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跟蹤檢測評估12 發達的古代農業和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新人教版_第1頁
2021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跟蹤檢測評估12 發達的古代農業和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新人教版_第2頁
2021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跟蹤檢測評估12 發達的古代農業和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新人教版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5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跟蹤檢測評估12發達的古代農業和古代手工業的進步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0重慶楊家坪中學高三月考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提到,商民族雖已從事農業,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歷史中,遷都的次數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經常狩獵的記載。材料中作者旨在強調()a商朝游牧習俗濃厚 b商朝貴族經常狩獵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 d商朝統治者不重視農耕22019山西太原二模秦漢時期,漕糧通過黃河、渭河由東向西運抵長安;唐宋期間,漕運逐漸轉變為由東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運則轉變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運線路的變化()a適應了經濟格局的變化b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經濟的協調發展 d影響了對外貿易的發展3呂氏春秋任地中說“上田棄畝(把低地做成高壟和低溝,利用溝間排水,高壟播種),下田棄圳(把高地做成高壟和低溝,利用溝間播種,高壟擋風)”。由此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a代田法已經出現 b注重精耕細作c水利灌溉發達 d耕地面積增加42019河南天一大聯考高中畢業班階段測試六下圖為全國出土的不同時期鐵農具數量對比示意圖。圖中呈現的變化反映了()a農業生產不斷進步 b鐵制農具廣泛應用c社會局勢漸趨穩定 d小農經濟逐步壯大5宋代圩田開辟尤為突出,例如江南鑒湖分隸會稽、山陰兩縣,北宋初年有27戶農家盜湖為田,到英宗時,達80余戶,圍湖達700余頃,到南宋時鑒湖湖田達2 300余頃。這說明當時()a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b自耕農經濟遭到嚴重破壞c南方生產力水平的提高d商品經濟發展影響了農業62020廣東肇慶模擬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紅薯傳入我國,提高了糧食產量,使許多原本用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種植棉花,“不產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當時 ()a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抑商觀念發生改變c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d區域經濟繁榮發展7根據張履祥補農書中所載資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區農村家庭的投資結構如下圖所示,這反映出此時江南的()a經營更趨市場化 b減少犁耕依賴c生產日趨專業化 d注重精耕細作8明朝政府曾將業主土地登記造冊,并對地塊統一編號,標明行政區名稱及業主姓名、土地坐落、面積、四至等,同時記載有土地買賣與分割事項。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農民隨意遷徙 b保證國家財政收入c完善地方行政區劃 d削弱地主經濟勢力92019四川內江二模商周時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鑄造法”來鑄造青銅器,包括制模、雕刻紋飾、翻制泥范、高溫焙燒、澆注液態金屬、加工修整等工藝制成。這一方法()a表明青銅鑄造工藝已經領先世界b是科學理論指導生產實踐的產物c凝聚著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智慧d反映了農業生產工具的精湛工藝102019山東濟寧一模史記貨殖列傳載,戰國晚期“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魯人俗儉嗇,而曹邴氏尤甚,以鐵冶起,富致巨萬”。這反映出當時冶鐵業()a對生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b成為有一定實力的獨立生產部門c是社會下層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徑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穩定112020廣西百校高三聯考據清代蘇州織造局志記載:“順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陳有明、滿洲官尚志等織造蘇、杭。(陳)有明管總織局,(尚)志管織染局”。總織局有機房196間,鋪機450張,繡緞房5間,染作房5間。由此可見,當時()a絲織品產地與出口地一致b手工紡織生產區域擴大c絲綢紡織技術進步明顯d江南地區絲織業繁榮12農政全書卷三十五記載:“今之攪車(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當三人矣,所見句容式,一人可當四人,太倉式兩人可當八人。”材料說明明朝()a私營手工業規模已超過官營手工業b紡織原料呈現出多樣化c工具的改進大大提高棉紡織業效率d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農業技術、糧食產量等方面,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相對有限,但農作物品種的增多,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則是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馬鈴薯(土豆)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旱地、山地等處皆可種植,因此得到廣泛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對土地造成的壓力。煙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時引進。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國的南方人習慣于吃稻米,北方人則以粟、麥為主,采用新的糧食果腹,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被迫的過程。中國人采用美洲的高產糧食作物,顯而易見的原因是原產稻、粟、麥等糧食的不足;而美洲糧食作物在進入18世紀之后的快速推廣,也正是因為中國人口在成倍增長。玉米、番薯等作物的傳播路徑,與當時的移民路向大體一致,主要是從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區,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漸推進。美洲作物的傳入與推廣,對于提高糧食產量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們雖然也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但總體上始終處于補充的地位,人們仍然以稻、麥等為主要糧食。摘編自樓宇烈主編中華文明史(第四卷)(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清時期農作物種植的特點及原因。(1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明清時期農作物種植狀況產生的影響。(9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春秋戰國公元前338年,蘇秦對秦惠王說:“(秦國)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積饒多,此所謂天府(關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秦漢時期史記記載:“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區)地廣人希(稀)無積聚而多貧。”在當時我國經濟發展格局中,關中和巴蜀并稱“天府之國”,這是我國西部經濟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時期唐宋時期唐初曾轉東南之粟以供京師;安史之亂后,關中糧食供給,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區。南宋學者說:漕運之利,今稱江淮,關河無聞;鹽池之利,今稱海鹽,天下仰給,而解鹽荒涼;陸海之利,今稱江浙,甲于天下,關陜無聞;灌溉之利,今稱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無聞明清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東西差距進一步拉大。“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反映了東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摘編自林文勛歷史上中國東西部經濟 發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根據材料,自擬一個具體的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12分)跟蹤檢測評估121解析:材料中,遷都頻繁、經常狩獵這些都是游牧習俗的體現,故選a項;材料中講到的是商朝有經常狩獵的記載,不是局限于貴族,排除b項;盤庚遷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來,排除c項;材料中,提到“商民族雖已從事農業”,仍然有游牧習俗,但不能說明統治者不重視農耕,排除d項。答案:a2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唐朝之前,國家的經濟中心在黃河中下游,其政治中心在西北方向,所以其漕運的基本方向是東西方向。到南宋時期,經濟中心南移已經完成,其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其漕運的基本方向是南北方向,由此可以推知該變化反映了經濟中心的變化影響到了漕運的方向,故選a項。答案:a3解析:根據所學知識,代田法出現于西漢時期,與此題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講述了對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體現了注重精耕細作,故b項正確;材料與水利灌溉無關,故c項錯誤;對于土地的處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積,故d項錯誤。答案:b4解析:由“不同時期鐵農具數量對比示意圖”可見從公元前5世紀到秦漢時期,鐵農具的比例明顯上升,說明農業生產得到發展,故選a項;“出土的不同時期鐵農具數量”無法判斷鐵農具的使用分布情況,排除b項;“出土的不同時期鐵農具”無法判斷當時的社會秩序,排除c項;“鐵農具數量對比”的增長趨勢不能說明經濟形態一定是小農經濟,排除d項。答案:a5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南方圩田開辟增多,土地得到利用,這說明當時南方的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選c項;材料強調宋代南方圩田開辟增多,并非說明經濟重心的區域格局,排除a項;圩田開辟說明當時南方的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與自耕農經濟遭到破壞之間沒有必然關系,排除b項;圩田開辟說明當時南方的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與商品經濟無關,排除d項。答案:c6解析:根據材料“原本用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種植棉花”可知,經濟作物種植擴大,這對傳統的農業結構有所突破,故c項正確。答案:c7解析:從扇形圖可知,農村家庭投資結構占比最大的是肥料,其次分別是播種和灌溉,體現了多投入,追求高產出的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特征,故d項正確。答案:d8解析:據材料“業主土地登記造冊”和“記載有土地買賣與分割事項”,這些措施有利于政府確定土地的所有者,有利于征收賦稅保證國家財政收入,故b項正確。答案:b9解析:制模、雕刻、翻制、焙燒、澆注、修整等工藝的形成,說明商周時期的勞動人民已經掌握了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藝,這是他們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關于世界其他國家的鑄造青銅器的方法,無法判斷中國的青銅鑄造工藝已經領先世界,排除a項;這一方法是工匠們實踐經驗的總結,排除b項;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很少用于農業生產,排除d項。答案:c10解析:題干述及了“郭縱”、“卓氏之先”、“曹邴氏”三個人物通過冶鐵發財致富,說明在戰國時期,冶鐵業影響很大,可以給一部分人帶來經濟利益,成為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生產部門,故選b項;題干沒有述及冶鐵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排除a項;題干沒有顯示“邯鄲郭縱”、“卓氏之先”、“魯人曹邴氏”三個人的出身及地位,也沒有論及其對于政權的影響,排除c、d兩項。答案:b11解析: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清代官營紡織業發達,而未涉及到絲織品出口地,故a項錯誤;據材料可知,清代手工紡織生產區域集中在蘇杭地區,生產區域并未擴大,故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到絲織技術的進步,故c項錯誤;據材料可知,清朝蘇杭地區官營紡織業發達,說明蘇杭地區絲織業繁榮,故d項正確。答案:d12解析:由“以一人當三人矣一人可當四人兩人可當八人”可知,工具的改進大大提高棉紡織業效率,故選c項;a項符合史實,但不合題意,排除;材料強調的是工具的改進,而不是紡織原料,排除b項;資本主義萌芽的本質特征是雇傭關系,材料中沒有雇傭關系的信息,排除d項。答案:c13解析:第(1)問應結合材料一、二,從農作物品種的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美洲農作物的引入等方面說明明清時期農作物種植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第(2)問應依據明清時期農作物的種植狀況,說明農業的發展,人口遷移等方面的影響。答案:(1)特點: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美洲作物引入;經濟作物大量種植;經濟作物專業區出現;南稻北麥的格局(稻、麥等為主要糧食)。(每點2分,共10分)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勵農業發展,如墾荒、植棉等;新航路開辟加強了中外交流;中國人口的大量增長;市場擴大,農產品商品化加強。(答出3點即可,每點2分,共6分)(2)影響:促進糧食產量提高,緩解了人口增長壓力;優化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促進了人口的遷移和流動;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專業化農業區的出現,造成地方市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區出現了貨幣地租。(9分)14解析:首先擬定論題,根據表格可知不同時期中國古代東西部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并不斷發生著變化,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關中及巴蜀地區開發的比較早,農耕經濟處于領先地位,而到了唐宋及明清時期,中國東部及東南地區經濟迅速發展,遠遠超過西部,而西部漸漸衰落,所以圍繞中國古代東西部經濟發展的這些變化提出相關論題,并進行闡述,最后對闡述進行總結。答案:示例一論題:古代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古代中國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不斷變動)。(3分)闡述: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關中等西部地區開發早,鐵器和牛耕的應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規模的興修,農耕經濟處于領先地位。隋朝大運河開鑿,政治統一,海上絲綢之路發達,東部經濟獲得較快發展;唐代關中糧食供給,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區;宋代,江浙甲于天下,關陜沒落。表明東部經濟發展很快,西部經濟漸趨衰落。明清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東西差距進一步拉大,江浙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