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里陰晴教案_第1頁
畫里陰晴教案_第2頁
畫里陰晴教案_第3頁
畫里陰晴教案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畫里陰晴教案一、課題:畫里陰晴二、課型:新授課( 2 課時)三、教學目的:知識目標:學習借鑒作者的藝術觀點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借鑒外國文化。能力目標 : 把握文章中運用的比喻、引用、襯托等修辭手法。學習本文起、承、轉、合的獨特行文結構;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話題,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情感目標:接受藝術信息,感受藝術之美。四、重點、難點:重點:把握文章論述的中心:藝術貴在創新;學習文章的寫作藝術。難點: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畫作中體現它的創新思想的; 將創新理念遷移至學習生活中來五、突破方式:六、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法、講授法、提問法七、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語一個人對天氣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異

2、的,有人喜歡陽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歡煙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學對天氣的陰晴有什么樣的感受, 大家一起來談談, 說說你為什么喜歡晴天, 為什么喜歡雨天。( 學生談論, 發言) 看來大家對陰晴都有自己的見解。下面我們來看看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他對陰晴有什么樣的感受。(二)復習舊知(圖片展示大量東西方畫作,感受東西方畫作的異同)(三)新課講授:1、作者及作品簡介吳冠中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1942 年畢業于國立,江蘇省宜興市人,是當代在世界畫壇具有極大影響的畫家。他30 年代在杭州藝專開始學畫,國畫、油畫兼學,后留學法國,在西方藝術的中心一一一巴黎,專攻西洋畫,50 年代初毅然回國。早年醉

3、心于石濤、八大,后又熱衷于塞尚、梵高。在學中又學西的矛盾中,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要走出合乎民族特色的路子,是他奮斗的目標。他自己說: " 我的水彩畫,其實就是水墨畫的變種。" 他用西洋水彩,但追求的是中國優秀傳統繪畫的繼承和發展,因之在油畫民族化道路上走了多年的酸、甜、苦、辣的歷程,至 80 年代初期,他的油畫就更接近水墨畫寫意了,"油畫中攙進了水分,是受了水彩畫的影響",他從 70 年代中期開始作水墨畫,幾十年的艱辛終于找到了得心應手、 風格迥異的新的形式, 從此后他就很少畫水彩畫了。他的作品影響著當代中國美術的走向。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分

4、段朗讀,梳理文章字詞,整理各段大意。(請同學回答 )明確: 第 1 自然段:由“默看細雨濕桃花”起筆。第 2 自然段:承上贊美濕的景色格外有韻味。第 3 自然段:轉而說明喜歡畫陰天和微雨天景色的因由。'.第 4 自然段: 綜上所述, 借用魚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說明陰和晴兩種審美情趣可以并行不悖。( 2)探尋文章中心(學生討論)明確: 在層層鋪墊、 步步蓄勢的基礎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現不同對象時,永遠需尋找相適應的技法”,換言之,即藝術貴在創新。( 3)闡釋文題明確: 以“畫里陰晴”為題,既是對全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又隱含了作者的觀點:陰晴可以同畫, 中西應該合

5、璧, 藝術在于創新。 同時,這樣的文題又突出了文章的詩情畫意。開闊眼界,以本文為引子,接受更多關于繪畫的知識積累。文章思路很有特色,起、承、轉、合,既傳統又實用,可引導學生仿寫。3、課堂小結作者采用起、承、轉、合的傳統方法來安排文章段落,使得文章結構清晰、明白,一目了然。第 1 自然段由“默看細雨濕桃花”引起話題;第2 自然段緊承上文,說濕的景色有不同一般的欣賞價值;第 3 自然段轉而說明特別喜歡畫陰雨天的景色;第 4 自然段在層層鋪墊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 要中西兼用、 陰晴兼畫, 創造一種新的繪畫方法和技巧。至此,文章完成了它的論述。第二課時細讀研習3、分析第一二段( 1)朗讀第一段

6、,找出描寫宜興春雨的句子。明確:“雨洗過。默看細雨濕桃花”在這里,引用了“默看細雨濕桃花”的詩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筆,引起話題。( 2) 這句中哪個字最為關鍵?明確: 濕。有什么作用?明確: 第一二段是通過“濕”這個詞語銜接起來的,這樣過渡顯得自然,緊湊。第一自然段說 “濕” 字透露了畫家敏銳的審美觸覺; 第二段緊承上段, 說“濕” 渲染了山林村落,改變了大自然的色調。正因為“濕”使本不協調的紅土和綠竹協調了起來。( 3)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感覺到這“濕”帶給人的這種美的享受呢?明確: 不是。主人就因為下雨而感到遺憾。所以雨景在普通人的眼里和畫家的眼里是不同的。在普通人的眼里,濕和雨景只是一種

7、客觀存在, 但在畫家的眼里就不一樣,用課文的話來講就是“衣服濕了,顏色變深,濕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濕了的大自然卻格外地有韻味。”(4)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明確: 這句話采用了襯托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好怡人。對比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襯托中的反面襯托也是把兩種相反相對的事物放在一起,以客體襯主體,這兩種修辭容易相混。我們辨析這兩種修辭時,應抓住它們的特點。對比的特點是“比” ,使兩種事物的美與丑,是與非更加分明,清楚。例如“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 完美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中將“戰士”和 “蒼蠅”加以對比,使“戰士”更加高大,可敬。 “蒼蠅”更加顯得鄙夷,

8、可憎。而襯托的特點是“襯”,以客體襯主體,使主體更加鮮明突出。 例句中就是以濕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來反面襯托雨后大自然帶給人的清爽宜人的感覺。( 5)作者這種對濕景的感受是不是他自己所獨有的呢?明確: 不是。作者在這里引用了張志和的漁歌子“斜風細雨不須歸”而且中國'.畫家愛畫風雨歸舟。 蘇軾的 飲湖上。 雨后初晴中也有對濕景的描寫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就是以濕、淡為特點。在這一點上和作者的審美觀是一致的。4、 閱讀課文第二段, (學生思考,討論)(1)“濕”改變了哪些色調?給畫家怎樣的感受?明確: 雨后,紅土成了棕紅色,草綠

9、色的竹林也偏暗綠了,它們都滲進了深暗色的成分,統一于含灰的中間調里, 或者說它們都含蘊著墨色了。 但濕了的大自然景色卻格外地有韻味。中國畫家愛畫風雨歸舟, 愛畫“斜風細雨不須歸” 的詩境。 因為雨, 有些景物朦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畫家在揮寫不同的畫面,表達著不同的意境。( 2)你還知道哪些有關雨的詩句?(提問)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李清照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10、。劉禹錫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5 、分析第三段( 1) 課文中提到了幾種繪畫技法。明確: 中國畫簡稱“國畫” ,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制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動物畫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分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各有特色。在世界美術領域,中國畫具有鮮明的民族形式和獨特風格。與詩詞、款賦、書法篆刻相結合,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中國畫主要包括兩種畫法:水彩畫、水墨畫。水彩畫: 用水彩繪成的畫。水彩是用水調和后使用的繪畫顏料

11、。水墨畫: 指純用墨不著彩色的國畫。油畫:是西方繪畫最重要的畫種之一,采用油畫顏料,在制作過底子的布、紙、木板等材料上繪制作品。油畫強調光感,運用色彩冷暖對比、明暗強度對比、厚薄層次對比進行光感創造,油畫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顏料、畫筆、 畫布、畫刀、 上光油、 畫框等。(介紹印象派大師作品)( 2) 西洋油畫家對陽光和陰雨的感受和表現與作者有什么不同?(請同學們朗讀第三段思考這個問題。 )明確: 西方油畫家崇尚陽光, “一味分析色彩與陽光的物理關系”,陶醉于陽光所刺激的強烈色彩感受, 很少將陰雨作為一種審美趣味來表現。而作者卻喜歡畫陰天和微雨天的景色。(3)那是不是意味著作者就是畫中國的水墨畫,

12、而不畫西洋的水彩畫呢?明確: 什么是水墨畫?詳見注解。什么是水彩畫?詳見注解。作者早年是留學于法國既畫過水彩畫也畫過水墨畫。在實際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就是既不盲目追隨西方畫法, 有不局限與傳統的技法, 是二者之間的變種。 這是作者自己的創新。在繼承傳統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繪畫風格。6、分析第四段( 1) 為了表明自己的創作風格,作者在第五段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閱讀第五段找出這句'.能表明作者觀點的話來。明確: 數十年來。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說隨著表現對象的不同,我們不能因循守舊,套用老的辦法,而是應該不斷的創新。藝術貴在創新。這是文章的中心。( 2) 作者在這

13、段中用了一句古語來說明自己的創作風格是兼容中西畫法,創造出新的畫法。是哪一句?明確:“人們喜歡晴天。 。可以兼得的”這個句子的含義是:作者在自己的繪畫中同時融匯了中西方兩種繪畫技法。可以兩者兼得。( 3) 這句話采用的是什么修辭方法?明確: 暗引和比喻。魚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說兩種美味不可兼得,這里反其意而用之, 說可以兼得。 比喻既借鑒西方技法又承襲傳統繪畫技法,創造出一種新的畫風。( 4)最后一句話是不是表明作者對自己的立場產生了動搖?明確:不是。 作者終生追求的就是油畫的民族化和中國畫的現代化。這樣說是用幽默詼諧來表現他的自謙。7、隨堂練習請說出下列句子各采用了什么修辭手

14、法和寫作手法。(1)古樹老干黑得像鐵。(2)我立即記起潘天壽老師的題畫詩“默看細雨濕桃花”。(3)中國畫家 愛畫“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詩境。(4)濕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濕了的大自然景色卻格外的有韻味。(5)就這一眼,滿院子里邊鴉雀無聲 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響。(6)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提示:要注意各種修辭方法在句中的標志。答案:( 1)是比喻,( 2)( 3)是引用,( 4)( 5)( 6)是襯托寫作手法。解析:( 1)句是比喻句,其標志就是比喻詞“像”;( 2)( 3)句是引用,其標志是引號;( 4)( 5)( 6)是襯托,( 4)句是以濕衣服不舒服襯托濕景的有韻味, (5)句是用針掉在地上來襯托院子里的鴉雀無聲, ( 6)句以活得無意義的人來襯托活得有意義的人。8、總結中心論點是藝術貴在創新。墨守成規、盲目模仿,都是沒有出路的,是層層鋪墊,最后才點明文章開始, 作者由一句詩引入了話題,第 2 自然段承接第1 自然段表明作者的審美看法:濕的景色格外有韻味,接著作者說自己喜歡畫陰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不喜歡西方過分追求色彩的風景畫。在層層鋪墊、步步蓄勢的基礎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生活中每次表明不同對象時,永遠需尋找相適應的技法”,換言之,即藝術貴在創新。他的創新體現在,既繼承了傳統繪畫技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