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第9課)_第1頁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第9課)_第2頁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第9課)_第3頁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第9課)_第4頁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第9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第 9 課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教學導航【教材分析】從軍行是部編本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詩,“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 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 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第三、 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 “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

2、此七字中概括無遺。但是,金甲盡管磨穿, 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全詩表明了將士們駐守邊關的宏偉壯志。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安史之亂迫使詩人攜家帶口流連輾轉,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顛沛流離讓詩人飽受戰亂之苦,風雨漂泊的生活終于在勝利的喜訊中成為過去,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終于可以過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這些,詩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

3、喜極而泣,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該詩語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談話,卻又蘊含著深厚、強烈的愛國情感。在語言表達上該詩也沒有堆砌的華麗詞藻,沒有生僻難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的佳作。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面臨祖國分裂的劇變時代,早懷報國大志,中年從軍西南,壯闊的現實世界、熱烈的戰地生活,使他的詩歌境界大為開闊。他晚年退居山陰,而志氣不衰, 鐵馬冰河,時時入夢,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對中原淪喪的無限憤慨,對廣大民眾命運的無限關切,對南宋統治集團茍安誤國的無限痛恨,在這首七絕四句中盡情地傾吐出來。【教學目標

4、】1. 自主學習字詞,會認“仞、岳”等 6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書寫會寫字“仞、岳”等 6 個生字;正確讀寫課文中的重點詞語。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3. 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4. 體會古詩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準備】課件【課時安排】2 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同學們 , 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第一單元我們學到了三首古詩, 分別是什么呢 ?(生答 )這三首古詩, 都表達了一個

5、共同的主題, 那就是天真無邪的童年時光。但是, 你可曾想過, 在這種和平寧靜生活的背后, 有邊關塞外無數將士在浴血奮戰。 ( 我們把表現這些內容的詩, 稱為“邊塞詩”。 ) 今天 , 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9 課古詩三首。二、初讀課文, 掃清字詞障礙。1 . 齊讀三首古詩, 找出不認識的字詞。2 .( 出示生字詞)著重指導。(1) 學生交流識字, 輪流讀詞, 師正音。(2) 注意區分形近字“摩”和“磨”。(3) 分小組再次齊讀三首古詩。三、再讀課文, 整體感知。1. 同學們 , 讀完三首古詩, 再與前面我們所學的三首關于童年的古詩相比較,你感受到了什么?( 沒有輕松愉快的感覺, 語言比較嚴肅, 注

6、重環境描寫。)2.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首從軍行, 看看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吧!3. )( 出示相關資料) 了解詩人王昌齡。(2) 齊讀古詩 , 結合注釋理解詩題“從軍行”, 初步理解古詩內容。(3)( 齊讀古詩第一、二句 ) 我們知道 , 這是一首邊塞詩, 詩的第一、二句 , 集中寫了邊塞之景, 詩中描寫了哪些邊塞的景物呢?(青海、長云、雪山、孤城、玉門關 )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奇麗壯闊, 蒼涼雄渾)從這兩句詩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討論探究: 抓住重點詞“暗” “孤”)這兩句詩突出了什么呢?(環境惡劣 ; 戰爭慘烈; 戍邊將士的孤立無援) 現在我們已經

7、抓住了這兩句的主要情感,誰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青海湖上空連綿不斷的烏云使大雪山都變暗了, 從這座孤城可以遠遠望見玉門關。)(4) 如果你是戍邊將士, 此刻你身處這樣的環境中, 你會想些什么?(快點回家)那么 , 詩中的將士又在想什么呢?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 齊讀第三、四句 ) 第三句主要寫了什么?( 戰士身經百戰, 連鐵甲戰衣都磨破了。)然而 , 即使戰爭如此慘烈,他們還是在心中暗暗發誓 ( 不破樓蘭終不還), 不打敗敵人, 誓不返回家鄉。突出了戍邊將士為了保家衛國, 置個人安危于不顧, 在大敵當前時決心奮戰到底的豪情壯志。四、小結。詩人在描寫戰爭時, 先描繪邊塞風光以渲染戰爭氣氛,

8、再集中概括戍邊戰士長期戰斗的艱苦生活及誓死破敵的豪情。從中, 我們不難感受到將士們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 試著背誦這首詩吧!【板書設計】3 / 6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景青海長云雪山從軍行,孤城玉門關卜壯志豪情7 / 6情:百枚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誣誓死破敵第二課時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1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從軍行,在那奇麗壯闊的邊塞風光中,感受到了戍 邊將士誓死破敵的決心和愛國熱情。現在,讓我們再一次背誦這首詩,體會將士們 的英雄氣概和豪情壯志。2 .接下來我們要來學習另外一首詩一一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板書 課題)二、初讀課文,了解背景。1 .(出示資料)

9、了解詩人陸游。2 .齊讀古詩,結合注釋初步理解內容。3 .這首詩的詩題很長,它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時間:秋夜將曉。地點:籬門 外。事情:迎涼有感一一一陣涼風吹來,心中產生一陣傷感。)所以簡單來說,題目 交代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了什么景?(漫長的黃河向東流入大海,巍峨的華山直上 云天。)從句式上看,你發現這兩句詩有什么特點?(句式一致。)這種修辭手法就 叫(對偶)。除此之外,這兩句詩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夸張)2 .這兩句詩寫了奇偉壯麗的山河,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美麗。然而,如此大好 河山,卻淪于敵手,于是詩人筆鋒一轉,寫下(遺民淚盡胡塵里,南

10、望王師又一年)。 結合注釋,說說你的理解。(宋朝遺民對著這樣的河山也只能傷心欲絕,滿懷希望 地望著南方,盼望南宋朝廷的軍隊收復失地,如此一年又一年。)3 .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人民的傷心欲絕?(淚盡)大好7山,沃土千里,人民渴望 (和平安定的生活)。然而,他們的愿望卻一次次落空,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4 .自由讀詩,體會其中的情感,并背誦全詩。, 合作學習。1.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兩首詩, 一首寫了戍邊將士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 另一首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現在, 我們來學習最后一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 看看這首詩又寫了什么, 表達了什么情感吧。( 板書課題 )2. ( 出示資料 )了解詩人杜甫。

11、3. 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出示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 755年 , 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叛 , 史稱“安史之亂”。 763 年 , “安史之亂”結束。流落梓州、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聽到叛亂已平的消息, 想到終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鄉, 不禁滿懷欣喜。于是, 以飽含激情的筆墨, 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4. 反復誦讀, 感悟詩情。(1) 感悟“悲喜交集”。由于“安史之亂”, 杜甫被迫流落他鄉, 艱苦備嘗。而這時突然傳來捷報, 詩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 不禁 “涕淚滿衣裳”, 這是喜極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讓我們試著體會這種情感, 再讀詩歌。(2) 探尋“喜欲狂”

12、。師 : 詩人的“喜欲狂”表現在哪里 ?生 1: 他“漫卷詩書”, 胡亂地將書籍一卷, 再也無心伏案讀書了。師 : 杜甫是一位“讀書破萬卷 , 下筆如有神”的讀書人 , 這么愛讀書的人現在竟無心讀書了, 這是多么反常的舉動啊。從他這種反常的表現中, 能感受到詩人的“喜欲狂”。生 2: 從“放歌” “縱酒” , 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師 : 杜甫當時已經52 歲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既要盡情歌唱, 又要開懷暢飲 , 真是“喜欲狂”呀 !師 : 詩人是為何事、何人而“喜”呢 ?生1: 他為戰爭結束了, 官軍收復了河南河北而喜。生2: 他為老百姓終于可以過上安定的生活而喜。師 : 他為戰亂平息、國

13、家安定而喜; 他為老百姓不再流離失所, 終于可以安居樂業而喜。在這“喜”中包含著他濃濃的愛國之情和憂國憂民之情。五、小結。通過學習這三首古詩, 我們看到了古代邊關的烽煙四起, 感受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體會到了詩人悲喜交集的復雜情感【板書設計】_ r_景:三萬里河五千仞岳r r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憂國憂民、情:遺民淚盡 南望王J失望悲憤喜極而泣欣喜若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漫卷詩書 放歌,縱酒:悲喜交集 愛國之情k巴陵一巫峽襄陽一洛陽【教學反思】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四個方面:一、熟讀深思,受到熏陶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如何讓學生充分領略這道獨特而又亮麗的 風景,使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并積累語言,我覺得古詩的教學還要以讀為手段。不僅是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所學古詩的意思, 體會其中 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激發學生積極誦讀、涵詠、理解古詩的興趣。在古詩誦讀中相機滲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 美能力。二、補充情節,激發想象由于古詩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需要學生去想象,合理地補充 情節,補充畫面,豐富詩的內涵。三、以讀悟情,以讀入境本課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方式, 充分體現了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 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主閱 讀感知文本,通過朗讀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