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單位的演變史(課堂PPT)_第1頁
長度單位的演變史(課堂PPT)_第2頁
長度單位的演變史(課堂PPT)_第3頁
長度單位的演變史(課堂PPT)_第4頁
長度單位的演變史(課堂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長度單位史話長度單位史話我們熟悉的一些長度單位 國際制單位:米 常用單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 米,納米我國古代的長度單位 古代的長度單位:古代常以人的身體長度為根據,孔子家語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一人高為一丈,故有“丈夫”之謂。中國古代常見的長度單位還有:尋、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幾、軌、里、毫、厘等。 1. 黍:長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個縱黍為一分,一百黍為一尺。核舟記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二黍許”,即“二分左右”。十分為一寸。核舟記中有“而計其長曾不盈寸”,即“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不滿一寸”,可見核舟之小。 2、尋:1尋= 8尺=1米

2、6,與步接近。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舊制以營造尺五尺為步 3、仞:又寫作“軔”。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高萬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1仞=周制8尺(約合1.8米),漢制為7尺,東漢末為5尺6寸。 4、咫: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離很近。比喻距離雖近,但很難相見,象是遠在天邊一樣。 5、扶:四指并攏的寬度為1扶,古代有1指為寸,1扶4寸的說法。 1里=150丈=500米。 2里=1公里(1000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丈=3.33米, 1尺=3.33分米, 1寸=3.33厘米。外國

3、古代長度單位 最早有記載的人為標準物來自古埃及。三千多年前,埃及人用質地堅硬的花崗巖制作了一根長度標準物(Cubit),而這個長度標準是法老的小臂拐肘到中指間的距離,因此又叫腕尺。 古希臘人崇尚人體美,公元前6世紀于是他們便找來美男子庫里修斯,以他雙手伸開時,兩手中指尖的距離為長度標準,稱一潯。 將一個人向兩側伸展手臂,兩個中指尖的距離定為長度單位1呎。 古羅馬凱撒大帝時代規定,把羅馬士兵行軍時的1000雙步定為1哩。 公元九世紀,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時,組織大臣們討論一碼究竟應該為多長。大臣們為此爭論不休,各說各的理。亨利一世急了,他沒想到這么簡單的問題,大臣們居然可以鬧得不可開交。一拍大腿,說

4、道:全都不許鬧,一碼就是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離。于是,碼的標準便伴隨著亨利一世的怒氣誕生了。 在古羅馬,愷撒大帝以其軍隊行軍時行走兩千步為羅馬里。后來英國人沿用至今,便是英里英里的由來。 英尺最先的規定是一個成年人的腳長。但德國人顯然并不滿意英國人的隨意性,他們認為腳的長度因人而異,具體使用時,人們基本都是依據自己的腳長來計算長度,這樣誤差太大。于是在16世紀,他們找了16個從教堂出來的男子,將他們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求得平均腳長。這樣才誕生了我們現在使用的英尺英尺標準。 英寸的標準則是十世紀英王埃德加的拇指關節長度。但到了14世紀,英皇愛德華二世頒布“標準合法英寸”,即從大麥穗中選

5、取三粒最大的麥粒排成一行的長度就是一英寸英寸。 碼(yard,yd) 1碼=3英尺=0.9144米英里(mile)1英里=1760碼=5280英尺=1.609344公里英尺(foot,ft,復數為feet) 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英寸(inch,in) 1英寸=2.54厘米米的規定 1791年,法國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大小是不變的,并提出把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的長度定為一米,并用鉑制成了截面為4mm25.3mm的第一根標準米尺。這根標準米尺就成了世界最早的米原器保存在法國檔案館,“米”這一單位也由此誕生。米原器作為長度單位的基礎,在法國使用了84年。 1875

6、年,17個國家的外交代表在法國巴黎簽署了“米制公約”,正式確定米尺為國際通用尺。 “ 1889年的第一界國際計量大會確定“米原器”為國際長度基準,它規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米原器在0攝氏度攝氏度時兩端的兩條刻線間的距離時兩端的兩條刻線間的距離。米原器的精度可以達到0.1 微米,也就是千萬分之一米,可以說夠精確的了。可是在1960年召開的第11界國際計量大會上,各國代表一致通過決議,廢除了米原器,理由是它既不方便,也不準確。 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上,決議廢除1889年以來所沿用的國際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氪86氣體放電時產生的一種橙色光譜波長的橙色光譜波長的1650763.73倍作為1米。這種光尺精確度很高,誤差只有十億分之二。 基于光速的不變性和激光的良好單色性等因素,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將“米”定義為“光光在真空中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時間間隔內行程的時間間隔內行程的長度。”這是米的第三次定義。因為光速在真空是永遠不變的,因而基準米就更加精確了。精確度可以達到 0.001微米,大約相當于一根頭發直徑的十萬分之一。我的收獲長度單位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才最終演變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單位,在單位統一之前我想,當使用不同的長度單位標準的人交流時肯定會有很多困難吧。俗話說,沒有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