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文學二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1頁
秦漢文學二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2頁
秦漢文學二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3頁
秦漢文學二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4頁
秦漢文學二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第二編 秦漢文學二v本課要點:v一. 漢賦發展脈絡v二. 漢賦代表作家作品v三. 漢樂府v四. 古詩十九首2漢賦脈絡v整個漢代辭賦創作的兩條線索:v一是“辭”或“騷”體類作品時時出現,延續不斷;v二是賦體文學的興起、發達和演變。 (整個漢代辭賦,就是沿著騷體賦和漢大賦這兩條線索發展。v騷體賦漢大賦抒情小賦v“賦”作為文體名稱,最早見于荀子賦篇。3漢賦名家名篇賈誼與枚乘v賈誼騷體賦的創作特點。賈誼騷體賦的創作特點。v賈誼是漢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辭賦作家。他的騷體賦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賦、f鵩鳥賦、旱云賦三篇。v一、抒情述志、情感濃郁,是賈誼辭作的重要特色,這一點與楚辭有明顯的承繼關系,而與后來的漢

2、賦有別。如吊屈原賦。v二、從藝術表現看,直述胸臆,議論多于形象。4漢賦名家名篇賈誼與枚乘v枚乘開創大賦體式的枚乘開創大賦體式的七發七發及其特點。及其特點。v 枚乘對漢代辭賦的發展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今存賦作七發、梁王菟園賦和柳賦三篇,標志著他開創大賦的典范作品是七發。七發在以下幾方面體現了漢大賦的基本特點:v一鋪敘描摹,夸飾渲染的文風。v二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實感。整篇作品不見抒情的語句,沒有作者喜怒哀樂的表現。(與賈誼情感濃郁的賦作相比,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v三遣詞造語趨向繁難和華麗,不同于賈誼的質樸無華。v四以主客問答的形式結構全篇。v這些特點,標志著大賦這種全新的文體正式登上了漢

3、代文壇。 5漢賦名家名篇賈誼與枚乘v比較賈誼、枚乘賦作的特點,把握漢初辭賦創作的發展趨向。(結合比較賈誼、枚乘賦作的特點,把握漢初辭賦創作的發展趨向。(結合題答)題答)v賈誼和枚乘同為西漢初期重要的辭賦作家,對漢代辭賦的發展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產生了深遠影響,但二人的辭賦創作卻有著明顯的不同:v漢初辭賦從創作傾向看,呈現為從濃情質實到失情華麗的發展。賈誼和枚乘的作品,分別代表了這一發展過程的先后兩端。其他作家則大抵呈現為過渡狀態。 v一枚乘賦作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實感。整篇作品不見抒情的語句,沒有作者喜怒哀樂的表現。與賈誼情感濃郁的賦作相比,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 v二遣詞造語方面,枚乘賦作

4、繁難華麗,賈誼賦作質樸無華。 v可以說,賈誼開創了漢代的騷體賦,枚乘開創了漢代大賦。他們的創作從內容到風格都各有特色。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漢初辭賦由騷體向大賦發展的趨向。6“梁孝五忘憂館時豪七賦”v枚乘柳賦、路喬如鶴賦、公孫詭文鹿賦、鄒陽酒賦、幾賦、公孫乘月賦和羊勝的屏風賦。v這些作品在創作傾向上完全脫離了賈誼賦作抒情言志的優良傳統,而走向游戲文學和阿諛頌德;表現手法上,它們已經顯露出鋪排描摹的跡象。7漢賦名家名篇司馬相如v司馬相如生平及作品篇目。司馬相如生平及作品篇目。v司馬相如,字長卿,少好讀書,學擊劍。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景帝不好辭賦,相如告病免官。武帝即位,喜好辭賦,相如因子虛賦得武

5、帝召見,續作上林賦。后因病免宮,退居茂陵卒。今存子虛賦、上林賦、哀秦二世賦、大人賦四篇。子虛賦和上林賦是司馬相如的代表作,雖有二名,實為一篇,稱天子游獵賦。8漢賦名家名篇司馬相如v天子游獵賦天子游獵賦所代表的漢大賦的主要特點。所代表的漢大賦的主要特點。v天子游獵賦采用問難的體式,整齊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辭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現在: v一、它喪失了真情實感。這是它與楚辭本質的不同。 v二、空間的極度排比。 v不只是方位的排比 ,也包括段落的排比、句子的排比和辭藻的排比。幾乎句句排比辭辭排比。 v三、以直接而單純的鋪敘摹繪為主要表現手法。以宮殿苑獵、山水品物為主要描摹對象。 v四、遣詞用語更加繁

6、難僻澀。 v天子游獵賦上述特點,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寫志,而在于逞競文才和游戲文字。 9漢賦名家名篇司馬相如v長門賦長門賦的藝術特點。的藝術特點。v長門賦長門賦的藝術水平很高,這表現在:的藝術水平很高,這表現在:v(1)它把陳皇后的遭際與自己的悲涼,巧妙)它把陳皇后的遭際與自己的悲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抓住兩者最相似又最典型感地融合在一起,抓住兩者最相似又最典型感人的身世境遇,共抒悲郁孤憤之情。人的身世境遇,共抒悲郁孤憤之情。v(2)抒情手法純熟。它先以簡短的語句總抒)抒情手法純熟。它先以簡短的語句總抒困境和感受,繼之以情景交融的婉曲抒發。困境和感受,繼之以情景交融的婉曲抒發。10漢賦名家

7、名篇楊雄v揚雄,字子云。少而好學,博覽群書。為人不慕富貴,喜好深思。他的賦模擬司馬相如又有所拓展。蜀都賦、甘泉賦、河東賦、校獵賦、長楊賦五篇大賦,是揚雄辭賦的代表作。11漢賦名家名篇楊雄v揚雄大賦的創作特點。揚雄大賦的創作特點。v一、拓展了大賦的題材領域。v1寫祭祀,如甘泉、河東;v2把筆觸從京師移到外郡,從田獵發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華,如蜀都賦。(這一題材領域開拓了文學史上京都賦的先河,影響尤巨。)v二、進一步加強了大賦“勸百諷一”的“勸”的色彩。揚雄的大賦幾乎無諷諫。如蜀都賦通篇鋪夸蜀郡山水之雄偉,物產之豐饒。v三、寫作上有一些新的變化。 v1篇幅相對縮短,描摹對象集中。如蜀都賦專寫蜀都

8、山水雄偉,物產豐饒。 v2表現手法有含蓄委婉之處,主要是指他“以美為諷”的思想表達方式。如長楊賦把游獵說成是練兵。 12西漢中后期其他辭賦作家西漢中后期其他辭賦作家v董仲舒董仲舒士不遇賦士不遇賦。 v直接抒發內心的郁憤。提出三種處世方式不可從,表現出失路而迷惘的痛切感受。v漢武帝漢武帝李夫人賦李夫人賦。 v是一篇情思濃烈的懷人之作。真摯深切,藝術水平很很高。欲寫己之思人,卻遠畫對方孤處荒草墳塋的情境,這一筆法為后世作家創作同類作品經常使用。v劉歆劉歆遂初賦遂初賦。 v寫自己所遇、所感、所思,具有濃烈的情感和鮮明的自我。比較注意抒情手法的變化,借古抒情,借景抒情。是漢代“紀行賦”的開山之作。v班

9、婕妤班婕妤自悼賦自悼賦。 v抒寫自己從入宮到遭貶過程中的心態變化,深刻而細膩,十分感人。v東方朔:東方朔:答客難答客難和和非有先生論非有先生論v孔臧孔臧楊柳賦楊柳賦、蓼蟲賦蓼蟲賦。 v是托物詠志,與漢初小賦托物繼以頌美不同。孔臧的詠物小賦孔臧的詠物小賦非徒詠物,且及人事,既擺脫了漢初小賦的阿諛、頌揚,也沒有大賦的瑰瑋冷僻,藝術表現有所進展。13西漢中后期其他辭賦作家西漢中后期其他辭賦作家v王褒王褒洞簫賦洞簫賦在詠物賦發展中的地位。在詠物賦發展中的地位。v一、較之以前的詠物小賦,它在藝術表現上有了質的飛躍。v二、全文只描寫樂器和音樂,完整而集中。開創了全文寫音樂的先河。v三、詠物自況,融入作者濃

10、烈的情感,其精神實質和創作傾向,與大賦有本質區別 14東漢辭賦的發展演變東漢辭賦的發展演變v東漢賦創作大勢。東漢賦創作大勢。v東漢時期,辭賦創作仍有騷體和賦體兩種類型。騷體抒情意味濃厚。賦體創作則呈明顯變化。v初期賦家繼承前漢司馬相如,楊雄的賦風,以京都為題材,創作鋪張揚厲的大賦,如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v東漢中期后,以張衡歸田賦為發端,賦體創作向貼近現實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發展。v班彪班彪北征賦北征賦。 v模仿前漢劉歆遂初賦,記述行程,感古傷時,摹繪悲涼景物,以及安窮樂道思想的表白,其結構筆法、思想情感都與劉作相似。v馮衍馮衍顯志賦顯志賦。 v是他免官回歸故里后所作,受屈原影響較

11、大。v蔡邕蔡邕述行賦述行賦。 v記述途中所見,借古諷今,抒發郁憤不平之情。前半吊古,后半傷今,層次清晰而意圖明確。v班固班固兩都賦兩都賦。 v題材上著重寫京都,謀篇布局上極大加強了設喻勸導的篇幅。但還有模仿司馬相如的顯著痕跡。v張衡張衡二京賦二京賦。 v假設“憑虛公子”與“安處先生”辯難,憑贊西京長安繁盛富麗,安批奢侈,頌東京奢儉得當,所表達的某些思想更切近現實。謀篇立意模仿班固兩都賦。但規模、容量和篇幅都超過前人,成為漢代京都賦的極致,是漢代大賦的絕響。v趙壹趙壹刺世嫉邪賦刺世嫉邪賦。v激烈抨擊時政,直抒憤激情感,毫不掩飾,在漢賦中實為罕見。15張衡在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張衡在賦史上的作用和

12、地位。 v東漢賦體文學的創作,呈現為由大賦向抒情小賦的發展變化,張衡在這一過程中是承前啟后的作家。v 一、二京賦思想較以前大賦更切近現實,謀篇立意雖模仿兩都賦,但描繪田獵、宮室外它還把商賈、游俠、辯士以及街市、百戲等市井萬象寫入賦中。規模、容量和篇幅都超過了前人,極致、絕響。v 二、歸田賦是東漢抒情小賦的開山之作。形制短小、語句清麗流暢、絕無夸飾堆砌,抒寫自己的懷抱和情志,個性鮮明,這些特點都標志著漢賦創作傾向的重大轉變。而這種新趨勢對漢末抒情小賦及后世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6班固兩都賦v 開創了京都賦的范例。它以“西都賓”和“東都主人”相互夸耀辯難來結構全篇。描摹西都的巨麗形勝,鋪敘

13、東都的禮樂制度之美,兩相比較,表達了班固尊崇禮義制度而排斥形勝奢華的思想。兩都賦在題材和內容上,不再以苑囿田獵、宮殿景觀、山川物產之類為主,而著重寫京都,尤其是鋪敘京都觀念。在謀篇布局 ,它擺脫了西漢大賦通篇鋪敘摹畫而“曲終奏雅”的模式,極大加強了諷喻勸導的篇幅。兩都賦主客辯難,抑客揚主的基本結構,描摹夸飾的基本筆法及鴻篇巨制的規模,還未擺脫司馬相如的影響。17漢代詩歌漢代詩歌v班固班固詠史詠史。體制。體制是完整的五言,但藝術表現沒有成熟。v應亨應亨贈四王冠詩贈四王冠詩。是最早的有作者可考且信實的五言詩。v五言詩的起源與形成。五言詩的起源與形成。v詩經少數詩章已出現半章或全章五言的詩句,是四言

14、詩中偶爾出現的五言片斷;春秋末到戰國期間,民歌中也偶見五言的形式;西漢的一些歌謠和樂府詩歌,還不是完整的五言詩,但五言的比重加大了,成為全章的主體句式,這標示著五言詩歌形式正在西漢醞釀,將要脫穎而出了;到東漢,樂府詩歌里就出現了成熟的五言詩,如陌上桑、十五從軍征。有作者可考且信實的五言詩,最早是東漢前期應亨的贈四王冠詩,班固的詠史,體制是完整五言,但質木無文,遠未成熟。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詩漸漸增多,張衡同聲歌、秦嘉贈婦詩三首,標志著文人五言詩漸趨成熟。 18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 v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釋名及作者釋名及作者 v 最早見于文選,編者把亡失主名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不是一時一人

15、之作,應產生于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19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的時代背景及情思內涵的時代背景及情思內涵v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下層文士漂泊蹉跎,游宦無門,古詩十九首就是產生于這樣的時代,表述著同類的境遇和感受,基本是游子思婦之辭。v 離情別緒、人生的失意和無常之感是古詩十九首基本的情思內涵。20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的藝術成就。 v1、意蘊多義: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現風格。v 涵詠不盡,意味無窮,是古最鮮明的特點。如行行重行行,從字面上看,這首是寫思婦想念遠方的游子。但是細加品味,它的含義,它的情感,卻異常豐厚。其涵容很大的抒情特點,為讀者留下了自由聯想的廣闊天地。21古詩十九首

16、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的藝術成就。 v2、淺近自然,不假雕飾而富于表現力。v 從情感上說,古感情醇厚真誠,沒有矯揉造作;v從藝術上說,它的寫景用語似乎信手拈來,沒有錯彩鏤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詩境。如涉江采芙蓉 。22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的藝術成就。 v3、情思與景物、情境的融合。v 古所描寫的景物或情境與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夠形成情景交融、渾然圓融的藝術境界。發去者日已疏。古描寫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也得力于比興手法的運用。如迢迢牽牛星通常篇使用比興。古也有以象征手法創造圓融藝術境界的作品。如西北有高樓。23蘇李詩v文選 中題為蘇武、李陵的五言詩共七首,一般稱之為“蘇李詩

17、”。這幾首詩并非二人所作,根據詩的內容、風格來考慮,這些詩的寫作年代與古接近。這幾首詩都是為送行贈別而作,有送朋友遠游的,有送丈夫從軍的,大抵纏綿悱惻,表現了親友深厚的感情。24漢樂府v“樂府樂府”源流。源流。v樂府本是上古掌管音樂的行政機關。 西漢的樂官有太樂令,樂府令,雅樂由太樂令掌管,民間俗樂由樂府令掌管。v魏晉后,人們把樂府演唱的詩歌也即稱之為樂府,于是,“樂府”又成為詩體的名稱。 v漢代樂府機關職能。漢代樂府機關職能。v采集民間歌詩、組織文人制作、負責演唱。v理解:理解:v樂府詩歌分類。樂府詩歌分類。v較早分類的是東漢蔡邕,他分為四類:大予樂、周頌雅樂、黃門鼓吹和短簫鐃歌。v宋人郭茂

18、倩樂府詩集按音樂的不同分為十二類。 v漢樂府民歌的保存。漢樂府民歌的保存。v沈約宋書樂志始有所收集,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有所增補,但已散佚大半。其中題名或標明“古辭”的,一般都是漢代樂府。包括貴族創作、文人創作和民歌三部分,主要保存在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幾類中。兩漢樂府中精華是民歌,它們大多保存在樂府詩集的相和歌辭中。 25漢樂府的題材內容v一、譏刺達官顯貴。如雞鳴。v二、反映人民厭倦戰爭。如十五從軍征。v三、抒寫愛情、婚姻或反映相關的某些社會問題。如江南、陌上桑。v四、傾訴生活艱難困頓和漂泊流蕩。如東門行。v五、表達人生哲理。如長歌行v總之,漢代樂府民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抒寫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