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高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_第1頁
清晨高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_第2頁
清晨高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_第3頁
清晨高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_第4頁
清晨高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清晨高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         【摘要】  目的 探討清晨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CAS)的發病情況、特點,并分析清晨血壓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方法 67例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病人分為清晨高血壓組和非清晨高血壓組,并選擇30例血壓正常者作為對照組。應用高分辨率多普勒超聲測量頸總動脈(CCA)、頸動脈分叉處內膜中層厚度(IMT),并取二者內膜中層厚度最大值(CBMmax)作為參考指標。 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清晨高血壓組和非清晨高血壓組的CCA和頸內動脈(ICA)的平均血流速度

2、(Vm)明顯降低,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及CBMmax明顯升高(P0.05);非清晨高血壓組較清晨高血壓組在CCA和ICA部位測的平均血流速度顯著降低,PI,RI及斑塊檢出率明顯升高(P0.05)。 結論 清晨高血壓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高血壓; 頸動脈疾病; 動脈硬化; 頸動脈; 超聲檢查,多普勒,彩色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features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

3、s in patients with morning hypertension,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morning blood press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ery atherosclerosis.  Methods  Sixty-seven subjec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MP+ group and MP-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olor D

4、oppler scans ultrasonic, the mean blood velocity(Vm), blood pulse index(PI) and blood resistant index(RI)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CCA) an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 were measur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carotid artery hemodynamics.  All these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thirty normal bloo

5、d pressure individuals.  Results  Vm, PI, RI, CBMmax of CCA and ICA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group EH(group MP+ and group MP-) and group CG(P0.05).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MP+ and group MP- (P0.05).  Conclusion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

6、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MP+ and Group MP-(P0.05).  Indicate that the morning blood pressure is contribute partl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S.   KEY WORDS:  hypertension; carotid artery diseases; arteriosclerosis; carotid arteries; ultrasonography,doppler,color 

7、0; 正常血壓具有晝高夜低節律性,峰值在10001200,谷值在300600或覺醒前13 h。長期臨床觀察發現,急性心肌梗死、猝死、中風等心血管事件好發于清晨醒后的數小時,因此必須充分認識清晨高血壓對健康的危害及其處理的意義。本研究利用24 h動態血壓和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觀察2004年10月-2005年1月共107例就診患者(包括清晨高血壓患者、非清晨高血壓患者及正常血壓者)的頸動脈內膜及斑塊變化,探討清晨高血壓對頸動脈硬化及粥樣斑塊的影響及相關機制,為進一步控制清晨血壓水平、更好的預防心血管事件發生提供理論和臨床依據。1  對象與方法1.1  對象 門診初診為

8、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病人67例,男性41例,女性26例,年齡(70.43±7.47)歲(5278歲)。入選條件:符合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規定的高血壓(I級)診斷標準1;以收縮壓(SBP)140 mmHg(1 mmHg=133.3 Pa)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至少3次不同時間測量血壓均達到上述診斷標準。排除嚴重肥胖者、糖尿病、新近心肌梗死、新近中風伴有肢體偏癱、未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外周動脈疾病、繼發性高血壓、晝夜睡眠顛倒的患者。所有參加者行24 h動態血壓監測,根據檢查結果分為清晨高血壓組 以6001000平均SBP與夜間最低SBP的

9、差值(即MS)50 mmHg或6001000間平均SBP(MSBP)170 mmHg為標準和非清晨高血壓組(MS50 mmHg,且MSBP170 mmHg)。   選擇30例同期體檢血壓正常者為對照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71.03±6.32)歲(5277歲),均排除器質性疾病。1.2  方法 采用動態血壓監測儀(Spacelabe 無創性攜帶式,美國)檢測24 h動態血壓。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HP5500,美國)檢測頸動脈指標,變頻探頭C7540、頻率3.57.5 MHz。檢測指標包括:(1)動態血壓觀測指標:清晨SBP/DB

10、P,睡眠時最低血壓(最低值以SBP為準),24 h平均SBP、平均DBP及平均脈壓,白天平均脈壓,夜間平均脈壓。(2)頸動脈超聲檢測指標: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處內膜中層厚度,并取二者內膜中層厚度最大值(CBMmax)作為參考指標。頸動脈血流參數:收縮期峰值流速(SPV)、舒張期末流速(EDV)、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1.3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x±s表示,使用SPSS 11.5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多組均數比較采用q檢驗,非正態分布或方差不齊的計量資料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分類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P0.05為

11、差別有統計學意義。2  結  果2.1  各組部分血管危險因素比較  3組比較,血脂、血糖及體質量指數各項指標無統計學意義,非清晨高血壓組較清晨高血壓組SBP,DBP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表1)。表1  3組部分血管危險因素比較(略)2.2  各組PI,RI,Vm,CBMmax比較 高血壓患者與對照組相比較,前者頸動脈內膜中層明顯增厚;清晨高血壓組內膜中層厚度大于非清晨高血壓組(表2)。表2  3組PI,RI,Vm,CBMmax比較(略)3  討  論   正常人血壓具有

12、時間生物學特點,遵循典型的“醒-睡周期”而表現出特征性的24 小時節律變化,即在清晨醒后46 h(6001200)血壓明顯升高,至1100左右血壓達峰值,通常稱此為血壓第一高峰,此時段血壓為一日內最高2。目前關于清晨血壓升高的具體發生機制尚不清楚,其可能的機制與交感神經功能增強、神經體液中縮血管因子活性增強使外周血管收縮及心排出量增加有關3-4。            長期臨床觀察發現,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心肌梗死、猝死和中風等心腦血管事件多發生在清晨醒后數小時,并常常同時伴有血壓

13、升高、心率增快、交感神經興奮等一系列生理活動改變,有學者稱其為“晨峰現象”5。這與血壓晝夜節律變化中血壓最高時間是對應的。近幾年Kario等人同樣發現,具有清晨血壓升高現象的高血壓患者靶器官損害程度明顯增加6。據此推測清晨血壓的驟升是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之一。本研究結果,清晨高血壓組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多項指標均高于其余2組,提示清晨血壓水平過度升高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有著進一步的促進作用,而后者本身就可作為一種獨立的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由于斑塊破裂與血栓形成是導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不穩定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基礎,因此在控制血壓水平的同時,尤其應該注意控制清晨血壓的水平。 &

14、#160; 高血壓病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本研究將入選的高血壓患者分為清晨高血壓組和非清晨高血壓組,并與對照組比較,各組之間除血壓外,其他血管危險因素均衡可比。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明顯增厚,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清晨高血壓組和非清晨高血壓組比較,前者內膜中層厚度大于后者,提示高血壓組人群存在早期動脈粥樣硬化,且清晨高血壓患者動脈粥樣硬化進展速度明顯快于非清晨高血壓患者,表明清晨血壓升高對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起重要作用。可能機制:(1)清晨血壓升高致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如增加血管壁的應切力,加劇血管壁損害(主要是內皮損害);同此前有關高血壓通過損傷內皮功能以促進動脈

15、粥樣硬化的形成的觀點相一致。(2)從夜間至清晨血壓持續升高,使靶器官長時間處于血壓高負荷狀態;(3)清晨時段血漿兒茶酚胺、血管緊張素等縮血管因子分泌增加。這些因素均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國外已有研究證明,清晨血壓升高與靶器官損害及心血管事件發生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并將清晨血壓升高作為靶器官損害和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因子7-10。可能機制:(1)清晨高血壓患者在清晨時段交感神經興奮、血管緊張素活性增高、血小板聚集力增強以及血液粘滯度增加等病理生理反應,使清晨時段處于生理脆弱期;(2)清晨時段血壓的升高可能和各種血管收縮因子的釋放和活性增高,進一步促進血流動力學的改變,

16、增加管腔內的壓力,最終導致小斑塊破裂,形成小血栓,誘發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等的發生。   清晨高血壓與眾多的心腦血管事件有著明顯的相關性,因此控制清晨血壓升高是有效控制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非藥物治療強調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煙、減質量、每日限鈉鹽6 g;平衡膳食、消除緊張情緒,保持足夠睡眠。特別針對老年高血壓患者早晨清醒后起床動作宜慢、活動量宜小、逐漸過度到適宜日常生活。對于藥物治療,應根據“時間治療學”的概念,選擇合適的能24 h全程平穩降壓的藥物及給藥時間,使降壓藥物作用效應與高血壓發生的節律相一致,并能24 h全程穩定地控制血壓,這樣就可以大大地降低高血壓在晨峰發

17、生幾率,從而避免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在服藥時間上,也應根據時間生物學特點,主張清晨服用,使降壓藥物峰效應與血壓清晨高峰相對應,有利于對晨峰血壓的控制。同時應注意平時對血壓水平的監測,以便早期發現清晨血壓水平升高,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參考文獻】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2004 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實用本)J. 中國心血管病雜志, 2004,32(12):1060-1064.2Kuwajima I,Abe K. Effects of the long-acting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barnidipine

18、 hydrochloride on 24-h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J. Blood Press Monit, 2002,7(1):63-65.3White W B. Relevanc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in the circadian onset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J. J Hypertens, 2003,21(6):9-15.4Linton M F,Fazio S. Cyclooxygenase-2 and atherosclerosisJ. Current Opin Lipidol, 2002,13(5):497-504.5鄭 琦,吳可貴,晉學慶. 清晨高血壓對心血管事件的影響J. 高血壓雜志, 2004,12(5):387-389.6Kario K,Shimada K,Pickering T G. Clinical implication of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in hypertensionJ.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03,42(Suppl 1):87-9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