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頸總動脈頸總動脈 頸總動脈左右側分別發自主動脈弓和頭臂干頸總動脈左右側分別發自主動脈弓和頭臂干 位于胸鎖關節后方,上行于氣管和喉的二旁位于胸鎖關節后方,上行于氣管和喉的二旁 終未分成頸內和頸外動脈,分叉的位置高低不終未分成頸內和頸外動脈,分叉的位置高低不 一一 頸動脈竇 是頸總動脈分叉和頸內動脈起始部的膨大部分是頸總動脈分叉和頸內動脈起始部的膨大部分 有時僅局限于頸內動脈起始部有時僅局限于頸內動脈起始部 該竇為壓力感受器該竇為壓力感受器 其結構特點是管壁中膜較薄其結構特點是管壁中膜較薄,而外膜較厚,管腔而外膜較厚,管腔 略大略大 頸內動脈頸內動脈 起始部位于頸外動脈的后外側,起始部位于頸外動脈
2、的后外側, 沿咽側壁和頸椎橫突的前方上升沿咽側壁和頸椎橫突的前方上升, 至下頜角下緣的深面向上達顱底。至下頜角下緣的深面向上達顱底。 頸內動脈在顱外無分支,頸內動脈在顱外無分支, 頸外動脈頸外動脈 伴行于頸內動脈的前內側。伴行于頸內動脈的前內側。 其主要分支有:其主要分支有: 1 1 甲狀腺上動脈甲狀腺上動脈 2 2 舌動脈舌動脈 3 3 面動脈面動脈 4 4 咽升動脈咽升動脈 5 5 枕動脈枕動脈 6 6 顳淺動脈顳淺動脈 7 7 上頜動脈上頜動脈 椎動脈 發自鎖骨下動脈第一段的后上壁,向上于環發自鎖骨下動脈第一段的后上壁,向上于環 狀軟骨水平狀軟骨水平 穿上位穿上位6 6個頸椎橫突孔,亦有
3、少數穿經第個頸椎橫突孔,亦有少數穿經第5 5頸頸 椎橫突孔椎橫突孔 自橫突也穿出,彎向后內,行于環椎后弓上自橫突也穿出,彎向后內,行于環椎后弓上 面的椎動脈溝。面的椎動脈溝。 最后于環椎中線旁向深面穿枕后膜,經枕骨最后于環椎中線旁向深面穿枕后膜,經枕骨 大孔入顱腔,大孔入顱腔, 并與對側椎動脈匯合成基底動脈。并與對側椎動脈匯合成基底動脈。 椎動脈分四段椎動脈分四段 第一段:為進入橫突孔之前部分,稱為椎前部。該第一段:為進入橫突孔之前部分,稱為椎前部。該 段無橫突遮擋,但其前方有縱形的頸動脈鞘和椎靜段無橫突遮擋,但其前方有縱形的頸動脈鞘和椎靜 脈及從外下斜向內上的甲狀腺下動脈橫過。脈及從外下斜向
4、內上的甲狀腺下動脈橫過。 第二段:位于環椎橫突孔以下的椎動脈,亦稱橫突第二段:位于環椎橫突孔以下的椎動脈,亦稱橫突 部。該段全程行于橫突孔內,并有椎靜脈從。其內部。該段全程行于橫突孔內,并有椎靜脈從。其內 側與椎體相鄰。側與椎體相鄰。 第三段:從環椎橫突孔穿出,向后內至入顱前,環第三段:從環椎橫突孔穿出,向后內至入顱前,環 椎部。其左右側內徑分別為椎部。其左右側內徑分別為4.24.2,3.9mm3.9mm。 第四段:進入顱內的為顱內部。第四段:進入顱內的為顱內部。 一、探頭從頸根部向頭側移動作橫向掃查,一、探頭從頸根部向頭側移動作橫向掃查, 顯示顯示頸總動脈近心端、中部、遠端、頸動脈頸總動脈近
5、心端、中部、遠端、頸動脈 分叉處及頸內、頸外動脈分叉處及頸內、頸外動脈 頸外動脈位于前內側頸外動脈位于前內側 頸內動脈位于后外側頸內動脈位于后外側 檢查方法 仰臥位,頸后墊枕后仰,頭偏向對側仰臥位,頸后墊枕后仰,頭偏向對側 二、探頭從頸根部以頸總動脈血管長軸作縱向掃查二、探頭從頸根部以頸總動脈血管長軸作縱向掃查 越過分叉部顯示頸內及頸外動脈長軸越過分叉部顯示頸內及頸外動脈長軸 探頭側向前內側方探頭側向前內側方-頸外動脈頸外動脈 探頭側向后外側探頭側向后外側-頸內動脈頸內動脈 頸內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頸外動脈 管徑大小管徑大小大大小小 顱外分支顱外分支無無有有 位置位置/方向方向后外后外前內前內
6、 多普勒流速多普勒流速 曲線曲線 低阻型低阻型高阻型高阻型 短暫叩擊同短暫叩擊同 側顳淺動脈側顳淺動脈 無無出現鋸齒狀出現鋸齒狀 波波 頸內及頸外動脈的鑒別 三、椎動脈三、椎動脈 先顯示先顯示頸總動脈縱切面圖像,然后探頭稍頸總動脈縱切面圖像,然后探頭稍 向外側動向外側動,即可顯示穿行于橫突孔的椎動,即可顯示穿行于橫突孔的椎動 脈,在一排頸椎橫突及其后方的聲影間尋脈,在一排頸椎橫突及其后方的聲影間尋 找血管結構然后,向近心端掃查至頸根部,找血管結構然后,向近心端掃查至頸根部, 顯示椎前及其發自鎖骨下動脈的起始部轉顯示椎前及其發自鎖骨下動脈的起始部轉 而再向頭端追蹤至顱底第二橫突孔,自下而再向頭端
7、追蹤至顱底第二橫突孔,自下 而上分別測量椎前段及橫突段椎間動脈內而上分別測量椎前段及橫突段椎間動脈內 徑徑 縱向探測縱向探測: 觀察血管內膜變化,測量觀察血管內膜變化,測量內膜內膜- -中膜厚度(中膜厚度(IMTIMT), 部位:頸總動脈遠端近分叉部部位:頸總動脈遠端近分叉部1CM1CM,分叉部及,分叉部及 頸內動脈起始部上方頸內動脈起始部上方1cm1cm處后壁進行測量。處后壁進行測量。 方法:方法:從內膜表面至中膜的外表面的垂直距離從內膜表面至中膜的外表面的垂直距離。 注意管腔有注意管腔有無斑塊、狹窄、閉塞無斑塊、狹窄、閉塞等形態異常,等形態異常, 測量斑塊大小、表面及內部特性測量斑塊大小、
8、表面及內部特性 測量向心性狹窄的內徑狹窄百分比測量向心性狹窄的內徑狹窄百分比 CDFICDFI:觀察血流充盈情況及狹窄阻塞部位:觀察血流充盈情況及狹窄阻塞部位 PWDPWD:血流參數測定:血流參數測定 橫向探測橫向探測 識別分叉部、頸內、頸外動脈所在位置識別分叉部、頸內、頸外動脈所在位置 測量血管內徑:測量從內膜內表面至外側內膜測量血管內徑:測量從內膜內表面至外側內膜 內表面的距離,以心臟收縮期為準內表面的距離,以心臟收縮期為準 部位:頸總動脈中部、部位:頸總動脈中部、 頸內動脈距其竇頸內動脈距其竇1cm1cm處處 頸外動脈距分叉頸外動脈距分叉1cm1cm處處 觀察各血管壁四周有無斑塊觀察各血
9、管壁四周有無斑塊 測量殘腔大小、計算面積狹窄百分比測量殘腔大小、計算面積狹窄百分比 脈沖多普勒檢測脈沖多普勒檢測 1 1 取樣門放置:取樣門放置: 要置于管腔中心,在層流情況下,以窄門取樣,要置于管腔中心,在層流情況下,以窄門取樣, 原則上取樣門寬原則上取樣門寬-被探測血管腔內徑的被探測血管腔內徑的 1/4-1/31/4-1/3。 2 2 聲束與血流方向間夾角應小于等于聲束與血流方向間夾角應小于等于6060度,度, 2 2 血流參數血流參數 檢測血流參數的部位檢測血流參數的部位 檢測均在血管長軸進行,選擇血流平穩不檢測均在血管長軸進行,選擇血流平穩不 受生理因素影響的部位定量測量。受生理因素影
10、響的部位定量測量。 頸部動脈:距分叉部位頸部動脈:距分叉部位2cm處處 頸內動脈:距起始膨大部位遠端頸內動脈:距起始膨大部位遠端1.01.5cm處處 椎動脈:頸椎第椎動脈:頸椎第54或或43椎體間管腔內椎體間管腔內 定量分析的指標 1 血管內壁的厚度,正常值小于等于小于等于0.9mm0.9mm 2 斑塊所致管腔的狹窄程度,即狹窄比值 (STEN%)(血管長軸測量) 公式:(D1-D2D1-D2)/D1/D1* *100%100% D1:血管本身的內徑 D2:血管狹窄處內徑 3 狹窄面積比值(血管短軸測量) 公式:(A1-A2A1-A2)/A1 /A1 * *100%100% A1:血管橫截面本
11、身的面積 A2:血管狹窄處剩余管腔面積 血流速度 MAX:最大血流速度,測定頻譜收縮收縮 期最高峰期最高峰 MIN:最小血流速度,測定頻譜舒張舒張 期最末點期最末點 MEAN:平均血流速度,測定時收縮早收縮早 期始至舒張期末期止期始至舒張期末期止,用包絡 線沿一個心動周期的頻譜勾劃。 影響血流速度的因素:影響血流速度的因素:心輸出量、心搏力、心輸出量、心搏力、 血管形狀、血管壁彈性、管徑粗細等。血管形狀、血管壁彈性、管徑粗細等。 MAX: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即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即心臟射心臟射 血力血力及及顱內外腦動脈的阻力顱內外腦動脈的阻力 MIN:因主動脈壁彈力貯存器的作用,:因主動脈壁彈
12、力貯存器的作用, 加之腦組織豐富的血床處于低阻狀態,保加之腦組織豐富的血床處于低阻狀態,保 證了血管在舒張期仍有低流速的血流向腦證了血管在舒張期仍有低流速的血流向腦 部流動。部流動。因而,因而,MIN主要受主動脈彈性及主要受主動脈彈性及 顱內壓的影響。顱內壓的影響。 臨床意義: 增 快 多見于:多見于: 管腔狹窄病人管腔狹窄病人 斑塊或血栓所致,狹窄處斑塊或血栓所致,狹窄處 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速度增快。 血管痙攣。血管痙攣。 減 慢 多見于:多見于: 腦供血不足病人、動脈壓下降、心搏量腦供血不足病人、動脈壓下降、心搏量 或循環血量減少、血液粘稠密度增高、或循環血量減少、血液粘稠密度增高、 血管
13、彈性減低、血管阻塞、血流阻力增血管彈性減低、血管阻塞、血流阻力增 高、腦血管動脈瘤等高、腦血管動脈瘤等。 神經血管性頭痛病人,因腦血管擴張、神經血管性頭痛病人,因腦血管擴張、 血流速度減慢。血流速度減慢。 腦梗塞病人表現為舒張期血流速度減慢腦梗塞病人表現為舒張期血流速度減慢 ICA/CCAICA/CCA比值比值 同側頸 內動脈與頸總動脈收縮期血流速度比值 比值是比值是提示顱內頸內動脈系統遠端阻塞性病提示顱內頸內動脈系統遠端阻塞性病 變變較有價值的診斷標準之一較有價值的診斷標準之一 正常值小于正常值小于0.8 大于大于1.51.8提示狹窄程度達提示狹窄程度達50% 大于大于1.8則狹窄程度則狹窄
14、程度60%. 高于正常值高于正常值2.02.0以上以上, ,再結合病人血流速度再結合病人血流速度 的改變的改變( (以增高為主以增高為主),),可提示同側頸內動脈可提示同側頸內動脈 遠端阻塞性病變遠端阻塞性病變 阻力指數與搏動指數阻力指數與搏動指數 RI、PI:腦循環外周阻力有關的指數,明 顯受到年齡因素的影響,其特點表現為隨 增齡而降低。 RI:反映了血管的阻力狀況的指標 PI:反映了血管的順應性及彈性狀態 頸總、頸內、頸外的血流阻力頸總、頸內、頸外的血流阻力 頸外頸外頸總頸總頸內頸內 正常頸動脈阻力指數為正常頸動脈阻力指數為0.5-0.75 若若RI0.75,提示外周阻力增加提示外周阻力增
15、加 頸總頸總頸內頸內 正常頸動脈阻力指數為正常頸動脈阻力指數為0.5-0.75 若若RI0.75,提示外周阻力增加提示外周阻力增加 0.5則表示降低則表示降低 增增 高高 見于血管阻塞、顱內壓增高、血血管阻塞、顱內壓增高、血 管痙攣致管腔狹窄、腦動脈硬化、管痙攣致管腔狹窄、腦動脈硬化、 腦梗塞及高血壓病人腦梗塞及高血壓病人。 阻力增加時,舒張期血管阻力平阻力增加時,舒張期血管阻力平 均大于正常值的均大于正常值的80%80%;腦動脈硬化、;腦動脈硬化、 腦梗塞病人的腦梗塞病人的RIRI均高于正常人,均高于正常人, 均因顱內小動脈硬化,管腔變窄 所致。 病理改變 早期表現為內膜下結締組織疏松變性早
16、期表現為內膜下結締組織疏松變性 繼則為膽固醇及鈣鹽的沉積,形成纖維斑塊,繼則為膽固醇及鈣鹽的沉積,形成纖維斑塊, 導致管腔狹窄;導致管腔狹窄; 最后內膜破裂形成潰瘍最后內膜破裂形成潰瘍 由于病變處管壁受損薄弱,可破裂出血,亦由于病變處管壁受損薄弱,可破裂出血,亦 可因管腔狹窄和繼樣斑塊脫落,引起腦缺血可因管腔狹窄和繼樣斑塊脫落,引起腦缺血 和腦梗塞。和腦梗塞。 3 硬斑 斑塊輪廓清晰,呈斑塊輪廓清晰,呈強回聲或中等強度回強回聲或中等強度回 聲聲。形態可呈塊或點狀,大小不一,有。形態可呈塊或點狀,大小不一,有 的不規則,的不規則,其后方伴聲影其后方伴聲影。鈣化性較強。鈣化性較強 的斑塊,其后方伴
17、有明顯聲影,因聲影的斑塊,其后方伴有明顯聲影,因聲影 的遮蓋,不能顯示整個輪廓,僅可見局的遮蓋,不能顯示整個輪廓,僅可見局 部一扁平狀強回聲。部一扁平狀強回聲。 2、3類斑塊,是由脂肪細胞、膠原纖維和彈類斑塊,是由脂肪細胞、膠原纖維和彈 性纖維包裹而沉積的脂肪所形成,鈣化后,性纖維包裹而沉積的脂肪所形成,鈣化后, 其后伴聲影。其后伴聲影。 4 混合斑(亦稱復雜斑) 由不均質軟、硬斑混合組成,呈由不均質軟、硬斑混合組成,呈強回強回 聲、中等回聲及低、無回聲混合聲、中等回聲及低、無回聲混合存在。存在。 形態極不規則,范圍較大,常常造成形態極不規則,范圍較大,常常造成 局部管腔高度狹窄或堵塞。局部管腔高度狹窄或堵塞。 這是由脂肪、纖維組織、膠原纖維、鈣化斑及細這是由脂肪、纖維組織、膠原纖維、鈣化斑及細 胞碎片組成的,無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