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歷史名城亳州亳州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我國華夏先民最早群居之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散布于亳州市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畫出了我們華夏祖先在歷史深處的蹤跡。早在5000年前,生活在亳州土地上的華夏先民已跨進文明社會的門檻。“亳”字甲骨文為“ ”。說文大字典解為:“商湯所都,京兆社陵亭也,從高省乇聲”。“乇” 說文大字典釋: “原義草葉也,從 穗,上貫一,下有根,象形”,讀作 “zhe”,由此可見,亳的本義為生長著茂盛莊稼的高地,商初水害和糧食是涉及到國家根基的兩大問題。因此那時代所選建都之地必然是肥沃的高地。4000多年前,亳州曾是黃帝曾孫帝嚳(高新氏)的國
2、邑。周初是神農氏后裔的封地,置焦國。3700多年前,商湯建都于亳。春秋時期,焦屬陳國。陳于此建焦城,后楚滅陳,筑譙城(今譙城區)。譙夷所轄區域擴大到苦(今渦陽縣)、蒙(今蒙城縣)及周邊地區。秦時置譙縣,屬碭郡。漢時先后屬豫州、沛國治。建安末年設譙郡。魏皇初2年(221)封譙郡為 “陪都”,與許昌、長安、洛陽、鄴并稱 “五都”。西晉時,譙是譙國治所,北魏正始4年(507)為“南兗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南兗州為亳州,治所不變,亳州之名始于此。隋大業3年(607)又改亳州為譙郡。唐武德4年(621),譙郡更名為亳州,為“十望”州府之一,下轄譙、臨渙、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縣
3、。宋時亳州屬淮南路,金時屬南京路,下轄6縣5鎮。元時亳州屬歸德府(今商丘),下轄6縣。元至正15年(1355),劉福通起兵反元,擁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建 “宋”政權,以亳州為國都。至此亳州正式成為 “三朝”古都之地。明朝初年亳州一度為縣,屬潁州。弘治9年(1496),又升縣為州。清初亳州屬安徽布政使司直轄。1864年清廷鎮壓捻軍后,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陽、各一部設渦陽縣。1912年國民政府降亳州為亳縣,由省直轄。1964年,國務院決定從阜陽、渦陽、蒙城、鳳臺各劃出一部成立利辛縣。1986年國務院決定撤銷亳縣建制,設立亳州市(縣級)。1998年收歸省直轄(副地級)。2000年正式設立地級亳州市,
4、下轄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和譙城區,2003年建立亳州職業技術學院。催生中華古老文明亳州,按古天文歷志,占盡天時地利。星分大火,宿為房心,陰陽氣生,云漢始終。亳州土壤肥沃,百物以蕃,體視偉邦,境大貨穰。自古江北勝地,南北腰膂,淮西都會,中南鎖鑰。千百年物華天寶,圣哲流芳,鐘靈毓秀,英豪間出。我國最早的農耕文明發生在中原大地主要河流的上游。早期的游牧,“逐水草而居”。黃河中下游地勢低洼,極易發生水患,因而,最早的部落在建都時大都選擇在黃河上游的高地,所以,扼河洛上游、占地勢形勝的長安、洛陽很長時間成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隨著人類對水患的認識與治理,黃河中游地區的中原之地,因為千里沃野的“膏腴”,最
5、終成為各部落酋長追逐的美麗之“鹿”。亳州北接黃河,南襟江淮,一條大河貫通黃淮,沿渦河數百里一馬平川,土地肥沃,平垠豐饒,是農耕文明的最好平臺。這樣的地理位置,無疑是先民理想的居住之地,自然是文明誕生的搖籃。有文字記載的半原生態奴隸社會夏朝,經過不太長的戰爭,就被商所取代。夏桀之所以不斷征戰江淮,就是因為江淮平原富庶的物產令人覬覦,而商湯就是在這樣的豐富物力的支撐下,借民心之力,最終打敗了夏桀,建立了“湯朝”。商湯的發跡之地,史書稱之為“亳”,孟子所述“湯都于亳,與葛為臨”是也( 湯王是不是在亳州建都,爭議頗多,有學者考證,亳有西亳、南亳、景亳等地,盤庚七遷后的建都之地,是在河南安陽,有殷墟發掘
6、為證。筆者以為,既然“七遷”見諸史書,七遷之前,“都于亳”則非一地,現在以“亳”命名者,全國僅有亳州一地,那么,至少可以斷定,亳州曾經做過“湯都”,應該沒有疑義)。曾為湯都,又處中原腹地,在長期的農耕文明時期,文化符號得以大量產生,文化遺存、歷史積淀非常深厚。四五千年來,亳地文化一如渦河湯湯,奔騰不息,匯江納溪,擁簇成浩瀚的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海。孕育老莊文化老子,姓李名耳,公元前571年生于楚國苦縣瀨鄉曲仁里(今亳州渦陽)。其籍貫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幾無爭議,從歷史沿革上說,老子生于渦河流域的“亳”地,是可以斷言的。老子做過周朝的“柱下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的館長,有機會大量閱讀王朝典籍,對周
7、朝之前有較高程度民主的聯邦制度所創造的社會和諧非常欣賞。及至戰爭降臨,生靈涂炭,餓殍滿地,老子感懷滿目瘡痍,對社會、對人生、對世界,作了深入思考。出于對“剛性”戰爭的厭惡性反思,他提出“ 柔弱勝剛強”的理論,在其篇幅不長的著作中,用不少篇幅反復論述“柔”的功用,“ 齒之至剛也,舌之至柔也,舌存而齒亡”( 見莊子集注);“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上善若水”表達了極高的處事修養,這些柔順處世的原則,構成東方文化含蓄、謙抑、內斂的主要色調。不管是東方式的遜和,還是儒家的中庸,幾乎所有東方人的處世之道,都被
8、老子李耳用一個框子框定了,其內核,被東方文化奉為圭臬盡管有很多的叛逆者,但最終也沒能逃出李耳的藩籬。以“道”字命名的渦河文化,在春秋直至戰國這樣一個沒有明顯斷年的時代里,成為歷史星空里一團耀眼的星云,在華夏大地產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形成含蘊深厚的“亳”地文化。它對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一、促進文化交流有文字記載的文化交流活動有“孔子問禮”,見諸史籍的大約有三次。據臺灣作家柏楊先生考證,老子比孔子的年齡大了23歲,天命之年的孔子還能帶弟子從黃河岸邊出發,穿過幾個國家,專程到渦河之濱向老子請教“周禮之事”,可知老子學說影響之大。這一次的談話對孔子極其震撼,以至于這位頗為自負的大教
9、育家慨嘆道:“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繒。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這里,孔子對老子是推崇備至的,等于說自己無法望老子項背,真的有“高山仰止”之感。孔子之外,應當還有不少的學者與老子交流,這在其他學者的著述中,可以覓到老子哲學的影子。二、道家學派創立老子創立、奠定道家學派濫觴了中華民族本土主流文化的溪流。中華文化發展至秦漢,主流基本是道、儒兩家,漢初的治國方略,仍以黃老的清凈無為作脊骨,漢武帝時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世帝王,表面以儒家“仁孝”治國,而內里幾乎全部奉行“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
10、金科玉律。至東漢,漢明帝出面,請來了佛教,經過與中華文化的沖撞、融匯,變成了“中國佛教”,就此,構成了中國文化道、儒、佛互相滲透、互相依存、鼎足而三的格局。至戰國莊子出,亳地文化達到道家文化的頂峰。莊子,名周,是戰國中期宋國蒙地(今亳州蒙城)人,大約生于公元前369年。莊子一生隱默無聞,卻著述甚豐,作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國哲學史、文學史以及各藝術領域都有極大的影響。老、莊與孔、孟共同構成了國民精神的源頭。一部南華經,使“道家”文化走向成熟,影響巨大而深廣。就此,東方神秘文化的氣息,一直延續在中國,影響在西方。神仙文化的因子,一直影響中國幾千年。到了漢代,道教創立,不僅刺激了養生學的發展
11、,隨著魏伯陽參同契的問世,道教的“內丹”、“外丹”學說逐漸昌明,尤其是外丹的煉制,促進了化學的發展,產生了現代科學的芽孢,促進了華夏文明的發展。三、影響后世著述戰國之前,文字和著述,是王室貴族的專利,平民沒有受教育以及讀書識字的權利,那時候,幾乎沒有學者以個人的名義著書立說。古人認為著作是非常嚴肅的事業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官方除了布告、誥文之外,禁止個人發表文章。即以孔子為例,學識不可謂不博,思想不可謂不邃,但僅僅編輯了一部詩經,修訂了一部春秋而已,一部論語,還是學生們回憶的只言片語。老子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在西出函谷時,被關令尹喜強留著書,不得已,才寫下一部道德經,五千字而已。但這五
12、千言卻對后世著作產生重大影響,自茲,學者的個人著作開始繁榮起來。諸子十三家,都有著作產生和流傳,這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無疑是劃時代的。亳文化自此,著述日盛,一直影響到漢代。滋養建安文化東漢在外戚、內宦的“揉搓”下,王氣已盡,大廈將傾,匈奴的虎視眈眈,更成為動搖漢王朝的颶風。這時,趕上了大的旱災,饑餓的民眾在“五斗米”的期望中,爆發了黃巾大起義,劉家王朝再也無力收拾殘局,軍閥割據的局面,無可挽回地形成了!亳籍英雄曹操,乘勢而起,于風云際會之時,橫槊賦詩,北定中原,成就了大業關于曹操的事業,不少后人認為他的成功得益于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其實并未說到本質,試想,當時劉家王朝如果還能令動諸
13、侯的話,哪里還有“諸侯割據”?是曹操東征西討,剪滅群雄,延續了劉漢余蔭,誠如曹操自己所言:“天下若無曹操,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上,曹氏父子使漢家江山多存活了幾十年,如此而已。與偏安一隅的吳、蜀相比,漢獻帝劉協“統治”的區域要廣袤得多,中原地區本來文化較為發達,經過幾十年的動亂,人心思定,相對平安的環境,也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基礎。這時,深受渦河文化熏陶與滋養的曹氏父子身體力行,提出“文章者,經國之偉業,不朽之盛事”,鑄煉了千百年文壇不朽的建安文學。撇開政治、軍事不提,曹操對文化的貢獻也是巨大的。他不僅文化底蘊深厚,而且用功不懈,史稱,“登高必賦,對景必詩”。他的詩蒼涼雄渾,風骨凜然。
14、更為重要的,由于他的倡導和搜羅使用文人,思賢若渴,握發吐哺,他身邊擁有一大批著名學者,人才之盛,蜀吳難以望其項背。大體說來,曹操父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有兩個大的方面值得稱道。“建安體”文本扭轉一代文風。曹操創作的大量“樂府”,首先關心的是人民的生活狀態,有些句子,今天讀來仍令人動容,如“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之類,流露出的是一種深沉的反戰思想和對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這些關注民生的詩文,厚重蒼涼,成為“建安”時期的文化主調,一掃后漢的浮玄,開創了一代文風,被譽為“建安風骨”,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直到唐代,李白還稱贊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15、;····”“三曹”對中國文學的貢獻空前。曹操不說了,曹植的捷才對華人的影響,千載不衰,也是無法計算的,洛神賦成為不朽的經典,白馬諸篇,亦是膾炙人口。但就對文學的貢獻而言,曹丕的成就似乎更為突出。這位“子桓”先生開了兩個先河。一個是為“七言詩”舉辦了奠基大典。他創作的七言詩燕歌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七言古詩,它對南北朝、乃至唐代的格律詩的成長,起到了誕生和催熟的作用。曹丕對七言詩的貢獻當得起“功不可沒”四字;第二是曹丕完成了從文化到“文學”的升華。魏晉之前,文學僅僅是文化的附庸,并沒有自己的位置,曹丕完成了典論,其中論文一篇,第一次把文章稱為“經國之偉業,不
16、朽之盛事”,自此,文章成為中國人追求不朽的“三件大事”之一( 立德、立功、立言)。魯迅先生稱之為“文學的自覺時代”,就此,“文學”從“文化”中脫胎而出,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住進了一座稱之為“藝術”的殿堂,而一些“為寫作而寫作”的專業文人就此誕生。曹丕稱帝后,把譙縣定為“四大國都”之一,在曹氏的帶動下,渦河文化成為華夏文化的亮點,亳州不僅文人層出,而且在漢末、魏晉時期著作蜂起,曹操、曹丕、曹植、曹睿、夏侯玄、夏侯惠、曹志、曹毗、夏侯湛、夏侯泳、夏侯淳、曹耽、曹攄、曹思文等大量著作傳世。還有傳說系曹植撰寫、影響盛大、但未見明確考證、篇目不刊的木蘭辭;也有一些純學術的著作,如論語釋、左轉音、四聲韻略
17、等等,這在古代著作稀少的背景下,不能不視作一個奇跡。開拓京畿市井文化唐代,我國的文學藝術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強盛的國力,使國都長安成為世界的文化經濟中心,這時候,亳州雖遠離京城,但由于地扼中原咽喉,又有陸路和舟楫交通之便,仍然成為著名的“望郡”。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因有漢晉的余緒,唐代的亳州仍然活躍著全國知名的文人墨客,畫家有曹操的裔孫、以畫馬享譽華夏的曹霸杜甫所謂“將軍魏武之子孫”者;詩人有現實主義大師李紳,以憫農詩傳誦千古者;學者有禮記研究專家李敬玄,以禮記中庸傳、古今字苑屹立學壇者。這些學者推動了亳州文化的發展。到了宋代,一條渦河直通汴梁,亳州成為京畿拱衛,重要的地理位置,使
18、亳州成為天下“望州”,來此做官的著名文人迭去沓來,歐陽修、曾鞏、晏殊、梅堯臣、魯有開、宋京······一大批文學士官居亳州,使亳州的文化氛圍一直處于良好的狀態;另一方面,道家的重要人物陳摶老祖的出生,使亳州的“道”文化攀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影響遺蘊達幾百年之久。誕于亳地的老子、莊子,雖然開創了道家文化,但“道教”并不誕于茲地,又因地無名山,道教煙火在亳地并不繁盛,雖有李唐皇帝、宋真宗、徽宗皇帝的多次亳州祭祖、祭祀,亳州仍然不是道教活動的重要區域。“仙人”陳摶的降誕,從真正意義上將亳州道家文化發揚光大。陳摶的盛名來源于同皇帝的交往。宋太祖
19、趙匡胤、太宗趙匡義都與陳摶交情匪淺,宋氏兄弟心里是把陳摶作為“帝師”的,多次征召,連道號“希夷先生”都是宋太宗親贈。但陳摶的盛名并非幸致,他對道家文化的貢獻可謂空前。首先他著述豐富,引入道藏的有指玄篇、易龍圖、九室指玄篇和演化的河洛圖書、先天八卦圖等,另有高陽集、釣潭集、人倫風鑒、三峰寓言等著作傳世。重要的是他并不“空口論道”,而是身體力行,他辟谷服氣,餌藥煉丹,發明了“睡法”,可以常年酣睡而不飲不食,陽壽一百余歲仍有壯容,被尊為“活神仙”、“陳摶老祖”,盛傳神異之行。據筆者所知,陳摶“演易”有成,對道家文化發明頗多,他畫成了“河圖”,演成“梅花易數”,弟子邵雍已被尊為神人,近年傳出的“陳摶九
20、方卦”簡易而神效,已引起學界高度關注。陳摶對亳州道家文化的影響既深且遠,直到明代,學者李準、薛蕙仍然是享譽全國的老子研究專家,尤其薛蕙的老子集解(書 藏美國國家圖書館),仍然是研究老子道德經的必讀書目。有鑒于此,唐宋時期,亳州在文人墨客的渲染下,市井文化一度繁榮,城市巷陌街衢,蔚為壯觀。韓愈、歐陽修、曾鞏、辛棄疾等人放歌渦河,綿綿不絕。如今亳州老城,36條街,72小巷,好像仍在訴說當年的京畿繁華。凝聚中醫藥養生文化亳州是中國中醫藥文化、道家文化和酒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亳州資源豐富,產業特色突出,是全國聞名的“中華藥都”和“白酒之鄉”。1800多年前,神醫華佗開辟了第一塊“藥圃”,自那時起,種植、
21、經營中藥材之風日盛,經久不衰。在中國藥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種;其中亳芍、亳菊被列入安徽四大名藥。清代詩人劉開的“小黃城外芍藥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種藥如桑麻”的詩句,就是對當時亳州廣為種植中藥材的真實寫照。目前,亳州藥材種植面積近100萬畝,中藥材年成交額約占全國的1/4,全國規模最大、品種最多、設施最好、功能最全的“中國(亳州)中藥材交易中心”年銷售額突破200億元,已形成完整的藥業產業體系。1995年1月,江澤民同志欣然為亳州題詞“華佗故里,藥材之鄉”。 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以建設“中華藥都”為己任,把藥業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中藥產業化“三步走”發展戰略,特別是搶抓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機遇,堅持“以藥立市”,確立了中藥現代化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咸豐白茶修剪管理辦法
- 品質部rohs培訓課件
- 員工出差安全培訓課件
- 廣東19年的數學試卷
- 東港區初一今年數學試卷
- 肝病護理教學課件
- 東勝區2024中考數學試卷
- 固鎮縣初三2模數學試卷
- 福建小學4年級數學試卷
- 肛瘺護理查房課件
- 內科護理學消化性潰瘍
-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
- 中小學暑期安全教育班會課件
- DB43-T 2988-2024 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規程
- 2024年荊州市荊發控股集團招聘考試真題
- 202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考歷史真題(解析版)
- 2025至2030中國新能源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對策戰略報告
- 空壓機考試題及答案
- 中國再生水行業發展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025-2028版
- 慢病智能監測-洞察及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國直驅電機行業發展策略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