfcAfyvAsvi h ftbjhj(6.3.3-2)N與組合的節點剪力設計值對應的該節點上柱底部軸向力設計值,當N為壓力且N> 0.3 fcA時,取N=0.3fcA;當N為拉力時,取N=0;Avj核心區有效驗算寬度范圍內同一截面驗算方向的箍筋各肢總截面面積;hbo梁截面有效高度,當節點兩側梁截面有

40、效高度不等時取平均值;梁縱向受壓鋼筋合力點至截面近邊的距離。6.3.4翼緣對節點核心區受剪承載力提高作用的翼緣影響系數應按下列規定采用:1對柱肢截面高度和厚度相同的等肢異形柱節點,翼緣影響系數口應按表6.3.4-1取用:表6.3.4-1翼緣影響系數(fbf-bc(mm)0300400500600700L形11.051.101.101.101.10T形11.251.301.351.401.40十字形11.401.451.501.551.55注:1表中bf為垂直于驗算方向的柱肢截面高度(圖6.3.2);2表中的十字形和T形截面是指翼緣為對稱的截面。若不對稱時,則翼緣的不對稱部分不計算在bf數值內;

41、3對T形截面,當驗算方向為翼緣方向時,C按L形截面取值。2對柱肢截面高度與厚度不相同的不等肢異形柱節點,根據柱肢截面高度與厚度不相同的情況,按表6.3.4-2可分為四類;在公式(6.3.2-1)、(6.3.2-2)和公式(6.3.3-1)、(6.3.3-2)中,tf均應以有效翼緣影響系數C,ef代替,tf,ef應按表6.3.4-2取用。表6.3.4-2有效翼緣影響系數(f,ef截面類型L形、T形和十字形截面A類B類C類D類截回特征bfhc和hf>bcbf>hc和hf<bcbf<hc和hf>bcbf<hc和hf<bc乙f,ef1(f1)hfbc1(f1)

42、hfhc1(f1)Rhfbchc注:1對A類節點,取Jef=(f,(f值按表6.3.4-1取用,但表中(bf-bc)值應以(hc-bc)值代替;2對B類、C類和D類節點,確定值時,J值按表6.3.4-1取用,但對B類D類節點,表中(bf-bc)值應分別以(h-hf)和(hf-bf)值代替。6.3.5框架梁柱節點(圖6.3.2)核心區組合的剪力設計值V應按下列公式計算:1無地震作用組合1) 頂層中間節點和端節點VjMb Mb(6.3.5-1)2) 中間層中間節點和端節點MbMbrHchb(6.3.5-2)2有地震作用組合1)頂層中間節點和端節點VjMb Mjbas(6.3.5-3)2)中間層中間

43、節點和端節點lr'(6.3.5-4)MbMbhb0asHchbjb-1hboas式中:tjb核心區剪力增大系數,對二、三、四級抗震等級分別取1.2、1.1、1.0;M1、Mr框架節點左、右兩側梁端彎矩設計值,無地震作用組合時,取荷載效應組合的彎矩設計值;有地震作用組合時,取有地震作用組合的彎矩設計值;Hc柱的計算高度,可取節點上柱與下柱反彎點之間的距離;hb0、hb梁的截面有效高度、截面高度,當節點兩側梁高不相同時,取其平均值。7異形柱結構構造7.1 一般規定7.1.1 異形柱結構的梁、柱、剪力墻和節點構造措施,除應符合本規程要求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7.1.2 異形柱的

44、截面肢厚宜與填充墻厚度相同,不應小于200mm也不宜大于300mm肢高不宜小于500mm;當樓層不超過3層時,肢高可為400mm肢高與肢厚的比值不應大于4;抗震設計時,宜采用等肢異形柱,當采用不等肢異形柱時,兩方向肢高的比值不宜大于2,且肢厚相差不大于50mm7.1.3 框架梁的截面寬度宜與柱截面肢厚相同;截面高度,非抗震設計時不宜小于350mm抗震設計時不宜小于400mm7.1.4 異形柱、梁的縱向受力鋼筋的連接接頭可采用焊接、機械連接或綁扎搭接。接頭位置宜設在構件受力較小處。在層高范圍內柱的每根縱向受力鋼筋接頭數不應超過一個。柱的縱向受力鋼筋在同一連接區段的連接接頭面積百分率不應大于50%

45、7.2 異形柱7.2.1 異形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1.5。7.2.2 抗震設計時,異形柱的軸壓比不宜大于表7.2.2規定的限值。表7.2.2異形柱的軸壓比限值結構體系威面形式抗震等級二級三級四級框架結構L形0.500.600.70T形0.550.650.75十字形0.600.700.80框架一剪力墻結構L形0.550.650.75T形0.600.700.80十字形0.650.750.85注:1軸壓比指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異形柱軸向壓力設計值與柱全截面面積和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乘積的比值;2剪跨比不大于2的異形柱,軸壓比限值應按表內相應數值減小0.05o7.2.3 異形柱的縱

46、向鋼筋應滿足下列要求:1在同一截面內,縱向受力鋼筋宜采用相同直徑,其直徑不應小于14mm且不應大于25mm2所有角部(包括內折角)均應設置縱向受力鋼筋;3 縱向鋼筋間距: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00mm四級抗震等級和非抗震設計不宜大于250mm當縱向受力鋼筋的間距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設置縱向構造鋼筋,其直徑宜為12mm并應設置拉筋,拉筋間距與箍筋間距相同;4 縱向受力鋼筋之間的凈間距不應小于50mm縱向受力鋼筋每排不應多于3根;根數較多時,可分二排設置。7.2.4 異形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小于表7.2.4規定的數值,且按柱全截面面積計算的柱肢各肢端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

47、應小于0.2;建于IV類場地的高層建筑,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應按表7.2.4中的數值增加0.1采用。表7.2.4異形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級非抗震二級三級四級中柱、邊柱0.80.80.80.8角柱1.00.90.80.87.2.5 異形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設計時不應大于4%抗震設計時不應大于3%7.2.6 異形柱應采用復合箍筋,嚴禁采用有內折角的箍筋。箍筋應做成封閉式,其末端應做成135o彎鉤。彎鉤端頭平直段長度,非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5d(d為箍筋直徑),當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大于3%寸,不應小于10d;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10d,且不應

48、小于75mm當采用拉筋形成復合箍時,拉筋應緊靠縱向鋼筋并鉤住箍筋。7.2.7 非抗震設計時,異形柱的箍筋直徑不應小于d/4(d為縱向鋼筋直徑的最大值),且不應小于6mm箍筋間距不應大于250mm且不應大于柱肢厚度和15d(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當柱中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大于3%寸,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間距不應大于200mm且不應大于10d(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箍筋肢距不宜大于300mm7.2.8 抗震設計時,異形柱箍筋加密區的箍筋應符合下列規定:1 加密區的體積配箍率應符合下列要求:(7.2.8)fcvfyv式中:v箍筋加密區的箍筋體積配箍率,計算復合箍的體積配箍率時,應扣

49、除重疊部分的箍筋體積;fc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強度等級低于C35時,應按C35計算;fyv箍筋或拉筋抗拉強度設計值,超過300N/mn2時,應取300N/mn2計算;v最小配箍特征值,按表7.2.8采用。2對抗震等級為二、三、四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區的箍筋體積配箍率分別不應小于0.8%、0.6%、0.5%。3當剪跨比w2時,二、三級抗震等級的柱,箍筋加密區的箍筋體積配箍率不應小于1.2%。表7.2.8異形柱箍筋加密區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抗震等級截面形式柱軸壓比<0.30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二級L形0.100.130.150

50、.180.20一一一一一一三級0.090.100.120.140.160.180.20一一一一四級0.080.090.100.110.120.140.160.180.20一一二級T形0.090.120.140.170.190.21一一一一一三級0.080.090.110.130.150.170.190.21一一一四級0.070.080.090.100.110.130.150.170.190.21一二級十字0.080.110.130.160.180.200.22一一一一三級形0.070.080.100.120.140.160.180.200.22一一四級0.060.070.080.090.100

51、.120.140.160.180.200.227.2.9抗震設計時,異形柱箍筋加密區的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應符合表7.2.9的規定。表7.2.9異形柱箍筋加密區箍筋的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抗震等級箍筋最大間距(mm箍筋最小直徑(mm二級縱向鋼筋直徑的6倍和100的較小值8三級縱向鋼筋直徑的7倍和120(柱根100)的較小值8四級縱向鋼筋直徑的7倍和150(柱根100)的較小值6(柱根8)注:三、四級抗震等級的異形柱,當剪跨比不大于2時,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0mm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7.2.10 異形柱箍筋加密區箍筋的肢距: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00mm四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50mm此外

52、,每隔一根縱向鋼筋宜在兩個方向均有箍筋或拉筋約束。7.2.11 異形柱的箍筋加密區范圍應按下列規定采用:1柱端取截面長邊尺寸、柱凈高的1/6和500mm三者中的最大值;2底層柱柱根不小于柱凈高的1/3;當有剛性地面時,除柱端外尚應取剛性地面上、下各500mm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以及因設置填充墻等形成的柱凈高與柱肢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全高;4二、三級抗震等級的角柱取全高。7.2.12 抗震設計時,異形柱非加密區箍筋的體積配箍率不宜小于箍筋加密區的50%箍筋間距不應大于柱肢截面厚度;二級抗震等級不應大于10d(d為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三、四級抗震等級不應大于15d和250mm7.2.13 當柱的縱向受力鋼筋采用綁扎搭接接頭時,搭接長度范圍內箍筋直徑不應小于搭接鋼筋較大直徑的25%箍筋間距不應大于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5倍,且不應大于100mm7.2.14 抗震設計,當采用不等肢異形柱時,除應滿足本章的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