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水中藻的去除研究進展_第1頁
景觀水中藻的去除研究進展_第2頁
景觀水中藻的去除研究進展_第3頁
景觀水中藻的去除研究進展_第4頁
景觀水中藻的去除研究進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匯報人:楊立輝 環(huán)境科學景觀水中藻的去除研究進展匯報人:楊立輝 環(huán)境科學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2 藻主要去除方法藻主要去除方法3 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主要主要內(nèi)容內(nèi)容4 試驗計劃試驗計劃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1.1水體概況水體概況在現(xiàn)代都市建設中, 營造賞心悅目的景觀水已成為美化人們生活環(huán)境的重要手段. 由于景觀水體多為封閉、半封閉水域,水流動性差, 并且易受到來自天空的干濕沉降( 降塵與不潔凈降水) 的污染; 此外景觀水體的水環(huán)境容量一般較小、水體自凈能力相對較低, 在適宜的水文氣象條件下, 水體就會滋生藻類, 出現(xiàn)“水華”現(xiàn)象,嚴重損害了水體的美感,因此無論是數(shù)百平米的景觀水體還是幾十

2、萬平米的人工水面的富營養(yǎng)化控制越來越多受到重視.1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分類:藻類植物共約為2100屬,27000種。根據(jù)藻類的光合色素、個體形態(tài)、細胞結構、生殖方式和生活史等,可將藻類分為10門:藍藻門、裸藻門、綠藻門、輪藻門、金藻門、黃藻門、硅藻門、甲藻門、褐藻門、和紅藻門。其中,藍藻門、裸藻門、綠藻門、硅藻門的一些藻類與水體富營養(yǎng)化有關。1.2藻類概況藻類指標:藻的個數(shù)(個/L) : 取混合均勻的水樣,一般是取0.1ml 水樣,采用浮游生物計數(shù)框,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數(shù)其個數(shù), 衡量藻類細胞個數(shù).葉綠素含量(Chl-a):藻類利用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可利用葉綠素含量來衡量.化學法化學法物理法

3、物理法生物法生物法處理方法直接過濾除藻氣浮法吸附法除藻微濾機法除藻2.常用除藻方法常用除藻方法化學法化學法物理法物理法生物法生物法處理方法化學藥劑混凝除藻預氯化除藻預氧化光催化氧化法2.常用除藻方法常用除藻方法 光催化氧化法是近30 年來迅速發(fā)展的一種新的高級氧化技術,其作用實質(zhì)是自由基反應機理:常溫常壓下,用光激發(fā)催化劑產(chǎn)生光生電子空穴,光生空穴與H2O、OH- 作用產(chǎn)生強氧化性的OH,無選擇性地將污染物完全降解為H2O、CO2、PO43-等毒性較小的物質(zhì)。該法無二次污染,且降解過程易于控制,所以光催化氧化法是國內(nèi)外近幾年的研究熱點。在光催化除藻中,常用TiO2作為催化劑。光催化氧化除藻光催

4、化氧化除藻2.常用除藻方法常用除藻方法 1.廖興盛等,發(fā)現(xiàn)在波長為253.7nm紫外線C波段的照射下,納米光催化氧化反應 能夠有效降受試藍藻的葉綠素含量,且輻照劑量越大,葉綠素的含量下降速度 越快。 2. Lee 等人將TiO2 鍍膜于空心硼硅玻璃珠(直徑20 mm)上,采用14C 標記方 法研究了光催化作用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中3 種不同藻類的抑活性能。結果表明, 魚腥藻和微囊藻類全部失活,相同條件下直鏈藻60%失活。 3.Peller 等將TiO2 固定在小玻璃珠(直徑5 mm)上,分別研究了其在太陽 光和中壓汞燈(280320 nm)的照射下對剛毛藻(Cladophora)的光催化去除性能,

5、結果發(fā)現(xiàn),當太陽光照射4 d 或紫外光照射2 h 后,剛毛藻細胞中的葉綠素因被 光催化氧化降解而明顯減少,藻細胞失去光合作用能力而失活。 4.陳衛(wèi)等研究了在UV/TiO2體系中, IOM藻類胞內(nèi)有機物(IOM) 具有一定的降解效果。在光強為0.25/,反應120in后, 254的降解率只有68.8,DOC的降解率只有35.8; 254的降解率大于TOC的降解率表明IOM在反應時間內(nèi)并未被完全降解,而是有機物的結構改變了,使有機物不飽和鍵減少。2.常用除藻方法常用除藻方法化學法化學法物理法物理法生物法生物法處理方法生物膜法除藻水生植物控制藻類高效微生物除藻物理方法成本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營養(yǎng)成分

6、對藻類的刺激作用;化學除藻劑雖然具有一定效果,可快速殺死藻類,但產(chǎn)生二次污染,同時化學藥品的生物富集和放大對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負面影響較大,長期使用低濃度的化學藥物會使藻類產(chǎn)生抗藥性,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甚至破壞生態(tài)平衡.2.常用除藻方法常用除藻方法3.1病毒控藻技術 即利用病毒的感染作用殺死藻類。例如已發(fā)現(xiàn)的病毒有:能特異性感染綠藻門的珊瑚輪藻病毒,藍藻病毒(又稱噬藻體),真核藻類病毒(稱為藻病毒)。但是由于形成藻華的藻類種群組成的復雜性,要求病毒能夠?qū)υ孱愡M行全面改感染較為困難。3 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是一種生態(tài)修復技術,其通過強化或減弱系統(tǒng)內(nèi)某功能的力度,對系統(tǒng)進行調(diào)節(jié),去除

7、環(huán)境中的藻類。其包括三種類型。3.2原生動物控藻技術N. Takamura 等通過對水蚤凈化富營養(yǎng)化湖水的現(xiàn)場試驗發(fā)現(xiàn): 草食性水蚤能去除富營養(yǎng)化湖水中的總氮、總磷、COD、BOD 等污染物,從而使水質(zhì)得到凈化。2. Rosetta C H等,在有藻華形成前,纖毛蟲的捕食作用可抑制一些有害藻類的生長。3 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原生動物是水生食物鏈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很多原生動物可以攝食藻類,有些甚至以藻類為惟一食物。若原生動物對特定藻華爆發(fā)種群的捕食作用得到加強,即可達到控藻的目的。3 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3.3細菌控藻技術溶藻細菌是指能夠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抑制藻類生長或殺死藻細胞,

8、從而導致藻細胞溶解的細菌。細菌對于藻類的抑制作用可分為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目前,被報道的溶藻細菌主要有交替假單胞菌(Alteromonas sp.)、黃桿菌屬(Flavobacteriumsp.)、嗜胞菌屬(Cytophaga sp.) 、腐生螺旋體屬(Saprospira sp.)和黏細菌屬(Myxobacter sp.)等。溶藻細菌多為革蘭氏陰性菌,作用對象比較廣泛,既有藍藻,也有硅藻和甲藻。直接溶藻直接作用指細菌與目標藻類直接接觸,表現(xiàn)為捕食。3 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1.黎尚豪等,發(fā)現(xiàn)粘細菌同藍藻細胞相互接觸, 導致藻細胞溶解, 但是這種溶藻僅發(fā)生于宿主的營養(yǎng)細胞。2. Yama

9、moto等 從土壤中分離一株細菌MY- 1 通過直接方式溶解魚腥藻。3. Maria G 等 從發(fā)生水華的銅綠微囊藻中分離一株類似蛭弧菌的細菌, 這種細菌能夠侵入銅綠微囊藻的細胞內(nèi)并溶解宿主。間接溶藻間接溶藻細菌溶藻的主要方式3 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細菌可以通過釋放特異性或非特異性的胞外物質(zhì), 如蛋白質(zhì) , 羥胺 , 抗生素 ,多肽 , 氨基酸等殺死藻細胞。這類細菌常見的有弧菌、假單胞菌、黃桿菌、交替單胞菌、交替假單胞菌等。1.假單胞菌是報道較多的一種分泌胞外物質(zhì)溶藻的細菌。Baker K 發(fā)現(xiàn)某種假單胞菌T827P2B 分泌一種高分子量的熱穩(wěn)定的化合物能夠殺死硅藻。2.交替假單胞菌是

10、最近幾年研究較為深入的溶藻細菌。Lovejoy 等對澳大利亞南部的Huon 河口進行細菌種群調(diào)查時分離到一株交替假單胞菌Y,對有害的水華藻類( Gymnodinium, Chattonella , Hetey2osigm) 有溶解作用, 能在3 h 內(nèi)使藻細胞死亡。近年來對于溶藻細菌的研究有進展:利用溶藻細菌防治水華和赤潮,作為富營養(yǎng)化水體藻類生物防治的方法已經(jīng)受到廣泛關注。多項研究表明,許多溶藻細菌能分泌胞外活性物質(zhì),對宿主藻類的生長起抑制作用。因此,分離篩選環(huán)保、高效、專業(yè)的溶藻活性代謝產(chǎn)物,最終開發(fā)安全、高效的生物殺藻劑已經(jīng)日漸稱為治理藻類水華和赤潮為題的方法之一。1. 陳群以銅綠微囊藻

11、為研究對象,開展了溶藻細菌 L7 對銅綠微囊藻的溶藻效應的研究,發(fā)現(xiàn)藻菌濃度及環(huán)境因子會對溶藻細菌的溶藻效果產(chǎn)生影響,溶藻效果與細菌密度成正比關系,與藻細胞濃度成反比關系。3 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2.楊麗麗等,發(fā)現(xiàn)在溶藻活性物質(zhì)的促進生產(chǎn)階段,在淀粉培養(yǎng)基中添加CaCl22H2O,使得Ca2+的濃度為0.01 g/L ,能夠提高溶藻菌的含量.3.張涵之等,鑒定出溶藻細菌分泌的胞外活性代謝產(chǎn)物分子量在200700 D 之間, 且不是酚類物質(zhì), 可能是糖類、醇類、氨基酸類或芳香醛類物質(zhì)。近年來對于溶藻細菌的研究有進展:3 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具體具體實驗實驗內(nèi)容內(nèi)容內(nèi)容: 從富營養(yǎng)

12、化池塘中篩選分離出兩株溶藻細菌L7和L18, 通過生理生化實驗及16SrDNA測序進行鑒定, 對其單一以及混合菌液去除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華魚腥藻(Anabaena flos- aquae)的效果進行研究, 并考查其溶藻方式。1.藻種及其培養(yǎng):藻種購買后,經(jīng)活化后,溫度在25。C左右,光照為2000-3000lx,光暗周期比為14:10。2.溶解細菌的分離:(1)細菌的初篩:劃線純化菌種;(2)利用藻液感染篩選溶藻細菌;3 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例1:溶藻細菌的分離鑒定及其溶藻特性研究:(3)利用固體感染分離溶藻細菌3.因素設置用正交試驗L9(3

13、4)分析溶藻方式, 考查不同生長時期、不同濾液來源及不同投加濾液體積分數(shù)的效果,菌液經(jīng)過0.22m 玻璃纖維濾膜過濾兩次, 濾液加到藻液中,每隔一定時間 在680nm 處測定吸光度值。(因素設置如表1)。3 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結果與討論1.細菌鑒定結果:知L7 歸屬于芽孢桿菌屬( Bacillus) 中的蠟狀芽孢桿菌( Bacillus cereus) , L18歸屬于芽孢桿菌屬( Bacillus) 中的短小芽孢桿菌( Bacillus pumilus) , 同源性達100%。2 溶藻方式(1)不同生長時期溶藻菌, 其濾液的溶藻效果差異很大, 結果表明衰減期的細菌濾液溶藻效果好于對數(shù)生長期和穩(wěn)定期, 說明不同生長時期細菌分泌胞外物質(zhì)進行間接溶藻效果不一。(2)確定溶藻效果與菌液投加濾液的體積分數(shù)成正相關。如圖1、2。3 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圖1.不同濃度L7濾液對水華魚腥藻的溶解效果圖2.不同濃度L18濾液對水華魚腥藻的溶解效果3 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圖3.L7濾液對銅綠微囊藻的溶解效果圖4.L18濾液對銅綠微囊藻的溶解效果(3)由圖3、4得出,溶藻效果L18大于L7。3 微生物控藻技術微生物控藻技術該研究為基于土著溶藻菌開發(fā)的生物殺藻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jù)該研究為基于土著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