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論填空題_第1頁
古代文論填空題_第2頁
古代文論填空題_第3頁
古代文論填空題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講先秦一、填空題1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藝觀,大體上表現在以“詩教”為核心的文藝觀及其對詩經的批評。2 .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3 .孔子關于“文”和“質”的論述,后來被運用到文學創作中,成為要求文學作品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基本理論,并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的發展中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4 .孟子對儒家文藝思想發展的突出貢獻在于:其"與民同樂"的文藝美學思想,以及“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的文學批評方法論。5 .孟子在公孫丑上中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提出了“知言養氣”說6 .“知言養氣”說的“氣

2、”抓住了人的內在最本質的蘊涵,孟子的“知言養氣”說被后人在文論中廣泛運用,形成了中國文論史上以氣論文的悠久傳統。7 .孟子在萬章上中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8 .孟子在萬章下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了“以意逆志”9 .莊子、莊子10 .教材指出:莊子祟尚自然、反對人為,是其文藝美學思想之核心。11 .要在藝術創造上達到理想的境界,莊子認為創作主體必須進入“虛靜”的精神狀態。12 .莊子外物篇中說“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說,恰恰道出了文學創作中言、意關系的奧秘,此對后代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

3、批評產生了巨大影響。“怨”的特點,認為“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2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根據歷史上偉人的事跡,更概括出“發憤著書”說,這種說法正是在他評論屈原及其作品基礎上的擴展。3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他寫作史記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口O4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5 .漢書的儒林傳、藝文志都認為漢代治毛詩的是毛公(亨),他是趙人.為河間王博士。后漢書儒林傳說,詩序為漢代衛宏所作。6 .教材指出:毛詩大序認為詩歌創作要合乎“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原則,而在揭露和批評現實黑暗方面,又必須

4、“主文而謫諫”,明顯地反映了儒家文藝思想保守性的一面。7 .毛詩大序還提出了諷諫說:“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8 .毛詩大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因而提出了“六義”說。9、志、詩10、王充自述他寫作論衡的主旨是“疾虛妄”(佚文篇)第三講魏晉南北朝一、填空題1 .教材認為:曹丕在典論,論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問題是作家的才能與文體的性質特點之關系。即所謂“文非一體,鮮能備善”,不應“各以所長,相輕所短”O2 .曹丕典論論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種。“四科”具體指:奏議、書論、銘誄、詩賦。3 .曹丕典論論文提出的著名觀點。6 .魏

5、晉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學理論文學批評論著,按時間先后是典論論文、«文賦、文心雕龍和詩品。7 .文賦的中心是論述以構思為主的創作過程。8 .陸機在文賦中把文體分為10類,并具體概括了其風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詩緣情而綺靡”說,對詩歌抒情而不受“止乎禮義”束縛產生了巨大作用。9 .在藝術技巧方面,陸機還特別提出了幾個重要的原則,即“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遺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10 .陸機在文賦中說:“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會意”是指具體構思,“遣言”是指辭藻,“音聲迭代”指語言的音樂美。11 .陸機對于文學作品的藝術美,提出了五條標準,這

6、就是應、和、悲、雅、艷。12 .劉勰認為文學的本質是:道是其內容,文是其表現形式。13 .教材認為: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篇中所說的文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的含義。廣義的文指的是指宇宙萬物的表現形式。如日月山川動植品類,則是萬物之文。狹義的文當即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文章。14 .教材認為:劉勰所說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義。15 .神思篇列文心雕龍創作論之首,重點論述了藝術思維中的想象問題,提出了“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的創作觀。16 .劉勰提出的“體性”概念,講的是文學作品的體裁,風格與作家才性之間的關系。17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體”的概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文學作品的不同

7、體裁形式;二是指文學作品的不同風格特點。“性”,是指作文學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風”當是一種表現得鮮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當是一種精要勁健的語言表達。21 .文心雕龍與詩品,代表了齊梁時期文學批評的最高成就。22 .鐘喉在詩品序中指出:詩歌既是人的“性情搖蕩”的產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靈”,使之受到陶冶感化。23 .鐘喉詩論的根本主張是提倡“自然英旨”(見詩品序),強調感情真摯。24 .教材指出:鐘喉認為,“詩”是抒情文學,“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見詩品序),他要改革“雕績滿眼”的不良詩風,祟尚清新自然。25 .鐘喉把“滋味”作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為古代文論中的基本美學

8、范疇。味26 .鐘喉提出了以怨憤為主要內容的“風骨”論,強調詩歌創作必須以“風力”為主干,同時“潤之以丹彩”,只有“風力”與“丹彩”均備,才是最好的作品。27 .鐘喉在詩品序中說:“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28 .魏晉南北朝時期四部重要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專著是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鐘喉的詩品和劉勰的文心雕龍。第四講隋唐五代一、填空題1 .陳子昂的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了“興寄”和“風骨”說,這是他詩歌革新主張的綱領。2 .“漢魏風骨,晉宋莫傳”、“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是陳子昂對晉宋以來特別是齊梁文學提出的尖銳批評。3。陳子昂在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對晉宋以

9、來特別是齊梁文學提出批評。從另一方面說,這也體現了陳子昂詩歌革新的正面主張:要求詩歌創作重視“興寄”和“風13.莊子的“得意忘言”說,對后代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批評產生了巨大影響,在魏晉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學理論,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傳統,并且為意境說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第二講兩漢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時期的七位作家,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瑞、應璟和劉楨。4.典論論文在論文體的不同特點時說:“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諒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家的才能和個性。18 .劉勰提出個性形成有四個方面因素:才、氣、學、習,對于先天稟賦和后天培養,劉勰能

10、兼顧而不偏廢。19 .劉勰在體性篇中把文學風格歸納為八種基本類型: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緡”、“壯麗”骨”,寄懷深遠,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鮮明、語言精警。4.陳子昂的代表詩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詩«登幽州臺歌都是體現他的詩歌理想的興寄深遠、風清骨峻之作。5.唐代皎然的詩論代表作是一、填空題5.典論論文特別強調作“新奇”、“輕靡”«詩式,另有詩儀一1.司馬遷在劉安評價屈原的基礎上,更加突出了離騷家個性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意義,提出了“文以氣為主”20.劉勰提出“風骨”這一文學批評中的重要概念,對后世卷,全書已佚,只在其他書中有所引錄。“韻外、“

11、象外之入神,者B是在籠統地13.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辨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童方面,把創作主體分為才、膽、6 .皎然的詩論,側重于探討詩歌的藝術創造規律。而他關于詩歌內在藝術規律的探討,較為集中的,則是意境的創造問題。7 .情、境8 .韓愈在答李朔書中還繼承了孟子的“養氣”說,提出了“氣盛言宜”之論。9 .教材認為韓愈提出的“氣盛言宜”論中的“氣盛”,是指作家仁義道德修養很高而體現出的一種精神氣質,一種人格境界,已不復是抽象的仁義道德教條。10 .韓愈說:“師其意,不師其辭。”韓愈在答李翊書中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的觀點,使他的古文理論高于前人。11 .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則鳴”論,說

12、:“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從實質上看是和司馬遷在報任安書里提出的“發憤著書”說一脈相承的。12 .教材指出:中唐的詩歌理論,較為明顯地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是注重藝術審美方面的探討,可以詩論家司空圖為代表;另一種是強調作品所表現的社會內容,這可以詩人白居易為代表。13 .白居易的詩歌理論主要集中在他的長文與元九書中14 .白居易主張用詩歌達到一種功利目的,即“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這明顯地繼承了傳統的儒家文論思想。15.白居易在詩歌藝術表現上,忽視藝術要含蓄蘊藉的原則,主張要寫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標其目,卒

13、章顯其志(新樂府序),這樣寫出的作品,必然會直白淺路。16。司空圖在與王駕評詩書中提出:“長于思與境偕,乃詩家之所尚者。”教材認為這是講意境的基本性質。17。司空圖在與王駕評詩書提出“思與境偕”的主張,教材認為,“思”可以理解為創作中的神思,即藝術思維活動,但側重在創作主體的情志意趣活動;“境”則是激發詩情意趣并且表現之的創作客體境象。“境”與“思”偕往,相互融匯,這就構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18 .司空圖提出的“韻味”說.從理論淵源上看,是本于鐘喉«詩品的“滋味說,但有了明顯的發展和深化。19 .司空圖提出的所謂之致”、“味外之旨”象”和“景外之景”論述意境的特殊性質,說都是指豐富的

14、醇美韻味第五講宋金元一、填空題1 ,歐陽修晚年作六一詩話,開詩論中詩話之一體。2 .教材認為:在文道關系上,歐陽修步趨韓愈,重中了道對文的重要性,認為“道勝文不難自至”(答吳充秀才書),反對“道未足而強言”,片面追求文辭。3 .“詩窮而后工”是歐陽修在梅圣俞詩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較重要詩論思想。4 .蘇拭在與謝民師書中說:作文要“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5 .在具體的形象描寫上,蘇拭提出“隨物賦形”的主張,強調主體在創作時與對象的一種順應而自然的關系。6 .在送參寥師一詩里.蘇拭采用了佛教的“空靜”觀來說詩:“欲會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

15、動,空故納萬境。”講到了創作主體與創作客體所構成的一種最佳精神狀態。7 .李清照對當時有些人認為詞與詩并無本質區別,詞即長短句之詩的觀點持不同看法,著論詞一篇,主張嚴格區分詞與詩的界限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著名觀點。8 .李清照在論詞中提出了對詞創作的一些審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二、要有“鋪敘”;三、講“故實”;四、要求詞的格調高雅、典重。9 .嚴羽是宋代著名的詩論家,他論詩的代表作是經后人編輯成書的滄浪詩話。10 .嚴羽強調學詩要以“識”為主,就是說詩人要有高度的審美判斷力。11 .“妙悟”是就詩歌創作主體而言的,“興趣”則是“妙悟”的對象和結果;即詩入直覺到的那種詩美的本體、詩境

16、的實相。12 .“興趣”是“興”在古典詩論里的一種發展,它與鐘喉所說的“滋味”。司空圖所說的“韻味”有著直接的繼承關系。里說:“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14 .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辨里說:“詩之極致有一:曰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蓋寡也。”15 .元好問是金代詩壇上杰出的詩人,也是重要的詩論家,他所寫的論詩三十首絕句,上繼杜甫的戲為六絕句,下開清代王士稹、袁枚等人的續作,影響深遠。16 .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第六首中說:“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千古高情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批判了晉代詩潘岳人格與文格不統一的現象。17

17、.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第四首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贊揚了陶淵明詩天然渾樸之美。18 .«詞源是張炎晚年之作,是李清照詞論著作論詞之后最為重要的一家詞論專著。19 .教材指出:在詞源中,張炎首先確立了“雅正”的審美標準;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審美要求,第三,他還提出了“意趣”的審美要求。20 .張炎在詞源中說:蘇拭的水調歌頭、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詞“皆清空中有意趣,無筆力者未易到。”第六講明代一、填空題1 .明代詩論家謝榛的論詩著作主要是四溟詩話,一名詩家直說。2 .教材指出:情景是謝榛詩論討論的中心問題之一,他說

18、:“詩乃模寫情景之具。”(四溟詩話卷四)又說:“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同上卷三)3 .謝榛主張情和景應該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決于“情景適會”(四溟詩話卷二)。4 .教材指出:謝榛認為持有體、志、氣、韻四要素,他說:“四者之本,非養無以發其真,非悟無以入其妙。”(四溟詩話卷一)5 .教材指出:謝榛認為詩有興、趣、意、理四格。這四格其實就是詩歌的四種審美類型。6 .李贄對文學理論批評最重心”說。7。教材指出:李贄認為:“水解傳者,發憤之所作也。”將之與司馬遷的“發憤著書”的傳統聯系起來,給予它與正統詩文同等的地位。8 .明代李贄的“童心”說理論觀點與李夢陽、王世貞分別為代表的前

19、后“七子”派強調復古摹擬是對立的,成為后來公安派性靈說的直接的理論源頭。9 .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人三袁為代表,其中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堅。他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口號。10 .袁宏道認為,當代詩文不可能傳世,而“其萬一傳者,或今閭閻婦人孺子所唱劈破玉、打草竿之類。猶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第七講清代一、填空題1 .金圣嘆稱離騷、莊子、史記、杜甫詩、水滸傳、西廂記為“天下六才子書他的文學評論尤以評點水滸、西廂著名。2 。金圣嘆是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評家。3 .金圣嘆對史記和水滸傳作了比較,他說:“某嘗道水滸傳勝似史記,人都不肯信O殊不知某卻不是亂說,其實史記是以文運事,水

20、滸是因文生事。”4 .李漁認為戲曲創作要“立主腦”。所謂“主腦”,是指一部戲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節。他說:“此一人一事,即作傳奇之主腦也。”(閑情偶寄)5、李漁在閑情偶記說:“編戲有如縫衣,其初則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湊成。”6、李漁著重論述古今題材的處理問題,涉及到戲曲的真實性和典型化的問題。7 .王夫之認為“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情景結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8 .葉燮著作頗豐,尤以其詩學著作原詩內外篇著稱,被認為是繼劉勰文心雕龍后理論性和體系性最強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9 .教材指出:葉燮把創作分成“在物者”即創作客體與“在我者”即創作主

21、體兩個萬面。10 .葉燮在原詩里把創作客體分為理、事、情三個識、力四個要素。11 .葉燮認為創作主體四個要素中的識處于核心地位。12 .王士稹是清初具有廣泛影響的詩人和詩論家。其詩歌理論的核心是由清人張宗杷輯其論詩之語而成的帶經堂詩話,其詩歌理論的核心是“神韻”說。13 .王士稹“神韻”說張對審美對象的表現應該做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14 .沈德潛選有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等,詩論著作說詩碎語。主張詩歌創作應有益于教化,提出“審宗旨”說。15 .教材認為:沈德潛的“格調”指的是體裁和音節者,二者兼美,即是他認為有“格調”的作品。16 .袁枚在他的論詩著作隨園詩話中提倡“性靈”說,以與沈德潛的“格調”說相抗。17 .“須知有性情便有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