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截面薄壁空心墩施工技術_第1頁
變截面薄壁空心墩施工技術_第2頁
變截面薄壁空心墩施工技術_第3頁
變截面薄壁空心墩施工技術_第4頁
變截面薄壁空心墩施工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變截面空心薄壁墩施工技術摘要:結合工程實例,介紹了變截面空心薄壁高墩施工工藝及各主要工序的施工方法。關鍵詞:變截面空心薄壁墩,高塔爬架翻模施工技術1、工程概況曲寨溝大橋是山西省晉城至侯馬高速公路陽城至翼城段跨越沁水縣龍港鎮北賈莊村東的曲寨溝而設的一座大橋。本橋上部為940m裝配式部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T梁。T梁采用單獨預制、簡支安裝、現澆連續接頭的先簡支后連續的結構體系。聯孔方式為45孔。兩橋臺及4號橋墩設滑動支座,其它橋墩設固定支座。橋梁下部1、8號墩采用等截面薄壁實心墩,2、3、4、5、6、7號橋墩采用變截面薄壁空心墩,群樁基礎,橋臺采用肋板式橋臺。各樁基均按嵌巖樁

2、設計。2、施工方案本橋變截面墩身高度范圍為31m-50m,其截面形式為長方形空心截面。橋墩在橫橋方向寬6米,墩身底部、墩帽都為1.5米的實體,中間部分為空心,在空心的兩端各設計1米的倒角,順橋方向向上以45:1的坡度向墩頂減小見圖1墩身大樣。為確保墩身外觀質量,墩身外模采用精制的大塊定型鋼模,由于墩身為變截面空心薄壁墩,墩身較高,內模采用組合鋼模,拉桿與外模連接,墩身模板安裝時傾斜度用全站儀精確控制,澆筑混凝土前進行校核。模板的拆、安根據墩身高度采用吊車或塔吊,塔吊設置按一座塔吊負責3個墩的原則布置。根據本橋墩身本身的特性及現有的施工設備,在考慮不增加施工費用的情況下,本橋墩身采用翻模法施工。

3、 由于本橋墩身較高,擬采用成熟的高 圖1墩身大樣塔爬架施工工藝,即在模板背肋外附著支架的施工工藝,利用已有大模板在其背面加焊角鋼形成固結式施工操作平臺及安全護欄;利用已澆筑混凝土節段大模板上口的錨固螺栓支承所有的施工荷載,附著式支架結構見圖2。圖2薄壁墩身附著式支架結構圖支架系統:由模板、人行爬梯、操作平臺和內支架組成。內支架作為內模安拆和鋼筋綁扎的支架。固定系統:模板錨固利用對拉螺桿固定,使操作支架固定無需另行埋置螺栓和配件。動力系統:采用5t手動倒鏈葫蘆配合塔吊吊運拆卸和安裝。模板系統:采用大塊鋼模加工成型,其根據墩身及其橫隔板的設計,施工中采用以不超過5m一個節段的施工方法,其中正面外模

4、板可進行內移以滿足墩身的變化,墩身內采用鋼管架搭設平臺,內模板均采用組合鋼模。內外模板固定采用M22的對拉螺桿連接。見圖3。附件:a、 保險鋼絲繩,每個操作平臺配置2根,直徑18.5mm,長4-5m,兩端加工成環套。圖3 墩身模板結構示意圖 b、 配用5t手拉倒鏈葫蘆,每塊模板配用2個。 c、 連接螺栓和錨固螺栓采用45#鋼加工。3、主要施工工藝及施工順序3.1 變截面空心薄壁墩翻模法施工工藝。清理基礎頂面測量放樣綁扎墩身鋼筋立模、校正澆注墩底實體混凝土綁扎第二次要澆注的墩身鋼筋支立第二次澆注的空心墩模板、校正澆注第二次混凝土拆模、倒模綁扎第三次要澆注的鋼筋進入下一個墩循環變截面薄壁空心墩翻模

5、施工工藝流程圖3.2 工藝原理支架和模板連接形成整體,以墩柱混凝土墻體作為固定支承體,施工中,支架和模板同時由塔吊提升循環依次向上翻動,由于無支架支承施工平臺,每5m高的模板上均設施工平臺。33 各主要工序的施工支架在模板上一次焊接固定、加工成型鋼筋綁扎模板安裝組合成型相鄰兩塊模板支架間角鋼螺栓連接固定校正、監理驗收澆注砼模板及支架拆除翻動上升模板加工:為了便于操作對模板進行加工見圖4支架大樣圖, 在模板(內測的小塊模板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必要的組裝)的外側焊接支架,在橫向支架上搭上木板,用鐵絲把模板固定在支架上,木板布滿支架以防止雜物墜落,在木板上面的支架上焊接兩道16的圓鋼做護攔保護施工人員的

6、安全,在護攔的上端外側懸掛安全網確保人員.工具墜落,使支架,木板,防護欄,安全網成為模板的附屬物,便于整體安裝拆除。圖4支架大樣現以31米高的橋墩為例簡述模板的使用流程,見模板流程圖。第一次的模板安裝如(一),報檢后澆筑混凝土,在第二次混凝土澆筑兩天后就可以拆除26.531米的模板,第二次混凝土澆筑的高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下面26.531米的模板可以進入下一個墩的周轉。第一個墩的第三次混凝土澆筑完兩天就可以拆除2226.5米的模板,這樣2231米的模板的機動空間就比較大,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第二個墩的施工。第二個墩第三次混凝土施工后,其實體部分的模板就可以進入第三個墩的循環。至此就形成了滾

7、動作業的模式。為了便于施工,第二次和第四次的施工高度可根據橋墩高度作適當的調整。模板流程圖 (n) (五) (四) (三)(二) (一)定位放樣:在承臺頂面放出墩身位置,進行坐標校正。第一節墩身位置非常關鍵,采取全站儀精測,確保墩身位置的準確性,同時定出模板邊線、砂漿找平,便于支立模板。綁扎鋼筋:將加工完畢的鋼筋運至墩身旁進行墩身鋼筋的綁扎焊接工作。鋼筋的綁扎及焊接嚴格按照規范進行,同時為了便于立內模,有一側的箍筋最后綁扎,以便于施工人員架立內模。支立內、外模板采用吊車和塔吊吊裝:內外模板在拼裝前必須進行清潔、打磨,并涂刷脫模劑以確保混凝土面的光滑。模板拼裝時,由于施工人員站立在下層的支架腳手

8、板上,必須待下層模板固定后再吊裝上層模板,以保證施工人員的安全。內模采用組合后的支架模板,這樣便于拆卸和組裝。裝完內模后,開始拼裝外模,安裝人員采用內外相結合的施工方法,根據空心墩的截面適時調整壁厚,確保外模安裝就位準確。在立模板時外側腳手架人員的安全帶必須固定于腳手架之上。內外模板安裝完畢后,進行校模,確保模板不會偏位。調整風纜繩,將位置固定,進行混凝土施工。待澆節段模板的支立:當下節段模板拆除完成后,操作人員站在附著在混凝土面的上節段模板上通過操作平臺和內支架接長主筋和綁扎鋼筋,鋼筋采用在加工車間配料、加工,現場綁扎成型,主筋采用電渣壓力焊接頭,鋼筋工程需嚴格按規范施工。當鋼筋施工完成檢查

9、合格后,塔吊吊運原已拆除并在模板堆放場清理、修整完好的模板到待澆節段,先緊貼待澆節段鋼筋墊塊,然后操作人員站在模板上沿外支架操作平臺上,校正模板下口對齊已澆節段上口各連接螺栓孔并上緊連接螺栓,同時操作人員用繩子將支立模板的上口臨時固定在內支架上;用同樣的方法支立完其他方向的模板,然后操作人員在該段模板人行爬梯護欄內上緊模板與陰角的所有連接螺栓即形成模板框架,適時松開每塊模板的臨時固定,最后測量校正即完成新一節段模板的支立?;炷粒夯炷劣杉邪韬驼緮嚢?,罐車運輸至墩身附近經混凝土泵車泵送入倉或放料至活底吊斗中(需準備兩個,0.8m3/個)經塔吊提升入倉,混凝土入模需用串筒,以免混凝土離析散落。

10、由于墩身為空心薄壁式墩身,混凝土采用水平分層的方法施工。每次澆筑混凝土厚度30-40cm便振搗一次,防止混凝土堆積一處,振搗時容易出現崩模。為保證墩身模板受力均衡,其施工順序為:先澆筑墩身四個角落,最后進行薄壁墩身澆注。每澆筑下層混凝土之前,都必須由測量定出墩身尺寸大小和墩身中心線,須符合設計要求,同時應將已澆筑混凝土表面鑿毛并清掃干凈。當澆筑至有橫隔板的位置時,在橫隔板上預留60cm圓孔以便取出內模,待橫隔板澆筑完后再進行封口,為減輕重量,封孔模板采用木模板。模板拆除前采用澆水養護,拆除后用塑料薄膜包裹,保溫、保濕養護,同時可避免墩柱混凝土受到污染。拆模:采用塔吊配合進行模板的拆除,首先吊住

11、要拆的模板,然后人工松開橫向拉桿使模板脫離,用裝載機轉運到另一個待施工的墩柱,以便滾動作業的順利進行。拆除模板時人員要注意安全,塔吊與拆模的人員配合要一致,統一指揮,防止出現意外。下節段模板的拆除:a、操作人員從上節段模板通過爬梯下到下節段模板上沿操作平臺,然后用兩個葫蘆將下節段待拆除模板兩端鉤掛在上節段模板底口,收緊帶力(鉤掛點通過上節段模板將拆除模板重量傳到上節段模板錨固螺栓上);同時在待拆模板兩端各設一根保險鋼絲繩用卡環連接在上一節段模板底口。b、人工通過下節段模板的背肋爬梯,并站在安全護欄內拆除與該模板連接的陰角模板連接螺栓。c、拆除連接螺栓后操作工通過爬梯上行,返回到該模板的上沿操作平臺,拆除上、下節段模板之間的連接螺栓。d、放下塔吊鋼絲繩,用卡環連接在模板吊點并使之受力,同時操作人員拆除錨固螺栓和保險葫蘆、保險鋼絲繩,然后操作人員上行至上節段模板的下沿,調節纜風繩使已經完全脫離混凝土面的模板通過塔吊安全、平穩地吊離至模板堆放場。4、養護養護應在混凝土澆筑結束后及時予以覆蓋和灑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