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物專業重磁電實習指導書_第1頁
地物專業重磁電實習指導書_第2頁
地物專業重磁電實習指導書_第3頁
地物專業重磁電實習指導書_第4頁
地物專業重磁電實習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球物理學專業重磁電勘探實習大綱與指導書地球物理與石油資源學院2007年7月目 錄前言2第一章地球物理野外實習教學大綱3第二章 重力勘探野外實習指導書51、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術要求52、重力勘探的技術設計63、重力勘探的野外施工74、重力資料的室內處理9第三章 磁力勘探野外實習指導書131、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術要求132、任務的確定143、儀器設備174、野外工作195、原始記錄206、資料處理與圖件編制217、成果提交248、磁力野外實習內容249、磁力資料整理公式26第四章 大地電磁測深(MT)實習指導書271、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術要求272、大地電磁測深的技術設計283、大地電磁測深(MT)野

2、外工作方法及技術29第五章 可控源聲頻大地電磁測深法(CSAMT)實習指導書311、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術要求312、技術設計及方法特點323、方法概述324、CSAMT的野外工作方法及技術355、CSAMT的資料處理37第六章 瞬變電磁測深法(TEM)實習指導書411、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術要求412、技術設計及方法特點413、LowTEM野外采集方法與技術414、LowTEM資料處理445、中心回線方式瞬變電磁測深法(CLTEM)48第七章、頻譜激電法(SIP)53附錄A:磁力儀性能的校驗55附錄B:用微機質子磁力儀測定巖(礦)石標本的方法57前言實習是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通常可將

3、實習分為專業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或畢業實習)。為了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實際工作能力,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安排野外教學實習,將重、磁、電法、三種地球物理方法與野外地質條件和工程任務相結合,進行野外教學實習。考慮到地震勘探的相對獨立性和時間上的安排,本指導書不涉及與地震勘探相關的實習內容。本大綱適用于地球物理學專業的本科學生。我們在以往實習的基礎上,本實習大綱和實習指導書由胡家華老師、唐新功老師和謝興兵老師負責編寫,其中相關內容借鑒和參考了其它院校的同類教材和參考書,最后經院領導和固體地球物理系領導審定。第一章地球物理野外實習教學大綱實習名稱:地球物理野外實習實習類型:教學實習學 分:2學分

4、實習周數:4周適用專業:地球物理學執 筆 人:胡家華審 訂 人:唐新功一、 實習的性質、目的與任務通過地球物理野外實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大地重力測量、地磁學與地電學、地震勘探原理、電法勘探等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熟悉重力、磁法、電法勘探和地震勘探這幾種主要的地球物理野外工作方法,熟悉地球物理資料的采集過程,同時對野外生產的各個環節的管理有一個感性認識。經過實踐過程的鍛煉,使學生掌握和深化所學的理論知識,為學生將來從事地球物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二、 教學基本要求l 了解地球物理學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l 了解所在油

5、田地層、巖石、構造特征,產油氣層的地質年代,油、氣、水分布情況,各油層所屬沉積相類型。l 了解地球物理方法能夠解決哪些工程和技術問題。l 熟悉重力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和資料采集過程,掌握重力勘探的技術特點及應用范圍。l 熟悉磁力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和資料采集過程,掌握磁力勘探的技術特點及應用范圍。l 熟悉電法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和資料采集過程,掌握電法勘探的技術特點及應用范圍。三、 實習內容l 重力勘探實習l 磁法勘探實習l 電法勘探實習四、 實習方式、實習地點及時間安排l 實習方式由指導老師具體指導,集中實習,分組實施。l 實習地點江漢油田物探處。l 時間安排第八學期進行,實習時間4周,具體安排如

6、下:(1) 重力勘探實習 (6)天(2) 磁法勘探實習 (6)天(3) 電法勘探實習 (10)天(4) 編寫實習報告 (2)天(5) 路途 (2)天(6) 機動 (2)天五、 組織管理 1由院、系指派有經驗的專業教師負責實習的聯系、安排、指導和協調工作,按每20名左右學生配備一名實習指導教師。實習隊設隊長、副隊長(兼管理員)各一人,實習隊一切事務聽從隊長安排。2聘請實習基地專業人員兼任實習指導老師。3分組實習,每組指定一名組長負責具體工作。六、 成績考核與評定1 考核內容由指導老師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表現和對實習內容的掌握情況進行全面考核。(1) 指導老師鑒定 30%(2) 實習筆記與實習報告

7、 20%(3) 實習單位鑒定 20%(4) 筆試或口試 30%2 成績評定綜合上述考核內容,最后采用優(>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五級記分制評定學生成績。第二章 重力勘探野外實習指導書1、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術要求執行以下技術標準:(1)SY/T 58192002 (地面重力勘探技術規程)(2)SY/T 58001993 (石油重磁力勘探野外資料驗收規定)(3)SY/F 582893 (石油物探巖石密度測定)(6)SY/T 6055- 94 (石油重力、磁力、電法勘探技術圖件)(7)SY/T6280-1997 (石油地震

8、隊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規范)2、重力勘探的技術設計(一)重力勘探的地質任務、工區位置、自然及交通條件、地質及地球物理條件概況(二)儀器設備重力儀一般分為相對重力儀和絕對重力儀,用于重力勘查工作中的重力儀,一般都是相對重力儀。目前常用的LCR金屬彈簧重力儀,就是相對重力儀。有兩個最基本的部分:一是靜力平衡系統,又叫靈敏系統,用來感受平衡系統的微小變化。二是測讀機構,用來觀測平衡系統的微小變化并測量出重力變化。采用補償法進行測讀,也稱為零點讀數法。要注意幾個常用的概念:1、角靈敏度:指單位重力變化所能引起平衡體偏角的大小,偏角越大,說明角靈敏度越大,表示儀器越靈敏;2、零點讀數法:也稱補償法,其含

9、義是,選取平衡體的某一位置作為測量重力變化的起始位置,即零點位置,重力變化后,第一步是通過放大裝置觀測平衡體對零點位置的偏離情況;第二步是用另外的力補償重力的變化,即通過測讀裝置將平衡體準確地調回零點位置,測微器上前后兩個讀數的變化反映了重力的變化;3、零點漂移:重力儀的彈性元件在一個力的長期作用下產生彈性疲勞和蠕變,使彈性元件隨時間推移產生極其微小的永久形變的現象。(三)比例尺及測網的確定比例尺的大小反映了對測區研究對象或異常體研究的精細程度,通常根據地質任務、規模及異常特征來確定。一般以不漏掉最小勘查對象所引起的異常為準則,即至少有一條測線穿過該異常體,所以線距不能大于異常的長度。測線的方

10、向應垂直與已知異常或勘查對象的走向,盡量與已有的其它物探剖面重合或者平行,并兼顧到布點、施工的方便。選取測區時要使研究對象位于測區中央,使周圍有足夠范圍的正常場,以確保異常的完整性,并盡可能包括已知區。對于一般的小范圍測量,測區的形狀盡可能規則,如矩形測網,測點均勻地分布在測區內,在已知的勘查對象上方測點可適當加密。(四)測量精度與誤差分配異常精度的高低反映了所獲得的異常質量的好壞,野外的數據經過整理后,還要進行各項校正。因此,異常的總精度與每一項校正都有關系,如下式:式中,為異常的總精度;為數據測量精度;為地形校正精度;為儀器精度;為基點聯測精度;為布格校正精度,其中,為高程測量精度;為緯度

11、校正精度,其中,為測點坐標測量精度。異常精度是確定工作方法技術的依據,同時決定了測量效率和成本。實際工作中,應根據各種實際條件,比如,儀器性能,測區地形,交通狀況等條件合理分配各項精度要求。測量總精度一般定義為最小有工業意義的礦體所引起的異常的1/2到1/3,計算公式為式中,為最小有工業意義的礦體的異常最大值。3、重力勘探的野外施工(一)施工前的儀器準備1、儀器的性能檢查及調節(1)測程調節到適合當地工區的觀測范圍。(2)測定氣泡曲線和縱、橫水準器的調節,氣泡曲線偏離其正確位置不超過(1/41/2)格。(3)靈敏度調節:亮線反映了重力儀的靈敏度,對于LCR-G型,調為(911)個單位;LCR-

12、D型,調至(0.91.1)個單位。2、儀器的靜態試驗目的是了解儀器的靜態零點漂移情況和環境溫度對儀器的影響,每隔2530分鐘觀測一次,連續觀測24小時以上。在遠離震源,環境溫度變化小于3°C、周圍干擾小的室內進行靜態試驗。儀器置平、開擺穩定后,連續觀測24h,每30min讀取一個數,試驗數據經固體潮改正后,作出儀器靜態零點掉格曲線,并計算儀器的掉格率。靜態零點掉格曲線要求呈線性變化,24h靜態掉格一般小于0.040×10-5 m·s-2。3、儀器的動態試驗目的是了解重力儀在動態條件下的零位變化,以確定重力儀線性變化的最大時間間隔,以及野外的最佳工作時間段。動態檢驗

13、應在與野外工作相類似的條件下進行,點距與實際點距相當,選擇重力段差在2×10-5m·s-2以上的810個點進行雙程往返觀測,觀測時間8h以上,連續觀測2個工作日(收工前動態觀測時間為1個工作日)。要求動態觀測精度不低于設計測點觀測均方誤差。4、儀器的一致性檢驗在工區用兩臺以上的儀器工作時,要進行一致性檢驗。選擇兩點間重力差較大的地區,點距與實際點距相當,選擇810個點進行檢驗。如果動態混合掉格試驗滿足要求,可以利用其試驗結果確定儀器一致性。要求儀器一致性精度不低于測點觀測均方誤差。5、格值標定重力儀在開工前、收工后,或者經過大、中修后都必須在國家級格值標定場上檢驗和標定格值

14、。重力儀比例因子及格值標定應為最新標定成果,儀器正常時,每3年應進行一次格值標定或校對。對未進行格值標定的儀器在國家重力標定場(標準點)上標定格值,標定采取兩點重復觀測法。用平均讀格差的相對均方誤差代表相對均方誤差,要求不大于0.03%。(二)重力儀的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1、重力儀使用步驟正式使用重力儀前,需要提前把它加熱到恒溫溫度,并使其穩定4小時以上,一般操作步驟如下:(1)將底盤平穩地放在觀測點上,使底盤中間水泡大體居中;(2)并小心地將儀器從箱內取出,輕緩平穩地放在底盤上,利用底盤凹面使儀器水泡大致居中;(3)利用調節螺絲使氣泡準確居中;(4)逆時針旋轉開關按鈕,用力均勻地轉動緊固螺絲到

15、盡頭,打開儀器,松開擺燈,開燈;(5)轉動讀數按鈕,使亮線從左到右對準讀數線,待讀數線穩定后讀數;(6)逆時針旋轉讀數旋鈕一周,使亮線向左偏離讀數線(7)再順時針轉動讀數旋鈕,使亮線由左向右對準讀數線,讀數(8)重復(6)、(7)兩步,重復讀數;(9)測量完畢,順時針轉動夾固螺絲,關擺,關燈。將儀器放回箱內。2、重力儀使用須知(1)輕拿輕放,嚴禁碰撞。重力儀屬于高精密測量儀器,絕對不能磕碰。運輸和使用過程中,隨時檢查儀器裝箱的提把、背帶、掛鉤等是否牢固,以消除隱患。拿取和安放儀器時要動作輕緩;(2)防水、防曬。要避免陽光直曬和雨淋;(3)保持儀器水平放置。嚴禁將儀器大角度傾斜、橫置和倒置。時刻

16、保持儀器近似處于水平放置狀態,傾斜角度不得超過45度;(4)儀器調穩以后開擺,關擺以后移動,避免讀數過程中儀器受到碰撞;(5)轉動旋鈕時動作要均勻,緩慢。每次讀數時,都應使亮線由左到右緩慢移動;(6)嚴禁在儀器旁邊嬉戲打鬧。(三)基點網測量的技術要求和觀測方式測線和測點布置好以后,就應該根據儀器的零位變化的最大線性時間間隔和交通運輸條件等情況確定基點分布的密度和網形分布。基點是重力異常的起算點,也是重力測量的質量控制點,可以按時間測定重力儀的零點漂移,以便準確地對各觀測點進行零漂校正。基點應選擇在地基穩固、聯測方便、干擾小的地方。基點網全部采用重復觀測法聯測,且按照閉合環路進行。當需要建立多個

17、環路時,每個環路所包含相鄰環路中的基點數不得少于2個,以便統一平差。 (1)基點網的建立基點聯測時,投入2臺或2臺以上重力儀采用雙程往返觀測法進行,在各基點的重復觀測中,儀器的位置和高度前后保持一致。基點點位選擇在地基穩固、聯測方便、周圍干擾小的地方建立。兩基點工作單元之間至少有3個連接點,如基線之間跨度過大,采用加密重力基點的方法,以縮短測點觀測起閉基點的時間。結合工區條件和施工情況,布設的基點基本覆蓋工區,盡量滿足施工中當日閉合。(2)普通點觀測普通點采用單次觀測法,每個工作單元必須起、閉于基點,基點觀測必須做“G負G”。G123nG (3)檢查點布設為檢查施工質量,在普通點施工的同時布設

18、檢查點,布設時遵循“一同三不同” (不同儀器、不同操作員、不同日期)原則。總檢查率不低于5%,檢查點閉合差不大于相應均方根誤差的2.5倍。(四)普通點的觀測方式和質量檢查普通點一般采用單次觀測方法。每次測量工作都開始于基點,并終止于基點,即每個工作單元首尾必須連接基點。兩基點間觀測的時間也不能超過儀器零位變化的線性范圍的最大時間間隔。不同的人進行觀測時,存在一定的視覺誤差,所以一般只能在基點上換人。對于每個測點而言,采用單次觀測方式,每個測點讀數3次,3次讀數的互差不能超過5Gal。為了檢查普通點上重力觀測的質量,以及讀數是否準確,需要對測點進行質量檢查。具體做法是,按照一定的原則,抽取一定數

19、量的測點作為檢測點,對這些檢測點再進行一次測量,并與之前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以確定測量質量是否合格。抽取檢測點的原則是:(1)檢測點的分布在時間和空間上大致均勻分布;(2)檢測點與初次測量時所用的儀器、操作員和時間都不相同; (3)質量檢查應貫穿整個觀測過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避免大的損失;(4)檢測點數應占總點數的(35);(五)大地測量大地測量的主要任務是確定測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測點的點位精度和高程精度要采用同一方法進行重復測量(包括重復讀數)的方法進行檢查,要求檢查點均勻分布,總檢查點不小于總點數的3。4、重力資料的室內處理(一)野外觀測資料的檢查和驗收野外觀測資料的檢查和驗收內容為:

20、儀器工作狀態是否正常,野外工作程序和方法是否合理,野外記錄薄記錄是否完整,有無其它質量問題(如數據的不尋常變化,儀器受振動發生突然掉格現象等)。1、重力儀試驗精度(1)動態試驗式中:T 儀器動態均方誤差,10-5m·s-2;i 第i個相鄰點間單個增量與平均增量之差;m 增量總數;n 聯測邊數。 (2)一致性試驗 式中:Y 儀器動態均方誤差,10-5m·s-2;i 某儀器在某相鄰點之增量與各臺儀器平均增量之差。(3)重力儀格值標定式中:C´比例因子;G 兩國家基本點已知重力差,10-5m·s-2;g 兩基本點間儀器觀測平均重力差,10-5m·s-

21、2。用平均讀格差的相對均方誤差代表相對均方誤差,按下式計算,并要求不大于0.03%。 式中:c 格值相對均方誤差;vi 某次讀格差與平均讀格差之差(i=1,2,ng),格;ns 獨立讀格差數。2、重力觀測值的內部校正經固體潮和零點位移改正后,由每個工作單元的起始基點推算各重力測點的絕對重力值。(1)固體潮校正式中:G(i)-i點固體潮理論值,10-5m·s-2;Gm、Cs-分別為月心和日心至地心平均距離,km;Rm、Rs-分別為月心和日心至地心距離,km;Zm、ZS-分別為月亮和太陽對測點的地心天頂距,(°);-潮汐因子,采用平均值1.16;-測點緯度和地心緯度,(

22、6;)。取測區中央的地理坐標,計算出每個重力觀測時刻的理論固體潮值進行校正。(2) 零點掉格校正每一工作單元起閉基點的早、晚校兩次讀數的重力值之差,剔除固體潮校正值以后即為零點校正值。計算校正系數,然后按觀測時間進行線性校正。式中:K掉格校正系數,10-5m·s-2/min;普通觀測時,終止基點與起始基點重力差,10-5m·s-2;終止基點與起始基點已知重力差,10-5m·s-2;分別為在起始基點和終止基點上的觀測時間,min。3、重力觀測值的外部校正(1) 布格校正gb=(0.3086-0.0419)h式中:地改最大半徑=20km;h布格改正基準面到測點的高差;

23、(2) 正常場校正正常場校正采用19011909年赫爾默特公式:r0=978030(1+0.005302sin2-0.000007Sin22)正常場改正誤差:r=±0.814sin22.x式中: 測點平均緯度;x 測點縱坐標均方誤差 .km。(3)地形校正在0m20m的方形近區,根據八方位實測的相對高差用下式計算8個斜頂面三角棱柱體的地校值,然后相加。 A =a2+1, B =b2+1, C =aba =h1/D, b =(h2 - h1)/D=ln(1+)式中: 過測點在測線方向或其垂直方向上的每個三角形的改正值,10-5m·s-2;D方形域的半邊長,m;h1方形域四條邊

24、中點上的高程,m;h2方形域四個角點上的高程,m。通過公式求出測點近區、中-遠區地改值總和,然后逐點校正。近區采用野外檢查的方法統計。中、遠區用轉動量板方位進行檢查。各區段的誤差按下式計算:式中:i某區段地形改正的均方誤差,10-5m·s-2;i第i點原始地形改正值與檢查點之差(i=1,2,n),10-5m·s-2;地改總均方誤差按下式計算:式中:地地改總均方相對誤差,10-5m·s-2;i1近區地改誤差,10-5m·s-2;i2中、遠區地改誤差,10-5m·s-2。4、基點網觀測數據的整理與平差基點網觀測數據一般在固體潮校正以后,進行零位移校

25、正,求取各相鄰基點間(一個邊段)的重力差值(段差)。零位移校正可根據所采用的觀測方法用圖解或計算方法進行。(1)基點網聯測精度:按各工作單元觀測均方差的均方根衡量。式中: 第j單元聯測均方誤差(j=1,2,N0),10-5m·s-2;m j單元增量總數;n j單元聯測基點的邊數; 基點網聯測均方誤差,10-5m·s-2; 基點網總單元數。 (2)基點網觀測精度:式中: 基點均方誤差(j=1,2,N0),10-5m·s-2;r 基點網閉合圈數;Z 基點平差臂總數; 各平差臂的權(i=1,2,Z); 各平差臂的改正值,10-5m·s-2。 (3)基點網平差

26、基點觀測值經固體潮和零點位移改正后,計算各環閉合差,繪制平差圖,采用波波夫逐次逼近法進行平差。5、檢查觀測精度計算 式中:檢查觀測均方誤差,10-5m·s-2;di第i點前后觀測值之差,10-5m·s-2;n檢查點數;6、測點重力值的觀測精度計算 式中:0 基點網觀測精度,10-5m·s-2;R 測點檢查觀測精度,10-5m·s-2。7、布格重力異常值及精度計算(1)布格重力異常值計算 式中: g 測點重力值, 10-5m·s-2;gb 布格改正重力值, 10-5m·s-2;gt 測點地改重力值, 10-5m·s-2;r0正

27、常場值, 10-5m·s-2。(2)布格重力異常精度計算式中:布格異常總精度, 10-5m·s-2;觀測重力值精度;布格校正精度;地形校正精度;正常場校正精度。(二)普通點觀測數據的整理1、初步整理初步整理的目的是根據普通點的觀測值進行固體潮校正和零位移校正,最后求出各普通點相對于總基點的重力差,或者推算出各普通點的重力絕對值。具體步驟是:讀數轉換à固體潮校正à零點偏移校正à與基點之間的差2、重力異常的計算重力異常的計算包括對普通測點的重力值進行地形校正、布格校正和正常場校正,最后獲得各普通測點的布格重力異常。具體步驟是:地形校正à布

28、格校正à正常場校正à布格重力異常(三)重力資料的處理與解釋根據布格重力異常值,繪出剖面圖和平面等值線圖,進行位場分離、水平方向導數、垂向導數等換算,分析重力異常總體變化趨勢,重力異常的最大和最小幅值、異常的走向、梯度變化特征等,參考地層密度變化規律以及其它物探資料,分析相應場源體的形狀、大小、埋深和產狀等要素。對分析結果作出合理的地質解釋。第三章 磁力勘探野外實習指導書1、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術要求執行以下技術標準(1)SY/T 57712004 (地面磁法勘探技術規程)(2)SY/T 58001993 (石油重磁力勘探野外資料驗收規定)(3)SY/F 582893 (石油物探

29、巖石密度測定)(4)SY/T 6055- 94 (石油重力、磁力、電法勘探技術圖件)(5)SY/T 6280-1997 (石油地震隊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規范)2、任務的確定在確定任務時,應結合具體情況,根據當地地質-地球物理模型,以尋找具備磁測前提的礦床、地層、控礦構造、有關蝕變巖石等作為磁測目標物,盡量發揮高精度磁測在構造研究、地質填圖、直接和間接找礦、礦區勘探等多方面的作用。例如配合大、中、小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提供研究基礎地質的資料;成礦遠景區的高精度磁法普查尋找弱磁性礦產或進行間接找礦,以圈出找礦靶區,其中包括貴金屬、有色金屬、黑色金屬以及具有磁法間接找礦前提的非金屬礦床等;配合礦區及

30、外圍普查勘探,對弱磁異常進行詳細研究,為尋找深部、隱伏礦提供線索;勘查油氣礦床;在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中的應用;其他包括尋找爆炸物、地下管道、考古等人文活動遺跡調查方面的應用。 應用綜合物化探方法時,要考慮高精度磁測特點(使用前提、作用、效率、成本等),合理地確定其具體任務,充分發揮其作用,當工作地區存在著多種可能用高精度磁測解決的問題時,應當考慮同時解決多種問題的必要和可行性。(一)技術設計在地質勘查勘探工作的所有階段,凡采用高精度磁測時,都必須進行技術設計。磁測總誤差小于或等于5nT的磁測工作,統稱為高精度磁測工作。(二)測區、比例尺和測網的確定應根據高精度磁測工作的具體任務,確定

31、測區范圍。測區范圍必需保證探測成果輪廓完整,周圍有一定面積的正常場背景。但為了節約工作量,一般可將普查范圍劃為“控制區”與“調查區”,對“控制區”可以放稀測網。在勘探礦區的磁測工作不僅要研究礦床本身,還要研究廢石堆、尾礦場。測區范圍應盡可能地包括少量已知區,即地質情況清楚,過去已作過磁測工作并經驗證的地段。與過去工作過的磁測工區相銜接時,必須有一定數量的重迭測線,并盡量包括過去工作過的基點或基線點。(三)磁測工作比例尺的確定在區域地質調查階段,高精度磁測作為綜合物探方法之一,用于中、小比例尺(1:20萬到1:10萬)及大比例尺(1:5萬到1:2.5萬)地質填圖等。在普查階段,比例尺應和地質普查

32、比例尺相當或者再大一倍,主要使用的比例尺由1:2.5萬到1:5千。在詳查階段,比例尺要大于1:5千。(四)高精度磁測區域調查與普查測網的選擇以能從信噪比很低的數據中發現有意義的最小異常為原則。測線距應不大于成圖比例尺上1cm的長度,以保證最小有意義地質體上有一條測線通過。其測點距應保證測線上至少有3個連續測點能在既定工作精度上反映異常。當測區內信噪比較低時,可將有效異常范圍內的連續測點數加到6到9個(視干擾強度而定)。有時限于工區條件和為了工作方便,也可用不規范測網進行觀測。在詳查工作中,點線距必須保證觀測結果能清晰地反映異常細節,以滿足數據處理和推斷解釋的需要。(五)磁測參數的選擇和磁測精度

33、的確定應根據任務要求,探測目標物的磁化特性和形狀,結合儀器設備能力,合理地選擇磁測參量。磁測參量包括:磁場垂直分量異常Za,磁場總量異常T及總磁場垂向梯度異常Th或水平梯度異常Tx。設計磁測工作時應盡可能選擇那些對發現磁異常,解釋推斷有獨特作用的磁參量,而且在設備條件許可與經濟合理的情況下要進行多參量磁測,以查明場源的更多特征。(六)磁測工作的精度用磁場觀測精度的均方誤差為衡量磁測精度的標準。觀測均方誤差的計算公式為: (31)式中: 第I點經各項改正的原始觀測與檢查觀測之差; n 檢查點數;i=1,2,n。對于異常磁場應用平均相對誤差來衡量。平均相對誤差的計算公式為: (32) (33)式中

34、:與第i點的原始觀測與檢查觀測。(七)區域地質調查的磁測和大面積普查性磁測工作的精度應根據干擾水平和儀器設備條件確定,以滿足綜合找礦,綜合研究需要為原則。一般普查性磁測工作的精度,應根據由目標物引起的可以從干擾背景中辨認的,有意義的最弱異常極大值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來確定。異常詳查和配合礦區詳查評價的磁測工作,其精度應根據異常特征和所需等值線間隔確定,并滿足解釋推斷時可能用到的某些數據處理技術對磁測精度的特殊要求。為查明目標物磁場的更多特征和區分干擾異常,需要在異常區和精測剖面上進行同點位的不同高度觀測,此時的磁測精度按最低高度上的觀測精度來衡量。如有特殊情況,應在設計書中另行規定。(八)總精

35、度的誤差分配磁測總精度是測點觀測誤差(含操作及點位誤差、儀器噪聲均方誤差、儀器一致性誤差以及日變改正誤差)、總基點、正常場與高度等各項改正誤差的總和。可根據實際技術條件,在保證總精度的前提下,提高某項精度和降低另一項精度,可參考表1進行誤差分配。表1 磁測誤差分配表磁測總誤差nT野外觀測均方誤差,nT基點、高程及正常場改正誤差,nT總計操作及點位誤差儀器一致性誤差儀器噪聲誤差日變改正誤差總計正常場改正誤差高程改正誤差總基點改正誤差54.362.652.02.02.02.451.01.02.021.561.10.70.50.71.2120.70.70.710.870.70.30.30.30.49

36、70.280.280.3注:操作及點位誤差中,含點位不重合、探頭高度不準、探桿傾斜等誤差。(九)總基點與各種改正方法總基點為全測區的零點,即異常起算點。如工區范圍較大時可設立分基點,總基點與分基點組成基點網。使用質子磁力儀測定地磁場強度,無需用基點網進行地磁場值傳遞和基點網聯測,但需消除日變影響,求出各基、測點之間地磁場的真正差值。因此,除總基點外,各日變站也擔負著測區分基點的作用,并通過日變改正,把測區的觀測值歸一化到同一時間。若總基點的T0值為已知時,各分基點即可直接使用總基點的T0值進行日變改正,此時無需再作總基改正。若總基點尚未確定,可先假定一個To值,各分基點統一使用此T0值作日變改

37、正。特選定了總基點并測出其To值之后,再按這兩個To值之差作總基改正。在日變改正中,要提高對地磁場短周期變化的改正精度。因此,應按地電結構的差異分區設置日變觀測站,按需要的精度確定采樣間隔,進行日變改正。可參照附錄B執行。當測區范圍內或剖面長度內正常場變化超過表1誤差限時,必須進行地磁場正常梯度改正。當觀測點總基點的高差超過表2所示高度改正的誤差限時,必須進行地磁場垂向梯度改正。(十)專門剖面與專項工作的設計在所有正式面積性工作中,必須設計典型剖面。典型剖面應布置在能概括反映區內不同地層、火成巖、構造和礦產的地方,并是好能與已有地質剖面重合。剖面的數量由地質情況的復雜程度和磁場變化情況以及工作

38、任務確定。長度應大于地質情況已知地段的高度,觀測點距可根據需要而定,以能取得不同地質體上的詳細對比資料為原則。觀測精度應適當提高。當需要對異常作定量推斷時,必須設計精測剖面。精測剖面應布置在最能反映異常特征,最少干擾,最利于進行定量計算的地方,并盡可能與已有勘探線重合或通過已有探礦工程。剖面應是直線,其方向應垂直于異常走向或通過異常的正負極值點。剖面數量視異常情況而定,剖面長度要使兩端出現正常場。剖面點距和精度要求跟據定量推斷的需要確定。(十一)大地測量定點方法應根據工作任務、工區地形和以往測地工作程度等具體條件確定。對中小比例尺磁測工作,宜利用較工作比例尺大一級或同級的合格地形圖定點,或采用

39、航片定點等新技術以提高效率。所定點位的最大平面誤差值,在按工作比例尺作的圖上必須不大于2.0mm。對等于或大于1:1萬的磁測工作,應采用儀器敷設基線,并在此基礎上逐點或隔點測定測點(全儀器法),或敷設控制點網(半儀器法)。所定點位的最大平面誤差值,在按工作比例尺所作的圖上必須不大于2.5mm。(在通視條件極差的地區,在不影響完成地質任務的前提下,可適當放寬)。按下式計算的相鄰點距離的相對誤差值須不大于25%。應按地形圖上所定點位確定每個測點的高程。一般高程誤差不大于高度改正允許誤差,如表2:表2 高程誤差分配表磁測總誤差,nT高度改正誤差,nT允許高程誤差,m51.041.620.729.21

40、0.2811.6為便于磁測資料的長期利用,對測網基線的端點、重要剖面的端點、磁測總基點、基點及主要異常位置,以及建議的異常查證工程位置,都應與附近三角點進行聯測,求出坐標值并標繪在地形底圖上,必要時可將上述點位的永久標志向當地政府托管。(十二)磁參數測定工作高精度磁測工作均需進行磁性參數調查。尤其根據地質-地球物理模型進行間接找礦時,對磁參數的調查了解必須更為廣泛和深入地進行。應根據磁參數的研究任務,結合工作地的地質條件及巖(礦)石磁性強弱選擇合適的磁參數測定方法,并按每個異常都應解釋和交待的原則確定標本采集點的分布,要求采集新鮮的巖、礦石標本。每類巖石標本不少于30塊,按測定方法的要求,確定

41、標本的大小、規格,提出進行巖礦鑒定、化學分析等補充研究的方案。當具有已知地質斷面和相當的磁異常曲線,該曲線又有以計算磁性地質體的總有效磁化強度時,要盡可能通過反演計算求出磁性地質體的總有效磁化強度。磁參數的測定靈敏度應不低于10-5SI。3、儀器設備(一)儀器準備開工前儀器試驗內容主要有:探頭高度試驗、噪聲水平試驗、觀測誤差試驗和一致性試驗。收工前或儀器檢修后,還須進行觀測誤差和一致性試驗。1、探頭高度試驗在工區內選擇一條長約100m,對淺層干擾有代表性的典型剖面,點距35m,用1.5m,1.8m,2m三個不同探頭高度各進行一次往返觀測。以觀測結果選出接近恒定值的最佳探頭高度。探頭高度一經確定

42、,必須在全區內保持不變,其誤差不超過探頭高度的1/10。2、噪聲水平試驗將儀器的探頭置于無人文干擾的磁場平穩處,探頭間隔在20m以上。在日變平穩時段進行秒級同步觀測,取100個以上的觀測值計算儀器的噪聲水平。3、觀測誤差試驗在無人文干擾且磁場平緩(10nT20 nT)的地方,建立一條觀測路線,設觀測點50個以上。參與生產的各臺儀器在這些點上作往返觀測,觀測值經日變改正后,計算各臺儀器的觀測均方根誤差。4、儀器一致性試驗同一工區使用兩臺以上(含兩臺)儀器時,需進行儀器一致性測定,方法觀測誤差的測定。儀器一致性用總觀測均方根誤差衡量,量值應不大于設計觀測均方根誤差的1/2。(二)日變站設立、聯測和

43、日變觀測1、日變站的設立設于平穩磁場內,磁場的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較小,在半徑2m及高差0.5m范圍內磁場設于平穩磁場內,磁場的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較小,在半徑2m及高差0.5m范圍內磁場變化不超過設計總均方根誤差的1/2。附近無磁性干擾源,并遠離建筑物和工業設施(鐵路、廠房、高壓線等)。周圍地形平坦,有利于標志的保存,并測定坐標和高程。為保證磁力采集精度,日變站控制范圍應不大于40km。2、儀器校對點選取設于磁場梯度較小處,附近無自然、人文磁性干擾源,設立明顯標志,便于出工、收工時校對。做校對觀測時,點位和探頭高度前后應保持一致,并要求觀測值經日變改正后,其閉合差不大于2.5倍野外觀測均方根誤差

44、。3、日變站基本場值的求取與聯測(1)日變站基本場值的求取連續觀測72h以上(18時6時進行,讀數時間間隔取為1min),選取夜間平穩時段(20時6時)觀測值100個以上,觀測值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該日變站的基本磁場值。(2)日變站的聯測用系統誤差較小的儀器,在18時6時的磁場平穩時段內,進行日變站與日變分站之間的秒級同步觀測,讀數時間間隔為30s,連續觀測時間不少于3.5h。4、日變觀測(1)選擇性能較好的儀器進行日變觀測,采樣間隔30s。(2)每天日變觀測應早于校對點15min,而終于晚校對點觀測之后。(3)梯度大于2.0nT/min的日變資料不能用于日變校正。(4)日變改正精度用儀器噪聲水平

45、衡量。(三)測點觀測與質量檢查1、測點采集按校對點測點校對點順序進行觀測,每個測點采取兩個合格讀數。測點點位應避開自然、人文磁性干擾源,無法避開時應做詳細備注。2、檢查點觀測應嚴格按“一同三不同”(不同儀器、不同操作員、不同日期)要求執行,檢查量不少于測點總數的5%,檢查觀測直接差不大于設計觀測均方誤差的2.5倍。(1)對儀器設備的基本要求:用于同一工區,同一性質工作的儀器,而且是測量同一參量的,類型要盡可能相同。用于生產觀測、日變觀測及磁性參數測定等各類儀器應配套。各類儀器的零、部件要齊全完好,易損零部件有一定量的備品。工具齊全,配套情況良好。儀器的檔案要完整。儀器的精度必須滿足設計書要求,

46、其他各項性能滿足設計書、儀器說明書及銘牌規定,如上述要求不能滿足,則待檢修達到要求或配套齊全后再行領取。應按磁測總精度的要求,選用相應精度級別的磁力儀。(2)儀器設備的性能檢驗:正式生產前,應對所有用于生產的(包括備用的)儀器的性能,可達到的觀測精度和各儀器間的一致性,進行現場校驗,以保證滿足設計書和本規程的要求。校驗應在工作現場進行。觀測點數不少于50個,其中少數點要處于較強的異常場上(約為均方誤差的5倍以上)。各儀器的觀測結果無明顯系統誤差。用全部儀器重復觀測值算出的總觀測均方誤差值不大于設計均方誤差值的2/3。用多臺儀器進行重復觀測,計算總均方誤差的公式為:(34)式中:Vi 某次觀測值

47、(包括參與計算平均值的所有數值)與該點各次觀測值平均數之差;n 檢查點數, i = 1,2,n;m 總觀測次數,等于各檢查點上全部觀測次數之和。對于儀器噪聲不符合設計書要求的,有明顯系統誤差的以及觀測均方誤差達不到要求的儀器,應查明原因,必須重新進行調節和校驗,如仍達不到要求,則應停止使用。儀器經過調節和檢修,則應重新進行性能校驗。在每一測區正式開工前與工作結束后,均應對使用的儀器噪聲均方根值,觀測精度與一致性等進行測定,檢查其變化情況,檢查方法按儀器說明書及附錄A中的有關要求執行。(3)對儀器設備的保安和維護:建立嚴格的責任制,儀器的發放單位和使用者,應對儀器的安全負全面的責任,未經主管單位

48、和操作者本人同意,他人不得隨意動用,交接儀器時交接雙方進行檢驗并辦理并接手續;使用、保管、運送儀器設備時必須防水、防潮、防曝曬、防震、防塵。嚴禁將儀器放置在潮濕、不清潔和不安全的地方;儀器箱內應經常備有有效的干燥劑。雨季野外工作時,要隨身攜帶防水塑料套,在低溫條件下工作時,可將儀器提高1-2h放在室外,以消除室內與野外溫差過大對讀數的影響,在多風沙地區工作時,收工后應將儀器設備用布包嚴;運用高精度磁力儀時必須由工作人員隨身攜帶,妥善維護,嚴禁寄存和托運,如因特殊情況必需托運時,應經領導批準,然后妥善包裝,裝入結實的木箱,儀器與各零部件之間應有足夠厚的“緩沖”材料,并保價托運;儀器設備發生故障時

49、必須及時修理,禁止湊合使用;嚴禁隨意拆卸儀器,而且因防震、防摔、防碰等原因;儀器不正常時,必須首先排除外部原因,如電池、電纜、接插頭的接觸不良及短路等。在斷定非外部原因后,才能將儀器送回修理;日常保養包括每日用畢后擦凈塵土、汗跡,特別是各插口(座)要保持清潔;每月要對儀器設備全面保養、檢查一次,每年應全面檢查、維修一次,并將檢查和維修結果,記入儀器使用薄。4、野外工作(一)基點的選擇:總基點,其位置必須實地確定,要求是:1、位于正常磁場內;2、磁場的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變化較小,在半徑2m及高差0.5m范圍內磁場變化不超過設計總均方誤差值的1/2;3、附近沒有磁性干擾物(特別是可移動磁性干擾物)

50、,并遠離建筑物和工業設施(如鐵路、廠房、高壓線等);4、所在地點能長期不被占用,有利于標志的長期保存。(二)分基點的選擇:分基點亦即分區日變站,要求是:1、位于平穩磁場內;2、靠近駐地,使用方便;3、參照對總基點要求的第2、3、4款執行。(三)儀器校正點: 用于了解一天或一段工作時間內儀器性能是否正常。1、位于磁場梯度較小處,即避開異常點或磁場突變區,設立明顯標志,每次校正時點位和高度盡可能一致;2、附近沒有可移動磁性干擾物;3、在觀測路線上或其它便于使用的地方。(四)基、測點觀測每個閉合觀測單元的觀測,必須始于校正點,終于校正點。長剖面工作,如一天內不能完成閉合單元的觀測工作回到校正點進行儀

51、器校正時,須在當日觀測的剖面末端設23個連接點,次日觀測從重復各連接點的觀測開始,并于剖面觀測結束后回到校正點觀測。當在校正點上的前后兩次讀數經日變改正后的差值超過兩倍觀測均方誤差時,則全閉合觀測單元工作量報廢,并查明儀器不正常的原因。測點觀測時應嚴格遵守下列要求,并隨時注意觀測結果的變化,及時采取妥善的處理措施。進行觀測點觀測時,一般作單次觀測即可滿足精度要求;觀測時,觀測人員必須“去磁”即不能帶小刀、發卡、皮帶扣、鞋扣等磁性物品,必須攜帶的磁性物件和其它有磁性的設備應離開測點一定距離。這個距離可以通過試驗確定,以不影響觀測結果為原則;觀測時應保證點位正確,同時每次觀測時探頭的高度均應保持一

52、致;觀測時如遇有事故(如儀器受震),儀器性能可能發生突然變化時,應即回到震前測過的幾個測點(點位要正確)上作重復觀測,必要時應回到校正點上作重復觀測,以檢查儀器性能,當確認儀器性能正常后,方可繼續觀測; 當觀測結果出現如下變化時必須采取的相應措施:1、當相鄰兩測點讀數相差較大時,或當有值得注意的地質現象時,須加密測點;2、當相鄰測線的異常特征明顯不一致時,須加測線;3、當測區邊緣發現可能有意義的異常或值得注意的地質現象時,須追蹤觀測;4、隨時注意異常與周圍地質現象之間的關系,記于備注欄內,必要時需試測巖石磁性或采集標本;5、遇有磁性干擾物(如鐵路、廠房、井場、高壓線、有磁性的巖坎或巖石堆等)時

53、,須合理移動點位,避開干擾,并做好記錄以備日后核查。(五)日變觀測對日變觀測儀器及觀測方法的要求:應在投入生產的同類型儀器中挑選性能最好的、內存最大的磁力儀進行日變觀測。采樣間隔應符合對日變改正誤差的要求;每個日變站的To值一經選定,不應變動;每個日變站可控制的磁測范圍,需要試驗確定。當測區地電結構有較大差異時,應按地電結構的不同,分區設立日變站,或在開工前,于地電結構不同的各個地區同時進行精度日變觀測,若證實各站間的差異不大時,才可擴大日變站的控制范圍。在進行日變觀測期間要注意對磁力儀的保護,要把磁力儀放在能避風遮雨的容器內,防止陽光曝曬。要有專人進行日變觀測;在一個工作日內,日變觀測應始于早校正點觀測之前,終于晚校正點觀測之后;在每一個測區開工前,應作少量的晝夜連續觀測,以了解儀器性能和短周期日變特征;遇到磁暴或磁擾較大時應停止工作。(六)磁性參數的確定和磁性標本的采集標本采集與物性參數測定工作,應做到以下幾點:在異常和礦化蝕變地段,凡能采到新鮮巖石的地方,必須采集標本。進行各種磁參數的測定工作,每個測點不應少于5塊標本,以提高代表性;對典型剖面上的全部鉆孔及其他有關勘探線上的鉆孔的巖芯,要進行磁性測定工作,巖芯取樣密度依巖性及礦體特點而定,在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