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文化的理解_第1頁
對于文化的理解_第2頁
對于文化的理解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對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有這樣一種看法,即認為“ 精英文化 ”就 是“高雅”的,而“ 大眾文化 ”則是“低俗”的。這是一種誤解。 其實,文化歷來就有“高雅文化”與“ 通俗文化 ”、“ 精英文化 ” 和“大眾文化 ”之分。那么,這種劃分的依據是什么,又意味著什 么?對文化之“雅”和“俗”的兩種不同理解對文化之“雅”和“俗”有兩種不同理解。一種理解,是取它們的 價值評價含義,就是“根據文化品質的高低優劣”來規定什么屬于 “雅”文化,什么屬于“俗”文化。比如:我們把精美的藝術成果、 深刻的學術著作、文化品位極高的行為和思想、崇高的社會人生理 想等稱為“高雅”和“優秀”,反之則判斷為“庸俗”和“低俗”。

2、 這里的“雅”和“俗”意味著評判一種文化現象品位的高低、情理 的深淺、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與普及等等。這也 意味著社會文化建設要以追求真、善、美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 抵制庸俗文化。但是,在日常的語言和應用環境中,人們卻還是要給“雅俗”加進 另一種含義, 就是“根據什么人來占有和享用” 來規定什么屬于 “雅 文化”,什么屬于“俗文化”。這樣,“雅文化”就可以和“ 精英 文化 ”等聯系在一起,是指以社會上層人群為主體、滿足有較高地 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與“ 大眾文化 ”、“平 民文化”乃至“ 市井文化 ”相聯系,指以社會下層人群為主體、滿 足一般大眾需要的文化。從

3、邏輯上說,這種理解和劃分只是反映文 化有不同的主體類型和層次,如果不加進身份等級歧視和階級偏見, 應該說并不意味著“高低、優劣、貴賤”之分。“大眾文化”并非粗野簡陋,“精英文化”未必高雅精致對于“俗、雅”與“大眾、精英”之間的聯系,要有具體的、實事 求是的分析判斷,不能輕易在它們之間畫等號。不要以為“大眾文 化”只能是粗野簡陋的,而“精英文化”則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 實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創造中具體地顯現和接 受評判的。我國千古名篇 詩經 中的作品,原本是當時的民謠俚 曲,卻可以成為后世的風雅之師;而許多當年被視作風雅之極的宮 廷御制、狀元文章等,如今卻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

4、了歷史的 垃圾。 水滸 、西游記 等小說,京劇等戲劇,中國傳統工藝 等,原都是來自民間的“大眾文化”、“俗”文化產品,現在則成 了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成了雅文化。歷史證明,“大眾文化”也可 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貴和優美;而“精英文化”也難保不 出粗俗之作,也有它們的俗氣、無聊和空洞。只有憑借創造的智慧 和精心的勞動,而不是憑借某種身份,才能產生精品。對任何人和 任何文化形式說來,都是如此。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雅”和“俗”有一些嚴重的誤解,甚至偏見。 在某些人的潛意識中,一味地視古為雅、視今為俗;以寡為雅、以 眾為俗;以遠為雅、以近為俗,等等。這是應該摒棄的陳腐偏見。因為說到底,“大眾文化”

5、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礎,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偉力的根源。沒有了普通大眾的世俗 生活,人類文化就將失去生命力的源泉。“雅俗”本身是對文化現象品位的一種描述和判斷,它以文化產品 和文化行為的質量為中心,并不是對文化主體的界定,不應該將二 者輕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時,在如何看待“雅、俗”與“精英、大 眾”之間相互關聯的問題上,則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人們在文化觀 念上的根本立場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就我國具體情況而言,伴隨著整個社會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在文化 領域也出現了“重心下移”的趨勢,普通大眾的文化需求日漸成為 市場的主導力量。一些人稱之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濫”。對此應有冷靜的思考

6、。“文化重心下移”應該說是一種具有歷史合 理性的進步,是我們的文化“為人民服務”之必須。籠統的說,雅文化就是文人文化,包括 詩詞歌賦 ;而俗文化就是民 間文化,包括民謠俚語。" 雅 " 與 " 俗 " 是相對而言的 , 實際上 , 消遣娛樂沒有絕對的雅俗之分 . 那些雅的娛樂項目 , 如琴棋書畫 , 常常被附庸風雅的俗人庸俗化 . 而 那些所謂 "俗"的娛樂項目 , 也常被清風高古的文人墨士賦予無限風 雅.琴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士林聚首 , 撫琴吟詠 , 相互唱和 , 是不同于凡夫俗子庸俗應酬的高雅 精神享受 .士人獨居 ,讀書作詩

7、疲倦之時 ,撫琴靜養 ,可以調節身心疲倦 . 所以琴是一種高貴的身份 , 學識 , 氣質 , 品味的象征 .棋棋.指圍棋 ,古代稱為 "弈". 歷代名士多樂 "棋"不疲,不少文人筆下都 記載了玄機莫測 , 雅趣盎然的弈棋場面 .杜甫 的詠棋詩最多 , 有"楚江巫峽半云雨 , 清簟疏簾看弈棋 "的名句 , 將山 , 水與弈棋融繪成畫 ; 而"老妻畫紙為棋局 ,稚子敲針作釣鉤 " 的 詩句,則記述了他與妻子畫紙為棋盤 ,對弈娛樂 , 讓小兒彎針為鉤 ,去 池邊釣魚的家庭生活的無限樂趣 .白居易 常以詩酒琴棋為四友 ,&

8、quot; 興發飲數杯 , 悶來棋一局 ". 他棋癮很 大, 常"圍棋賭酒到天明 ".圍棋的無窮樂趣恐怕是凡夫俗子所無法知道的 .書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書. 指書法 ,包括篆書 , 隸書,楷書, 草書,行書等 . 歷代專攻書法 ,卓然 成家而名重千古著不乏其人 , 如王羲之 . 但更普遍的是許多讀書人常 以書法自娛自樂 ,陶冶性情 . 他們有的多方搜羅名家名作 ,觀賞把玩 , 凝視字里行間所體現的節奏和韻律 , 觸摸作者的情感脈搏并發出共 鳴. 有的人干脆工筆描繪 ,在恬靜和淡泊中得以松弛 .這正如昔日蘇 東坡所言 :" 名窗凈幾 , 筆硯紙墨 ,

9、 皆極精良 , 亦自是人生一樂 ." 畫中國畫分為人物 , 山水 , 花鳥等類別 . 中國畫重想象求神似 , 無論潑墨 寫意還是鑒賞品玩 ,都要求具有神韻 ,含蓄,象征 ,意境的個人審美品 格,這是畫的大雅之所在 ,也是詩 ,書,畫往往渾為一體的根本原因 . 中國歷史上產生了不少詩 , 文, 書,畫方面的全才 .如唐代王維 , 既是 大詩人 ,又工書法 ,還精繪畫 .蘇軾對此評論道 :" 味摩詰之詩 , 詩中有 畫;觀摩詰之畫 ,畫中有詩 ." 他認為詩 , 書, 畫皆是士人心跡的自然流 露," 詩不能盡 ,溢而為書 ,變而為畫 ".對士人來說

10、 , 家存幾幅名畫 , 閑來番卷觀賞 , 領略大自然的秀美 , 參悟 人世間的哲理 ,清心名志 . 而文人交友 ,互贈墨畫 , 絕無銅臭之氣 , 卻 倍感淡潔如水 , 風雅之性 , 與聲色犬馬判若宵壤 .由于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個體情趣的差異 , 雅文化還包括歌舞 , 養 花, 品茗, 收藏等 . 總體上看 ,雅文化以娛樂和修性為主要功能, 在內容和形式上帶有 "雅"的印記 .下里巴人同玩 " 俗"在雅的世界之外 , 還有一種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 , 人頭攢動的瓦舍 勾欄中成長起來的野俗而生動的市民文化,即"俗"文化 .俗文化主要 體

11、現在平民百姓對酒 , 玩鳥斗蟲 , 賭博游藝等的偏愛 . 勞動之余 , 他們 以此調節生活 , 尋找娛樂 .飲酒飲酒 . 原是一種雅俗共享的娛樂 , 后更為俗化 . 飲酒的形式分聚飲和 獨酌兩種 . 聚飲的樂趣在于幾位性格相似 , 感情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 一人有愁 , 壺酒相助 , 大家分憂 ; 一人高興 , 舉杯相慶 , 眾人快活 . 聚飲 中最熱鬧的是民間遇喜事 , 逢節日喝喜酒 . 日常生活中 , 聚飲有數 , 獨 酌則是易得 . 單影只身時 , 自酌慢斟 , 讓人世間的憂患和不平在酒中 化為烏有 .玩麻將玩麻將 . 古代叫博弈戲 , 后來演變成葉子戲 , 馬吊牌和紙牌 , 清末發展 成

12、正宗的麻將 . 因為麻將具有很強的趣味性 , 娛樂性和益智性 , 所以 深受人們的喜愛 , 流行廣 , 影響大 , 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最盛行的娛 樂形式之一 . 清朝有書記載 :" 上自公卿大夫 , 下到編氓徒隸 , 以及秀 房閨閣之類無不好賭 . 以為休閑之具 , 日夜不休 ." 連一向以嚴刑峻法 著稱的雍正皇帝對此也很認可 , 認為這是一種消遣 , 是" 適趣之戲具 ", 適當加點 " 彩頭 ", 可以增加一點競爭性 , 提高趣味 . 但是 , 麻將又是一 柄雙刃劍 , 很容易以麻代賭 , 賭博成癮 , 玩物喪志 .除此以外 ,

13、傳統俗文化還包括雜技 , 魔術 , 訓獸表演 , 口技 , 相聲 , 木偶 戲 , 套圈打彈 , 武術 , 蕩秋千等等 , 形式多樣 . 俗文化以消遣和娛樂為 主要功能 , 在形式和內容上均帶有明顯的 " 俗" 的印記 . 然而正是這種來自于廣大民眾的 " 俗", 才使其比雅文化更有鮮活力 總結雅文化代表以士大夫為主體的統治階級的趣味 , 只占統治階級的上 層文化 , 俗文化代表以農民為主體的被統治階級的愛好 , 屬于文化的 下層 . 雅文化經過歷代相傳精心琢磨日益精巧細致并衍化為兩個分 支: 一方面衍化為一整套的社會制度和煩瑣的風俗, 禮儀, 一方面流變為琴棋書畫的藝術門類 . 俗文化由于受到壓抑 , 一直得不到充分的 發展, 而且受上層文化的影響較深 ,呈現出很粗糙的狀態 .其實 , 大眾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礎 , 是最本真的 " 文化文本 ", 是民族文化偉大的根源 . 沒有了普通大眾的世俗的生活, 人類文化就將失去生命的源泉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后是六藝,也就是 :禮、樂、射、御、書、數,再后是生活富足 之后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 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