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全集_第1頁
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全集_第2頁
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全集_第3頁
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全集_第4頁
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全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課 什么叫機械過程與方法:*能夠通過分析,區分簡單機械和復雜機械。能夠通過對比,認識機械的作用。能夠在提示下調動生活經驗對概念的外延進行搜索。知識與技能:*知道什么是機械和機械的作用。知道簡單機械與復雜機械的區分。知道復雜機械是由簡單機械組成的,復雜機械又叫做機器。知道人類很早就開始制造和使用機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機械是我們創造和使用的,科學在不斷發展。為人類祖先知道和使用機械的歷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索和發現工具中隱含的科學道理。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知道什么是機械和機械的作用。知道簡單機械與復雜機械的區分。概念發展層次1:學生不知道機械的概念也不會區分簡單機械和復雜機械。 層次

2、2:學生知道機械的概念但不會區分簡單機械和復雜機械。 層次3:學生知道機械的概念也會區分簡單機械和復雜機械。探究能力: 層次1:不會比較、區分簡單機械和復雜機械。 層次2:能夠區分簡單機械和復雜機械,但不能抓住本質進行比較。 層次3:能夠區分簡單機械和復雜機械,也能抓住本質進行比較。教學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教學步驟教學步驟互動性質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集中話題1、 問學生提到機械,想到了什么?2、 學生交流。3、 出示一個有螺絲的盒子。4、 問學生,有人可以幫我打開嗎?5、 出示起子。6、 出示一根蔬菜,讓學生幫忙弄成小片。7、 出示刀。讓學生知道生活離不開機械。探索和調查1、師告知,其實剛才

3、我們用的起子、刀就屬于機械。2、出示P2的圖,讓學生說說,哪些是機械。3、你覺得什么樣的東西可以稱為機械?4、出示機械的概念。(降低工作難度)5、再看P2圖,哪些是機械。6、講簡單機械和復雜機械的概念。7、請同學說有區分圖中的簡單機械和復雜機械。8、你還知道哪些機械。9、這些機械大約是在什么年代發明和使用的。10、講古人的機械。(P3)1、 首先眼降低大家對機械的神秘感,不要覺得機械離生活很遙遠。2、分幾步理請機械概念。并鞏固。3、從年代上體現機械的不斷進步。回顧和解釋1、回憶家里用過哪些機械?2、在使用過的機械中,哪些是簡單機械,哪些是復雜機械。在這里主要是建立一個大致的概念,不可能通過一節

4、課把機械、簡單機械、復雜機械的概念都弄清。教學反思: 第二課 怎樣移動重物過程與方法:*能夠利用杠桿進行省力的操作。能夠找出杠桿上的支點。能夠分析阿基米德用杠桿撬起地球預言的原理。能夠通過實驗發現杠桿省力的原理。知識與技能:*知道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利用杠桿可以省力。懂得杠桿的特點,了解杠桿省力的原理。知道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留心周圍事物,關注有關機械的使用和研究。概念發展層次1:不知道杠桿的基本結構,也不知道杠桿可以省力。 層次2:知道了杠桿的基本結構,對杠桿的幾種作用不了解。 層次3:知道了杠桿的基本結構,對杠桿的幾種

5、作用也了解。探究能力: 層次1:不能夠設計合理實驗,也不能通過實驗發現杠桿的作用。 層次2:能夠設計合理實驗,但不能通過實驗發現杠桿的作用。 層次3:能夠設計合理實驗,也能通過實驗發現杠桿的作用。教學材料杠桿模型,墊片教學步驟教學步驟互動性質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集中話題8、 老師現在要把講臺墊高一點,在每個桌腳的地方放一個木塊,誰能幫幫忙,只能一個人來幫忙。9、 由學生來試。(一個人是可以抬起一般教室的講臺的一角的。)給學生出題。探索和調查1、 老師覺得剛才*同學的辦法有點累人了,可以用更省力的辦法。2、 學生用杠桿試。3、 剛才這位同學使用的這樣的簡單機械叫名稱啊?4、 在使用杠桿的時候要注意

6、什么呢?5、 杠桿有哪幾個必要的部分組成?6、 生活中還用過杠桿嗎?(結合P5圖)7、 是不是支點越靠前就越省力呢?請同學設計一個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8、 學生討論實驗。9、 交流實驗、做實驗、記錄、交流。10、 是不是用杠桿就一定省力呢?11、 為什么有的時候還要用費力的杠桿呢?1、由學生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引出杠桿。2、學生到這里應該會提到支點、距離的問題。10、 通過實驗就已經知道了,要想省力,是有條件的,并不是都省力,有的費力,有的不省也不費。11、 明確杠桿不只是為了省力,有的是為了省距離。回顧和解釋1、看阿基米德的話。2、如果讓你幫阿基米德制作一個杠桿來拖起地,你應該要注意哪些地方?

7、應用。教學反思: 第四課 斜坡的啟示過程與方法:*能夠針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就斜面角度的大小與用力關系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觀察記錄結實規律。能夠發現斜面的變形及其功能。能夠運用斜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知識與技能:*知道斜面也是簡單機械,了解它的結構特征及其組成。知道斜面的變形及其功能了解斜面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關注身邊簡單機械的應用。概念發展層次1:不知道斜面的構成,也不知道影響斜面的斜面的因素。 層次2: 知道斜面的構成,但不知道影響斜面的斜面的因素。 層次3: 知道斜面的構成,也知道影響斜面的斜面的因

8、素。探究能力: 層次1:不知道控制變量,也不能設計實驗研究變量對斜面的影響。 層次2: 知道控制變量,但不能設計實驗研究變量對斜面的影響。 層次3: 知道控制變量,也 能設計實驗研究變量對斜面的影響。教學材料小車、拉力計、書本、知尺。教學步驟教學步驟互動性質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集中話題1、 出示P6圖,把很重的箱子搬上卡車,有的人是用直接抬上去的方法,你能不能想到一個更容易的方法呢?2、 告訴學生這樣的方法就叫利用斜面。這里學生可能會想到幾中方法,比如滑輪,斜面。引導學生用最簡單的。探索和調查1、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用到斜面的呢?2、為什么這些地方會用到斜面呢?3、斜面這種機械能不能幫我們省力呢

9、?要想知道這個問題,可以怎樣去做?4、設計實驗。5、交流、改善實驗。6、動手實驗、記錄、交流、小結。7、出示剛才學生使用的兩種不同的斜面,問,這兩種斜面哪一種更省力呢?(這里所選擇的實驗一定只能改變一個量。)8、你覺得影響斜面效率的因素有哪些?9、討論。10、指定實驗計劃。11、交流、改善計劃。12、實驗、記錄、交流、小結。1、首先將斜面也生活建立聯系,再進行研究,這樣更符合認知規律。2、促使學生思考斜面可能有哪些特性。3、這個實驗主要是證明斜面確實省力。4、這個實驗主要結果有哪些因素影響斜面。回顧和解釋 13、出示P7圖,要想更省力地爬上這座山,你有什么好辦法?14、出示螺絲釘,問,為什么螺

10、絲釘要設計成這樣?1、再用斜面的道理解釋生活中一些學生比較難理解的斜面。教學反思: 第四課 擰螺絲釘的學問過程與方法:*能夠通過觀察,描述輪軸構造上的特點。能夠通過實驗研究輪軸省力的原理。能夠尋找出與螺絲刀相同性質的輪軸用具。知識與技能:*知道輪軸也是一種簡單機械。知道輪軸的結構特征及組成。知道輪軸省力的原理。知道輪軸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勇于在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樂于進行探究。留心觀察和研究身邊的簡單機械。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概念發展層次1:不知道輪軸的構成,也不知道影響輪軸的因素。 層次2: 知道輪軸的構成,但不知道影響輪軸的因素。

11、 層次3:知道輪軸的構成,也不知道影響輪軸的因素。探究能力: 層次1:不能設計實驗解釋影響輪軸的因素,也不能解釋復雜的輪軸。 層次2:能設計實驗解釋影響輪軸的因素,但不能解釋復雜的輪軸。 層次3:能設計實驗解釋影響輪軸的因素,也能解釋復雜的輪軸。教學材料起子、螺絲、測力計、鉤碼、線、大小不同的圓盤。教學步驟教學步驟互動性質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集中話題1、 出示P9圖,請問選擇哪一中起子可以更省力的將螺絲擰進木頭?2、 出示門的把手,問學生,為什么要在所的末端放一個比較大的把手呢?如果沒有這個大的把手,而是一個很細的把手,那又會是什么樣的效果呢?3、 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和起子、門把手相類似的機械

12、呢?4、 講解輪軸的概念。從生活中引入課題探索和調查1、同樣是起子,同樣都可以省力,但不同的起子省力的大小卻不同,那么影響輪軸的因素有哪些呢?2、討論、交流。3、如果要證明我們的假設,可以怎樣去做呢?4、設計實驗。5、交流、改善實驗。6、實驗、記錄、交流、小結。 回顧和解釋1、觀察P10圖,2、在圖中哪些地方用到輪軸的?3、這些輪軸有什么用途?1、再用輪軸來解釋生活中的輪軸現象。教學反思: 第五課 國旗怎樣升上去過程與方法:*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滑輪構造上的特點。能夠識別動滑輪和定滑輪。能夠就兩種滑輪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設并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會做滑輪的實驗,并通過數據分析,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

13、知識與技能:*知道滑輪的結構特征及其分類。知道兩種滑輪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數據的重要意義。建立一種物體可以有多種用途的意識。概念發展層次1:不知道滑輪的基本結構,也不知道動、定滑輪的區別。 層次2: 知道滑輪的基本結構,但不知道動、定滑輪的區別。 層次3: 知道滑輪的基本結構,也知道動、定滑輪的區別。探究能力: 層次1:不能設計實驗解決問題,也不能選擇研究的對象。 層次2:能設計實驗解決問題,但不能選擇研究的對象。 層次3:能設計實驗解決問題,也能選擇研究的對象。教學材料滑輪、鐵架臺、鉤碼、線、測力計教學步驟教學步驟互動性質學生

14、教師互動的目的集中話題1、 有誰做過升旗手。2、 能告訴我,你升旗的時候是向下用力還是向上用力的呢?3、 為什么向下用里,國旗卻會向上走呢?4、 講解滑輪的概念。從學生的身邊引入課題。探索和調查1、你認為一個滑輪應該有哪些部分構成?2、出示滑輪,講解各部分名稱。3、講解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特點。4、定滑輪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改變用力的方向,還能幫我們省力嗎?5、動滑輪又有什么用呢?6、學生選擇研究動滑輪還是定滑輪。7、討論實驗。8、交流、改善實驗。9、實驗、記錄、交流、小結。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變用力方向,可以怎樣做呢?11、討論。12、實驗驗證。做為選做 。回顧和解釋1、生活中如果想應用滑輪來

15、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覺得必須要有哪些條件,才能比較方便地使用滑輪?生活中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很方便使用滑輪,所以這里再討論一下,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比較適合用滑輪,比如前面講到的搬箱子上卡車,就不適合使用。教學反思: 第六課 自行車車輪轉動的奧秘過程與方法:*能夠在比較現代自行車與過去自行車的差別中發現自行車的傳動方式。能夠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一些傳動裝置的結構和作用。能夠對兩種傳動方式進行比較。會組裝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方式。知識與技能:*知道什么是傳動裝置及傳動裝置的作用。知道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結構和功能。了解自行車是怎樣傳動的。認識玩具和常見機械的傳動裝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樂于進行有關傳動的

16、研究活動。能夠留心觀察所見到的機械傳動方式。概念發展層次1:不知道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不能比較出兩者的區別和聯系。 層次2:知道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不能比較出兩者的區別和聯系。 層次3:知道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并能比較出兩者的區別和聯系。探究能力: 層次1:不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自己組裝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 不能組裝簡單的鏈條傳動和車輪傳動。 層次2: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自己組裝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 不能組裝簡單的鏈條傳動和車輪傳動。 層次3: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自己組裝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 并能組裝簡單的鏈條傳動和車輪傳動。教學材料自行車、齒輪、鏈條、皮尺教學步驟教學步驟互動性質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17、集中話題1、 你們知道自行車為什么會向前進嗎?2、 交流。3、 比較兩種自行車的差別。4、 重點觀察現代自行車。5、 讓學生交流使自行車向前進的動力來源。6、 教師講解部分結構,齒輪、鏈條。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和調查1、自行車是如何利用齒輪和鏈條行進的,請學生畫出示意圖。2、展示、交流示意圖。3、制作鏈條傳動的模型。4、展示制作的模型。5、講解鏈條傳動的概念。6、讓學生解釋,鏈條傳動需要哪些基本構件。7、讓學生說,鏈條傳動的作用。8、如果沒有了條,兩個齒輪之間可以構成簡單機械嗎?9、出示齒輪傳動裝置。10、講解齒輪傳動的構成和名稱。11、比較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的區別。12、觀察傳動裝置的正轉和

18、反轉。(大輪帶小輪和小輪帶大輪的區別)13、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在生活中分別適用于什么地方。1、 由鏈條傳動過度到齒輪傳動。2、將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建立聯系。回顧和解釋1、研究自行車蹬一腳踏板,后輪轉幾周。2、量量自行車車輪轉一圈,在地上行進多長距離。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 形狀與結構單元分析本單元教學內容涉及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有: l 科學探究1、 知道科學探究是為了解決與科學有關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2、 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實證據為基礎,證據的收集可以有觀察、實驗等多種方法。3、 知道猜想或推測與經探究證實的結論是不同的。4、 知道在探究的各個環節,

19、需要探究者之間相互合作、交流與分享。5、 會根據需要,從各個渠道查閱有關資料。6、 能傾聽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并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探究。l 科學知識1、 能用感官判斷物體的特征。2、 能根據特征對問題進行簡單分類或排序。3、能將材料的特性與用途相聯系。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想知道,愛提問。2、 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3、 愿意合作與交流。4、 認識科學是不斷發展的。5、 喜歡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改善生活。6、 樂于試用生活中的科技產品,關心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本單元的內容: 1、折形狀2、搭支架3、建橋梁4、造房子單元教學概念圖: 本單元試驗科學內容試驗內容材料

20、備注1折形狀1、 探究物體形狀與承受力的關系1、 大小差不多的紙、膠水蛋殼2搭支架1、 研究不同支架的穩固性2、 搭建穩固、承受力大的高塔1、 吸管、大頭針2、 吸管、大頭針、剪刀、透明膠、細線等3建橋梁1、 比較三座橋的承受力2、 建瓜皮橋1、 硬紙板、粗繩、筷子、書、透明膠、2、 西瓜皮、水果刀、重物4造房子1、造一座房子1、舊報紙、膠帶、剪刀、彩筆 前概念調查問卷1、 關于形狀,我知道:2、 關于橋梁,我知道:3、 關于房屋,我知道:4、 關于物體的承受力,我知道:前概念調查統計1、折形狀課程標準:能用感官判斷物體的特征。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實證據為基礎

21、,證據的收集可以有觀察、實驗等多種方法。教學目的:l 過程與方法1、 能夠識別復雜形狀由哪些基本形狀構成。2、 能夠將自然界的生物形狀與人使用的物品進行形狀比較。3、 能夠開展實驗探究物體形狀與承受力大小之間的關系。l 科學知識1、 知道復雜形狀是由簡單形狀構成,認識一些簡單形狀。2、 知道改變物體形狀,承受力大小也會改變。3、 了解一些不易變形物體的承受力。4、 知道改變形狀,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應用很廣泛。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欣賞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狀和結構,感嘆它給人們帶來的啟示。2、 體驗與人合作完成任務的樂趣。3、 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生產、生活問題中的作用。概念發展層次1:不知道

22、復雜形狀是由簡單形狀構成,認識一些簡單形狀。層次2:知道復雜形狀是由簡單形狀構成,認識一些簡單形狀。層次3:知道復雜形狀是由簡單形狀構成,認識一些簡單形狀。知道改變物體形狀,承受力大小也會改變。探究能力: 層次1:能夠識別復雜形狀由哪些基本形狀構成。層次2:能夠將自然界的生物形狀與人使用的物品進行形狀比較。層次3:能夠開展實驗探究物體形狀與承受力大小之間的關系。教學材料:大小差不多的紙、膠水、蛋殼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 互動目的二次備課集中話題1、(教師出示各種圖片)談話:自然界里有各種各樣的物體,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形狀。你能說出下列物體是有哪些形狀構成的嗎?2、講述:物體有各種形狀,但

23、大多數物體是由圓錐體、圓柱體、立方體、板、球體5種形狀構成的,請大家試一試,由這些形狀你還能變出哪些形狀?3、活動:學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4、交流:匯報自己切割出的形狀,并嘗試說一說這些形狀像什么物體?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引出本課的內容,能夠識別復雜形狀由哪些基本形狀構成。探索和調查1、談話:紙是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材料之一,你能想辦法給紙改變一下形狀嗎?比比誰的方法多。2、活動:學生折紙,交流各自折的形狀。3、談話:那么我們剛才折的這些形狀的紙誰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預測一下嗎?6、學生討論,記錄好預測結果。教師提醒:它們能放在一起比較嗎?為什么?比較的時候在哪些方面應該保持相同的呢?7、談

24、話:我們怎么來比較這不同形狀的紙,誰的承受力大呢?8、學生講述方法。教師提醒:比較的時候在哪些方面應該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較結果呢? 9、學生實驗,并做好記錄。10、交流各種形狀的承受力。13、提問:通過剛才的實驗,說明了什么?14、教師演示:(出示蛋殼)薄薄的雞蛋殼好像弱不禁風,猜猜多少本本子能將它壓塌呢?先學生預測,老師演示蛋殼的承受力。15、提問:看了剛才的實驗,你有什么想法呢?能夠開展實驗探究物體形狀與承受力大小之間的關系,知道改變物體形狀,承受力大小也會改變。了解一些不易變形物體的承受力。回顧和解釋1、出示書上的圖畫提問:下面物體是根據什么原理做成的,為什么要這樣設計?2、討論:我們

25、周圍還有哪些物體也具有牢固的形狀?3、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留心觀察身邊各式各樣的物體,運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改進它們的缺點?知道改變形狀,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應用很廣泛。教學反思: 2、搭支架課程標準:知道猜想或推測與經探究證實的結論是不同的。知道在探究的各個環節,需要探究者之間相互合作、交流與分享。教學目的:l 過程與方法1、 能夠分析穩固性結構的特點。2、 能夠比較不同結構的穩固性。3、 能夠設計并制作立體支架。l 科學知識1、 知道不同的形狀結構穩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結構不容易變形。2、 了解三角形結構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體驗自主設計、自主發

26、現的樂趣。2、 意識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概念發展層次1:知道不同的形狀結構穩固性不同。層次2:知道不同的形狀結構穩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結構不容易變形。層次3:知道不同的形狀結構穩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結構不容易變形,并了解三角形結構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探究能力: 層次1:不能夠比較不同結構的穩固性。層次2:能夠比較不同結構的穩固性。層次3:能夠比較不同結構的穩固性,并能夠設計并制作立體支架。教學材料:吸管、大頭針、剪刀、透明膠、細線等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 互動目的二次備課集中話題1、 出示書上的圖片提問:這些物品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呢?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嗎?2、 分組討論,匯報想法,相

27、互評議。3、 揭題:(板書課題)從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索和調查1、談話:下面我們就用桌上的塑料管來搭支架,各組同學相互合作搭出各種不同形狀的支架,比較哪種形狀的支架最穩固。用塑料管搭支架時我們可以用哪些連接方法呢?2、學生回答。教師補充介紹連接方法。3、學生動手搭支架。4、匯報研究成果。5、提問:你能使這些容易變形的支架也穩固嗎?6、學生活動。7、 小結:三角形的穩定性比較好。8、談話:同學們,艾菲爾鐵塔高聳直立、非常壯觀,引來各國游客前去參觀,你們也想搭一座這樣的高塔嗎?9、提問:搭高塔前首先要做什么工作呢? 10、學生設計、并全班展示。11、分組進行搭建工作,師巡視幫

28、助。12、談話:同學們,你們的高塔搭建完成了嗎?怎么測試高塔的強度和穩定性呢?13、學生討論、回答。14、學生分組實驗。15、匯報實驗結果,比較各組高塔的綜合性能。16、提問:為什么有些組的高塔的堅固、穩定性好?17、學生討論、回答。18、提問:有辦法增強高塔的強度和穩定性嗎?19、學生討論、回答。20、學生動手活動。21、匯報、小結。能夠分析穩固性結構的特點。能夠比較不同結構的穩固性。知道不同的形狀結構穩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結構不容易變形。能夠設計并制作立體支架。體驗自主設計、自主發現的樂趣。回顧和解釋1、 提問: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用嗎?2、 出示書上的圖片

29、提問:留心觀察身邊各式各樣的建筑物支架,它們有什么特點嗎?了解三角形結構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教學反思: 3、建橋梁課程標準:能將材料的特性與用途相聯系。知道科學探究是為了解決與科學有關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教學目的:l 過程與方法1、 初步學會搭建幾種橋梁。2、 能夠收集有關橋梁的圖片和資料。l 科學知識1、 知道橋梁是由橋面、橋墩等組成。2、 知道拱形橋、吊橋是承受力大而結實的橋梁。3、 了解常見的橋的特點。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經歷建橋梁的過程,體驗造橋的艱辛和快樂。2、 意識到科學技術在橋梁建設中的作用。概念發展層次1:不了解常見的橋的特點。層次2:了解常見的橋的特點。層次

30、3:了解常見的橋的特點,并知道拱形橋、吊橋是承受力大而結實的橋梁。探究能力: 層次1:能夠收集有關橋梁的圖片和資料。層次2:能夠收集有關橋梁的圖片和資料。初步學會搭建幾種橋梁。層次3:能夠收集有關橋梁的圖片和資料。并能夠自主設計打搭建橋梁。教學材料:硬紙板、粗繩、筷子、書、透明膠、西瓜皮、水果刀、重物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 互動目的二次備課集中話題1、 出示一組有關橋的圖片談話:它們都是什么橋?用什么材料建造的?2、提問:橋梁的結構一般由哪幾部分組成?3、討論、匯報,教師適時板書。4、出示橋梁卡片提問:這么多形態各異的橋梁,你們按不同標準給它們分類嗎?5、學生討論并分類。6、學生匯報分類

31、結果及分類標準。通過觀察、分類、討論活動引發學生對橋梁的探究興趣。了解常見的橋的特點。探索和調查1、出示書上的三種橋梁圖談話:請同學們猜測一下,你認為哪種形狀的橋梁承重力最大,為什么這么認為?2、學生討論、猜測。3、提問:實驗時要注意寫什么?組織學生分組建造橋梁,并比較其承受力。4、學生匯報結果。5、提問:你覺得橋梁的承重力跟什么因素有關?6、學生匯報。7、組織學生分組使用瓜皮,建造承受力大的橋梁。8、分組展示結果,比較、發現其中的秘密。初步學會搭建幾種橋梁。知道拱形橋、吊橋是承受力大而結實的橋梁。回顧和解釋1、提問: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用嗎?今天的橋梁比古代的

32、橋梁如何?說明什么呢?2、回家后繼續研究橋梁的秘密。有興趣的可以使用其他材料搭建承受力大的橋梁。意識到科學技術在橋梁建設中的作用。教學反思: 4、造房子課程標準:會根據需要,從各個渠道查閱有關資料。知道科學探究是為了解決與科學有關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喜歡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改善生活。教學目的:l 過程與方法1、 能夠與小組同學一起,參與設計房子,會計算房子的用料。2、 能夠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建設房子。3、 能夠搜集有關著名建筑的圖片和文字資料。l 科學知識1、 了解古代房子和現代房子的特點。2、 知道設計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3、 知道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l 情感態度與

33、價值觀1、 喜歡參加創造發明活動。2、 體會造房子的艱辛和快樂。3、 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概念發展層次1:知道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層次2:知道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了解古代房子和現代房子的特點。層次3:知道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了解古代房子和現代房子的特點以及設計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探究能力: 層次1:能夠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建設房子。層次2:能夠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參與設計房子,建設房子。層次3:能夠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參與設計房子,建設房子,會計算房子的用料。教學材料:舊報紙、膠帶、剪刀、彩筆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 互動目的二次備課集中話題1、談

34、話: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坐火箭穿越時光隧道去古代玩一趟好嗎?2、課件演示:古代人類居住的房子。3、提問:你知道這些房子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嗎?這些房子有什么特點?4、課件演示:現代的各種房屋。5、提問:你知道這些房子是怎么建造的嗎?(讓學生回憶見過的建造房子的所見所聞,了解建房子的大致程序。)6、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也要來當個小小設計師,動手建造一座房子。你們有信心嗎?了解古代房子和現代房子的特點。對建造房子充滿興趣。探索和調查1、提問:建造一所房子之前首先要干什么?2、各組討論,畫出本組要建造的房子的簡圖。3、各組推選一名代表到前面介紹本組的設計思路和制作方法。4、各組取長補短,修改自己的設計

35、圖。5、教師啟發學生計算蓋房子需要多少用料。6、各組計算,教師巡視指導。7、教師演示制作紙棒的方法。8、各組分散開來,按照自己設計的圖紙建造房子。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遇到困難時應及時給予幫助。9、房子建好后還可以用彩筆或彩紙裝飾,每組給自己的房子起一個好聽的名字。10、把各組的房子放在一起,評出最結實的、最漂亮的等等。11、讓學生談談建房子的體會。能夠與小組同學一起,參與設計房子,會計算房子的用料。能夠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建設房子。體會造房子的艱辛和快樂。回顧和解釋1、 組織學生搜集古今中外房子的圖片。2、提問:建筑師用哪些方法來解決房子的承受力和穩固性的問題呢?3、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36、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用嗎?4、 作業:寫一篇建房子的小作文。能夠搜集有關著名建筑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教學反思: 第三單元 它們是怎樣延續后代的單元分析本單元教學內容涉及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有: l 科學探究1、 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2、 能提出進行某項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3、 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探究活動的過程與結果。4、 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l 科學知識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2、關注與生物繁殖相關的技術問題。3、列舉常見的幾類動物的不同生殖方式。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能參與教長期的科學探究活動。2、 愿意合作與交流。3、 珍愛生命。4、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本單元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