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壹柒名師A計劃--生物課時作業與綜合測評--第十二單元--單元綜合檢測_第1頁
貳零壹柒名師A計劃--生物課時作業與綜合測評--第十二單元--單元綜合檢測_第2頁
貳零壹柒名師A計劃--生物課時作業與綜合測評--第十二單元--單元綜合檢測_第3頁
貳零壹柒名師A計劃--生物課時作業與綜合測評--第十二單元--單元綜合檢測_第4頁
貳零壹柒名師A計劃--生物課時作業與綜合測評--第十二單元--單元綜合檢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單元綜合檢測(十二)一、選擇題(每小題6分,共60分)1.(2015·大慶模擬)下列關于種群數量特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D)A.種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種群數量特征,不能反映種群的數量變化趨勢B.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種群密度變化的決定因素C.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影響種群密度的變化D.處于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各生物的種群密度不會發生變化【解析】種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種群數量特征,只能反映種群數量大小,不能反映種群的數量變化趨勢,A項正確;年齡結構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種群密度的變化,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影響種群密度的變化,C項正確;處于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各生物的種群密度處于動態平衡中

2、,D項錯誤。2.(2015·沈陽東北育才中學模擬)下列有關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的敘述,錯誤的是(D)A.通常自然界中的種群增長曲線最終呈“S”型B.達到K值時種群增長率為零C.種群增長受自身密度的影響D.種群的增長速率逐步降低【解析】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由于環境阻力的存在,生物的種群增長曲線最終呈“S”型,A項正確;當達到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值,即K值時,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種群的增長率為零,B項正確;當種群自身密度過大時,種內斗爭加劇,影響種群的增長,C項正確;“S”型曲線中,種群的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D項錯誤。3.(2015·四川高考)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約1 m2的石

3、頭。有人于石頭不同距離處,調查了蜥蜴個體數、蝗蟲種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結果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A.隨著蝗蟲種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間的競爭將會加劇B.蜥蜴活動地點離石頭越遠,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就越大C.距石頭的遠近是引起該群落水平結構變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適量石頭,有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解析】蝗蟲種群密度的增大導致植物種群密度減小,因而植物之間的競爭減小,A項錯誤;蜥蜴營穴居生活,活動范圍離石頭越遠,越容易被天敵發現,B項正確;根據調查數據可知,與石頭的遠近是影響群落水平結構變化的重要原因,C項正確;在草地上放置適量的石頭,可有效降低蝗蟲的數量,使能量較多的流向人類

4、,D項正確。4.(2015·保定重點中學聯考)科研人員對海洋中的某種食用生物進行研究,得出了與種群密度相關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D)A.在B點時種群數量的凈增長量最大B.在D點時種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數量穩定C.D點時種群的年齡組成處于穩定型D.C點時種群的年齡組成處于衰退型【解析】分析題圖可知,在B點時,種群的出生率與死亡率差值最大,故種群數量的凈增長量最大;在D點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長率為0,此時種群個體數量達到環境所允許的最大值(K值),年齡組成上為穩定型;C點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齡組成上屬于增長型。綜上,D項錯誤。5.(2016

5、3;合肥八中段考)為了研究殺蟲燈誘殺斜紋夜蛾的影響因素,科學家釋放了一定量的標記過的斜紋夜蛾,適當時間后用殺蟲燈誘殺,統計標記個體的個數占釋放總數的比例(回收率),結果如圖(注:橫軸為誘捕燈間距)。下列敘述正確的是(D)A.若標記總量為N,回收率為a,則斜紋夜蛾的種群密度為N/aB.誘捕距離加大,被標記個體占被誘捕總數的比例上升C.該研究說明,殺蟲燈的殺蟲效果與燈的密度無關D.用殺蟲燈誘殺斜紋夜蛾成蟲可改變種群年齡結構【解析】根據公式:可知,種群密度=,即種群密度=,A項錯誤;分析題圖可知,隨誘捕距離的加大,被標記個體占被誘捕總數的比例下降,B項錯誤;本實驗的自變量為誘捕距離和燈的高度,根據研

6、究不能說明殺蟲效果與燈的密度無關,C項錯誤;誘殺成蟲能降低斜紋夜蛾的出生率,使幼蟲減少,從而改變種群年齡結構,D項正確。6.(2015·北京石景山區一模)在千島湖地區兩個面積、植被、氣候等環境條件相似的A、B兩島上對社鼠進行種群數量調查,得到如圖所示結果。已知B島上另一種鼠類青毛碩鼠的數量要明顯多于A島,且68月該島上有黃鼠狼活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A.兩島社鼠數量超過50只后均開始下降,說明環境容納量均為50只B.兩島6月到7月期間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在6月之后B島社鼠數量下降快的影響因素是種間競爭D.兩島的社鼠因為存在地理隔離,最終將導致生殖隔離【解析】B島社鼠數量超

7、過50只后開始下降可能是由于黃鼠狼出現,故B島環境容納量不一定為50只,A項錯誤;兩島6月到7月期間社鼠數量均下降,說明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B項正確;在6月之后B島社鼠數量下降快的影響因素是天敵的出現,C項錯誤;由于兩個島嶼氣候等環境相似,雖然存在地理隔離,但不一定會出現生殖隔離,D項錯誤。7.下列有關自然條件下種群和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A)A.種群在理想狀態下表現為“J”型增長,其增長倍數不變,且1B.通過年齡金字塔可以得知每個年齡組的雌雄個體比率C.在森林群落中對群落影響最大的是樹冠層D.演替達到相對穩定階段后,群落中的物種組成還會發生變化【解析】種群數量在理想狀態下呈“J”型增長,其增長

8、倍數>1,A項錯誤。8.(2015·寶雞九校聯考)如圖為某桑園引入七星瓢蟲后,蚜蟲和七星瓢蟲種群數量變化曲線。相關敘述錯誤的是(B)A.引入七星瓢蟲后,蚜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減小B.采用標志重捕法估算桑園中蚜蟲的年齡組成C.b點時,七星瓢蟲種群增長速率最大D.七星瓢蟲與蚜蟲之間為捕食關系【解析】分析題圖可知,引入七星瓢蟲后,蚜蟲的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減小,A項正確;蚜蟲的活動范圍小,活動能力弱,因此不能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種群數量,而應用樣方法,B項錯誤;從題圖中可以看出,b點時,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快,C項正確;分析題圖知,七星瓢蟲的數量隨著蚜蟲的變化而變化,數量上呈現出“先增加者先減少

9、,后增加者后減少”的不同步性變化,故七星瓢蟲與蚜蟲之間是捕食關系,D項正確。9.下列調查活動或實驗中,計算所得數值與實際數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B)A.標志重捕法調查灰喜鵲種群密度時標志物脫落B.顯微鏡下計數酵母菌數量時只統計計數室方格內的菌體C.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時在分布較密的地區取樣D.調查某遺傳病的發病率時以患者家系為調查對象【解析】標志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根據可知,標志物脫落會導致調查的結果偏大;顯微鏡下計數酵母菌數量時除統計計數室方格內的菌體外,還要統計左頂角、上邊框和左邊框上的菌體,只統計計數室方格內的菌體會使調查結果偏小;C、D項操作均會使調查結果偏大。綜上,B項符合題意

10、。10.下表是退耕還林后,某生態系統在20年內群落自然演替所經歷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個階段中優勢物種的種群密度變化情況(單位:株/m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種a510200物種b12533物種c01386A.第120年內,該生態系統中物種的豐富度先不斷升高然后再逐漸降低B.第15年內,物種b成為優勢物種C.退耕還林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D.第1015年內,物種a逐漸消失的原因可能與其不能適應弱光環境相關【解析】分析題表數據可知,表中數據僅反映出三個物種的種群密度變化,并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內該生態系統中物種的豐富度變化情況,A項錯誤;第15

11、年內,物種a是優勢物種,B項錯誤;退耕還林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C項錯誤;該生態系統的演替過程是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剝奪了草本植物的陽光,最終可導致其滅絕,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共40分)11.(14分)(2015·太原五中檢測)請根據如圖所示“種群增長”的坐標曲線,回答下列有關問題:(1)馬纓丹是一種生活于熱帶地區的有毒植物,為達到觀賞目的人們把它引種到夏威夷,一段時間后,馬纓丹大量繁殖,對夏威夷的畜牧業造成嚴重威脅,圖中曲線符合馬纓丹瘋狂蔓延的趨勢。 (2)根據生態原理,世界人口增長應該表現為圖中曲線,若出現cd段則表明人口出現了負增長。

12、60;(3)曲線和曲線代表的種群進化速度較快的是曲線,其進化過程中基因頻率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會發生改變。 (4)太湖藍藻事件使太湖美麗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線表示太湖中藍藻增長曲線,當種群數量達到f點后,增長速率為0。 (5)依據自然界“種群增長”的特點,人們在進行狩獵或海洋捕撈作業時,應把握在e點后進行,原因是e點時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最大。 【解析】(1)馬纓丹剛開始引種到夏威夷后大量繁殖,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對應題圖中曲線。(2)根據生態學原理,世界人口增長應該表現為“S”型增長,對應題圖中曲線,若曲線出現下降趨勢,如cd段,則表明人口出現了負增

13、長。(3)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環境變化越劇烈,自然選擇越明顯,種群基因頻率改變越快,所以代表種群進化速度較快的是曲線。(4)若曲線表示太湖中藍藻增長曲線,則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即f點后,增長速率為0。(5)由于e點時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最大,所以狩獵或海洋捕撈作業時,應把握在e點后進行。12.(10分)(2015·江西重點中學聯考)我國南方山區某河流上游河畔有一農場,進入農場就看到面積不大的耕地,碧波的魚塘,成片的毛竹林和果林,成群的牛羊和家禽,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據此完成下列各題。(1)該農場中有毛竹林、果林、草場、農田、魚塘等多種生態系統,每種生態系統有多個(填“一個

14、”或“多個”)基因庫。 (2)毛竹林中竹子長勢整齊,該群落中有(填“有”或“無”)垂直結構。 (3)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農田中田鼠的種群密度時,標志完成后,若該地區突然出現了更多的蛇和貓頭鷹,經一段時間,重捕后計算得到估計值。重捕時農田中田鼠的種群密度實際值與該估計值相比會偏小(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4)果林是由原來的荒山開墾而成的,這體現出人類活動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5)池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不屬于捕食食物鏈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解析】(1)該農場生態系統中含多個種群,每個種群各自都有一個基因

15、庫,所以該生態系統中有多個基因庫。(2)毛竹林中自下而上有不同的植物和動物類群,所以有垂直結構。(3)根據“種群密度=(第1次捕獲標記數×第2次捕獲數)/第2次捕獲中的標記數”可知,由于蛇和貓頭鷹的增多,則第一次標記的田鼠可能被其捕食,從而導致第2次捕獲中標記數減少,使計算出的種群密度偏大,實際值與計算值相比偏小。(4)人類活動往往改變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5)捕食食物鏈由生產者和各級消費者組成,不包含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13.(16分)將某稻田等分為互不干擾的若干小區,均種上水稻苗(28株/m2)和3種雜草(均為1株/m2),隨機向不同小區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壽螺(取食水生植物)

16、。一段時間后,測得各物種日均密度增長率如圖所示。(1)本實驗的自變量是福壽螺的密度,用樣方法調查水花生種群密度時,常用的取樣方法有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 (2)稻田生態系統中的福壽螺屬于消費者,它和鴨舌草之間構成捕食關系。 (3)實驗期間,中密度處理小區福壽螺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處理小區的水花生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 (4)若實驗結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處理小區將經歷次生演替,時間足夠長,最可能演替為以狐尾草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實驗結束后除去福壽螺和雜草,該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將降低。 【解析】(1)自變量為實驗中人為改變的變量,本實驗一共分為四個組,向四組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壽螺為人為改變的變量,因此福壽螺的種群密度是自變量。樣方法中常用的取樣方法是五點取樣和等距取樣。(2)根據題圖中四種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