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性能四氣五味_第1頁
中藥的性能四氣五味_第2頁
中藥的性能四氣五味_第3頁
中藥的性能四氣五味_第4頁
中藥的性能四氣五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v中藥治病基本原理中藥治病基本原理藥物治病的基本作用藥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復臟腑的正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復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糾正陰陽氣血偏盛偏衰的病理常生理功能,糾正陰陽氣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現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復到正常狀態現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復到正常狀態,達,達到治愈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到治愈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v中藥的藥性(中藥的性能)中藥的藥性(中藥的性能)把藥物與療效有把藥物與療效有關的關的性質和性能性質和性能統稱為藥性,它包括藥物發揮療統稱為藥性,它包括藥物發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治療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作用。效的物質基礎和治療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作用。

2、是藥物性質與功能的高度概括。是藥物性質與功能的高度概括。v藥性理論藥性理論研究藥性形成的機制及其運用規律研究藥性形成的機制及其運用規律的理論稱為藥性理論,其基本內容包括的理論稱為藥性理論,其基本內容包括四氣、五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配伍、禁忌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配伍、禁忌等。等。中藥的性能與性狀的區別中藥的性能與性狀的區別中藥的性能與性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藥的性能與性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1 1)含義:中藥的性能是對中藥作用性質和特征的概)含義:中藥的性能是對中藥作用性質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據用藥前后的機體對藥物的反應歸納出來括,是依據用藥前后的機體對藥物的反應歸納出

3、來的;中藥的性狀是描述藥材的各種天然物理特性。的;中藥的性狀是描述藥材的各種天然物理特性。(2 2)觀察對象:中藥的性能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性)觀察對象:中藥的性能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性狀是以藥物(藥材)為觀察對象。狀是以藥物(藥材)為觀察對象。(3 3)內容不同:中藥性能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內容不同:中藥性能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沉浮、毒性等方面。藥物性狀指形狀、顏色、氣降沉浮、毒性等方面。藥物性狀指形狀、顏色、氣味、滋味、質地(包括輕重、疏密、堅軟、潤燥味、滋味、質地(包括輕重、疏密、堅軟、潤燥等)。等)。v中藥的作用中藥的作用 1.1.治療作用治療作用藥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藥物治

4、病防病的基本作用。用。v 2.2.不良作用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劑量時出副作用,在常用劑量時出現的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毒性作現的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毒性作用,指用藥后引起的機體損害性反應。與用,指用藥后引起的機體損害性反應。與用藥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有關,也與用藥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有關,也與人的體質因素有關。人的體質因素有關。v中藥的功效中藥的功效 是中藥治療作用的同義語,亦稱中藥的是中藥治療作用的同義語,亦稱中藥的“功能功能”。功。功效術語往往凝練為短短數個字,是對中藥治療作用高度概效術語往往凝練為短短數個字,是對中藥治療作用高度概括的表述形式。括的表述形式。v中藥的主治中

5、藥的主治 是指其所主治的病證,又稱為是指其所主治的病證,又稱為“應用應用”或或“適應證適應證”。v功效和主治的關系功效和主治的關系 從認識方法而言,主治是確定功效的依據從認識方法而言,主治是確定功效的依據 從臨床運用的角度來看,功效提示中藥的適應范圍。從臨床運用的角度來看,功效提示中藥的適應范圍。 中藥功效是聯系中藥主治(應用)和性味歸經的樞紐,中藥功效是聯系中藥主治(應用)和性味歸經的樞紐,因此是學習中藥學的重點內容。因此是學習中藥學的重點內容。第一節第一節 四氣四氣v1 1、四氣的概念及起源、四氣的概念及起源v四氣:是指藥物四氣:是指藥物寒、熱、溫、涼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四種不同

6、的藥性,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稱又稱“四性四性”。v起源:最早見于起源: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序錄序錄“藥有酸咸甘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素問素問至真要大論至真要大論即有即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論述。的論述。2 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v寒(大寒、微寒)和涼寒(大寒、微寒)和涼屬陰屬陰 涼弱于寒涼弱于寒v熱(大熱)和溫(微溫)熱(大熱)和溫(

7、微溫)屬陽屬陽 溫弱于熱溫弱于熱v平性平性指藥物寒熱界限不明顯、藥性平和、作用指藥物寒熱界限不明顯、藥性平和、作用較緩和的一類藥,如黨參、山藥等,有人認為實際較緩和的一類藥,如黨參、山藥等,有人認為實際上平性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上平性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涼,炙用偏溫,也是相對而言,仍屬于四氣范疇。偏涼,炙用偏溫,也是相對而言,仍屬于四氣范疇。v3 3四氣確定的依據和基準四氣確定的依據和基準 四氣確定的四氣確定的依據依據:用藥反應用藥反應 四氣確定的四氣確定的基準基準:病證寒熱病證寒熱 藥物寒熱藥性如何確定?藥物寒熱藥性如何確定? 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陽熱證的藥

8、物,屬于寒性或涼性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陽熱證的藥物,屬于寒性或涼性藥物。藥物。 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陰寒證的藥物,屬于熱性或溫性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陰寒證的藥物,屬于熱性或溫性藥物。藥物。 與所治療疾病證候的性質是相對的。與所治療疾病證候的性質是相對的。v4 4四氣四氣所表示的藥物所表示的藥物作用作用 寒涼藥一般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寒涼藥一般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熱化痰、清心開竅、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熱化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涼肝息風等作用。現代:抑制中樞神經、交感現代:抑制中樞神經、交感- -腎腎上腺系統機能;抑制呼吸、循環、代謝及甲狀腺、上

9、腺系統機能;抑制呼吸、循環、代謝及甲狀腺、性腺等內分泌系統;抗感染、抗癌。性腺等內分泌系統;抗感染、抗癌。 溫熱藥一般具有:溫里散寒、補陽助火、溫經通溫熱藥一般具有:溫里散寒、補陽助火、溫經通絡、回陽救逆、溫陽利水、暖肝散結、引火歸原絡、回陽救逆、溫陽利水、暖肝散結、引火歸原等作用。等作用。現代:興奮中樞神經、交感現代:興奮中樞神經、交感- -腎上腺系統腎上腺系統機能;興奮呼吸、循環、代謝及甲狀腺、性腺等機能;興奮呼吸、循環、代謝及甲狀腺、性腺等內分泌系統。內分泌系統。v5 5、四氣與功效的關系、四氣與功效的關系 (1 1)藥物寒熱與藥物功效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藥物寒熱與藥物功效的關系是共性

10、與個性、抽象與具體的關系。藥性的寒熱只反映藥物影響抽象與具體的關系。藥性的寒熱只反映藥物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基本傾向,只是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基本傾向,只是藥物功效的一種抽象概括,絕非藥物的具體功用。藥物功效的一種抽象概括,絕非藥物的具體功用。v(2 2)藥物的寒熱是從特定的角度概括藥物作用的)藥物的寒熱是從特定的角度概括藥物作用的性質,它只反映藥物作用性質的一個側面,而非性質,它只反映藥物作用性質的一個側面,而非全部。全部。v6 6、四氣的意義、四氣的意義(1 1)分清藥性的寒熱分別應用:)分清藥性的寒熱分別應用:素問素問至真要大論至真要大論即有即有“寒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11、者熱之,熱者寒之”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藥”。陽熱證。陽熱證用寒涼藥;陰寒證用寒涼藥;陰寒證用溫熱藥。用溫熱藥。(2 2)寒熱溫涼程度不同,恰當用藥: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寒)寒熱溫涼程度不同,恰當用藥: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寒藥而用涼藥,則病重藥輕達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藥而用涼藥,則病重藥輕達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藥而用熱藥則反傷其陰,當用涼藥反用寒藥則傷其陽。溫藥而用熱藥則反傷其陰,當用涼藥反用寒藥則傷其陽。(3 3)寒熱藥并用:治療寒熱錯雜證;糾正偏性,增強療效;利用)寒熱藥并用:治療寒熱錯雜證;糾正偏性,增強療效;利用反佐,

12、防止格拒。反佐,防止格拒。(4 4)真寒假熱用熱藥,真熱假寒用寒藥。)真寒假熱用熱藥,真熱假寒用寒藥。(5 5)“寒無犯寒,熱無犯熱寒無犯寒,熱無犯熱”。根據季節不同,指導臨床用藥。根據季節不同,指導臨床用藥。寒冬時沒有實熱證,不要隨便使用寒藥,以免損傷陽氣;在夏寒冬時沒有實熱證,不要隨便使用寒藥,以免損傷陽氣;在夏季沒有寒證,不要隨便使用熱藥,以免傷津化燥。季沒有寒證,不要隨便使用熱藥,以免傷津化燥。第二節第二節 五味五味v1 1、五味的含義及起源、五味的含義及起源v五味的含義五味的含義指指藥物的真實滋味藥物的真實滋味,包括辛、甘、酸、,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種基本滋味,以及苦、咸,五種

13、基本滋味,以及藥物的作用藥物的作用。除五種。除五種基本滋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習慣上淡附于甘,基本滋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習慣上淡附于甘,澀附于酸,故稱澀附于酸,故稱“五味五味”。另外,香氣還附于辛味。另外,香氣還附于辛味。v起源:五味最早見于起源:五味最早見于內經內經、本經本經。藥物的。藥物的五味,是通過口嘗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則知道了它五味,是通過口嘗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則知道了它的藥性作用。前人有的藥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這里的味、性即指藥性、藥味。人們將藥物的滋味這里的味、性即指藥性、藥味。人們將藥物的滋味和作用聯系起來,用滋味來解釋藥物的作用

14、,這就和作用聯系起來,用滋味來解釋藥物的作用,這就是最初的是最初的“滋味說滋味說”。后來,五行學說盛行,以五。后來,五行學說盛行,以五行配五味,行配五味,“滋味說滋味說”就發展為就發展為“五味說五味說”,并在,并在內經內經中得到豐富和系統。中得到豐富和系統。本經本經明確提出明確提出“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2、五味的確定依據、五味的確定依據 2.將藥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系,并以味解釋和歸納將藥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系,并以味解釋和歸納藥物的作用藥物的作用 3、五味的實際意義、五味的實際意義 一是標示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提示藥物作用的一是標示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提示藥物

15、作用的基本范圍。基本范圍。五味的屬性:五味的屬性: 辛辛 酸酸 甘甘 苦苦 淡淡 咸咸陽陽陰陰辛辛 甘甘 酸酸 苦苦 咸咸金金 土土 木木 火火 水水v3 3 五味的作用五味的作用v辛味辛味 能散能散 發散發散 v 能行能行 行氣、行血行氣、行血 v辛散:辛味能發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辛散:辛味能發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邪,具有發散表邪(透疹)發散表邪(透疹)的作用。治療表證。的作用。治療表證。v辛行:辛味能促進氣血運行,故有行氣、行血辛行:辛味能促進氣血運行,故有行氣、行血的作用。治療氣滯血瘀證。的作用。治療氣滯血瘀證。v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還有芳香、辟穢、辛香:辛味除

16、能散能行之外,還有芳香、辟穢、開竅的作用。治療竅閉、濕滯中焦證等。開竅的作用。治療竅閉、濕滯中焦證等。v“辛以潤之辛以潤之”: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潤養: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潤養補肺。補肺。甘味甘味 能補能補補益補益 能緩能緩緩急止痛緩急止痛 能和能和調和藥性、和中、解毒調和藥性、和中、解毒甘補:甘味有補益的作用。治療虛證。甘補:甘味有補益的作用。治療虛證。甘和:甘味有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治療脾胃甘和:甘味有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治療脾胃不和證,入復方調和諸藥。不和證,入復方調和諸藥。甘緩:甘味有緩急止痛、緩解毒性的作用。治療甘緩:甘味有緩急止痛、緩解毒性的作用。治療腹部或四肢攣急疼痛

17、、藥物或食物中毒。腹部或四肢攣急疼痛、藥物或食物中毒。v酸味酸味 能收能收收斂,收斂,v 能澀能澀固澀。固澀。v 能能收斂固澀收斂固澀。具體有斂汗、止咳、止瀉、。具體有斂汗、止咳、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止血等作用。可用于正固精、縮尿、固崩、止帶、止血等作用。可用于正虛無邪之滑脫不禁諸證。虛無邪之滑脫不禁諸證。 另外,酸味藥還具有生津、開胃、消食、安蛔另外,酸味藥還具有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等作用。v澀味澀味 能能收斂固澀收斂固澀。v本經本經“澀為酸之變味,澀味能收,與酸澀為酸之變味,澀味能收,與酸味同味同”。即澀附于酸之意。即澀附于酸之意。v澀味與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澀并稱。

18、但澀味與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澀并稱。但澀味與酸味有不同之處,澀味不具有酸味的澀味與酸味有不同之處,澀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v苦味:能泄、能燥、能堅苦味:能泄、能燥、能堅v苦泄苦泄含義有三含義有三 通泄通泄通實邪通實邪如如, ,瀉下通便,治療便秘。瀉下通便,治療便秘。 降泄降泄降逆氣降逆氣如如, ,降肺氣、降胃氣的咳喘、嘔吐等。降肺氣、降胃氣的咳喘、嘔吐等。 清泄清泄清火邪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熱、清中焦之熱、清如,清上焦之熱、清中焦之熱、清下焦濕熱等。下焦濕熱等。v苦燥苦燥即指燥濕作用。即指燥濕作用。 苦溫藥,苦溫燥濕,用于寒濕證;苦溫藥,苦溫

19、燥濕,用于寒濕證; 苦寒藥,苦寒燥濕,用于濕熱證苦寒藥,苦寒燥濕,用于濕熱證, ,均屬濕證。均屬濕證。v堅陰堅陰或稱或稱“存陰存陰”,即瀉火存陰,即瀉火存陰 用于火熱亢盛,灼傷陰液者。堅陰是瀉火的結果。苦用于火熱亢盛,灼傷陰液者。堅陰是瀉火的結果。苦味藥通過瀉火消除了灼傷陰液的火熱之邪,使得陰液得以味藥通過瀉火消除了灼傷陰液的火熱之邪,使得陰液得以保存,故稱之為保存,故稱之為“堅陰堅陰”、“存陰存陰”。與苦泄有關,而非。與苦泄有關,而非苦味能補陰液。苦味能補陰液。v咸味咸味 v能軟能軟咸味有咸味有軟堅散結軟堅散結的作用。的作用。v 治療瘰疬、癭瘤、痰核、癥瘕痞塊。治療瘰疬、癭瘤、痰核、癥瘕痞塊

20、。 能下能下咸味有瀉下的作用。治療大便燥結。咸味有瀉下的作用。治療大便燥結。 “ “咸走血咸走血”; “ “咸補腎咸補腎”v淡味淡味 能滲、能利能滲、能利即有即有滲濕利小便滲濕利小便的作用。治療水濕的作用。治療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內停所致的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v“淡附于甘淡附于甘”“五味五味”可和可和“五行五行”、“五臟五臟”相結合相結合木木 火火 土土 金金 水水肝肝 心心 脾脾 肺肺 腎腎酸酸 苦苦 甘甘 辛辛 咸咸v“性性”與與“味味”形成形成藥物作用的基礎藥物作用的基礎,因而是中藥性能中,因而是中藥性能中最重最重要的兩個成員要的兩個成員。要準確、全面地認識某一藥物

21、的功效,必須。要準確、全面地認識某一藥物的功效,必須性味合參性味合參。v氣味相同,作用相近;氣味相同,又有主次。氣味相同,作用相近;氣味相同,又有主次。v氣味不同,作用有別。氣味不同,作用有別。v氣同味異,味同氣異,其所代表藥物的作用則各有不同。氣同味異,味同氣異,其所代表藥物的作用則各有不同。v一藥數味,效用擴大。一藥數味,效用擴大。v臨床用藥既用其氣、又用其味;配伍用藥,氣味取舍臨床用藥既用其氣、又用其味;配伍用藥,氣味取舍v由于性味屬藥性范疇,只反映藥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由于性味屬藥性范疇,只反映藥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因此性味合參,還要與功效結合。因此性味合參,還要與功效結合。1

22、 1 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v 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藥物對人體作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藥物對人體作用的趨向性,是說明藥物性質的概念之一。是藥物用的趨向性,是說明藥物性質的概念之一。是藥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作用的定向概念。第三節第三節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v升升上升提舉上升提舉 ,作用趨勢向上作用趨勢向上v降降下達降逆下達降逆 ,作用趨勢向下。作用趨勢向下。v浮浮向外發散向外發散 ,作用趨勢向外。作用趨勢向外。v沉沉向內收斂向內收斂,作用趨勢向內。作用趨勢向內。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藥物對機體有向上、向下、向外、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藥物對機體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內四種不同

23、作用趨向。向內四種不同作用趨向。v2 2、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v升浮升浮屬陽屬陽v沉降沉降屬陰屬陰v疾病的病勢:向上(嘔吐、呃逆、喘息),向下疾病的病勢:向上(嘔吐、呃逆、喘息),向下(脫肛、遺尿、崩漏),向外(自汗、盜汗),向(脫肛、遺尿、崩漏),向外(自汗、盜汗),向內(表證未解而入里);內(表證未解而入里);v疾病的病位:在表(外感表證),在里(里實便疾病的病位:在表(外感表證),在里(里實便秘),在上(目赤腫痛),在下(腹水、尿閉);秘),在上(目赤腫痛),在下(腹水、尿閉);v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來說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來說也

24、就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了。也就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了。v它是與疾病所表現的趨向性相對而言的它是與疾病所表現的趨向性相對而言的。3 3 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四氣五味四氣五味 具有辛、甘(淡)味、和溫熱之性的藥物,具有辛、甘(淡)味、和溫熱之性的藥物,屬陽,大多具有升浮之性;屬陽,大多具有升浮之性; 具有酸(澀)、苦、咸、和寒涼之性的藥物,具有酸(澀)、苦、咸、和寒涼之性的藥物,屬陰,大多具有沉降之性;屬陰,大多具有沉降之性;v本草綱目本草綱目:“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熱無沉”;藥物的質地輕重藥物的質地輕重:輕虛升浮,重實

25、沉降;:輕虛升浮,重實沉降;備要備要:“凡藥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凡藥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炮制炮制:酒:酒升;姜升;姜散;醋散;醋收;鹽收;鹽沉。沉。本草綱目本草綱目“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配伍配伍:從眾效應;:從眾效應; 引經藥的作用。引經藥的作用。本草綱目本草綱目“非無定性也,奪于群眾之勢,不得非無定性也,奪于群眾之勢,不得不然耳。不然耳。”本草綱目本草綱目“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升降在物,亦在人也”v4 4、升降浮沉的作用、升降浮沉的作用v升浮藥,性主溫熱,味屬辛甘淡,質地多為

26、輕清至虛之品,升浮藥,性主溫熱,味屬辛甘淡,質地多為輕清至虛之品,其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趨勢。具有疏散解表、透疹消瘡、其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趨勢。具有疏散解表、透疹消瘡、開宣肺氣、溫里散寒、暖肝散結、溫通經脈、通痹散結、開宣肺氣、溫里散寒、暖肝散結、溫通經脈、通痹散結、行氣開郁、活血消癥、升陽舉陷、涌吐、開竅等功效;行氣開郁、活血消癥、升陽舉陷、涌吐、開竅等功效;v沉降藥,性主寒涼,味屬酸苦咸,質地多為重濁堅實之品,沉降藥,性主寒涼,味屬酸苦咸,質地多為重濁堅實之品,其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內的趨勢。具有瀉下通便、清熱瀉火、其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內的趨勢。具有瀉下通便、清熱瀉火、利水滲濕、重鎮安神、潛陽

27、息風、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止利水滲濕、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止呃、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澀精止遺、固崩止呃、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澀精止遺、固崩止帶、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等功效。帶、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等功效。v另外,某些藥物作用趨勢不明顯,如南瓜子,具有另外,某些藥物作用趨勢不明顯,如南瓜子,具有殺蟲作用。殺蟲作用。v還有一些藥物作用趨勢具有雙向性,如:麻黃還有一些藥物作用趨勢具有雙向性,如:麻黃即能發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腫(向下即能發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腫(向下的趨向);川芎的趨向);川芎既能既能“上行頭目上行頭目”祛風止痛,祛風止痛,又能又能

28、“下行血海下行血海”活血調經。活血調經。5 5、升降浮沉對臨床的指導意義:、升降浮沉對臨床的指導意義:v 改變改變病勢病勢趨向,調整臟腑氣機的紊亂,糾正機體功趨向,調整臟腑氣機的紊亂,糾正機體功能失調,使之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能失調,使之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v 作用于機體的不同作用于機體的不同部位部位,因勢利導,祛邪外出。,因勢利導,祛邪外出。v通常情況下:通常情況下:病變(部位)在上、在表病變(部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病變在下、在里病變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病勢(趨勢)逆上者病勢(趨勢)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宜降,不宜升。病勢

29、下陷者病勢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宜升,不宜降。v某些情況某些情況 必須升降同用,以調節氣機,恢復臟腑功必須升降同用,以調節氣機,恢復臟腑功能。交泰丸中黃連、肉桂的配伍,一升一降能。交泰丸中黃連、肉桂的配伍,一升一降 麻杏石甘湯中石膏、麻黃的配伍,一升一降麻杏石甘湯中石膏、麻黃的配伍,一升一降第四節第四節 歸經歸經v1 1、歸經的概念:歸經的概念: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作用部位,是中藥性能的重要內容。藥物作用部位,是中藥性能的重要內容。 歸歸是藥物作用的歸屬部位是藥物作用的歸屬部位 經經是指經絡與臟腑的統稱,代表某一經絡或是指經絡與臟腑的統稱,代表某一經絡或某

30、一臟腑。某一臟腑。 歸經歸經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用,即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藥物的歸經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同。藥物的歸經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同。歸經的源流:歸經的源流: 最早在最早在內經內經有有“五入五入”、“五走五走”的記載。的記載。 傷寒論傷寒論有六經辨證用藥理論的記載,為歸經理論的形成奠定有六經辨證用藥理論的記載,為歸經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了基礎。 唐宋時期唐宋時期本草衍義本草衍義本草拾遺本草拾遺

31、將藥物定向定位的歸經與臟將藥物定向定位的歸經與臟腑經絡聯系在一起。腑經絡聯系在一起。 金元時期金元時期珍珠囊珍珠囊正式把歸經作為藥性,標志著系統的歸經理正式把歸經作為藥性,標志著系統的歸經理論已確立。論已確立。 至清代,沈金鰲正式提出至清代,沈金鰲正式提出“歸經歸經”一詞一詞。在在要藥分劑要藥分劑一書一書中,于每味藥下均列中,于每味藥下均列“歸經歸經”一項,用以說明藥物的作用范圍。至一項,用以說明藥物的作用范圍。至此歸經理論得以完備此歸經理論得以完備。v2 2、歸經的理論基礎和確定:、歸經的理論基礎和確定: 歸經理論的形成是在歸經理論的形成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導下,以臟腑經絡

32、理論為基礎,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藥物所以藥物所治療的病證為依據治療的病證為依據,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從藥物的療效從藥物的療效中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中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 經絡可溝通人體內外表里,所以一旦發生病變,體表經絡可溝通人體內外表里,所以一旦發生病變,體表病變可通過經絡傳到內在臟腑,內在臟腑病變也可通過經病變可通過經絡傳到內在臟腑,內在臟腑病變也可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上來。絡反映到體表上來。心心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血瘀心痛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血瘀心痛肝肝眩暈、脅痛、巔頂頭痛、抽搐、目赤昏花眩暈、脅痛、巔頂頭痛、抽搐、目赤昏花肺肺感冒、氣喘、咳嗽、胸悶、浮腫感冒、

33、氣喘、咳嗽、胸悶、浮腫胃胃食欲不振、胃脘脹滿疼痛、惡心嘔吐、噯氣、呃逆食欲不振、胃脘脹滿疼痛、惡心嘔吐、噯氣、呃逆 歸經理論是通過臟腑辨證用藥,從臨床療效觀察歸經理論是通過臟腑辨證用藥,從臨床療效觀察總結出來的。總結出來的。 歸經的方法:歸經的方法: 六經用藥的歸經方法六經用藥的歸經方法 衛氣營血,三焦用藥的歸經方法衛氣營血,三焦用藥的歸經方法 歸經的方法不同,但都與臟腑經絡密不可分,臟腑經歸經的方法不同,但都與臟腑經絡密不可分,臟腑經絡學說是歸經的理論基礎。絡學說是歸經的理論基礎。 此外,還有根據藥物自身特性進行歸經的方法。此外,還有根據藥物自身特性進行歸經的方法。4、歸經的意義、歸經的意義

34、(1 1) 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從而提高臨床療效。如清熱藥由于歸經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從而提高臨床療效。如清熱藥由于歸經不同可治療不同部位的熱邪。不同可治療不同部位的熱邪。(2 2) 掌握歸經理論有助于區別功效相似的藥物。如治療頭痛的藥物由于掌握歸經理論有助于區別功效相似的藥物。如治療頭痛的藥物由于歸經不同而應用不同。歸經不同而應用不同。(3 3) 依據臟腑經絡學說,注意臟腑病變的相互影響,恰當選擇藥物。依據臟腑經絡學說,注意臟腑病變的相互影響,恰當選擇藥物。(4 4) 必須和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理論結合起來,才能做到全面。必須和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理論結合起來,才能做到全面。(5 5)借

35、歸經理論掌握藥物所治的眾多病證。)借歸經理論掌握藥物所治的眾多病證。(6 6)根據五味與歸經的關系指導加工炮制藥物。)根據五味與歸經的關系指導加工炮制藥物。4、引經、引經 在歸經理論中,前人認為一些藥對機體的某一部分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歸經理論中,前人認為一些藥對機體的某一部分具有特殊的作用,其選擇性特別強,并且其選擇性特別強,并且 可以引導同用的其他藥物打于病所,而提高療可以引導同用的其他藥物打于病所,而提高療效,因此,將這些藥物稱為引經藥,其所具有的特殊歸經作用稱為引經。效,因此,將這些藥物稱為引經藥,其所具有的特殊歸經作用稱為引經。 桔梗:引藥入肺桔梗:引藥入肺 牛膝:引藥入腎牛膝:引藥入

36、腎4 4、學習歸經理論應注意的事項、學習歸經理論應注意的事項(1)勿將中醫臟腑經絡定位與現代醫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勿將中醫臟腑經絡定位與現代醫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談。(2)歸經所依據的是用藥后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歸經所依據的是用藥后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的分布。物成分在體內的分布。第五節第五節 毒性毒性 一、古代一、古代“毒性毒性”的含義的含義 1 1“毒藥毒藥”作為一切藥物的總稱。作為一切藥物的總稱。2 2毒性是藥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標志。毒性是藥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標志。3 3藥物的偏性。景岳藥物的偏性。景岳“所謂毒藥,是以氣味所謂毒藥,是以氣味之偏也,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也。之偏也,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也。”v二、現代藥物毒性的概念二、現代藥物毒性的概念v毒性毒性:一般是指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一般是指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害性。v毒藥毒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