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一中 問題導學 探究發現 高一語文 必修三 寡人之于國也 邵麗杰編制2013、3、21_第1頁
龍江一中 問題導學 探究發現 高一語文 必修三 寡人之于國也 邵麗杰編制2013、3、21_第2頁
龍江一中 問題導學 探究發現 高一語文 必修三 寡人之于國也 邵麗杰編制2013、3、21_第3頁
龍江一中 問題導學 探究發現 高一語文 必修三 寡人之于國也 邵麗杰編制2013、3、21_第4頁
龍江一中 問題導學 探究發現 高一語文 必修三 寡人之于國也 邵麗杰編制2013、3、2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龍江一中 問題導學 探究發現 高一語文 必修三 寡人之于國也 邵麗杰編制2013、3、21編號: 使用時間: 年 月 日 班級: 小組: - 1 -五十步笑百步:戰敗時后退五十步的人譏笑后退一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譏笑別人。第三單元第8課 寡人之于國也學習目標:1、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歸納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弄懂文章。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比喻論證方式和排比、對偶手法。3、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張中的“仁政”思想。4、提升文言文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重點:歸納文言知識點和比喻論證方式。難點:孟子政治主張中的仁政思想。教法

2、:自主預習 合作探究 鞏固檢測教具:多媒體教時:3課時預習案 學法導航 1、認真閱讀“文本輔讀”中的相關資料,熟讀文本。2、完成“自學檢測”所有題目,限時25分鐘,獨立完成。3、將預習中疑惑記錄到“預習存疑”中,以備小組探究時解決。文本輔讀一、 走近作者: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人。戰國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孔子之孫孔伋(子思)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元文宗封為“亞圣”,后世并稱“孔孟”。 孟子曾把孔子重道德修養的“仁”發展成他的政治理論“仁政”,主張施“王道”,行“王道”,即“省刑罰,薄稅斂”,以仁愛之心對待人民。“仁政”的政治理論是“民本論”

3、,哲學理論是“性善論”。曾游說各國, 講“唐、虞、三代之德”,但“天下方務于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因此他被諸侯認為是脫離實際,加之孟子自己的知識分子的傲骨,不肯趨炎附勢,故他的主張不曾被諸侯采納。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著書立說,有孟子七章傳世。二、 了解作品:孟子現存七章,分別是梁惠王公孫丑騰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漢代趙歧注釋孟子,把每篇都分為上下兩部分。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孟子以雄辯著稱,文勢磅礴,感情激越。三、 熟悉背景戰國中期,各諸侯國的統治者都在講究變法革新,富國強兵,合縱聯橫,互相攻伐。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

4、,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離婁上);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社會兵員缺乏,勞力不足。各諸侯國也就處心積慮的爭奪人力。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體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資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卻“民不加多”的疑問。孟子借梁惠王的疑問,或說是心理需求,宣傳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四、 文體知識:1、諸子散文:所謂“諸子”,是指春秋戰國時期諸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春秋戰國時主要學派有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軻、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韓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周;農家,代表人物是許行;名家,代表人物

5、是公孫龍;雜家,代表人物是呂不韋;縱橫家,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此外,還有陰陽家、小說家。諸子的代表作品有論語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等。2、孟子中大部分篇目沒有題目,后人取第一句中的某些詞句作為文章的題目。五、 整體感知誦讀文本,掃清字音、詞語障礙;理清文章思路。自學檢測 學習建議:扎實的基礎知識是提高能力的前提,為了更好地探 究文章,請同學們落實好下列內容。一、讀正音: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王好( )戰 棄甲曳( )兵而走 數( )罟( )不入洿( )池 是使民養生喪( )死無憾也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雞豚( )狗彘( )之畜( ) 謹庠( )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 )之義 然而不王( )

6、者 涂有餓莩( )而不知發 二、釋對義:(一)解釋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無失其時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二)解釋下面句子中的古今異義詞。1、河內兇( )河內兇:( )2、鄰國之民不加少( )3、或百步而后止( )4、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5、谷不可勝食也( )6、數罟不入洿池( )7、樹之以桑( )8、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谷:( )9、非我也,兵也。兵:( )10、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歲:( )王無罪歲 ( )1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12、養生喪死無憾也( )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王

7、:1、然而不王者( ) 2、梁惠王曰( )食:1、谷不可勝食也( ) 2、狗彘食人食( )時:1、不違農時( )  2、無失其時( )以:1、請以戰喻( )  2、可以無饑矣( )     3、以時入山林( ) 4、申之以孝悌之義( )  5、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6、以五十步笑百步( )于: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 )2、寡人之于國也( )  3、頒白者不復戴于道路矣( ) 4、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5、于河內,于河東( )之:1、填然鼓之( )   

8、    2、王道之始也( ) 3、寡人之于國也( )4、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 5、 雞豚狗彘之畜( )  6、五畝之宅( ) 7、申之以孝悌之義( )然:1、河內兇亦然( )   2、填然鼓之( ) 3、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則:1、則移其民于河東( ) 2、人死,則曰:“非我也,兵也”( )(四)指出活用現象并翻譯A 1、填然鼓之:   2、七十者衣帛食肉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樹之以桑 : 5、王無罪歲:  B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9、C    謹庠序之教:(五)指出特殊句式類型并翻譯 :1、未之有也 2、雞豚狗彘之畜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4、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5、非我也,歲也 :1、申之以孝悌之義 2、樹之以桑  3、則無望民之多于領國也 4、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5、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預習存疑請將你預習中未能解決的總題和有疑惑的內容寫下來,

10、待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探討解決。 知識卡片常見的論證方法: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類比對比法。一、例證法也叫事例論證,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論點正確的一種方法。它是議論文寫作中最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事實強于雄辯”,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證法,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事例要典型、確鑿、有影響力。 、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 、事例要點面結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輝。、事例列舉之后要簡短分析二、引證法也叫道理論證,是通過引用名人名言、古詩文名句、反映科學規律的俗語諺語警句等來證明自己觀點正確可信的一種論證方法。怎么用好引證法呢? 、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針對性要強。、要簡潔,不

11、宜過多。、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的區別。三、喻證法是用設喻來論證論點的方法。 運用喻證法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以小見大,就近取譬。、喻體不求形似,求神似。、精剖喻體,絲絲入扣。四、類比和對比法 所謂類比,就是借助某個或某幾個類似的故事、實例或寫作者安排的情境,進行由此及彼的推理。用于類比的事物大致有這么幾種:古今中外的史實、神話傳說、寓言、寫作者自己創設的情境等。運用類比要注意所選取的“類體”要同類,不能相對或相反;在類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語破的,一刀見血。 所謂對比,就是把正反兩方面的論點和論據加以剖析對照,達到否定錯誤觀點,樹立正確論點的目的。運用對比要注意所選取的“對體”的正與

12、誤、是與非、新與舊的區別要非常明顯,要有突出的互相對立的關系。探究案學習建議請同學用2分鐘時間認真思考這些問題,并結合預習中自己的疑問開始下面的探究學習。自學質疑質疑促動思考,思考推動進步!1、梁惠王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 2、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五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別的? 3、孟子認為要實現“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要達到“王道之成”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上措施可以概括為哪兩個方面? 4、本文的中心內容是什么?可分為幾部分?請分別概括每部分內容。 合作探究小組共同討論,集思方能廣益!探究點1 理清脈絡1、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

13、。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結果如何?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A B C 2、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問題: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A.這段話運用了什么論證手法?答: B.孟子為什么要以“戰喻”?答: C.這段話中“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有何作用?用意何在?答: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1)這段文字說明了什么問題?答: (2)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論證方式?答: (3)這段文字用了什么

14、修辭手法,效果如何?答: 4、閱讀下面段落,回答問題。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答: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這兩句反映出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答: (3)找出這段文字的喻體和被喻體。答:喻體: 本體(被喻體): 探究點2 文本理解1、孟子在回答了梁惠王的問題后,趁機用形象的描述性語言正面揭示了如何才能真正使“民加多”。孟子的描述中體現了他怎樣的政治觀點?請簡要分析歸納。答: 2、說說本文論辯藝術的高

15、超之處。(1)嚴密的邏輯論證: (2)成功的比喻論證: (3)恰當的排比、對偶: 探究點3 綜合探究1、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是否合適,談談你的認識。 同步練習 基礎積累1.選出下列各句加點詞釋義有誤的一項(1)( );(2)( )(1) A.王好戰,請以戰喻(喜歡) B.謹庠序之教(謹慎,這里指認真從事)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D.王道之始也(開端)(2) A.斧斤以時入山林(斧子一類的工具) B.數罟不入洿池(洼地積水)C.申之以孝悌之義(敬愛兄長) D.盡心焉耳矣(在那里)2.下列句子中不含實詞活用的三項是( )謹庠序之教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6、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移其粟于河內A. B. C. D.3.下面“之”字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察鄰國之政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樹之以桑 未之有也 是僅異于刺人而殺之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矣 申之以孝悌之義A./ B./C./ D./4.解釋下列各句中“以”的意義和用法樹之以桑 請以戰喻以五十步笑百步 斧斤以時入山林5.與“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樹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義 C.棄甲曳兵而走 D.無乃爾是過與課外拓展1 根據例句總結一詞多義: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桴鼓一震,而元兇斬首兇以瞽為明,以聾為聰,以是為非,以吉為兇 王好戰,請以戰喻

17、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好是女子不好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荀有寶劍,可直百萬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直言不諱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秉節持重,有不可奪之志 奪及惠帝即位,奪其大臣園以為囿生殺予奪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發齊師大悅,發師五萬人猛將發于卒伍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以其犯禁也,罪之罪 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數 數罟不入洿池 非我也,兵也 窮兵黷武 兵 草木皆兵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驢不勝怒,蹄之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日出江花紅勝火 勝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素材挖掘與寫作應用素材一: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

18、,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同樣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不過,孟子反對用征戰的辦法獲得人力,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 “王好戰,請以戰喻”充分把這種思想表露了出來。寫作應用: 1、反對戰爭2、民心等3“策略”“成功與手段”“動機與效果”素材二:孟子認為應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他認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數量上不同而已。梁惠王自認為的“用心”于民,在孟子看來,做得遠

19、遠不夠,與其他國家不知滿足的一味向民征斂只是“百步”與“五十步”的區別。寫作應用: 1、民富則國強2、全心全意為人民等3“理智”“省察”“認識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素材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地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不僅如此,還要重視教化,于是提出“謹庠序”的主張,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饑不寒”。孟子還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實,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寫作應用:1、責任2、公仆等素材四:“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20、。”孟子指出,作為統治者不能妨害百姓生產,要順民養民,作為百姓,要注意不能貪圖眼前利益,否則會得不償失。寫作應用:1、民生2、適時放棄眼前利益等3“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持續發展”一、適時放棄眼前利益 (把眼光放長遠)丹麥人去釣魚常會隨身帶一把尺子,將釣到的魚量一量,然后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里。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背后卻蘊含著丹麥人的智慧,他們明白若是將河中的魚無論大小全都捕回家,那么河流將會變成一灘死水;相反地,若讓小魚在水中慢慢長大,那么河流將永遠繁衍生息,充滿活力。其實,這種有遠見的智慧在兩千多年前就已誕生。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這句話用捕魚的道理生動形象

21、地提醒了人們:只有有遠見的人,才能收獲更多;貪圖眼前利益,只會得不償失。生活中總是會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別人鼠目寸光之時就看到了遠方美景,然后向前邁進。比爾蓋茨就是這類人中的典范二、認識自己,理智為人 1、看得見別人的短處,看不見自己的短處,梁惠王如此,世上許多人都如此。古希臘的特爾斐神殿刻著一句銘文:“人啊,認識你自己!”雖以神的口吻,卻是人類對自己的告誡。認識自己的優點容易,認識自己的缺點并且不對它們諱莫如深,這需要足夠的勇氣。一個個能充分認識自己的個人組成一個理智的民族,理智的民族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認識自己,正確地認

22、識自己,發揮自己的長處,做好你自己,你便是一道風景。大老婆夸他,小老婆夸他,客人也夸他,他不盲目自喜,而是仔細觀察,再分析,堅信自己不如徐公美。鄒忌是一個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于是五十步笑百步,便覺得自己是最好的統治者,梁惠王不是一個壞人,卻是一個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正確認識自己并不斷地完善自我,你便是智者;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盲目自大或自卑,你就永遠不會成為優秀的成功者。 三、學會說話,遠離簡單 進言者不但要敢于進言,還要講究進言的藝術。鄒忌進諫并未作居高臨下的指責,而是從自己的家事說起,現身說法,以已喻人,收到奇效。孟子則巧設譬喻,先揚后抑、欲擒故縱,讓

23、對方不知不覺地接受自己的主張。四、科學發展 、保護環境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兩千年前,山林湖泊該是很多的,然而孟子已提出“數罟不入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的主張。他已經意識到濫捕濫伐的危害,告誡人們要注意生態平衡。 蒼生之生,在我心兮從寡人之于國也看孟子的人文關懷戰國時期,一段流離的苦難歲月。皇族,士人,武夫,書生,無不為一己生存,用盡心機,費用口舌。茫茫中原,處處是無助的流民,隨戰事四處奔波,饑餓、寒冷、疾病、惶恐終日相伴,苦不堪言。他們沒有可以炫耀的學識,沒有一搏沙場的武藝,他們只有原始的農耕技術,只會在貧瘠的土地上謀求貧困的生活,就這些,也極其難得。 但是,

24、一些自視修養極深,學問極高的文人雅士,卻視百姓疾苦而不見,為擺脫一己之貧困,游說諸侯,獲取高位,靜享富貴。孟子,這個出生于山東的漢子淚下了。匆忙遠去的流民讓他心痛,彷徨無助的流民間讓他傷懷。肥沃的中原,你原是能夠賦予百姓幸福,就因為戰爭,你比流離百姓更加貧苦。在游說諸侯,謀取富貴的言論里,艱難的仕途生涯中,孟子時時關注民生疾苦,關心百姓的生活,尤其是農民的生存狀況。這些思想,集中體現在寡人之于國也中。 是百姓的生活和汗水,養育了一個個國君的生命和權力,一個個國君卻沒有反思這些微小生命的小小愿望。即使是孔子這所說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的清苦生活也不得啊! 梁惠王知曉百姓疾苦,于是,“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然而,這種治表不治本的辦法,只能解一時之困,何況移民的艱難,只會對百姓造成更多更大的傷害。 梁惠王無助了! 孟子關乎蒼生,就在于他能從百姓的生存實際出發,將對百姓的關懷轉變成向諸候進獻良策的理論根據,闡述維護百姓生存的基本要求。 “不違農時,谷子不可勝食也。”這是對統治者的棒喝,不要在農忙時節征調百姓,保證他們有勞動的時間,否則,沒有糧食生產,一切政治理想都是虛構。“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這是對百姓的忠告。難道,百姓不知道嗎?他們違心做這些,肯定是統治者胡亂要求。谷、魚鱉、林木,是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