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_第1頁
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_第2頁
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_第3頁
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_第4頁
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花生為豆科,落花生屬一年生雙子葉草本植物。又名落花生、長生果、長生果、地豆、落花參、落地松、成壽果、番豆無花果、地果、唐人豆。起源于南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約于十六世紀傳入我國,十九世紀末有所發展。現在全國各地均有種植,主要分布于遼寧、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省(區)。其中以山東省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多。一、生物形態特征花生的品種類型很多,以生育期來分,有早熟種(100天以下)、晚熟種(160天以上)、中熟種(130-160天);以莢果大小來分,有大花生(百仁重80克以上);中粒型(百仁重50-80克);小花生(百仁重50克以下);根據花生的特征特性

2、及經濟性狀等又可分為普通型、珍珠豆型、多粒型、龍生型四種類型。花生為圓錐根系,入土可達2米,但主要分布在地面下30公分左右的耕作層中。 根上著生直徑1-3毫米的豇豆族根瘤菌。主莖直立,綠色,有的品種帶有不同深淺的花青素,中上部呈棱角狀,中空。主莖高度因品種和栽培條件而異,高的可達1米以上。主莖上生第1次分枝,其與主莖的角度因品種類型而異,約30-90。通常直立型花生主莖高于分枝,匍匐型或半蔓型則分枝比主莖長。1次分枝上著生2次分枝和花序。葉互生,為4小葉偶數羽狀復葉,某些品種也可見多小葉的畸形葉,有葉柄和托葉,小葉片橢圓、長橢圓、倒卵和寬倒卵形,也有細長披針形小葉,葉面較光滑,葉背略顯灰色,主

3、脈明顯,有茸毛,葉柄和小葉基部都有葉枕,可以感受光線的刺激而使葉枕薄壁細胞的膨壓發生變化,導致小葉晝開夜閉,閉合時葉柄下垂。 總狀花序,每個花序一般可著生4-7朵花,多的可達10朵以上而形成長花枝,蝶形花,橙黃色,旗瓣上帶有深淺程度不同的紫紅色條紋。雄蕊10個,2個退化,8個具有花藥。柱頭羽毛狀,子房基部有子房柄,受精后一群能分生的細胞迅速分裂,約經3-6天伸長形成綠色帶紫的棍狀物,稱果針,一般長10-15公分。有時可見花萼管基部套在果針梢端上,頂著受精后已凋萎的花器。這時子房位于果針的梢端,外有若干層細胞的帽狀物保護。果針伸長后向地生長,將子房送入土中,達到一定深度后,子房開始向水平方向生長

4、發育而形成莢果。這時需要黑暗條件。莢果本身也有一定的吸收功能,其發育所需要的鈣質,都由莢果直接從土壤中吸收。果針入土的難易與花在植株上著生的位置有關。開花部位過高,或因莖枝過于纖弱,遇風雨時易變動位置,因而影響果針向地的角度,入土較難。匍匐型花生的果針由于距離土面近,角度適宜,入土結莢率最高。直立或叢生型花生如莖枝節間短,近主莖基部多分枝且能連續開花的,才有較高的入土結莢率。 莢果果殼堅硬,成熟后不開裂,室間無橫隔而有縊縮(果腰)。每個莢果有2-6粒種子,以2粒居多,多呈普通型、斧頭型、葫蘆型或繭形。每莢3粒以上種子的莢果多呈曲棍形或串珠型。 百粒重一般50-200克。果殼表面有網絡狀脈紋。種

5、子三角形、桃形、圓柱形或橢圓形,一般底端鈍圓或略平,梢端胚根突出。種皮有白、粉紅、紅、紅褐、紫、紅白或紫白相間等不同顏色。子葉占種子總重量的90以上。胚芽隱藏在兩片肥厚的子葉中間,由主芽和兩個子葉節側芽組成。休眠期一般早熟品種種子休眠期短, 遲熟品種休眠期長,龍生型品種休眠性最強。花生種子的休眠性除受種皮影響外,并與胚內某些激素類物質有關。用乙烯利、激動素等化學物質、曬種和適溫催芽可解除休眠。 二、對環境條件需求1、溫度花生需較高熱量, 主要生育期中要求20-28的氣溫,秋季氣溫降至11左右時,莢果即停止發育。生育期平均積溫均在3500左右。不同的生育時期對溫度有所不同。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2以

6、上時才能播種。 平均氣溫在25以下時,出苗期所需要天數隨溫度升高而縮短,超過25時,便不再顯著縮短。氣溫對苗期的長短和幼苗的生長有很大影響,在一定范圍內,苗期氣溫越高,葉片出生速度及花芽分化越快,出苗至開花的時間就縮短,幼苗期日均溫度20時,需0以上的活動積溫470左右。開花下針期,對溫度的要求較高,花針期的適宜日均溫度為22-24,需0以上的活動積溫570左右。在這一范圍內,溫度越高,開花數越多。當日均溫度低于21時,或超過30時,開花數減少,尤其是受精受到嚴重影響,成針率顯著降低。結莢期日平均氣溫以24-26為宜,需0以上的活動積溫900-1000。飽果成熟期日平均溫度以20-25度為宜,

7、需0度以上活動積溫1000度以上。2、水分花生較耐旱,但需水量大,每生產1公斤干物質,約需水 225公斤。花生播種最適宜的水分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花生種子至少需要吸收相當于種子本身干重40-60的水分才能開始萌動,從發芽到出苗需要吸收種子重量4倍的水分,所以種子發芽要求的水分低限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40,在這種情況下,吸水、萌芽慢,發芽后,根生長很慢,胚軸的伸長更慢,并常出現落干現象。在土壤水分過多時,由于氧氣不足,影響種子呼吸,尤其是在低溫或者種子生活力較弱的情況下,發芽率降低。幼苗期土壤水分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50-60為宜,如土壤水分不足,能延遲花芽分化,從面延遲開花,低于40根系

8、生長受阻,幼苗生長緩慢,明顯影響花芽分化;若土壤水分高于最大持水量的70,同樣根系發育不良,地上部分生長瘦弱,節間伸長,結果率降低。據測試,幼苗期每畝(667平方米)耗水量約29立方米,占全生育期總耗水量的9左右。需水最多、影響最大的是開花下針期,土壤水分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為宜。據測定:每畝(667平方米)耗水量為80立方米左右,約占全生育期總耗水量的40。土壤干旱,影響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長,也影響開花,甚至使開花中斷,干旱板結的土壤常使果針不能入土。此期間南方多雨地區則要注意,當土壤含水達到土壤最大持水量的80時,會造成莖葉徒長,開花減少,甚至影響莢果的正常發育。結莢期土壤水分過多

9、或過少,對莢果的發育影響很大,每畝(667平方米)耗水量約80立方米。據統計:苗期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50左右,花針期70左右,結莢期60左右,飽果期50左右較為適宜。3、日照花生屬短日照作物,對光周期并不太敏感。在幼苗期光照時數180小時。開花下針期,對光照反應很敏感。光照弱主莖增長快,分枝少,盛花期延遲。良好的光照,可使節間短,分枝多,生長健壯,花芽分化良好。據統計,開花下針期需要的光照時數約175小時。結莢期光照時數為280小時。飽果成熟期光照時數400小時以上。4、土壤花生對土壤的要求不甚嚴格,但以疏松的沙土、砂礫土或砂壤土為適宜,以利果針入土、莢果發育和收獲。對微酸性土壤亦

10、有一定適應能力,是開發紅壤土的先鋒作物;但酸性偏高的土壤酸度需施用石灰等鈣質肥料中和。5、養分花生耐瘠能力較強,施用少量肥料可獲得相當產量。但要迅速提高花生單產,科學施肥是基本措施之一。據對花生營養元素要求及吸收動態的研究結果,每畝(667平方米)產花生266.5-290公斤左右時, 需要吸收氮素(N)16.01-1946公斤,磷素(P2O5)3.38-3.89公斤,鉀素(K2O)7.8-10.24公斤。每產100公斤莢果約吸收氮(N)5-7公斤,磷(P2O5)1.3-1.4公斤,鉀(K2O)2.9-3.5公斤,花生對主要營養元素的吸收量是氮鉀磷鈣。據研究畝(667平方米)產150公斤左右花生

11、的根瘤菌,每畝(667平方米)可固氮5-7.5公斤,相當于硫銨25-37.5公斤。鈣肥能調節土壤酸度,改善花生營養狀況,并促進氮的代謝,減少空殼,提高飽果率。花生器官對鈣質的吸收利用功能不同,根系吸收的僅能向上運輸,很少能轉運供應莢果發育。為了使果針和莢果能直接吸收利用土壤中的鈣,宜撒施在結莢區的土壤中。不同類型品種對鈣的需要量不同,珍珠豆型較低,普通型較高。苗期施氮不宜過多。依據土壤情況施用硼等微量元素效果顯著。氮、磷、鉀和硼均可根外追肥。6、根瘤菌生長環境土壤中的花生根瘤菌受根系分泌物的吸引,通過表皮細胞進入皮層細胞內分裂繁殖,使細胞受刺激而形成根瘤。這個時期是寄生關系,而后根瘤菌固氮活動

12、加強,才成為共生。花生生育末期,由于根系折斷,根瘤破裂,根瘤菌又回歸土中營腐生生活。適宜根瘤菌繁殖的溫度為18-30,水分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pH5.5-7.2。土壤中硝酸態氮過多時,對根瘤菌固氮有抑制作用,故生長初期應適當控制氮素的施用。增施磷、鉀、鈣肥能促進根瘤菌繁殖及提高固氮能力。三、選地整地1、選地:花生不耐連作,重茬花生表現棵小葉黃早落路葉、病蟲多、果少果小。合理輪作,特別是水早輪作對防治花生枯萎病(包括青枯病、冠腐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花生地上開花地下結莢,良好的花生田應耕作層深厚、結莢層疏松、肥力較高等基本條件。據測定:耕作層厚度一般為30公分,上部結莢層厚度一般為10公分

13、的松軟土層,有利果針入土結莢。 2、整地:花生是深根作物,整地做到二犁二耙,適當加深耕作層,使其達到平整、疏松、細碎、平整、無雜草。有利于提高產量和品質。最好在冬秋耕的基礎上,早頂凌耙地,以利蓄水保墑,提高地溫。耕翻深度一般冬耕26-33公分,春耕14-17公分為宜。四、施足基肥花生基肥施用量一般應占施肥總量的70-80,一般以腐熟的有機質肥料為主,配合過磷酸鈣與無機復合肥料,有條件的最好使用優質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基肥的氮、磷、鉀可按1:1:2的比例施用。第一次犁耙后,一般畝(667平方米)施腐熟農家肥1500-200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海狀元”有機無機海藻復混肥(12-6-12含量)

14、40公斤;農家肥用量不足時應使用“海狀元”有機無機海藻復混肥(12-6-12含量)80-120公斤,然后再進行第二次犁耙。對酸性壤土,可撒施適量石灰。重茬嚴重的田塊,每畝(667平方米)應使用“海狀元”海藻微生物菌肥20-40公斤或“海狀元”重茬劑10-20公斤,在播種時集中作蓋種肥,以利防治病害、促根保苗、確保幼苗健康生長。五、種子處理1、播前曬種選種播種前帶殼曬種l-2天,最好在土曬場上曬,以免高溫損傷種子。剝殼應在播種前 l-2天,隨剝隨播,避免過早剝殼使種子吸水受潮、病菌感染或機械損傷。剝殼后應把雜種、秕粒、小粒、破種粒、感染病蟲害和有霉變特征的種子揀出,特別要揀出種皮有局部脫落或子葉

15、輕度受損傷的種子。余下飽滿的種子按大小分成兩級,飽滿大粒的作為一級,其余的作為二級。據試驗:一級種子(每100粒重90克)比二級種子(每100粒重70克)增產8.9。2、藥劑拌種 播種時,每畝(667平方米)種子使用“海狀元”育苗菌劑500克或“海狀元”微生物菌肥1公斤進行拌種,先將花生種瀝水弄濕,然后將菌劑或菌肥均勻撒入,并輕輕翻動,使花生種都均勻沾上,稍晾即可。若是催芽的花生種,可先催芽后再使用“海狀元”育苗菌劑或“海狀元”微生物菌肥進行拌種。拌種后可以提高花生出苗率,促根壯苗,防止或減輕病害發生,加速根瘤形成,增強花生的固氮作用。3、催芽 花生催芽是確保全苗的一項有效措施。催芽的方法很多

16、。目前各地推廣的方法有土炕催芽、沙床催芽和室內催芽三種。可根據花生種子發芽所需條件靈活掌握。機播可不催芽。 浸種催芽應注意的問題:一是必須分級選種、浸種,才能使種子吸水均勻,發芽整齊。二是種子剛浸入溫水內,種皮呈皺皮時,不要翻動,以免掉皮。三是催芽不要過長,以剛“露白”為宜。四是催芽后遇雨不能播種時,應將種子攤在陰涼處,抑制芽的生長。六、作畦播種覆膜1、作畦采用窄畦、高畦是確保花生高產穩產的主要措施之一。水田花生畦寬一般在132-165公分 (含畦溝),地勢低,地下水位高的田塊可縮至118.8-132公分。畦高16.5-26.4公分。畦溝以33-39.6公分為宜。窄畦高畦有利排水,提高發芽率。

17、旱坡地,宜采用畦寬198-264公分,畦高13.2-16.5公分的規格。采用壟作也有利于排灌、田間管理、提高土溫及通風透光。地膜覆蓋栽培的,按膜的寬度作畦,若膜寬150公分,則畦寬亦應為150公分,其中畦溝為25-30公分,畦面寬120-125公分。田土施肥整平后作畦整細整平后準備播種。2、播種播種前先要確定花生行、穴距,原則是根據花生品種與田塊肥力狀況,做到既要充分利用地力光能,又要便于行間、株間通風透光。為便于田間中耕,一般行距不應小于25-35公分;在肥力高的田塊,中后期通風透光的矛盾較大,在縮小密度的同時,應適當放寬行距(或寬窄行),但穴距一般不小于16.5公分。目前花生行距一般33-

18、53公分。350-400公斤的高產田,行距多為46-52.8公分,少數為59.4公分。 花生的播種方式有雙粒條播、單粒條播、小叢穴播、寬窄行、寬行窄株等。一般每穴播種2-3粒,播種深度以16-17公分為宜;地膜栽培播期較露地花生提前10-15天播種,播種深度為3公分,用150公分寬的地膜每畦種四行,行距25公分,穴距12-25公分,每穴播種2粒,畝(667平方米)播2-2.5萬粒,然后將種溝攤平。播種后,畝(667平方米)用50乙草胺乳油或25惡草乳油150毫升兌水100公斤均勻噴灑,隨即平展地蓋于畦面,將膜四周壓嚴,以達到保濕、保溫、保肥滅草的目的。3、覆膜覆膜的方式分兩種:一是先播種后覆膜

19、方式,即出苗開膜孔后要在孔周圍蓋一把土;二是先覆膜后播種方式,即在播后壓實時在膜孔上蓋土。七、田間管理田間管理應根據花生的生長發育和干物質積累與分配的特點進行管理,一般分為播種出苗期、幼苗期、開花下針期、結莢期和飽果成熟期五個生育期。1、出苗期:花生一般播種10天左右就能頂土出苗,從播種到50的幼苗出土并展開第一片真葉,為種子發芽出苗期。(1)花生出苗后要及時開孔放苗,蓋土引苗。先播種后覆膜的花生在頂土(剛見綠葉)時,就要及時開膜孔釋放幼苗,并且要做到一次成功,切不可等待幼苗全出土再放苗,更不可出一棵放一棵。花生出苗2片復葉以上還沒有放苗的,一定要迅速開孔放苗,以上午9時前完成為宜。開孔放苗的

20、方法是:用3個手指(拇指、食指和中指)在苗穴上方將薄膜開一個圓孔,孔徑4.5-5公分,隨即在膜上再蓋3-5公分厚的濕土壓實。這樣除可增溫保暖、保墑,還能起到避光引苗出土的作用,并能及早促放第一側枝,收到自然清棵的效果。(2)適時清墩,扣出側枝。先覆膜后打孔播種的花生在出苗后有2片真葉展葉的,應及時清理膜孔上過多的土墩。因為花生主莖有2片真葉時,第一側枝已出現,而且莖枝基部節位已開始花芽分化,如果膜孔被過多的土壤覆蓋,會影響其發育。尤其是先覆膜后打孔播種的,如遇大雨,壓膜孔的土墩就會結塊,影響花生頂土出苗。應及時疏松膜孔上過多的土塊,并注意蓋嚴膜孔,以免影響增溫保墑效果。 (3)適時直苗,及時補

21、種。結合開膜孔和清理膜孔土墩,進行查苗補種。如果發現有的播孔沒有頂土出苗,應隨即將準備好的大粒催芽種子或芽苗補種上。盡量縮短兩次播種之間的時間差距,力爭覆膜花生出苗齊、全、勻、壯。2、幼苗期從50的種子出苗到50的植株第一朵開放,為幼苗期,或稱苗期。這時側枝分生,根系伸長,花芽分化。幼苗出土后,主莖第1-3片真葉相繼出生,在第3或4葉出生后,葉片出生速度明顯變慢,到始花時,主莖上一般有7-9個真葉,發育較好的植株一般可有5-6條分枝。花芽在側枝發育同時,陸續分化,在植株團棵時,主莖可入土50-70公分,并可形成100多條側枝和許多二次枝根,此后,轉向二、三次側根的形成伸長。(1)花生幼苗主莖有

22、4片真葉時,要注意檢查,將在膜下的側枝摳出來。第一對側枝是花生的主要結果枝,在膜下時間久了,會影響其早生快發,降低結實能力,造成減產。因此,必須及時摳出膜下側枝。 (2)花生苗期肥水失調,容易形成小老苗,對生長發育和花芽分化都不利。因此,苗期3-5葉期每畝(667平方米)施用“海狀元”海藻粉狀肥5-10公斤或葉面噴施“海狀元818”廣譜葉面肥800倍液,對促進分枝早發壯旺和增加花、莢數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3、開花下針期從50的植株開花到50的植株出現雞頭狀的幼苗,為開花下針期。(1)注意防旱抗澇。(2)根際追肥:開花15天左右,結合深耥培土追肥,每畝(667平方米)追施“海狀元”海藻有機無機復

23、混肥(12-6-12含量)10-15公斤。(3)初花期、盛花期分別葉面噴施一次“海狀元818”花果豐800倍液或甲殼鋅硼鎂800倍液,提高結莢率。兩次噴施間隔期不少于7天。(4)如莖葉旺長,可在盛花期、下針期分別使用“海狀元818”控旺800倍液葉面噴施進行抑制。4、結莢期從50的植株出現雞頭狀幼果到50的植株出現定型飽果,為結莢期,這時,大批果針入土結實,總果數接近全部形成,果重顯著增長,增長量達最后果重的50,營養生長達到盛期,并逐漸轉向衰退。 (1)注意防旱抗澇。(2)使用“澳洛珈”高鉀海藻精1500倍液加“海狀元818”稀土鈣800-1000倍液混合葉面噴施,每隔10-15天一次。(3

24、)噴施“海狀元818”植物衛士800倍液進行防止病害發生,7-10天一次。(4) 花生心葉黃白失綠時,葉面噴施“海狀元818”綠的快800倍液進行調理。5、飽果成熟期從50的植株出現定型飽果到莢果飽滿成熟收獲,為飽果成熟期,也稱飽果期。(1)如遇到干旱或低溫,飽果率下降。應注意遇旱澆水,澆后劃鋤,提高地溫和飽果率。(2)使用“澳洛珈”高鉀海藻精1500倍液加“海狀元818”稀土鈣800-1000倍液混合葉面噴施,每隔10-15天一次。(3)噴施“海狀元818”植物衛士800倍液進行防止病害發生,7-10天一次。(4) 花生心葉黃白失綠時,葉面噴施“海狀元818”綠的快800倍液進行調理。八、病蟲害防治1、花莖腐病花生莖腐病又叫花生倒秧病、花生枯萎病。從花生出苗到成熟都可發生,危害花生子葉、根和莖,以根頸部和莖基部受害最重。重病地塊,花生種仁發芽后出苗前就可感病,造成成爛種。病菌從子葉或幼根侵入,受害子葉變黑褐色干腐狀,并可沿子葉柄侵入根部,產生褐色水漬狀的不規則病班,然后病斑向四周擴展,包圍莖基部,使莖基部呈黑褐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