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_第1頁
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_第2頁
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_第3頁
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_第4頁
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文言文詞類活用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種語法功能與現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之時要參照現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具體而言,它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 的活用。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否定句、疑問句、固定句式等。詳細分析如下:一、倒裝句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語謂語賓語”,“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會發生變化,這就是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后顛倒的情況。倒裝句有下面幾種情況:主謂倒裝(謂語前置);定語后置(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2、賓語前置(賓語置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狀語后置,也叫介賓短語后置(狀語處在動詞謂語之后)。下面分述之。 1主謂倒裝 方法指導:主謂倒裝即主語和謂語順序顛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為主語,“甚矣”是謂語,前置了,正常語序為:汝之不惠,甚矣! 又如: 大哉,堯之為君也!(堯之為君也,大哉!) 美哉,我少年中國!(我少年中國,美哉!) 2定語后置 定語后置就是把本來應在前面修飾中心詞的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形成倒裝。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在句中,“石”是中心詞,“鏗然有聲”是定語,正常語序應為:鏗然有聲之石,所在皆是也。又如:“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在句中,“人”是中

3、心詞,“可使報秦者”是定語,正常語序應為:計未定,求可使報秦之人,未得。定語后置句一般有三種形式,其判斷方法如下: 判斷方法之一:中心語+定語+者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村中好事之少年)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燒溺死之人馬甚眾) 判斷方法之二:中心語+之+定語 ,“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蚓無利爪牙,無強筋骨)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居高廟堂則憂其民,處遠江湖則憂其君) 判斷方法之三:中心語+之(而)+定語+者,“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千里馬)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能面刺寡人之過之群臣

4、吏民,受上賞) 3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特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句中“余”是賓語,“欺”是謂語動詞,“不余欺”,就是“不欺余”。又如:“大王來何操?”句中“操”是謂語動詞,“何”是賓語,“何操”即“操何” 對于賓語前置句式判斷方法如下: 判斷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時人莫許之)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 (忌不信自) 判斷方法之二: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夫晉,何厭之有? (夫晉,有何厭) 判斷方法之三:賓語前置的固定句式,一般

5、為“唯.是."、"惟.之."或單用“之”等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詞語,這種用法具有很明顯的強調賓語的作用。如: 唯利是圖。 (圖利)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讀,不解惑) 判斷方法之四: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 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全石以為底。 (以全石為底) 4 狀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和“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句中一般作狀語。例如:“以勇氣聞于諸侯。”“聞”是謂語中心詞,“于諸侯”意思是“在諸侯之間”,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聞”,本來應該在“聞”前,現在后置了。這就是典型的狀語后置。 狀語后置的判斷

6、有以下幾種方法。 (1)判斷方法之一: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位于動詞之后時,一般后置作狀語。如: 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請奉命于孫將軍求救)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此所謂于朝廷戰勝) (2)判斷方法之二:用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位于動詞之后時,一般后置作狀語。 如: 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以桑樹之) (3)判斷方法之三:用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位于動詞之后時,“乎”的意思相當于“于”,一般作后置的狀語。如: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于吾前生,其聞道也固乎吾先) 名垂乎后世。 (于后世名垂)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指句

7、子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文言文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詞語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語意被動句。 先看有標志的被動句。其判斷方法有四種。 1判斷方法之一:“于”字被動句 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時,學于余。 2判斷方法之二:“見”字被動句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3判斷方法之三:“為”字被動句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4判斷方法之四:“受”字被動句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對于無標志的被動句,主要從句意上來推斷。例如:“

8、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句意是:歸附曹操的荊州之民,是被曹操大軍的威勢逼迫所致罷了。下面的例子都是如此: 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城池被攻陷) 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土地一天天被削弱,被切割) 三、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是指用判斷動詞“是”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在文言文中,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往往用一些標志詞語來表示。所以,掌握了這些表示判斷的標志性詞語,再加上對句意的理解,就可以做出準確判斷了。 1判斷方法之一:“者,也”判斷句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判斷方法之二:“,也”判斷句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傳寶也。 3判斷

9、方法之三:“者,”判斷句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粟者,民之所種。 4判斷方法之四:“者也”判斷句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5判斷方法之五:“是”字判斷句 文言早期“是”字往往不作判斷詞用,而是指示代詞;但在漢、魏以后,“是”作判斷動詞的逐漸增多,如: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6判斷方法之六:句意判斷句 這種判斷句沒有標志詞語,只能根據句意來判斷。如: 劉備天下梟雄。 秦,虎狼之國。 四、省略句 所謂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文言語境中,有些句子成份自然省略,不僅不影響表意,還能使語言

10、更加簡練,這種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現代漢語基本相同,如都有承前省、蒙后省、對話省;但省略的成分卻更多,如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兼語、省略介詞等。下面分述之。 (一)省主語 :就是省略句子的主語成份,根據省略的類型不同,判斷方法有三種。 1判斷方法之一:承前省主語 這種省略句是指前一句有主語,后一句的主語與前一句相同,就可以省略。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 (村人)見漁人,(村人)乃大驚,(村人)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還家,(村人)設酒殺雞作食。 2判斷方法之二:蒙后省主語 同一句

11、話中,后面出現主語,前面的可以省略。如: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問:“(公)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3判斷方法之三:對話省主語 就是在對話過程中,主語已經很明確了,可以省略。 藺相如固止之,(藺相如)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厲害)?”(公)曰:“(廉將軍)不若(秦王)也。”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二)省謂語 :就是省略句子成份中的謂語。例如: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改之。 (三)省賓語:即省略句子成份中的賓語,從而使語言更簡潔。例如: 權起更衣,肅追(之)于宇下。 投

12、(之)以骨。 (四)省介詞:即省略句子中的介詞,省略不會引起歧義,還能使句子簡潔。 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 今以鐘磬置(于)水中。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這種固定句式形式穩定、表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掌握這些句式,對于閱讀理解文言文非常有幫助。下面作一詳細解說。 1“之謂也” 方法指導:此句式用在句末,表示總結性判斷的固定結構,又是賓語前置的結構。般譯為:“說的就是”或“大概說的就是吧”。如:“詩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可譯為:(這話)說的就是夫子您這樣的人。 2“所以” 方法指導:此句式用法有二:A表原因,譯為“的原因”;B表憑借、依靠、方法、工具

13、,譯為:“用來的 (人、事或物)”。如: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3“何所” 方法指導:“何所”是“所者為何”的倒裝,譯為“的(人、事、物)是”如: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問姑娘想的是什么,問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賣炭得錢何所營?(賣炭得來的錢謀求的是什么呢?) 4“有所”、“無所” 方法指導:這兩種句式含義相反,可譯為:“有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如: 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國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

14、,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財物沒有拿取的,婦女沒有被寵幸的。) 5“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 方法指導:這四種句式用法和意思相近,可譯為:“把怎么樣”、“對怎么辦”。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烏騅馬不往前闖啊可怎么辦,虞姬啊虞姬,我對你怎么辦?) 6“唯之” 、“唯是” 方法指導:這兩種句式都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如: 唯弈秋之為聽。聽從弈秋的教導。 唯命是從聽從命令。 7“得無乎”、“得非乎” 方法指導:這兩種句式均表反問或揣測疑問語氣。可譯為:“該不會吧”、“莫非是吧”、“恐怕是吧”。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他們觀賞景物而觸發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成名反復自言自語,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嗎?) 8“無乃乎” 方法指導:表示委婉的揣測疑問語氣。可譯為:“恐怕吧”、“莫不是吧”。如: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求,無乃爾是過與?(冉求,恐怕該責備你吧?) 9“孰與” 方法指導:表比較,可譯為:“與相比,誰(哪一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