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間藝術_第1頁
河南民間藝術_第2頁
河南民間藝術_第3頁
河南民間藝術_第4頁
河南民間藝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河南民間藝術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的一部分,河南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資源,它們鮮明地記載著中原文明的發展進程,真實地反映了中原大地民俗、民風、民情,是中原人民勤勞智慧的生動體現。但是由于各種復雜的社會因素,這些散存于民間的藝術瑰寶已在經歷著弱化和消亡的過程。我們要通過各種有效的辦法來保護河南地區的民間藝術,例如:通過政府扶植,旅游帶動發展,媒介的宣傳以及培養傳承人等,使其存活并更好的發展下去。NO.1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在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另外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年畫都受其影響。它用色講究、色彩渾厚鮮艷、久不褪色、對比強烈、古

2、拙粗獷、飽滿緊湊、概括性強等特征。以傳統技法構圖,畫面有主有次,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現出勻實對稱的美感。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里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廟,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后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

3、,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其作品暢銷各地,于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夸張,頭大身??;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

4、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我國中原地區的一種民間木刻畫。因產于河南朱仙鎮而得名。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期,汴京一帶木版年畫已相當繁盛,每逢歲節,市井皆印賣灶馬、門神等。明代中期到清初,朱仙鎮有木版年畫作坊三百多家,生產門神、紅紙等。風格粗獷渾厚、構圖飽滿、色彩鮮麗、造型夸張。品種有武門神、文門神、神像圖、戲出和掛箋等。武門神又分將軍、武財神、勇士型等;文門神又分祈福、童子和辟邪型等。印制手法主要是雕版水色套印,一般為六版一套,有的多至九版。色彩以暖

5、色為主。多數人物臉部采用白臉、紅眼皮,這是它特有的裝飾手法。在印刷時采用透明水色,套版印刷后,色彩中微顯木紋,突出了木版年畫的藝術特點。現在朱仙鎮已成立了木版年畫社。NO.2黃河澄泥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顧名思義,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制。澄泥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硯體形有圓、橢圓、半圓、正方、長方、隨意形的。雕式有號、耳瓶、二龜坐浪、海獸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閣瓦等立體硯。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樹花卉、走獸飛禽;又有犀牛望月、臺山白塔、嫦娥奔月等。這些雕硯刀筆凝練,技藝精湛,狀物摹態,形

6、象畢肖,靈通活脫,逗人情思。置于桌畔案頭,既是文房中實用的四寶之一,又是供觀賞的藝術珍品,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古人說取河泥澄而制硯不假。只是這個制法卻頗費周折,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人黃丹團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后再用黑蠟、米醋相參蒸多次。如此繁復的工序,使硯臺堅如鐵石。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藝繁復而產量甚低了。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

7、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澄泥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NO.3汴京燈籠張“燈彩”傳說始于公元前二世紀的秦代。在漢代,每逢上元夕夜,已有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真神的習俗。自唐代以來,逐漸形成上元節觀燈賞夜的民間習俗。宋代的元宵觀燈的習俗,已蔚為壯觀,發展到頂峰。這一民俗盛事,在東京夢華錄?元宵、武林舊事?燈品等許多宋人雜記中均有詳盡記載和描述,此俗延續到明清及近代不衰?!伴_封燈籠”為藝人張金漢的祖傳絕技,據開封縣志記載始傳于清末,家族傳承譜系清晰、準確,目前已傳至第七代(張金漢之子)。 張氏彩燈的制燈技藝均源于開封當地民間傳承的彩燈造型,內容多為民間傳統的吉祥

8、文化,如“龍鳳呈祥燈”、“蓮生貴子燈”、“牡丹富貴燈”、“吉祥高照燈”等。張金漢本人對開封地域民俗文化及傳統制燈技藝有較深的藝術素養和造詣,并在河南彩燈界和民間藝人中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目前,本人正在撰寫中國燈籠史。NO.4鎮平玉雕鎮平縣石佛寺玉雕文化歷史悠久,據 縣志記載,石佛寺玉雕工藝始于碗湯,興于宋元,盛于當代。民國初,石佛寺鎮大仵營村民間藝人仵永甲,制作的玉雕工藝由南陽鎮守使吳慶桐呈送袁世凱后,曾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蜚聲中外。 玉石雕刻是民間工藝藝術的一個類別,它的每件成品都有一定的文化和藝術含量。因玉雕工藝傳統悠久,聞名遐邇,這里早就形成獨具特色的玉文化體系。石佛寺玉雕工藝的風格,

9、充分展示出特有的文化魅力。長期以來,石佛寺玉雕工藝靠著生生不息的文化積淀,造就了一代代大師級重量任務。 近年來,由于青年一代玉雕藝人為了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益,使用及其加工,傳統工藝面臨挑戰,造成了工藝粗糙、產品結構單一、藝術價值降低,若不采取保護措施,與文化的精湛藝術將面臨失傳。NO.5中州大鼓中州大鼓自明朝萬歷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新鄉縣獨特的民間藝術文化形式。它由單一的鼓到鼓鐃、镲、鑼結合,使鼓音好聽,舞好看,更具有觀賞性。在全國鼓類當中,舞镲為中州大鼓所獨有的,是由當地打鼓人自己摸索而來。中州大鼓內有拉簧,敲打后發出的金屬聲十分悅耳。鼓譜分為 “大忽雷炮”“小忽雷炮”兩種?!按蠛?/p>

10、雷炮”鼓調厚重沉穩,節奏緩慢,鼓調復雜;“小忽雷炮”鼓調歡快,流暢,給人一種激情向上的感覺。逢年過節和重大慶典時,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素有“無酒不成宴,無鼓不算會”的說法。NO.6汴繡汴繡又稱宋繡,與蘇繡、蜀繡、湘繡、粵繡并稱我國五大名繡。它從“宋繡”發展而來,歷史悠久。制作時,首先選擇畫稿及所需底部材料,并依畫稿搭配各色繡線;布料上蹦,在上面繪輪廓圖;然后施繡、整理而成。圖案題材多為花鳥、山水,尤善摹制古代名畫,所用針法達幾十種,已發展成為雙面異色繡及雙面三異繡。產品純樸自然,富麗明快,艷而不俗,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形態逼真。 “清明上河圖”介紹 “清明上河圖”是宋人張擇端的名畫,將

11、畫中的813個任務、94頭牲畜、100多座房屋與橋梁、179棵樹木、20多艘船只搬上錦緞并非易事。汴繡人大膽嘗試,積極創新,用滾針繡水紋、練針繡船錨繩、別針繡棚席、反吃繡屋瓦、發針繡人物、蒙針繡柳樹等,使畫卷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背景逼真傳神,充分發揮汴繡“細、密、活、順、光、亮”的特點。無怪乎中外名人、收藏愛好者看了開封汴繡繡制的“清明上河圖”后,稱贊它“如意刺意,妙技如神”NO.7扁擔戲扁擔戲是一種小型的木偶戲。一根扁擔可以挑起全部家當:樂器、影人、道具、小型舞臺等,演出時,小型舞臺也是依靠一根扁擔支撐,所以被稱為扁擔戲。扁擔戲曾經是在全省流行相當廣泛的藝術形式。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藝術形式

12、漸漸被其他更現代的藝術取代,而新蔡縣楊莊戶鄉的孫莊尚有人堅持演出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至今仍有自娛自樂演出。楊莊戶鄉位于河南、安徽交界處,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傳統藝術容易在這里保存。扁擔戲演出的形式較小,但內容豐富,集戲曲、曲藝、口技、民間工藝于一體,技術性很強。一人口含篾子說唱,五個手指控制五個人物表演和道具的運用,腳踏鑼鼓,手腳并用。主要演出小型劇目,如王二賣豆腐、王老五、武松打虎、東郭先生、孫悟空等。扁擔戲具有很強的民間性,一人一臺戲,靈活方便,適用于民間演出;扁擔戲具有綜合性,集民間藝術之大成,戲曲、曲藝、雕刻、泥塑、彩繪等等應有盡有;扁擔戲具有兒童性,口含篾子說唱,音色變形,影人形象夸

13、張變形,劇目情節簡單短小,很符合兒童心理,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目前扁擔戲的傳人已78歲,急需搶救扶植。NO.8浚縣泥咕咕??h是我國歷史名城,文化積淀豐富。民間手工技藝歷史悠久。泥咕咕,產生于隋朝末年,且與國內瓦崗軍傳說有關。其基本內容有人物、動物、飛禽三大門類,100多個品種,栩栩如生,絢麗多姿。技藝手法多變,造型夸張,以黑色為主,對比強烈,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巧妙的形態,吹時可發生“咕咕”天籟之音。泥咕咕,具有濃厚的中原民間特色,是歷史的活化石。有學術研究、藝術把玩的價值,也有一定的經濟文化價值??纱蛟斐赏婢咂放?,營造成文化產業。NO.9麒麟舞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鹿非鹿、似牛

14、非牛,頭頂生角,遍體鱗甲,尾端毛長,形狀奇異,在民間有驅邪避鬼之說,歷代人民群眾都把它當作祥瑞的象征?!镑梓胛琛笔侵袊钤绲臄M獸類舞蹈,是現今稀有的、產生于春秋戰國之前遠古的漢民族圖騰舞種,具有珍貴的民間舞蹈史研究價值。它和龍舞一樣,承載著漢民族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在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的研究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1984年開始的全國民舞集成工作中,曾經普查統計全省共有14個麒麟舞表演隊(班),時隔20多年,現今仍存活在豫東地區的開封蘭考、商丘睢縣一帶,僅蘭考就有7個班。從古至今,同樣生活在中原大地的蘭考人卻沒有玩“龍”舞“獅”的習俗,麒麟舞一直是他們的最愛,并保留著非常傳統的

15、表演形式和內容,地方文化特色非常鮮明。 麒麟舞的師承關系特殊,以家族式傳承為主,吸收本村有武術功底的親眷,在選拔青年演員時條件相當嚴格,世代延續。商丘睢縣大劉寨的馮氏家譜和杞縣志記錄了麒麟舞最早的傳承人是馮瑋(16231711),目前從馮氏家族起源的麒麟舞已傳了15代,傳承脈絡清晰,具有很好的社會基礎,是當地民間文化藝術的代表和瑰寶。NO.10鑼鼓書 鑼鼓書因演唱時有鑼鼓擊節而得名,流行于豫西陜縣、靈寶、盧氏、欒川、澠池,以及山西、陜西的部分地區。從其藝術特點和行藝特點看,鑼鼓書應是三弦書流行豫西之后,受當地民間音樂和蒲劇的影響而逐步形成。從靈寶藝人周建西、蘇萬宰等人的師承上溯可以推知,鑼鼓書大約在清代初年已在靈寶一帶流行。早期的鑼鼓書多是一人演唱,清嘉慶年間藝人開始了組班演唱。清末民初普遍組成三至七人的書班,像戲曲那樣分腳色行當演唱是其一大特點。多唱愿書,民間祭祀、敬神求雨經常邀請鑼鼓書班演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