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變電磁在四川大渡河的應用_第1頁
瞬變電磁在四川大渡河的應用_第2頁
瞬變電磁在四川大渡河的應用_第3頁
瞬變電磁在四川大渡河的應用_第4頁
瞬變電磁在四川大渡河的應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石家莊經濟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摘 要瞬變電磁法(簡稱 TEM),是近些年來發展比較迅速的一種電法勘探分支方法,其探測深度大,適應性強,具有靈敏度高、分辨率強,且在野外時儀器輕便,采集數據快速,成本低等諸多優點。在城市建設、交通、水利、環境保護、考古等方面廣泛應用,成功地解決了眾多的實際問題,有著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是地球物理勘探領域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對瞬變電磁法的理論做了系統的研究,將瞬變電磁法應用于四川省大渡河南廣廟跨江大橋地質勘查中,通過視電阻率等值線剖面圖解釋水下卵石層厚度以及基巖埋深情況,并經過鉆孔驗證物探解釋的準確性,最終綜合兩種方法確定卵石層厚度和基巖埋深。關鍵字:瞬變電磁法,地

2、質勘查,鉆孔ABSTRACT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called TEM), is a branch of electrical prospecting method what developing relatively rapid in recent years. It has some advantages, like probing depth, adaptability, high sensitivity,strong resolution, and in the field, the instrument is lightweight, f

3、asting data acquisition, and low cost. It is widely used in urban 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water conservancy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chaeologic, etc, successfully solved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 has a very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geop

4、hysical exploration.In this paper, to do a systematic study of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The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Dadu River in Sichuan province, Guang miao Across Bridge in He nan, through Apparent Resistivity Contour Sectional View t

5、o know the thickness of underwater gravel layer and the conditions of deep bedrock, and then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explanation of physical detection. At last, to determine the the thickness of underwater gravel layer and the conditions of deep bedrock for comp;exing the two methods.Key words

6、: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s,geological exploration,drillingI目 錄中英文摘要1 緒論11.1 瞬變電磁法的發展12 瞬變電磁法勘探的理論概述12.1瞬變電磁勘法探的原理特點22.1.1瞬變電磁法勘探原理22.2瞬變電磁法勘探的理論基礎22.3瞬變電磁法勘探的裝置32.4 資料處理532.4.1 資料解釋32.4.2 定量解釋42.5 低阻層對瞬變電磁場的屏蔽作用62.5.1 原理及其影響63 應用實例73.1 測區內地球物理特征73.2 儀器及方法73.3 工作完成情況以及數據收集83.4 資料處理103.4.1 數據處

7、理準備工作103.4.2 數據預處理113.4.3 數據濾波處理123.5物探資料成果解釋133.6 鉆孔驗證143.6.1 鉆孔目的及其布置143.6.2 鉆探成果143.7 結 論15結論16致 謝17參考文獻18II瞬變電磁法在四川省大渡河南廣廟跨河大橋勘查中的應用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工程建設在規劃、設計、施工階段都必須對建設區域內地質情況有系統的了解,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及建成后還需對工程質量進行監測和檢測。另外,在工程搶險、地質災害調查、考古等許多工作中也都需進行適當的探測工作1,2。工程上許多其它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物探的方法解決,工程物探有高效、快速、便捷、經濟的特

8、點,隨著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其方法技術、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工程物探在勘查能力和精度方面都有了較大提高,國際上工程物探已成為解決工程建設地質問題必不可少且最有效的技術手段。橋梁、大壩、碼頭、隧道、管道等大型建筑的建設中,不管是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還是在初勘、詳勘階段,首要任務都是地質調查工作,而這些工程地質勘察常常需要在水上進行,與地面勘查工作相比,水上勘察工作的困難程度要大很多。因此,工程物探方法便從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陸地勘察中延伸到水域勘查中來11。1 緒論1.1 瞬變電磁法的發展美國科學家L.W.Blau于1933年最先提出利用電流脈沖激發供電偶極形成時域電磁場.直到20世紀50-60年代

9、,前蘇聯科學家成功地完成了瞬變電磁法的一維正、反演,建立了瞬變電磁法的解釋理論和野外工作方法之后,瞬變電磁法才開始進入實用階段。60年代以后,當意識到時間域電磁測深法可以利用遠遠小于期望探測深度的收發距時,該方法有了一個快速發展,隨之,短偏移、晚期、近區等技術研究迅速發展起來.直到20世紀70-80年代,短偏移法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仍處于研究和試驗階段,未被廣泛運用.隨后一些專家對瞬變電磁法的一維正反演及方法技術進行了大量研究。瞬變電磁法國內研究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長春地質學院、西安地質學院、中南工業大學等單位先后研制出電磁系統,并進行了理論和方法技術研究,主要采用近區方式的中心回線法和重疊

10、回線法進行工作,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及大量成功的實際應用實例。從目前我國資源勘探情況分析,除了陸地勘探之外,今后一段時期,海上將是我國能源增儲上產的重點地區。21 世紀被稱為“海洋開發時代”,瞬變電磁法相比地震勘探、地質雷達等裝備輕便、野外施工快捷、成本較低11。瞬變電磁不僅在勘察海洋礦產調查和海洋地質填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工程物探中江河湖上的橋梁勘察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此次工作目的是為了查明大渡河南廣廟大橋水下地質情況,借鑒以往的經驗,我們選擇了瞬變電磁法。2 瞬變電磁法勘探的理論概述2.1瞬變電磁法勘探的原理特點2.1.1瞬變電磁法勘探原理瞬變電磁法(TEM)亦稱時間域電磁感

11、應法6。其原理是通過不接地回線或接地長導線供以雙極性脈沖電流,當回線中的穩定電流突然切斷后,根據電磁感應理論,發射回線中電流突然變化必將在其周圍產生磁場,該磁場稱為一次磁場。一次磁場在周圍傳播過程中,如遇地下良導電地質體,將在其內部激發產生感應電流,又稱渦流或二次電流。由于導電地質體是非線性的,所以脈沖電流從峰值躍變到零,一次磁場立即消失,而渦流并不立即消失,有一個瞬變過程,這個過程的快慢與導體的電性參數(體積規模和埋深以及發射電流的形態和頻率)有關。地質體導電性愈好,渦流的熱耗損愈小,瞬變過程愈長。 這種渦流瞬變過程,在空間形成相應的瞬變磁場,又稱為二次磁場。 通過接收線圈測量二次場空間分布

12、形態,就可發現地下異常地質體的存在,并確定異常體的電性結構和空間分布形態。瞬變電磁勘探原理如圖2.1.1.圖2.1.1 瞬變電磁法勘探原理圖2.2瞬變電磁法勘探的理論基礎渦旋場在大地中主要以擴散形式傳播,在這一過程中,由于趨膚效應,高頻部分主要集中在地表附近,且其分布范圍是源下面的局部,而低頻部分傳播到深處,且分布范圍逐漸擴大。傳播深度和傳播速度分別為: (1) (2) 其中:t為傳播時間;為介質電導率;0為真空中的磁導率。由式(1)得: (3)在重疊回線下,時間與表層電阻率、發送磁矩之間的關系為: (4)其中:M為發送磁矩;1為表層電阻率;為最小可分辨電壓,它的大小與目標層幾何參數、物理參數

13、和觀測時間段有關。求解式(3)、式(4),可得: (5) 由式(5)可知,瞬變電磁的探測深度與發送磁矩、覆蓋層電阻率及最小可分辨電壓有關。此式為野外工程中常用來計算最大探測深度的公式。利用式(5),可根據野外工作常用的裝置及發送電流(不同邊長線圈、不同發送電流、不同電阻率)算出瞬變電磁探測深度。另外探測深度還和發射功率有關,發射功率越大,探測深度也會越深。本次勘探根據野外現場試驗,確定了勘探所需用勘探參數。2.3瞬變電磁法勘探的裝置 瞬變電磁法的激勵場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載流線圈或回線形式的磁源,另一種是接地電極形式的電流源。發射的電流脈沖波形主要有矩形波、梯形波和半正弦波,不同波形有不同的頻

14、譜,激發的二次場頻譜也不相同。瞬變電磁自其發展以來,工作方式多種多樣例如:重疊回線裝置、中心回線裝置、同一回線裝置、偶極裝置等。下面介紹裝置的優缺點: 一、重疊回線裝置 重疊回線裝置優點是瞬變電磁法特有的組合,它與目的物耦合最緊;發射線圈逐測點移動,不會有激發盲區;異常幅度大,形態簡單,受旁側影響小,橫向分辨率高;發射磁距和接收磁距較大。其缺點為分辨率相對較低,因為只能觀測垂直分量;設備較為笨重,鋪線較為麻煩;人為導體較多處很難避開。二、中心回線裝置中心回線裝置優點是重疊回線的變形,具有重疊回線的優點;可觀測水平分量,分辨率較高;接收回線可以避開如管道等人為導體,在人為導體較多的測區,其數據質

15、量優于重疊回線體積效應,受地形影響小,不受靜態效應。其缺點是地質體的不均勻性影響較重疊回線的大。2.4 資料處理52.4.1 資料解釋在對實測數據進行濾波處理后,將衰減電壓值換算成各種導出參數,如、等,各種導出參數的常用計算公式如下:視電阻率計算公式 (6)式中,為發送磁矩,I為發送電流,為發送回線面積;t為測道的時間;為瞬變值;的單位為。視縱向電導、視探測深度的計算公式 (7) (8)式中為接收線圈上的感應電壓值,為接收偶極距。經處理得到視電阻率、視縱向電導數據后,可以做出視電阻率斷面等值線圖、視縱向電導斷面圖、視縱向電導微分成像圖,可以根據圖綜合地質資料進行解釋。2.4.2 定量解釋正演計

16、算地面接收重疊回線裝置,層狀大地瞬變電磁頻率響應為: (9) 式中:a為回線半徑;I 為發射電流;為自由空間的特征波阻抗; 為地面接收的層狀介質的綜合波阻抗;為積分變量;為圓頻率;為空氣磁導率;為一階貝塞爾函數。 由下列公式求得: (10) , (11) (12) (13) j=1,2,3,.,n; 式中為電導率。 根據頻譜分析理論,由上式可得瞬變(時間域)電磁響應: (14)其中,且上式中的積分核隨 增加而單調增加,因此在對上式漢克爾變換中,要求有很多濾波系數和褶積計算次數,影響了計算速度。在實際計算中,為了保證上式積分的收斂速度和減少褶積計算次數,將積分核形變為: (15)于是漢克爾變換式

17、變為: (16) 由于隨增加呈現為有限寬度的單峰曲線,所以計算時只需在積分核不為零的有限寬度內進行褶積計算,可減少濾波系數和褶積次數,提高運算速度。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運用三次樣條插值函數計算。即先進行線性數字濾波計算出足夠數量的,然后利用三次樣條插值函數法求出所需的核函數的值,以此來代替線性數學濾波法直接計算核函數,這就加快了計算速度。反演計算反演中為了減少多解性的影響,采用改進的阻尼最小二乘可行方向法進行計算。并將這一方法成功地應用到瞬變電磁測深資料的反演中。其最優化問題歸結為求解下列法方程: (17) 式中:A稱為雅可比矩陣:, ,將(17)式的對角線項加上阻尼因子,即形成LMF

18、的法方程 (18)式中 :I為單位陣;a為阻尼因子約束條件為 () (19)對(18)、(19)式求解,所得的極小可行解必在可行域內。2.5 低阻層對瞬變電磁場的屏蔽作用瞬變電磁法與直流電法相比,它能克服高阻屏蔽層的影響,在堅硬裸露的巖石、水泥地面等接地困難,直流電法無法施工的場地,應用瞬變電磁法仍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探測效果。實際上,當勘探目的層之上覆蓋有低阻層時,低阻層就會對瞬變電磁場產生屏蔽作用。特別當地表為低阻層時,對瞬變電磁的探測深度具有很大影響,而水的電阻率低,水面則相當于一個低阻層,此時,瞬變電磁勘探所需要的探測時間加長,導致晚期資料的信噪比下降。因此,水上勘探時,要注意低阻層對瞬變

19、電磁勘探的影響。2.5.1 原理及其影響根據瞬變電磁理論,在相同的巖層中,二次電位的衰減速度相同,也就是說在相同的時間段,穿透的地層厚度相同、二次渦流場的傳播速度也相同。當二次渦流場經過富水低阻層時,由于水的激發極化作用和低阻集流效應導致二次感應渦流場的衰減速度變慢,甚至產生畸變,使得二次電位值高于不富水的巖層,穿透含水層位后又依據相同的衰減速度衰減,造成最先穿過含水層的測點二次電位值永遠高于其它測點(如圖 2.5.1),圖 2.5.1 是衰減曲線對比圖,(a)圖是沒有穿過低阻層段的衰減曲線,(b)圖是穿過一個低阻層的衰減曲線,從兩條衰減曲線來看,穿過低阻層時,曲線出現一不明顯的小臺階狀異常;

20、而穿過低阻層后,曲線又依據相同的衰減規律衰減,只是曲線抬升了一個檔次11。圖2.5.1 衰減曲線對比圖通過參考資料地球物理學報瞬變電磁場的直接時域數值分析(閆述,2002),瞬變電磁場在地下的擴散速度受介質電阻率的影響,在高阻體中擴散速度快(如圖2.5.2),在低阻體中擴散速度慢.故存在低阻覆蓋層時,探測同樣的深度需要更長的延遲時間(如圖2.5.3).瞬態信號是隨時間衰減的信號,過長的觀測時間會使晚期時段的信噪比降低,在存在低阻覆蓋層、且厚度較大的地區,要取得勘探效果,必須加大儀器發射功率,因此,在水域或者其他低阻覆蓋地區進行瞬變電磁探測時需要加大發射功率和延長供電時間,結合工區實際情況,布置

21、試驗線獲得合理的施工參數以取得理想的勘探效果。圖2.5.2 均勻大地中含低阻體的瞬變電場等值線圖2.5.3 有覆蓋層時低阻體的瞬變電場等值線3 應用實例3.1 測區內地球物理特征測區位于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勘測場地區域內,表層為人工耕種填土,水域中上層為淤泥,由淺入深分別為第四系沖洪積()稍密卵石土、中密卵石、密實卵石、密實漂石土,密實卵石和下白堊系()泥質砂巖。覆蓋層卵石為主,視電阻率較低,為20100·m,而基巖主要是泥質砂巖,視電阻率較高,一般為2002000·m。覆蓋層與基巖的視電阻率差異明顯,因此采用瞬變電磁法可以查明場地內的覆蓋層的厚度以及基巖埋深。3.2 儀器

22、及方法考慮到工區的實際情況,采用大回線瞬變電磁法進行工作。瞬變電磁法采用儀器為長沙白云儀器廠生產的MSD-1瞬變電磁儀(圖3.2.1)。供電電壓為DC12V72V,供電電流為1A20A,其操作簡便,精度高,可增加疊加次數從而有效避免干擾,也可對自然電位漂移進行補償。結合瞬變電磁法特點,選取重疊回線裝置進行工作,根據野外現場試驗,確定探測使用參數如回線大小、通電強度、觀測道數、具體觀測時窗、關斷時間、點距選擇等。圖3.2.1 MSD-1瞬變電磁儀3.3 工作完成情況以及數據收集本次物探工作共布置1條試驗線()和1條瞬變電磁剖面(),試驗線總長35m,測點間距5m,測點數7個。測線總長325m,測

23、點間距5m,共完成瞬變電磁測點66個。具體布置位置見圖3.3.1物探測線布置圖。圖3.3.1 物探測線布置圖試驗線取重疊回線裝置,邊長為10m的正方形線框,發射頻率75HZ,線圈匝數為7匝。儀器發射電流脈沖寬度為10米s、發射電流強度5A、抑制系數3、采樣率16 us、采集數據疊加次數分別為為32次(a)、64次(b)、128次(c)。延時8ms。采集好數據后現場反演(如圖3.3.2 試驗線疊加次數比較視電阻率圖)對比以確定探測參數。(a)32次(b)64次(c)128次圖3.3.2 試驗線疊加次數比較視電阻率等值線圖深度(m)里程(m)對上圖進行比較,疊加次數為128次時的效果最好,但是探測

24、深度都稍微較淺,根據低阻覆蓋層理論可以知道延時8ms達不到所需探測深度,增加至16ms后得到如圖3.3.3 試驗線延時對比視電阻率等值線圖。最終確定探測時采用重疊回線裝置,邊長為10m的正方形線框,發射頻率75HZ,線圈匝數為7匝。儀器發射電流脈沖寬度為10米s、發射電流強度5A、抑制系數3、采樣率16 us、采集數據疊加次數為128次。延時16ms。 (b)16ms(a)8ms圖3.3.3 試驗線延時對比視電阻率等值線圖深度/m里程/m勘查測線通過測量確定測點位置,在河面提前放置測繩,測繩上用紅布條在每個測點上做好記號,測量時每次移動一個測點的距離,連續采集,形成剖面。如圖3.3.4現場測量

25、操作圖在每個測點都測量了水的深度,為后期處理做好準備。圖3.3.2 現場測量操作圖3.4 資料處理3.4.1 數據處理準備工作在進行數據處理前,需要對野外采集到的數據進行一個挑選或壞數據剔除的工作,以保證后面數據處理工作的順利以及結果的準確性。如圖 3.4.1 采集軟件界面所示,在采集軟件中打開數據,查看每一次數據的發射電流和電位差的信號是否正確。查看電位差信號時可以調節橫坐標的最大、最小值,看數據的細節部分。要求數據整體上呈指數衰減趨勢,晚期的時候不能有交叉。圖3.4.1 采集軟件界面圖3.4.2 數據預處理如圖 3.4.2.1 所示為數據預處理界面,可以看到各個測點原始的電位差和電流曲線,

26、把每一個點的曲線都點開,并檢查這個點是否正常有效,若無效,則刪除。一般情況下自動設置零點位置,但是在前段信號超出了儀器的滿量程的時候需要用到手動選擇時間道零點。手動選擇時間道零點時,以滿量程信號益出的中點為零點。如圖 3.4.2.2 所示。圖3.4.2.1 數據預處理界面3.4.2.2 歸一化處理界面3.4.3 數據濾波處理瞬變電磁法觀測的是二次場,信號弱,噪聲水平相對偏高,特別是在工程物探中,干擾尤為嚴重,雖然這一問題可通過數據采集的多次疊加及抗干擾裝置等手段得到一定的克服,但卻不可能完全解決13,14;而且,在 TEM 觀測中有時存在著非渦因素直接引起的瞬變響應,其“響應”的結果使異常復雜

27、化,甚至出現負響應8,9,15。所以,必須對其進行濾波處理。常用的濾波方法有三點濾波、四點濾波、六點濾波、卡爾曼濾波及函數擬合法。圖 3.4.3所示,上面左右兩個圖為當前點的歸一化電位差曲線,一個是對數顯示,一個是算術顯示,下方的是該測線的多測道圖,右邊部分是不同濾波方式的選擇。本次濾波處理采用三點濾波,所謂三點濾波是對 TEM 曲線上每相鄰三個點求取它們的平均值,屬于中值濾波法,時窗短,基本可以去掉噪聲,不會將有效信號過濾掉。圖3.4.3 數據濾波處理3.5 物探資料成果解釋經過以上處理之后利用SURFER軟件,繪制出剖面視電阻率等值斷面圖,觀察斷面圖,可得到場地電性層的變化趨勢,結合場地現

28、場調查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最終推斷解釋成果。根據以上數據處理結果,經過對比分析并結合區內地質特征綜合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最終推斷解釋成果,圖3.5.2四川省大渡河南廣廟大橋物探解釋地質剖面圖。成果分析如下:下圖(圖3.5.1)為測線視電阻率等值斷面圖。高程(m)里程(m)圖3.5.1 視電阻率等值斷面圖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斷面圖顯示表層電阻率較低,為5.4-76.6.m,結合現場踏勘資料,測線范圍內河流深度0-4.9m,覆蓋層為卵石層,從電阻率等值線剖面中除去河流深度后推測其厚度約為12.9-23.8m。其中稍密卵石厚度0-5.8m,中密卵石厚度5.4-6.2m,密實卵石厚度6.2-7

29、.5m。基巖的電阻率為186.7-3426.m,推測基巖為泥質砂巖,在基巖中,未發現有明顯的低阻異常值區。因此在測線上,河流深度0-4.9m,卵石覆蓋層厚度約為12.9-23.8 m,基巖為泥質砂巖。圖3.5.2 四川省大渡河南廣廟大橋物探解釋地質剖面圖3.6 鉆孔驗證3.6.1 鉆孔目的及其布置 為了后期橋墩建設以及驗證物探解釋資料的準確性,我們在測線上布置了7個鉆孔如圖3.6.1鉆孔布置圖所示。1#鉆孔位于里程210m處,亦是測線東岸岸邊,2#、3#、4#、5#由東向西分別在里程為170m、130m、90m、50m的水域中。6#鉆孔位于里程為10m的西岸岸邊,7#鉆孔位于里程290m處。各

30、鉆孔深度均為25m。圖3.6.1 鉆孔布置圖3.6.2 鉆探成果深度0-3.5m為第四系沖洪積()稍密卵石土,呈灰、 青灰色,結構較松散,呈稍密狀,稍濕-飽和;其中0-0.4m為青灰色細砂,結構松散,砂粒成分為長石、石英,含少量黑色礦物和云母碎片;卵石土中夾漂石.粗顆粒的成分主要為花崗巖、石英砂巖、輝綠巖及少量變質巖、灰巖等,圓狀、次園狀,亞園形,微-中風化狀;含少量礫石,余為細砂充填其間;深度3.5m-8.9m之間地層為第四系沖洪積()中密卵石土,呈灰、青灰色,飽和,結構較緊密,呈中密狀,卵石土中夾漂石;粗顆粒的成分主要為花崗巖、石英砂巖、輝綠巖及少量變質巖、灰巖等,圓狀、次園狀,亞園形,微

31、-中風化狀;含少量細礫,余為細砂充填其間;深度14.8m-9.8m之間地層為第四系沖洪積()密實卵石層,呈灰、青灰色,飽和,結構緊密,呈密實狀.卵石土中含漂石;粗顆粒的成分主要為花崗巖、石英砂巖、輝綠巖及少量灰巖、變質巖等,圓狀、次圓狀,亞圓形,微中風化狀,含少量細礫,余為細砂充填其間;深度18m-14.8m之間為第四系沖洪積()密實漂石土,呈灰、青灰色,飽和,結構緊密,呈密實狀.粗顆粒的成分主要為花崗巖、輝綠巖和石英砂巖及少量變質巖、灰巖等,圓狀、次園狀,亞園形,微-中風化狀;含少量細礫,余為細砂充填其間;深度20.6m-18m之間第四系沖洪積()密實卵石,呈灰、青灰色,飽和,結構緊密,呈密

32、實狀.粗顆粒的成分主要為花崗巖、石英砂巖、輝綠巖及少量灰巖、變質巖等,圓狀、扁圓狀及次圓狀,亞圓形,微中風化狀,含少量細礫,余為細砂充填其間;深度22.1m-20.6m之間為下白堊系泥質砂巖(),呈磚紅色,中-厚層狀,細粒結構,泥質膠結,節理裂隙不發育;巖質不新鮮,巖質軟,易碎,手捏能捏成小碎塊狀及手捻成砂土狀,呈強風化狀,巖心一般較完整,巖心多呈長柱狀、柱狀,少量短柱狀及塊狀。3.7 結論將瞬變電磁法與鉆孔資料對比可知(如表 3.7.1 所示),在大渡河南廣廟江面的工區,應用瞬變磁法得到了較好的效果,能定性的反映水下一定深度的地質構造情況。表3.7.1 瞬變電磁法與鉆孔資料對比TEM解釋成果

33、鉆孔資料深度視電阻率及巖性深度巖性0-5.8m視電阻率低,曲線平滑,推測為上覆沙卵石層(稍密)。0-8.9m灰、 青灰色,飽和松散卵石土層。5.8m-19.5m視電阻率值由淺層到深層逐漸升高,推測為卵石層逐漸加密,深部為基巖風化層。8.9-20.6m灰、 青灰色,飽和、密實卵石層。19.5m以下電阻率表現為高阻,橫向分布不均勻,推測為泥質砂巖。20.6m以下磚紅色,中-厚層狀,細粒結構泥質砂巖綜合瞬變電磁法結果和鉆孔資料得到如下結論:在測線上,河流深度0-4.9m,卵石覆蓋層厚度約為5.8-20.6 m,基巖為泥質砂巖。其中覆蓋層由淺入深分別為第四系沖洪積()稍密卵石土、中密卵石、密實卵石、密

34、實漂石土,密實卵石,基巖為下白堊系()泥質砂巖埋深20.6m。結論本文以瞬變電磁法的基本理論為基礎,將瞬變電磁法應用于水上工程勘探中。經過研究及系統總結,獲得以下主要認識及結論:(1)在詳細介紹了瞬變電磁法的發展歷程及應用概況、基本工作原理、野外工作方法和數據處理等的基礎之上,理論上研究了瞬變電磁法應用于水域上的可行性,瞬變電磁場的信號包含有寬頻帶信息,它攜帶著地下極其豐富的地質信息,而瞬變電磁法又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優點,使得在海上或水域上進行 TEM 勘探具有現實意義。同時,瞬變電磁法也可以作為一種重要方法在“水域工程物探”等生產項目中加以應用。(2)結合鉆孔資料對比分析研究,認為瞬變電磁法

35、在水域上對探測基巖面有較好的效果。(3)由于水面相當于一個低阻層,所以水層會對瞬變電磁場的擴散有減速作用,且瞬變場會有延時效應,對地質異常體的異常反映也會有減弱作用,這就使在水上應用瞬變電磁法時,不僅會使其探測能力減弱,而且探測同樣的深度就會需要較長的觀測時間。因此,在今后的水域上應用瞬變電磁法時,還需要考慮低阻層屏蔽問題。 18致 謝通過大學四年的專業學習,結合所學的相關理論知識以及自己的實踐經驗,就瞬變電磁法的應用提出了個人不成熟的意見和想法,完成了這篇畢業論文。在寫作中,得到了孟老師的悉心指導,老師給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并和其他同學進行了交流,自己也翻閱了一些有關資料書籍等,參考了瞬變電磁法的一些文獻報告。由于本人理論水平有限、寫作時間有限、實踐經驗有限,故文章中存在不足,請評審老師予以指正。該論文從選題、構思、初稿、修訂到定稿,得到孟老師老師的幫助和指點,在此深表感謝!同時向學院所有曾給予我學業上以教育和幫助的領導、老師和同學表示由衷的敬意。參考文獻1 雷宛,肖宏躍,鄧一謙.工程與環境物探教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2 趙仁基,林松.工程物探方法綜述J.科技資訊,2009,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