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鄂爾多斯盆地地質特征鄂爾多斯盆地,北起陰山、大青山,南抵秦嶺,西至賀蘭山、六盤山,東達呂梁山、太行山,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沉積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是地質學上的名稱,也稱陜甘寧盆地,行政區域橫跨陜、甘、寧、蒙、晉五省(區)。“鄂爾多斯”意為“宮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權威的解釋,“鄂爾多斯”是蒙語“官帳”的意思。由蒙語翰爾朵(官帳的意思)的復數演變而來。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過的物品被安放在八個白室中供奉,專門的護陵人繁衍并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蒙古部落鄂爾多斯部落。其后幾百年間,鄂爾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時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沒有離開此地。這樣久而久之,這一地區就叫做鄂爾多
2、斯了。歷史上的鄂爾多斯地區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還包括巴彥淖爾盟的河套及寧夏和陜北的一部分地區。鄂爾多斯地區西、北、東三面環水,南與古長城相接,形成一個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稱為“河套”o從所跨地域鄂爾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漢廣大地域,而且絕大部分地域是漢族居住區,為什么把該“盆地”叫蒙語“鄂爾多斯”盆地,而不叫漢語名稱。據傳說1905年前后,英國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進入現在的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亞洲人都是屬于蒙古人種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該盆地稱之為鄂爾多斯盆地,但也無法考證。陜甘寧”盆地在長慶油田會戰初期叫得比較響,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緣故,人們
3、都喜歡“新奇”,“陜甘寧”盆地叫的人越來越少了,加上趕時髦,伊克昭盟改為“鄂爾多斯”市,叫“陜甘寧”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陜甘寧”也不確切,因為“盆地”跨陜、甘、寧、蒙、晉五省(區)地域。總之,這也不是個什么大問題,在中國民族和諧的今天,叫什么都無所謂。從地質特性看,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整體升降、坳陷遷移、構造簡單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變質巖系,沉積蓋層有長城系、薊縣系、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第四系等,總厚500010000m主要油氣產層是三疊系、侏羅系和奧陶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從盆地構造特征看鄂爾多斯盆地石油開發示意圖從
4、盆地構造特征看,西降東升,東高西低,非常平緩,每公里坡降不足1。從盆地油氣聚集特征講是半盆油,滿盆氣,南油北氣、上油下氣。具體講,面積大、分布廣、復合連片、多層系。縱向說含油層系有“四層樓”之說,因此,這個盆地有聚寶盆之譽。鄂爾多斯盆地地形模型鄂爾多斯盆地位于中國中西部地區,為中國第二大沉積盆地,其天然氣、煤層氣、煤炭三種資源探明儲量均居全國首位,石油資源居全國第四位。此外,還含有水資源、地熱、巖鹽、水泥灰巖、天然堿、鋁土礦、油頁巖、褐鐵礦等其他礦產資源。盆地具有地域面積大、資源分布廣、能源礦種齊全、資源潛力大、儲量規模大等特點。盆地內石油總資源量約為86億噸,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萬平方公里
5、的范圍內,其中陜西占總儲量,甘肅占總儲量%,寧夏占總儲量%o天然氣總資源量約11萬億立方米,儲量超過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大氣田就有5個。埋深2000米以內的煤炭總資源量約為4萬億噸;埋深1500米以內的煤炭資源量達到萬億噸。盆地內分布7個含煤區,隸屬的5個省區均有分布。在煤層埋深2000米以內煤層氣資源量約11萬億立方米;埋深1500米以內煤層氣資源量約8萬億立方米。鈾礦預測資源量約86萬噸,中國已探明的鈾礦床即在此。鄂爾多斯盆地資源規劃圖盆地的石油、天然氣、煤炭探明儲量分別占全國近6%、13%和20%,對保障中國能源需求、加強戰略能源儲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鹿愛莉說。交通
6、、水、電等條件的逐漸完善,為鄂爾多斯盆地能源開發提供了越來越廣泛的空間。據了解,盆地區域內已初步形成鐵路、公路、水運、空運銜接的立體交通網絡。主要鐵路包括包神鐵路、隴海鐵路、神黃鐵路、神延鐵路等,形成四方交接、縱橫貫通的格局。其中,神黃線、京包線、隴海線和包神線是煤炭東向運輸的主要依靠。止匕外,中衛一太原線、西安一南京線正處于規劃論證當中。鐵路網及區內公路、水運建設的不斷發展,為鄂爾多斯盆地的能源輸出提供了便利。盆地原油外輸管線主要有靖咸線、馬惠寧線、中銀線以及附屬支線網絡。已建成天然氣輸送管道陜京一線、靖邊一西安、靖邊一銀川線,此外還包括西氣東輸、長一呼管線、陜京二線、靖邊一西安復線等在建和
7、擬建項目。盆地地下水資源較豐富,且水質良好,基本可滿足各種用水要求。盆地內完成裝機容量約2000萬千瓦,生產煤炭和石油僅占五省區發電量的%,能源開發所需電源基本可以滿足。鄂爾多斯盆地,現代地貌上的表現為盆地,它的發生發展歷史,依然可以追溯到早在35億年的地質歷史時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陸一樣,都經歷了復雜的滄海桑田的發展歷史,以下簡述之。地臺基底雛形階段一)早太古代(35億年)至晚太古代(25億年)一一地臺基底雛形階段這是華北地臺基底發育時期,35億年,整個華北地區尚處在較深的海洋環境,早太古代,因當時地殼較薄和地幔物質上涌,火山活動十分頻繁活躍。造成大量拉斑玄武巖、鈣堿質火山巖、火山碎屑巖等中
8、基性一一中酸性火山巖建造。在強烈的造山運動影響下,這些沉積物不斷地一次又一次的褶皺隆起增厚,在高熱流的作用下發生了高溫變質。多期變質和變形作用的疊加,使這些古老的巖石以花崗一一片麻巖穹隆構造形式出現,并和深成混合花崗巖相伴,晚太古代則是一套綠巖建造,并有科馬提巖。經過早太古代集寧旋回的火山一一沉積作用,變質作用和晚太古代烏拉山旋回的火山一一沉積作用、變質作用,終于使幾個互不相連的初始陸核一一島鏈狀硅鎂質、硅鋁質陸塊增生、擴大并焊接成一個整體,奠定了華北地臺基底的雛形。華北地臺形成地質衛星云圖(二)、早元古代華北地臺形成這一時期的火山一一沉積作用發生在鄂爾多斯高原以北的現今的烏拉山,大青山和色爾
9、騰山一帶,主要是一套海相的鎂鐵質拉斑玄武巖系列,鈣堿性的火山熔巖和正常碎屑巖及碳酸鹽巖,具典型的綠巖建造。同一時代沉積作用還發生在太古代古陸邊緣區,為一套海相火山巖、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建造。早元古代末期的色爾騰山運動,導致地殼增厚、固結、克拉通化,構造運動伴隨的巖漿活動,使華北地臺基本固結和穩定,華北地臺形成,地臺范圍向西包括阿拉善臺隆,向東包括山西臺隆,向北達白云鄂博一帶,甚至更遠。蓋層發展階段(三)中、晚元古代一一蓋層發展階段蓋層沉積是指地臺的古老結晶基底形成以后,其上沉積了一套比較穩定的正常陸源碎屑建造,火山活動不發育。到為止,鄂爾多斯陸塊,由于古生代地層和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層的覆蓋,其深
10、部有無中、晚元古代的蓋層沉積,尚不得而知。但從賀蘭山地區的中晚元古代黃旗口群和王全口群、渣爾泰山地區的渣爾泰山群、白云鄂博地區的白云鄂博群的展布特點分析,這一時期的蓋層沉積只限于這些地區,故推測鄂爾多斯陸塊之下,可能不存在中、晚元古代的沉積。陸表海沉積(四)古生代一一陸表海沉積本期鄂爾多斯陸塊為陸表海沉積環境,海水來自華北海和祁連海。本區自早元古代末形成古陸后,經長期剝蝕,地貌已準平原化,陸殼穩定。古生代初期,本區下降成為淺海盆地并接受沉積。早寒武世,相當于華北饅頭期的龍王廟期沉積了碎屑巖建造,在東勝一帶有東勝隆起(即烏蘭格爾隆起)。當時氣候干燥、炎熱,海水較淺,鹽度較高,沉積物形成了紫色砂巖
11、、頁巖,白云巖中常退,形成了潮坪相碳酸鹽建造。本區陸表海的沉積巖相,構成了一完整的海進一一海退沉積旋回,系典型的地臺蓋層沉積。中一一晚寒武世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大量的三葉蟲和腕足動物繁衍生殖。在晚寒武世發生了短暫的海退之后,早奧陶世全區又發生大面積的海侵。含有石膏和石鹽假晶。中寒武世,海侵擴大,形成了碳酸鹽建造。晚寒武世海初期海水較淺,氣候炎熱,形成蒸發環境;晚期海水較深,生物開始繁盛,主要有頭足類、腹足類和腕足類等華北型海相生物。早奧陶世晚期,華北海和祁連海在本區溝通。早奧陶世馬家溝末期發生了中加里東運動第I幕(早期),使鄂爾多斯陸塊抬升,形成海退,造成本區中奧陶統的缺失。中奧陶世末期,區內發
12、生了中加里東運動第II幕(晚期),華北地臺大面積抬升,造成大面積海退,全區成為剝蝕區,從而使華北地臺缺失晚奧陶世、志留紀、泥盆紀、早石炭世的沉積。中石炭世,鄂爾多斯地區經過長期剝蝕后,又有海水侵入,形成中石炭統本溪組淺海相碎屑巖碳酸鹽建造,本溪組底部往往有山西式鐵礦和高鋁粘土。晚石炭世,區內海水時侵時退,形成了上石炭統海陸交互相的沉積建造。早二疊世,鄂爾多斯陸塊為近海平原的沉積環境,發育有平原上的河流、湖泊和沼澤相的含煤沉積建造。坳陷盆地五)中一一新生代發展階段一一坳陷盆地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早期一一鄂爾多斯盆地開始發育鄂爾多斯地區的早三疊世為氣候干燥、炎熱,植被不發育的沉積環境,主要為河湖相的
13、紅色細碎屑巖建造,沉積物主要為砂巖、泥巖,此間爬行動物繁盛,主要為前棱蜥類、鄂爾多斯獸、哈鎮獸等四足行走的爬行類。中三疊世,盆地東緣沉積了紅色礫巖、泥巖;中部沉積了灰綠色泥巖,局部夾煤層,植物日漸繁茂,主要為肋木、優脂杉等。爬行動物以中國肯氏獸為代表。中三疊世末發生了印支運動第II幕,造成中晚三疊世地層間斷。盆地北部抬升,晚三疊世地層缺失,而西緣坳陷繼續下陷,盆地中心也開始下陷,鄂爾多斯地區開始全面地進入了典型的內陸盆地發展期。晚三疊世,除北部外,其它地區沉積了灰綠色泥巖,局部夾煤層,盆地邊緣區沉積厚度不過百米,盆地中部最大沉積厚度可達300米,而西部桌子山地區沉積厚度最大可達1800米,可見
14、盆地坳陷中心在西部區。晚三疊世區內植物發育,形成了以延長植物群為代表的區域性植物群落。晚三疊世末發生了印支運動第III幕,盆地一度抬升,造成上三疊統部分地層被剝蝕。2中生代晚期一一鄂爾多斯盆地鼎盛時期恐龍由繁盛到滅絕早、中侏羅世,鄂爾多斯盆地為一套陸相沉積物。早侏羅世中晚期,僅在準格爾旗南部沉積了一套百余米厚的陸相碎屑沉積一一富縣組。中侏羅世,盆地處于溫暖潮濕的亞熱帶氣候環境,植被發育,沉積了一套從西向東逐漸變薄的含煤層砂質沉積物。早、中侏羅世植被繁茂,早侏羅世為網格蕨一一格子蕨植物群,中侏羅世為錐葉蕨擬刺蕨植物群,此外還有銀杏類、松柏類和蘇鐵類植物。動物界可見有魚類、瓣腮類和葉肢介等生活在河
15、湖之中。中侏羅世末期發生了燕山運動的第II幕,使中下侏羅世發生了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并使鄂爾多斯臺坳上升成為剝蝕區。白堊紀初,鄂爾多斯盆地下降,全區大部分地區接受了早白堊世沉積,形成了早白堊統沉積地層志丹群(現稱伊金霍洛組),早期沉積物為河湖相紅色碎屑,晚期為湖泊相砂泥質,總厚度可達千余米,沉積中心在盆地北部臨河一線,為南北向延伸的箕狀盆地,盆地東部已退縮到東勝一帶。早白堊世中期盆地開始萎縮,沉積的東勝組為紅色碎屑沉積建造。早白堊世晚期,鄂爾多斯盆地整體抬升,湖水退出,湖地干涸。晚白堊世,盆地成為剝蝕區。早白堊世,鄂爾多斯盆地以湖、河環境為主,植物繁茂,動物界生物種群多樣,爬行動物以恐龍及龜鱉類
16、為主,魚類、水生軟體動物、葉肢介、介形類等也十分繁盛。現代地貌形成六)新生代現代地貌形成古近紀本區主要為河、湖相含石膏紅色砂泥質碎屑建造。鄂爾多斯盆地是始新世初開始下降,漸新世盆地西部沉積物分布廣泛,主要為一套紅色含石膏的沉積建造,新進系不甚發育。漸新統動物群豐富,主要為種類繁多的哺乳動物大角雷獸、巨犀、兩棲犀等。盆地東部缺失古近系,僅見有上新統的沉積地層,其巖性為紅色泥巖、砂質泥巖夾泥灰巖及灰質結核,底部為厚度不大的底礫巖,厚50-100米,為湖泊相和河流相沉積物,哺乳動物主要為大唇犀、獨角犀、叉角鹿和三趾馬。古近紀和新近紀也是被子植物繁茂時期,以楊、柳、榆、木蘭、胡桃等為代表。第四紀主要是
17、人類的出現并有多期冰期。鄂爾多斯南端的薩拉烏蘇地區,晚更新世為河湖相的粉砂、粘土沉積,其中可見人類化石、舊石器與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和鳥類化石。人類化石命名為河套人”,哺乳動物群命名為“薩拉烏蘇動物群”,主要有納瑪象、斑鬃狗、狼、鹿、披毛犀、野馬、野驢、河套大角鹿等。綜上所述,鄂爾多斯陸塊的地質發展史經歷了幾個主要時期,自太古代以來的各期構造活動對陸塊的發生和發展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該陸塊的發生、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來看,鄂爾多斯陸塊經歷古老結晶基底巖系發育和古生代蓋層沉積階段,到中新生代坳陷盆地階段,最終由于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陸塊整體抬升,鑄就了的高原地貌形態。從地質特性看從地質特
18、性看,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整體升降、坳陷遷移、構造簡單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變質巖系,沉積蓋層有長城系、薊縣系、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第四系等,總厚500010000m主要油氣產層是三疊系、侏羅系和奧陶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從構造特征看從盆地構造特征看,西降東升,東高西低,非常平緩,每公里坡降不足1°O從盆地油氣聚集特征講是半盆油,滿盆氣,南油北氣、上油下氣。具體講,面積大、分布廣、復合連片、多層系。縱向說含油層系有“四層樓”之說,因此,這個盆地有聚寶盆之譽。鄂爾多斯盆地關于石油的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西漢末年的
19、王莽時期,史書記就有“高奴出脂水”之說。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高奴有治水可燃”。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郵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出脂水,即此也”。元一統志:“延長縣南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石油勘探未果鄂爾多斯盆地石油勘探開發早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了。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陜西于彥彪、鄭明德與德國商人漢納根合約開采延長石油。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辦延長石油官廠。次年鉆成中國陸上第一口井延一井(井深81m)。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軍閥政府與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簽訂中美合辦油礦條約。油量甚微,無重大發現。長慶油田在鄂爾多斯盆地的石油勘探始于1950年。歷經籌劃啟蒙時期(二十世紀
20、50年代)、起步時期(二十世紀60年代)、創業時期(二十世紀70年代)、調整時期(二十世紀80年代)、大發展時期幾個階段(二十世紀90年代至今)。有微小發現鄂爾多斯盆地1950年,組建陜北勘探大隊,開展石油地質調查與鉆探。在北起延安、延長,南至銅川、韓城一帶進行地質調查,在中生界地層發現了20多個構造和40多出油苗,篩選3個重點構造提供鉆探。1951年,擴大勘探范圍至內蒙及賀蘭山地區。1954年,在永坪、棗園見低產油流。1958年,勘探區由陜北地區轉向內蒙的伊克昭盟和西部寧夏靈武、鹽池一帶;同時開展盆地構造和含油巖系巖相比那湖研究,尋找新的含油有利地區,在盆地西部斷褶帶發現三疊系和侏羅系油層,
21、但未獲工業性油流。20世紀60年代,在寧夏靈武境內李莊子、馬家灘鉆探發現低產油流,第一次采用壓裂技術改造低滲透油層獲得工業性油流。李莊子、馬家灘鉆探發現,拉開了長慶油田會戰前的序幕,雖然達不到奠基的作用,起碼起到了引領的作用。開辟油田20世紀70年代,在總結盆地油藏分布特點基礎上,建立了侏羅系古地貌成藏模式,首次提出沿古河道兩側尋找被蓋壓實圈閉的部署思路,從而發現馬嶺油田,迎來盆地第一次儲量增長高峰期。從此,拉開了盆地大規模石油勘探開發的帷幕。組織石油大會戰,加強低滲透油藏改造技術攻關,開辟油田開發試驗區。1979年,建成馬嶺、城壕、華池、紅井子、吳旗、直羅、下寺灣等9個油田15個試采開發區,
22、形成年產原油135萬噸規模。全國推廣20世紀80年代,侏羅系油田綜合調整,開展特低滲透油藏開發試驗和科研攻關,推廣新工藝、新技術。由侏羅系找油轉向三疊系找油。1983年12月,中生界三迭系延長統塞一井出油,日產六十四點四五噸。至此,陜北勘探,石破天驚,安塞油田八年科技攻關成功,解長慶倒懸之急,挽長慶徘徊之勢,有撥云見日之功,指點山河之力,開低滲油田之先河。為此,安塞油田被譽為“安塞模式”,在全國推廣。20世紀90年代,鄂爾多斯盆地石油開發生產穩步增長。90年代中期,制定了陜北石油二次勘探的部署思路,5年內新增石油儲量4億噸。在盆地內發現并高效開發了三疊系油藏為主的大型特低滲透油靖安油田。侏羅系
23、滾動勘探開發取得成功,原油儲量、產量連續突破歷史最高水平。突破新高很長一段時間,長慶等于低滲透,低滲透等于長慶。“井井有油,井井不流”;是“破棉襖”,穿上太爛,不穿太冷;是雞肋,味,棄之可惜”等,這些觀念影響了鄂爾多斯盆地低滲透油田開發達食之無70年。后來,又有“磨刀石”、“三低”、“四低”、“特低”、“超低”油氣藏,“邊際油氣田”、“難動用”、“貧礦”、“窮折騰”等帽子戴在頭上,一戴又是30年。進入二十一世紀,鄂爾多斯盆地石油勘探開發步入大發展的快車道。地質上提出辮狀河三角洲成藏理論,認識上提出“三個重新認識”、找油“原點論”、“宏觀找油論”、“自然能量開發壓差論”、“低滲透相對均質論”和“開發經濟界限論”,實現勘探開發領域向新領域轉移,2001年,第三次挺進董志堀,發現西峰油田,經過3年勘探,三級儲量超4億噸,被譽為中國石油近10年來最大發現。接著提出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風電技能培訓課件圖片大全
- 基于新型自注意力-卷積的結構振動數據綜合恢復與降噪方法研究
- 風機安全培訓課件
- 達芬奇下搭橋護理配合
- 護理安全與質量持續改進
- 頸椎病中醫教學課件
- 肺炎診療教學大綱
- 內科學的歷史
- 2025年山東省煙臺市中考招生考試數學真題試卷(真題+答案)
- 預防燒傷安全課件
- JGT266-2011 泡沫混凝土標準規范
- 【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現狀及其培養策略研究(數據圖表論文)5000字】
- 速凍隧道安全操作規程
- (骨科)維生素D水平評估在骨科的應用及研究新進展課件
- 煙草證遷移申請書范本
- 獅子王-中英文-劇本臺詞(全)
- 13G322-1~4《鋼筋混凝土過梁(2013年合訂本)》
- 商鋪租賃合同(有利于承租方)
- C語言開發基礎教程(Dev-C++)(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寧波大學崗位設置管理實施辦法匯編-征求意見稿
- 外研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三冊 Unit 1-6 課文知識點語法填空(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