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技體系改革_第1頁
加強農技體系改革_第2頁
加強農技體系改革_第3頁
加強農技體系改革_第4頁
加強農技體系改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與開展淺議    經過20多年的改革與開展,甘肅省已初步形成了比擬健全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實現糧食和其它農產品的高產穩產和解決溫飽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農業新階段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一些地方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出現了經費短缺、裝備落后、機制不活、隊伍不穩等突出問題。如何解決改革與開展中出現的問題,是擺在“三農工作面前的新課題。在調查的根底上,就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與開展問題談一些認識,僅供參考。    一、開展現狀和存在問題    多年來,各級政府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在農技推廣機構

2、建設方面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初步形成了上下相通、左右相連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根據2004年統計,全省共有省、地、縣、鄉農技推廣機構6227個,其中:省級5個;地級推廣機構111個;縣級753個;鄉級5358個農技站1225個,畜牧獸醫站1406個,農機站1237個,漁業站4個,經營管理站1237個,綜合站249個。實有職工28761人,其中:省級317人;地級 2021人;縣鄉兩級26434人。    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機構,在撥款方式上,實行全額撥款的3628個,占68,差額撥款的1139個,占21,自收自支的523個,占11。從產業構成看,種植業推廣機構1506個

3、,占25.5;畜牧業1624個,占27.5;經營管理1227個,占20.8;農機化1283個,占21.7;漁業58個,占1.0;農業綜合效勞站210個,占3.6。從各產業職工構成看,種植業8199人,占34.9,畜牧業7424人,占31.6,經營管理3289人,占14.0,農機化管理2956人,占12.6,漁業325人,占1.4,農業綜合效勞站1271人,占5.4。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機構編內職工中,從事技術推廣人員數21009人,占89.5,具備本專業學歷人數14253人,占60.7;從文化程度看,大專及以上6992人,占29.8,中專及高中11474人,占48.9,初中及以下4998人,占2

4、1.3;從年齡構成看,35歲以下占42.9,3649歲占43.1,50歲及以上占14.0;有專業技術職稱人數14539人,占62.0,其中高級職稱224人,占1,中級職稱3140人,占13.4,初級及以下職稱11175人,占47.6。鄉鎮推廣機構中,人、財、物歸縣主管部門管理的1222個,占23.4,歸鄉鎮政府管理的1391個,占26.7,實行雙重管理的2604個,占49.9。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在農業進入開展新階段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事業又遇到了新的困難和問題。    1、一些地方事業費緊缺,工資待遇沒有落

5、實。一些地方受財政困難的制約,硬性削減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事業費,使原本缺乏的事業費更加緊張。據調查,有的縣財政只負擔鄉鎮農技推廣人員根本工資的75,其余25由鄉站自己解決,由鄉站自行解決的局部各鄉站根本無錢發放。有的縣鄉站在職人職工資全部由鄉站自行解決。全省鄉鎮農技推廣機構中,全額撥款的占64.2;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的占35.8。不少地方的推廣機構迫于經費壓力,把主要精力放在創收上,無暇顧及推廣工作。    2、農技推廣手段和根底設施落后。由于多年來經費匱乏,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辦公條件十分簡陋,推廣手段十分落后。有的鄉鎮沒有辦公場所;有的鄉鎮農技推廣站年久失修,已成危

6、房;有的鄉鎮推廣機構沒有根本的試驗示范儀器和培訓宣傳設備。有的鄉鎮沒有農技推廣機構。全省絕大局部鄉鎮推廣機構沒有自己的“試驗示范田。許多地方仍根本處于“一張嘴,兩條腿的狀態。    3、管理機制不活。一些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仍然是按照行政方式操作和方案模式運行,缺乏有效的鼓勵機制。多年來,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沒有建立農技推廣人員的績效考核方法,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問題普遍存在。有的地方隨意向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安排非專業人員,影響農技推廣人員整體素質。有的地方把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當作黨政干部使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忙中心工作的多,忙技術推廣的少。   

7、; 二、充分認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地位和作用    1、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全國農技推廣協會2002年調查說明,98的基層干部認為了解農業技術的主要途徑是農口各站,92的農民認為農技站是獲取農業技術的主要渠道。實踐證明,農業科技成果必須借助農技推廣體系,通過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試驗、示范、培訓、推廣等環節,使之轉化為現實的農業生產力。    2、國家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作用是其他各類效勞組織難以替代的。隨著市場經濟的開展,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開展態勢,主要有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企業化

8、的農業效勞組織、以農民為主體的專業合作組織。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作為政府農業技術及政策的實施者,是以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后兩類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因此,農業技術推廣的許多工程和環節,是企業化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愿承當、難以承當或無法開展的,諸如畜禽魚蝦疫情疫病的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測報、農民科技素質教育、耕作方式的改進等,只能由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承當起來。    3、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是應對入世挑戰,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有效措施。傳統的價格補貼保護農業的方式,在WTO農業協議中屬于“黃箱政策,今后要受到嚴格限制。加強技術創新和農業技術推廣,

9、屬于“綠箱政策,應予以高度重視并充分運用。從現實情況看,通過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生產、儲藏、運輸、加工、信息等方面為農民提供先進技術和效勞,有助于改善農產品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幫助農民抵御參加WTO后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4、政府興辦農業技術推廣事業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無論是開展中國家,還是興旺國家,普遍對農業采取支持、保護的做法,根本上都有一支自上而下、直接聯系農民、財政供養的政府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享受許多特殊政策。我省經濟和文化開展水平與東南沿海差距較大,農村的差距更大。農業生產條件嚴酷,農民文化程度低,增收難度大,且居住分散,農業技術推廣本

10、錢高。這些都決定了農業技術推廣必須是公益性的,需要國家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發揮主導作用。    三、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開展建議    中發20033號文件指出,“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是國家支持農業的有效形式,是新階段開展農業的重要任務。隨著農村體制改革的深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改革與開展又到了關鍵時刻。如果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垮了,受損失的是農民,受影響的是農業、農村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的開展。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穩定農技推廣隊伍,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是新形勢下事關農民收入、農村小康建設和農村經濟開展的重大問題。根據中央精神,

11、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與開展提出如下建議:    1、進一步落實政策,穩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近幾年,中央和省上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加強農技推廣工作的政策措施,各地必須認真貫徹執行。一是縣、鄉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是事業單位。要依法保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權益。二是按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定性、定編、定職工作的要求,核定機構編制,配備專業技術人員。核定的編制不能挪作它用,也不能超編制配備人員。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不得低于80%。嚴格控制非專業技術人員進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三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編制內的人員經費要納入財政預算,保

12、證足額到位。    2、轉變觀念,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要正確處理改革與穩定的關系,加快改革步伐。穩定,不是要維持一些地方專業力量分散、效勞水平不高、管理機制不活的局面,而是要穩定一支人員精干、運轉高效、適應市場經濟開展的農技推廣隊伍。創新,不是簡單地撤、并農技推廣機構,更不是把農技推廣機構“改制成企業,而是積極探索新的運行機制、管理體制和效勞方式,以提高效勞水平和質量。沒有機制上的創新,農技推廣體系的開展就缺乏活力,最終也難以穩定。    在改革中要注意處里好三個關鍵環節。一是因地制宜設置基層推廣機構。縣一級推廣機構要按行業相對

13、綜合。縣域支柱產業已實現區域化布局,農村經濟開展比擬快的縣,可打破鄉鎮行政管轄,按優勢產業布局設立區域站。二是創新運行機制。要打破分配制度上的“大鍋飯,實行競爭上崗,建立精干、高效的推廣隊伍,提高推廣機構的科技素質。通過建立按崗定酬、以績付酬的制度,調動科技人員的責任心和積極性。三是保障經費供應。建立起分別承當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效勞的農技推廣隊伍,承當農業技術推廣公益性職能的隊伍經費由財政供應。    3、興辦農業科技示范場,為農技推廣機構改革探索新路子。按照“投資多元化、管理市場化、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在投資主體上,要提倡多元化,選擇開放、靈活的投資方式,建立多層

14、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資機制,尤其是要鼓勵農民以土地或資金入股的方式參與農業科技示范場建設;在經營機制上,可采取承包制、租賃制、股份合作制等運行方式,實行半公半農、公有民營等各種機制的創新;在管理體制上,將示范場的經營方式、管理體制、效益分配等納入市場機制的運行軌道,實行企業化的管理模式。要強化農業科技示范場內部管理,制定標準的財務制度、本錢核算制度和分配制度,營造競爭氣氛,增強效勞功能,提高創新能力和效勞質量,使科技示范場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積極扶持多元化的農技效勞組織。要制定優惠政策,民辦公助,鼓勵企業、科研教學單位、市場中介、農民合作組織等參與農技推廣工作,實現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行為社會化、推廣形式多樣化,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現代農業開展。    4、科學設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降低推廣本錢,提高推廣效益。鄉鎮機構改革成立農業綜合效勞中心后,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三定以來出臺的優惠政策已不適應,難以落實。應從以機制創新為核心,本著精簡機構、優化結構、保證重點、提高效益為原那么,制定新的開展政策。根據各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方向和主導產業成立區域性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