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申報_第1頁
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申報_第2頁
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申報_第3頁
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申報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申報依托學科優勢構建冶金與材料專業人才多元化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成果總結成果完成人:彭金輝、干勇、華一新、趙昆渝、易健宏完成單位:昆明理工大學;鋼鐵研究總院二一二年十月十日1/17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 )申報一、項目研究背景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日趨多元化,工程教育不僅需要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還需要培養一批基礎扎實、素質全面、創新能力強、個性突出、視野寬廣的“研究型”人才。因此,以個性化教育為導向,培養“應用型”和“研究型”工程技術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迫切需

2、要。冶金與材料學科是昆明理工大學58 年辦學積淀形成的特色優勢學科,具有“有色金屬冶金”國家級重點學科,“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真空冶金”國家工程實驗室, “微波能工程應用及裝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復雜有色金屬資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培育基地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6 個;近年來獲國家級科技獎勵3 項,省部級科技獎勵56 項,國家發明專利 306項;已培養本科畢業生 20540 余人、碩士 3120 余人、博士 230 余人,已培養的畢業生中涌現出徐祖耀、殷之文、張國成、戴永年 4 位院士,3 位省部級領導,32 位地廳級領導

3、、 100 余位大型國有企業領導以及一大批行業領軍人物。本成果立足學科群體優勢,結合學科發展和專業布局特色,與鋼鐵研究總院合作,建立學科與專業互促機制,按照“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重個性、廣視野、求創新”的人才培養標準,構建了冶金與材料專業人才2/17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 )申報“多模式培養多學科交叉多方位協同國際化合作”的多元化培養體系,以滿足創新型國家建設對多元化高素質人才的重大需求。二、成果主要內容及創新點2.1 成果主要內容(1 )多模式培養,適應社會對人才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以“應用型” 和“研究型” 多元化人才培養為目標,以社會和冶金材料行業的人才需求為背景,以學生為

4、本,堅持“通識教育、按類教學、倡導探索”的教育理念,實施因材施教、分流培養,堅持工程教育四年不斷線,構建了 “校企聯合、校際交流、國際合作”的多元化培養模式,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2 )多學科交叉,構建了以金屬產業鏈為主線的“大學科”教學平臺依托冶金與材料學科的優勢,加強與礦業、環境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匯集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優質資源,注重學科建設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構建了以“資源冶金加工材料”金屬產業鏈為主線的“大學科”教學平臺,以適應人才多元化培養的需要。形成了“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材料成型與控制”3 個特色專業方向; 構建了體現學科交叉、涵蓋 10 個課程模

5、塊 的開放式課程體系, 建設了一批體現學科優勢和專業特3/17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 )申報色的教材和專著;借助學科建設形成的產學研合作基礎,著力協同創新,搭建了 “綜合實驗科研創新企業實踐” 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通過教學與科研互促機制,建立了一支融教學與科研于一體的研究型教學團隊。(3 )多方位協同,打通“研究型”人才的校- 院聯合培養渠道與鋼鐵研究總院、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等單位進行多方位協同,踐行校 - 院之間人才與知識雙向遷移,在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學生選拔、導師選派、科研課題、考核評價及就業指導等方面進行合作,以院所參與培養過程和學生參與院所科研項目的“雙向參與”為

6、途徑,通過“大師引領、大平臺支撐、大項目引導”的培養方式,打通“研究型”人才校- 院聯合培養渠道。(4 )國際化合作,構建了引進與輸出并舉的開放式辦學模式立足本學科與國外建立的廣泛聯系,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國際化的教學與研究平臺,營造國際化辦學氛圍,與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聯合培養各層次學生;發揮區域優勢,開拓東盟教育市場,招收越南、老撾等國家的留學生,構建了引進與輸出并舉的開放式國際化辦學模式。2.2 創新點4/17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 )申報( 1 )構建了人才的多元化培養體系。 將人才培養從單一的共性培養向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多元化培養轉變,依托學科優勢,確立

7、“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養目標,實施因材施教、分流培養,構建了冶金與材料專業人才“多模式培養多學科交叉多方位協同國際化合作”的多元化培養體系。( 2 )搭建了人才多元化培養的教學平臺。 以金屬產業鏈為主線,構建了體現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的“3 方向 +10 模塊”的課程體系;搭建了“綜合實驗 -科研創新 -企業實踐” 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 形成了引進與輸出并舉的國際化辦學模式;建成一支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的研究型教學團隊。( 3 )建立了“研究型”人才校 - 院聯合培養新機制。 以“研究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鋼鐵研究總院和“先進鋼鐵材料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昆明理工大學分中心為平臺,以鋼鐵

8、行業的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實施“雙導師”制和“三階段”聯合培養模式,建立了校 - 院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人才培養新機制。三、應用情況3.1 多模式的人才培養實施效果顯著依托我校冶金與材料學科的優勢和特色,以“應用型”和“研究型”5/17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 )申報多元化人才培養為目標,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全面推行學分制、彈性學制和低年級優秀本科生雙向選擇專業制,與云南銅業(集團)公司、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等30 多家企業合作開展本科生“3+1 ”模式的校企聯合培養;與東北大學、中南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聯合開展優秀本科生“3+1 ”模式的校際交流培養;在 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

9、科生國際交流項目支持下,與美國猶他大學聯合實施“ 3+1 ”或“ 3.5+0.5 ”模式的國際交流培養;采用“ 1+4 ”和“1+2 ”模式為越南煤炭與礦產國家工業集團培養冶金工程專業本科生、專業教師和技術骨干;依托高水平的學科研究平臺,實施研究生“ 1+1.5 ”模式的培養;與鋼鐵研究總院、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和寧波材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開展研究生“ 1+1+0.5 ”模式的聯合培養;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德國亞琛大學、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和紐卡斯爾大學、挪威科技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開展研究生“2+1 ”或“2+2 ”模式的聯合培養。在項目實施期間,承擔了“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多樣化研究”教育部

10、教改項目 ,建成了“冶金工程”和“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方向) 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2 個、“功能材料”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本科專業1 個、“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省級特色專業 1 個。“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被云南省教育廳批準為“冶金工程培養6/17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 )申報精英兼顧一般雙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基于材料專業ACD 特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并被教育部批準為云南省首批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試點專業。項目實施以來,冶金與材料專業共培養本科生3800 余名、研究生 1660余名,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6

11、% 以上,研究生就業率達100% ,從事本行業工作的畢業生人數大于70% ,學生步入社會后表現出強勁的后繼力和競爭力,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部分學生迅速成長為行業內拔尖人才。 例如,冶金工程專業 1999 級本科生陽升、 劉亞建,2004級碩士生鐘忠,畢業后因專業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工程實踐能力強、個性突出而迅速成長為企業的業務骨干,目前分別擔任云南銅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師、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黃金冶煉廠廠長和赤峰云銅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等職務; 冶金工程專業2000 級博士研究生王成彥, 現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冶金研究所副所長、教授級高工, 先后主持和參與70 余項科研課題, 完成近 2

12、0 家冶煉廠的設計和建設工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 項和省部級科技獎勵 8 項;2002 級博士研究生劉剛, 現任昆明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工,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1 項和省部級科技獎勵 11 項,被評為“云南省工程設計大師”和“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2003 級博士研究生黃銘,現任云南大學教授、博導,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7/17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 )申報獎 1 項,所撰寫的論文被 Nature CHINA 予以高度評價;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2005 級博士研究生賀小昆,現任昆明貴研鉑業催化劑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工,為國內汽車催化劑行業領軍人物,享受國務院政

13、府特殊津貼,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 項和省部級科技獎勵7 項,制定行業標準2 項。3.2 “大學科”教學平臺建設卓有成效按照“大學科”教學平臺建設思路,以“資源冶金加工材料”金屬產業鏈為主線,整合本學科優質教學資源,注重學科間的關聯遞進和交叉融合,在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1 )構建了“方向 + 模塊”的課程教學體系。 以冶金與材料學科的理論體系為框架,加強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為引領,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整合和優化,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形成了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與控制3 個特色專業方向 ,建成有色金屬冶

14、金、鋼鐵冶金、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粉體材料、功能材料、有色及稀貴金屬材料、模具設計、液態成形技術和塑性成型10 個開放式的模塊化課程群。建成了“有色重金屬冶金學” 、“材料工程基礎”8/17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 )申報國家精品課程 2 門,“冶金設備基礎”、“材料科學基礎”、“輕稀貴金屬冶金學”省級精品課程 3 門,“功能材料科學基礎” 省級雙語示范課程1 門,研究生核心課程 12 門,并以此輻射和帶動其他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建設,在高校同行中有廣泛影響。開發的多媒體課件獲第七屆和第十一屆全國多媒體教育軟件大賽優秀獎2 項,獲云南省優秀多媒體課件二等獎1 項,獲云南省優秀

15、多媒體教育軟件三等獎1 項。編寫出版了 “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有色金屬真空冶金學 (第 2 版)1 部,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有色冶金概論(第 2 版)、冶金設備、冶金熱工基礎、冶金設備課程設計4 部,以及其他 40 余部教材和專著。所編寫的多門核心課程教材,已被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江西理工大學和貴州大學等數十所高校廣泛選用,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 冶金過程動力學導論獲中國冶金教育學會優秀教材一等獎,有色冶金概論、有色金屬真空冶金學、冶金設備獲 云南省優秀教材獎 ,其中有色冶金概論入選“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2 )搭建了“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整合學科、科研和教學資源,

16、打通教學和科研平臺,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依托本學科的國家工程實驗室、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工程研究中心及學科特色實驗室,建成了“冶金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 個、“材料科學與工程” 云南省實驗教9/17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 )申報學示范中心1 個,建立了云南銅業(集團)公司、云南冶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昆明鋼鐵控股有限公司、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云南西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5 個和 27 家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近 5 年來,共有 1600 多名學生進入實踐教學平臺,組成研究性學習團隊,承擔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20 項,參與科研項目 400

17、多項,本科生受益面超過50% ,研究生受益面達100% 。本科生在創新實踐教育過程中,成立了“昆明環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創業公司。先后獲“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團體金獎 1 項,個人金獎 1 項、銀獎 2 項、銅獎 3 項;“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競賽”二等獎 2 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二等獎 1 項、三等獎 1 項;“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參賽隊一等獎1 項、三等獎1 項;“永冠杯”中國大學生鑄造工藝設計大賽優秀組織獎1項、三等獎 3項;“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 NECCS)”特等獎 1 項、一等獎1 項;“大學生創新實驗論壇”一等獎 2 項、二等獎 3

18、 項、最喜愛項目獎4 項;以及其他省部級獎勵 70 余項。研究生積極參與重大科研項目并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例如,冶金工程專業 2006 級博士生張啟波在讀期間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在 Electrochimica Acta 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18 篇,被 SCI 收錄 15篇,10/17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 )申報累計他引 60 余次,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 項;材料專業 2007 級博士生馮晶在讀期間參與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多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ActaMater. 和 Phys. Rev. B 等期刊發表 SCI 檢索的論文 30 余篇,申請專利9項,被評為20

19、10年度“云南省大學生年度人物” ,獲“ 2011 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近5 年來,冶金與材料專業的研究生在學期間共發表論文 1168 篇,其中 SCI 論文 267 篇,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1 項,“第十一屆中俄新材料新技術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1 項,“2012年中國博士論壇最佳論文獎”1 項;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 項,提名獎2項。(3 )打造出一支業務精湛的研究型教師隊伍。以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凝聚研究團隊和教學團隊,形成一種融教學與科研于一體、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個體創新與團隊合作相融合的良好學術氛圍,建成“有色金屬冶金學”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1 個,“冶金工程”和“材

20、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省級專業教學團隊 2 個,云南省高等學校名師工作室2 個,“鋁鎂鈦鋅有色金屬清潔冶金”、“微波能應用及裝備技術” 、“冶金節能減排”、“金屬材料先進凝固成形”和“稀貴材料微結構計算與性能研究”等省級創新團隊 5 個。教師隊伍中,擁有 國家級和省部級各類優秀人才61 人次,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 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 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11/17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 )申報成員 1 人,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5 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8 人,“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獲得者1 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21、 獲得者 1 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1 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 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 人,霍英東青年教師三等獎獲得者2 人,“云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1 人,中國真空學會真空科技成就獎獲得者 1 人,云南省勞動模范 1 人,云南省教育功勛獎獲得者 3 人,云南省教學名師 2 人,云南省教書育人楷模 2 人,云南省優秀教師 2 人,云南省教育改革與發展優秀教師 1 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 2 人,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 人,“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 2 人,“第六屆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1 人,云南省中青年學術

22、和技術帶頭人11 人,云南省技術創新人才5 人。項目實施過程中, 教師承擔 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7 項、教改項目 1 項,省部級質量工程及教改項目14 項,研究經費 200 余萬元, 發表教改論文60 篇;承擔“ 973 ”、“863 ”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448 項,累計到校科研經費 2.36 億元;獲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 項,省部級科技獎 56 項,國家發明專利 306 項,轉讓技術 92 項,發表學術論文2080 余篇,三大檢索論文 770 余篇。 2012 年教師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5 項。12/17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 )申報3.3 校- 院聯合培養造就“研

23、究型”人才從 2003 年開始,與鋼鐵研究總院開展 “研究型”人才培養的深度合作,通過多方位協同,建立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匯聚人才、項目、信息、行業、地域等優勢資源,采取校 -院“雙導師”負責制和“三階段”聯合培養方式,即第一年在校內導師指導下,加強基礎理論學習并選定專業方向;第二年進入鋼鐵研究總院“先進鋼鐵材料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先進鋼鐵流程及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連鑄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非晶微晶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鋼鐵材料測試中心”等國家級研究平臺,在鋼鐵研究總院干勇院士、雍歧龍教授等一批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參與鋼鐵冶金行業發展的關鍵、共性和重大前沿技術

24、的研發工作;第三年返校進行畢業論文撰寫及答辯等。現已培養畢業研究生265 人,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實現學生、學校、研究院所三方共贏。上述培養方式已推廣到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和寧波材料研究所、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昆明冶金研究院、昆明貴金屬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進行“研究型”人才的校- 院聯合培養, 已聯合培養研究生134 人。云南日報以“創新高端人才培養機制”為題,對我校的校- 院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進行了專題報道。3.4 引進與輸出并舉的國際化辦學成效顯著13/17第七屆云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 )申報積極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營造國際化教育環境,開展中外

25、合作人才培養項目。與美國猶他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共建了國際先進水準的聯合實驗室;承擔了 教育部 資助的 “4+4 ”中法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我校李俊昌教授作為中法聯合培養博士生的博士導師,8 次被法國的巴黎、里昂、里爾和馬賽4 所中央理工大學聘請為客座教授,赴法國合作指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近 20 人;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和紐卡斯爾大學、德國亞琛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5 人;與挪威科技大學、日本名古屋大學、美國猶他大學等一流高校開展多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云南省與大湄公河次區域(GMS )國家接壤的地域優勢,積極開拓東盟國家的教育市場,與越南、緬甸和老撾等東盟國家開展文化、教育、科技等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同越南煤炭與礦產國家工業集團簽訂了多個長期人才培養項目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