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與潰瘍性結腸炎關系的研究進展_第1頁
血瘀與潰瘍性結腸炎關系的研究進展_第2頁
血瘀與潰瘍性結腸炎關系的研究進展_第3頁
血瘀與潰瘍性結腸炎關系的研究進展_第4頁
血瘀與潰瘍性結腸炎關系的研究進展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血瘀與潰瘍性結腸炎關系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  結腸炎,潰瘍性;辨證論治;血栓形成;血液流變學;血小板功能試驗;綜述文獻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種病因未明的炎癥性腸病,以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和里急后重為主要癥狀。中醫學多歸于腸、泄瀉或痢疾范疇。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家認識到血瘀在潰瘍性結腸炎發生及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從瘀論治潰瘍性結腸炎收到較好效果,相應的基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進展,現綜述如下。1  血瘀與UC的關系1.1 

2、; 血瘀為UC的主要病機,貫穿于疾病的全過程。趙立群等1認為UC為感受外邪、飲食所傷、七情不和或臟腑虛弱等,致濕熱寒邪壅塞腸中,氣血與之相搏結,脾失健運,腸道傳導失司,腸絡受傷,氣滯血瘀,氣血不通而發病,其中血瘀是主要病機。俞娜珍2臨床觀察發現,慢性UC患者多有血分受損,致瘀、致滯,瘀阻不通則痛,故常有大便里急后重、左下腹隱痛、腹脹滿、下利膿血、面黃脈澀、舌紫等瘀證。認為血瘀為UC的病理基礎,而活血化瘀治療可使結腸局部祛瘀生新,祛腐生肌。同時還提出瘀可為因,又可為果,瘀的形成與氣虛、氣滯等有關。黃永儼3認為UC病久往往虛實夾雜,特別是與氣血瘀滯關系甚為密切。根據中醫久病必瘀,即久病氣虛血瘀、寒

3、凝血瘀、氣滯血瘀、陰虛血澀致瘀的理論,認為血瘀證候存在于UC的各型及疾病發展的全過程,故治療時把活血化瘀通絡之法融入辨證施治之中,達到祛邪扶正的目的。黑賀英等4認為該病病機復雜,寒熱交錯,本虛標實,以脾、腎虛為本,氣滯、血瘀、濕熱為標,治療時對頑固腹痛,必須化瘀通絡。臨證見左脈弦緊,右脈遲澀,舌質黯紅,舌下絡脈青紫,系瘀血為患。朱廣軍5根據中醫辨證及現代研究,提出本病發病過程中均存在著血瘀病變,以活血化瘀為主,配合清熱利濕、理氣等法,取得了“行血則膿血自愈”的效果。程海波等6認為其病因病機為感受寒、濕、熱邪及飲食不節,導致濕熱蘊結,壅塞腸道,使腸道氣血凝滯。1.2  疾病不同時期,血

4、瘀程度不同  尹冬7以葉天士“初病濕熱在經,久病瘀熱入絡”、“其初在經在氣,其久入絡入血”理論為指導,并借鑒醫林改錯“腹肚作瀉,久不愈者,必瘀血為本”,建議臨床久痢不愈者,或見瘀血征象,均可采用活血祛瘀、辛溫通絡之法。邱夏桑8認為UC初期多為大腸濕熱,中期脾胃虛弱,病情進一步發展,后期病久入絡,絡傷出血,氣滯血瘀,治宜行氣導滯,活血化瘀。唐旭東9用活血化瘀法論治UC,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合理、適時地配合運用活血化瘀藥物, 在藥力、藥性方面據病情斟酌使用,才能解決臨床問題。1.3  血瘀的存在是影響UC預后的重要因素  董麗春等10認為氣滯血瘀是UC久病不愈的主要原

5、因。本病初期為脾虛濕困,進一步發展則氣虛、氣滯,氣滯則血不行,故氣血瘀滯于大腸,表現為局部疼痛,可觸及增粗及變硬的腸管,或腸腔中形成眾多的假息肉,屬虛中夾實,治療難度增大。活血祛瘀時,應強調升降氣機為主,不可一味妄用活血破瘀峻藥。栗廣輝等11則認為UC血瘀腸絡貫穿始終,久病入絡,久病必瘀,血瘀至腸,腸絡失和,血敗肉腐,內潰成瘍,是UC的局部病理變化,也是UC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活血化瘀之法至關重要,應貫穿治療始末,使瘀血祛,新血生,腸絡活,腐肉祛而新肌生,促進組織的修復和再生。2  現代醫學有關血瘀與UC的研究2.1  UC的血栓并發癥  UC

6、血栓并發癥的出現是血瘀存在的有力證據。Bargen JA等12于1936年首先報道并發于UC的血栓栓塞現象。楊棟等13認為UC患者血液中促凝血酶原激酶、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血小板等物質增多或活動度增強及抗凝血酶水平降低導致的血液高凝狀態是血栓栓塞性并發癥發生的主要原因。UC血栓并發癥的發生部位非常廣泛,且患者常既往無高血壓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病史。劉明等14報道UC并發肢體動脈血栓2例。臨床特點為:有長期結腸炎病史;均在腸病復發或未完全控制時發生肢體血管血栓形成;均有貧血病史,全身營養狀況差;常規一般性出凝血檢查指標正常;肢體血管突然發生血栓形成。施昕等15報道UC并發腹腔血管栓塞9例,經

7、B超、CT及腹腔動脈造影確診腸系膜上動脈栓塞1例,腸系膜上靜脈血栓5例,門靜脈血栓2例;經血管造影顯示腸系膜動脈及其分支節段性痙攣1例。其中7例患者經肝素治療好轉。董錫安等16報道UC伴發急性心肌梗死1例,患者因活動期UC入院,住院期間出現急性心肌梗死,考慮與UC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和高凝狀態有關。在隨后的治療中采用少腹逐瘀湯活血化瘀搶救UC合并心肌梗死,取得滿意療效。2.2  UC血液流變學改變  血液流變學是中醫“血瘀證”診斷的一個重要實驗指標。林群蓮等17對54例UC患者進行血液流變學檢測,發現慢性非特異性UC患者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紅細胞比積均增高,說明本病血液高凝特

8、性是存在的。由于體內血液流變學的異常,造成微循環灌注量降低,引起腸道黏膜微循環障礙、缺氧、炎癥、水腫等微觀血瘀證。徐德亮等18也對UC血液流變學的變化及抗凝治療的效果進行了研究。治療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鈣0.6 mL皮下注射,每日1次,14日為1個療程。對照組常規治療。結果: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血液的高凝狀態在UC的發病機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抗凝治療可提高療效。2.3  UC與血小板功能  Kayo S等19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流式細胞技術研究發現,活動性UC的病變黏膜組織及外周血中P-選擇素(GMP-140)顯著升高,這

9、是血小板活化的特異性標志。紀桂賢等20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鈉(DSS)誘導小鼠結腸炎模型,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和雙抗體夾心免疫放射分析(IRA)測定血漿血栓素B2(TXB2)和GMP-140水平,發現血漿TXB2和GMP-140在模型組顯著高于正常組,證明結腸炎小鼠存在血小板激活和血液的高凝狀態。張連峰等21,22的臨床研究發現,UC患者血漿GMP-140明顯高于正常組,提示UC活動期血小板處于活化狀態,并通過釋放炎癥介質參與病理變化的形成。在進一步的研究中還發現,UC患者丹參注射液治療3周后血漿GMP-140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而一般治療組無此現象。且丹參注射液治療組患者的

10、癥狀控制更快,提示對活動期UC患者在一般抗炎治療基礎上加用丹參注射液能糾正高凝狀態,減輕炎癥反應,促進病情好轉。許麗莉等23研究發現活動期UC患者體內存在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聚集率和TXB2與疾病的活動度明顯相關,為UC的抗血小板藥物的治療提供了臨床依據。施嫣紅等24分別測定活動期和緩解期UC患者的血小板表面纖維蛋白原受體(PAC-1)、血小板-顆粒膜糖蛋白(CD62P)、TXB2等指標,觀察UC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狀態。結果顯示,活動期UC體內存在血小板活化,PAC-1、CD62P是UC較特異的指標,TXB2影響血液高凝狀態。2.4  UC與凝血功能  血便是UC的主要臨床癥狀

11、,施昕等25提出出血原因除潰瘍累及血管外,低凝血酶原血癥亦是重要原因。UC患者血液中促凝血酶原激酶、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血小板等物質增多或活動度增強,及抗凝血酶水平降低,導致血液高凝狀態。         2.5  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使用及其療效  陸達海等26觀察前列腺素E1 (PGE1)對UC患者的治療效果。PGE1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素A2生成、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等的功能,對改善血液循環有明顯的作用, 實驗中在應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療UC的同時,合并應用PGE1,與單用SA

12、SP相比,臨床緩解率明顯提高(P0.05),與疾病活動有關的實驗室指標如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血小板計數等也有顯著改善(P0.05)。劉少平等27觀察到UC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標及血管內皮損傷程度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而阿魏酸鈉治療可以使上述指標得到顯著改善。說明阿魏酸鈉能明顯抑制UC患者體內血小板活化,減輕炎癥反應。3  小結血瘀與UC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并影響UC的預后。采用活血化瘀藥在臨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為從瘀論治UC提供了臨床基礎。當然活血化瘀治療不是UC治療的惟一途徑,臨證時應以辨證論治為指導,并進一步開展UC與血瘀證的實驗研究,以提供  1

13、 趙立群,張恭新,張蘊慧,等.中藥灌腸對潰瘍性結腸炎血小板活化的影響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2000,24(2):104-106.2 俞娜珍.從瘀論治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J.中醫藥導報,2002,30(3):45-46.3 黃永儼.活血祛瘀法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66例J.黑龍江中醫藥,2001,(5):14-15.4 黑賀英,王艷芳,陳立安.活血化瘀法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驗案1則J.河北中醫,2006,28(12):892.5 朱廣軍.活血理腸湯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30例J.河北中醫,2000,22(10):755-756.6 程海波,佘廣玉,滕士超.祛瘀化濕湯保留灌腸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

14、性結腸炎56例J.河北中醫,2003,25(10):740-741.7 尹冬.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從“痰濕、瘀血、清濁”辨治J.吉林中醫藥,2000,2(4):3.8 邱夏桑.中藥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2000,8(4):248-249.9 唐旭東.活血化瘀法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的應用體會J.江蘇中醫藥,2006,27(1):13.10 董麗春,張智勇,劉云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辨治體會J.中醫雜志,2001,42(2):123.11 栗廣輝,張紅,田德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證治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1,9(2):112-113.12 Bargen J

15、A, Barker NW. Extensive arterial and venous thrombosis complicating 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J.Arch Intern Med,1936,58:17-31.13 楊棟,劉桂敏.潰瘍性結腸炎的血栓并發癥J.中華消化雜志,2000,20(2):122-124.14 劉明,侯玉芬.潰瘍性結腸炎并發肢體動靜脈血栓形成2例J.中國肛腸病雜志,1999,19(7):31.15 施昕,黃偉,陳燕萍.潰瘍性結腸炎并發腹腔血管栓塞9例臨床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05,7(9):936.16 董錫安,遲海英.潰瘍性結

16、腸炎伴發急性心肌梗死J.山東中醫雜志,2006,25(2):134-135.17 林群蓮,黃發盛,李玉閩,等.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血液流變學的觀察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1,21(7):10-11.18 徐德亮,穆平,沙士義,等.潰瘍性結腸炎血液流變學及抗凝治療的臨床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5,14(4):413-415.19 Kayo S, Ikura Y, Suekane T, et al.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activated platelets and neutrophils in the active phase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humansJ. Inflamm Bowel Dis, 2006,12(8):727-735.20 紀桂賢,王邦茂,方維麗.鹽酸小檗堿對DSS誘導的結腸炎小鼠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響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4,10(2):182-184.21 張連峰,田曙光,王國新.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小板功能狀態的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0,20(2):98-99.22 張連峰,劉繼洲.丹參對潰瘍性結腸炎血小板功能的影響J.中華消化雜志,2002,22(6):383-384.23 許麗莉,王吉耀.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體內血小板激活狀態的評價J.中華消化雜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