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溫管布置 Microsoft Word Document - 副本_第1頁
測溫管布置 Microsoft Word Document - 副本_第2頁
測溫管布置 Microsoft Word Document - 副本_第3頁
測溫管布置 Microsoft Word Document - 副本_第4頁
測溫管布置 Microsoft Word Document - 副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體積混泥土測溫孔布置1、首先,我說一下為什么要測溫?     施工混凝土內部熱量較難散發,外部表面熱量散發較快,內部和外部熱脹冷縮過程相應會在混凝土表面產生拉應力。溫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應力超過當時的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時,在混凝土表面會產生有害裂縫,有時甚至貫穿裂縫。另外,混凝土硬化后隨溫度降低產生收縮,由于受到地基約束,會產生很大外約束力,當超過當時的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時,也會產生裂縫。為了了解基礎大體積混凝土內部由于水化熱引起的溫度升降規律,掌握基礎混凝土中心與表面、表面與大氣溫度間的溫度變化情況,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2、0;  2、其次,測溫的方法:     比較常用的是:采用建筑電子測溫儀(JDC-2)配合預埋測溫導線進行測溫。具體操作如下:     (1)、混凝土澆搗前測出各測溫探頭的初始溫度值,并作好記錄。     (2)、混凝土澆搗前測出大氣溫度及入模混凝土溫度并作好記錄。     (3)、自混凝土入模至澆搗完畢的四天期間內每隔二小時測溫一次,以后每隔四小時測溫一次。一般十十四天后可停止測溫,或溫度梯度20度時,可停止測溫。

3、     (4)、每測溫一次,應記錄、計算每個測溫點的升降值及溫差值。     3、測溫導線的具體埋設:     對于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就不評說什么,我來說一下我的具體操作。     豎向導線埋設,我采用的是1根20的鋼筋做豎向支撐,記得是:3米的承臺砼,豎向共埋設了4根導線(每處),用30mm*30mm*30mm的小木方綁在鋼筋上做隔離,然后安裝測溫導線上的探頭,用電工用的相色帶綁牢,4個探頭的安裝高度分別為:底板上部2

4、0公分,砼中心處,砼表面下20公分,砼表面。 電子測溫比較貴也麻煩,還是埋設測溫管的好。 1、測溫管的制作 測溫管采用PVC管制作而成,內徑17,長度按埋設位置的基礎筏板厚度加工,下口塞入長600的16紫銅管,外面用膠布裹堅實,紫銅管下端用膠布層層封住,PVC管上露200,管內灌入機油,澆筑砼前插入一根14的鋼筋防止塑料管變形,塞緊管口后膠布密封。表面溫度測量點直接用30長鍍鋅管點焊在上層鋼筋網片上。 2、測溫點的布置 測溫點的布置原則應在有代表性的整個基礎底板最深處、底板四個角點及結構尺寸變化較大的地方。測溫點的布置詳見測溫點布置圖,測溫點分別設置在筏板的下部和中間位置,表面溫度在砼面向下5

5、-10部位量取。 3、測溫的時間 砼澆注完6至10小時開始測溫。2d內,每2h測溫一次; 齡期3-7d內,每4h測溫一次,7天后一天測一次,14天后結束測溫,每次測溫同時須測出周圍環境的溫度。 測溫管在基礎中的預埋方法見下圖:以下是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范GB50496-2009討論稿對測溫的要求: 6 溫控施工的現場監測與試驗 6.0.1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體里表溫差、降溫速率、環境溫度及溫度應變的測試,在混凝土澆筑后7天內,每晝夜可不少于24次;以后可按每晝夜6-8次進行測試,入模溫度進行測量,每臺班不少于2次。 6.0.2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體內監測點的布置,以真實

6、地反映出混凝土澆筑體內最高溫升、最大應變、里表溫差、降溫速率及環境溫度為原則,一般可按下列方式布置: 1 監測點的布置范圍以所選混凝土澆筑體平面圖對稱軸線的半條軸線為測試區,在測試區內監測點按平面分層布置; 2 在測試區內,監測點的位置與數量可根據溫凝土澆筑體內溫度場和應力場的分布情況及溫控的要求確定,經理論計算基本可以確定溫度場和應力場規律的可以將測點沿最不利位置布置; 3 在基礎平面對稱軸線上,監測點位宜不少于4處,傳感器布置應充分考慮結構的幾何尺寸; 4 沿混凝土澆筑體厚度方向,每一點位的測點數量,宜不少于5點; 5 保溫養護效果及環境溫

7、度監測點數量應根據具體需要確定; 6 混凝土澆筑體的外表溫度,應以混凝土外表以內50mm處的溫度為準; 7 混凝土澆筑體底面的溫度,應以混凝土澆筑體底面上50mm處的溫度為準。 6.0.3 測溫元件的選擇應符合以下列規定: 1 測溫元件的測溫誤差應不大于0.3(25環境下); 2 測試范圍:-30150; 3 絕緣電阻大于500M 6.0.4 應變測試元件的選擇應符合以下列規定: 1 測試誤差應不大于1.0; 2 測試范圍:-10001000; 3 絕緣電阻大于500M; 6.0.5 

8、溫度和應變測試元件的安裝及保護符合下列規定: 1 測試元件安裝前,必須在水下1m處經過浸泡24h不損壞; 2 測試元件接頭安裝位置應準確,固定牢固,并與結構鋼筋及固定架金屬體絕熱; 3 測試元件的引出線宜集中布置,并加以保護; 4 測試元件周圍應進行保護,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下料時不得直接沖擊測試測溫元件及其引出線;振搗時,振搗器不得觸及測溫元件及引出線。 6.0.6 測試過程中宜及時描繪出各點的溫度變化曲線和斷面的溫度分布曲線; 6.0.7 大體積混凝土進行應變測試時,應設置一定數量的零應力測點。按照以前的規范,對大體積混凝土測溫實際

9、要求不是很細,中冶在主持編制新的大體積規范,不知道正式版批了沒有。 按傳統做法: 埋設上中下三點,下點離板底100mm,中間點局厚度中間,上點板頂以下100mm(也有觀點應該就是表面的),這是垂直步點原則。 另外,從平面來看,應該根據構件特點(代表性)確定測溫點的布置,不用太近,當然也不能太遠,主要根據構件特點,平板我一般大概10m左右方格。 測溫點的埋設方法,最簡單就是埋設豎直測溫管(鐵的或PVC),個人認為此做法可能偏差較大,因為中間一般溫度最高,但是熱通過對流可能造成孔口溫度高于混凝土溫度;還有一種方式是埋設測溫導線(熱電耦),伸出三根導線(一般用根12鋼筋豎直綁扎牢固),用配套手持電子

10、測溫儀測溫,很方便。這儀器導線有便宜的也有貴的,便宜的一根導線幾毛錢,儀器幾百到千把塊都有。最先進的還有一種無線測溫的,適合于特別大的大體積混凝土,可能比較貴,沒用過,但是很方便。 測溫頻率: 由于在養護開始階段,混凝土溫升比較快,在前15天,對混凝土每2個小時測溫一次,以后對混凝土每4個小時測溫一次。 中止測溫條件:測溫主要控制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差,表面和大氣溫差不超過25度,(測量最高溫度最低氣溫),控制降溫梯度一般每天不超3度,至表面溫度和大氣溫度之差小于25度就可以撤除保溫。測溫點布置原則:測點須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大體積砼內各部位的溫度,從大體積混凝土高度斷面考慮,應包括底面、中心和

11、上表面,從平面考慮應包括中部和邊角區。但首先考慮溫度變化敏感區,這是規程里面要求的!但是在具體實施中還是有經驗的元素,舉例說明一下吧! 某高層住宅樓工程地上14層,局部15層,地下2層,剪力墻結構,總建筑面積27216.6m2。施工中采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 測溫方案:測溫點的布置為保證測溫點的代表性和可比性,混凝土測溫孔按不大于25mm一個孔的原則布置,工程共布置56個中層測溫點和56個表層測溫點。  中層測溫點處預埋600mm長測溫管,測溫管用DN20鐵管制作,底部用鐵板封死,埋入混凝土內550mm,上部外露50mm。表面測溫點預埋200mm長測溫管,埋入混凝土內50mm,外露

12、50mm。待底板鋼筋綁扎好后,將測溫孔的鐵管點焊在排架鋼筋上,上部管口用塑料袋包住以防灌進混凝土。測溫管口在測溫和不測溫時,都要用棉花堵緊,測溫儀在測溫孔停留時間應在大于3分鐘時進行讀數,并作好記錄。注意:一個測溫孔只能反映一個點的數據,不能采取通過沿孔洞高度變動測溫探頭的方法來測孔中不同高度位置的溫度。  根據底板的高度測溫點可分為表面測溫點、中部測溫點、底層測溫點,每處距表皮不小于50mm。工程基層已設置滑移層,可以抵減大體積混凝土底板的內外約束,因此未考慮底層測溫點。表面測溫點的高度為底板頂標高下返50mm;中部測溫點的高度為底板頂標高下返550mm板厚。摘 要:目前,高層建筑

13、中大體積混凝土的應用愈來愈多,防止溫度裂縫的出現顯得尤為關鍵。結合作者實踐,介紹了在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測溫過程中熱電偶法易出的問題及控制措施。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布置;測溫;控制;熱電偶 1 熱電偶測溫技術 1.1 測溫儀器 專用建筑測溫線; JDC-2型建筑電子測溫儀,精度0.1,量程-30130; 銅熱電偶溫度傳感器。 1.2 熱電偶的埋設 (1)所有熱電偶的埋設,必須按測溫布置圖進行編號,以35個為一個測點,35個測點為一個區,每個熱電偶均得編號,并在埋設前進行測試檢驗。 (2)熱電偶必須在鋼筋綁扎完畢和混凝土澆注前安好,需綁扎在橫向較粗鋼筋的下側,測溫線應綁在鋼筋上, 其溫感部位應處

14、于測溫點位置, 并不得與鋼筋直接接觸。 (3)按照施工平面位置的布點,用一根大于12的鋼筋,其長度為澆注層厚度或墻體厚度加2030mm,溫度傳感器采用鋼絲或膠布固定,且與鋼筋之間要有隔離層。 (4)測溫線插頭留在外面,并用塑料袋罩好,避免潮濕,保持清潔,留在外面的測溫線長度應大于20cm, 并按上中下順序分別綁扎,每組測溫線在線的上段做上標記, 便于區分深度。 1.3 測溫點的布置 (1)混凝土橫斷面寬度為120cm時,一個斷面至少布三個熱電偶,墻中心處一個,兩側距墻表面10cm處各一個(如圖1)。 (2)墻體寬度為120cm250cm時,每個斷面至少布五個熱電偶,在前面的基礎上,距墻表面到中

15、心距離的一半處再各布一個。 (3)橫斷面布點一般間距為3060cm;高度上、下布點,墻中心一個,在距墻頂部5080cm處布一個點;墻體縱向布點距離為510m,中間部位也可交錯布點。 (4)基礎混凝土有側模,高寬比大于1時按墻體測溫點布置。 (5)如基礎沒有側模,或用磚砌側模以及高寬比小于1時,可適當減少兩側面測溫點(如圖2)。 1.4 測溫要求 (1)一般在混凝土澆注完畢后10h開始測溫,每班定時測定混凝土的入模溫度和氣溫,以后每隔2-4小時測一次。 (2)溫度變化主要為三階段,升溫階段每2h記錄一次,降溫階段每4h記錄一次,一周后48h記錄一次,直至混凝土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差小于25為止。 (

16、3)測溫工作不分晝夜24h連續進行,從入模開始,7d內每24h測一次,7d后每48h測一次,應最少檢測14d,最好為28d。 (4)測溫數據應認真仔細記錄分析,及時向委托單位匯報結果,以便對混凝土的溫控實施更及時的養護措施。 2 測點布置及控制 (1)墻體每區布點數量根據墻厚確定,實際測溫布點大多都是按三點布置,而不考慮墻體厚度。 (2)基礎布點如圖2所示:根據基礎分區澆注部分按照對角線方向,分三個區。 而實際布點中往往為了測溫方便,基本都是布兩個區,省略或者是忽視了中間部位測溫點的綁扎。 (3)測溫主要是控制大體積混凝土內外的溫度差。 顯然從外到內溫度是逐漸升高的,離中心越近,其溫度差就越小

17、,而有些測溫單位人員正是利用這點,在布點過程中不按照熱電偶距表面10cm的要求布點(如圖3),實際尺寸大于10cm,這樣實際測溫數據肯定滿足最大25的要求,便于施工測溫方案、資料的整理。這種表層概念不清的做法是絕對不允許的,不但降低了測溫人員的警惕性,使其不能正確指導養護,而且很可能造成混凝土裂縫,嚴重影響結構質量。 (4)不論是墻體還是基礎,布點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分區數量明顯少于按標準規定計算的個數,而且一味的只求施工及測溫的方便,所選的點沒有代表性。 (5)布點編號完畢后,現場施工人員及工人對其不了解,大多根本不聞不問,造成測溫與施工這兩個緊密相扣的過程脫節,致使在澆注過程中塑料袋破裂、熱

18、電偶破壞,測溫工作無法開展。 3 測溫過程的控制 (1)目前現場澆注大多使用商品混凝土,測溫時對其入模溫度記錄不全,更甚者認為無關緊要,根本就不記錄;澆注時大氣溫度也是不記錄或記錄次數太少,忽略大氣溫度與混凝土表面溫度之差應控制在30以內,也沒有考慮天氣情況影響。 (2)混凝土3d左右溫度將會達到峰值,以后開始降溫,大體積混凝土的降溫速率一般不宜大于2/d,但是測溫中,大多委托方和測溫人員一味追求降溫,忽略其速度太快也會產生裂縫,所以要嚴格控制降溫速率,不能只顧著施工進度。 (3)測溫工作要24小時連續,白天大都能做到按時記錄,而晚上測溫工作往往存在很多問題。由于晚上大氣溫度較低,往往是溫差增大的危險期,而晚上施工人員休息,委托單位無人監督過問,大部分測溫人員就不能按時測溫記錄,即使溫差增大,養護工人也是不能配合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值得注意。 (4)測溫工作按晝夜至少要連續觀測14d,實際大部分測溫單位在7d左右就停止測溫,施工單位更是沒有后期的養護,其溫度變化當然不得而知,很可能影響到混凝土后期強度的發展。 (5)測溫中基本都是一個主測溫區,應該設置輔助測溫點,防止其它測溫區因某種原因而失效,此時利用輔助點仍可得到溫度數據。條件允許,或對于重要工程,應利用兩種不同的測溫器材和測溫手段進行比較,達到相互參照,以利校核,使測溫數據更為準確、完整,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