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感染診斷標準_第1頁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_第2頁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_第3頁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_第4頁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醫院感染定義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 下列情況屬于醫院感染 1、無明確潛伏期的感染,規定入院48小時后發生的感染為醫院感染;有明確潛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時起超過平均潛伏期后發生的感染為醫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與上次住院有關。 3在原有感染基礎上出現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膿毒血癥遷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體基礎上又分離出新的病原體(排除污染和原來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和產后獲得的感染。 5由于診療措施激

2、活的潛在性感染,如皰疹病毒、結核桿菌等的感染。 6醫務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獲得的感染。 下列情況不屬于醫院感染 1皮膚粘膜開放性傷口只有細菌定植而無炎癥表現。 2由于創傷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產生的炎癥表現。 3新生兒經胎盤獲得(出生后48小時發病)的感染,如單純皰疹、弓形體病、 水痘。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醫院急性發作。醫院感染按臨床診斷報告,力求做出病原學診斷。呼吸系統一、上呼吸道感染臨床診斷:發熱(38.0超過2天),有鼻咽、鼻旁竇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癥 表現。病原學診斷:臨床診斷基礎上,分泌物涂片或培養可發現有意義的病原微生物。說明:必須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過敏等)所致的上

3、呼吸道急性炎癥。下呼吸道感染臨床診斷:符合下述兩條之一即可診斷1患者出現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現濕羅音,并有下列情況之一:發熱。白細胞總數和(或)嗜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X線顯示肺部有炎性浸潤性病變。2慢性氣道疾患患者穩定期(慢性支氣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氣腫、哮喘、支氣管擴癥)繼發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學改變或X線胸片顯示與入院時比較有明顯改變或新病變。 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六條之一即可診斷。1經篩選的痰液,連續兩次分離到一樣病原體2痰細菌定量培養分離病原菌數106cfu/ml3血培養或并發胸腔積液者的胸液分離到病原體。4 經纖維支氣管鏡或人工氣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數 105cfu/m

4、l;5痰或下呼吸道采樣標本中分離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細菌或其它特殊病原體。6免疫血清學、組織病理學的病原學診斷證據。病原學診斷病原學: 革蘭氏陰性桿菌占主要,銅綠假單胞菌占第一,其次鮑曼不動桿菌、變形桿菌、大腸埃希菌、克雷伯氏菌等。 革蘭氏陽性菌:葡萄球菌占首位,金葡菌、腸球菌等。 真菌逐步增多。危險因素: 年齡 >70歲,伴有其他基礎疾病;早產兒、低體重兒營養差,氣道防御功能下降,容易發生VAP. 原有肺部疾病:慢阻肺等,氣道黏膜受損,清除機制下降。 基礎疾病 口咽部定植誤吸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VAP醫源性因素 人工氣道建立 機械通氣時間 留置導管導致誤吸、反流 藥物因素 呼吸機管道消毒

5、管理不當 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痰細菌培養SOP標本的采取:一、自然咳痰的要求1、患者清晨留取,留取之前清水漱口3次,之后用力咳出 2、咳痰困難者可用霧化(無菌生理鹽水)蒸氣吸入以利痰液咳出。3、痰液直接吐入無菌、干燥、不滲漏、不吸水的廣口帶蓋容器中。4、標本量1ml ,并盡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標本。5、幼兒可用手指輕叩胸骨柄上方,以誘發咳痰。二、標本的運送1、標本采集后立即送檢,爭取20 分鐘送達微生物室。不能即刻送檢者保存于冰箱冷藏,不能冷凍,不能超過2h。2、標本驗收不合格者,重新留取。血管相關性感染臨床診斷:符合下述三條之一即可診斷。1.靜脈穿刺部位有膿液排出,或有彌散性紅斑(蜂窩組織炎

6、的表現)。2.沿導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現疼痛性彌散性紅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3.經血管介入性操作,發熱>38,局部有壓痛,無其它原因可解釋。病原學診斷:導管尖端培養和/或血液培養分離出有意義的病原微生物。說明: 1.導管管尖培養其接種方法應取導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滾動一次,細菌菌數 15cfu/平板即為陽性。 2.從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養,細菌數100cfu/ml,或細菌菌數相當于對側同時取血培養的410倍;或對側同時取血培養出同種細菌。敗血癥臨床診斷:發熱38或低體溫36,可伴有寒戰,并合并下列情況之一:1有入侵門戶或遷徙病灶。2有全身中毒癥狀而無明顯感染灶。3有皮疹或出血點、肝

7、脾腫大、血液中性粒細胞增多伴核左移,且無其它原因可以解釋。4收縮壓低于12kPa(90mmHg),或較原收縮壓下降超過5.3kPa(40mmHg)。病原學診斷: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兩條之一即可診斷。1血液培養分離出病原微生物。2血液中檢測到病原體的抗原物質。導管相關性感染感染途徑 腔外途徑:皮膚來源(消毒不徹底);物品與操作污染; 腔途徑:血源性感染;接頭污染;輸液感染。危險因素: 患者因素:年齡>80歲;病人基礎疾病; 導管因素:導管材質(硅膠的好);導管類型(雙管感染機會高于單管) 穿刺部位:危險由低到高的順序:鎖骨下靜脈-頸靜脈-股靜脈。 留置時間:有研究報道,10d感染率8.

8、3%;21d高達66.79%。 附加裝置:三通增加感染機會。醫務人員因素: 無菌操作技術; 置管技術。血培養標本sop一、采血時機: 患者發熱期間越早越好;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以前;正在發熱時或發冷發熱前半小時。二、采血次數與間隔: 、立即采血:急性發熱性疾病如腦膜炎、細菌性肺炎,需要馬上抗菌治療;急性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需要緊急手術的患者;立即從兩臂分別取2份標本。、感染性心膜炎患者,24小時要取血3次,每次間隔不少于30分鐘,必要時次日再做血培養2次。、發熱原因不明者兩次抽血間隔時間60分鐘;必要時于24-48小時后再抽血2次 三、采血部位:、多次采血應在不同部位;、避免從血管插管取血;、在不

9、同部位采血,2次分離出一樣的菌種是確定病原菌的有力證據。 四、采血量:1、成人8-10ml,兒童3-5ml,嬰幼兒1-2ml。骨髓培養一般接種量為1-2ml 。2、新生兒血培養:外周血液、不同部位同時采集2瓶,每瓶不少于2 ml,采用真空無菌管。3、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血培養的建議:、可疑急性原發性菌血癥、真菌菌血癥、腦膜炎、骨髓炎、關節炎或肺炎,應在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標本。、不明原因的發熱,如急性膿腫、傷寒熱、波浪熱,現采集2-3份血標本,24-36h后估計體溫升高之前(通常在下午)再采集2份。、可疑菌血癥或真菌菌血癥,但血培養持續陰性,應改變培養方法,以獲得罕見的微生物。、入院

10、前兩周接受抗菌藥物治療者,連續3天采集2份,選用可中和或吸附抗菌藥物的培養基。感染性腹瀉一、感染性腹瀉臨床診斷:符合下述三條之一即可診斷。1急性腹瀉,糞便常規鏡檢白細胞10個/高倍視野。2急性腹瀉,或伴發熱、惡心、嘔吐、腹痛等。3急性腹瀉每天3次以上,連續2天,或1樣瀉5次以上。病原學診斷: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四條之一即可診斷。1糞便或肛拭子標本培養出腸道病原體。2常規鏡檢或電鏡直接檢出腸道病原體3從血液或糞便中檢出病原體的抗原或抗體,達到診斷標準4從組織培養的細胞病理變化(如毒素測定)判定系腸道病原體所致。說明:1急性腹瀉次數應3次/24小時。 2應排除慢性腹瀉的急性發作與非感染性因素如

11、診斷治療原因、基礎疾病、心理緊等所致的腹瀉。胃腸道感染臨床診斷:患者出現發熱(38)、惡心、嘔吐和(或)腹痛、腹瀉,無其它原因可解釋。病原學診斷: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三條之一即可診斷。 1從外科手術或鏡取得組織標本或外科引流液培養出病原體。2上述標本革蘭染色或氫氧化鉀浮載片可見病原體、多核巨細胞。3手術或鏡標本顯示感染的組織病理學證據。抗菌藥物相關性腹瀉臨床診斷:近期曾應用或正在應用抗生素,出現腹瀉,可伴大便性狀改變如水樣便、血便、粘液膿血便或見斑塊條索狀偽膜,可合并下列情況之一:1發熱38。2腹痛或腹部壓痛、反跳痛。3周圍血白細胞升高。病原學診斷: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三條之一即可診斷

12、。1、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調或培養發現有意義的優勢菌群。2如情況許可時作纖維結腸鏡檢查見腸壁充血、水腫、出血,或見到2mm-20mm灰黃(白)色斑塊偽膜。3細菌毒素測定證實。說明:1急性腹瀉次數3次/24小時。2應排除慢性腸炎急性發作或急性胃腸道感染與非感染性原因所致的腹瀉。糞標本的采集方法自然排便法:自然排便后,挑取有膿血、黏液部位的糞便23克,液狀糞便取絮狀物盛于無菌的容器或置于保存液或增菌液中送檢。直腸拭子方法:如不易獲得糞便時或排便困難的患者與幼兒,可采取直腸拭子方法采集,取出后插入滅菌試管送檢。泌尿系統臨床診斷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或有下腹觸痛、腎區叩痛,伴或不伴發熱,

13、并具有下列情況之一1尿檢白細胞男性5個/高倍視野,女性10個/高倍視野,插導尿管患者應結合尿培養。2臨床已診斷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療有效而認定的泌尿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病原學診斷: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四條之一即可診斷。1清潔中段尿或導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導尿)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數 104cfu/ml、革蘭陰性桿菌菌數105cfu/ml2恥骨聯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養細菌菌數103cfu/ml。3新鮮尿液標本經離心應用相差顯微鏡檢查(1×400),在30個視野中有半數視野見到細菌。4無癥狀性菌尿癥:患者雖然無癥狀,但在近期(通常為1周)有鏡檢查或留置導尿史,尿液培養革蘭陽性球菌濃度1

14、04cfu/ml、革蘭陰性桿菌濃度105cfu/ml,應視為泌尿系統感染。泌尿系感染說明:1非導尿或穿刺尿液標本細菌培養結果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細菌,需考慮污染可能,建議重新留取標本送檢。2尿液標本應與時接種。若尿液標本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即使其接種培養結果細菌菌數104或105cfu/ml,亦不應作為診斷依據,應予重新留取標本送檢。3影像學、手術、組織病理或其它方法證實的、可定位的泌尿系統(如腎、腎周圍組織、輸尿管、膀胱、尿道)感染,報告時應分別標明。尿培養sop尿細菌培養指征發熱、尿頻、尿急、膿尿、小便困難、恥骨上壓痛等臨床癥狀。 尿常規異常者。 懷疑有泌尿系統感染時。采集方法(一)普通中

15、段尿采集 (二)留置導尿尿標本采集(三)膀胱穿刺法 (四)腎盂尿采集方法 (五)膀胱鏡檢、輸尿管插管或逆行腎盂造影時,收集的尿液可以做細菌培養。 1、需在抗生素使用以前采集或停用抗生素5天之后留取尿標本,不加防腐劑。2、尿液在膀胱停留6-8h以上。3、采集的尿液標本放入無菌容器中立即送檢,超過2h重新采集;標本不能立即送檢者,暫存冰箱;但不得超過6h 。4、嚴格無菌操作,避免污染;5、不可從集尿袋下端管口留取標本。6、放標本的容器必須防漏,禁止將滲漏的標本送往實驗室。結果判斷1、正常人體膀胱中的尿液是無菌的。2、中段尿以晨起第一次尿液為主,其革蘭陰性桿菌濃度大于10cfu,革蘭陽性球菌大于10

16、cfu可認為是感染的病原菌,反之污染菌可能性大。真菌濃度大于1034/ml可認為感染菌。3、已用抗菌藥或經導尿管采集的尿液,多次尿培養為單一的同種菌,細菌濃度雖未達到上述界限,也可認為是感染的病原菌。4、尿培養顯示濃度超過上述界限的但有三種或三種以上細菌和真菌時,應考慮污染菌可能。5、尿培養中常見病原菌為大腸埃希菌、腸球菌等。表淺手術切口感染 僅限于切口涉與的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發生于術后30天,并具有下述兩條之一即可診斷。 1表淺切口有紅、腫、熱、痛或有膿性分泌物 2切口液體或組織分泌物培養出病原菌。 3、外科醫生開放的切口淺部感染。 病原學診斷:臨床診斷基礎上細菌培養陽性。 以下情況不屬于切口感染:1針眼膿點 2外陰切開或包皮環切或肛門周圍手術部門感染。3溶痂的、度燒傷創面。 無植入物,手術后30天;有植入物術后1年發生的累計深部軟組織感染,并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從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膿液,但膿液不是來自器官/腔隙部分。 深部組織裂開或醫師開放的切口,同時具有感染的癥狀或體征:發熱、腫脹、疼痛 檢查、手術探查、病理學、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